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谚语范文1
【白露节气各地谚语及气候特点】
白露早,寒露遲,春分的麥子正當時(北方)
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河北)
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山西)
秋風是短節,白露是暖節(陜西)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南京)
白露身勿露,赤膊當豬玀(南京)
白露前後一場風,鄉下人做個空(南京)
白露白露白,白露種花麥;花麥三爿糠,只救熟不救荒(浙江)
喝了白露水,蚊子撅了嘴(山東)
白露防霜凍,秋分麥入土(山西)
秋分無生田,到了白露亂刀鐮(遼寧)
白露秋風夜,一夜冷一夜。(廣西貴縣)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湖南長沙)
涼秋白露前,霜華大如錢(南方)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江浙)
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山西)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江南)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上海)
白露幹一幹,寒露寬一寬(上海)
白露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上海)
白露有雨會爛 冬 quot;白露無雨好年冬(閩南)
白露"風兼雨,有谷堆滿路(閩南)
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台灣)
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台灣)
(玉米)白露不出頭,拔的喂了牛,參宿後響,麥剛種上(陜西)
齊(起)白露,種高山,白露過,種溝坡,( 種麥)(陜西)
立秋無雨水,白露雨來淋(湖南)
白露看花,秋後看稻(江南)
白露雷,不空回(南方)
白露遍地金,處處要留心(北方)
白露身勿露,免得著涼與瀉肚(北方)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北方)
一夜白露一場霜。(江蘇無錫)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江南)
處暑高粱白露谷(西北)
處暑難逢十日陰,白露難逢十日晴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江蘇)
爛了白露,天天走溜路(江南)
白露,白露,四肢不露(北方)
白露,不可攪土(北方)
白露水,寒露風:白露日下雨則寒露日會颱風(台灣)
白露白獼獼,秋分稻秀齊(上海)
麥到芒種秫到秋,黃豆白露往家收(北方)
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地(北京)
【气候特点】
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
气候谚语范文2
侯彦成:说我是企业家、收藏家谈不上,只是我觉得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这一生。受家庭的影响,我自幼喜欢绘画和文玩,特别陶醉于名人绘画和古玉器。由于家中几代人收藏,沿袭流传,我也自然收藏了不少的东西。我十几岁参军,到部队文艺团体搞舞台美术工作,后组织上派我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学习。专业的美术教育使我具备了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在从事收藏的同时自然多了份眼力。投身商海后,和朋友创办了北京安福康医药公司,尽管公司业务繁忙,但在百忙中始终未敢怠慢收藏。这几年除了办好企业外,可以说最重要的是做了两件事:一是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二是与著名古玉器专家周南泉先生合作编著了一本古玉器方面的书。
刘心亮:首先请您谈谈关于发起组织成立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的情况。
侯彦成:我们发起成立的“中国古玉器研究会”,是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在当下收藏市场非常繁荣火爆的大背景下,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的成立,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尤其是玉器收藏家、爱好者,纷纷来电来函,踊跃入会。我国著名古玉器研究鉴赏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先生闻知此事,欣然命笔,为研究会题写会名。研究会虽然刚刚成立,可目前发展势头很好,已有会员200余人,分布在北京、沈阳、大连、广东、上海及港、澳、台等地区。研究会成员大多为古玉器鉴赏家、收藏家和爱好者。研究会的宗旨是通过讲座、展览、交流研究等方式,团结国内外广大古玉器爱好者,向专家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为繁荣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做出努力,做点贡献。研究会定期编发会刊,会刊作为古玉器研究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阵地与窗口,将刊登国家关于古玩艺术品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收藏界要闻、古玉器研究论文、心得交流及行业信息等,对于优秀的论文,研究会将推荐到相关专业刊物刊登。
刘心亮:据说您正在与著名古玉器专家周南泉先生合作编著古玉器方面的书,能谈谈具体情况吗?
侯彦成:周南泉先生是我国著名古玉器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先生是家父的挚友,也是我非常敬重的良师和朋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南泉先生鉴赏了家父的传世古玉器后,就曾想过把这些文化遗产整理发表,供国人同赏,但未能实现。我继承了家父的传世古玉器,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使家藏传世几代的古玉器达到数千件,从几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秦汉及明、清,历史跨度达5000年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不少志士仁人加入到古玉器的收藏队伍,国家适时地修改了文物法,承认公民有依法收藏文物的权利。在新的形势下,周南泉先生旧事重提,建议我把这些古玉器的精品编辑成书。在周南泉先生的建议下,文物出版社给予鼎力支持,促成了本书的正式出版。由周南泉先生从我家传世的数千件古玉器中精选200余件,周南泉先生对每件器物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写了序言和长达四、五万字的前言,这本书计划在今年9月份正式发行。
气候谚语范文3
摘 要:依据多年对气候变化以气象所产生的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以后,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旱灾、霜冻等灾害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以往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我国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会随着降水量发生改变,随着降水量的日益减少,致使出现干旱的情况也频繁发生。通常情况下,影响气候变换的主要因素是无霜期大幅度提升。即使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发生沙尘暴的情况逐渐降低。然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干旱的影响,致使在这几年中会增加了沙尘暴出现的概率。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事件;气象灾害
气候是在长期发展下呈现出来的天气特点,然而这种综合并不仅仅是说平均值,其中也涵盖了某种天气环境的几率及其相应的极端值。实际上,当某一地区的气候长时间都是在稳定的发展下,那么人类及其生态系统都会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下慢慢适应。但是,气候也有发生改变的时候,某些极端气候及其相关事件大量涌出,就会致使人们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为这些灾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往往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供以借鉴。
1 我国近百年气候变化概况、温度变化
1.1 温度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100年来我国的气温上升了0.5℃左右,其变化趋势总体上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气温持续升高,50年代到80年代初气温有所卜降,80年代中期开始又持续增温。从1950年开始,我国拥有了完整的气象资料,分析结果反映出近50年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增温速率最大,达到0.4-0.8℃/1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气温略降,南方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冷暖趋势。
1.2 降水变化
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降水呈增长趋势的测站与呈下降趋势的测站大致相当。大范围明显的降水增长趋势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其中以西北地区尤为显著。但是,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长江流域降水趋于增多,东北东部、华北地区到四川盆地东部降水趋于减少。
2 我国气象灾害的变化
2.1 沙尘暴
沙尘暴通常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发生受到干旱、温度和风等多重气候条件的影响。1997-2002年期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我国某些地区,且波及到全国,使下游地区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沙尘暴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从当前沙尘暴出现的地区来讲,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下,我国沙尘暴带来的影响得到了明显的减少,从20世纪中期到后期这个阶段沙尘暴发生的概率慢慢减少,尤其是在1997年的时候最少,然而在1997年以后沙尘暴的发生概率又大幅度提升。即使我国一些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概率逐渐减少,然而在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发生沙尘暴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通常和冬季气温有着密切的联系。春天的到来会对我国一些地区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气旋活动的降低及其气温变化对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带来直接的影响。由于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能够和地面风俗存在密切的关系,而风俗大小会和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息息相关:倘若平均风速越大的情况下,那么出现沙尘天气的概率就会越高;假如风速减小的情况下,那么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也会逐渐减少。
2.2 旱灭和暴雨洪灾
降水量的变化与干旱关系密切。虽然研究表明,20世纪严重干旱和雨涝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全球性长期变化趋势,但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撒哈拉、亚洲东部和南非干旱更趋严重,而美国和欧洲等地雨涝增多。在我国,长江、黄河两流域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跃变。分析还表明,长江、淮河流域从20世纪70年代起降水明显增多,洪涝加剧;而黄河流域从1965年起连续干旱,而且不断加剧。某些研究人员用1958-1999年月平均观测记录,分析了42年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的持续干旱与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成鲜明对比。
在降水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年平均降水量出现某一确定比率的上升(下降),则强降水将会发生更大比率的上升(下降)。
当降水频率下降时,即使年平均降水量不变甚至下降,强降水事件也可能会增多。从全国平均来看,我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雨口明显趋于减少。降水总量不变或增加但频率减少,意味着降水过程存在强化的趋势,干旱与洪涝可能会趋于增多。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国的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极端降水事件也趋多,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趋于减少,虽然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趋于减弱,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趋于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西北西部总降水量趋于增多,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极端降水事件趋于频繁。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趋强、趋多。由此看来,我国降水极端事件的变化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显然,这种趋势与长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洪涝增加的趋势是相一致的。
2.3 高温热浪、霜冻和低温冷害
我国在冬天的极端最低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要比最低温度慢慢升高的现象更加的明显。所产生的温度增温情况在不大于极端最低温度以及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情况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国某些地区在夏天时候的温度很高,然而从原来数十年的发展情况来讲,我国某些地区的温度一直保持在大概35℃的温度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所以,在这种极端气候下出现自然灾害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年际变化的主要体现。
夏季低温冷害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在近几十年来气温显著上升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出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总的来看,上世纪50年代前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是近50多年来东北低温冷害出现较为频繁的时段。1969,1972和1976年@3年严重的低温冷害曾造成粮食减产300多亿斤。但自70年代后期以来,低温冷害的出现频次迅速减少,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低温冷害。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倘若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并且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加而导致的,那么就会对人们的安全及其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举国上下的有关部门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来挽回气候带来的灾害。所以,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事先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极端天气的发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t君,王春乙,赵蓓,刘文军.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S1).
[2]翟盘茂,王萃萃,李威.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03).
[3]张海东,罗勇,王邦中,董文杰,王志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02).
气候谚语范文4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程性质的界定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基础课程,其中,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特征之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是体现这一特征。而《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课改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理实验,并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应该属于广义的地理实验,包括室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或教师独自进行,通过地理观察、观测、演示、绘制地图、参观、调查、记录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内实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1992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分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主要为地理观测、地理观察、绘制地图、实地调查,以演示、参观、记录等形式开展。
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如: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或者画出一张有注记的地图并说明地形。而美国在1994 年实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1994》就已经提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课程目标。美国不仅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实验的要求,还以不同的载体来呈现地理实验,通过教材、期刊、丛书对地理实验活动做出了充分地表达,使教师可以灵活选用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见,国外对地理实验的重视以及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规范。笔者认为,在规范我国的初学地理实验教学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实验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借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去观测一天的气温、地温、降雨量,然后在计算机上制作出一天24小时部分时段气温、地温、降雨量变化情况表,并在全班做一场交流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对数据记录、处理的能力,从而在与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国内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国家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实验”的要求被明确写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才使得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从行动上给予地理实验教学以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显得更为困难。
根据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笔者在中国知网里以“地理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关于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有165条记录,关于高中地理实验的论文有100多条(不完全统计),但是写初中地理实验的论文不到15篇,写“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论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就更少了,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实验对教学开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是从 2005 年开始出现的,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张卫青教授撰写了有关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设计研究》、《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及建设研究”两个课题;2005 年之后,论文中渐渐出现了来自教学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实验教学实录及分析。近几年,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丞待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提高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这有待于部分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弥补理论部分的不足;同时,广大一线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对《天气与气候》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很好地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模式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分数的提高层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实验是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具体、细化的地理实验操作步骤,使得地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同时,学生参与地理实验也是宏观的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时也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对此,要进一步细化、改善《天气与气候》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还得进一步深入,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发挥理论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相结合,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进一步探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②再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给出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时的建议及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时的建议。③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需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实验来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16-18.
[2]赵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李芹.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气候谚语范文5
关键词:《世界奇妙物语》;后现代;短片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14-02
引言:后现代社会是消费高度繁荣与高度信息化的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不确定性,去中心化,意义放逐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后现代又是多元的,复杂的,在团团迷雾和寓言包裹下难以捉摸,也因此诞生于此的后现代小说,电影,电视呈现了不同于以往宏大叙事的终极性解释,而以怀疑,偶然,断裂,多样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后现代的种种问题。短片剧集《世界奇妙物语》正是其中之一。
《世界奇妙物语》是日本四大民放电视台之首富士电视台的经典长寿短片剧集,已经有20年历史。在电视业异常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日本,这样长寿的剧集节目并不多见,与高收视率高人气高认知度相符合的是其独具匠心的策划与编排形式。剧集从创始开始就以短片为主,每一短片都相互独立,召集众多风格各异的剧作家进行脚本创作,主题内容和审美趣向和主流的日剧有很大差异,呈现出极富想象力的后现代实验色彩,剧作家们以世界奇妙物语为实验场,荒诞奇异的情节,模糊摇摆的人物,开放不确定的结局,展现了以“奇妙”和“实验”之名的浓厚后现代主义创作的色彩。
一、后现代主体危机
后现代的主体性在消费文化,符号文化的膨胀式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各个层面的异变转向,绝对的主体已经让位相对的主体间性,达到高度消解的程度。在《世界奇妙物语》的多个代表性短片中,运用时空跳跃,记忆幻像梦境共存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在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中完成对后现代主义人类自我危机的描述。
《未来同学会》(07秋)一片开始,年轻的女主角春香去参加毕业3年的同学会,却莫名其妙闯入了30年后的未来同学会,看到已经步入中年的同学们,春香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一眨眼,又身处3年后的同学会,接着又身处毕业当天的同学会,她开始慌张,分辨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终于在30年后的同学会上,眼神闪烁的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对春香说她已经去世了,在去参加3年后同学会的路上她发生了意外,春香相信了同学的说法,于是最后春香真的消失了,而片尾的最后镜头却对准了3年后同学会的照片,春香俨然在其中(暗示了同学的谎言)。在短短20几分钟里,镜头多次在3个时空转换,女主角的主体意识也在一点点模糊,可以说最后是在自我催眠中放弃了自我。这个超现实的故事其实隐喻了后现代主体的建设童话。主体的完成不是来自于生命的自然诞生,而是在进入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拉康的镜像说解释了主体意识的开始,人在最初的与母体或镜子的互动中感受主体的存在,以至进入象征的阶段,通过符号化的过程,语言的运用实现主体在社会中的构建。而这样的主体,已经不再是曾经绝对的,放大的主体,而是相对的主体,一种通过他人构建的主体,“一切主体性都只可能是主体间性,确立自己的主体性的时候,必然是通过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来达到的。”而这样的主体也很容易因为其相对性,依附性丧失,因此是脆弱的,易变的,《未来同学会》正是后现代主义主体危机一个夸张的隐喻。
二、终极真理的颠覆,多视角解读
后结构主义甚至结构主义本身都见证了符号与意义的分离过程:人类社会长久以来信仰坚持的真理,知识,意义被解构为语言表征,社会建构的产物,而以任意性为本质特征的语言却无法为其所指意义提供固定不变的保证。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语言注定成为意义延宕的能指游戏,在后现代遭遇不同声音质疑与不同角度解读。09年秋季的《理想的寿喜烧》便是一个关于该主题的隐喻。
寿喜烧(日式牛肉火锅)是日本传统菜式,男主角和树第一次受邀到未婚妻家做客就被招待吃寿喜烧,一种在他心中有固定范式的食物,材料是固定的,料理的3分钟也是固定的,鸡蛋要搅拌9次半,虽然脑海里闪现了“日式火锅没有明文规定,每个家庭做法都不一样”的念头。但是到了别人家里,如何制作,食用寿喜烧完全不由他做主,于是和树在内心开始了与未婚妻一家激烈的斗争:在某些不一致的地方和树暗暗产生“这简直是无法原谅的”,“马上就离席走人”,“喜欢未婚妻也不能在寿喜烧上妥协”,“只好不结婚了”之类夸张的念头。最后准岳父竟然端出了一个巨大的黑色的蛋形物,这个蛋形物是什么,和树不知道,观众应该也不知道,但是对未婚妻家的三个人来说,这就好象和树吃寿喜烧的最后一定要吃乌冬一样正常,不可动摇。《理想的寿喜烧》是一场后现代关于真理的悖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之崩溃为特征的‘动乱时代’”,真理、价值以及各种尊崇的信念都有了新的阐释解读而不再坚固不破。和树对理想寿喜烧的刻板执着反映了一种单一的定式化思维,即相信普适性的唯一的标准模式,并予以简单的遵从和服从。于是和树的单一思维在未婚妻一家不同的思维方式面前遭遇了挑战与失败,原来所谓的真理不过是不堪一击,因为它立刻就被另一种真理所代替而且不留痕迹,在短剧的结尾,和树已经和未婚妻结婚,一家人在吃寿喜烧,而最后,和树亲手拿出了一颗黑色的蛋形物,带着跟妻子一样的期待表情。那颗奇怪的黑色蛋形物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正因为它的不确定与无法言说体现了真理的悖论:真理的绝对性神话被打破,没有永恒不变形而上学的真理,只有定式化思维对真理的非理性描述和强调。如同尼采所认为的那样,所谓真理全都是从特定的角度或者视角形成的解释,不存在任何独立的事实。真理与知识是约定俗成的偶然,经历了语言的强化,并且只存在于语言之中,与现实没有关系,和树放弃理想中的寿喜烧,接受了新的思维范式,正体现了真理约定俗成的过程。
三、现实与虚拟的倒错
现实与虚拟统一,虚拟超越现实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已经是后现代越来越显著的特征之一,05年春的《美女缶》用虚拟的方式回应了这样的现实。男主角雄太在女友出差的当天发现了隔壁中年男人总有美女陪伴的秘密:这些美女都是一种叫“美女罐”的商品,他偷走了一个罐头,并按照使用说明制造出了一个腰上刻印着条形码的有保质期的美女。他和美女相爱了,直到有一天美女发现了自己是罐头的事实并出走,这时女友出差回来,碰到正要外出寻找罐头美女的熊太,视线静静落在雄太的腰上,那里赫然印着代表商品的条形码和过期时间,正好是当天...《美女缶》可以说是对消费文化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的非现实比拟。消费信用卡中的虚拟货币,消费网络的虚拟游戏,体验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直到产生高仿现实的各种商品。后现代人类常常遭遇的困惑就是与虚拟现实的严密捆绑,“美女罐”当然还没有实现,但是赛博人,机器人都是热议的话题。机器人代替自然人提供物质服务,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已经是现实,而且受到赞誉:它们比人类更精确,更完美。这些真实与虚拟的错乱与移位无一不在证实鲍德里亚关于后现代的看法:后现代主义不只是一种符号文化,更是一种赝品文化,经由“模拟”的过程,通过各种模型生产出一种复制品,一种以假乱真的东西...现实与模拟之间发生“内爆”,令人感到现实与模拟之间没有区别,模拟的可能比真实的更好,比真实的更逼真。经由这种模拟逆生产的消费文化急剧膨胀,一方面加速了生产消费欲望的过程,将人们完全卷入非理性的符号消费之中,另一方面以虚拟符号的运作满足了后现代主体,意义,真实危机下异化为碎片的空虚内心。面对自然美景将其比拟为迪斯尼乐园,挥舞着wii手柄想象温布尔顿球场草皮的质感,沉迷网络虚拟生活(偷菜,停车),自然成为被疏远,破坏,遗忘的对象,而个体的实在感也在强大的虚拟世界的面前消减,麦克卢汉称之为“无肉身化”,”电子媒介削弱了生理躯体感与自主身份感“,随之而来的危险在于“各种程度的心理崩溃是新技术和无止境信息带来的根绝和泛滥的结果。”
四、结语
荒诞离奇的人物与情节设计,时空的平面化与任意性,模糊视角,戏仿,调侃,反转,拼接,回环等后现代叙事手法的频繁运用,让《世界奇妙物语》成为后现代的实验剧集代表,而作为日剧创作的中心,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剧作家刻画了后现代人们身体与内心的各种挣扎与体验,这种丰富的可能性与多元性是全所未有的,也是难以一概而论的,因为它和后现代本身一样,是“开放的,断续的,即兴的,不确定的,或极端偶然的”。长久以来,有两种声音围绕后现代主义展开辩论,一种如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模仿文化,是“对历史典故自鸣得意的玩弄”,后现代主义因为主体的消亡和个体风格的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平庸无异的模仿,“艺术与美学不可避免的失败”,“新事物的夭折和禁锢在过去的文化”,“平淡的毫无深度的文化,新的肤浅文化”,它也是一种没有潜在可能性的影像和表象文化,它从其他影像表象及互文的作用下获得诠释的力量,导致”情感的衰退。”语言以及文本绝对中心的丧失伴随着的是文字的游戏,反转,戏仿。通过文字的重新排列组合获得阅读的,弥补情感的麻木重复和意义的缺失,哈桑说后现代主义是“拒绝解释”的,或许是因为在经由后结构主义者对符号的拆分,意义的消解之后,后现代主义者已经被迫来到了意义的荒原,真理与现实的终极所指无处所踪,只剩下消费时代的能指的爆炸性拥堵,将个人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孤岛,在无限的能指海洋中漂浮挣扎。如果单一从这样消极的方面思考后现代特征,后现代的人们是放弃了争夺真理,现实,统一性,被资本主义消费世界的能指爆炸所吞没而丧失想象力创造力,聚合为一体,主动剥离个人标签的过程;但是也有部分积极的理论家们倾向于接受大众消费文化中的能动部分,如琳达・哈琴在谈到后现代小说的戏仿形性时肯定了其批评性,自我和历史并没有像詹姆斯认为的那样在后现代文化中消失了,而是“被问题化了”,这种小说与历史构筑中被问题化的自我意识正是后现代的主要特征,“一种既非简单化的否决过去又非怀旧式的复制过去的富有生命力的文本间式。”《世界奇妙物语》脱出于高度发达的消费文化,自然难以摆脱平面化,商业化,符号化的后现代本质。其中不乏优秀充满想象力的短片,敏锐的捕捉了后现代世界的危机弱点,做出了反思的姿态,但近年来短片题材的穷尽与重复,盲目追求视觉效果完全放弃意义表征的超短篇的出现,也从自身反映了后现代文化的贫瘠。
参考文献:
[1]方生著.后结构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拉曼・赛尔登著,刘象愚译.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宣扬著.流行文化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斯蒂文・贝斯特等著,张志斌译.后现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戴维・罗宾逊著,程炼译.尼采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气候谚语范文6
关键词:后雁模式;汽车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25-01
1 雁形模式到后雁模式的过渡
雁形模式是产业转移的一种选择,是基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的一种模式。
雁形转移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角度归纳出来的著名模式。赤松要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的产业空间转移现象,归纳出“产品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三个阶段的雁形产业转移模式,并认为,后进国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学习先进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吸收其资本和技术,发展相应产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战后以来,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东亚经济的传统雁行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垂直型分工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传递体系,其建立与维持的前提是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与层次性。但是,这个前提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后雁行模式”时期。
所谓“后雁行模式”时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目前东亚区域分工与经济发展本质上仍然是传统“雁行模式”的延缓,这是由当前东亚各国(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所决定的,特别是东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所以传统“雁行模式”仍然会在相当大的范围,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东亚地区有继续存在的条件与基础,而且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目前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正逐步向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区域国际分工体系过渡。这种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是:在宏观上,日本,四小龙、东盟诸国与中国之间相互的水平分工关系正逐渐增强并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在微观上则存在着以日本、四小龙跨国企业为核心的,在东亚地区构建的网络化跨国生产体系,即通过企业内部国际分工,将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在本地区进行区位上的优化配置。相应地,建立在东亚地区未来的这种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与雁行模式相对,更是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各国之间相互超越、相互牵引的“群马模式”。
2 后雁模式在汽车工业的体现
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转移很好的体现了雁形模式到后雁模式的演变,而且接着后雁模式,以中国为首的新型雁阵或者群马模式将替代旧的以日本为首的1日雁阵。接下来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2.1 世界汽车产业转移殛特征
自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在欧洲发明至今,100多年来国际汽车产业已出现了4次转移。
世界汽车业的第一次转移出现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首创了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体系,美国取代欧洲成为汽车强国;第二次转移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人将产品差异化和大批量生产结合起来,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欧洲车企高举产品差别化和大批量生产相结合的大旗,重新站上了汽车强国之列;第三次转移出现在60年代后期,日本人借助生产组织方式的突破,生产出了价格低、品质上乘的汽车,擅长精益生产的日本汽车业惊人崛起,随后进入美国、欧洲市场,与美、欧分庭抗札。如今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就是日本的丰田汽车;第四次转移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全球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每一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中,新进入者都以低档车为突破口,如当年福特汽车畅销的T型车,大众汽车的甲壳虫、日本的节油低价家庭轿车;其后通过提升核心技术,来缩短与先进者的差距。每一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都涌现出一个大型汽车企业,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德国的大众汽车、日本的丰田汽车。
这4次转移都有共同之处,每一次都与技术创新或生产、组织方式转移紧密联系起来,即通过生产系统或产品方面取得创造性的突破,使国内需求膨胀得到满足,并形成强有力的出口势头。每一次产业转移输入地一般从低档车生产人手,汽车价格随着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换代不断下降,使输入地市场需求不断壮大,最后成为汽车业中的霸主。单看第三次转移,日本就采取了雁型模式战略,60年代后期,日本从进口美国汽车转而逐步的消化吸收并积极生产进行进口替代的过程,到了70年代后期,日本汽车基本就依靠出口了。达到了走雁型模式的目的。
2.2 后雁时期的亚洲汽车产业
但就东亚来说,各国的相互水平分工关系正逐渐增强并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即便是汽车工业也不例外。以中国为例,中国大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1985年3月由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总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本田、通用、雪铁龙、福特等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在中国投资设厂,国内轿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汽车公司对技术战略进行了改变,在中国开始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新、最流行的车型。
在经历了2002、2003年连续两年汽车产销的“井喷”发展后,2004年中国国内汽车累计产销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其中轿车累计产销231.63万辆和232.65万辆。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20%,突破600万辆。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
随着中国汽车业从量变到质变,第四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渐渐被推向。安信汽车研究所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前三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都改写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第四次,或许中国会成为主角。”目前,天时、地利、人和正在向中国倾斜。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表示,金融危机后,世界汽车产业进一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中国最终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第一大市场中应该产生世界第一牛的汽车本土企业。
另外,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汽车产业转移又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趋势:从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维修服务、汽车租赁等方面全方位转移;中国、东欧、东南亚等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更加明显;跨国汽车公司在产业转移中独资化趋势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垄断逐步从隐性走向显性。
这说明,后雁时期已经是事实,不再是理论,汽车产业在亚洲的发展和转移恰好证明了后雁的到来,并且以中国的实例看,汽车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更加倾向于水平分工而非垂直分工,以往传统的雁形模式已经失去了基础。未来亚洲的发展模式势必会走向新雁形模式或群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