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散文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散文诗范文1
从1830年来,世界人口只有10亿,而经过169年之后,世界人口迅速多了。竟有60亿人生在地球上。不要说地球了,就连一个中国人口就有13亿。春节期间,民工潮人口就超过2000万。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现在,你们知道吗?环境污染有多大,多少人死于自然灾害。
工厂里,有许多的烟向天飘去,对大气层也有严重地破坏。人们把用不到的东西,垃圾都扔到河里,长江之类的有水的地方,这是对水的破坏。
现在我们烧饭用什么?开车用什么?那就是石油。有些人计算过,现在的油剩余量,照目前的开采水平还能开采43年。按煤的剩余量探明开采储量,照目前的水平还可以开采大约220年。
现代散文诗范文2
为了适应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近年来中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综合阅读能力考查,主要表现为阅读题量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深,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和主观表达。弄得许多考生谈“读”色变,考试中阅读题失分普遍较多,有的为了迎考大量的背诵猜题押题,或进行题海战术,或请家教突击恶补,搞得身心疲惫,还是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者突破学生阅读的瓶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方法应是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阅读问题的技能技巧,概括起来说,具体要求学生应具有以下“三个意识”。
一、整体意识
考场上为了抢时间,再加之平时习惯不好或心理紧张,抑或受定势等因素影响,考生在做阅读题时没看完全文就仓促答题者大有人在,其结果往往是在课文理解上或以偏代全,或断章取义,抓不住中心,得不到要领,甚至和正确答案大相径庭。因而考生在做阅读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速度可快可漫,时间来不及,甚至可跳读。
读完后一般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文章主题是什么,二是文章大概思路怎样。如是记叙文大致知道写的是什么事或主要是什么人,作者对人或对事的基本态度是褒还是贬?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是议论文应知道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说理的;是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说明顺序是什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人形像地将阅读的整体意识称之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审题意识
这里的审题意识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要审清题干要求。有的题干只是一字之差,答案正好相反如选择题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和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有的题干有几个要求,就不能漏答,或不依顺序答;有的题干有条件制约,就不可“越雷池一步”犯“自由主义”错误,从而答非所问,出力不讨好。如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经历谈感受”,就不能写别人的感受或一般人的感受,题干要求 “结合课文”答题,就不能游离课文,另起炉灶。
审题意识的第二层含义是审清题干后面说明性文字及题后的分值。括号里的文字往往被认为是次要的,可有可无,其实它是题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重要信息恰恰是在括号里。如对字数的要求,不能超过多少字或不能少于多少字,不注意超过或少于规定字数,阅卷老师就会 “扣你没商量”,这样的题目,不是不会做,而是因审题不严,导致了“到手的鸭子又飞了”。
题后的分值就更不会引起考生注意了,总认为那是阅卷老师的事,与我无关,这就错了,其实审分值也大有文章。比如一道4 分的问答题,往往暗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可能是2点或3 点或4点,绝不能是1点,如你只是简单答1点,即便对了也不会得全分。所以审题一定要研究,要慎重,要仔细。切不可慌忙,粗心大意。有人把审题要求比作“衣带渐宽终无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绝不是夸张。我们建议在做任何题目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整个题目要求放声读几遍,或者默默地在心里念读几遍。
三、原文意识
这里所说的原文意识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答案尽可能用原文回答,实际上许多答案也确实可以或者就应该从原文中找。许多考生在答题时,虽然理解了,但是由于表达能力差,苦于找不到精确的语言,以至 “心是手非”漫无边际,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题都要求考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答案就在眼前,就在文中。有些题目答案即使不能用“拿来主义”的办法直接用原文原句回答,通过整合原文信息,组合原文重要词句照样可以准确答题。
现代散文诗范文3
关键词:足三里;针药并用;适应症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属于"四总穴",属于著名的"回阳九针"。足三里有众多适应症,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其可作为腧穴主治病症整理之代表。历代医籍文献对足三里的主治有众多记载,为后世留下了相当丰富的资料用来做研究,并有"三里功多数不清"的说法。不仅限于以上诸多用法,足三里穴还具有非常好的安康保健作用,药王孙思邈就曾在《千金要方》中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记载。足三里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为历代医家广为重视。本文就古代文献中涉及足三里针药并用治疗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足三里对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探析,以求为足三里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文献及理论依据。
1 方法
1.1 文献的选择 以湖南电子出版社《中华医典》为检索源,检索古代文献有关针足三里或灸足三里并配合药物的文章。
1.2 古代文献条文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含有足三里单穴配合药物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②含有足三里穴配伍应用配合药物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③涉及足三里配合药物治疗疾病的相关医案;排除标准:①"三里"指手三里的条文;②足三里用于定位的条文;③足三里作为病变部位的条文;④关于足三里穴理论性论述的条文。
1.3 文献的管理 把符合纳入要求的条文和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中。古代文献分为书的名字、作者、所处朝代、成书时间、书籍原文、病名、使用腧穴及方药组成、用法用量、其他配合疗法及备注等项目进行逐条录入。
1.4 病名统计 统计的病名,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改革教材《美容皮肤科学》,以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所记载病名为依据。另如"香港脚"是一种病变始于足部的疾病,与感受风寒湿毒邪气有关,初始脚弱不能动时才被察觉,且变症复杂,若病久不愈,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此病不同于现在的脚癣,而中医外科学中亦无记载,故按古籍所载"香港脚"为名进行统计。
2 结果
见表1。
足三里针灸配伍中药共能治疗中医3个科别的11个病症,涉及条文17条。足三里针药并用治疗病症数最多的为中医内科,共治疗7个病症。足三里或针、或灸、或单穴、或配伍其他腧穴,根据不同病症配伍相关中药进行治疗。
3 讨论
针灸与药物同为防治疾病的基本手段,各有特点。针药结合是指对同一患者,针对其病症同时施以针灸和药物两种以上的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疗效超出单纯的中药治疗或针灸治疗,针药结合,相得益彰。古代中医文献也记载,医家多针灸药物兼通,提倡临床上针药并举,内外同治。
通过古代文献的查阅足三里穴的针药并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先针后药。《景岳全书》[1]《古今医统大全》[2]在治疗便血时记载:"结阴便血者,以风寒之邪结于阴分而然,……故为便血……此宜外灸中脘、气海、三里以散风邪,内以平胃地榆汤温散之剂主之。"依据病势缓急,在疾病比较危险紧急的时刻,先进行针灸治疗,待病情稳定之后,再配合以药物治疗,即常说的"针刺导其先,汤药荡其后"。《卫生宝鉴・上热下寒治验》[3]为一名患头面赤而肿痛、身半之下皆寒的上热下寒证之老者诊治,对上热用针砭刺肿痛处开泄放血,对下寒则灸气海、足三里以引热下行,并服既济解毒汤泻其上热而安。针灸治疗取得较好的即时效应,需要再配合药物来维持疗效。②先药后针。医家利用针灸和药物各自的特性 ,以利针灸发挥疗效。有两种情况:①预防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窦材《扁鹊心书》[4]在治疗狂证中记载:"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由于单纯灸法使用后出现不适反应,则先药再针可减缓患者的疼痛感。《医学纲目》[5]记有痿证给予黄芪人参五味子麦门冬汤,"若妨食则止,候食进再服。取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皆在通过针药并用缓解副作用。②利用针灸和药物各自的特性来增加治疗效果。《备急千金方》[6]在治疗水肿在以猪苓散为主方的同时载有"十日后,针灸三里,绝骨下气"。 《景岳全书》[7]在治疗痈疽载有:"凡人年四十以上,宜先用内托散,次用五香连翘汤,更以骑竹马法,或隔蒜并明灸足三里,以发泄其毒。 ……以泄其毒,后以国老膏、万金散、黄矾丸、远志酒之类,选而用之。"《脉经》[8]中记载:"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当服干地黄汤,自行静养,调理饮食,针刺三里穴,用补法。对虚证患者,宜先用甘药调之再行针。汪机[9]《针灸问对》中赞同"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的观点。③针药同用。对于一些证情比较复杂的疾病来说,治疗是一个综合性过程,针刺和药物两者同时使用。《古今医统大全》[10]在治疗疟疾时载有:"若烦热大便自利,小便亦多,不可以赤为热,膝胫以下稍凉,乃病邪激其气血俱虚,表热无以养中,故外热而内虚也,可急服姜附汤、养气丹及灸气海、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针药并用仍有很大的挖掘潜力,然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足三里穴位注射及穴位用药的研究,配合其他中药的研究较少。扁鹊曾留下"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之训。古代的医家已经认识到针药结合并用,可以增强疗效、减短疗程、降低药物副作用,并可以注意到人体状态,针药合用所作用部位、途径和给药时间等因素对针药结合并用作用的影响,临床上精巧的选择针药配合方法、顺序,恰好是中医治病注意谋略的很好的例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 "举汤液以翼针道,明刺法以济汤药"的宝贵经验认识,进一步针药互鉴。
参考文献:
[1] 刘孝培,邱宗志,周志枢.中医内科参考读物 景岳全书・杂证谟选读[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139.
[2] 清・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4.
[3]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67
[4] 宋・窦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20.
[5] 明・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65
[6]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26.
[7]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1.
[8] 晋・王叔和.脉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3.
现代散文诗范文4
关键词:散文诗;难题;抒情性;精神性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5804
收稿日期:2011-12-18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研究(11BZW098)”资助
作者简介:黄雪敏(1978-),女,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与中国诗学。
散文诗是文学园地中颇受诘难的一种文体。它虽和自由诗几乎同时诞生,却得到比自由诗少得多的关注和欣赏;它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引发了几次争议,时至今日却仍不时面临读者关于其“合法性”地位的质疑。散文诗在文体上的“大”“小”之辩、在抒情性和精神性上的难题,是我们理解散文诗的关键。
一、散文诗的“大”“小”之难题
在围绕散文诗展开的诸多争议当中,“大”和“小”的辩证关系成了散文诗的讨论基石,几乎所有正面和负面的评论都绕不开这组范畴。学术界基本认同散文诗是以“小感触”表现“大世界”,散文诗的“小”不是“易碎品”,不等于“小摆设”[1],强调散文诗要“以小见大,通过‘小感触’调动读者的情绪和想象,让有限的描写获得无限的暗示能力”[2]77。这种倾心于一时感兴、一时印象、一时领悟又期盼能于单纯中见出丰富、于浓缩精炼之余追求意在言外的吁求,其实和自由诗当中的一个门类、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盛极一时的“小诗”的创作吁求有颇多相似之处。彼时正值散文诗的草创阶段,时人多有将散文诗和小诗混为一谈的。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份诗歌专刊,《诗》上面就曾混杂地登载过不少散文诗和小诗,如徐玉诺的大部分“小诗”,其实都是散文诗。正是因为这两者在形态上颇显相似,而在寻求“小”诗形的突破上又不谋而合。
周作人早就指出,小诗“颇适于抒写刹那的印象”,表现的是“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是要“将切迫地感到的对于平凡事物之特殊的感兴,迸跃地倾吐出来”[3]。在多数情况下,“小诗”代表的是诗形的“短”和表达内容的“小”,小而巧,巧而精,如电光火石,忽然而起,忽然而灭,却能紧紧抓住并即兴抒发刹那间涌上心头的、“瞬间”的感兴和领悟,是带有“随感”性质和哲理趣味的单纯而紧凑的自由诗体。周作人强调这种“小”,并且对这一小诗体所能负载的信息和容量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曾清晰地指出当时中国诗坛的错误,“是在于分工太专,诗歌俳句,都当作专门的事业,想把人生的复杂反应装在一定某种诗形内,于是不免生出许多勉强的事情来了。……做长诗的人轻视短诗,做短诗的又想用他包括一切……其实这都是不自然的……这含蓄的一两行的诗形也足备新诗之一体,去装某种轻妙的诗思,未始终无用。”[4]周作人的这番话其实是在斟酌、掂量小诗的覆盖面和内含量。小诗体在诗形和诗质上是互相对应的,它有自身的表达范围,有所能也有所不能,这是其长处,也是其短处,更是它诗体的内在规定性。小诗的容量既小,想用它来包罗一切错综复杂的感情,则往往负载过重。这种思考,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比而言,散文诗传达的不仅仅是诗人瞬间的感悟,更进一步,它传达的是诗人的心灵或情绪的波动,在散文诗同样短小灵活的形态中,有情绪的延续性的变化,有一种内在的心绪结构。它所呈现的心灵的世界无疑比小诗更显丰富和多彩,它为作者提供了展现“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的更大的舞台,也因此更倚重作家的构思和立意。概括地说,散文诗应该能够比小诗表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经过“美丽而寂寞的90年”,散文诗作家却仍然苦恼于“时代感不强”。作家们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努力地把广阔的社会现实内容纳入散文诗的表现领域,提倡“现实生活的介入”,却似乎收效甚微。散文诗的这种艺术瓶颈,是不是也与散文诗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某种文体的规定性有关?换言之,散文诗长期以来无法在“大”“小”方寸间取得“生活”和“艺术”的平衡,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重新考量散文诗的文体特征,重新探索语言和世界在散文诗中的特殊状态的出发点?
显然,在二十世纪散文诗发展的历程中,要解决“大”与“小”的体式难题,需要作家从构思阶段,就要沟通“小宇宙”与“大社会”的审美契合,联结个人内在心理体验和时代脉动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将散文诗的主题从病态的、庸俗的个人主题中解脱出来,关注当下的社会主题、文化的消解与重构。这样,散文诗才能在行文中摒弃那些片面的个体直观,抛弃恶俗的无病,代之以具有通感的、具有“全称判断”而非“单称判断”的文辞骊句,更为深入、贴切、微妙地传达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情思和价值召唤。
二、散文诗的抒情性难题
现代散文诗范文5
说起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无论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还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的诗歌,就像如今的好歌词,朗朗上口又广为传播。
不过,斗转星移,随着诗歌的小圈子化和精英化,后来的个别诗作,在所谓后现代、先锋派等概念面前,越来越不接地气。不着边际的联想、语无伦次的呓语,使得其慢慢成了让人“高山仰止”的“稀世珍品”,无法被老百姓平凡的胃口接受。
此后的诗歌,通过音乐这个载体,歌词这种形式,在另一个层面复活。但是,仍有个别民谣歌手,他们就算写不出一句通顺的旋律,也要弄出一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要不然就感觉没法在民谣圈立足。
这在后来便形成了一个有些奇怪的现象,即音乐创作中的诗歌体写作模式。故乡、远方、梦想、流浪、姑娘、理想、迷惘、挫折……诸如此类的词语大量出现,无疑也背离了诗歌那种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意旨。
其实,诗歌的兴与衰,很多时候和现实有关。就像董玉方的这首《父亲写的散文诗》,它本身就是诗人根据父亲日记中的片断采撷加工而成,可以说是典型的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诗人没那么神秘,诗人应该先是生活的创造者,然后才是文字的编织者。根据生活中平凡又琐碎的点滴,加工出饱满又具有热情的文字,这才是诗人该做的事情。
如同《父亲写的散文诗》中描写的那样,“旧报纸,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任何的文字游戏,都是你看得懂的话,却在字里行间,呈现生活的点滴。
S飞根据《父亲写的散文诗》谱曲,加工出新版本的《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同样也是贴合诗歌本身的情境,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将这些文字有韵律地表现出来。口语化的旋律,以及在口语化旋律基础上的节奏变化,让这首歌曲平实却不呆板,就像每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谱写在个人看来,未必平凡的命运一样。
《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里吉他与钢琴交织的简洁编曲,把现代乐器中素与雅的两面,很好地呈现出来。它们在音乐中,隐隐约约又无处不在,让一首娓娓道来的好诗,变得分外动人。
现代散文诗范文6
大家好!
为落实市人口计生委《关于》文件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基层计划生育专用车辆交接仪式。为两个镇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这是我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件大喜事。在此,我谨代表委、政府,向关心计划生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向战斗在计划生育工作第一线的广大计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有效措施,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良好的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同时,我们也以“服务基层、面向基层、保障基层”的理念,千方百计的解决基层计生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努力改善工作条件。鉴于我四个地区具体计生工作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委、政府通过与市主管部门申请,拨款万元,并由政府投入万元,总计投入万元购置了四辆汽车,为以上地区各配备了一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此举充分体现了委、政府对基层计生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也将有效提高这两个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对这些地区、乃至全的计划生育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你们以此为契机,使优势更优,弱势变强,充分发挥流动服务车的作用,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进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回报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厚爱,为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