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议论性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议论性散文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句式灵活方能新意迭出
笔者结合高考一线的语文作文教学经验和反思,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同学的作文句式单一、枯燥、缺少变化,基本上是一些常式句。这样,即使再好的立意也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让人感觉形神剥离。句式的合理转换,将极大地增加作文的文采。
(1)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所谓常式句是指字词完全符合语法规定,主语加谓语家宾语或者补语的形式。这种句式的好处在于主谓分明,结构严谨,能够让人一眼分辨出句子的主干,因而也更明了句子表达的意思,不足是句式太单调,太呆板,缺少活力。而变式句的好处在于,能够将要重点强调突出的部分提前,或者推后,使整个句式从表面上看并不完全符合语法规定,属于典型的散文笔法,灵活、自由,充满动感和活力。
常式句:“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情感有关。”(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2003年全国卷)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即入题,形象地点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变式句:“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2003年全国卷)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这几段富有诗意的文字可以说是哲思与想象的完美结合,而小作者正是在掌握灵活多变的句式下,既使用常式句,又使用变式句,在“审智”和审美目光的观照下,感情、理智、智慧都已经不是单纯的概念了,而是哲理的思考与审美的想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感情和理智犹如水与火,智慧就是在情和理的交锋和融合中产生的。这样的感悟、这样充盈着哲理和诗的韵味的文字,令人读之感悟良深、遐思无穷。
(2)整句与散句交错,骈句杂句共生。整句(骈句)的表达特点是铺陈渲染,气势逼人如排山倒海,在作文当中适时地使用,将使文章气势恢弘。而散句的特点是句子简单,结构明了,在整句中夹杂着些许散句,就像万红丛中一点绿,让读者在获得阅读的时又能得到片刻的休娱和放松。
整句:“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和整齐划一的整句(排比句),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睿智。
散句:滚滚红尘,不尽爱恨情愁,芸芸众生,谁能乘云归去?与其在俗世间滚爬,不如畅游山巅,共红日之沉浮。(此前为整句,笔者注)南山下的雏菊,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般笑容的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污浊的尘世,无尽的诱惑,金钱,地位,声名,然而,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谁又能真正看得清呢?有时,回头不顾,在青山外眺望着似云似雾的一切,也是一种勇气。(散句,笔者注)(2006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
此段文字是典型的整散句交错并生的句子,读来让人眼前一亮。用整句来起题,而用散句来论述,真可谓用心良苦,独具匠心。
2 长短段结合才能交相辉映
所谓长段是指字数较多,句子较多的文段,这种段落的好处在于容量大,信息全,一般多用于铺陈叙事,当然议论文性散文中也经常用此段落来举例和集中表现观点。而短段落在很长时间内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因为一提到短段落,我们似乎就会想起小时候的作文,小学的,初中的,然后在心里私自认为,高中作文肯定不能这么写,要努力摆脱那种模式。殊不料,在高中散文性作文中,适时地使用一些短段落,将能使感情表达更集中,更尖锐。
长短段落结合:
只要有爱,就可以雕琢出心中的天使。
你或许常常抱怨天公不作美,事事令你不如意。你或许责怪天使都忙着照顾别人去了,没有听从过你的呼唤,没有助过你美梦成真。
因为,你已经对着流星许过数百次愿了。
但是,请你别焦急,请你别等待。请你行动起来,用善良和爱,雕琢出你心中的天使。心中这樽“爱”的天使,会助你为善,会引你走向幸福。
只要有爱。
君不见照亮了苗乡的那位月亮般的姑娘,即使她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为什么?就因为她用全心的爱,燃烧自己的青春点亮苗乡的路啊!用爱,她肩负起十乡八里的健康。
为了乡亲们的健康,她常常免费为付不起药费的病人治病。丈夫劝她离乡进城打工去,可她舍不得离开需要她治病救命的乡亲。乡亲们感激她。李春燕用爱雕琢出心中的天使,她是苗乡的“天使”,也是感动全中国的“天使”。
是的,只要有爱。(2006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
这几段文字,没有过多的技巧,选用的材料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都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的故事,但却判为高考佳作,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了较为合理的段落布局,使整个文章显得张弛有度,松紧适宜。并且,短段落也能引发读者较多的思考空间。
3 标点符号也能表情达意
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弥补了书面语言的不足,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浑然的、无限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标点符号,揣摩它所负载的情感信息,玩索言语主体的心理轨迹。如:
“我……我……我丢了佛来恩节夫人的项链了。”
(莫泊桑:《项链》)
这是玛蒂尔德从夜总会到家后,发现项链不在时说的一句话。作者没有对人物的神态、情绪及心理反应作任何描写,但我们从两个表示语音断续的省略号中,不难得知玛蒂尔德慌张的神色、懊丧的表情、骤变的情绪、惊惧的心态。
由上述分析,我们不妨得出这样一结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情感信息的载体,它的表达作用是我们在语文写作中不可忽视的。
标点符号不仅能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起伏、情绪的跌宕、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借助某些标点符号去领悟作者或深沉或热烈的思想感情。
人们常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来形容浑然无迹的感情世界。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在此时就充分发挥了“意会”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时,借助标点符号这个情感信息的载体,就能探求言语主体的内心世界这个“黑匣子”。
高考语文中,标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每位学生必需的能力,在前五道选择题和后面的语言运用中经常作为考点出现,但是,聪明的考生却将其化入了自己的文章中,让标点符号替代文字开口说话,显示出超强的语言驾驭感悟能力。而我们的作文,很多时候,通篇只有逗号,句号,或者干脆一逗到底,文章呆板,缺少表现力。请看下面的高考优秀作文。例: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庄子。拒绝他“终身不仕”,愿化归于自然。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陶潜。拒绝“守拙归园田”,“复得反自然”。
人生于社会,怎能逃避社会?
议论性散文范文2
女性并非只是作为性别特征的存在,她们以自己的主体性参与了历史的进程,通过自身生命体验来写对社会历史的独立思考,和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还有广阔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继承,完成了从“为女”到“为人”的过渡。20世纪90年代,历史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创作力图完成这个突破,如凌力的《少年天子》《暮鼓晨钟》《倾国倾城》,赵玫的《武则天・女皇》《上官婉儿》,张洁的《知在》等等,在女性自我基础上完成了“大我”文化身份的构建,这既表明了作为创作者的女性积极参与大历史的文化意识,也是对当时女性小格局写作的另一种反叛。女作家素素的转变可谓是一种代表,早期作品《女人心绪》以女性身体进行小自我的突围与反抗,“下一本书我将走向哪里?”这种追问是女作家在完成了对男性的反抗之后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去寻找生命的厚重。而《独语东北》就是素素找到的这种意义对接,古代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命运及其地位成为关注点。王英琦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觉得盲目地随从脱离生命实体感受的这流那派,拘囿于一己的命运遭际,倾力抒写那个放大膨胀了的自我,散文的价值和品格必将滑向庸区俗境和低格调。说到底,一个散文作家所追求的自我价值总归是有限的。只有从宏观的高度,宏观的视野,把握观照社会人生包括一己之我,把对整个人类的关怀视为终极思考终极关怀,才有可能写出真正胸怀浩大,具有历史跨度和美学光辉的鸿篇巨制来。”{6}展示以往被男权中心及女权中心极端叙述所遮蔽的另一维度的形象。
创作者力图对古代女性不平等生存境遇的洞察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的探索,对历史定论的重新言说。这种复述与重写,在某种程度上正如莫・彭蒂在其《知觉现象学》中所说的那样:“我自身既是‘观看者’,又是‘被观看者’,我自身看见观看着的自己,然而这又都是一个自己。都是通过‘观看者’内在地成为‘被观看者’而达到的一个自己。”{7}散文这种书写文体已经决定了其重写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而是为了“表现”,展示出女性对自我对宏大本身的一种渴望。历史散文中将女性形象的多层次多维度展现出来,将女性散文创作从身体经验、日常生活拉回到历史文化层面:一方面,它用散文独特的话语形式贴近了历史女性的心理,无论是“天使”或“妖魔”,将其真实的内心体验呈现了出来;另一方面是女性对大历史的承担精神的一种赞扬,在重塑历史女性的同时,也重塑创作者对现实中女性何为的一种思考。
一
史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大体可分为“天使”与“妖妇”,前者是温柔、美丽、顺从、贞节、无知、无私的,而后者则是、、凶狠、多嘴、丑陋、自私的。“女性所能够书写的并不是另外一种历史,而是一切已然成文的历史的无意识,是一切统治结构为了证明自身的天经地义、完美无缺而必须压抑、藏匿、掩盖和抹煞的东西。”{8},正如匡文立在《历史与女人》所言:“数来数去,历史上扬名的女人除了坏娘娘就是好。”{9}于是历史上被钉在耻辱或光荣柱上的阎婆惜、西施、王昭君、杜十娘等等率先走入历史散文的写作视域。
阎婆惜在《水浒传》中是恶女人,美貌又,对宋江没有半点情分,要置他于死地,最后的被杀也令人拍手称快,但全文没有她的心理描写和辩白,这位女子从始至终存在的价值就是衬托英雄的伟大。崔卫平的《宋江为什么要杀阎婆惜》中这位女子呈现出了另外的风貌,成为一个试图获取婚姻幸福,却不幸走入历史阴暗角落的可怜女子:“年轻的、正当年华的女人只想过自己的日子,享受自己生命所拥有的权利和美妙,不辜负转瞬即逝的良辰美景……说到底,阎婆惜向往的无非‘两人世界’,是皇帝来了也可以不开门的那份小天地”,“她单纯的生命和这种生命极其单纯的要求,暴露了宋江竭力加以掩饰的他自己生命中的黑暗……阎婆惜这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女人”,但“宋江像破布一样卑微、颤栗的灵魂”{10}是令她颇为失望的,女性要追求正常生活而不得的愿望也从未得到过应有的重视。女性通过这种书写,完成了对历史中刻板的女性形象的颠覆与反驳,形成了历史女性心理的立体丰满感。
被冠以民族大义而备受赞颂的女子也得到了另一维度的解读:她们走入历史是出于无奈,是在男性无法承担责任将女性推到历史前台:“实在打不过,中国的皇帝就开始玩‘和亲’这一政治手腕,现在是战争让女人走开,那时却因无计退敌,就让女人冲上去……在长城之上,女人是一只划过天空的和平鸽。”{11}女性作家走入她们的内心,表达出要寻找到真正自我的倾诉与思考,张抗抗针对“立于史书上的西施,是一位深明大义、胸怀大志的巾帼英雄”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有没有人问过西施,她是愿作浣纱的西施,还是作王妃的西施”,“我在心里和西施姑娘说了些女人的悄悄话”。这种穿越时代的对话说出了这两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古今女性的心声,“来自浣纱溪的西施,是真正大智大慧的女人――既然在宫廷强大的男性统治中无法得到她期待的真爱,西施便爽快超越了爱情。她把所有的爱心给予了贫弱的家国,就这样被迫扮演了几千年来爱国者的楷模和典范”。事实上她渴望着“不再负有沉重的责任和使命;无须再委曲求全、夜半惊梦;她浣纱织布、粗茶淡饭平安度日;夫妻恩爱、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想爱就爱,不想爱的,不爱就是了……”{12}创作者试图通过展示其内心来展示历史遮蔽的同时,还原历史女性的本来面目,她们不需要被男性放置在高高的神台上,表演出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旦净末丑,而是希求获得真实的自我本真。若洗去粉饰,这些女性并不想在史书留名,成为千载神话,而是渴望远离战争、阴谋等等,演绎日常生活的“传奇”。迟子建在《与周瑜相遇》{13}化身为古代的一名村妇,通过与周瑜的对话来展示出自身对历史、对战争的一种看法,不等同于以往喜欢血腥战场上的大英雄周瑜,对大将军的崇拜气息全然消失,作者通过喜欢“艾草味”的日常生活秩序,喜欢身着布衣的周瑜,从侧面表达了女性对诸多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历史上能够留下姓名的女性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在历史记载中只是模糊一片,却有着相似的命运,牌坊、女书同样都成了女性被压抑的象征,前者是强行的压制,而后者则一直试图在裂缝中寻求到自己的声音。《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牌坊隐喻着女人的一生:“从青丝缕缕的,熬到白发秋霜的老媪,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性的大活人,往往就为了一块冷冰冰、死沉沉、毫无灵性的石头活着、生存着。”社会约束将生命活力消除殆尽,彻底变成枯槁的个体,但好女人的评价标准并未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而消除,“只不过,它的外在形式发生了变化,昨天的妇女追求的是一个有形牌坊,而今天的妇女追求的却是一个无形牌坊”{14}。某些约束女性的标准,虽然在制度上已被消除,事实上依然存活在当代人的意识之中,即使是思想较为独立的作家本人,也发现自身依然在遵循着这一无形的道德要求,甚至是一种回归,“在这种病态的思维变异中,我离人的自我越来越远,却离‘好女人’的要求越来越近”{15},但外在强压的身份认同使女性离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越来越远。女书的出现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力图记载自身生命历程及价值体现的证明:“女书的字体呈长菱形,仄纤垂下,如风吹柳叶的飘荡。她的姿态还可以让人想起旁的一些意象,比如女桑,那种柔嫩的清癯的纸条;比如女萝,那种细弱的顽强求生的蔓草。”{16}书写女书的过程,就是展现自我的过程。而事实上女书的命运也象征着女性的命运,是一种重复,是时间残酷的剥夺,“没有一部女书,是可以传至三代以上的。每一代的妇女都在原处开始书写的,如旧年的草木枯老衰亡,新一年的草木又在原地原样生长起来。这种没有任何个人期待的传承,将任一星点单个人的生存意义都剥蚀殆尽。女书的优美是残酷的”{17}.筱敏通过她的文字传达出强烈深沉的痛感,女性的声音从未被传承,女书已成为坚韧地记录自我声音与想法的象征。事实上,创作者对牌坊和女书的关注,本身就是基于对生命价值尊重的一种自觉,是对历史中女性命运的整体观照。从宏观角度讲,“在总体倾向上表现出对主体间性的理论自觉,表明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已经走向一个独立和完整的主体性女人。这是女性文学一百年来关于人是什么和我是谁的追问一个大幅度的跨越”{18}。
二
中国女性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男权当做是传统家国民族等集体主义名词的代表,反叛男性中心主义的途径,是将自身彻底置之于拒绝家国承担的方式,必然造成这样的认识误区:“她们似乎觉得女性意识的全部内涵仅在于女性对自身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有别于男性的一些特征的自我认同,至于个人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之外的社会文化现实各层面,彷佛都是与性别意识毫无干系的超性别范畴。”{19}但事实上除此之外,更有作为“人”对人类发展所要作出的承担与责任。张抗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希望人们首先把她们作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看待”{20},认为女性不仅要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更要描写与男性共同面对大世界,承担社会责任。女性作家选择散文方式对古代女性的重新书写,尤其是对大历史具有承担意识的女性书写,无疑“为当代女性的自尊与现实生存提供了坚实的心理依据”{21},正如女性主义者祭祀斯达霍克所言:“我感到虚弱时,她就是我的帮助者和保护者;我感到强大时,她就是我自己力量的象征;在其他的时候,我感觉到她犹如存在我体内和世界的自然的能量。”{22},文学中的建构可以有现实指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女性消解了以往二元对立模式,强调男女平等与共生的关系,追求本体论上的平等,达到生态平衡。
在此维度下,多次书写秋瑾也就有了各自不同但又大致相似的目的,即女性自我大历史精神的显现。“两千年父与子的权力循环中,女性是有生命而无历史的。那里有妻子、有夫后、有妇人、有婢妾,而没有女性。但,从秋瑾的时代起,中国出现了一批批真正代表新社会力量的女性社会活动家、女演讲者、女革命家和女战士。”{23}何向阳在《如汝须眉巾帼》中写道“秋瑾喜酒喜剑,从未将自己当了他们眼中心中定拟的所谓女人……奇怪怎么总回不到女性上来,如果性别题目只是某类时髦话语流行主义的话,不会也罢。”他决定“探讨一下作为女性的秋瑾的理想男性不为多余”,用秋瑾那富有阳刚气魄的诗词证明其自身作为社会人的承担,消泯了作为女性的身体特征。“当其时,她何尝只把自己当作女人!一柄龙泉挂在壁上多少年了,对于以身体实践以生命信仰的人,它,终是个提醒。中原中国,山河凝烈,处此地者当自知自重。”{24}女性选择了主动介入,除了证明自身之外,更是为了参与到大历史前行的步伐之中。荒林在《叙述秋瑾》写出秋瑾作为女性的“美丽、智慧和尊严之光”{25},张梅《秋风秋雨愁煞人》中秋瑾不仅仅是智者和勇者,更是“一个有闲愁的人,因此她懂得秋风秋雨,而觉悟使她脱离了闲愁,她在狱中咏叹的秋风秋雨是因痛苦而生。出师未捷身先死,一种遗憾就如此地通过秋瑾的惆怅永远地弥漫在清末的秋风秋雨中,使我们一听到秋风秋雨就想起觉悟,想起秋瑾女士,想起深刻和闲愁”{26},恢复了女性应有的一面。秋瑾不再是中性的,更不是男性的化身,从某种意义上言,是在深刻认识到自身处境之后的寻求女性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选择。
作为对女性命运的承担,母性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凸显。素素在《绝唱》中对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女性塑像有这样的考察与描写:“我也是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受到孕妇的美。她们的女性特征太明显了,腹部凸起,臀部肥大,体态自然优雅,优雅里还有一种壮硕。她们的那种舒展,那种健康,是站在阳光下的感觉。”{27}将红山文化所蕴含的母性色彩铺陈得云霞满纸,生机盎然。母性文化的平静、安稳的力量,曾是人类历史前行的动力,提倡回归到“母性的正位”{28},也是对后现代歇斯底里的母性书写的一种反抗。
三
历史散文中的女性形象书写,与历史小说、小女人散文及私人化写作结合起来,可谓塑造了多样的女性存在。但作为个体,女人与人的平衡点究竟在何处,依然是复杂的、模糊的,是女性书写中隐在的困惑。男女区别被界定为理性与感性的界定,但事实上却潜含着一种等级优劣之分,为颠覆这种模式女性故意为之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对于自我的建构。她用身体反抗,固然有颠覆,但“身体是感官的,受本能控制,往往是非理性的,而思想是理性的,审慎的,由表及里的、由近及远的,用身体思想就是把女性思想的可能性和限度局限在感官和非理性之内”{29},舒婷的《两栖女性》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女作家面临的陷阱乃是她自身”{30}的结论,即女性作家内在如此纠结之际,商业时代使情况更为复杂,女性在文本内的大胆反叛仍是被欲望化、被窥视的对象,只是手段更隐蔽,甚至是被伪装成凸显女性自我独立意识。
更多情况下,女性依然被解读为传奇(甚至是猎奇)故事,如张廷珍的《女儿泪》中的朱淑真,《当痴心女人遭遇爱情时》的唐婉儿,《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杨贵妃都是通过女性生存的不幸,来感慨甚至是寻求一种女性的生存法则,如何利用自身作为女人的优势,甚至只是作为性别的优势,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穿梭,游刃有余地获取自身需要的资源。虽然作者也在后记中坦言:“只有在这些文字中,我才能不加收敛地把我的想法渗进去,借古人的口表达我的内心,表达我在现实中难有机会表达的种种见解,包括某种智慧。”{31}女性成为在历史的夹缝中求生存、乃至成功之后的一种榜样,被参照,被膜拜,全然不顾其中的阴谋、女性的委曲求全等等,女人心机成为被渲染的对象。《读史做女人》系列丛书则被标志上了现代女性的《孙子兵法》、“现代智女枕边书”的字样作为销售的推介手段。其自序中写道:“力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她们心中最真实的憧憬、彷徨、喜乐、哀伤。从她们的眼里和心理,还原一个当事人眼中相对真实客观的历史场景。从女人身上读历史,或许更真实,更有启发。”{32}真正的女性作家向外迈出的一大步被无情地拉了回来,将历史散文中的女性写作退回到了讲故事的境地,小而精致,不再有推向大境界的可能。
与此同时,历史散文大潮中也有许多男性作家进行了女性形象的塑造。不可否认,男性创作者较之以前也更加注重女性意识的开掘,“女性气质、女性历史和女性审美创造力构成了王充闾女性历史文化散文的重要视点”{33}。虽不能说是男性依据自身的需求运用男性叙述话语创造的欲望符号,毕竟是置身于想象之中完成了对女性的创造,尽管在叙述策略上已经悄然避开了对女性形象物化的描写,直接写其具有高贵的才华与品行的赞美,在对女性才华及人格尊重的前提下完成了“天使”形象的再塑造。更多情况下,也可将此种写作范式理解为现代文人“红袖添香夜读书”旧梦重温式的现代想象。杨闻宇的《慎重细节》和周涛的《从李甲说起》中,都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决绝进行了赞赏,“她的最后投江像美丽的瀑布从崖头纵扑而下那样化成一道彩虹,谱就了千古绝唱”{34},“我还是被杜十娘的投江深深震撼,佩服她的勇毅决绝”{35},对这位被侮辱与损害的女性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但这终究还是在讲故事,讲述人物一生追求的坎坷,未能感同身受的身在世外之感依然存在。同时也有传统意义上士大夫趣味对女性的一种欣赏,如余秋雨《西湖梦》:“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对情的执著大踏步地迈向对美的执著……死于青春青年,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她甚至认为,死神在她十九岁时来访,乃是上天对她的最好成全。”{36}。事实上女性可能并非想要有这样的结果,杜十娘投江是对爱而不得的绝望,而不是为了成就历史美名。女性愿意用生命来换取爱情本身就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抗争与不满,但却未必愿意为此结果而主动献出生命。当然,男性开始注重并逐渐尝试女性视角的运用,无疑是一很大的进步,这也为面向未来的生态及两性伦理的乌托邦构想在文学写作中奠定了基础。
女性走向何处,不仅仅是历史散文面临的处境,更是文学乃至社会学讨论的重大课题。女性作家因性别优势,更应在复杂的文化选择中选对立足点,立足性别生态的大视野,以女性智慧观照世界的同时,反观自身,用超性别的视角看待世界,而这种真正的觉醒或许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⑧{2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第269页、第25页。
{2}韩小蕙:《论9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评谭》1998年第2期。
{3}徐坤:《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小说界》1998年第4期。
{4}楼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赵稀方:《中国女性主义的困境》,《文艺争鸣》2001年第4期。
{6}王英琦:《王英琦散文自选集・自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7}[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8页。
{9}匡文立:《历史与女人》,李晓红编:《三十年散文观止(下)》,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页。
{10}刘思谦主编:《女性生命的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11}{27}素素:《绝唱》,《永远的关外》,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第39页。
{12}张抗抗:《西施故里有感》,《张抗抗散文》,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162页。
{13}迟子建:《与周瑜相遇》,《北方的盐》,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14}{15}王英琦:《那有形的与无形的》,《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16}{17}筱敏:《女书》,《成年礼》,鹭江出版社2010年版,第380页、第382页。
{18}刘思谦:《生命与语言的自觉: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中的主体性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9}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20}张抗抗:《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文艺评论》1986年第2期。
{21}{22}叶舒宪:《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女神复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4期。
{24}何向阳:《如汝须眉巾帼》,《思远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25}荒林:《叙述秋瑾》,刘思谦主编:《女性生命的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26}张梅:《秋风秋雨愁煞人》,刘思谦主编:《女性生命的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28}卢升淑:《中国相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年5月,第5页。
{29}吕林:《世纪末的精神守望: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主潮》,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30}舒婷:《两栖女性》,《露珠里的“诗想”》,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31}张廷珍:《野史的味道》,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32}君子心:《读史做女人》,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33}王春荣:《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性别审美解读》,《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4}杨闻宇:《慎重细节》,《明月松间照》,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35}周涛:《从李甲说起》,韩小蕙编:《永久的悔》,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议论性散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政府采购,寻租支付矩阵,演化稳定策略
一.引言
我国政府采购自1996年试点运行至今,采购制度不断健全,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界对政府采购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文献大多都是定性研究而且深度不够,仅少数学者运用博弈理论对政府采购作经济学分析,如张雷宝(2002)对政府采购监管作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彭文兵等(2003)通过收益矩阵博弈分析了政府采购中寻租的形成过程及其外溢效应;王宏(2006)通过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模型研究政府采购制度的变迁,王宏(2007)还用静态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采购监督制度优化;后小仙(2007)对监管部门、采购方、供应商三方进行博弈分析,构建了反寻租目标体系。但这些论证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进行博弈
分析。本文尝试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演化博弈方法分析政府采购中监管部门和采购方的行为选择,强调动态性,找出影响博弈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变量,并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对策。
二.政府采购寻租监管的三方模型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本是政府利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经济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委托机制、监督体制、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存在权利干预经济、监管缺失等情形经济论文,这些将会产生权力寻租。政府采购中的寻租包括设租与寻租,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1]。政府采购中的设租是指采购方利用权力对采购全过程进行控制,人为设置障碍,进而营造获得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与条件;政府采购中的寻租是指供应商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供应特权以占有租金的活动[2]。政府采购的寻租行为导致政府开支扩大,纳税人负担加重;导致行业垄断,阻碍技术创新;影响供应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导致寻租供应商与非寻租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失衡,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滋生集体腐败乃至行业腐败[2]论文下载。
政府采购在具体实施中会涉及多方行为主体,下面以监管部门、供应商、采购方这三方设立博弈模型,模型的假设如下:
1.假设监管部门不与采购方和供应商寻租,供应商和采购方可以选择寻租和不寻租两种行为策略。
2.假设采购方接受委托购买一批商品A,A的市场价值为V;实际的采购价格为Y;供应商行贿金额为R;监管部门的稽查成本为C;监管部门证实违规成功的概率为p,证实违规失败的概率:(1-p),其中证实违规成功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采购方的处罚为KR,对供应商的处罚为L(Y-V),其中K、L为惩罚系数;一般情况下Y-V-R>0。
3.各博弈主体的收益分别是[3]:
(1)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不稽查,则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的支付分别为: R,Y-V-R,-(Y-V),供应商的行贿成本或采购人员收益R和寻租者收益(Y-V)独立于模型之外,本文假设R,(Y-V)为固定值。
(2)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但不成功,则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的支付分别为: R,Y-V-R,-(Y-V)-C。
(3)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且成功,对采购方收益R处以K倍罚款,对寻租者收益Y-V处以L倍罚款,则三者支付分别为:-(K-1)R,-(L-1)(Y-V)-R,KR+L(Y-V)-C。
(4)采购方和供应商不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不稽查,三者支付分别为0,0,0。
(5)采购方和供应商不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三者支付分别为0,0经济论文,-C。
在上述假设之下,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三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三方的支付矩阵
监管部门稽查
监管部门不稽查
证实违规成功p
证实违规失败 1-p
寻租
采购方
-(K-1)R
R
R
供应商
-(L-1)(Y-V)-R
Y-V-R
Y-V-R
监管部门
KR+L(Y-V)-C
-(Y-V)-C
-(Y-V)
不寻租
采购方
供应商
监管部门
议论性散文范文4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文学样式,在高中进行散文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散文多为作者有感而发、因情而作,或隐或显地体现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哲学思考和道德判断,表明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态度。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悟性、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2.有利于学生选材能力、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散文特别是议论性散文,篇幅短小,文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论辩性,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辨性。另外,散文取材灵活,结构精巧,语言简练,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社会动态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散文的反映对象,反映生活迅速。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也可及时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二、高中语文散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1.从散文整体入手,理清散文的思路,引导学生宏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神”是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散文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结构与思路,并宏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主旨。体现线索的方式多种多样:或以序为线,以时空的转换、人物的活动或事件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为线索;或以物为线,以某种特定的事物为全文的线索;或以情为线,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穿引整篇文章。散文的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把握文章的脉络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进而读懂作者感悟,领会散文的主旨。教师应针对作品的结构设置相关的测试题,以此培养学生对作品思路的把握
能力。
2.重视散文主体性特征的把握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散文展现的主体个性美,把握作品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层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散文是主体性很强的文体,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传达作家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歌颂和批判。优秀的散文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和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诠释。因此,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探究作品展现的主体个性美,把握作品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层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能仅从题材广泛、手法灵活、形散神聚方面进行散文教学。
3.注重散文的分类教学,引导学生把握不同品类散文的特点
江苏凤凰教材中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内容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三个品类:(1)记叙性散文,如唐的《琐忆》、杨绛的《老王》等,以写人记事为主,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教学这类散文,应着力研究作者描写的人物、生活片段和场景,去领悟作者寄人篱下在这些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2)抒情性散文,如巴金的《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以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教学这类散文,应着力探求作者感情抒发和深化的过程。(3)议论性散文,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拿来主义》等,以描述事理为主,并不是侧重议论的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运用文学形象来发表议论,说理和形象相融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教学中,对这类散文的分析研究,要注重揭示运用文学形象进行说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形象的思想意义。
4.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确保学生正确理解散文的语言含义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也要求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因此,散文教学要注重鉴赏散文的语言,联系散文主旨,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确保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为提高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课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举办校园散文创作、朗诵文化艺术节,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积极参与并带领其他有兴趣的同学投入到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借助散文教学这个平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性、良性发展。
议论性散文范文5
关键词:景物描写;散文写作;艺术处理
散文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对于抒情性散文更注重意境的创设,而叙事和议论性散文则更贴近生活。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景物描写或多或少都存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因此,景物描写是散文写作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供参考、借鉴。
一、景物描写的基本内涵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和物体的描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景物描写,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的范畴;另一种则是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比如一座建筑,一件衣物等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散文写作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探析
景物描写分为几个部分,从景物的选取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散文写作是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要将景物描写的内容融入文章整体中,要具有和谐性,文章要有整体的美感。因此,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
1.从文章本意出发选取景物
散文写作和小说、戏剧诗歌不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适当的、动人的景物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因此散文写作的景物选取并不是随意的,比如,在抒发对自然的喜爱或者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不能随便使用高楼大厦,当然如果作者能够将两者形成有机的联系是除外的。本文的探讨基于一般的写作思路。选取的景物必须符合上述目的,帮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诸多的想象和联想。
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抓住父亲过月台时周围的天色、周围的环境烘托出了一种悲伤和感动的氛围,读来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到那个火车站月台,仿佛读者已经变成了这个事情的另一
个旁观者。这种景物的选取是成功的,对主题的表达有较好的
作用。
2.景物描写的手法多样
散文写作中对于景物描写经常有多种手法,比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将零散的景物汇聚成一幅画,成功创设画面。如《春》那篇文章中,作者连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天里百花争艳、万花竞放的美景组成了一幅春景图,有动有静,让人读来有赏心悦目之感,这就是写作手法在散文写作中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
当然并不是单纯地用某一种手法,多种手法的有机结合会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景物描写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真实的情感基础上运用手法无疑是锦上添花之笔。如,《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叶、月光等景物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优美的语句中有动有静、将月光下荷塘中的景色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其间穿插了各种修辞手法,月光和荷叶以及荷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选择适当的位置
景物描写并不是随意地放在散文的任一部分,它必须和文章的整体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来说,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序”。比如,在文章的开头通过景物的描写给读者打下一个总体的环境基调,又如,在结尾结合文章的写作顺序,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赏心悦目之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抓住散文写作内容结合景物描写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一直是散文写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作者表达能力的体现。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也是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而对于写作者来说,对景物的适当描写是散文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方乐.在生活的“矛盾”中把握美的真谛:《散步》一文对散文写作的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3):83-84.
[2]陈妲.初中语文课堂: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以初中语文教材《山中访友》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46-147.
议论性散文范文6
往事越千年。秋风骤起的乌江边,项羽伴着历经百战的乌骓马,凝望着乌江水。几年前,他带领八千子弟兵渡过漳河;巨鹿之战,势如破竹,兵进咸阳,他做了西楚霸王。他承载了太多的盛名与江东父老的期望,百战百胜的光环下,已经不能再放下所谓的尊严。垓下受困,四面楚歌,但只要项羽选择放下,放下他的美誉,放下他的帝王之梦,一切从头再来,那么,也许美人不会自刎,也许乌江不会只流淌一曲悲歌,也许他,顶天立地的英雄还能再创出一翻惊天伟业。但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改变。放不下,终究没有使他走得更远,这也让我们为他扼腕叹息。
的确,适时放下会让我们更加达观地去看待形势,选择正确的道路,我们的人生也会更加丰富,更加深远。
乌台诗案,宦海沉浮,东坡居士再遭贬官。他消沉抑郁,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满腹经纶却总得不到赏识,怀才不遇的他陷入了迷惘,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犹豫。直到他来到赤壁之上,望着滔滔江水,自问自答,终于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苏子顿悟了,他放下了束缚自己多时的官宦生活,放下了自己的精神负担,超然世外,将自己喻为孤鹤而徜徉山水,寄情自然,走向远方。于是,他一心用于诗文创作,这不仅使他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财富。
没错,放下名利,陶潜才会北窗高卧,戴月归家,释然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放下权贵,柳永才会自封白衣卿相,坦然面对“且去填词”,而让“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佳句咏动千古。是的,他们放下了,在放下中他们得到的更多。放下困扰他们的包袱,他们在人生中走出了自己的辉煌,走入悠久的历史。
人生就像远行,只有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我们才能走得轻松从容,淡定致远,也才会走出属于我们自己更广阔的天地,任我们施展拳脚,铸就多彩人生。(指导教师雷其坤)
主题点评
曾经看过一段关于鸟的故事,颇有意思。说的是: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里,飞越太平洋,只需要一截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饿了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就站在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了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那么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食物都背在身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轻装才能远行!
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在人生的长途中,我们有太多的东西想要得到,又有太多的东西害怕失去。比如说金钱、荣誉、地位等等,承载着这么多的心灵负重,自然会压抑我们放慢前行的步伐。那么,为何不放下那些我们不必要承受的东西,让我们走得更快、更稳?
本文小作者就以思辨的目光,通过对诸多历史名人的事例分析较好地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只有轻装才能远行。告诉我们一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哲理。主题立意深刻,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总结论点的顺序组织材料、架构成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作者把人生比作一次远行,如果负重太多,前行就会很艰难,进而提出论点――轻装才能远行。
中间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举例论证,如项羽、苏轼、陶潜、柳永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从而解答出轻装远行的深刻哲理。
结尾部分,重申论点,突出“轻装”才能“远行”,照应了开头,彰显主题,论证结构严谨。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为表现中心论点――放下那些我们本不堪承受的东西,才会走的更稳更远,在选材上,从正反两个方面组织材料。反面论证举项羽乌江自刎一例之后,点明“放不下,终究没有使他走得更远”;正面论证以苏轼为例,点明放下精神负担,成就辉煌人生,又举了淘潜和柳永的例子,点明放下包袱,才能走入悠久的历史。选材正反结合,详略得当,强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让人信服。
选材中,作者注意把事实材料和文字阐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揭示了事理,增强了说理力度。
语言点评
语言流畅、优美,有散文的味道,在以理服人的同时,也能以情动人。句式灵活,长短句相间,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板、僵化的平铺直叙,给人以节奏舒缓灵活之美感。另外,文中恰当的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