朱自清短篇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朱自清短篇散文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1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使我活得更精彩,使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读书,给我带了莫大的乐趣,每当翻开书,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感觉:读书,真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必读书目,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 编写

中外神话传说——田新利 选编

成语故事——李新武 编写

论语通译——徐志刚 译注

孟子选注——李炳英 选注

庄子选译——陆永品 译注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

西厢记——王实甫

骆驼祥子——老舍

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

谈美书简——朱光潜

边城——沈从文

茶馆——老舍

朝花夕拾——鲁迅

尘埃落定——阿来

繁星·春水——冰心

芙蓉镇——古华

鲁迅杂文精选

呐喊——鲁迅

女神——郭沫若

家——巴金

雷雨——

子夜——茅盾

伊索寓言精选——(古希腊)伊索

安徒生童话精选——(丹麦)安徒生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格林童话精选——(德)格林兄弟

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俄)克雷洛夫

鲁滨孙飘流记——(英)笛福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匹克威克外传——(印)泰戈尔

普希金诗选——(俄)普希金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童年——(苏联)高尔基

读书方法有哪些制定读书计划: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时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拿破仑曾说:“成功不是站在自信的一方,而是站在有计划的一方。”计划能使自己明确目标,循序渐进,提高效率,增强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计划主要包括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及阅读量。

1.阅读内容

内容上,建议以文学作品为主兼及其他。

首先由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入手,因为这样的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使读者处于思想者、英雄、伟人的状态中,从而汲取精神营养,如比尔·盖茨小时候就极为热衷于阅读人物传记;

其次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系统的读、读系统的” 中外之“书中之书”。

2.阅读时间

时间上,建议分散和集中相结合:

分散就是利用点滴时间,见缝插针,读上一段亦或一两句,古人就有“三上(宋代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三余(三国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读书之说;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2

归省xǐng

踱duó步

怠dài慢

絮叨xù dāo

潺潺 chán chán

凫fú水

不惮dàn

撺掇cuān duo

皎jiǎo洁

屹yì立

茶峒dòng

踊跃yǒng yuè

干燥zào

擂léi鼓

泅qiú水

蘸zhàn酒

糁shēn儿

涿zhuō州

鬏jiū

阖hé家

烙lào印

簸箕bò ji

澄chénɡ清

疙瘩ɡē da

抠kōu

晾晒

黄晕yùn

酝酿yùn niànɡ

蓑suō衣

抖擞sǒu

葱茏lóng

黛dài色

贮zhù藏

迸bèng发

遗憾hàn

磅礴 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苦涩sè

髻jì

镶xiānɡ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不识好歹

呐喊助威

赏心悦目

返老还童

邪魔鬼祟

念念有词

七嘴八舌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繁花嫩叶

轻飞曼舞

承前启后

蓬蓬勃发

闲情逸致

宛转嘹亮

三、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2.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事物而心情舒畅。

3.念念有词:旧指和尚念经,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4.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

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打扮艳丽。

6.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四、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2.《端午日》的作者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小说。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仅在小学受过正规教育,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予的。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3.《本命年的回想》的作者是刘绍棠,中国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刘绍棠因受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从而走上了乡土文学之路。他的作品通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他创作了洋洋洒洒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4.《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海,长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以散文闻名,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录于《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其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

5.《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勤奋好学,博览奇书,一生足迹遍及半个北部中国,在此基础上撰著的《水经注》四十卷,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历来研究《水经注》已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郦学”。郦道元写景,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或用白描,或施浓彩,疏落有致,都能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意境。《水经注》文章清丽,富于变化,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著作。《水经注》还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的诗篇里,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也深受郦道元的影响。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这是苏轼对《水经注》文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的赞赏。

6.《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有“语言大师”的称号,一生写了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等。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广泛,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并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7.《夏》的作者是梁衡,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木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题材的写作,其作品《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8.对联常识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意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意,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五、背诵下列语句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6.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7.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六、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缺)

2.词类活用

乘奔御风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3.古今异义

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今义:自从)

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以疾也 (古义:不如;今义:不因或不靠)

4.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 哀转久绝(消失)

5.重点字词

略无(完全没有) 飞漱(飞泻冲荡) 沿溯(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良多(确实很多) 涧肃(山涧寂静) 属引(连续不断,引:延长)

6.重要译句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翻译: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是趣味无穷啊。

七、鉴赏下列古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诗人敏锐地抓住了最具早春特色的景物——如酥的小雨、朦胧的草色,运用比喻、对比、反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情趣盎然的早春图。第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酥”就是奶油之义。经受如酥小雨的滋润,草色清新、柔嫩,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之美。“草色遥看近却无”,兼摄远近之景,传神地描绘出早春之色,表现了诗人在久盼中突见草色的无限喜悦之情。“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又在早春。早春时节的草色是柔嫩的,更是娇贵的。诗的结尾说 “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早春的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绿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一对比,更加反衬出了早春的特征。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在这首词中,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明月、清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如身临其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

写雨,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不知现在在否。等他转过“溪桥”,“茅店”忽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把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3.《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3

【关键词】审美感受 审美判断 审美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26-01

一 审美教育的目的

从本质上看,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赋予个体以美的心灵,从审美的角度上改变人,重建人的功能,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如果一个人能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那么他在道德上一定会日趋完善。一个真正有审美修养的人,必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二 审美教育的具体方法

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有其特有的优势,具体可从三方面来展开。

1.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作品阅读中学生可获得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

如诗歌鉴赏是调动和培养人们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诗歌中的所有客观生活特征和主观情感特征都是通过一定的意象显现出来的。诗人的视觉能和画家媲美,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引导学生从色彩上体会、感受江南春天的喧闹;而诗人的听觉也足以和音乐家“较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比喻中体会琵琶弹奏的音响乃至气势和节奏。诗人更有画家和音乐家所不及的五官全面开放的“立体”性感知和心灵“超感”性感知,如李瑛的《雨》:“满山是野草的清香,满山是发光的新绿,满山是喧闹的小溪。”诗中将山区雨后的特征写得有声有味。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这些意象,与他们的内心进行交流,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和巩固的联系,这样就可内化为主体自身的感性认识,最终形成敏锐的诗美感受能力。

散文现代作家王统照说:“其写景写实,以及语句的构造、布局的清显,使人阅之自生美感”,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散文同样可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朱自清的《春》里对雨的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给人以温柔、朦胧的美感。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觉并抓住作品中的“美”,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感受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审美观是人们对事物美丑属性的基本观点,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起步于人们的审美感受,成型于长期的审美实践,同时又受到一定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如契诃夫著名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刻画,在短暂的时间内,他先后五次变色,在警官这五次的变色过程中,不深入思考或许会认为这警官是一个滑稽的人,因而对其丑陋本质不甚了解。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其根据什么来变色?这样变色后自然地感受出他望风使舵、反复无常、谄上欺下的统治阶级的看家狗的丑恶面目,从心底自然产生出“丑”的审美感受,进而鄙弃。可是在很多小说中作者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接近现实生活的多面人、普通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上体会和领悟。学生在阅读、感受、判断中逐步养成全面观察人、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的正确的审美观。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作品艺术性高下的判断能力,从而接受优秀作品的熏陶。在引导学生分析、揣摩杨朔先生的《荔枝蜜》后,都会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陶醉于崇高的思想境界之中,把自然界蜜蜂的采花酿蜜,与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劳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在平凡的蜜蜂身上的不平凡的意义,创造出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培养学生对作品形式美、艺术技巧等的欣赏水平,从而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如诗歌《我是一条小河》中,作者冯至在创作上整体运用了暗喻,使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一一对应的意象表现出来。小河的曲折、彩霞的美丽、大海的无情、风浪的狂厉等同物象本身的固有特点相一致,同时又与诗人的感受巧妙地吻合。使情与物达到融合、情与境达到统一,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3.阅读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4

[关键词] 中考 语文 文学常识

一、题型特点

文学常识试题摒弃以往纯知识判断的模式,而是通过语言表述来考查学生的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种考题通常是这样的形式:考题由多方面的文学常识知识合成,考查的知识是多元化的,内容涵盖课本中出现的中外作家、所处朝代、代表作品、作品出处、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小说中“我”与作家本人的区别。它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考查学生沟通作家作品知识的能力。学生若要完成这样的题型,必须具有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还要具有文学常识知识的整体性与渗透性。这样的文学常识综合性考题具有知识、能力与智力的特点。

二、复习指导

考题由多方面的文学常识知识合成,考查的知识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教师要从文学常识知识的整体去训练学生的掌握识别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习能力,要不折不扣地指导学生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在语文实践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归类知识、识记知识。在此前提下,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作家的角度归类识记中外作家、所属国籍、所处朝代、代表作品、作品出处、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小说中“我”与作家本人的区别。

(一)写错作家

例:《范进中举》选自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二)写错作家所属国籍

例:《最后一课》作者是德国小说家,背景是普法战争。

(三)写错作家所处朝代

例:《陈涉世家》选自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它的作者是东汉的司马迁。

(四)写错作家的代表作品

例:《春》、《背影》、《绿》都是朱自清写的散文,《我的叔叔于勒》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五)写错作品出处

例:《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陌上桑》选自《诗经》。

(六)写错作品的体裁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宋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七)写错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艺术特色

例: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木等,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例:《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施耐庵,大约是元末明初人。

(八)将小说中的“我”与作家本人混淆

例:小说《故乡》中的“我”就是少年时候的鲁迅先生。

以上八种错误所涉及的知识,考生在平时学习及考前复习时可以作家为类别,自己整理归类一份的识记材料。这样整理归类出来的识记材料,对考生“文学常识”知识点的掌握大有裨益。

三、解题指导

考场上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对考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考生在答题时,可以一边读题,一边用笔圈出试题中出现的上述所举八个考点,即作家、作品出处、所属国籍、所处朝代、代表作品、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小说中“我”,根据复习时识记的相关内容去判断,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名著的文学常识题多结合名著题考查,恕我不在这里画蛇添足。

四、真题例析

1.(2009年扬州卷)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作品的主题有的轻松,如《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叙写的是童趣,有的沉重,如《呐喊》中的《故乡》《孔乙己》反映的则是社会的病态。

B.《观刈麦》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描写农民冒着酷暑割麦子的情景,并借一位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C.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歌颂了仁爱、友谊和爱情,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

D.《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马说》的“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与朱元思书》的“书”是指书信。

【参考答案】:A这一项属于搞错作品的出处(也可以根据作品的体裁来判断)。《社戏》是《呐喊》中收录的小说,

2.(2010年扬州卷)下面这段话中,关于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句是(3分)

关注生命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A)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宁静淳朴,给暗夜中的民众一点心灵的慰藉;/(B)海伦・凯勒生活在无声黑暗的世界里,依然热情地启迪人们“享受生活”;/(C)的《江村小景》通过一幕手足相残的悲剧,控诉了旧中国军阀混战而致生灵涂炭的罪恶;/(D)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通过主人公艰难求生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简直不堪一击。

【参考答案】:D 这一项属于搞错作品的思想内容。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通过主人公艰难求生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如此大、坚强。

总之,文学常识试题的解题策略主要还在于以作家为类别,整理归类出一份全面完整的识记材料,判断选择时一定要重点关注几个出题点,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5

新课标要求“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中阶段特别是起始年级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提倡自主拟题,结合平时阅读积累和学习生活做到有感而发,多想多悟,多写自由作文。教师要自觉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平台,提供机会,范例先行,督查断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学生要自觉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结合平时的写作教学实践,我认为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是当务之急。

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在书山跋涉。写作的自由需要建立在阅读自由的基础之上。新课标规定的阅读书目丰富而精深,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们尝试把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必修教材为“经”,以“选修”教材和配套用书“读本”为“纬”,科学地整合成“经纬”交织的教学资源网络,在整体上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高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效益。

以必修教材重组的“现代文阅读单元”为例,我们将典范的、最适宜作为阅读训练的必修读本、选修教材和配套用书“语文选修”读本里筛选出来,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考试命题的资源,其中的《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文学读本》《传记选读》《实用文读本》《实用阅读》成为我们的首选开发利用的阅读资源。不仅如此,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自由借阅,我们还鼓励班级开设图书角,把自己的图书贡献出来,交流互动,高一阶段一年过去,学生阅读量得以保证,收效明显。

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需要教师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其理解潜能。文艺作品本身的美感要靠阅读去体会,叶圣陶提出了“美读”的概念,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为读者同样有相当大的理解潜能,就如再优秀的导演也只能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对文本的一种理解,比如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些概念性的物象,学生还可以调动内存来读出它的具象美来,而在马步升的《绝地之音》(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里,“进入陕甘宁蒙一带,我的心整日被强烈的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我们背负考察工具,和采集到的秦汉边卒使用过的遗物标本,整日跋涉在这无边无际的黄土迷宫中。晚秋的朔风走涧窜谷,刮得干枯的黄土崖面一片乱叫如蝉鸣。”关于“黄土林”的印象,就只能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来还原作者眼中的情境了,它不必是高大光鲜,它可以是丑陋卑微。也许越是不唯美的东西在作品里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却是越有震撼力,就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一样,“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以想象作者写作的时候眼泪肯定含在眼眶之中,读者当能思接古今,想到自己的父亲母亲也有这样的舐犊深情,进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所以还学生阅读自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理解潜能,储备写作元素。

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需要教师放心让学生在文海游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和要求”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教师不论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改多从自我出发,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都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之内,学生本来具有的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像一个螺丝钉被拧在教师所限制的机器上。长期的“模式化”训练,使学生的作文失去了青年人应有的“风采”,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导致作文“程式化”,甚至多为“废话、套话、空话”。有人曾把这种现状生动形象地描述为:布置作文一言堂,作文指导一窝蜂,批改作文一支笔。学生失去了创作的自由,埋没了创造性,归根结底是我们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一个创作的主体。

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我们在高中起始年级坚持两手抓:一是抓阅读积累,从源头上保质保量地输送经典素材;二是抓写作指导,我们的写作教学“亦大亦小,亦‘庄’亦‘谐’”,大作和课程安排同步,高一阶段侧重于记叙文的写作指导和素养提升,小作则放手让学生去“我手写我心”,文体不拘,形式不限,字数不定,唯频度有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中心约束下自由表达,其他包括文章表现手法、结构形式,教师都一概不加以条框限定。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6

【关键词】教师教学 阅读教学 创新人才 学习策略

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 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却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是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读,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解读。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一句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思维与方法,变教师的 “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注:现在初一初二使用的新教材这一矛盾已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可初三用的仍是老教材)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 《孔乙己》和 《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 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二)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 《读者》等杂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又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 《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鼓励学生读书,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并鼓励他们有独到见解,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 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在结论,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还举了许多刘备与刘禅的不得劲处,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忠本身有什么害处,而是他们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已在 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学生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贯的介绍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是一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拔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参考文献

[1] 刘平安.《初中语文教学》,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