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易经的奥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易经的奥秘范文1
我说的是一家日本企业,名字叫“A-one精密”,创建于1970年,主要生产超硬弹簧夹头,市场占有率高达60%,拥有1.3万家国外用户,2003年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它的创始人梅原胜彦在2007年获得日本企业家奖,之前获奖的都是软银的孙正义,优衣库的柳井正这样的大人物。
众所周知,小企业要是能够做到行业的领先者,必定是在一个细分领域有出色表现,成为所谓的“隐形冠军”,这已经不必多言。但因为小到极致,A-one在管理上也充满了反传统的理念。
首先看看A-one惊人效率。因为人少,所以A-one一年开会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30分钟,很多的交流都在现场站着就说了。A-one的产品质量好,但是它最强的优势却是在交货的快速。大企业一周或两周的生产时间,在A-one只需要1~3天。梅原说:“事实上,当天下午3点前所接收的订货,70%都可以在当天内完成并配送。实际上,要做到100%交货也是没问题的,但这么一来,第二天上午就没事干了。”
A-one从接受订单,到工厂开始作业,中间间隔不到5分钟,而且中间过程不是依赖于IT系统和网络,仅仅依靠手写的传真。因为人员少,品类少,所以生产过程不必经过大企业必须的生产排期、物料管理、交货期管理等诸多流程(这些都被梅原称为“制造业多余的管理”,几个人打个电话,或者拿着传真跑一圈,几分钟内就开始生产。为了缩短交货周期,A-one甚至省略了质检的步骤。按照梅原的理论——只要认真经过每道工序,产出的就只会是高质量的产品。
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家微型制造商,A-one竟然在有限的资源制约下,同时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这一战略不仅使得从订单到制造到发货这一系列流程都是自己在做,没有中间环节,提高了发货速度;更重要的是,摆脱了被销售端控制价格的困境。梅原在说明公司高收益构成的时候,总会说明20%利润来自制造,15%来自销售部,所以才会有超过35%的毛利率。
易经的奥秘范文2
[关键词]《易经》 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9-0067-06
纵观整个易学研究史,自远古以来而至清末,《易经》从来都不曾被称作过“辩证法”。然而,现在说起《易经》的哲学思想来,人们便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它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易经》的思维也被冠之为辩证思维,中国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以辩证性而区别于西方的静止的形而上学。实际上,不只是对于《易经》,包括对老子的“福祸相倚”、“反者道之动”等重要思想,人们仍然是用“朴素的辩证法”一词含而括之的。其实,《易经》,包括道家思想,向来就不是辩证法,它们与泊自西方的“辩证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不同深刻地反映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
一、《易经》变成“辩证法”的过程
《易经》的辩证法化,起始于“古史辨派”之后兴起的“唯物史观派”。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郭沫若先生。郭氏在“五四”之后,就接受了刚刚传入中国的哲学思想,正是他最早主张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研究,这亦使他成为了“我国站在立场研究《周易》的第一人”。[1] (P99) 郭沫若在其文章《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1927年)中首发了《周易》的矛盾思想及辩证观念,他说:“八卦的基础本来是建立在男女两性的象征……所以《易经》的观念就根本是阴阳两性的对立。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这样的对立而成……八卦是四对相对立的现象,六十四卦又是三十二对相对立的事物,就这样宇宙是充满了矛盾。”[2](P65) 而且他又从《序卦传》中发掘出了“一个唯物的社会进化观”,[2] (P72) 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就是由这样相反相成的两对立物先先后后地产生出来的。”[2] (P73) 然而郭沫若认为,《易经》的辩证法不是一种彻底的辩证法,因为它将变化绝对化,而使之成为了“道”,而“道即是易,易即是神”,“结果辩证法一变而与形上学妥协,再变而与宗教妥协”。[2] (P78) 郭氏进一步认为正是《易经》辩证法的不彻底,致使它必然地走向了折衷主义。当然,郭氏认为《易经》辩证法的不彻底性、折衷性,从根本上讲,是意在认为古代的《易经》朴素、原始与落后,不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科学、完整、深入,但它具有的辩证性仍然标明了它思想的先进性。其后金景芳、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高亨、李景春、沈瓞民等等大家著文述见,对《易经》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观念都做过深入的研究。虽然他们在方法上及对《易经》思想的认识上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在《易经》的辩证法观念上却表现着一致的认识。所以,随着上世纪50、60年代的学术思想向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于是对于《易经》思想的辩证唯物论研究即成为学术的主流。“易学”最后走向了完全的辩证唯物化。
客观地讲,我们确实可以从《易经》阴阳观念、变易观念中看到矛盾、变化、发展等辩证法观念的影子。正是它们两种思想体系的“似是”最后沿袭成了它们之间的“就是”。于是几千年从来没有被称作“辩证法”的《易经》终于戴上了一顶“辩证法”的帽子,而它自身的意义本体被遮蔽了起来,它再也不是它自己了。这实在是对《易经》哲学的一个极大的曲解。实际上,这也是近代以来的“据西释中”的哲学解释范式的一个典型个案。“辩证法”成了中国古代易、道思想的一个“后设陈述”。
二、《易经》与辩证法的不同
笔者以为,虽然表面上看易学的阴阳观与辩证法的矛盾观、易学的天道观与辩证法的辩证发展观等之间存在着相似的架构与相近的表述,但二者却有着更为根本、更为明显的区别。
(一)辩证法的因果决定论与《易经》的“时”观
辩证法的发展观念强调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因果链条的客观性,从根本讲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决定论的“因果”逻辑,而《易经》的变易观念突出的是现象上的生老盛衰的“时”的逻辑。
众所周知,中国的唯物主义辩证观念来自于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历史观。而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历史观则有着一套严密而自洽一致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视事物的发展为一必然原因的推动。因此,它是一套因果决定论的历史观。由此而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虽然倒置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使历史的进步由客观精神性“理念”的自我否定式运作,而变成了物质的生产方式的发动,但它仍然是一种因果决定论的历史观。它过多强调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内在因果性、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而且其存在表现为一种典型的思辨理性的形式。这是西方一种根深蒂固的基本信念之一。正如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所说:“根据我们理性的假定,凡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与可以觉察出来的原因,对此我们深信不疑。像这样的因果律就是我们人的最神圣的信条之一。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不允许任何无形的、专断的和所谓的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因为不久以前,我们才摆脱那充满梦和迷信的恐怖世界,才塑造出一个理性的意识宇宙。这是人类最近的最伟大的成就。”[3] (P123) 因此,因果论是西方人用理性与思辨构创出的事物客观发展的逻辑过程,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辩证过程的主观辩证法,具有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意义。①
而《易经》则表现出一种另外的理论形态。《易经》仅是初民对四季更替、万物盛衰、② 天道周旋等自然律动的从“时”的维度上的直观掌握;仅是对事物的出生、生长以经验性、以卦象的形式作外观的现象性的描述。大自然运行的 “时”的节律化如一年四季、十二月、七十二候等都是对自然运行的掌握形式,它并不对其内在的因果链条作客观的揭示,作思辨的理性分析,因此《易经》的思想带有以“时”度物的直观经验性,这也是整个中国思想的根本特征之一。荣格亦曾通过《易经》对中国的思想特征进行过精辟的分析:“《易经》中的科学根据不是因果原理,而是一种我们不熟悉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理,我曾试图命名为同步原理(synchronistic principic)”。这一术语,“仿佛时间远不是一种抽象,而是一个具体的闭联集合体(continuum),它具有这样一些性质和基本条件,能够以一种非因果的平等对应方式,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表现出来,就像我们在那些同时发生的同一思想、象征或心理状态中发现的那样。”[4] (P251) 荣格不但通过《易经》看到了中国民族不同于西方的思想方式,而且他还从中看到了中国民族哲学思想的时间性以及中国民族时间意识的具体性。即是说中国思想对事物的掌握与思索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从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世界看成是铁板一块的实体性存在,而把世间万物看成是一变化的过程。所以,时间在中国民族的观念中从来就不是一抽象的存在,它就体现于大化流行的自然万物的生生灭灭之中,体现于具体的存在之上。
再者,发展是辩证法的重要观念,而在通俗理解上,发展即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的进步性,而在《易经》中却没有这样的思想,而只有“变”与“化”的观念。变化是《周易》的思想核心,所以《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字本身即是变、化之义,所以,以变易为中心,即生出简易、不易、交易等意义。① 而变、化的意义与发展则有着迥然的差异。变,《说文》解为:更也,即转变。化,《说文》作变。实际上,“化”就是生长,化育,就是指自然界生成万物更新万物存在形态的功能。如《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周易・咸・彖传》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因此,化即是指事物在外因的作用下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且,“化”是“和”的结果。引申开去,又指教化、感化。所以《周易・贲・彖传》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恒》中亦说:“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礼记・学记》中亦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综之,变、化并不是一种强性的改变,而是指事物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渐变与生成,因此它并不带有发展进步的理想性前景的意义。恰恰不同的是,中国民族并没有发展的观念,而且他们并不认为变化后的就是最好的,变化的理想前景只是人们的一种期待,相反,他们只有崇尚天道之常的循环性观念。实际上,化、变的观念,正是来自于农业生产中的对植物生长的体验性观察,它带有浓重的道家自然主义色彩。
(三)辩证法的方法论性与《易经》的信仰性
辩证法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解读:一是指物质运动发展自然的客观过程,即客观的辩证法;一是人们出于对世界的此种客观发展过程的掌握而将之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即主观的辩证法。而即辩证法本身,它并没有给人们提供一种判断善恶是非的价值和信念,它只是一种手段、工具,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的方法。笔者以为,唯物论才是信仰的基础,辩证法与唯物论必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正确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方法论,当它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万物客观发展过程的时候,这种极具抽象性、普遍性的原理即捉襟见肘、治事乏术了。于是,面对复杂现实不能有所作为的一种方法论――辩证法就成了绝对正确的无用话语,作为一种哪说哪是理的浑圆无缝的方法,也就变成了一种庸俗的扯皮哲学,一种耍玩概念的语言游戏。特别是在现实的实践中,当人们将唯物论与辩证法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反却将二者割裂开来的时候,方法脱离了对现实的准确掌握而只剩下抽象的道理时,就更显空洞了。如“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吸取精华,剔其糟粕”,等等类似的话语毫无针对性可言。其中“既不能……,又不能……”格式成为了一种最具特征性的辩证法的表述格式,一种空洞无物的形式,一种以空言为实的套语。理论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如“我们要吸取所有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理论形态”,“我们要将与中国的文论相结合,实现中国文论的创造性转换”,等等。而结果是大家争论了一番之后,什么理论也没有创造出来。当然,辩证法的这种结果,亦与它的被形式化、庸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方法一旦离开了信念,它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
《易经》则与之不同。它虽然也与辩证法有某些相一致的形式。但它即是一种方法,又为人们提供了信仰、信念。《易》象“开物成务”,天空、大地、自然万类通过易象向人敞开自己,中国先民亦透过易象窥探天地自然幽隐的奥秘,正如《易传》所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是人天相通的甬道,因而也体现了中国哲学价值与本体的统一。天地的德性即人之精神及人生意义的生成之源:人法天,即效法天德,天道向善,天德辅善,如周人所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人亦应当刚健有为,精进不息;人法地,地德纯厚,仁民爱物,包孕万类,人亦应效其载物之厚德,具有包容一切的宽广胸襟。天地自然都是人生发意义的本源之所。《系辞》云:“天地大德曰生”,是说天地本有好生的善性,正是在这里,大程明道发明天地的好生之性为仁,将仁规定为天地自然的本性,即为人的善性寻找到了终极根源,亦为人生的修养树立了至高的价值目标。(《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人本天地而生,自然秉有根深之仁。人秉天地之德而行,则达至纯至诚之境,然后则行无过错亦无悔咎,参天地之化育。所以《系辞》又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地之德”是人行世做事的信念。作为方法的《易经》在其运用的过程有了天地之德的信念保证而不会只流于语言的游戏,因为以天德作根基,它即不会被用作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目的的挡箭盾牌,也不会成为故作高明而自我掩饰其虚脱贫乏的遮羞布。它做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本体是价值的本体,价值是本体的价值,而达即体即用,体用一源。相反,如果《易经》丧失了提供信仰、信念的功能,不能以德性作支撑,它也就流为了扯皮的哲学乃至邪恶的方法了,所以孔子说:“易之失也贼。”(《礼记・经解》)在这一点上,《易经》与辩证法具有着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杨庆中.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荣格. 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4]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87.
[5]威廉・白瑞德. 非理性的人[M]. 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7.
[6]郭沫若. 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A].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 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
[7]吕思勉. 先秦学术概论[M].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85.
[8]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M]. 香港:新亚研究所,1973.
易经的奥秘范文3
易是什么呀?易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文》:“曰月为易,象阴阳也”。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字,上面一个日字、下面一个月字,日代表阳,月代表阴,阴阳是国学文化气的一元论所化生的二元论的主体思想。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生生之谓易”,易就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万物的生成,就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易经的这两个基本思想,对中医学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就是运用了《易经》阴阳相互作用的思想,创立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是说要想知医必须要先知易,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明朝名医张景岳《医易义》提出:“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清代医家章楠《医门棒喝》指出:“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易经》对中医学最为本质的影响,莫过于以阴阳理论为纲,对人先天禀赋的阴阳属性进行了划分,以五形八卦理论对人进行的最早、最为科学的气质分类,为《黄帝内经》的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分类奠定了基础,更是现代《中医体质学》里的九种体质分类法的思想指南。易经将人分为八卦人,即巽(震)卦人、离卦人、坤(艮)卦人、乾(兑)卦人、坎卦人;黄帝内经将人分为五态人,包括少阳之人,太阳之人、太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阴之人:又将人分为五形阴阳二十五人,包括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现代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九种体质,包括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瘀血体质、特禀体质。通过这些对人体质分类的探索,使我们从更本质的层面,逐步认清了的一些本质特征,从而掌握了如何了解人自身、了解人身上患的病、了解人得病的原因、了解人得病的趋势等的入门方法,是最高的法门,佛家称为不二法门。体质是我们得以进入生命奥秘殿堂的钥匙,是现代养生治病的魔仗。有什么体质有什么性格、有什么体质得什么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我们必须要从仙的角度,站在山顶上,站在人身之外看人,盯住得病的人,而不是只盯住人得的病。盯住病是下医,盯住得病的人,才能做中医,既能盯住得病的人,又能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为上医,上医可医国,就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我们察色和按脉所得到的证椐。察色,是中医诊法里的望诊,按脉是中医诊法里的切诊,中医四大诊断技术,有“神圣工巧”之说:“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这个察色,色分五行,可别阴阳,因为十分高深,所以谓神;“闻而知之谓之圣”,是听角、徵、宫、商、羽五音来辨别阴阳:“问而知之谓之工”,是靠问诊来判断阴阳:“切则知之谓之巧”,就是通过按脉来别阴阳。易经的八卦脉,是中医最早的脉法,另外还有王叔和的二十四部脉法,李时珍的二十八部脉法,《黄帝内经》的五脏脉法、四时脉法,《伤寒论》的六经脉法等等,对于分辨五形人来讲,易经的八卦脉比较准确。木形人的脉,一个是巽脉,一个是震脉,都属于风,归于木行;火形人的脉,是离脉,属于火,归于火形;土形人的脉,一个是坤脉,一个是艮脉,都属于土,归于土行;金形人的脉,一个是乾脉、一个是兑脉,都属于金,归于金行;水形人的脉,是坎脉,属于水,归于水行。这个五形人的形,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易经八卦之中,不同卦气性质的分类,按照河图五行归属的一种代称,具体的讲:木形人就是具有巽卦、震卦卦气的人,火形人就是具有离卦卦气的人,土形人就是具有坤卦、艮卦卦气的人:金形人就是具有乾卦、兑卦卦气的人:水形人就是具有坎卦卦气的人。“形”所指代的是一种卦气所呈现的固有规则和运动形式,就是体质规律,就是固有的生命密码。
人的体质是先天赋予的,体质所禀赋的先天元气的质量和数量,还有阴阳的关系态势,是一生不变的,所变的只是阴阳关系的程度而已。《黄帝内经》讲的“阴平阳秘“,就是指的人出生时阴阳关系的态势,“阴阳离决”,就是指的阴阳关系的程度发展到了一种极不平衡的阶段,于是“精气乃绝”。这就是体质
“禀赋于先天,得养于后天”的实际含义。
易经的奥秘范文4
关键词:易学 太极八卦图 天人合一的美学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08-02
一、阐述周易
(一)《周易》的起源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至于具体如何诞生,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源头似乎已经神化色彩浓重。但易经应该是一部集体性著。《汉书・艺文志》日:“《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大致是其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而是由众多先贤慢慢充实发展而得。又《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简而言之: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菱里,遂体察天道人伦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但后世对于重卦者身份疑义不断,怀疑古文为后世伪作的风气也一直盛行,到上世纪初,钱玄同、郭沫若、冯友兰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只每个时代仍有学者坚定《易传》为孔子一力完成。
而今,长沙马王堆墓穴发掘的“帛书”中,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至少相关作者大体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在玄学界盲目疑古的风气下,这不失为一戒。
(二)《周易》的本体内容
“八卦”这个词中国人都知道,但一般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被影视小说用到泛滥的太极八卦图和社会上各类占卜风水之术,理解其含义的人必然更少。还有一些日常用语,我们常说谁谁阴阳怪气,哪位又变卦了,又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这些词汇都是直接来源于易经。那么《周易》到底是讲什么的。笔者才疏学浅,~开始接触易学便是看的今人译作,看毕仍然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只能整合前人珠玉,做一个简略的了解。
“《周易》集中华阴阳文化之大成,它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一)阳(―)两爻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之中。”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通常认为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与计算机的0,1基本原理异曲同工,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就是俗称的八卦了,见上图中围绕圆形的八个图案。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秦汉以后的学者对易学挂系的运用和原理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圣和朱熹都不敢妄下断言。
(三)对后世的影响
《周易》是直至今天还没有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但抵挡不住各个时代都有潜心专研周易,并得出自己理论,或者是根据周易所典,做出自己的成果的人。
《周易》最能体现中国古老深奥的文化。“在西方宗教看来,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造物主神的作用。而《周易》中没有造物主的概念‘生生之谓易’,它直截了当的指出变易是宇宙万物的本性,所以为周易,可以解释为普遍变化。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易经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集哲学之中心,艺术之本源。《周易》描述的世界是灵动的,天、地、人高度融合,息息相关。儒道两家都受益于其理论内涵。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当然“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周易》对其他中国古代典籍的影响亦是潜移默化的,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黄帝内经》,《天工开物》,《千金方》、《考工记》等等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可见中国古代学者对《周易》的尊崇。尽管易经的这种至高地位多少带有本位主义的民族情感,并且实际上的效果也不甚明确,但各家为此争鸣几千年不变。这种尊崇也延伸到民间,民俗里的喜丧嫁娶风水占卜几乎都是来源于《周易》。
另外,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也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据他们自己阐述,都有易经的影响。
二、周易对艺术世界的影响
(一)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说到《周易》对艺术的贡献就不能不提太极图。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这是古人在对圆形、对称形、图腾、阴阳概念等认识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图案。其形式是多么令人惊叹。尽管诞生的年代久远,但是现代人谁敢大胆的说自己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太极图正是完美的诠释了和谐,历经几千年,永不过时。
笔者认为,太极图显然不只是研究易学原理的重要图像。
它简直是宇宙的模型,艺术的永恒。流畅的相互关联的曲线,经典的黑白色块组合方式,再加上周围一圈极富规律的八卦排列,如此简洁却仿佛概括了天地的奥秘,难怪外国人也对其推崇备至。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它以后又发展出了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鸾风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基础扭转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在民间广泛传播发展,喜爱度非常高,产生了许多极富民族特色的图案。
当然,即使离开太极图样式的古代艺术,从绘画,手工艺品倒建筑,城市规划,《周易》无不起着作用。“天人合一”是《周易》美学的传统根基。顺其自然是其灵魂。
(二)对古今艺术设计思想的渗透
《周易》的形式与内核都可用于设计。《周易》之于艺术,譬如中国水墨的写意和抒情,其中虽然或淡雅清幽或狂放洒脱或细腻明艳,细细品味却都贯穿了“天人合一”的易学思想。还有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界人民。《周易》之于设计,譬如中国古代的浑天仪、司南、苏州园林还有中国古代的服装等等,这些历久弥新的中国特色设计经典,都曾经使世界历史为之倾倒。
浑天仪和司南可算作古代的手工艺设计精品,观其形态与作用,蕴含的易学思维不言自明。
而在建筑设计领域,周易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纵观中国传统建筑,灿烂辉煌,为何单单苏州园林被称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宅院。而在许多庙宇宫殿、园林大宅的设计中多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做不到完全的“顺其自然”。“唯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居住住宅,形成了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而异的多种住宅形式,它们朴素实用、灵活、适应性好。真正完全体现了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苏州园林则是集大成者。这是因为苏州古时是江南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所以私家庭院园林、讲求幽静典雅,师法自然,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机与意趣。以“落水别墅”闻名于世的美国建筑师莱特就十分崇尚中国建筑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西方历来强调的“天与人竞争相抗,人要战胜天”,转向注重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极力倡导物质文明和内在精神的统一。如此这般的民用建筑,难道不是将“形式追随功能”完美体现了么。
《周易》在现在的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一个方面――风水,也叫堪舆。风水源于易经,如今不只被东方广泛运用,甚至西方社会也广泛研究和依赖起风水来。中国从古至今的建筑和园林规划形式,风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易经的奥秘范文5
养五脏就是养好气色。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医对五脏养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养心为首——心主神志,主明则下安
女人要想气色好,容光焕发,首先要养心安神。这是因为心主神志,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所谓主明则下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伤则五脏六腑皆伤。所以养心神,保持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说一个女人气色好,也就是说她的神态好,有精神,这是衡量一个女人健康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健康,先养心。
为什么养心要注意防寒?
因为心是火脏,心与天之火气相应,火气通于心,火最恶水,因为水克火。
冬天和夜晚属水、属阴、属寒,所以心病容易在这些时间发作。这就提示:心气虚的女性,尤应注意保暖防寒或益心扶阳。
给心脏建立“健康档案”
心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发动机,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关乎生命的存亡,所以运动时要随时检查心搏是否过快、过慢。如心搏每分钟超过 140 次或低于 50 次,都应及早检查原因。
首先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档案,记录自己正常的生理体征数据,如脉搏、心跳、血压等数值,并定期检查自己的心率和脉搏节律,如过快、过慢或跳动不规律都应及时就医。
面色红润光泽,脉搏有力,是心气充沛、心脏健康的表现;反之,面色无华,或苍白萎黄,脉搏无力,是心气不足的现象;而面色苍白、指甲白、头晕乏力是血液亏虚的病症;脉色青紫、舌淤发紫、脉涩、胸闷气短又是心脉淤滞、气血受阻的表现,有可能是冠心病,应立即就医。
养肺之道——肺为金脏,忌燥火
肺是金脏,本性燥,与天之燥气相应。燥气通于肺,所以肺本燥,最恶火,因为火克金。火应季于盛夏、日中,所以盛夏及日中火盛之时,要注意少食生火燥热之品。
肺主气,司呼吸,天气通于肺,全身的呼吸全靠肺,所以中医十分注意吐纳、导引养生。
方法是每天早晚于户外做深呼吸。
中医认为肺的呼吸需肾的帮助,所谓肺主呼气,肾主纳(入)气,所以可以进行肺肾吐纳,方法按照《黄帝内经》所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早 3~5 点)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再引颈咽气顺之……饵(咽)舌下津无数。
就是做闭气功七遍后,以舌搅拌口中唾液并汲取舌下廉泉穴涌出的津液,然后徐徐咽下。
化痰养肺的奥秘
肺主行水,肺气虚易导致生痰或饮甚而气喘,所以肺的保健奥秘在于和脾肾保健联合进行。因为脾主运化水湿,所以痰多要检查自己的肠胃消化是否良好,如果不好就应脾肺双治。多吃一些健脾益肺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黄芪、百合、杏仁等。
老年女性痰多,多伴肾虚,就应肺肾合治,应吃双补肺肾之品,如虫草、山药、熟地等。
养脾之道——脾为土脏,忌火
脾为土脏,按照五行生克关系是怕火,因为火克土,长夏(农历六月)是火的季节,所以女性在长夏要注意脾胃保健,否则脾胃在此时期最易患病,如腹泻、呕吐之类。
“食不过饱”的养脾之道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为后天之本。养脾之道在于饮食不过饱,进食有规律,不吃损伤脾胃的食品,如过辣、过甜、过咸、过苦的食物。
养肝之道——肝为木脏,金燥伤肝
肝为木脏,肝属风,风气应于肝,与天之风气相应。肝最畏金,因金克木。金应季为秋天,所以肝在秋季最要注意保养,防止金燥伤肝。
“七情条达”的养肝之道
肝主疏泄,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气机,气机调达则气血通畅,经脉通利,如是五脏六腑自然和顺。脏腑和顺,全身舒适,心情自然愉快。
所以,保健应该注意心情舒畅、七情调达,这样有助于肝的疏泄。因为心情不愉快易导致气郁,气郁又易引起肝郁,反过来肝郁而疏泄失职又会加重心情抑郁,于是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良性循环就变成了恶性循环。《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所以,保养肝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心情要愉快。
《黄帝内经》与“卧则养肝”
肝的第二大功能是主藏血,具体是肝能贮藏血也能调节血,主司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肝藏血失职,就会致血调配失常,从而引起人体内脏缺血、充血或失血等情况。
养生要求情绪保持稳定、不要过分高亢或低落。如过于冲动,肝气过旺则分往大脑的血量骤然增多而易突发脑出血、中风;过于悲伤使肝气过于低下,分往大脑的血量骤减而晕倒、虚脱。
肝炎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黄帝内经》说:“卧则血归于肝。”就是说平卧对养肝有重要意义。
养肾之道——肾为水脏,忌土
肾为水脏,最怕土,因为土克水,所以在长夏要注意保养肾,因为长夏属土,不宜于肾。
“节欲固本”的养肾之道
肾藏精,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藏于肾,肾的作用是对精的封藏,称为封藏之本。肾精关系着人的生命全过程,包括生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还产生一种叫做天癸的东西,影响人的生殖能力;肾还主髓,髓生脑,从而影响人的大脑功能。所以保养肾精至关重要。
对肾精的保养主要是节欲,因为肾精的封藏与否和寿命衰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节欲。封建帝王养尊处优,保养条件是最好的,为什么还短寿?就是因为三宫六院、数千嫔妃耗尽了他们的肾精。
易经的奥秘范文6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设计概念的提出,最早是西方一些国家二战后在城市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针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割裂,为强调空间形态的完整与功能的统一而提出的。这种观念认为城市是由不同局部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都不是孤立和局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都会涉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包括诸如生态等问题。美国城市规划师芒福德研究城市的第一个特色是整体论,他曾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说:“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我们可以借鉴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为现代家具设计服务。从设计艺术整体的思维来论,家具设计与周围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这必使设计师将家具设计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用整体性的设计来体现。整体性设计原则是一种设计范式,强调的是设计的整体思维的系统世界观。家具设计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状态,它与周围环境同样有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其实,整体性的设计思维在我国古代《易经》中早有体现。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解《易经的奥秘》中提到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万事万物间存在一种密切的联系,我们一定要整体看待世间一切事物。这与西方的整体性的系统思维观如出一辙。家具的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社会的占有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现代的家具设计已经不单纯是一件普通的家具,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社会符号,是对当今生活方式的一种设计。家具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家具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将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区域文化以及消费者的大众审美趋势等诸多因素考虑进去,使家具设计作品有文化意蕴,能充分满足某一地区特定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二)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赫克尔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按照生态学原则,作为设计客体的家具设计需要将家具各个生命周期的形态都纳入到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设计的创意和构思、原材料的选取、家具制造与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问题等。设计师在家具设计的创意构思阶段要满足设计主体———人的各种需要。首先是物质功能的需要,这是设计客体———家具的最基本价值属性,这也是设计物的基础价值。满足此价值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主体与客体、环境、社会的各种关系,使设计客体在符合“人———家具系统———环境”相互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对设计主体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家具设计功能性的满足实际上是对功能美的满足,是指家具设计的功能具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合规律性是设计师运用设计规律对客观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在家具材质选择上要讲究环保、经济的原则,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尽可能选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质,避免使用数量稀少的名贵木材,以减少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破坏。这样在废弃物处理的时候可以让完成生命周期的家具进入再循环可持续的系统。其次是审美功能的需要。随着物质的富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设计的基本物质功能已经不是消费者追求的主要目标,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和沉迷于家具审美功能的需求,追求家具实用功能之外的审美附加值,以求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满足感,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家具设计师在进行家具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将设计客体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都纳入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综合考量。同时,设计师应有设计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将审美功能与绿色、健康的生态理念融入设计思想中,以体现家具设计的绿色可持续原则。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