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硕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硕士

体育硕士范文1

现如今,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于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就其本身培养的目标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教育的岗位,而运动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等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将来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谋生手段[1]。我国体育院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应及时把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以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对比,都相应的减少了专项学生术科的实践课程,将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了培养的侧重点,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必将会下降,其本身具备的专项技能水平也会逐渐退化。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其研究生的培养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阶段,其所具备的专项技术水平更应该是一个巩固加强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论强化、提高学术能力的过程[2]。因此,我国各体育院校应该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术科课程的建设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站等进行文献的检索与收集。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著、教育学原理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对收集资料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找出各个文章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归纳与整理,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的研究学者以及各高校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听取各个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术科课程培养的相关指导意见,并结合各个高校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适当的逻辑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关术科课程开展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有关专家对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建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相关理论基础

3.1.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的衔接部分,是高学历复合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围绕培养目标而建立起的优化各个教育资源的过程,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3]。想要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就必须要分析好有关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的系统。从研究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基础理论层面是培养体系的一个起始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4]。经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经过系统的培养过程,最终要培养的是高质量、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里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指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理论研究水平、专项技术能力都是一个高层次的阶段[5]。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学人才提供了必备的保障。

3.1.2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研究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状况,就要充分的把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培养体系的内涵,明确培养的方向[6]。认识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按一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7]。鉴于此点,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大多院校在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学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的还是术科理论建设,其实践课程中术科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增加和提高。

3.1.3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

“术科”即技术学科,指在学生在接受教育使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学习[8]。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大都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9]。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术科”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学分、学期、类型、评价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都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术科”课程按照其传统的的类型,主要以下划分为5种类型。

3.2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概况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有130多个[10]。在这其中主要涉及到技术学科学习的是:田径教学、篮球教学、排球教学、足球教学、乒乓球教学、体操、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游泳、网球教学、速度滑冰教学、滑雪教学等等,在这其中大都是固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具有成熟化的发展模式。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按竞技项目两种模式。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按照竞技项目共分为15种,按照同年的同样的竞技项目分类,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共分为13种;哈尔滨体育学院共分为15种;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则是按照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招生。

3.3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课程开设现状

3.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整体课程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就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能力。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仅是体育事业的参与者,还要使其成为体育界的领军人物[11]。下表是所调查的4所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4所学校中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体育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均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外国语,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课程,而究其本质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都是根据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应用而设定的相关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12]。在选修课程方面各个学校主要针对的大都是工具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3.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现状

在对相关导师以及学生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对本科学习过程的加强与提高阶段,然而,相对于本科学生的术科课程,研究生教育层面则显得十分单薄,理论课程已经占据主导地位[1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开始大都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最低水平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4]。同时,研究生复试设置的科目时,有些学校在复试时,对术科成绩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这就为高水平的研究生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主流[15]。在真正的硕士研究正在读阶段,学校并没有相对的设置相关课程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大多数学校将研究生阶段的技能学习放在了加深理论层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都是在研究生1年级的第二学期至2年级时按照导师的安排进行相应的术科助教工作,然而这一环节的开展,虽然一定上会巩固学生的术科专项技能,但是毕竟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两个不同的视角,学生相应的锻炼机会一定将较于教师更多一些[16]。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不仅身体素质开始下降,专项技术水平也在初步的退化,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大都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讲述能力,但是由于运动专项技能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与巩固,在实际锻炼中,身体的各项技能,运动技术水平一定大不如前。长此以往,就会与我们真正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培养的不断改进。必定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走向社会,成为体育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在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中也必定也会存在一些相应的缺陷,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体育院校已经不再把术科教育纳入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现象,即在研究生的入学阶段,各体育院校已经设立门槛,用来保证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体育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巩固加强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保持训练,才能够保证好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仅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好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

4.2建议

体育硕士范文2

(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与教育目标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指体育领域内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领域内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化进程提速背景下产生的。

目前各培养单位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都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作为体育院校专业型学位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各院校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制定。突出问题是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且缺乏规范的实施细则,这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定位比较模糊。访谈发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认为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活动之间不一致,没有感觉到与学术型同学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课程安排的时间比较紧,一年就结束了所有的课程。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实际操作也沿用了学术型的培养模式。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目标与理论指导下,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诸要素,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的特定结构的运作程序或实践模型。本文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各要素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力图发现当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培养理念。研究发现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理念,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能够知道是应用型或偏重于实践的,但大部分也只是知道与学术型学位是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中缺少一些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的理念支撑。在该理念中应该特别突出对教育操作活动的重视,体现专业学位特色,并鼓励各培养单位及教师对教育活动作出调整甚至是变革。

2.培养目标。调査发现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对培养目标划分比较细,分别针对各个方向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社会指导领域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者;体育教学领域要求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教学骨干教师;运动训练领域则是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管理、训练能力的骨干教练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是大多数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标,缺少具有学校特色的、各专业之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3.培养过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大部分为两年,第一年课程学习,第二年则是教学实践及论文的撰写工作。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学制为两到三年,福建师范大学则规定一般为两年。修业年限上较学术型学位普遍要短一年左右,这也是一些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原因之一。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形成了以学科专业知识与公共基础知识为中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思想。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各校也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训练的过程,注重体育职业实际工作所需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凸显了专业型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把握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统一,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逐渐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互动的课程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形式上延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很少涉及到大型体育赛事策划、典型案列分析、专题研究报告等。灵活性较小,内容形式及撰写格式较为固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质量评价。研究生质量评价一般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我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采取以内部评价为主的方式,B卩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对培养的研究生进行的质量评价,一般包括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各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既希望他们能达到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又拥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在此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课程内容、学术水平、研究和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的质量和价值、学位论文的学术综合水平等,缺乏规范和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往往出现同一专业领域、毕业于不同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差悬殊的现象。全国各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解都不同,每个学校的师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差异很大,培养出的人才也差别较大,从而导致社会的认可程度不一样。因此,为了使专业学位规范化、发展科学化,在我国高校中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管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设置以来发展迅速,当前大多数高校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并重发展,更加重视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自上而下设立了各种职能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一定的上下级关系,但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科层制特点表现不十分明显。高校研究生教育为方便管理往往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忽视个体意志和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导师和学生在科学研究上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不能保证学术的自由创新,专业特色得不到有效发挥。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于管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往往与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的构成人员存在交叉现象,使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管理应当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管理模式,在制定管理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和适应性。

(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领域理论研究时间较短,评价理论不够完善,操作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对绩效评价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在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评价指标单一化,不同方向评价存在不可比性;评价指标的制定缺乏调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评价工作重结果、轻过程,过于重视形式而降低了评价的实际作用。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不合理;评价手段陈旧,重奖惩、忽视以人为本;评价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与有用性;评价结果相对封闭,得不到有效反馈。这一切均导致绩效评价的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与价值。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

(一)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在实践应用性方面的地位应明显高于学术学位。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上,首先要明确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及高校对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同等重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学术学位,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要远远超过学术学位。社会对于专业学位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只是和学本型学位类型不同,所培养的研究生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二)树立“实践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学位就是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实践应用性可以说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最突出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能满足特定职业对人各方面职业素养的需求、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国家应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当的政策支持,学校和社会则应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

(三)注重教育创新发展专业特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较晚,当前教育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等仍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要求高校为满足专业学位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创新。各髙校应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借鉴国内外髙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开拓创新,培养适合当前社会需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另外,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及特色,在顺利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同时突出高校的专业特色。

(四)优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环境条件及评价机制

体育硕士范文3

关键词: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培养目标

1.前言

作为一门专业,体育管理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只有当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证明他们具备了在社会和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知识,能够发挥一个管理者应有的作用,并通过管理水平体现其超群的资质时,体育管理才具有合理性。然而,从现实的人才需求来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己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开发和赛事运作的“瓶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尤其是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造就像弗洛伦蒂诺那样的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的高手,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教育的关键所在。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管理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学校之一,体育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是较全面的。就这两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已毕业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8成以上都在高校教学岗位;北京体育大学在地利基础和资源优势上,该方向硕士研究生除了在高校岗位,还有部分在体育局等体育行政岗位;处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岗位的硕士研究生比例相当少。而其他院校学生在高校就业的比例更大。在对部分高校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得知:己毕业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中的主要就业去向依次是:高校体育教师、自主创业、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读博深造。分析其主要原因,其一,由于专业对口,在高校就职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大部分趋向于在高校就业;其二,由于自主创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部分学生选择改行;其三,体育院校原有的教育优势在于培养体育师资,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尚需时日。

3.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3.1全国各高校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

1978年以来,由于整个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学历水平较低,高校师资缺乏,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是充实高校师资队伍,因此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是必须的,也是恰当的。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会化的程度加深,应用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使体育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在原有的只将科研能力和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型人才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并重,各种体育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应与高校师资的培养并重。

3.2 完善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建议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目标的定位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可行性等特点,才能把握高层次人才素质的内涵,才能确定具有时代内容的培养目标。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恰当定位其培养目标,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4.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4.1 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未来的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必须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新趋势,并且能够突破旧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人才培养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转变到重素质培养方面来,彻底摒弃以书本知识掌握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旧观念。

4.2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了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所以,为了实现各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课程结构,使专业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科学搭配;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和实际结合;课程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选修课程内容的全面开设,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实习和实践课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3 加强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科学整合课程结构外,其落脚点还应依附在师资建设上。因此,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按照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从国内外招聘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闻兰.试论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2):43-45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衫,等.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1.3

[5]柯卫.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6]高雪峰.体育管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M〕.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体育硕士范文4

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86-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其教育结构也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出现了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继2005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后的又一次战略性调整,这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从学术型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近三年的发展中,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为我国已经为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培养了近600名体育专门人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认识和支持[1]。但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培养历程也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尤其是全日制的专业学位教育更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既要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特征,又不能照搬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所以积极探索和完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才能提高其教学质量,更大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

(一)培养目标、学制的分析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2],确立明确的培养方向首先要了解该专业学位的设置背景和目的。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下,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主要来源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更多的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但由于以往体育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注重发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缺乏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术型研究生不能很好地胜任实际教学工作,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是顺应时展要求,促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育部从2005年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后,又在2009年开始招收以本科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且逐年扩大招生比例,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

国务院学位办在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3]。可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应该是在某体育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但是,从对专家的访谈中获知,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并未达到目标所要求的,主要就是职业性的特点不鲜明。因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招生来源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没有职业经历,虽然在课程学习上注重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和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等这些专业人员比起来,在职业的专门性上缺少一些可塑性。此外,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般都采用2年制,这种短学制主要就是为社会快速地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脱节,应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特点,在区分其与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其培养目标。

(二)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

体育硕士范文5

关键词 体育俱乐部 研究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切实地了解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并进行实践性分析,寻找导致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下降的原因,从而反映出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开展硕士研究生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措施,以便使硕士研究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健康的自我锻炼体育观,找到适合终身锻炼的健康活动的方式方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硕士研究生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紧迫性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各高校要把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毕业,评奖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三年以上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每学年要开设以健身为主的体育选修课不少于40学时。”

学校体育应该教授学生适当合理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在21世纪学校体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显然单一的教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脱离的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改革与发展是势在必然的,而发展也是围绕真学生的终身教育来改革的。终身体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高校硕士研究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受学校体育的影响比较大。因此,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为研究生开设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2 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体育的态度也正在发生着质的转变,对体育锻炼的主动参与性越来越强,对自身的健康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们的自主锻炼的意识,并教授他们终身锻炼的方式方法。因此,在高校硕士研究生中建立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势在必行,这不仅能够让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兴趣、运动时间等选择教师,还能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体育锻炼的意识,使硕士研究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因此,在高校硕士研究生行列中开展以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形式来代替传统的班级制教学授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 硕士研究生在开设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学时数偏少

由于硕士研究生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正处于实践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场地器材的影响,例如:在调查大多数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中有大多数学生对游泳特别感兴趣,但是由于场地的原因,很多高校没有室内的游泳馆,所以在开设俱乐部课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麻烦;再加上由于时间原因开设的课时数少,这就在开设过程中就不能完全保证学生上课的质量。

虽然在近几年国家对各所高校都在资金方面提供了一定支持,但是通过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其实在体育场地设施和教学环境方面远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下,硕士研究生对体育课的需要和身心素质锻炼的需要。特别是当前比较热门的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养成终身锻炼意识的项目,在场地设施方面就更不能满足了。因此,对硕士研究生在锻炼身心素质方面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因素,不利于终身锻炼的意识的培养。

另外,通过对研究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实很多学生愿意参加以俱乐部式教学的形式开展体育课,但是由于还处在实践方面,只能随机选择几个班的学生进行开课实践,这也是遇到的问题之一。

3.2 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教材缺乏,内容安排也有待于商榷

对于教材来说,到目前为止全国在硕士研究生中并没有统一的适合于硕士研究生学生通用的教材,多数学校选项课教材内容以自编为主,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摆脱原有教材的束缚,要知道老教材与以前的中学体育课内容有很大的重复性,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跟可怕的是使一少部分同学产生厌恶的思想,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布置也有待于商榷。通过本人对全国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选项课的高校走访调查研究发现,凡是开设硕士研究生俱乐部形式的高校中,大都是根据学校目前已有的设施条件和资源环境,尽量开设学生们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

3.3 师资队伍相对缺乏

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爱好广泛,特别是对当前有些比较热门的运动项目比较感兴趣,然而在高校中并没有过多的教师能胜任这些项目,这样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3.4 资金问题

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跟学校体育俱乐部不同,前者全部有学校承担所有费用,没有像后者还有其他赞助商赞助什么的,高校现在大都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在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相对来说还是不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实施,也不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不利于终身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4 结论

(1)有关硕士研究生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在理论方面还不够完善和系统,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方面的纲目,对实践的支撑不够。(2)研究生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在普通高校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和普及,仅仅在个别综合性大学刚得到逐步开展,且发展部平衡。(3)硕士研究生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能很好的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但是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考核评价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4)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体育经费短缺问题,且来源单一;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利用不够,相对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莫连芳,宋建美.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

[2] 罗洪涛.北京市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5(1).

[3] 苏庆永.对辽宁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1).

[4] 章巨焕.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

[5] 张伟等.对普通高校研究生开设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6).

[6] 应姗姗,冯静娜.对宁波大学开展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7] 吕进.合肥市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8(1).

[8] 王晓贞,郑壮荣.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学生兴趣与动机的调查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003(4).

[9] 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体育硕士范文6

摘 要 研究生作为时代的文化精英,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生力量,现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精神的变革。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学校不再为他们开设体育课,他们的课外体育活动更是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的转变,这一时期是他们人生的转折期,这一时期也是他们未来实现体育生活化、终身化的关键。因此,其特殊性决定了调查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研究生 余暇时间 体育锻炼

目前,硕士研究生正处于一个知识更新迅速、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除了身体生理上的过度劳累,就业及生活困难也给他们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利用余暇时间关注自身健康、追求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成为他们在体育锻炼促进健康价值方面的新追求,也越来越成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主流锻炼方式。

余暇时间是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闲暇时间相对充足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余参加体育活动良好的基础条件。研究生虽然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但是长期对体育和健康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无病是健康,不锻炼也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现在高校取消了研究生的体育课,研究生的体育锻炼只有通过参加余暇体育活动来满足身体和心理对健康的需求,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惰性,导致了大多数研究生很难养成锻炼的习惯。从对研究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研究生是希望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实际上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状况却不尽人意:很多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院校,主要是每年举行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并不适合大多数学生,所以参加的人数很少,不能够使更多研究生得到锻炼。

据了解,高校硕士研究生对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还没有形成习惯,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没有规律,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活动持续的时间不长,活动量也不大;另一种是在没有计划安排的情况下活动量偏大,持续时间也相对过长。而且性别的差异对学生的体育爱好有较大影响,如男生喜欢对抗激烈、竞争性强以篮球、足球、网球等主要以球类项目为主的运动项目,而女生更倾向于运动强度小、节奏感强如跑步、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部分的研究生没有开设体育课,而研究生的管理又归研究生院和培养单位共同管理,大部分培养单位在组织本单位的本科生活动时又把研究生排除在外;二是研究生院的人员配备较少,无法组织研究生的各种体育活动,研究生的体育活动处在“两不管”的状态。从整体趋势看,研究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和内容仍未完全摆脱竞技体育的影响,并且活动的区域和范围主要是在校园里。另外,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上升,缺少场地器材是多数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也是阻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研究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他们一旦有上网、看书、外出办事情等这些事情出现,体育锻炼就处于次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学生虽然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付诸实践,一旦遇到障碍因素就会放弃锻炼。这说明现在的研究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弱,还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需要研究生院和培养单位共同管理,加强这方面的管理程度。

二、目的和动机是研究生体育参与的内在动力,由需要和诱因两方面组成,只有对体育锻炼的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后,自身产生体育参与的需要才会有可能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或院系可以定期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并适当增加一下娱乐性、趣味性、挑战性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院系之间还可以由研究生会主办一些学期交流性系列赛,为热爱某项运动的研究生提供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机会。

三、合理设置开放体育场地设施。许多高校为了赢利把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设施承包给私人,或者学校本身也会对场地设施的使用收取一些费用。场地设施收取一些保养使用费是可取的,但是对于长期坚持锻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就打消了一部分学生余暇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建议高校适当定期免费或优惠开放一些羽毛球、网球、游泳馆等体育场地和设施,以满足学生的余暇锻炼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四、加强对学生运动技术的指导。很多学生因为技术差怕丢脸、没有同伴、缺乏指导等因素阻碍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他们的体育生活质量和体育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建议院系配备体育指导员,定期指导研究生的课余体育锻炼,从而避免学生处于盲目的锻炼状态。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体育锻炼宣传活动,由专门的体育指导员对各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和指导锻炼,从而达到为学生提供科学性、计划性的体育锻炼方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海瑞传

下一篇初中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