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电脑 网络

一、大学生电脑用途的现状

本现状是基于我身边的同学,以及南京等部分院校的学生中的调查。

在身边,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脑,每到周末,每个人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开始自己的工作,有的打游戏,在游戏的世界中尽情享受着游戏带来的乐趣,在魔兽世界、cs中进行的厮杀,他们仿佛是在释放自己的愤怒。有的同学在看电影,在现实世界中,也许他们并不能真的实现电影中的感觉,在电影的世界中他们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激情,可以感受不一样的世界。有的大学生沉浸在这些游戏和电影中,有的甚至看不良电影,难以自拔,似乎他们忘记了上大学的真正目的。

为了能够了解到其他高校同学的电脑使用现状,我在qq上面加上很多南京部分院校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调查现在大学生的使用电脑主要用途和方式。

接受调查的南京同学有40位,其中有22位男生和18位女生,分布大学的三个年级,大二到大四,从他们以及我身边同学使用电脑的情况,总结出大学生使用电脑的状况。

在调查的学生中,大二学生使用电脑打游戏的占绝大部分,他们整天在游戏的世界中实现他们认为的自我,很多人因此逃课、整天呆在宿舍、不去食堂吃饭就是为了能够节省时间来打游戏,他们也忘记了上大学之前那雄伟的抱负。

在受调查的同学中还有一部分就是花费很大的时间来看电影的,他们到处去找好的电影,在电影的世界中尽情的享受电影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他们评论电影中演员的演技,演员的长相,但是他们从不真正客观的评价一下他们自己,他们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看电影,对电影里面的人,电影里面的环节都能叙述的非常好,但是当他们走出电影的世界之后,他们经常把世界和电影里面的环节联系起来,完全没有把真实的世界认识清楚,他们以为真实的世界和电影中的差不多,他们有时候把世界想象的很简单,有时候又会很极端。

除去那些看电影和打游戏的受调查学生外,他们能够控制自己不打游戏,不怎么看电影,他们想利用网络来学习,在网络中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多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免费资源来学习。他们以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热情去在外网络上需找知识,但是有时候当他们面对如此多的资源的时候,他们也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在这么多的信息中去找他们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因为没有人来指导他们,没有专门的老师系统的叫他们如何在网络上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也就造成了在他们当中有些人被网络中的信息所骗,有的人甚至被骗去搞传销,有的更是走上犯罪的道路,虽然这都是少数,但是还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大学生的身上。他们是要求进步,要求学习的,但是有部分却被骗,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所骗,这是我们不愿意但是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周围的。

二、对策研究

根据上面调查分析出来的大学生使用电脑的现状,我们必须有好的对策去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电脑,正确的去分析电脑中的好坏信息,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电脑,正确的使用电脑来帮助他们学习,使得他们能够在大学期间加强自己各方面的锻炼。

1.学生自己加强自身控制力锻炼

首先,学生必须加强其自身的控制力,一个人如果想成功,想在以后有很高的建树,那么他必须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如果没有自控能力,那么就不能很好的完成目标。

学生们必须努力通过阅读书籍,加强锻炼自己,这样首先使自己有坚强的体魄,坚强的毅力,这是有好的自控能力的基础,多积极地参加活动,不要经常动不动的就开电脑,在网上漫无目的的乱逛,也不要看那些无聊的信息,这对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家长加强说服教育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建议能够使我们改变很多东西,我们的习惯,我们的很多都能够被父母的言行改变,因此,当学生开始使用电脑的时候就应该正确的引导他们,利用电脑和网络来帮助他们自己学习,当学生渐渐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吸引的时候,父母这个时候就该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慢慢的脱离那些不良信息,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才能学更多的本领来适应以后激烈的竞争。

3.学校加强引导

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生活、娱乐,做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学校这个小的范围内完成的,所以学校在正确引导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也有很多的资源来帮助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而不是简单的大网络游戏,看电影,他们应该做一点更重要的事情,作为学校就要正确的引导,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讲座,介绍怎么样在网络上学习、在网络上提升自己的知识、利用网络提升自己的价值、怎么样利用网络来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的广泛、使自己的见识也更加的广泛。

由于学校控制着学生的网络的链接,所以学校可以在网络进入大学的接口安装类似于绿坝软件之内的软件过滤不良的信息,使学生不被不良信息所侵蚀。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网络技能大赛,既然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在网络上学习,那么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主题不同的网络技能大赛,这样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学习学校引导的部分,这样使他们更加容易的去学习,去很有方向的去学技能,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在网络上闲逛。

学校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而不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不切实际的乐趣,培养每个学生的爱好,正确的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是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样来转移他们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这样他们才能更健康的成长和学习,以后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张宏如.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2]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9.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2

吸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1]。首先,吸烟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年人弱,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正常生长。同时,吸烟还损害大脑,使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其次,吸烟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有明显不利的影响。吸烟不但教会了青少年吸食诱发兴奋的物品,还与学习困难、饮酒、逃学、情绪郁闷和等有紧密相关。有研究表明,从青少年早期就开始吸烟的人会引发成年后成为重度吸烟者;20岁以前不吸烟的人,成人后吸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因此,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进行干预在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显示[2-4],我国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8.97%~36.40%不等,以男生为主;首次吸烟主要发生在12岁及以上,且有低龄化趋势;多数学生有尝试吸烟后再吸意向。目前由青少年所消费的烟草量虽不及成年人,但许多成年人的吸烟习惯是青少年时期建立起来的,因此,预防吸烟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青少年阶段预防吸烟的首要目标是减少初次吸烟、推迟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年龄。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时期,心智和人格尚未成熟,行为和态度具有很强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吸烟有害健康的正确认识是防止青少年吸烟的保护因素[5]。研究表明,烟草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大于成年人,产生诱导并强化了青少年吸烟行为[6]。我们应该呼吁全民参与,共同抵制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同时利用多个宣传途径相互结合,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吸烟的危害以及控烟工作的重要性,以加强对吸烟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家庭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青少年往往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成熟,如果社会上大部分成人均吸烟,并将敬烟作为一个社交礼节,青少年自然会认为吸烟是一个可接受的社会行为而仿效。家长的态度言行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吸烟的青少年更倾向于尝试吸烟。加上遗传所致两者的相似人格特质,促进了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产生[7]。家庭氛围和父母对子女吸烟的约束与中学生吸烟也有一定的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可能会减少中学生的吸烟行为,反之则可能会增加中学生吸烟。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叛逆心理的存在,同伴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越家庭的影响。众多研究一致认为,最好的朋友吸烟和在同龄的朋友中流行吸烟是青少年开始吸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当吸烟的同伴越多、吸烟程度越高时,越可能采取与同伴相同的行为而吸烟。

不良态度是吸烟行为发生的基础和前提。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吸烟的态度可以预测他们今后的吸烟行为[9]。遏制不良态度,培养学生对吸烟的正确态度是控烟干预的重点。另外,严厉的校规是控制中学生吸烟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学校对青少年吸烟持较宽容态度时,其学生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反对学生吸烟的学校。

提高烟草制品的售价可以部分切断青少年的烟草来源。美国在州级或国家级水平立法,对烟草制品征收更多的税利,使其价格上升。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于降低未成年人(13~18岁)以及青年人吸烟率十分有效[10]。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禁烟的必要性;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但是,现有的法律制度仍然有待完善。在法制健全的基础上,以学校为重点,家庭、

社区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更好的控烟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杨焱.烟草的危害、流行特点及控制策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387-389.

[2] 李新建,姚海宏,徐继英.上海市中学生吸烟相关健康知识和态度及与吸烟行为的关系.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 17 (1):12-15.

[3] 陈纯.汕尾市城区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9, 35(5) 42-43.

[4] 刘明哲.菏泽市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0(1):71-73.

[5] Rudatsikira E,Abdo A,Muula AS.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 tobacco smoking in Addis Ababa,Ethiopia.BMC Public Health,2007,7:176-181.

[6] 孙纪超,广俊.大众传媒对中学生吸烟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99.

[7] 陈秀玲,王卫峰,赵庆法.家长对中学生吸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教育,1998,14(6):22-23.

[8] 马杰民,陶沁,宋恒兴.中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疾病监测,2002,17(2):68-69.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3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战略管理;战略控制

Abstract: Whether strategic control is fit is the key to strateg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as made three strategic plans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school funds, the lower management efficiency , the weak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so on since the end of 1980s. The Madison

University has effectively realized its strategic targets and advanced into the

front row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for its bright goal system, meticulous organization system, multi-dimensional appraisal system, consummation plan system and fine information system. The experience on strategic control 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s worth studying and drawing for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Key words:research university;strategic plan;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control

一、麦大战略实施与控制的背景分析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在全球竞争中所处的优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美国贸易赤字从1982年的364亿美元上升到600亿美元;同期美国出口产品中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仅增加4%,而进口产品中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却跃升了20%[1]。1994年卡内基基金会对美国125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显示,美国本科教育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不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作为知识创新源头的研究型大学受到社会广泛质疑,公众认为,美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下降。

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以下简称“麦大”)是威斯康星大学系统的第一所分校,是一所有着近160年历史(该校建于1848年,次年2月开始招生)的综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学。20世纪80年代末,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面临着一些更为具体也更为棘手的问题与挑战。从1988年开始,州经费在麦大所获全部资源中所占份额逐步缩减, 20世纪90年代末,麦大成为“十强”( the Big Ten)大学联盟中获得州拨款最少的大学[2]。麦大与当时大多数研究型大学一样,也存在着系科分割严重、师资队伍涣散、学校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1993年开始担任该校校长,时任教务长、副校长的戴维沃德(David Ward)后来回忆道:“在我们的大学里,院系主任就像是封建诸侯,没有统一的目标来约束他们无休无止的要求。”[3]面对高校数量迅速增长和生源数量趋于稳定的矛盾,麦大努力寻求应对竞争、提高组织效能的新路径。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麦大仿效60年代以来大企业在管理中采用的成本核算、建模预测等战略管理方法,立足全局、着眼长远,陆续出台了三部战略规划,即《未来方向:21世纪的大学》(1989),《未来目标: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未来十年的工作重点》(1995),《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战略规划》(2001),在实施中加强战略控制,在控制中强力推进战略实施,有效实现了既定目标,使麦大脱颖而出,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佼佼者。

二、麦大战略控制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1.鲜明的目标系统

麦大始终将战略目标定位于巩固自身在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先地位上。三部战略规划实施与控制中都突出了研究、教学质量和“威斯康星理念”的重要地位,后两部还将国际化列为战略重点,既体现出战略的递进性和创新性,又保持了目标的具体性和操作性。

(1)以研究领先。卓越的研究工作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立身之本。1995年和2001年的战略规划在1989年“继续进行研究领域的超越”目标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新目标:一是增加研究资源,促进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研究经历;三是使研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服务。

(2)以质量取胜。卡内基基金会在1997年《重塑本科教育》报告中呼吁美国大学重视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麦大1995年的规划指出,优质的教学涉及整个学习环境的全面革新问题,“学习环境不仅是传统的教室,还包含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宿舍和其它场所,现代技术是将课堂内外这些学习环境联结起来的手段”,并提出了三项目标:改善学习环境,使其向课堂之外延伸;提高对大学生学业支持的服务水平;改革教学设计和实践。2001年的战略规划提出了强化研究生和专业教育质量的四项目标:确保研究生掌握适应挑战和早期职业生涯所需的技能;拓展跨学科研究和教育项目;使研究生和专业学生生源更具多样性,更为优秀;促进对研究生和专业学生的学业支持和学生事务方面的帮助[4](P14)。

(3)放大学校理念。“威斯康星理念”是麦大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在1989年麦大战略“强化公共服务的责任”目标基础上,1995年的战略提出四项目标:与全球共享知识;巩固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形成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运用技术扩大为公众服务的途径;强化“威斯康星理念”的基础,将大学的信息、学习和服务拓展至全州乃至全球。2001年麦大战略进一步提出了四项“放大‘威斯康星理念’”的具体目标:促进威斯康星和全球经济发展;运用跨学科方法探索社会问题;促进远距离学习;扩大终身教育机会[4](P30-32)。

(4)加速国际化进程。“国际化”是大学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1995年麦大战略提出“加入全球社区”的五项目标:发展有关世界的新的知识形式;建立与国内外大学的良好关系;加强与本科生有关的国际研究的教学内容;与全球社区分享知识;运用技术手段扩大影响空间。2001年的麦大国际化战略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保持学校在区域和国际研究中的领先地位;使各院系居于本专业领域国际领导地位;与国内外各种机构合作;促进教师参与跨学科的国际问题研究[4](P33-35)。

2.缜密的组织系统

麦大在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由威斯康星大学系统董事会、大学学术规划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或任务小组以及质量促进办公室构成的战略实施与控制系统。

(1)大学系统董事会(Board of Regents)。依照威斯康星州的规定以及麦大的传统,大学系统董事会拥有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战略管理中,董事会明确大学系统的宗旨,明确所属不同类别学校的核心宗旨,认可所属各大学富有自身特点的宗旨。

(2)大学学术规划委员会(University Academic Planning Council)。它是麦大负责学科规划工作的常设机构,受教务长直接领导,隶属教务长办公室,学术规划与分析办公室(Office of Academic Planning and Analysis)为其提供行政支持。其主要职能是:在主要学科设置、长期学术规划、学校发展和预算政策等方面,为校长和教务长提供咨询。具体包括:审议新设专业、学位、院系及学院的申请,提出建立或停办院系的建议,对学科专业进行评估等,并对学校设施和校园规划机构所作的与学术工作有关的学校实体发展规划提出咨询意见。

(3)各种专门委员会和任务小组。人文学科、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力资源与多样化、学生事务等六个专门领域委员会提出的本领域发展意见,是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确定的依据。为保证目标落实,围绕各战略重点,麦大还成立了由学校主管行政领导牵头的任务小组,进一步研讨具体战略的实施措施,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4)质量促进办公室(Office of Quality Improvement,简称OQI)。它是目前麦大进行战略管理的核心运作机构,直接受教务长领导。OQI成立于1990年,是时任教务长戴维沃德极力主张将在全校推进“质量促进”过程作为学校战略管理根本导向的结果。OQI不但通过组织协调,汇总来自学校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形成战略规划,而且协同多个任务小组,具体实施规划。它形成了一套战略规划模型,供校内各单位采用(图1)[4](P53-70);还设置了一个长期的信息互动平台,以便于全校师生员工与校长沟通意见。

另外,麦大的校长、教务长,校长办公室、教务长办公室,隶属行政副校长的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以及各个院系的院(系)务委员会等机构,都在战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与高等教育认证的促进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System of Accredi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是一种民间性质的、以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六个区域性认证机构,麦大认证工作由中北部院校协会(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简称NCA)负责。NCA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资源状况、实施绩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内外部关系状况等进行认证。麦大每年向NCA提供一份年度报告,每五年提供一份详细评估报告,每十年接受一次综合情况审查,另外还要不定期地接受NCA来校视察。麦大战略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实施并接受内外评价与监控的。正如美国学者安多德(AnnH.Dodd)指出的那样:“认证是对战略管理的潜在投入;大学的自我评估往往被当作战略管理的催化剂。”[5]

4.营造氛围,引导、激励子系统实施规划

学校战略规划确定以后,麦大通过各种会议、学校网页、印制单行本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全校师生知晓战略目标和内容,形成关注未来、关注发展的舆论氛围,为各个单位及其成员实施战略提供环境条件。学校还通过经费分配机制,鼓励子系统依据战略重点确定自身努力目标;通过专门机构如学校质量促进办公室等,指导和帮助子系统有效实施战略规划。

5.反馈信息,监控实施

为反映战略落实情况,麦大每年向全校师生和校外相关人士提供战略最新进展的报告,并通过网络、宣传册广而告之。质量促进办公室负责人每年要向教务长汇报各种举措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交流经验,评价效果,为进一步实施学校战略重点校正方向。

战略控制措施有效保障了战略目标的实现。2002~2003财政年度麦大研究经费总额高居全美大学第三位,2004年获得的联邦研究经费超过52亿美元;近几年的年度本科生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本科生对在麦大所受的教育“相当满意”或“比较满意”;麦大通过开办“十万个为什么”(The Why Files)网站,成为全州科普教育的中心;麦大研究园吸引了诸多高技术公司的加盟,研究优势迅速转化为产品优势,推动了本州的经济发展;通过设立跨学科教师岗位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其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国际化方面,麦大不仅有联邦政府资助最多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被美国教育联合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树为国际问题研究的模范之一,而且麦大商学院是受联邦政府资助、为美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提供帮助的30个咨询机构之一[6]。

三、借鉴与启示

1.建设与战略管理相适应的理念系统

战略管理是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树立的新思想、采取的新方略,是一种与计划经济时代“操作管理”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研究型大学要建设具有全局意识、国际意识、经营意识、卓越意识等的新理念系统,以正确的思想保障战略沿着一致的方向健康快速进展。

2.设立具体的战略控制目标指标系统

麦大在战略实施中将宏观战略方向分解成诸多具体目标,使战略控制有的放矢。围绕战略目标,研究型大学需要设立可操作化的指标系统,以使战略控制具体可行。

3.健全战略控制组织系统

系列机构的设置是战略实施与控制的组织保障。麦大董事会、学术规划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质量促进办公室等组成的组织系统,在战略目标实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型大学要结合国情、校情和属地情况建立健全组织系统,保证战略控制有效开展。

4.完善战略控制文本系统

文本是战略实施和控制的依据。研究型大学要围绕战略规划制订保证战略目标特别是战略重点实现的规章制度,约束和激励所属部门、单位及教职员工的行为;做好战略实施的文本记录和阶段小结,及时汇总分析,校正战略方向。

5.建立多维的战略评价系统

对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情况进行的评价是确立战略控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选择的凭借。研究型大学要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开展的评价情况,建立多维的评价系统,与战略管理中的评价系统相互促进,保证战略有序稳步推进。

6.设置战略监控的信息反馈系统

信息时代的战略管理要突出信息的地位,发挥信息的作用。麦大战略管理中信息反馈回路的设置,增加了透明度,增强了互动性,为战略控制与调整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一手材料。研究型大学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力量,建设高效的战略监控信息反馈系统,为战略控制快捷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的重要基地,有着与企业不同的组织特点和文化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控制要强化宣传和沟通,充分发挥文化机制的作用,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外在控制为内在控制,形成富有特色的控制体系,使发展战略如同一块磁石,将人们引向理想的未来,确保战略目标如期实现,让战略管理真正成为研究型大学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参考文献]

[1]Putting Technology to Work for America's Future [EB/OL]. ibiblio.org.

[2]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New Directions:The Reaccreditation Project,A Selfstudy[EB/OL].http://www.chancellor.wise.edu.

[3]Quality is key to higher education's survival in 21st century[EB/OL].outreach. psu. edu/News/ manazine/Vol-2/ quality. html.

[4]MichaelJ.Doris, JohnM.Kelley ,JamesF.Trainer.Strategic plan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2,(11).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4

2017年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策划书一

一、主办单位:工程技术系团总支。

二、活动时间:20x年05月31日下午4:30分。

三、活动地点:3号教学楼前。

四、活动主题:拒绝二手烟,让肺自由呼吸。

五、活动意义:

吸烟有害健康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全球第二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警告,在吸烟者当中,大约有一半人最终将死于吸烟所导致的疾病,每年还有成千上万不吸烟者因被动吸烟而使健康受到损害。据统计,目前全球有13亿烟民,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吸烟者的人数,特别是青少年烟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13岁至15岁的学生中,目前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在使用某种形式的烟草制品。中国的吸烟者已超过3亿人。在第22届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倡导大家主动戒烟,让肺自由呼吸。

六、宣传活动:

1)、在5月28日前由宣传部以拒绝二手烟,让肺自由呼吸。为主题出好一个条幅,一个展板。

2)、从5月28日开始,宣传部每天早上7点30分把展板放到3A前。

七、活动流程:

1)、5月31日下午3点,全体学生干部3A前集合。并进行活动前的准备。

2)、下午4点30分,活动开始,由每个学生干部手拿签字笔,动员过往师生在条幅上签字。

3)、下午5点30分活动结束,把各个活动所学物品拿回办公室。

八、所需物品:

1张新条幅

20支签字笔

共青团西京学院工程技术系总支委员

20xx年5月

2017年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策划书二

一、活动目的

为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保护和促进女性健康。组织开展大型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提高公众对被动吸烟和环境烟草、烟雾危害的认识,尤其要提高女性对烟草危害的认识。

二、活动主题

20xx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xx个世界无烟日。本次无烟日的主题是性别与烟草抵制针对女性的市场营销。

三、活动要求

(一)各单位认真搞好宣传活动。

1.各单位召开1次控烟工作会议,通过讲座、专栏、大会等各种形式开展控烟宣传,完善控烟标志、组织、制度和措施等。

2.鸭江中学、鸭江中心小学校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由学校负责组织)。

3.所有单位、社区和学校将控烟活动总结报政府办公室。

(二)各单位积极参加集中宣传活动。具体要求是:

1.牵头单位:党政办

2.参加单位:鸭江中学、鸭江小学、工商所、卫生院、居委会。

3.活动时间:20xx年5月31日9:00~12:00

4.活动地点:庙坝子

5.活动内容:开展一次街头宣传咨询活动,向广大市民发放宣传单,介绍吸烟的危害、二手烟的危害、戒烟的好处等。

6.组织与分工

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本次宣传活动;市政中队负责场地联系和布置,包括会标、桌椅、准备等,请广播站摄像,制作宣传标语1幅,提供相关的宣传资料。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5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新教育社会学立场理论

教育社会学并没有让人眼热的历史,但有骄人的贡献,有充满活力的现在,活力后的纷争又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它的奠基者可追溯到马克思、韦伯、涂尔干,从诞生始,它就不处于边缘地位而成为教育学科群中最具思想活力、提供批判反思并指引路标的“母学科”之一。1971年以来,这一领域闪烁着一群光彩夺目的星星,譬如,艾坡(Apple)、伯恩斯坦(Bernstein)、吉鲁(Giroux)、瑞威(Renway)、赖塞尔(Lather)、麦克赖恩(Maclaren)、威克斯勒(Wexler)、威蒂(Whitty)1。当然还包括不久前刚逝去的布迪厄(PierreBourdieu)——他的研究凝聚着一个杰出社会科学家对教育问题与实践的关注与探究,并使“教育研究”不再划地为牢地限制在贴着教育学家标签的狭小圈子中。他们的研究使教育社会学——无论是登台唱大戏的各路理论流派,还是唱念坐打招式不同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皆成为吸引人的智力同时生长快速的领域。

鲍尔(StephenJ.Ball)在2000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重要论文集》(SociologyofEducation:MajorThemes)出口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任何总结教育社会学的努力都是困难的,相应作出的任何概括也是脆弱的。本文无力也无意步此后尘,仅从最吸引笔者的两点出发,即在研究对象上,“建构”(make)取代“接受”(take)——研究取向中解释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在研究主体上,追问“研究者是谁”——立场理论的凸现,以透析西方、准确地说是国外——包括崛起中的非西方,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

一、“建构”(make)取代“接受”(take)

一个研究者进入问题时,“问题”之于他(她),究竟是"take"还是"make"?这并不是一个语言游戏,而研究问题的转折——借用鲍尔的话,研究取向中解释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2。

“Take”(接受)的对象一定是外在的——与“你”(准确地说,是研究者,研究者的面具罩在你的头上,你之为你的一切,成长背景、生活世界都不重要)无关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任何眼睛看起来都一样。这个"take"所针对的是自然事实,准确地说是物理事实,象桌子、凳子一样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自然事实也不等同于物理事实,向日葵可谓是自然事实了吧?在梵高的眼里与画中,向日葵充满着生命、激情,我们从梵高的眼中甚至能看到向日葵周遭的阳光、风影、干湿,看到透明的、流动的空气,看到画家的性情与生命。梵高是在“建构”(make)向日葵而非照相式的呈现(take)向日葵——“正是这有生命的、流动的、充实的空气对画面中的物体起了作用”3。而建构(make)所强调的就是“你”——“研究者”,“研究者”开始向生活中的“你”回归,虽然研究可以重塑“你”的生活世界,但你的生活、你生活中的问题关怀凌驾在学科戒律之上,主导着“你”的探究之眼。

对同样一个问题,接受(Take)与建构(Make)的研究策略与问题意识均有诸多差异。接受(Take)及其后的自然主义研究传统所关心的是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自然主义的传统企图将社会世界等同于自然世界,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视角——相关性分析、现场实验、机率大小等等,移植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用量的方法致力于“寻找”人的行为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事实”——客观的、外在的事实,寻找超越情境而存在的规律性认识。自然主义取向的研究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在美国被称为“教育的社会学”(educationalsociology),譬如科尔曼(Coleman)与布劳(Blau)的研究;在英国则是政治算术("politicalarithmetic")的传统,区别于“教育社会学”(thesociologyofeducation)。4我们以“教育机会均等”这个重要的教育社会学问题来分析两者的路数有何不同。

“教育的社会学”(educationalsociology)所关注的是工业化民主社会中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艾坡(Apple,1996)将其表述为社会分层与所达成的地位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出身——先赋地位(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性别、种族等)与后致地位——尤以教育成就为代表之间的关系。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补救,教育对既有的不公平的社会秩序进行重新洗牌,学校教育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补偿性援助,使他们能在一个更为公平的起点上开始其职业、文化与社会历程,因而学校被视为一个生产民主与公平的社会建制。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穆勒(W.Muller)与卡尔(W.Karle)的《欧洲教育体系的社会选择》,多尔·伯拉特(M.Duru-Bellat)的《法国中等学校中的社会不平等:从数字到理论》等5。

一币两面,“补救”的社会学又有一美誉——“黑箱”的社会学,只关心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忽视——严格地说是其研究方法上不能涉入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过程。

建构(Make)及其后的解释主义教育社会学从自然主义视为当然、准确地说视为处起步。对教育社会学中自然主义传统的批判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来源——新、互动理论和知识社会学,依照“敌人的敌人即为朋友”的简单分界,它们常被笼统地视为一类,并被冠以“新教育社会学”(theNewSociologyofEducation,NSOE)6。而新教育社会学(NSOE)的核心就在于坚持不断地建构(making)问题,而非简单地从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那里接受(taking)任务。“教育的机会均等”这样一个在结构功能主义传统下被表述为事关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学命题,被解释主义者转换为这样一个问题域:在时间滴滴哒哒的流逝中,学校这个黑匣子究竟发生了什么?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在扬(M·Young)那里,就成了“知识与控制”的问题7。教育机会均等后面是教育公平与教育民主这样一些核心价值,其后又是所建构(make)出的“贫困”概念。在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贫困”的内涵逐步由经济意义转变为文化意义,贫困者逐渐由物质上的赤贫者被建构为文化上的匮乏者——布迪厄所贡献出的文化资本成为一个重要的解释视角,而优良合理的教育应该成为“补救”文化匮乏者的利器,教育机会均等成为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关注,学业失败者、学业能力欠佳者开始吸引教育研究者乃至公众的眼球,并被建构为一个教育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功效观出发,认定其为“教育浪费”;随着探究的深入,这个问题逐步被转换为不同的表达、不同的关注兴趣乃至不同的研究域。学业失败者的特征首先被描述成心理特征,诸如智力商数、学业能力等等;其后学业失败者的特征又与一组社会变量相关连,诸如家庭、阶级、族裔乃至性别,学业失败者与社会中弱势人群相勾连。此类研究后隐蔽着歧视、排斥甚至压迫——社会的等级秩序再制于学校对学生的分类过程中。

我们的疑问是“学业失败者”过去怎么不成为“问题”?是过去没有学业失败者吗?非也。学校是现代社会的人才编码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各色人力进行分类、塑造,在强筛选、强分类的教育观下,教育的一个职能就是分层与淘汰,学业失败者自然在教育决策者、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视线之外,或隐匿不现或视而不见。由此看来,“学业失败者”的产生与建构应了福柯(Foucault)的一句话:从隐匿到可见,从命名到定义,从描述到治疗,都是社会建构——即建构(Making)的过程。

直到扬等知识社会学家开始追问:学校中的分类标准由谁制定?学校中的知识代表谁的利益?在何种利益角逐中,谁被界定为“学业失败者”——社会中的弱势人群?课程——Take取向下的“法定文化”才从超越种种利益之上的Given(被赋予的、给定的)知识被还原为一种社会组织中的知识,课程这只旧时王孙燕不得不落入寻常百姓家,课程是“做”出来的“社会建构”或“社会建制”。扬与艾坡8用不同的语句指出:课程是经由意识形态(既包括政治的意识形态,也包括科技的意识形态)所界定的知识、所选择的知识、所分配的知识,所实施的知识。无论是正式的官方课程还是非正式的潜在课程,这些课程无论假借圣谕的权威,理直气壮地“替天言道”,还是假借科学的魅力,将自己转换为客观、中立、远离是非利益的“真理”,都被挑破了面纱,被迫承认其情境性。知识也罢、课程也罢,都是置身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的一种建构,甚至是复数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角逐、相互妥协的社会建构。课程在此早已不是一种天赋的(Take)的客观事实,而是一个人为的(make)社会建构。当利益、权力这类社会控制凸现出来时,“更有成效地传授知识”被转换为“更公正、更合理地传授知识”这一事关社会公正的价值问题。

我们略为回溯一下二十余年间,建构(make)一派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轨迹。其核心兴趣是教育的传递过程:新讨论着学校经验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即学校与教室再生产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当为鲍尔斯(Bowles)与金蒂斯(Gintis)1976年提出的“符应原则”与莫尔(Moore)的《符应原则与的教育社会学》;互动理论与学校人种志研究则揭示着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身份的建立过程,揭示着教室中的社会控制与社会选择;知识社会学则将学校中的知识与学科从教室中置换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课程与教学都是社会的建构。知识社会学进而责难自由主义的知识观与教学观,认为知识内部有着明确的等级差异——精确知识的地位、尤其是可概括为数字的知识地位最高;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的地位高于口述的、民间流传的知识;远离生活的知识即与个人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地位高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教学中倡导个人化的学习,而合作学习得来的知识地位就较低,这就是知识的层级化(knowledgestratification)9。课程、课堂教学——看似中立的学校知识场已成为不同利益群体的角逐场,文化实践中包含着权力斗争,教育中充满着不平等与压迫。吉鲁(HenryA.Giroux)等提出将文化学转换为政治学,弗莱雷(P.Freire)等学者提出学校教育学应该是“可能性的”学校社会学,教师应该勇敢地成为“解放者”与“转化型的知识分子”——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政治或吉鲁所说的“跨越边界”10。

同时,新教育社会学是一种根本性的革命而非修正性的改良,其间有一些里程碑式的研究值得再提。70年代后,教育中批判性的研究谴责教育再制着社会的不平等,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充任着压迫的社会体系。美国鲍尔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欧洲伯恩斯坦的《阶级、符号与控制》,布迪厄与帕森斯(Passeron)的《社会的再制:教育与文化》皆在讨论着教育,通过其空间与时间的组织,对课程知识的选择,对居统治地位的文化与语言的传递,有效地维持着阶级的边界,学校被视为传递社会控制的“隐性课程”。用阿图塞的术语,这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其功能在于再制等级秩序。70年代晚期,另外一些研究凸现,开始关注资本主义学校中学生的抵抗力量,抵制论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威尔斯(Willis)对英国劳工阶层子弟的研究:《学习成为劳动者》11。新教育社会学在美国的研究者主要是艾坡、吉鲁和威克勒斯(Wexler),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将、互动理论与知识社会学熔合并铸就了一套新的、多元的批判性工具。教育社会学中纯粹的理论急速减少,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学科跨界、观念变化。到了90年代后,批判的传统与后现代的发展集中在教育政策分析和教育改革领域。

相应,接受(Take)与建构(Make)取向之后也预示着教育社会学在方法论与研究技术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接受(Take)后多为量的研究与实证主义的传统,建构(Make)后多为质的研究与解释主义传统。塞拉(Searle)1999年说: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取向是乐观的,所强调的观念实体具有理论普遍性,研究所根植的世界独立于人类的关怀之外——尽管这个世界由人的劳动所创造。相反,质的研究承担着双重责任——真实性(发现与再现行动者的意义)与建构性(社会行动者的观念是社会世界的解释)。研究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关心就是理解人们赋予其行为的意义,理解与共享社会世界之于他人的意义。最好的理解建立在对所研究的生活情境的熟悉与持续参与上,这一立场有一个经典的表述:再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再科学化的观察者,无论进行多么细致的研究都无法代替对研究之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本身的熟悉。12

Make后的努力正如曼罕(Mehan)所说的是一种“社会行动、文化传递与建设性的活动”,它与人们亲密互动,密切地观其言察其行,以描述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矛盾与细微的差异。它同样为二十余年间所活跃的不同理论与认识论所共铸:符号互动理论、人种志研究与现象学等,为获得更多的普适性与大众性,还将实证主义的逻辑性接纳其中——以回应对其“太软”或“太随意”的批评,同时也在接受与包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的冲击。

如同一场学术接力赛跑,到目前为止,新教育社会学在其活跃期所呈现出的最后一个角色是反省性角色——新教育社会学将工作的基础更多地放在自我批评上,而下一棒——女性主义研究的活跃将承继着批判的传统并开启新的方向。13二、研究者是谁?

如果说在新与新教育社会学盛行的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早期),教育社会学中充满着阶级、阶级再制与阶级抵抗这类术语,随着有性的(女性主义)与有色的(种族的)研究者的活跃,批判话语从宏大的经济、阶级这类“大词”(BigWords)转换为研究者的身份、研究者的立场等充满着微观政治学色彩的“小概念”。“研究者是谁”——立场理论(standpointtheories)开始活跃,并主导着80年代后的发展。

在以往的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生产中,充满着学科的微观政治学,有人称之为“社会学系研究生的隐型课程”,隐型课程有两种,其一为弱形式,它界定与控制着“像一个社会学家”,即在具体的方法、主题、关怀与旨趣上对学生进行社会学专业化,也即布迪厄的“惯习”;其二为强形式,在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再制既存的权力层级化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其中白的、男性的学者居重要的地位;而女性、少数民族这些社会边缘群体,被排斥于知识生产领域之外14。许多人甚至认为女性研究仅是针对父权制的狂躁的报复而非合法的学术探讨。在此类学科戒律下,研究者所身居的社会位置、他(她)的生活世界所赋予其独特的问题意识是不重要的。教育社会学内部同样有此吊跪: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者来说,不管身处于多么边缘的情境,有多么真切的现实关怀,但一走入学科体系,就需要采用主流的、官方的语言、问题、与思维,——准确地说,将自己处理成一个抽象的“人”,一个虚假的、被异化的“人”来进行学术操作,热的问题关怀常被冷的学术技术所肢解。艾德兰·莫兰就说:社会学者尤其是科学的社会学者常是一群精神分裂的人15。

然而,教育是人的实践,教育学是人的科学,人有其生活与立场,有其生命痛痒亲切的所在。科学化的努力只会使研究者远离行动与实践,并建构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教育学这样有关人的实践的学科可以高居(远居)于人之上(之外)吗?并保持所谓中立的立场吗?——这种理性主义的进步论调不仅是危险的,也是一种蓄意的欺骗。不独研究者的身份被架空,教育的实践者亦被架空了。

鲍尔指出近些年来如日中天的管理学就是一种道德技术16,由于管理学的介入,办学如同办工厂,在市场竞争的逻辑牵引下,教师基本失去了对教学环境的控制,矮化为技工。不独教师被架空,更为严重的是教育中的人也被架空了。

福柯指出管理学是一种道德技术或权力技术,管理学使学校更象边沁的“全景敞视主义”的现代版本。它引入一对“天眼”,个人的一切都纤毫必显;它引入效率与规训,个人的每一个行动都成为最节省、最经济的塑造。校长和教师都仅关注技术与能力,学校复杂、纵深的背景被简约为客观的效率——教育非人化了,教育也化了。集中体现为两点:其一,学校中的知识即课程与教学日渐远离教师与学生的具体生活,自称其为客观知识,是与具体人不关联的、不容怀疑的外在知识,学生只需学习与掌握它们就可以了;其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被忽视了,家庭与学校两个世界被认为是同质的。学生如同孙悟空,从石头缝中蹦出来——学生文化、学生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后的阶级文化都被忽视了。教育中的人被架空了。

如此之多的“被架空”的必然结果是,教育研究被架空了。女性主义就批判教育研究被雄性化(maleable)——即被权力化与庸俗的权威化了。刻板的技术简约主义使教育远离无家可归者、失业者、贫困者,教育可以为社会中的高地位人群锦上添花,却不肯为弱势人群雪中送炭;教育研究远离种族主义、制度混乱、社会隔离与社会融合这类真切的现实议题,或只顾大而空泛的“应然”理念,或一味钻入琐屑的细节之中。

立场理论从一种批判的理论更多地转换为一种批判的工具。它首先是一种被压迫者的声音,被压迫者、被歧视者开始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以往的主流教育社会学中被消匿的声音。有色人种、女人、同性恋、有障碍者开始重新划定其疆域,挑战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工具甚至研究传统。

首先,立场理论挑战着本质主义17。立场理论强调研究者的立场,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知识的生产者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与认识者自身的位置无关,知识是外在的、等待着被发现的事实(outthere)。晚近尤其是在女性主义、后现代的研究域中,知识是建构出来的(make,nottake)。立场理论质疑认识上的特权主义,白男人在所生产的理论中凝冻着其自身的特权,他们凭借认识上的霸权、出版上的霸权,将建基于其立场上的特殊主义的认识转换为普遍主义的叙述,并采用去立场化、去价值化、去情境化的策略,驱逐来自不同立场的其他声音。

立场理论宣称其理论的发展来源于研究者所身处立场的差异性,女人的天地不同于男人,女人的社会位置不同于既往生产知识特权者的位置,因而,女人的研究视野能够引导知识的生产与对社会实体的新解释。哈丁(Harding)从女性的生活引发出这样的疑问:“谁的科学?谁的知识?”,知识根植于不同的主观情境与社会情境,研究本身体现出社会的价值诉求与政治诉求18。知识总是落座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甚至是个人境遇的某种表达,任何表述都有其局限性,也都有其背景性。唯此,表述才是真实的,也才是真诚的,水一般清澈的日常生活中才有那么多常人难以觉察、难以置信的诡秘。在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中,每个人的解释在其个人情境中都是真实的表述,本质主义的犯罪观被重新解释了——谁是谁非,一个客观的事实不再存在,而是借助权力,某些特殊的话语能否转换为公众的意识;或许是特殊的话语之间彼此协商、沟通,并达成共同接受的一种解释。

女性主义研究者进而开始质疑本体论,并将新的本体主义感觉论带入教育社会学和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新领域——将特殊的性别与情感带入研究领域之中,女性主义开始了其身份政治。女性主义赋予学校性别的视角与框架,认为学校的场域极大地忽视着女性独特的经验,在教育目标上、学校评价上以及课程与知识上,教育都再制着男性与女性的区隔与对立,将女性定义为“非男性”——男人的指标成为人的常态指标,女性在此指标体系下永居劣等。女性主义批判的锋芒甚至直指与新,认为仍然是观念上的“父权制”。19女性主义正是从询问性别本质为何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开始,扩展到询问社会身份本质,女性主义也开始消解着本质主义。

其次,立场理论还挑战着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女性主义活跃在文学、法律、大众文化、自然和社会科学话语中,女性主义挑战着这些学科的“科学集体无意识”,既包括研究过程本身——生产学术的模式,也包括研究的主题——研究者的悖论——寻找研究者的主观性20。哈丁1986年指出,社会学研究如同“手工劳作”,而非现代科学研究中盛行的工业化与科层化的模式。女性主义从最根本上挑战着男性研究中的“上帝之眼”。21

在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反省上,莫蕾(L.Morley)1996年发表了《与父权制协商:女性研究的挑战》,指出许多研究都是所谓“研究”(raperesearch)。女性在参与父权化的研究中被视为可以被任意剥削、任意闯入的客观对象,研究者为了自己的专业声誉与职业发展可以任意闯入女性的生活之中,却从不反省这样的研究过程对参与者有什么伤害22。女性主义在对父权化的研究批判中,呈现出多元的认识论,她们还试图用协作的、参与的、合作的新型研究风格来替代男性化的研究风格——个体主义、竞争主义与主客对立的研究风格。赖塞尔(Lather)称其为“女性主义人种志研究”,她们致力于让沉默的、受压迫的人发出声音来。相应,也有声音用苏格拉底的对话法或精神助产士(催生婆)来寄托对女性主义人种志研究的期许,每一次询问既是话语,更是新的实践23。

值得重视的是,立场理论并非一个整合的理论,在强调研究者立场这一策略下,各种立场的研究者之间也充满分歧与冲突。譬如,主流的女性主义与同性恋、有色人种主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然而,女性主义的普遍性的政治诉求,女性所共享的诸多经验超越了种族与阶级性、年龄与文化背景,因而,迥异的女性经验被笼统地归类于“女性经验”的框架之中,将女性研究者视为一个共同的“阶级”或享有一个“背景”。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6

[关键词]意大利 教育体系 大学改革 症结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15-02

一、意大利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在上中世纪和11世纪,像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意大利的教育完全是由教会负责的。主要分三类学校:教区学校、主教学校和本笃会的修道院学校。

学校教育从12世纪开始发生改变,到13世纪深刻转型。到13世纪末,相比于世俗学校,宗教学校已失去了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在反宗教改革时期才有所恢复。文艺复兴时期,学校数量增长显著。一个重要的新生事物是文科学校,其程度要高于文法学校,会聘请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授课。

18世纪开始了由各个王国推动和控制的公立学校教育。由于奥地利特蕾莎女王所推动的改革,1788年在米兰出现了意大利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在二月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有四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初等教育、中低等教育、中高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同时还有师范学校和职业教育。

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意大利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继续致力于创造一种更为现代化的学校体系。19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更加意识到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有素质的劳动力。在1962年的中学改革中,意大利男女生混合的班级数量显著增加。

1969年,在高涨的学生运动推动下,大学实行了自由入学政策。与此同时,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也得到了修改。

20世纪90年代末,欧盟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局面,这股强流推动着意大利大学向更加符合欧洲水平的大学转变,意大利进行了使大学有更大自主性的改革,以英美模式为基础,引进了所谓的“3+2”形式。

二、意大利走向新世纪的大学改革概述

(一)1999年大学改革

根据1999年11月3日通过的第504号法案,意大利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改变,新的大学体系形成。其最为创新之处是将大学学习分成两个连续的周期(三年制本科和专业化本科)。

这次改革的另一创新之处就是实行大学学分制。这是对学生为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所做努力的整体评价。实际上,这一制度是在学生努力通过相应的笔试、口试,完成实习和论文的基础上给予每门课程一定的学分。

此次改革的新意还在于班级的划分。班级是大学课程的载体(无论是三年制本科课程还是专业化本科课程),班级可以为评价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及学分的确定提供依据。但学生在准备注册大学时应知道,选择一个他想要学习的专业和班级并不是唯一要做的事,因为在同一个班级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课程,因此他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愿景来个性化自己的课程。

这次改革的第四大创新之处在于对已经就业、想要重新学习的人提出了平衡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的解决方案。在意大利每个工作者都享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允许其边工作边上课或准备考试。

最后,这次改革还加速了意大利大学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埃拉斯谟计划(Progetto Erasmus)促进了学生跨国的流动性学习,博洛尼亚大学、罗马智慧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成为意大利接收外国学生最多的大学。

(二)2004年大学改革

意大利的大学随着1999年的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成了第一阶段教育和第二阶段教育。2004年生效的270号法案对大学学年进行了重新规划。总的来说,从2008-200年度开始,本科教育将分为两个周期:即本科(原来的三年制本科)和两年制高等本科(原来的专业化本科)。一些课程只在其中一个周期里设置。本科毕业后的教育分为各持续1年的第一阶段硕士和第二阶段硕士以及博士。凡是获得本科学历的人都可注册第一阶段硕士,凡获得高等本科学历的人都可注册第二阶段硕士。除此之外,一些职业,如医生、律师、教师等,要想获得资格证书,还需要在本科或高等本科毕业后,到专门学校进行1-2年的学习或实习,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才能获得任职资格。

2008年,为了维护学习权利、评价制度、大学体系和科研质量,通过第180号法案,对大学改革加进了重要的新内容,如公开竞争、招聘教授和研究员,增加奖学金等。此外,在2008年意大利大学和科研部(MUR)制定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展示并总结了意大利近10年的大学改革的主要成果。

(三)杰尔米尼改革

玛利亚斯泰拉·杰尔米尼是贝卢斯科尼第四届政府(2008

年5月到2011年11月)的教育、大学和科研部部长,她推行的《教育改革法案》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引起过极大争议,其中2010年大学改革议案在意大利全国引起激烈声讨,但还是获得了议会通过。这个议案中削减研究经费和奖学金以及使私营部门参与到大学理事会中等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大学校长每一任期不超过6年。②精英式终身教职制度。③严格控制大学财务支出,包括增强财务管理透明度,引进行为准则规范等。④允许私营部门在大学理事会(Consiglio di Amministrazione)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实际上形成了大学的私有化。

三、意大利大学改革常年的症结

意大利大学改革是在统一后的意大利不断争议的话题。首要的问题反映在国家对大学越来越少的投资上,这一点常常成为媒体和社会强烈批判的对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SE)2009年的报告[2]显示,意大利投入在高等教育上的公共支出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1%,低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数1.5%。此外,报告显示意大利投入在学生身上的花费平均为5628欧元,与欧盟平均8455欧元的水平相差较远。如果再算上科研和发展经费的话,意大利平均水平为8725欧元,而欧盟平均水平为12336欧元。

另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是“人才流失”问题,因为在意大利缺少与优秀人才相适应的工作机会。事实上意大利工业企业中的研究活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较其他工业化国家低,很多企业经常要寻求政府对科研的辅助投入。在大学和公立研究中心的工作机会也大幅减少,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第133号法案和2009年1号法案规定的冻结营业额造成的,各大学缺少科研投资,付给科研人员的报酬往往与其科研水平不相称。另外,对于大学教师的聘用主要是看其以前的科研成绩,如出版物数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量、引文量,大学对录用了未达到标准的人员的院系还会加以处罚。

此外,意大利曾经提倡在较大城市的郊区或周边小城建立分校和小规模大学的做法,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弥补公共教育资源的短缺,但从2008年开始这种做法被遏制了。2008年第133号法案和2010年第240号法案规定了大学合并的条件,其目的本是要提高各校的效率和区分度,但却带来了很多管理问题,合并后的学校反而变得没有特色和优势。还有一方面即是从1999年改革以来大学的自主性造成了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和细化(尽管最多教学时数和教师数不变),因此法律规定从2009年开始三年的本科课程最多只能有18门考试。

四、结论

为了塑造意大利在当今世界的强国地位,保障意大利能够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和科学技术的挑战,意大利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三次较为系统的大学改革。这种变革包括政府制定政策和法规,加强大学与企业合作,扩大开放并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强在职教育的灵活性。从一定意义上看,意大利走向新世纪的大学改革是通过多届政府的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进行指导和实现的。但是意大利历史上形成的长期政治格局不稳,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失业剧增,财政赤字高,以及文化危机和高等教育质量差强人意,既是构成其大学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同时也是制约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大学世界新闻》(University World News)2010年12月5日http:///article.php?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