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专业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抑郁程度进行对比。结果:通过观察干预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抑郁情绪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影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不孕不育;抑郁情绪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7
作者单位:523000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
骆玥瑜:女,本科,主管护师
不孕不育患者除了身体上存在病症,也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患者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取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特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不孕不育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不孕不育”的诊断标准[1],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年龄最大40岁,最小19岁,平均(26.22±5.24)岁;结婚年限1.4~15年;有16例为原发性不孕,24例为继发性不孕。对照组年龄最大39岁,最小20岁,平均(27.89±5.63)岁;结婚年限1.5~16年;有18例为原发性不孕,22例为继发性不孕。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结婚年限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专业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2]对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主要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干预方法[3]。内向型性格患者大多数是结婚时间较长而一直无法生育的年轻患者,分析其心理特征发现,这部分患者在日常中一般表现出表情平静的假象,而真正了解到患者的心理想法时会发现,这部分患者往往潜藏着一种过分紧张的心理抑制。患者由于长时间无法生育往往存在对婚姻及生育的焦虑或抑郁心理,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恐惧心理,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会对夫妻感情造成严重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引起性生活障碍,最终对生育造成影响。对于这部分患者要多加强交流和沟通,耐心地为患者讲解不孕不育相关知识,心理因素对不孕不育的影响,打开患者的心结,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同情、关心和鼓励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4]。外向型性格患者性格较为急躁、迫切,大多数往往需要尽早怀孕,如果治疗效果较慢就可能会出现烦躁、易怒、悲观等表现,对生育失去希望等,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寻找有效的沟通时机,比如选在患者情绪较稳定的时候进行交流,并充分调动患者的家属共同与患者交流,根据其平时爱好有选择性的进行,激发患者生育的希望和激情,恢复其进行生育治疗的信心。
1.3效果判定标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程度进行对比,总分为20分,超过8分表示存在抑郁心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不孕不育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该病与卵巢雌激素分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6]。卵巢是女性生殖器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女性机体的雌激素便是由该器官分泌,是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的基础。如果卵巢出现疾患就会对卵巢的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轻者影响激素的分泌,重者可导致生殖器官功能及形态发生异常,从而对患者的生育功能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不孕不育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随着不孕不育年限的增长,其抑郁心理情绪也随之加重,心理因素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7]。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缓解不孕不育患者中普遍的抑郁情绪是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现今妇科护理人员的难题。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护理中越来越重视心理护理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作用,重视患者的心理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应是未来治疗疾病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本文采用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收治的8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抑郁情绪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影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谭创.护理干预对脑外伤住院患者照顾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0):44-45.
[2]赵士琴,罗珊珊,崔灵灵.一对一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27-128.
[3]葛琪.施行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影响的探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0):43-44.
[4]郭翠芳.整体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32-33.
[5]冯海红,田志毅,马婕.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肠造口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570.
[6]张静.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2):729.
[7]孙虹宇.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2929-2930.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2
【关键词】教师;幼儿;态度;情绪;情感
幼儿在和老师的接触中,常常伴随着情绪与情感的体验。而幼儿对教师教育态度的体验又是最敏感、最细微的。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吸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感受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因此,教师对幼儿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情绪与情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教育态度,是指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如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出赞赏、生气的态度等。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的外部表现就是表情。如愉快、厌恶、恐惧等。幼儿的情感是丰富的、非常外露的,同时又是不稳定的,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我发现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情绪、情感的感染力是最大的。如:有一次,我们班去儿童乐园里玩,小朋友们有的去滑滑梯;有的去坐转椅;还有的去荡秋千或骑木马,而跷跷板却被孩子们冷落在一旁,这时,我邀请了两名幼儿和我一起玩跷跷板,这两位小朋友特别高兴,一刹那,其他的小朋友也蜂拥而上,把个跷跷板挤得满满的,旁边的小朋友还在伺机而上,情绪特别热烈。由此可见,教师以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来陶冶和感染孩子们,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每天来园较早的幼儿会主动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摆桌椅、扫地、整理玩教具等,对幼儿的这些行为,教师决不能忽视。多年来,我对幼儿的这一行为进行过无数次的观察,结果表明,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和赞赏的态度事,幼儿会整天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表现出轻松愉快,愿意听老师的话,学习和做事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如张萌萌小朋友,由于爸爸妈妈上班很忙,每天早早地把他送到幼儿园。他走进活动室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垃圾桶里有没有纸屑,如果有他就很快去楼下把垃圾倒掉,回来后笑眯眯地看着我。“萌萌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我说。我或是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个满意的眼神,或是一个微微的点头。他最高兴的是我抱着他快速的转几圈,那小脸真赛过一朵盛开的鲜花!萌萌的妈妈也向我反映,孩子在家里也爱劳动了。对于孩子们的良好行为,我总是及时给与鼓励,久而久之,小朋友们养成了良好地习惯,优良的班风也随之形成。所以我们班历来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观察中我还发现,如果老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出无动于衷时,则有90%以上的幼儿整天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表现出焦虑、呆板、不爱听老师的话,不守纪律、做事不认真、缺乏自信心等,班内为集体做好事的人会越来越少。可见,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的倾向性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幼儿在不同情绪状态的影响下,学习效果也不同,有的小朋友平时和同伴交往时,语言表达比较好,可是,让他们单独回答问题时,却往往结结巴巴,或者闭口不答。我对这类幼儿进行了认真观察,发现主要原因是情绪紧张。于是我在日常活动中主动接近他们,和他们交谈;利用游戏与他们对话;教学中,我用亲切、和蔼、信任的语调向他们提问,给他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并对他们所说的每一句完整、流畅的话及时给以鼓励和赞赏,这样以来,由于他们的紧张情绪减少了,学习的愿望增强了,学习效果也随之提高。如:刘洋小朋友是中班时插入我班的,由于他是“黑户”放在农村里由奶奶带大的,初来乍到,对集体生活很不习惯,上课从不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有一次我提出问题后,他竟慢慢的举起小手。于是,我微笑着看着他,并请他回答问题,结果他答非所问,小朋友们哄堂大笑,他胆怯地低下了头。我说:刘洋虽然没有回答对问题,可他敢于举手发言,这就是进步!小朋友们难道不为他鼓掌吗?掌声响起来,刘洋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进步很快。再如,在教育中,我注意观察幼儿对教师不同的批评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和情感的反映。观察中发现,对亲切、诚恳的批评,幼儿大多数都能愉快接受,迅速改正错误,并且有持久性。而对大声训斥和责备,幼儿大多数表现为紧张、恐惧或伤感、莫然等,改正错误也较被动,活动时注意力涣散,没有积极性。例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孙小龙和徐铮铮不知为何发生了冲突,两人头上都挂了彩。我边训斥边往医疗室送,处理好后就回到教室,并命令其坐下老实一会儿。孩子们虽然安静了下来,可他们却冷眼相视,这说明孩子不服气。片刻,我把相关的小朋友叫到一起,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用柔和的语气对他们讲明道理,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以后应该怎么做,关注在整个过程中他俩的心理感受,并让其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望着孩子们会心的微笑,我摸着他俩的头也笑了。活动中,他们的发言比以前更积极。可见,教师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幼儿的情绪情感,也影响着教学效果。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3
关键词:运动;糖耐量减低;抵抗素;胰岛素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G80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61-04
糖耐量减低(IGT)是指患者的血糖介于正常人血糖值与糖尿病者血糖值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目前公认IGT是糖尿病的前期,是发展成糖尿病的一个危险阶段。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国大庆试验[1]开启了IGT 人群糖尿病预防研究的先河。随后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DPS)[2]和美国的糖尿病预防计划(DPP)[3]等几项大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在IGT阶段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因此IGT也是预防 2型糖尿病的最后关口[4]。
IGT转化为糖尿病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已广泛引起关注。近年的研究显示脂肪组织是非常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在联系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肥胖中脂肪细胞起关键作用。其中的抵抗素(resistin)能促使胰岛素耐受而导致胰岛素抵抗(IR)[5],对糖代谢有重要的影响。抵抗素的发现为认识2型糖尿病、肥胖症、IR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点。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以抵抗素为切点研究运动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影响,这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关于运动干预对IGT患者抵抗素变化及其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的研究却很少报道。本研究以中年IGT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24周中等强度健步走运动对抵抗素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探讨运动干预改善IGT患者糖代谢的可能机制,从而为IGT患者运动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福州市仓山区、鼓楼区若干社区居民(45~59岁)中,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检,寻找具有IGT风险的人群,对符合下列二项之一者选为高危者:1) 曾检出糖调节受损,尚未进行药物治疗;2) 具备以下2项及2项以上者:Ⅰ. 体重指数(BMI)≥24(kg/m2);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Ⅱ.曾被诊断为脂肪肝;Ⅲ. 曾被诊断为高血压,但高血压水平未超过1级,即收缩压140~159 /舒张压90~99 (mmHg);Ⅳ. 曾被诊断为脂代谢异常;Ⅴ.有糖尿病家族史。在初选的129例高危者中进行医学检测,满足下述条件者确定为研究对象:1) 糖负荷(75 g)后2 h血糖7.8~11.1 mmol/L(2004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IGT诊断标准);2) 无心肺疾病;3) 无影响健身锻炼的运动系统疾患;4) 无规律锻炼习惯;5) 自愿按照制订的运动处方进行24周的运动锻炼。最后选定41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健步走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情况见表1。同期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葡萄糖耐量(NGT)者22例。所有对象均为非吸烟者,无亲缘关系。
1.2研究方法
1.2.1身体成分测试固定专人测试,指标有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脂肪%,测试依国民体质监测要求。测试在空腹状态下进行,使用电阻抗身体成分测试仪(INBODY3.0,韩国生产)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体脂% 指标。要求研究对象在测试前无剧烈运动,测试时穿着单衣裤。
1.2.2血液标本收集和处理所有研究对象在实验研究前、后进行血生化检测。要求研究对象在血液指标测试前一天忌酒、忌高脂饮食。空腹,经肘部静脉采血,后于5 min内服完溶于250~300 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75 g,试验过程中不喝任何饮料、不做剧烈运动,从口服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于糖负荷后2 h取静脉血测血糖。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由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检验科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受试者的血清胰岛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分别是4. 3%,7. 1%)和血清抵抗素(美国Linco公司, 批内CV<3.59%,批间CV<9. 25%)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游离脂肪酸: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 测定:生化比色法,试剂盒由Randox Lab.,USA提供。
1.2.3胰岛素敏感性指标采用稳态模型分析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HOMA) 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6],计算公式为: HOMA-IR=FINS(mIU/L)×FBG(mmol/L)/22.5,式中FINS为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FBG为空腹血糖。
1.2.4运动处方健步走组:健步走要求抬头挺胸收腹、双眼平视、肩部放松、肘部弯曲900,随步行节奏前后摆到。其运动强度为60%~70%最大心率(HRmax,HRmax=220-年龄),每周运动4次,每次60 min。健步走运动实验为期24周。在开始阶段运动强度稍低,从50%~60% HRmax开始,逐步递增。每一次运动内容包括5 min伸展练习和热身,50 min健步走,5 min放松。在运动处方实施前进行一周适应性练习。运动处方实施期间,由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指导员带领完成,并要求研究对象做好每日健身记录。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求运动组除了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外,保持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对照组则不参与运动,在此期间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只在实验前后检测指标。并举行3次健康知识讲座,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到场,健身运动带来的益处,增加研究对象对本实验的认识和配合程度,同时避免不良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对实验过程的影响。
1.2.5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24周健步走有氧运动干预前后抵抗素的变化与胰岛素敏感性、身体成分、糖代谢指标、游离脂肪酸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所有统计处理用 SPSS11.5 软件进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名IGT患者进入纵向试验,34名试验对象完成全部的试验,7名退出(对照组有4名退出,健步走组有3名退出),退出率为17.07%。
2.1NGT组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比较与NGT组相比, IGT患者BMI、体脂%、腰围、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2h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 IR、抵抗素、游离脂肪酸均明显升高(表2)。
2.2IGT受试者运动前后抵抗素水平、形态指标、糖代谢参数及游离脂肪酸的变化健步走运动干预24周,IGT健步走组除空腹血糖外,抵抗素、BMI、体脂%、腰围、腰臀比、OGTT2h血糖、空腹胰岛素、及HOMA-IR较0周时及对照组24周时下降,对照组试验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见表3。
2.3健步走运动干预前后抵抗素的变化量与其它指标变化量的相关性以健步走运动干预前后受试者抵抗素的差值为应变量,并以BMI、体脂%、腰围、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2 h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 IR、游离脂肪酸的差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抵抗素的变化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显示出1个预测变量:HOMA-IR的变化量,决定系数R2=0.236(表4)。
3讨论
IGT是糖尿病的高危状态,其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有关,前者包括引致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的有关基因,后者主要为饮食不合理、热量过高、饱和脂肪过多、体力活动过少等导致超重或肥胖[4]。新近研究发现,抵抗素在脂肪组织特异性表达,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有文献显示肥胖者抵抗素水平[7],可见,抵抗素可能是联系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重要信号分子,参与了T2DM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形成,对糖代谢有重要的影响[8]。游离脂肪酸是脂肪组织脂解的产物,可影响葡萄糖的氧化、摄取以及糖异生,并影响胰岛素分泌,干扰胰岛素信号系统的传导,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9]。本研究观察到IGT患者血抵抗素水平高于NGT组,且IGT组与NGT组的血游离脂肪酸水平、空腹血糖、OGTT2 h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BMI、体脂%、腰围、腰臀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脂肪组织是发生IR的重要组织,抵抗素可诱发胰岛素抵抗成为联系肥胖和糖尿病的中间环节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运动对抵抗素影响的研究却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太一致。Koichiro Azuma 等[10]对肥胖者及运动减肥的研究中发现:肥胖者(研究中的BMI 32.9±5.6)血浆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瘦者(研究中的BMI 21.1±1.3),且经过一年半运动加节食减肥后,血浆抵抗素水平的变化与BMI 的变化正相关。而Giannopoulou 等对绝经的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进行14周节食和/或运动锻炼的干预,节食和运动锻炼组体重大约减轻4.5+/-0.6(P<0. 01),运动组体重只有减轻少许,结果发现血浆抵抗素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11]。从以上研究分析,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运动的时间、运动的负荷以及体重减轻的幅度等有关。
有氧运动的供能特点是所需要的能量通过氧化体内的糖、脂肪供能,并且在运动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比例逐渐增大,糖原的利用减少。因此,中低强度的健步走有氧运动增加糖原、脂肪的消耗。本研究观察到IGT健步走组有氧运动干预24周,除空腹血糖外,BMI、体脂%、腰围、腰臀比、OGTT2h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 IR、抵抗素、游离脂肪酸水平下降,说明24周健步走可改善受试者身体成分和胰岛素敏感性。本研究还观察到,健步走运动干预前后HOMA-IR的变化量成为影响抵抗素变化量的重要因素,提示健步走运动干预抵抗素水平的降低与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相关,可能有以下原因:1) 运动增加能量消耗,运动降低体脂%,对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12],改善脂肪细胞的表达、分泌和/或功能,降低抵抗素水平;2) 运动可改善体成分,改善IR[13],提高胰岛素与其靶器官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使胰岛素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3) 运动可减低降低OGTT2 h血糖的变化,改善糖耐量的作用[14];4) 运动锻炼改善身体成分,降低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纠正脂肪细胞缺陷,降低血浆抵抗素水平,起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综上所述,通过运动干预可以减少脂肪,改善体成分、改善脂肪细胞分泌功能。减轻IR、改善糖代谢。但本研究中,抵抗素水平的下降与身体成分、OGTT2 h血糖及游离脂肪酸的改善未见相关性,有可能是起到间接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4结论
采用中等强度规律的健步走运动干预可减低抵抗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其机制可能是健步走有氧运动可改善身体成分,降低血清抵抗素及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IGT患者的糖代谢。
参考文献:
[1] Pan XR, Li GW, Hu YH, 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J].Diabetes Care,1997,20(4): 537-544.
[2] Tuomilehto J, Lindstrom J, Eriksson J G, et al.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changes in lifestyle among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 N Engl J Med, 2001,344:1343-1350.
[3] Knowler WC, Barrett-Connor E, Fowler SE, et al. Diabete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 :Reduction in the ev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 - 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J]. N Engl J Med, 2002,346:393-403.
[4]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97-387.
[5] Hui-Bing H, Migita K, Miyashita T,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resistin concentration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Metabolism,2006, 55(12): 1670-1673.
[6] Haffner SM,Miettinen H,Stern MP.The homeostasis model in the San Antonin Heart study[J]. Diabetes Care,1997,20:1087-1092.
[7] Sagawa N,Yura S,Itoh H,et al. Role of leptin in pregnancy-a review[J]. Placenta,2002,23(Suppl A):S80-86.
[8] Chanchay S, Tungtrongchitr R, Harnroongroj T, et al. Plasma resistin, insulin concentration in non-diabetic and diabetic, overweight/obese Thai[J]. Int J Vitam Nutr Res,2006,76(3):125-31.
[9] Boden G. Role of fatty acid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sulin resistin and NIDDM[J]. Diabetes,1997,46(1):3-10.
[10] Azuma K, Katsukawa F, Oguchi S,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resistin level and adiposity in obese individuals[J]. Obsity Research,2003,11:997-1001.
[11] Giannopoulou I, Fernhall B, Carhart R, 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or exercise on the adipocytokine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 levels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J]. Metabolism. 2005,54(7):866-875.
[12] Steinacker JM, Lormes W, Reissnecker S, et al. New Aspects of the Hormone and Cytokine Response to Training[J]. Eur J Appl Physiol JT,2004,91(4):382-391.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4
[关键词] 镶嵌铜器 刻纹铜器 绘画性 色彩感
基金项目:2010年-2011年度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先秦时期审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XK027 。
春秋晚期有两类铜器值得注意。一类是镶嵌红铜、金、银及其他非金属材质的铜器,另一类是刻纹铜器。这两类器物的出现预示着青铜器装饰艺术突破性的发展。就刻纹铜器而言,其突出成就是錾刻画像纹的出现。就镶嵌铜器而言,一方面,镶嵌的画像纹与錾刻画像纹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共同反映了此时青铜器纹饰从图案走向绘画的转变,另一方面,镶嵌铜器所用的多种材质,在质地和色彩上与青铜构成丰富而绚丽的对比效果,使原本单一的青铜材质得以呈现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
镶嵌铜器和刻纹铜器装饰风格的变化,体现出此时青铜装饰艺术新的发展方向,即对于绘画性和色彩感的追求。这种追求,可以说是雕塑艺术作为青铜器的传统装饰手法已经发展到极致,很难再有新的突破,为求创新迫使青铜艺术的创作者寻求其他的突破途径。而与此同时,漆木器彩绘和丝织品、壁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得到极大发展,这些艺术形式所呈现出的色彩表现力与内容的丰富性,是传统的青铜艺术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刻纹铜器与镶嵌铜器对色彩感和绘画性的追求,很可能是受到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从题材内容和纹饰的风格来看,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关联的因素。
对色彩感的追求:镶嵌铜器的发展方向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纷呈的时代。漆木器彩绘、绘绣结合的丝织品、帛画以及有可能广泛存在的壁画,都展现出视觉艺术在色彩表现方面更大的可能性。青铜器装饰极力在色彩方面追求更多的表现可能,应当也离不开整个时代艺术氛围的影响。
青铜器增强色彩表现力的途径,通常是在器表镶嵌异色金属、宝石、贝壳以及填漆或髹漆等办法。在青铜器上镶嵌的异色材质,形成色彩和质感的对比,从而造成豪华富丽、色彩缤纷的气氛。
镶嵌工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被人们采用来作为装饰。当时是在骨器或石器上镶嵌异色的绿松石、骨珠,组成彩色的图案。商代和西周,镶嵌绿松石的小件骨器仍偶有发现。与骨器镶嵌相比,青铜器上的镶嵌出现得更晚一些。有学者认为,它的出现是受到骨器镶嵌的影响。[1]二里头文化已发现镶嵌绿松石的饕餮纹器。商代及西周,绿松石主要用于镶嵌兵器及小件饰物,罕见用于容器。直至春秋早、中期,镶嵌绿松石器仍不多见。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此种工艺有进一步发展,除绿松石外,用于镶嵌的矿物材质,还有玉、玛瑙、孔雀石与琉璃等。
镶嵌金属材质的青铜器,目前所见,大多出现在春秋中期以后,其所镶嵌的材质,包括金、银及红铜。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镶嵌红铜的青铜工艺已广泛见于列国,且多精美之器。在青铜器上嵌以金、银,又称之为“金银错”,目前所知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约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这种工艺初起时,比较注重施于铭文,但在稍晚时,更多地用于纹饰表现。
战国和西汉时期,是镶嵌工艺的发达鼎盛时期,其数量与工艺水准都远超前代。从器类来说,已不限于小型器,较大型的容器也较为多见。从工艺来说,镶嵌绿松石、填漆、鋈锡、错红铜、错金、错金银、鎏金、鎏银等装饰工艺往往配合使用,形成色彩艳丽的视觉效果。各种材质集于一身的镶嵌铜器,其丰富的材质对比与色彩对比,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豪华富丽的审美风尚。
就镶嵌铜器的纹饰题材内容而言,由变形动物纹发展而来的几何纹饰与新出现的人物画像纹各擅其胜。不过,从我们所能收集到的铜器来看,几何纹饰铜器的数量远超人物画像纹铜器的数量。从镶嵌纹饰题材选择的倾向性,可以看到,青铜器器表装饰在镶嵌工艺上的发展,所选择的突破传统的方向,是增强题材形式的色彩表现力,而非增强题材内容的故事性与现实性。
在青铜器上填漆或髹漆,严格来说,前者尚属镶嵌工艺,后者已完全脱离了镶嵌的范畴。因其着重于青铜装饰的色彩表现力,因此我们仍然把它归入本节讨论。铜器表面髹漆,在商代已有使用。但商代至春秋时期,极为罕见。战国时期,铜器髹漆工艺有较大发展,朱凤瀚先生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1.将髹漆与嵌错工艺结合,铜器在錾槽内不嵌金银,而填以漆,有的既嵌金银,又在未嵌金银处填漆(或在漆内掺以银粉),然后磨错光平以增加纹饰的色调;2.髹漆已不限于填错纹饰,而是直接髹于素面铜器表面进行着色;3.这种工艺已在较广阔地域流行。” [2]
铜器髹漆的目的,既为了美观,也有防锈的作用。不过,就我们所见的器物来看,髹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增强作品的色彩表现力。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发展出在素色铜器表面绘饰的做法。与运用多种材质的镶嵌物以实现色彩增强效果的方法相比,直接彩绘是一种更简单的方式。器物的表面犹如画布,以彩漆直接绘饰,从这一点来看,髹漆铜器的装饰方法和目的与漆器已经趋于一致。
对绘画性的追求:现实题材和写实画风对传统的反叛
春秋战国之际青铜器纹饰的一大变革,是描绘人的活动的图像即人物画像纹的出现。以人物画像纹为器表装饰的青铜器,虽在数量众多的战国青铜器中占很小比重,但与以前的青铜礼器相比,在艺术取向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发生的社会原因,是春秋末期传统生活方式与观念所发生的巨大变动,是艺术关注的重点从神到人的回归。同时,在艺术发展的层面,人物画像纹的出现也昭示着青铜艺术发展的一个全新方向,即青铜艺术的表现从装饰图案发展到了情节性的写实图画,从此开始了绘画发展的历史。
“和以往的青铜纹饰相比较,人物画像纹具有相当鲜明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它以描绘社会生活为主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叙事情节,在纹饰题材上是一大突破,而其对于叙事性内容的构图方式,也为后来的汉画像砖所继承。因其和以往青铜纹饰中出现的人物相比,具有明显的叙事性内容,也有人把它称为叙事画像纹。” [3]
画像纹的构图基本为格状构图和散点构图。这两种构图方式和传统的带状构图方式相比较,更具有创新和自由的气质。“它们摆脱了殷周时期庄严神秘的对称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自由、生动,这反映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对自然界的艺术观察力的提高和艺术表现技能上的进步。” [4]
画像纹的流行时期,是春秋末至战国前期,即约公元前五世纪的时期。[5]根据迄今已发表的出土材料可知,青铜器画像纹的工艺可分为刻纹、铸纹和嵌错纹三类。
铸纹画像纹,是指青铜器器表的画像纹与器形同期铸造而成,目前仅见于三晋及附近地区,其中,大都集中出自河南辉县。
嵌错画像纹,是指用红铜、金、银等金属或矿物镶嵌于青铜器表而成的画像纹,迄今所见其地域基本集中在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
刻纹画像纹,就是在极薄的器壁上用锐器刻出的图像。朱凤翰先生因这种青铜器制器方式一般为槌打而非铸造,亦称之为槌制铜器。这种铜器的质料,包括红铜与青铜两类。[6]据目前不完全的统计,这种刻纹铜器已发现有二十多件。刻纹铜器萌芽于春秋晚期,成熟并流行于战国早、中期。“它的器形和青铜铸器相仿,初期的图案也抄袭自青铜铸器。刻技最早见的是由楔形点连续成线的錾凿法,而后发展为细如发丝的连续线刻。” [7]“东周青铜器刻纹所采用的刻纹工艺方法,直接被汉代铜器、尤其是小件铜饰件、鎏金银器上刻制花纹所采用,开汉代铜器錾刻工艺的先河。” [8]迄今所见刻纹画像纹铜器的出土地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出自吴楚地区,其次是三晋地区,此外,还散见于湖南、山东等地。
从我们能收集到的画像纹青铜器来看,铸纹画像纹极少,嵌错画像纹也不多见,相对较多的是刻纹画像纹。从技术角度来看,铸纹和嵌错两种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青铜铸造范畴,而刻纹方式更多具备了绘画的特点,可谓是以刻刀在器壁上作画,因为跳过了铸造这一环节,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自由。
从分布地域来看,有学者认为刻纹铜器主要出于吴越地区,而行销于各地。我们所见的吴越铜器,基本未见嵌错画像纹或铸纹画像纹,而且,其他题材的嵌错容器也基本未见。因此,也可以这样假设,因为其对绘画性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刻纹铜器上,因此在其他类型铜器上,反而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浮雕方式。
总体来看,铸纹和嵌错画像纹铜器主要出在中原地区,南方特别是楚地罕见。南方嵌错铜器,其题材基本都是各类几何或变形纹饰,如云纹、龙纹等。不过,楚式漆器中,则有不少有绘画性的内容。此外,帛画和壁画也有较大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可以设想,楚地的艺术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青铜器保持了工艺美术品的特征,在传统的铸造技术和雕塑化的装饰手法上不断发展,精益求精,追求精美奇诡的装饰效果,而这一时期的对色彩感和绘画性的追求,特别是表达具体写实的绘画内容的要求,则成为漆器以及帛画和壁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任务。
它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它自身而是自我之否定
青铜艺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追求色彩感和绘画性的发展方向,既是一种创新,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对自我的否定。因为就色彩表现力与写实性的内容来看,在青铜器上要完成这种创造显然比其他材质更为困难。抛弃传统的雕塑形式,转而追求彩色绘画的效果,可谓是扬短避长。因此,青铜器的这一发展方向,延续时间并不太长。到两汉时期,它在绘画方面的表现形式,就已为汉画像砖和帛画、漆绘所延续;它在实用器方面的功能,则更多地被漆木器和早期瓷器所代替。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汉代铜器,或者朴素无华,完全是一副实用生活器皿的面貌;或者嵌金错银,富丽华美,更多地体现出表明身份地位的豪华工艺品特征。在那个“如火烈烈”的时代,被寄予无比重要与神圣意义的青铜器,到此时,基本已褪尽神秘的光环,成为世俗的人间生活的附属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追求色彩变化与现实题材内容的战国青铜器,走上的是一条背离自我、否定自我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叶小燕.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工艺[J].考古与文物,1983,4:84.
[2]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558.
[3]宋玲平.东周青铜器叙事画像纹地域风格浅析[J].中原文物,2002,2:46-50.
[4]叶小燕.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工艺[J].考古与文物,1983,4:159.
[5]李学勤.试论百花潭嵌错图像铜壶.新出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61.
[6]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559-561.
[7]叶小燕.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工艺[J].考古与文物,1983,4:164.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5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77
不孕不育, 是两个概念的合称。不孕就是育龄夫妇性生活正常, 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在2年以上女方却未受孕的病变, 该病的发生率大约在10%~15%。不育则是女方妊娠过, 但因流产、死胎等因素造成未获得活婴儿的病变(男方原因造成女方不受孕的称为男性不育)。研究表明, 不孕不育患者往往会产生抑郁、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 为探寻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的方法[1, 2], 本文通过对2012年6月~2013年9月78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6月~2013年9月78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各3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不孕不育的诊断标准, 且均不存在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肝及肾功能的不全、精神性疾病和依从性不佳者。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28.6±4.1)岁, 结婚年限2~15年, 平均年限(3.8±2.9)年。其中, 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孕分别为21例和57例;53例进行过人工受精, 25例进行过试管婴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组:采取单一专科护理, 包括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和方式等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干预组:在专科护理的基础上, 施行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做好:①和谐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要积极、有效的和患者交流和沟通, 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包括有无流产史、生活方式、家庭情况等, 并认真倾听患者的内心想法, 消除患者的顾虑, 语言上要委婉, 语气要和善;②不孕不育健康教育。在开导患者的基础之上, 进行不孕不育相关知识的教育,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积极生活方式, 消除其顾虑, 树立治疗信心;③亲人朋友的支持。要鼓励患者的亲人朋友多理解和开导患者, 消除患者的家庭压力和精神负担。
1. 3 观察指标 应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情绪进行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抑郁评测情况 通过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和常规组的HAMD评分比干预前均有降低, 但干预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P
2. 2 抑郁程度改善情况 通过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分别是:13例、4例、1例, 抑郁率为46.2%;常规组分别是15例、7例、4例, 抑郁率为66.7%, 差异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不孕不育是当前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 会给患者及其配偶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尤其是在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治疗而未取得预期效果, 更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伤害, 进而产生抑郁、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3], 而这些情绪又会影响到机体的内分泌和精神紊乱, 加重不孕不育的病情。所以, 要对不孕不育患者采取积极、系统、针对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6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焦虑症的效果。方法 将伴有焦虑症的120例经病理学证实为乳腺癌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每组60人,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一般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采用焦虑和抑郁评定分别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工具对患者进行基线和治疗后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A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2,P>0.05);SD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7,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总分和SDS总分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的焦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 乳腺癌;焦虑症;心理干预
癌症作为严重的社会负性生活事件,易出现严重的应激心理反应[1]乳腺癌也不例外。乳腺癌在我国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2],目前手术根治加联合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期限,但癌症恐惧,术后乳房缺失和胸部畸形等,是女性乳腺癌患者心理上的一大威胁。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自卑或绝望等症状,因此,对伴有焦虑症的乳腺癌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对改善其病情有现实意义。笔者伴有焦虑症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腺体外科住院治疗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按文献[3]伴有焦虑症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教育程度、家庭婚育状况、工作情况、付费方式、收入等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者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情况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实施下列心理干预:(1)协助患者消除日常小事问题,并告知患者家属其在患者面前的言行举止和情绪表现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经常安慰和鼓励患者,尽量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尤其是配偶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对患者产生积极的效果更佳。(2)沟通交流:患者一旦诊断为乳腺癌,对前途忧心忡忡,对治疗预后作悲观的估计,极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医护人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尊重,关心和给予热情耐心地开导患者,向患者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消除焦虑抑郁的心理,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有促进作用。(3)想办法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调整等治疗方式轮番上演,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和病情的迁延不愈等等都会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的产生或加重。针对患者不同的个性特征,给其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对战胜疾病有诱导作用的事例,激发患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4)让患者了解各种治疗方式:向患者讲解手术、化疗、内分泌调整等治疗的目的,原理,过程和必要性,动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可有效减轻其恐惧心理。(5)患者传授:邀请乳腺癌老患者现身说法,把其与医生配合治疗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伴有焦虑症的乳腺癌患者,鼓励其多与老患者交流思想,以增强其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治疗效果的信心。
1.2.2 焦虑症的评定方法 焦虑症的评定分别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 ,评分员的选择:评分员由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组成,评分员先培训后进行调查。在评分时评分员首先将量表中的内容对患者进行逐项解释,然后由患者逐项自填,调查量表完成后由评分员逐项复核无误后收回。
干预前,于治疗前生用SAS 和SDS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线评价和治疗后的变化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别。
1.2.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组间差别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AS总分和SDS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实验组干预后SAS总分和SDS总分均有下降(P0.05),见表2。
表2 两组SAS 、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 x ±s)
注:t为本组干预前后比较,a:P
讨论
乳腺癌患者一旦出现严重的心理疾患,将极大地影响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伴有焦虑症的乳腺癌患者多数是由于对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了解所产生的。部分患者由疼痛等症状引起。焦虑抑郁症状伴随整个疾病的诊疗过程。吴志祥等[4]报道乳腺癌术后2年内有34 %的患者出现焦虑症状,49 %的患者有抑郁症状。癌症不但病情重,病程较长,治疗复杂,而且治疗费用昂贵,常给病人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经济负担也是患者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付费方式也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自费支付方式患者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公费治疗者。本调查提示年龄越小其焦虑程度越高, 患者的年龄越低,对长期生存的期望越高,另外年轻患者大多生活、社会经历较年长者少,面临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理接受能力差,年龄大的乳腺癌患者其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年轻患者, 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5-8]。而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则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不管何种教育程度,对疾病的康复有同样高的期望值。乳房缺失及术后化疗使乳腺癌患者面临诸多心理问题,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5]。心理社会适应与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越好,其生活质量水平越好;焦虑、抑郁水平高者, 生活质量较差,这与Longman等[6]研究发现的焦虑和抑郁与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的结论相一致。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促进其生理功能和心理康复。崔红梅等[9]从乳腺癌患者早期阶段的心理护理、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后早期的心理护理、术后恢复期心理护理、放疗化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后期阶段的心理护理(痊愈患者的心理护理、乳腺癌晚期的心理护理)做了详细的诠释。鲁延红等[10]对203例患者乳腺癌患者从待诊期、新入院期、手术前期、乳房切除术后及康复期进行相应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均取得良好效果。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疾病的不同阶段及肿瘤的性质,均有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11]进行针对性的精神支持治疗。医护人员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进行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的心理条件,增强其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其心理症状,重新保持心态平衡[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心理干预后其心理症状有明确改善(P
参考文献
[1] 张慧,周玉秋,谢萧冰.癌症患者康复期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及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 7):6.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 M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7.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4] 吴志祥,李春波.乳腺癌术后心理状态调查病人[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 (1):4–7.
[5] 张芳云.乳腺癌病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及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68–369.
[6] Longm an A J,Braden C J,M ishelMH.Side-effects burden,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life quality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pattern of association over time [J].Oncol Nurs Forum,1999,26(5):909- 915.
[7] Pedro LW.Quality of Life for Long-Term Survivors of Cancer:Influencing Variables [J].Cancer Nursing,2001,24:1-11.[8]A rndt V,MerxH,S turmer T,et al.Age-specific detriments to quality of life amo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ne year after diagnosis [J].Eur J Cancer,2004,40 (5):673 – 680.
[9] 崔红梅,刘娜娜.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 10(34):8419-8420.
[10] 鲁延红,王菊霞.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系统化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9):1236-1237.
[11] 朱敏玲,郑修霞,梁平等.社会支持与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