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1
关键词 语文 基础知识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Basic Knowledge Accumulation Method Analyse
WANG Zhibo
(Panjin No.2 Middle School, Panjin, Liaoning 124000)
AbstractLanguage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in language learn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teacher supervision and proper guidance in time is necessary. Sustained accumulation of basic knowledge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language, there is no doubt the kind of effective practices.
Key wordslanguage; basic; method
学习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少了这两点,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很困难的。对懒惰而又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而言,教师的及时督促与正确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对他们提高语文成绩而言,毫无疑问是种行之有效的做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并带动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呢?
1 聚沙成塔
人们都懂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道理。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都说明要有所成就离不开点滴知识的积累。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一是时间上;二是空间上;三是内容上。
时间上,引导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积累。例如,路上可以背一背古诗文,看电视或阅读中可以纠正一下错别字或是积累一些文化常识,晨读时间可以读背课文。特别是上课预备铃后的两分钟,完全可以用来背诵一段高考必背的古诗文。任课教师或课代表认真组织学生背诵,这样既可帮助学积累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又遏制了一些同学课前说话、打闹等不良习惯。在帮助学生改掉缺点的同时又培养了一种学习习惯。
空间上,可以利用学习园地、墙报、班报或者黑板一角。以黑板一角为例,每日写上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会看到,无意识中就记住了这些知识。
内容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只要遇到新知识点就讲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有计划的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例如,在课前安排学生讲一个成语。要讲出它的出处及相关的成语故事,然后讲解它的意思及用法,最后用该成语造个句子。文言文常见的120个实词以及18个虚词,课上遇到一个就讲解一下并加以强化。诗词赏析亦是如此。点滴知识汇成细流,涓涓细流形成江河。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汇成知识的海洋。
2 化整为零
对于大篇幅的古文背诵或者需集中大量时间才能攻克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各个击破。如高考复习中的古诗文背诵、诗词赏析、成语辨析及运用和古文中的120个实词及18个虚词的运用等,集中突击复习,总结规律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学生平时没有注重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那么在集中突击复习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因而极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要是把这些知识点科学合理的分散安排在高一及高二的晨读或自习的学习过程中,事先加以强化巩固,那么在高三的高考复习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成语辨析及运用为例,高考涉及成语400余条,可将其化整为零。教师每天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复习几条成语,先要求同学齐读成语的解释及正确的例句,然后听写成语,最后强化易错成语。这样,降低了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教师的鼓励督促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差异性较大,那么可以将这个集体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有针对性地督促他们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每次阶段考试后要对学生的答卷情况做细致的分析,具体落实到每道小题的得分以及相关的知识点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失分情况,做分析,之后,督促其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弥补其知识点的缺陷。例如,对于六科总分排名靠前而语文单科成绩靠后的同学,笔者就安排他们负责批改双周测验试卷或平时的小测验;对于名句填空得分最低的几名同学,则安排他们批改每周的古诗文默写。直到下一次阶段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出来后,根据学生失分情况再作调整。对于极个别情况,也要尽力为其想一些解决办法。
3 循序渐进
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有规划,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联系性,由浅入深,循序进。
仍以古诗文背诵为例,笔者先要求学生齐读、抄写,再要求他们背诵、默写;先解决简单的,后攻克繁难的;先解决初中的,后完成高中的。对于辽宁高考考试说明推荐背诵的64篇古诗文,高二下学期课程结束后,笔者将这64篇古诗文按教材先后顺序排版、打印,下发给学生。利用晨读或者课前5分钟时间,先由教师范读,再与学生共同校对,然后学生齐读。课后学生自己抓时间背诵,先易后难,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篇目背诵。每周完成一定量的背诵任务,短篇限2―4篇,长篇可以选1、2段。每周固定一节课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要求学生逐一过关,教师认真记录。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完成背诵任务的同时还要将所背诵的内容先抄写一遍,然后再默写一遍,以确保学生有所收获。下课时将所写内容上交,有专门负责的同学进行批改、评分,最后交给教师复查。当学生的背诵任务完成三分之二以后,教师利用每节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再次带领学生齐读这些古诗文(按背诵材料先后顺序,每日定量),读后,要求能背诵下来的同学默写,其余同学可以抄写。写完由同座互相批改,之后上交,再由专门负责的同学进行复查、评分,最后仍交给教师抽查。背诵任务完成之后,将这64篇古诗文重新排序打印下发,按篇幅长短组合,列入晨读计划,以利于进一步复习巩固。
只要把握知识的结构规律,注重其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实际去安排,循序渐进去做,是会取得效果的。
4 持之以恒
学贵有恒,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基础知识的积累行为更要坚持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任何一种知识积累活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坚持下去,并要不断改换形式督促带领学生继续积累。
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2
每个人都有美丽的梦想,有的人的梦轻如鸿毛,有的人重如泰山,我的梦也是许多像我一样的初中学生的梦想——进入好的高中。这个梦想在初三的学习中,使我进步很快也很大,给我一个无形的动力,将我在逆境中拯救出来。
梦想是动力,梦想是克服苦难的法宝。学习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科的难题,这时有许多学生会厌烦,而去其他同学那里抄抄答案完事。实际上,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遇到难题时,我们应先独立思考,然后再看书本,实在不会做时再请教老师,直至把题搞懂。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应该实事求是,才能脚踏实地学习。不会写的作文,背不出的古诗文,当我一想到我的梦想时,努力思考与背诵,困难们就是缴械投降。古人云:“为则易,不为则不易,言必行,行必果。”只要我们发扬这样的精神,学习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梦想是我抵御诱惑的有力盾牌。早晨被窝是诱惑;上课捣蛋鬼是诱惑;中午篮球足球是诱惑;放学后电视,电脑是诱惑;晚上被窝又成了诱惑。我有我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抵御这世界种种诱惑的盾牌。我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许多人都满足现状,说理想已经实现,则他们是没有理想的。诗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需寻思如何攀登更高的高峰,正可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高一;语文教学;激趣
在学生这个大群体中,中职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爱学习,恐惧学习,不会学习,因而不能走进普通高中的校园,而选择了中职。他们在小学、初中可能会因为班内的优生、差生之别而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产生自卑感。然而到了职高,他们突然发现同学和自己是一类人,内心的压力和自卑消失了,很多人更加不在乎学习了,因而上课无精打采,差不多有一成学生不听课。职高生基础差,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提问式教学很难进行,学生语言表达混乱,课堂上死气沉沉,一堂课几乎要花一半时间来鼓励学生发言和维持秩序。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摸索出在高一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法,才能使课堂秩序井然,使学生上课有精神,学到知识。
一、把自习课交还给学生
中职生可能在小学和初中饱受白眼、歧视甚至被放弃,他们已经在内心里承认了自己的无知,把自己当成了“坏学生”,没有自信,也就没有机会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可以让他们走到讲台上,变身为“老师”,给同学们讲课,体验做老师的感觉。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学习。先重点培养语文科代表,教会他怎么去安排管理自习课,把自习课交给学生。而科代表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动员班干部和他一起管理学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要提前让讲课的同学把要讲的内容掌握。这对中职生来说是一项挑战,也是一种鼓励,慢慢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
二、多设计一些讨论课
语文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很多,而很多中职生的表达能力很差,用普通话交流就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了。如果在高一语文课堂上,让他们独自思考问题并回答出来,那么教学要顺利进行下去就很困难了。为了避免教师“一言堂”,而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讨论教学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单元至少安排一次讨论课,或者适时穿插几分钟的讨论。讨论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复杂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四人或六人一组,讨论中要有人执笔做记录;简单一些的问题两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有争议性的问题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批进行辩论。在讨论中,那批不爱说话、不积极的同学,慢慢地就会参与进去。以学习莫言的小说《卖白菜》为例,在讨论关于小说结构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最后,争议集中在小说情节的部分,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且各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最后我再给他们加以点拨,这个问题便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文言文的学习我也采用讨论法,指定内容,分配好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然后再点拨讲析。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熟悉了课文,听老师讲授时就不觉得陌生了;在讨论中,只要他们积极思考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无论对不对,我觉得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半。因为只有愿意思考的学生才有希望。
三、逐步拔高知识难度
中职生的基础普遍很差,语法知识几乎为零,讲三五遍他们都未必能听明白,所以,在拓宽他们知识面的时候,要降低要求,循序渐进。例如,我在高一给学生补充诗歌欣赏的内容的时候,第一步是欣赏人教版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第二步是初中生必背古诗词,最后才补充高中生要欣赏的诗词。中职生本来就对学习有厌倦和畏惧心理,如果我们不在高一的时候适当降低难度,会再一次熄灭他们心里可能还有的一点求知的火苗,所以,从低起点出发,让他们觉得“我能行”。在引导他们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后,再逐步向纵深拓展。
四、把普通话知识带进语文课堂
中职生在学习上有很多不良习惯,懒于动手,但是若让他们齐声读书,他们还是比较乐意的,并且对于别人普通话中的笑话比较感兴趣。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把普通话的知识带进去,纠正读音,掌握字形,训练朗读,配音说话,读书比赛,分角色朗读,这些对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湖北建始方言中有几类典型的语音错误:前鼻韵和后鼻韵不分、声母中鼻音和边音不分、把ian发成in、f和h混淆、把uan发成an。每当我指出学生习以为常的读法是错误的,他们就感到特别有趣,于是就会尽量避免错误,注意力也就集中一些了。大声齐读也是集中注意力的好办法,所以在高一语文课堂中,老师要在一堂课中设计三至四次大声朗读的机会,以收回学生分散了的注意力。
五、把语文学习和才艺培养适当结合
中职生中有一批学生是有才艺的,所以,可以让这一批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根据课文创编小品、作画、写书法作品等。比如,庆祝教师节,可以让学生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改编成情景表演,体验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风采;针对不少同学挑食的毛病,改编《卖白菜》;学唱流行的古诗文歌曲。中职生好玩好动,他们很难坐得稳稳地静听老师讲课,只有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找到自信。
高中必背古诗文范文4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诸子百家、儒释道、地域文化等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并不是国学的全部,我们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是流动与变化着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是流动与变化着并与其他文化传统相交织的。但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学渗透到全社会上下,适应、调节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指引人们的生活,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习、教育过程以及私人修养与性情陶冶之中,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极具草根性。儒学实际是我国走上现代化的基础与铺垫,它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儒释道是互补的,经学、儒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不必把国学讲成儒学,以儒学取代国学,但也不必排斥、贬低儒学,一定要认识到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型的社会。
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国学: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内容。第二是学术与技艺层面,即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尤其是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要通过微观精细的研究,抢救、整理与继承绝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层面。按梁启超的说法,《论语》《孟子》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今天我们提倡国学,有助于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塑造国民的理想人格。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国魂与族魂的层面。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文化之真,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世界上任何成功的现代化,都不是失去民族性的现代化。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脱离本土文化传统的成功现代化的范例。
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以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孔子提倡诗书礼乐之教。他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让弟子优游、涵养、陶冶于诗书礼乐教化之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国文、国学中有很多内容及教育方式,属于博雅教育及君子人格培育的范畴,中国传统文人很看重个体人格的生存品味与质量,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
当前,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已成为国人的普遍需求。实际上,任何民族、国家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或宗教传统都有了解的义务,同时这也是一种权利。反过来我们可以说,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或宗教传统是自家走向现代化的基础。“五四”以来,特别是“”以来,我国一些知识人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的祖宗文明全部作为负面的糟粕、批判的对象,认为传统文化都是现代化的障碍,因此,体制内的教育中不仅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且还灌输了很多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矮化或妖魔化中国文化的看法,使之成为几代人的“共识”。这很危险,其危险性是使我们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社会伦理的基本共识及终极信念与关怀。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中,知性教育偏胜,德性教育不足。人性、性情的教育应重于知识教育,两者应结合起来。政治教育不能代替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与性情教育,也代替不了。
国学教育是有神圣性的,虽然可以且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但是国民需要通过庄严的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精神传统。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对一代代国民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我国传统的教育,自蒙学阶段开始,特别重视培育孩子的健康良好的心态、性格、情感与品行,使其拥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古人说的“蒙以养正”,或“正蒙”,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这是说,由有德的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发蒙,教他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理想情操的人。传统文化宝库中有脍炙人口、传之久远的蒙学读物及一些家训、家礼、家书等读物,剔除其时代局限与糟粕,可以作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材。
国学经典中不乏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与故事,教育我们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个对民族、对人类有用的人,可以作为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材。毫无疑问,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掌握好母语(汉语、方言,各族群语言),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常识。
二、中小学的国学教育
近来,浙江古籍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小学“国学基本教材”,邀请我做总顾问。本套教材的书目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选读》《幼学琼林》《诗词格律》《唐诗选读》《宋词选读》《论语(上、下)》《孟子(上、下)》《大学中庸》《诗经选读》《左传选读》《史记选读(上、下)》《诸子文选(上、下)》《颜氏家训》《汉魏六朝文选》《唐宋文选》《礼记选读》《楚辞选读》等。每册有指导性的概述,有经典原文,有对原文的注释与新译(赏析),并配上文史链接(延伸阅读)、思考讨论等,图文并茂,准确生动,具有可读性与系统性。这是现行中小学选修的一套国学读本。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仍处于自发的状态,体制不顺,相当困难,各类教材也良莠不齐。
如前所述,我认为国学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四书”等表达的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亷耻)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我建议学习台湾地区的经验,在高中阶段增设一门必修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就是“四书”)。这门课是中国文化课,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也不同于语文课。抗战胜利后至今,台湾地区的这门课程对中华文化认同与民众的文明教养起了重大的作用。大陆旅游者发现,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是禀性善良、有人情味、懂礼让、讲友善的人。这与民间小传统的文化宗教的活力及作用,与代代相传的家教家风,与不中断的国学教育,特别与中学必修“四书”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是打通了的。国学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我国民间流传着的谚语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来自中国经典的精神,透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及家训、族规、乡约、谱牒、善书,通过大众口耳相传的韵语故事、俚曲戏文、常言俗话,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轨范。
南宋以后在我国与东亚的民间社会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朱熹《家训》说:“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说:“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朱子说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无也。应当说,这些内容来源于诗书礼乐之教、孔孟之道,又十分贴近民间大众。其中蕴含着个人与社会的道德,长期以来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哲学。
王应麟的《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就把孔子、孟子、荀子关于人性的看法以简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儒家强调性善,又强调人性的养育与训练。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的总序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等几部分。这些纲目都来自《论语》。《弟子规》中对孩童举止方面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孩童站立时昂首挺胸,双腿站直,见到长辈主动行礼问好,开门关门轻手轻脚,不用力甩门等。这些规范都是文明人起码应有的,是尊重他人而又自尊的体现。又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都有助于文明社会的建构,是文明人的生活习惯,也是今天社会公德的基础。
南开中学的前身天津私立中学堂成立于1904年10月,老校长严范孙亲笔写下“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四十字箴言来自蒙学,又是该校对学生的容貌、行止的基本要求。该校设整容镜,师生进校时都要照镜正容色。后来张伯苓先生治校,坚持了这些做法。
先生在留德期间撰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至1921年间共印行了十六版,他还为赴法华工写了《华工学校讲义》,两书在民国间影响甚大,今人合为《国民修养二种》一书。蔡先生在民国初年为中学生与赴法劳工写教科书,重视社会基层的公民教育。蔡先生的用心颇值得我们重视,他从孝敬父母谈起,创造性地转化本土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家道德资源来为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公德建设与公民教育服务。
现今南京夫子庙小学的校训是:亲仁、尚礼、志学、善艺。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对孩童、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培养健康的心性情才,从日常生活习惯,从待人接物开始,学会自重与尊重别人。
我们今天强调成人教育,因为仅有成才教育是不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需的一些素养,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是空白。这不是大学教育才有的问题,而是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就该关注的。
国学当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养君子人格的内容。中国古典的教育,其实就是博雅教育。传统的教育并不是道德说教,不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而是春风化雨似的,让学生在点滴中有所收获并自己体验,如诗教、礼教、乐教等。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家长、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教师要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多在性情教育上下功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孩子交流,洞察他们的情感,并作正确的引导。
广大青少年要趁着现在记性好,多读些经典,最好能背诵一些,其中的意思以后可以慢慢领悟。南宋思想家陈亮说:“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故君子之道,不以其已能者为足,而尝以其未能者为歉,一日课一日之功,月异而岁不同,孜孜矻矻,死而后已。”这即是为己之学,是终身自我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巩固国本的需要,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学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担当。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靠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语文教育都是影响深远的。语文教育不仅仅只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承载着引导价值观的责任。
南怀瑾先生说过,小学语文课,一、二年级主要学《千字文》,三、四年级主要学《幼学琼林》,五、六年级主要学《古文观止》,整个小学应穿插学习、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诗经》等。初中语文主要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在《论语》《老子》。南先生此说,值得借鉴。
现在湖北省统一使用的鄂版语文教材,小学每册约8首古诗,16条古今中外名言,没有古文。初中每册约10至12首古诗,8篇左右古文(寓言故事或唐宋家短篇等)。现行鄂版教材较之过去,有了许多优点,但仍然偏于政治思想教育,作文训练散乱不成系统,课后习题也尚待改善,较之人教社和东北的语文教材要逊色一点。但以上无论哪一家的语文教材,在如下方面都嫌不足:没有充分自觉地重视、强调学生对母语及母语的代表——经典文献的学习,对古汉语的语言及其反映的思维特征的把握,对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及民族智慧传承的重要性。当然,这是以高标准来要求的。另外,现行语文课文中现代散文较多,欧化式的汉语较多。我们的孩子从社会与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方或泛西方化的语言、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语文教育应当有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自觉与自信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