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谚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谚语

气候谚语范文1

【白露节气各地谚语及气候特点】

白露早,寒露遲,春分的麥子正當時(北方)

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河北)

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山西)

秋風是短節,白露是暖節(陜西)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南京)

白露身勿露,赤膊當豬玀(南京)

白露前後一場風,鄉下人做個空(南京)

白露白露白,白露種花麥;花麥三爿糠,只救熟不救荒(浙江)

喝了白露水,蚊子撅了嘴(山東)

白露防霜凍,秋分麥入土(山西)

秋分無生田,到了白露亂刀鐮(遼寧)

白露秋風夜,一夜冷一夜。(廣西貴縣)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湖南長沙)

涼秋白露前,霜華大如錢(南方)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江浙)

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山西)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江南)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上海)

白露幹一幹,寒露寬一寬(上海)

白露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上海)

白露有雨會爛 冬 quot;白露無雨好年冬(閩南)

白露"風兼雨,有谷堆滿路(閩南)

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台灣)

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台灣)

(玉米)白露不出頭,拔的喂了牛,參宿後響,麥剛種上(陜西)

齊(起)白露,種高山,白露過,種溝坡,( 種麥)(陜西)

立秋無雨水,白露雨來淋(湖南)

白露看花,秋後看稻(江南)

白露雷,不空回(南方)

白露遍地金,處處要留心(北方)

白露身勿露,免得著涼與瀉肚(北方)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北方)

一夜白露一場霜。(江蘇無錫)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江南)

處暑高粱白露谷(西北)

處暑難逢十日陰,白露難逢十日晴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江蘇)

爛了白露,天天走溜路(江南)

白露,白露,四肢不露(北方)

白露,不可攪土(北方)

白露水,寒露風:白露日下雨則寒露日會颱風(台灣)

白露白獼獼,秋分稻秀齊(上海)

麥到芒種秫到秋,黃豆白露往家收(北方)

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地(北京)

【气候特点】

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

气候谚语范文2

侯彦成:说我是企业家、收藏家谈不上,只是我觉得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这一生。受家庭的影响,我自幼喜欢绘画和文玩,特别陶醉于名人绘画和古玉器。由于家中几代人收藏,沿袭流传,我也自然收藏了不少的东西。我十几岁参军,到部队文艺团体搞舞台美术工作,后组织上派我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学习。专业的美术教育使我具备了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在从事收藏的同时自然多了份眼力。投身商海后,和朋友创办了北京安福康医药公司,尽管公司业务繁忙,但在百忙中始终未敢怠慢收藏。这几年除了办好企业外,可以说最重要的是做了两件事:一是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二是与著名古玉器专家周南泉先生合作编著了一本古玉器方面的书。

刘心亮:首先请您谈谈关于发起组织成立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的情况。

侯彦成:我们发起成立的“中国古玉器研究会”,是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在当下收藏市场非常繁荣火爆的大背景下,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的成立,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尤其是玉器收藏家、爱好者,纷纷来电来函,踊跃入会。我国著名古玉器研究鉴赏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先生闻知此事,欣然命笔,为研究会题写会名。研究会虽然刚刚成立,可目前发展势头很好,已有会员200余人,分布在北京、沈阳、大连、广东、上海及港、澳、台等地区。研究会成员大多为古玉器鉴赏家、收藏家和爱好者。研究会的宗旨是通过讲座、展览、交流研究等方式,团结国内外广大古玉器爱好者,向专家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为繁荣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做出努力,做点贡献。研究会定期编发会刊,会刊作为古玉器研究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阵地与窗口,将刊登国家关于古玩艺术品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收藏界要闻、古玉器研究论文、心得交流及行业信息等,对于优秀的论文,研究会将推荐到相关专业刊物刊登。

刘心亮:据说您正在与著名古玉器专家周南泉先生合作编著古玉器方面的书,能谈谈具体情况吗?

侯彦成:周南泉先生是我国著名古玉器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先生是家父的挚友,也是我非常敬重的良师和朋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南泉先生鉴赏了家父的传世古玉器后,就曾想过把这些文化遗产整理发表,供国人同赏,但未能实现。我继承了家父的传世古玉器,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使家藏传世几代的古玉器达到数千件,从几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秦汉及明、清,历史跨度达5000年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不少志士仁人加入到古玉器的收藏队伍,国家适时地修改了文物法,承认公民有依法收藏文物的权利。在新的形势下,周南泉先生旧事重提,建议我把这些古玉器的精品编辑成书。在周南泉先生的建议下,文物出版社给予鼎力支持,促成了本书的正式出版。由周南泉先生从我家传世的数千件古玉器中精选200余件,周南泉先生对每件器物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写了序言和长达四、五万字的前言,这本书计划在今年9月份正式发行。

气候谚语范文3

关键词:后期;哲学;语言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B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88-02

一、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综述

上世纪的头20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前期阶段,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前期的代表作为《逻辑哲学论》(1921)。30年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部分地受到摩尔、莱姆塞以及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等人的影响,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1953)。后期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和事实的区分,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法的研究,注重语词的意义和应用。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观前后期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前期研理想语言,认为语言是现实的逻辑图画,这些观点都严重脱离了生活形式;他在后期转向了研究日常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重在使用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下研究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家族相似性。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他的这些语言观给现代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带来了很大启发。

二、家族相似性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来界定语言游戏间的关系,把语言游戏的关系比作家庭成员的关系,描述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但否认语言本质说。关于维特根斯坦批判语言具有本质这一点,国内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学者观点不一,但是家族相似性促成了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产生,给语言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点儿无人能否定。

维特根斯坦说:“《逻辑哲学论》并不全错,它不像冒充钟的一袋破烂货,而是像一只不告诉你正确时间的钟”。这句话足以说明尽管他否定自己前期所提出的观点,但是也并没有完全抛弃。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哲学思想虽然迥然不同,但是并不意味着前后两种哲学的完全对立,不管是在主题还是表达思想的方式上,都存在很多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前后期哲学思想关心的主题如何用思想表达语言,尽管两者对语言的认识不同,但是这两种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前期批判的是很多哲学家认为语言存在本质,并且澄清了命题意义的提出主要由于人们误解了语言本质;后期是对其前期语言观的批判,提出哲学的目的在于治疗人们由于误用语言而产生的理智疾病;(2)前后期的哲学思想都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所认为的哲学是一种理论体系的看法。在前期,他把澄清命题意义看作一种活动,后期则把语言看作一种游戏;(3)前后期在处理哲学问题的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维特根斯坦不认为哲学存在真正的问题,所有哲学当中存在的问题都是由于人们误用语言导致的,最终通过分析的方法消解了这些问题;(4)维特根斯坦前后两种哲学的相似之处在于看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对于“可说的”和“不可说的”的看法上,还有在关于哲学和科学关系的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关于可说的东西可以显示的思想在他后期思想中得到了继续,后期思想显示了不可说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其前后期思想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

前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后期并不是抛弃了前期的思想,只是转换了一种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两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在前后期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哲学,但是前后期思想之间的连接点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前后期思想的“家族相似性”是什么?

(一)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关于意义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成为他后期哲学的出发点。他在《逻辑哲学论》中关心的中心问题是命题和词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他和罗素的观点一致,认为词或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对象;同时也赞同弗雷格的看法,认为名称只有在命题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命题的意义在于它所描述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问题与真假有着密切关系,而在中期则发生了转变,但是他仍然坚持:“一个词只有在命题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并且他还明确指出:“一个命题一旦被解释为必然为真或为假的,那么它就是完全独立于实在的,因而不再行使命题的职责了”。在这个时期,对于语言的意义与外在对象的对应关系,维特根斯坦已经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坚信了,这种对应关系开始变得相对自由了。他的这种观点得益于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且詹姆斯对于意识活动和经验现象的微观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意义的认识,他将命题的意义由命题与外在事实的对应关系转变为命题与经验的关系,这样的转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

(二)关于意义的证实问题,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指出只有建立于逻辑规则基础之上的理想语言才符合世界的逻辑结构,然而这种观点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发生了变化,主要有表现为:1、维特根斯坦开始放弃早期的图象理论,从理想语言转向日常语言,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2、扩大了命题的适用范围,把命题看作了与假设具有相同的含义,并且经常把这两个词交替使用。

以上是导致维特根斯坦思想发生转变的内在因素,也可以看作语言研究的一种视角的转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视野转向了广阔的人类社会的语言世界。前期思想为后期理论的提出铺平了道路。

三、规则“悖论”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的规则悖论跟康德的“二律背反”一样,是乍看无奇却又无言以对,难以解答的。维特根斯坦认为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在玩儿一种游戏之前必须得先了解游戏的规则,不了解规则,就无法进行游戏。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语言有中,并不需要先了解规则再进行游戏,规则只有在游戏当中才能得出。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我们是在不知道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语言游戏的,而又只能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从事语言游戏。这说明了规则悖论的出现不是语言游戏和遵守规则之间的矛盾,恰恰是理性思考在语言游戏面前碰壁的结果。

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人把维特根斯坦的“规则悖论”看作类似于休谟式的怀疑论悖论,并进而将维特根斯坦看作一个怀疑论者。主要是因为克里普克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规则悖论触及了包括逻辑和数学的人类理解的每一方面,休谟的怀疑论触及的仅仅是对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他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这种看法也遭到了以麦基(C.McGinn)为代表的很多哲学家的批评,他认为缺乏理由不是产生怀疑的必然前提,我们不能向怀疑论者证明我在思考,但是并不代表我不会思考问题。还有英国哲学家贝克和哈克在他们合著的《怀疑论,规则和语言》中对克里普克的错误观点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他们认为我可以知道什么行为符合什么规则,以及一种规则所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

维特根斯坦认为,行动的原因不能由规则加以确定,不是每种行动的原因都可以根据规则而得出。由此概括出,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灵魂,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灵魂,继而成为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在语言游戏中要遵守规则,并根据规则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语言游戏。正如任何游戏一样,语言不仅需要规则,而且是由规则决定的。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核心内容,不遵守规则,语言游戏就无法进行。但是我们在使用语言也就是进行语言游戏时却意识不到规则的存在,遵守规则并不是语言游戏的组成部分。“我只是盲目地遵守规则”,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语言游戏的规则是怎么获得的?换言之,是先有规则还是先有游戏。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这里就出现了规则悖论。

我们可以说游戏决定规则,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规则就会有什么样的游戏,下棋游戏是由正在从事这种游戏的人决定的,而游戏规则是通过不断的从事这种游戏显示出来,人们通过反复的参与这种游戏,然后掌握规则。尽管语言游戏和语言规则孰先孰后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要进行语言游戏必定要了解相应的语言规则,了解或掌握这些语言规则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情形:在第一种情形下,游戏的规则和目的均已给某个人解释一遍,他掌握了这些规则,然后就可以进行相关的游戏活动;在第二种情形下,某人只是通过观察和操练就掌握了相关的规则,而从未直接学过这套规则。我们在语言的游戏中获得语言的规则,规则的获得离不开相应的语言实践,规则还随着语言游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所以,进行语言游戏必定要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也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从事语言游戏,二者密不可分,至于孰先孰后,就产生了规则悖论。

悖论是理性思考在语言游戏面前碰壁的结果,维特根斯坦认为解决悖论的关键在于参与到语言游戏中去,在语言游戏之外无法谈论遵守规则或违背规则。只有在语言游戏当中,语言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生活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主要是因为语言游戏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理论上的矛盾或悖论都只能在人类的习惯性活动中得到解决,基本类似于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解决。黑格尔利用理念的辩证运动解决了“二律背反”,而维特根斯坦将理念的运动变成了人们的实际语言活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悖论,把悖论放到运动或者活动中去解决。因此,维特根斯坦极其聪明地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用辩证法化解了语言游戏中的规则悖论。

四、私人语言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说:“私人语言中的个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指的是个人当下的私人感觉,别人不能理解这种语言”。所以“私人语言”具有下面几个特点:首先,这种语言的内容只有说话人自己才理解;其次,是说话者自己当下的私人感觉;然后它的参照系不是公共的可观察的对象;最后,这种语言的本质具有私密性和不确定性,无法和外人交流,甚至说话者自己都难以把握。根据以上几个特征,这种语言无法实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确切来说根本不能算作真正的语言。所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表明私人语言存在的不可能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PrivateLanguageArgument)。

可以想象,只有说话者本人所理解的语言是极其荒谬的,这种语言隔绝了内在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只是孤立地存在于内在意识范围之内,这与语言的公共性这一特征是相悖的。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是反对私下地表达个人感觉的可能性,私人语言出现的症结就是人们患上了误用语言的疾病。他的私人语言论证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人们是如何从直接的、私人的感性知识达到公共的知识的?这也是著名的“自我中心困境”。

关于私人语言的存在与否,有待进行深入研究,难道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就是铁证吗?或者说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推理,这些表示私人感觉的也就是当下感觉的词可能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就像理想语言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一样。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种重要批判,传统哲学认为只有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或语言才是最直接、自明和无可怀疑的。比如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也就是把个人的意识状态看作最确定无疑的存在;康德认为私人语言能够成为客观的经验判断;现代经验论认为私人语言可以建构公共语言。以上证明私人语言的存在是近代哲学存在的前提之一。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攻击正是否定了近代哲学存在的前提。

五、结束语

维特根斯坦似乎是一位不像“哲学家”的思想家,其思想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江怡说过维特根斯坦是一位“重破不重立的哲学家”,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他的确不断地变换着“站立”的姿势,避免了因一只脚站立太久而僵硬,因为他总是改变自己对于哲学和语言的看法,用散文式的表达方式和思想风格终结了传统哲学,使人们重新认真思考人类文化之树的根——哲学。

对于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其思想进行阐释和比较研究,给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其前后期的思想观点的转变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尤其是研究视角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范连义.从生活形式到语言习得——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一个参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

\[3\]韩秋红.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4\]江怡.分析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李鸿儒.语言哲学:历时与共时交差点上的节点凸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气候谚语范文4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程性质的界定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基础课程,其中,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特征之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是体现这一特征。而《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课改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理实验,并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应该属于广义的地理实验,包括室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或教师独自进行,通过地理观察、观测、演示、绘制地图、参观、调查、记录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内实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1992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分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主要为地理观测、地理观察、绘制地图、实地调查,以演示、参观、记录等形式开展。

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如: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或者画出一张有注记的地图并说明地形。而美国在1994 年实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1994》就已经提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课程目标。美国不仅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实验的要求,还以不同的载体来呈现地理实验,通过教材、期刊、丛书对地理实验活动做出了充分地表达,使教师可以灵活选用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见,国外对地理实验的重视以及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规范。笔者认为,在规范我国的初学地理实验教学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实验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借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去观测一天的气温、地温、降雨量,然后在计算机上制作出一天24小时部分时段气温、地温、降雨量变化情况表,并在全班做一场交流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对数据记录、处理的能力,从而在与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国内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国家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实验”的要求被明确写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才使得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从行动上给予地理实验教学以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显得更为困难。

根据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笔者在中国知网里以“地理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关于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有165条记录,关于高中地理实验的论文有100多条(不完全统计),但是写初中地理实验的论文不到15篇,写“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论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就更少了,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实验对教学开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是从 2005 年开始出现的,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张卫青教授撰写了有关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设计研究》、《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及建设研究”两个课题;2005 年之后,论文中渐渐出现了来自教学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实验教学实录及分析。近几年,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丞待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提高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这有待于部分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弥补理论部分的不足;同时,广大一线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对《天气与气候》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很好地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模式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分数的提高层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实验是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具体、细化的地理实验操作步骤,使得地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同时,学生参与地理实验也是宏观的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时也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对此,要进一步细化、改善《天气与气候》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还得进一步深入,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发挥理论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相结合,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进一步探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②再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给出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时的建议及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时的建议。③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需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实验来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16-18.

[2]赵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李芹.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气候谚语范文5

关键词:气候变化 农业 影响 应对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 and The growth of crops and the effect of climate r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how to protect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avoid and mitigat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Keywords: climate changesagricultureInfluenceanswer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业发展中,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生长影响作用最直接。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以及生长情况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的种植农作物对于气候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等有着不同的作用影响。在农业发展领域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度模型,进行不同气候资源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评估对于农业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农作物生长与外界环境

作物生长的外界环境主要指土壤、气候、地形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不能互相代替,辩证地对作物产生综合影响。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光、热、水、气等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不利的组合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有利的组合必使农业增产。

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

2.1光照对作物的影响。光对作物的影响是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增加光照强度,可以获得优质高产,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适当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可以增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而提高产量。植物对光的吸收利用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时会需要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互相配合,两者的不同组合,其对作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2 温度对作物影响。作物生长需要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温度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外,环境温度对作物的影响也极其重要,我国南北温差较大,在植物的选种上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耐温植物一般要求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和全生育期所需要的温度较高,适宜在南方种植,如:棉花、高粱、甘蔗等,耐寒植物要求起点温度和全生育期温度相对较低,适宜北方播种,如:麦类、油菜等。但异常的温度也是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前预防将有效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保证作物产量[2]。

2.3 水对农作物的意义。水是重要的农业环境因素,水分的多少影响着生物体的各个方面,水即是作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需要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的传输者。其中,植物的蒸腾作用约占植物全部吸收水分的4/5还多。

2.4 风对作物的影响。作物生长需要在通风条件较好的环境下,风是植物被动吸水的原动力,能使矿物质盐分随水分运至植株上部,风还能使植物叶片变薄,减少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内的阻力,并改变植物叶片大小对生长量所起的作用。

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 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1]。

3.2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3]。

3.3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1]。

3.4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害危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3]。

4 气候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

4.1 水体污染。被污染了的水体,作物不能有效吸收,进而会造成作物干枯死亡,或严重减产。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

4.2 大气污染。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气中,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

4.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使土壤板结、酸化或碱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作物的减产或死株现象。

4.4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暴雨洪涝、风灾、冰雹、雪灾等气象灾害会造成房屋倒塌、牲畜死亡、道路中断、桥梁冲毁、直接财产损失等等。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1亿亩,土地沙漠化继续加剧,面积已达19.5亿亩;盐碱地1亿多亩。

5农业生产中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5.1调整种植结构。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2]。

5.2选择抗逆性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上去了,抗逆性下来了。

5.3加强农田生态保护。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5.4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6 结束语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它自己的特定规律,而气候条件也有它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气候条件适宜作物生长,就有利增收,不利就减产欠收。由此可见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保护气候资源,减少自然灾害,让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措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扬州大学

气候谚语范文6

关键词:后雁模式;汽车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25-01

1 雁形模式到后雁模式的过渡

雁形模式是产业转移的一种选择,是基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的一种模式。

雁形转移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角度归纳出来的著名模式。赤松要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的产业空间转移现象,归纳出“产品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三个阶段的雁形产业转移模式,并认为,后进国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学习先进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吸收其资本和技术,发展相应产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战后以来,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东亚经济的传统雁行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垂直型分工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传递体系,其建立与维持的前提是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与层次性。但是,这个前提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后雁行模式”时期。

所谓“后雁行模式”时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目前东亚区域分工与经济发展本质上仍然是传统“雁行模式”的延缓,这是由当前东亚各国(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所决定的,特别是东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所以传统“雁行模式”仍然会在相当大的范围,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东亚地区有继续存在的条件与基础,而且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目前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正逐步向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区域国际分工体系过渡。这种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是:在宏观上,日本,四小龙、东盟诸国与中国之间相互的水平分工关系正逐渐增强并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在微观上则存在着以日本、四小龙跨国企业为核心的,在东亚地区构建的网络化跨国生产体系,即通过企业内部国际分工,将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在本地区进行区位上的优化配置。相应地,建立在东亚地区未来的这种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与雁行模式相对,更是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各国之间相互超越、相互牵引的“群马模式”。

2 后雁模式在汽车工业的体现

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转移很好的体现了雁形模式到后雁模式的演变,而且接着后雁模式,以中国为首的新型雁阵或者群马模式将替代旧的以日本为首的1日雁阵。接下来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2.1 世界汽车产业转移殛特征

自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在欧洲发明至今,100多年来国际汽车产业已出现了4次转移。

世界汽车业的第一次转移出现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首创了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体系,美国取代欧洲成为汽车强国;第二次转移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人将产品差异化和大批量生产结合起来,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欧洲车企高举产品差别化和大批量生产相结合的大旗,重新站上了汽车强国之列;第三次转移出现在60年代后期,日本人借助生产组织方式的突破,生产出了价格低、品质上乘的汽车,擅长精益生产的日本汽车业惊人崛起,随后进入美国、欧洲市场,与美、欧分庭抗札。如今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就是日本的丰田汽车;第四次转移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全球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每一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中,新进入者都以低档车为突破口,如当年福特汽车畅销的T型车,大众汽车的甲壳虫、日本的节油低价家庭轿车;其后通过提升核心技术,来缩短与先进者的差距。每一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都涌现出一个大型汽车企业,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德国的大众汽车、日本的丰田汽车。

这4次转移都有共同之处,每一次都与技术创新或生产、组织方式转移紧密联系起来,即通过生产系统或产品方面取得创造性的突破,使国内需求膨胀得到满足,并形成强有力的出口势头。每一次产业转移输入地一般从低档车生产人手,汽车价格随着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换代不断下降,使输入地市场需求不断壮大,最后成为汽车业中的霸主。单看第三次转移,日本就采取了雁型模式战略,60年代后期,日本从进口美国汽车转而逐步的消化吸收并积极生产进行进口替代的过程,到了70年代后期,日本汽车基本就依靠出口了。达到了走雁型模式的目的。

2.2 后雁时期的亚洲汽车产业

但就东亚来说,各国的相互水平分工关系正逐渐增强并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即便是汽车工业也不例外。以中国为例,中国大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1985年3月由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总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本田、通用、雪铁龙、福特等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在中国投资设厂,国内轿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汽车公司对技术战略进行了改变,在中国开始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新、最流行的车型。

在经历了2002、2003年连续两年汽车产销的“井喷”发展后,2004年中国国内汽车累计产销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其中轿车累计产销231.63万辆和232.65万辆。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20%,突破600万辆。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

随着中国汽车业从量变到质变,第四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渐渐被推向。安信汽车研究所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前三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都改写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第四次,或许中国会成为主角。”目前,天时、地利、人和正在向中国倾斜。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表示,金融危机后,世界汽车产业进一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中国最终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第一大市场中应该产生世界第一牛的汽车本土企业。

另外,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汽车产业转移又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趋势:从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维修服务、汽车租赁等方面全方位转移;中国、东欧、东南亚等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更加明显;跨国汽车公司在产业转移中独资化趋势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垄断逐步从隐性走向显性。

这说明,后雁时期已经是事实,不再是理论,汽车产业在亚洲的发展和转移恰好证明了后雁的到来,并且以中国的实例看,汽车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更加倾向于水平分工而非垂直分工,以往传统的雁形模式已经失去了基础。未来亚洲的发展模式势必会走向新雁形模式或群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