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酒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酒教学反思

春酒教学反思范文1

静下心来,反思教学行为,我告诉自己:不行!为自己而改变,为学生而改变!尤其在拜读新课改精神之后,我豁然开朗,理念上更新之后,马上付诸行动!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浅谈一下我在作文评价中的几点做法:

一、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在讲解《春酒》《端午的鸭蛋》时,我和学生在共同解读文章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一个鸭蛋、一杯春酒所寄托的对故乡的浓情。我顺势启发孩子:“同学们,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世界,在转头回眸的那一刻,我们会发现:故乡那绿绿的原野曾经放逐着我们的梦想;故乡那清清的小河曾荡漾着我们儿时的梦;故乡的大白菜、青萝卜原来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饭菜……”经过这一番铺垫之后,我继续引导:“如果有一天,你离开故乡了,你会思念故乡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道:“会!”我接着问:“那你会选择什么事物作为寄托?”同学们一片沉思,几分钟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了,说道:“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把对家乡的爱、故乡的情诉诸于笔吧!”同学们没有一句怨言,伏案写作了……

二、教师略评

在学生写完之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批阅学生的作文,由于时间的原因,可以对文章进行略评,对学生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整体宏观把握,为下节课的讲评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三、学生互评

在下一节课时,让同学们人手一份作文,进行批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评:在内容上,中心明确、突出、健康积极,所选材料典型,能为中心服务;在结构上,注意开头、结尾、过渡、呼应等;在语言上,能文从字顺,遣词造句准确、通顺,符合语言规范和语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在情感上,要有真情实感,健康向上。

四、学生展评、交流

在学生自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比较优秀的闪光点。结合理论,学生范读典型的文章,教师在一旁适当点拨。

五、教师讲评

教师在自己略批的基础上,再加上学生的归纳总结,讲评作文。以鼓励为主,委婉适当地点出问题,提出要求。

六、改写文章

每位学生根据作文点评出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文章。

七、集中成册

把优秀的文章集中成册,为以后的作文教学积累素材。

以上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

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都能有所收获。我相信,只要我和学生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我们就一定会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春酒教学反思范文2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话的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圣人的至理名言。在兴趣的促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随之增强。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引发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要始终把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话的热情,让学生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对世界的体验,让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

二、师生民主合作,搭建对话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才会有积极的沟通与合作。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合作沟通,就要有多种形式的对话。从组织形式看,有同桌交互对话、小组内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对话;从对象上看,有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师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领会编选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用教科书去教”,特别关键的是要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找准文眼,提炼对话的话题。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预习,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展开欣赏、评价、理解、批判式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敢于向名人说“不”,善于表达“我认为……”,乐于向文本说“这里写得真美,美就美在……”,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师生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在民主的氛围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高瞻远瞩,适时发挥引导点拨作用,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生生对话即学生与学生对话。语文对话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自我对话主要指学生自我的对话。它是“理性的思考、思维的整理、体验后的反思”,是趋向真善美的对话。我们可通过谈反思、记日记、写随笔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自我对话的良好习惯。

三、设置主题问题,连接对话的主线

语文对话教学常有一个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积极性的高低,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因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主题问题的设计要能涵盖全篇。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可从孔乙己的“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最终从孔乙己个人的性格延伸到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2.由于受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个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各不相同,主问题的设置应能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如学习《风筝》,围绕“透过风筝看鲁迅”的话题,可体察鲁迅的自省精神、手足情深和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还可以从中领悟游戏的意义,等等。

3.主题问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评论文本。同时,主问题还要紧扣时代脉搏,让对话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如学习《羚羊木雕》一文,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主问题,探讨各人的对错,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如何化解家庭矛盾,等等。设置这样的主问题,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而且能使语文阅读课堂紧凑连贯。

4.主题问题应尽可能地从“文眼”中产生。例如,《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感情丰厚,在文章结尾,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文眼”:“道地家乡味”,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也酝酿而生:作者从春酒中品味到怎样的“道地家乡味”?她又是从家乡的哪些事中品味到的?

四、鼓励学生多读,贯穿对话的过程

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透,感悟到的东西就越丰富。学生对文本都有一个消化吸收和发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方能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这时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就如抽丝剥茧般地在学生大脑中生成了,最终对话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内在需要。

读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初读感知。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读”这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的心灵与作品的灵魂贴近、沟通、交融,这样学生就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2.精读细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从内涵、情感、情境、形象和语言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读细品、细嚼慢咽,以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迪。

3.体悟迁移。朗读、品味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悟”既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理性的思考。这时的对话可将感悟的结果清晰化、条理化,对言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挖掘、探究、点评并相互触发,读也就促成了对话并延伸了对话。

以上有关语文对话教学策略的归纳仅是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路的一种探寻,它只是一种浅尝,意在唤起更多语文同仁的关注和创新,使语文阅读教学的路越走越宽,使对话教学理论在应用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柯汉林.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文献[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春酒教学反思范文3

《小东的一天》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一节巩固练习。

背景:

通常的练习课都是老师问、学生答,然后是一轮接一轮的题海练习,学生感觉枯燥单调,也容易疲劳。那么如何让学生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对练习内容感兴趣并积极学习呢。于是趁本次萍乡市送培下乡活动我设计了本节课。

主要流程:

在本课里以“小东的一天”为主流程,设计了:读古诗说分数、看成语猜分数、看电视造句比赛、家庭作业、巧分西瓜、数学日记几个环节。以孩子们的平常生活为背景,构建了一个虚拟人物“小东”为导线,设计了本节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巩固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推测、分析、发现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重点:

对分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正确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题质疑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生:想知道小东是谁?

他这一天过得怎么样?

……

师: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一天活动展现

1.读古诗说分数〈意义性质复习〉

小东:哈哈,大家好,我是小东,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是星期天,妈妈又不在家,我可以玩个痛快啦!〈课件配音〉

师:小东首先打开他最爱看的一本《趣味数学》,嘿,一道有趣的题跃入他的眼帘:

《春》这首诗共30字,其中“春”字出现得特别多。请问:“春”的字数占全诗的几分之几?

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

春花绽春蕊,春雨伴春风。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师:同学们你知道答案吗?

师板书学生的答案:

师:请大家观察这几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可先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再说给大家听(分子分母不同、分数值相同、分数单位不相同等)

师:能具体说说这几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

他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分数单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说这几个分数的大小相等?根据是什么?

师(小结):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数单位会变,分母越小,分数单位反而越大。(板书:分数值不变,分数单位变了)

2.看成语猜分数

师:古诗里竟然也有数学知识,接下来又有什么有趣的题目呢,让我们和小东一起继续分享吧: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成语吗?

十拿九稳、百发百中、七上八下、百里挑一、九死一生……

师:猜谜,大家会吗?好――看成语猜分数

3.造句比赛

师:同学们真聪明,看来猜分数难不倒你们,此时电视节目又吸引住了小A,节目里呀正在举行造句比赛,语文课上的造句,同学们想不想在数学课上露一手呢。(规则:关键词出现后,同学们抢答,集体评判。)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分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话描述了这几种数的有关信息,如果我想将这几种数的归属关系用这种表格表示出来,你会填吗?

4.考考你〈习题〉

师:这时候,妈妈回来了,还抱回一个小东最爱吃的大西瓜。可是她一定要小东先做完作业再吃”。同学们,咱们帮帮他吧。(不抄题,只在稿纸写答案)

(1)看图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

〈略〉

(2)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3)2读作,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它就能变成整数。

(4)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最小带分数是。

(5)a是自然数,如果是假分数,是真分数,那么a是。

(6)分数和相比较,的分数单位比较大,

的分数值比较大。

5.巧分西瓜

师:感谢同学们的帮忙,小东终于顺利完成作业,他很快就将西瓜平均分成四大块:妈妈一块,妹妹一块,自己一块,留一块给爸爸。不料小妹死活不肯,她硬是要三块,怎么办呢?这可急坏了小东,同学们,在每人分得同样的前提下,请你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东想个办法好吗。(小妹可分得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6.数学日记〈找错并合理安排〉

师:小东顺利完成了作业,又吃上可口的西瓜,这心里呀非常舒坦,于是高兴地写了篇日记,请看:

2008年4月27日 星期天 晴

这个星期天我过得真愉快,你想知道我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吗?我呀――在()的时间里看了我爱看的课外书;在()的时间里欣赏了我喜欢的少儿节目;在( )的时间里我按时完成了作业;还有( )的时间嘛,当然就是吃东西和睡觉啦!

师:同学们,看了小东的日记,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吗?跟同学交流再发言,假如你是小东,你会怎么安排自己的一天呢?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小东一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数学知识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怎么去发现、运用和解决它了。下课

教学反思: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我们常用的情境有童话情境、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等,在本课里我是围绕“小东的一天”模拟了一个学生平常的生活情境。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环节的设计没有定论,但是一定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充满激情地去解决问题。在本课里以“小东的一天”为主流程,设计了:读古诗说分数、看成语猜分数、看电视造句比赛、完成作业、巧分西瓜、日记合理安排一天,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运用并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

3.精心选择习题

春酒教学反思范文4

一、立足教材,有效使用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备课、批改、辅导已经占据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常态课的练习应精心研读课本安排的习题,理解编者意图,挖掘习题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一)习题选择关注针对性

众所周知,新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是“情境+问题串”形式,如有教师执教的一年级新教材“左右”一课(教材内容见下图),教师在深入研读每道习题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了练习的次序和安排的时间,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程序。

将教材安排的习题1“说一说”和习题5“做一做”的内容合二为一,集中到新授部分的“我说你做”环节进行随课练习;将习题2“做一做”和习题3、4的“说一说,指一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融合到新授部分第三环节“摆一摆,说一说”,最后安排“玩一玩,想一想”的挑战趣味练习。这样化整为零的习题安排,既避免了按部就班的呆板练习形式,又在逐层深入的说、做、玩中轻松、有效、“无痕”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练习形式关注多样性

单调、呆板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降低,使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形式应力求变化、多样,使学生的兴奋中枢受到不断刺激,活跃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练习方式上力求游戏式、竞赛式、口头与笔头结合、纸上练习与操作实践结合。习题运用上体现灵活性,不拘泥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在“活”字上下功夫。一题多变,同一道题,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的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如丁杭樱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她在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关系后,安排了如下练习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各题后,教师组织反馈:能摆成三角形吗?选择一对一错两题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此举并无新意,一般教师也都会安排此种判断辨析练习,然而绝妙的在后面:想象第(5)题围成的是个怎样的三角形?想象第(6)题又会围成怎样的三角形?

这样的教学是“一石多鸟”之高效练习典范:(a)复习整单元的内容,系统整理知识;(b)引出等边三角形;(c)导出直角三角形以及渗透勾股定理,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基。

“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中,怎样换一下其中一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

整组“一题多问”“一题多用”练习,学生通过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监控等活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第一次建构、解构和重构过程作出相应的判断与反思,肯定与否定的交替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值得的一提的是,每一道习题背后离不开教师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使习题变得分外有价值:从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的简洁判断方法到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勾勒,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调换到三角形第三边范围的猜想,教师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决定意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得越充分,也是该题成为习题运用的经典之例的理由。

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了“练一题,带一串”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教材,适度加工

为了提高习题的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增补”“替换”“改编”等方法,使习题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真正让练习为我所用,为课堂所用。

(一)加一加

依据教材内容,针对“有些知识比较重要,但教材中练习的题目不多或练习不够到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初次接触,不易掌握,但教材中的习题轻描淡写,没有跟进练习”等情况,教师阅读相关教材,取长补短,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或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增加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如教学一年级新教材的“前后”一课后的练习2,教材原本安排的内容如下图:

在练习时考虑对此练习还可作些补充和拓展,于是教师在教学时作了以下内容的增加。

(1)先给每个小朋友加了名字(见下图)。

(2)除了提出教材上的问题“我前面有几个人”之外,增加了“小明、小东前面有几个人”的问题。

(3)增加了问题:“( )的后面有( )个人?”

(4)扩展问题:“( )的前面有( )个人,( )的后面有( )个人。”

(5)最后增加:“一共有( )人排队买票?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如此补充拓展,习题所承载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突破都迎刃而解,发挥习题价值的最大化。

(二)减一减

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或移至其他时间完成。(慎重对待)

(三)改一改

虽然教材上的练习是经过诸多的专家几番的考量设计呈现的,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不同,练习内容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一些密切联系生活的练习。如教学“认位置”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手摸桌子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通过独具匠心的练习设计,使学习内容在练习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让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四)拆一拆

变静态为动态,将所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量铅笔长度”这一内容时(教学内容如下图),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长短比较,会对五个对象的长短比较和排序感到困难,因此,改变教材的静态形式,进行步骤分解,采用“二度呈现”甚至多度呈现,给学生的学习“铺路架桥”。

当然这些都是应在充分读懂教材、理解每道习题的作用与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要作出的处理。

三、优化教材,有效整合

(一)与其他学科整合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你还能用其他古诗来进行这样的数学练习吗?又如学习了二年级“7、8、9的乘法口诀”后,笔者安排这样的口诀填空练习:《西游记》一书中的孙悟空武艺非凡,有八九( )般变化,猪八戒也有( )三十六般变化,师徒四人经历九九( )难,取得真经。练习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巩固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但很快记熟了口诀内容,课后还纷纷找来《西游记》读本,进行饶有兴致的阅读。当然数学练习也不缺与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的例子。

(二)与数学思想、德育因素整合

德育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审美教育。小学数学习题中渗透着大量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蕴含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所反映出的大量现实材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息息相连,因此,数学练习同时也承载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德育教育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