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范文1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城市在实际的生产、成长以及城市乡村融合的发展中经济关系以及规律的一个经济方面的学科。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已经变为城市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之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其他的相关领域当中,进而来对城市的相关规律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现。

2.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

现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了社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结构,城市的实际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还会决定环境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对城市发展规律与生产关系进行探讨,其具体研究的最终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其结果还可以对城市的活力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预测。除此之外,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最终结果能够有效揭示城市发展当中的生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想对环境与生活间的发展,就一定要实行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

二、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在上个世纪时,城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性学科。现阶段,随着城市区域的逐渐增大以及更新的逐渐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范围。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下面具体介绍国际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变为城市化以及生态平衡;第二,城市当中有着逐渐加快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城市当中的就业、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第三,竞争力以及发展对比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2.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手段。

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有相对比较严谨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的手段以及结果富含可观性以及真实性。通常来讲,能够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手段大体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运用区位分析的研究手段,该方法主要是研究城市经济学当中所包含的微观部分。第二类是在宏观角度对城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手段,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城市当作一个整体。

3.分析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在其研究的所有领域当中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基本国情都非常的符合,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在相对宏观的研究过程中,对城市化的城市圈以及道路的进化问题进行研究,觉得城市的实际发展主要是道路的最终形成,这就导致我国将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其次,对城市发展以及经济发展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结果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会造成城市的不均衡发展。然后,对城市化水平当中的测量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当中城市化测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城市当中的常住人口数量。

4.分析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很多社会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经常会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同时这也属于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研究的基础基本都是现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当相关的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城市管理方面时,根本就可以起到充分的推动作用,进而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并否定了其研究的实际结果。在城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不合适的经营观念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弊端。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通常情况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当中所具有的前瞻性进行追求,能够保证其研究的具体结果富含预测方面的功能,可以在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起指导性的作用,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这属于是现阶段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领域。这就需要城市经济学不仅仅要研究宏观以及微观的经济,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城市以及文化发展的机制,对城市、文化以及经济三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的解释。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发展属于是相互联系的,城市不同就会存在不同的文化,同时还会有不同的经济状态,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发展历程以及趋势。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城市的实际发展。

2.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创新。

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来说,运用访谈以及调查的方法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同时运用文献分析以及对比的方法进行宏观方面的研究,这样的方法仅仅能够对现在城市经济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一定的满足,在之后的研究中,创新相关的研究方法是有很大的必要的。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具体的创新方法有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点、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跟踪调查等,这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预测。除此之外,城市当中的各个区域实施具有对比性的实验也会变为之后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城市经济性研究的过程当中进行方法的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具体的研究提供足够的动力。

3.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会有更加广泛的作用范围。

通常来讲,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有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等,快速以及方便的信息方面的交流能够先进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方法,同时还会增大其研究结果的实际作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信息化的今天,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结果会非常快速的被相关的经营者进行接收,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完善,该方法已经变为现在大部分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除此之外,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经济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是跨国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经济学研究成功的作用范围,同时,跨国公司利用该结果进行有效的发展,这也属于是其结果作用范围拓展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4.政府将会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大力支持。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实际发展,因此会让政府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在我国,城市经济学属于是二级学科,该学科的地位能够要求城市进行本科以及研究生相关专业的设置,在教育条件足够的城市当中,还能够设置博士后的流动站点。现阶段,城市经济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在逐渐发展,这也就带动了政府对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以及支持力度。

四、结语

城市经济学范文2

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动调整与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就不可能迅速提高。尽管经过几十年自身的发展和调整,但是,华北区目前的产业结构并没有达到合理的状态。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协作程度差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完善华北区产业结构,不但能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而且对统筹全国区域发展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二、华北区产业结构现状与分布

除北京之外,其余城市第二产业比例均超过50%,说明第二产业在华北区大多数城市占主导位置,而北京具有很高比例的第三产业,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这是因为北京已经逐渐步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而其他几个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所以第二产业占比例相对较高。

依据2012年各省市统计年鉴,选取了各省的重要城市作为样本点,其中第一产业统计指标采用的是粮食生产总量,第二产业采用的是各市规模以上(注:资产总额2000万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第三产业采用的是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作为参考数据,由此笔者根据统计数据里面第一,二三产业在城市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将华北区城市分为“两大类,四大块”,两大类分别是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服务型城市,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农业资源型,矿业资源型,旅游资源型,对应代表分别是上面的周口市,东营市,青岛市;综合服务型城市指的是北京市,具有全面的服务功能与很大的服务范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要或者已经进入平台期,要想继续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将华北区城市分为“两大类,四大块”,两大类分别是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服务型城市,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农业资源型,矿业资源型,旅游资源型,对应代表分别是上面的周口市,东营市,青岛市;综合服务型城市指的是北京市,具有全面的服务功能与很大的服务。社会零售总额是表现国内消费需求的数据,对比两幅图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分布图以及GDP分布图之间存在很大的吻合度,说明了第三产业的附加值较大,是推动城市整体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可以发现,省会城市,交通枢纽,沿海港口的服务范围较大。

三、结语与启示

城市经济学范文3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是我国城市领域和经济领域重要的学术团体,受到国家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城市书记市长的垂爱和关注,专家学者的兴趣和认可,企业家的期盼和思考。而刊物是学会与会员,学会与领导、学者和企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更是学术活动的舞台和园地。所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之初,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创始人,第一、二、三届会长的汪道涵先生就十分重视创办学会的刊物,多次叮嘱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一定要设法创办一个刊物,可以更好地实现“以文会友”的思想。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办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刊物又非常艰难,经过曲折的过程先是在山西办了一个《城市经济》杂志,并作为学会的会刊。1999年,在李铁映、汪道涵、刘国光、王茂林等同志的创导和关心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经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原有的《城市经济》的基础上,正式出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会刊《中国城市经济》。这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城市经济理论领域和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城市经济》将与中国城市发展并肩前进。

汪道涵会长一直关心和指导《中国城市经济》沿着正确的航标前进,他亲题刊名,撰写创刊词,确定正确的办刊方针。李铁映同志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关于加速我国城市化的几个问题》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重要文章,指导中国城市化道路。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同志始终把创办《中国城市经济》杂志放在心上,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重要抓手,从山西创办的《城市经济》到北京的《中国城市经济》都倾注了他的心血,而且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时刻都亲自撰写文章,阐述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把握杂志的正确导向。龙永枢同志主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工作以来,更加重视《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在杂志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为解决办刊经费问题而四处奔走,并担任杂志编委会主任……总之,《中国城市经济》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刊物,城市经济研究的园地,学者的交流平台和企业的活动场所,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领导、及其关心和支持。所以,在庆祝《中国城市经济》创刊出版100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感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100期对一个杂志来说,只能是一个开端,无什么经验可谈,但是,在经历了100期,八年多风风雨雨和困难曲折,也颇有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五点:

1.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积极贯彻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城市无论是从党的系统和还是从行政系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天然之职和首要任务。作为面向各级各类城市的《中国城市经济》必须竭诚为城市的主要职能和中心任务服务,并成为正确的办刊方针。从创刊号到第100期,《中国城市经济》对此始终不渝。翻开100期的杂志,1999年研究讨论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和城市发展方针问题;2000年关注浦东开发开放和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年十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中国经济经济》作出迅速积极的反应,在2002年12期及2003年初的几期大量刊登贯彻执行十六大精神的文章,介绍城市的经验和做法。使城市对十六大精神的贯彻具体化和深入化;从2003年至2006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城多和谐发展、城市自主创新,以及城市房地产、土地管理等进行了宣传、报导和研讨,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和报告,2007年十月召开党的十七大,会议刚刚结束,中国城市学会就组织召开专家学者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座谈会,《中国城市经济》用大量篇幅报告座谈会的内容,选登其中的重要发言,如此等等。政治是杂志的灵魂,是杂志的方向。作为《中国城市经济》既不能偏离方向,更不能丢掉灵魂。

2.以服务城市为核心,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城市经济》的办刊宗旨。《中国城市经济》的创刊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出城市领导和管理部门渴求知识、探索道路和交流经验的心声。自1999年《中国城市经济》创刊以来,着力报导和分析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方法。一方面为有关部门和城市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城市经济的正确和健康发展。所以,《中国城市经济》围绕城市经济发展,从突出和具体问题人手,通过领导的讲话(报告)、专家的文章、市长的经验介绍、书记的学习体会,城市部门的专题分折等多种形式,来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中国城市经济》历年和每一期所刊登的文章,可以大略反映中国城市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以及每一时期的发展重点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显现城市经济的发展脉络。《中国城市经济》不是史刊,恰似史刊。同时,《中国城市经济》杂志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成长。

3.紧紧依靠专家学者,全力提高刊物质量。《中国城市经济》是我国城市学界、经济学界,特别是城市经济学界专家学者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她团结了国内众多的学者,包括两院院士、资深专家、知名教授等老一辈的学者,以及年轻有为的中青年专家、学术骨干等后起之秀。同时,大量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也成为《中国城市经济》的热心作者和忠实的读者,形成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正是由于作者和读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他们的热心支持和关心,使《中国城市经济》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所以,学者的关心、参与、爱护和支持是刊物的生命,随着作者队伍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促使了以文章水平为核心的杂志整体质量不断提高,正在跻身于一流杂志行列。

4.发挥主动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杂志决不只是采访、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而是一个综合性、活动性和群体性很强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建设,是创造和维护社会和谐的机构,是作者和读者相互交流的活动平台和学术之家。《中国城市经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采访、编辑和经营人员,与城市的领导、管理部门的干部、企业家、学者广交朋友,共同探讨城市发展的问题。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小型座谈会。每年两会期间,不仅向参会代表赠送我们的杂志,而且派出记者到会上采访出席会议的市长和其他代表,并且在会用较大篇幅报导会议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刊登市长代表的发言或稿件,既获得两会珍贵的资料,也沟通了杂志人员与代表的联系。

为了加强与城市、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和感情,杂志社根据需要和能力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不仅交流了思想和观点,而且拉近了杂志与城市、企业、学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理解和感情,活跃了气氛。

城市经济学范文4

摘 要: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研究源自区位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城市经济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可以归结于城市经济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和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文章认为这两种路径应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交替实施,需要关注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

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中图分类号:F290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2-0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2-0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已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城市经济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在向前推进,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之目的。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城市经济理论

二、城市经济理论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城市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

城市经济学范文5

促进城市品牌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既注重城市品牌的选择与定位,也注重城市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术界真正展开城市品牌的研究工作尚不足10年,还需要更多的力量补充进去,而当今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向我们提出了要求。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把城市品牌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我们的关注点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镇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50%,到2025年中国城市将达到1000个以上。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决定了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实现品牌化的加速器,这是构成城市品牌的社会基础和外部条件。

继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快速发展后,一批二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崛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体现。无论今天和未来,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心和基点,城市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国家的财富积累和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在这样的契机下,许多城市推出了通过城市品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和纲要,顺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二,塑造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要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那么怎么来理解城市竞争力呢?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而在市场经济中,品牌的影响意义深远,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城市竞争无处不在,战略性的城市品牌运营逐步成为城市竞争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要构筑其核心竞争力,需要强化特色品牌的优势、冲击力和占有率,这是任重道远的工作,但是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踏实努力。据了解,有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城市已经设置了品牌办公室,而这些城市的品牌建设确实做得非常到位,比如说杭州市。

第三,城市品牌是建设现代城市文明的需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不断发展。而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积累的成果。我们特别不愿意把城市简单比喻为钢筋水泥的堆砌物,它应当是外部环境与文化的绝对统一。城市品牌可以提升市民的自豪感、认同感,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同时良好的城市品牌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人才的关注,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有利于开展对外的交流和合作。是城市品牌这个载体让人类聚集的地方更加美好、更加多彩,居民由此而产生归属感、幸福感。

城市经济学范文6

【摘要】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理论对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该学科从经济角度对土木工程的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论证择优,是土木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及教学过程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形成应体现其学科特点和工程实践需求。

一、教学模式建设要点

(一)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互动

学生虽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但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受教育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克服“教”的主观片面性,做到以“学”为主,教学相长。根据学生个人能力鼓励学生按自己的个性发挥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才能把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统一于教学实践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要以有效的课堂控制为基础。首先,实行加分扣分制相结合,对于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解答问题、发表创新观点等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加分;对于随机提问回答不理想或综合表现差的学生酌情扣分。有利于调动课堂紧张活泼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动性。其次,分组竞争。可按照性别、班别分组,也可直接利用学习兴趣小组,回答问题时可由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讲述本组观点,也可由教师随机指定学生发言。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心理,激发学习热情,随机指定可避免个别小组成员的依赖心理,最终推动课堂气氛达到。分组学习的优势在于:交流讨论可以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发散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真理越辩越明,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争辩可以促进对重难点的理解,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再次,注重“课堂实验”与“社会实验室”相结合。比如项目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工程经济学教学为例,授课教师每10分钟左右就课程的案例分析和相关理论的内容提问,从而使知识点分解、灵活。通过引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缺陷以拓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业课大多以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工程经济教学切忌简单强硬的教学模式。首先,明确学好本课程的现实意义,并根据工程实践应用和研究生、全国注册考试等提高学生积极性。其次,教师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将知识点讲授与实践应用结合的同时还应引入新知识。一方面,工程经济与工程实际和个人生活的结合点较多,在教学中应恰当引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将难以理解的知识迅速结合实际加以掌握。如在讲解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时,引入授课当年的银行存、贷款利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解资金的时间价值时,引入相关的全国注册考试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工程经济方案分析教学中,将保险与银行存款加以对比分析可使学生在计算与对比分析中加深记忆,同时可补充保险等有关知识。在工程招投标讲解中,应结合注册考试引入工程实例,使学生在深入浅出中理解有关内容。在工程合同和索赔讲解中,应引用实例讲解不完善或不合理的合同给当事人带来的不良后果及资金损失、施工过程中工程索赔的计算依据和技巧。另一方面,新知识的引入,有赖于工程案例及相关素材,教师应注意及时收集有关工程信息和资料。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报纸、期刊等均应注意积累和摘记并及时更新。全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注册资格考试及工程经济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的出题思路和案例,也应成为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的素材。再次,系统性强是工程经济学科的特点。学生在各章节内容学习的层层递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领悟到本学科的精髓,体会到本学科的趣味。

(三)更直接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看,工科学生不缺少专业知识。但从毕业生反馈信息看,学生“软”知识多,“硬”知识少;通用知识多,专门知识少。为此,应注重开设专业周进行课程设计。虽经济评价中某些参数和数据随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变动,但其评价方法和分析思路是有指导示范意义的。在学习案例时,应重点放在数据的取得和走向上,应对照规范化的表格弄清楚数据的来龙去脉,并能够根据表格计算相关的经济评价指标,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计可以采用多个小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个综合案例进行分析。选择多个小案例相结合应注意知识点的分布应涵盖本学科重难点;综合案例的分析难度较大,在涵盖重难点的基础上还注重考查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如引用某化学纤维厂经济评价的案例,将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等有关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以便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二、教师自身建设

专业课的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应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作为专业课教师在完善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为提高实践能力应走出校门、面向社会,积极参加与本课程有关的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等培训和学习,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和讲课素材,更深入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三、教学手段改革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可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规范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生动。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认知重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和转化知识。人本主义要求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除了课间交谈、课上交流,作业全批全改、划分等级,必要时增加评语,教师还可以通过每周下寝辅导等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学生可以通过qq、电话、邮件、问题卡与教师沟通。建构主义要求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环境,优化多媒体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上网学习,使学生主动实施学习计划来进行,同时建立各种自学过程的调控制度。如,建立网上与多媒体自学检查制度、建立自学笔记检查制度、建立自学信息反馈制度等加强对自学过程评价,使之充分理解教学意图,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武英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2006,1.

[2]李曼丽.变革中的实践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案例分析.2006,2.

[3]黄有亮,徐向阳等.工程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