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数学 生活化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国家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中职学生的课堂教育方面,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今,国家提倡在中职数学教育中实行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方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内涵,可以促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水平。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是好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并没有让生活化课堂得到充分的使用,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中职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涵义

所谓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在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课堂教学体系中加入生活知识,也就是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生活化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从而让学生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识内涵,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这种生活化课堂教学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是一种新型的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状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改善课堂上紧张的学习氛围,还会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同时,生活化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或者事件,让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学习水平。

二、中职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意义

中职数学与普通数学有着一定的区别,所以针对中职数学实行生活化课堂教学更要注意其教学方式。而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就是目前中职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到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理念,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帮助,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事例的引导,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程度,真正的做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发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方式;与此同时,实行生活化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让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既帮助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模式得到发展,还可以帮助教师的师资力量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的境界,使得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有效提升。

三、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虽然中职学校开始实行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较大的困难,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缺少紧密性

真正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将教学内容做到生活化,也就是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但是,目前大多数的中职数学教师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生活化这个方面,很多数学知识仍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生缺少思维启发,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也较低;还有的教师虽然将数学与生活做到一定的联系,但是其联系的结构较为松散,经常发生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联系中断的现象,甚至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没有体现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反而带给学生一种教学水平不足的现象,以致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2、教学方式欠缺生活化指导理念

很多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欠缺生活化理念,也就是没有采用适当的生活化指导,作为数学学科的引导思想。多数的中职数学教师对教学方式比较忽略,认为只要将课堂知识正确传授给学生即可,并未意识到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状态,没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其教学方式比较古板,缺乏新意,更缺乏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交集,使得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兴趣。

四、中职数学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确保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就要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要求教师多注意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将数学题目变更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题,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之后借助学生的兴趣,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将数学题进行变动,把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更为带有趣味性的题型,使得学生对数学题不再排斥,逐渐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热爱,从而有助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利用生活引导教学方式的转变

生活化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来完成,其中教师占主导地位,需要依靠教师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生活化,也就是教师要将教学方式转变为生活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练习,而现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来发现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出一些数学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数学就源于他们的生活;教师也可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联系,这也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依靠专业与数学的联系,学生可以学会举一反三,更加有助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化教学的真正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和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育,尤其可以帮助学生的大脑思维得到启发,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水平,更加关系着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能力,所以,在数学课堂实行生活化教学方式,更加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魅力,利用生活学好数学,同时又可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的其他科目学习打好基础,又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综合的发展,从而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林颖.中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法律知识;现实生活;联系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展开,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它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初中生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在思想上正在逐步发育走向成熟,为了能够积极健康成长就必须了解并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利用法律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难题。初中政治课法律知识教学的开展,需要将理论教育与现实实例结合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政治课法律知识教学的意义

1.教授法律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今充裕的物质条件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在家长的庇护下成长,缺少约束与教育,使得更多的初中青少年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性格,甚至出现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积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法律的约束,进而约束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自制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守法理念。

2.法律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

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力与判断力,然而由于家庭环境、接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使得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社会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法律知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列举案例来为学生解释一些违法现象,解说一些法律常识,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产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才能对一些社会现象从法律的角度产生独到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法律知识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方法

1.教师主导,解答式教学

政治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观的引导,具有一定的说教、引导特征,特别是法律知识由于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权威性、强劲的理论性,需要教师发挥必要的主导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引导,侧重教师对法律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内容与特征,从而收获必要的法律知识,具备积极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要采取解答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这样才能有效解除学生疑惑。

2.结合案例,引入学生现实生活

法律知识相对理论性强且抽象,单纯的法律条文或理论的灌输难免会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这样就必须结合生活案例,引入学生现实生活,将法律知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教师也要本着兴趣引导的原则,注重案例的生活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将案例以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的语言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评说案例中的是非,自由发表看法,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用更加犀利的眼光去理解生活、观察生活,从法律的角度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使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达到形象化教学的目标。

3.丰富教学形式,社会实践引导

法律知识教育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灌输,因为学生即使熟背了法律理论知识也不意味着就能够科学地运用法律,因此,要适当丰富创新法律知识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法律知识学习。例如,可以邀请专业的法律人员来校进行讲座,为中学生输送必备的法律常识;组织学生亲临开庭现场,旁听法庭审理与宣判;鼓励学生参加法律宣传活动,从思想与行动上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掌握法律理论常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知识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意义。

此外,法律知识教育并不意味着将学生约束到一定的条条框框之内,而是要积极开拓、创新思维,在牢固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发挥自身能力,能够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法律,积极理解并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所养成的处事风格,也就是要将法律教学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力争实现对每一名学生的正确法律教育与积极引导。

总而言之,初中政治课法律知识教育必须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生活案例来解说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效率,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毅鹏.书本知识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初中生之友,2011(12).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概括

将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模式进行结合,是政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形成一个新的教学体制,运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并用于生活中对一些思想政治问题进行相关化分析,这就是所谓的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正确的认识。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对实际理论的研究

随着当前我国这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实际理论的研究工作。必须将这种教学模式化的发展方案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这种实际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与这种具体的实践相互联系,能够使学生在知识方面形成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在生活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并再将此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2.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发展方面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学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种长足的进步,加强知识的统一与研究,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进行良好的发展打下基础。需要加强学生在自身建设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与自信心,

使学生在这种成熟化的发展状况下能够对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等觉悟有所提高,从这种相关政治方面的觉悟提高,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3.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不能将这两者分开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中,往往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略这种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此方面的相互作用,在这种运用生活化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加入了这种实践的因素,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作用。这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种创新体制,应不断地加强此方面的建设。改进学习方法与学习的模式,纳入新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全面发展。

三、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发展策略

在实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时,需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内容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生活化的思路建设,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真正地应用这种生活化的体制。

1.变换教育理念,形成生活化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主要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而不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是主要的角色,而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是进行单独的记忆与记录,而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不能较好地发挥出来,因此,应注重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在课堂中,转换这种教育体制与模式,变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得到一种较好的发展与研究,将学生的生活化发展方式应用到教学工作中,这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种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以原来的体制为基础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主要围绕生活化的模式进行创新,将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死板记忆的知识应用到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此方面的兴趣,将学生有关创新的观点及要求进行整合,可以形成一个长效化的发展观念及体系,并以此在这方面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变化幅度较大,与生活实际具有较大的联系,所以,应该注重此方面的应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进行运用,所以,在此方面应当尤其注意,将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活实践。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运用思想政治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方法论与辩证法这两种方法,能够为此地环境的发展提出一种良好的改进与发展策略,使本地区经济能够持续较好地发展,形成创新的体制。

3.转换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单独地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只是将课前准备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传授,而忽略了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应注意其发展的方向,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到实际的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主要教学方法的转换是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转换,这种教学模式的转换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思考与掌握,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这种分析性的教学情况与模式,在此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可以采用实践过程分析的方法。在经济课程这个环节,可以将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在学校附近找一家银行,让学生进入银行,主动地了解银行中与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体制与理念,这种教学方法就避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运用教学模式化、实践化的教学观念,对问题进行分析,将学习环境应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实践化的新型教学体制。用身边的案例,进行此项过程的分析与实践,通过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将来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较好地运用这种生活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实际操作。

本文主要对在高中思想政治各个方面运用生活化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并将其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中心;生活技能课程

培智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两者的受教育对象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决定了培智教育在学校功能、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有别于普通教育,建构自己的模式。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形成非常科学有效的培智教育模式,因此在具体办学和教学实践中培智教育工作者潜意识地沿用普通教育模式。而有浓郁普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对培养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种阻碍。本文从分析带有普教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入手,进而提出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以期对培养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有所帮助。

一、培智学校的功能分析

培智学校办学首先要思考的是学校肩负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作为办学宗旨,指导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开发、教学组织形式。

那么培智学校到底要具备哪些功能,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现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特殊教育学校应具备教育、康复、职业准备等功能。根据2011年对某校培智生家长的调查问卷,除了上述功能外,家长还希望学校承担起矫正特殊儿童不良行为的职责。似乎由于智障儿童有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培智学校需要一一对其“缝缝补补”,因此需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采购不计其数的仪器。其实不然,其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家长对特殊学校最大的期望就一个:希望孩子离开学校后将来能独立生活,这才是核心,这是家长代表社会对特殊学校的最大期望和要求,也是上述教育、康复、职业准备、行为矫正的最终目标。

二、现行课程、教材、教法的缺陷

培智学校虽肩负着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离校后的生活质量,然而现行的培智学校课程、教材、教法却存在各种缺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现在,各地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7门一般性课程和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等选择性课程。虽然该方案强调一般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课程还是按学科分类的分科课程。虽然开发出来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但在编写上仍然是在学科的框架内做局部的微调。分科课程最大的缺点是知识割裂,需要学生学会之后自行统合,融会贯通。但培智学生一来难以掌握学科知识,二来基本上不可能自行完成学科间的整合。最为重要的是即使教师很用心地教,按照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作最乐观估计,到毕业时历尽辛苦学会了300个汉字(语文)、学会了2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加减法(数学)、学会了20首歌(音乐)、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生活适应)……请我们的教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组装出来的人能适应社会生活吗?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他们毕业后到底会怎么生活。以一天为例:早上起床叠被子洗漱吃早餐洗碗收拾整理房间娱乐休闲(看电视、逛公园等)陪妈妈买菜帮忙做饭吃午餐娱乐休闲(程度好的可做一些组装零件类工作换取报酬)帮忙做晚餐看电视或聊天洗漱洗衣服整理床铺就寝。这基本上是一个智障生毕业后非常普遍的一日生活。但仔细看这里面有多少与汉字、数字、音乐有关?既然生活与这些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期望数字、汉字、歌曲就可以帮助他们独立生活呢?

上述学科中跟学生未来一日生活有较为密切关系的只有生活适应课。但是由于是在分科课程、分科教学的大背景下,原本专为智力落后儿童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生吞活剥变成了“普教实质+特教点缀”: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虽然也有搬一些衣服、被子进教室,但是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当时是否有这个需求,在课桌上叠被子、在课桌上系鞋带,学生鞋带没有掉,教师帮他把鞋带解开了来创造系鞋带的需求――典型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整个教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说的多、做的多学生操作的少。一个技能一两节课就“讲”完了,学生操作时间就十几分钟。香港专家为什么说他们教叠被子要教三个月?不是教师要在讲台上讲三个月、示范三个月,而是叠被子包含数个步骤,中重度智障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将这些步骤“固化”下来需要三个月。

三、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的设想

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的几个基本理论假设:(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有两个功能:适应社会和改良社会,培智教育的目标只能是适应社会;(2)7~16岁为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在这之前即0~6岁的智障儿童各方面能力欠缺,需要看护,已有能力十分薄弱;但是到义务教育之后即16岁或18岁时他们便需要走向社会,社会对他们在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自我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培智学校的课程必须培养这些能力;(3)知识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要使智障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学校教给他们的应该是程序性知识(技能);(4)程序性知识只能在程序化的步骤中反复练习才能最好的习得。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培智学校的课程可考虑采用“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全面普查筛选智力落后儿童适应成年生活所需要的个人适应、社区适应、职业适应3个领域内应该掌握的能力,制订成100项左右的能力“菜单”。学生入学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统计现有能力并通过IEP(个别教育计划)规划每一年辅助学生学会哪些能力。所学能力的次序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年龄阶段、需要的迫切性来安排。

而该课程观下的教材也就变成了“菜谱式教材”――为100项能力中的每一项能力开发一个菜谱式小册子,反复试验将每一个步骤规范、固定下来。比如,洗衣,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一共有10个步骤,我们就把这10个步骤用文字、图片、录像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像菜谱一样,每道菜有数个烹饪工序,学做菜的人只需按照这些工序一步步做下来就可以做出可口的饭菜,这个“菜谱”就是学会相应能力的操作指南。

“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的配套教学就变成了“程序性教学”――如果一项能力有10个步骤,先让学生做,已经能独立做到第3步就从第4步开始教,一点都不会就从第1步开始教。完成一步再教下一步。今天学不会明天继续,学了两天仍没学会就学一周,只要经过评估学生必须学会这项能力,哪怕教一个月也要教到他会为止。学一项能力考核一项能力,掌握后再学新的技能,不能将遗留问题带到今后的成年生活。

美国向来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因此其特殊教育也强调课程一定要对特殊儿童适应社会有用。在该理念下美国开发了生涯发展课程,帮助特殊儿童适应成年生活,已推行近40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算是借鉴该理念而做的初步探索,效果如何有待实践的验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8.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生活化;实践性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门兼具学科的科学性与生活应用性的学科,然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却只关注到它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生活的应用性。在这种错误的学科认知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往往偏重知识的学习,并把这些本身应当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理论知识从生活的土壤中剥离了出来,这样不仅使得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大打了折扣,同时也让这门学科显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降低,并且这门学科的德育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鉴于以上这些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改进,积极把鲜活的生活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上,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一、导入内容的生活化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的功能是将接下来要讲的教学内容以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形式引出,迅速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内容很多都是经过一定的抽象概括得来的理论性的知识,往往带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在导入环节能够以一些直白的生活化的语言和情景进行新课导入活动,这样不仅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亲切的生活化场景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例如,在给学生讲哲学部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面对枯燥的哲学理论,可以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通过合理的调整比赛顺序而赢得了比赛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学生在听有趣的故事的同时也直观地感受到了 “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的整体,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的内涵,这种以生活化的故事作为导入的方式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无疑给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起了一个很好的头。

二、问题设置的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很多理论经验和生活经验。例如,在给学生讲“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生活化的问题:问题一,在商场中,同一种作用的商品如电视机、电冰箱等,它的标价却不一样,有时候还会相差很大,这是为什么?问题二,为什么有些作用分类完全不同的商品,它的价格却是相同的?问题三,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选到物美价廉的东西,究竟“物美价廉”能不能真正的实现呢?这样三个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问题一提出,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一轮又一轮的自主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概念,并且开始为接下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这种生活化的问题,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也变得更加形象直观起来,这对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大有帮助。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往往都是按照复习旧知识、讲解新知识、课堂练习、课后评价这样几个固定的步骤推进的,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思想政治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生活化。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条件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来到乡间农田,深入社区厂矿等,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让生活与思想政治教学真正的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社会这样一个生活课堂中学到实用的知识。

四、课后练习的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学科也同样如此。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学好它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的解释生活、改变生活、享受生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呢?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和运用才能实现其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时间结束以后,课后的实践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这种练习要尽量地贴近生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生活实践能力,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学科实用价值。例如,在讲完了“投资理财”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假如现在给你们每人10万元的资金,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家庭日常消费习惯、支出情况等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家庭理财计划书。比起传统的书面作业,这种形式的作业令学生感到十分新鲜有趣,每个学生都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了完成作业的活动中来。在学生的热情努力下,最终每个学生都交出了一份质量不错的家庭作业,并且通过这种实践性十足的作业,也有效锻炼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既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各学科的改革趋势,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们要时刻把“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努力用生活来丰富思想政治学科内容,以更好的实现其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1]晁玉玲.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2010年7月30日

[2]徐洁.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04期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6

摘要:文章结合物理概念教学实际,对用生活来组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例作了分析,并据此给出了一些教学思考。

关键词 :生活;高中物理教学;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85-03

一、教学的意义

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是课程改革中一直受到各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考试内容应加强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无处不在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着手,探索系统的、有规律的物理知识;鼓励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心智的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寻找生活现象作为课堂的开展点,这样才能使高中物理教学达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教学的实例分析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从初中到高中的迁移。高中生已经有至少两年的物理学习经验;初中物理课程内容贴近于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为了保持教学的延续性,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为本,除了教材所提供的生活素材外,还应尽可能地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指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中学物理教学中。

2.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1)用生活引入和理解物理概念。教师如果仅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觉得问题生疏难懂。高中学生已有各种生活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物理问题。

[实例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在学习加速度时,可以用以下方式引入。

方法一:同学们,如果有甲乙两辆车以相同的速度V同时在马路上行驶,此时,前方突然出现了悬崖,两辆车同时刹车,甲车刹住了,乙车不幸发生了车祸。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就会说,甲车刹车得真快,乙车真慢,我们此时所说的快与慢是否说明甲车的速度变化比乙车的快呢?

方法二:我们用速度来描述物置变化的快慢,那么我们要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今天我们学习这个物理量——加速度。

以上两种新课引入方式分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的角度引入,方法一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只有给学生提供有力的生活依据,才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理解。

[实例2]功率的引入。在学习功率这个概念时,可以用实例引入:挖土机和人要完成相同的任务,挖土机花的时间比人花的时间少得多;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起重机用的时间比搬运工少得多;从水井里提水,抽水机比人要快得多。

[实例3]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理解。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的前概念:如铁球和纸张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铁球下落的速度比纸张快。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教师演示同样的大小(即纸张质量相等)、不同形状的纸张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并且否定自己已有的前概念。在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用生活化的小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实例4]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过程与方法:由生活现象入手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体验现象总结规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如何从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利用生活现象、实验探究、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首先,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所要学习的物理概念。教师列举在生活中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鸡蛋撞石头,鸡蛋会碎,并请学生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杯子落地,杯子碎了等。 教师进行评价,简单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分析当手给桌子一个力时是不是桌子也给手一个力,并请学生思考是否所有的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设计说明: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再带着学生分析—用生活经验引出物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给学生两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做探究实验。学生对拉两个弹簧测力计,得出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把两辆小车依次放在桌面上,学生将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小车上,当同名磁极相对时,由于磁力,两辆小车往相反的方向运动,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学生观察得出两辆小车后退的距离相同,再运用运动学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得出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桌面上放一些圆木棍,再在圆木棍上放上三角板,当小车在三角板上向前运动时,让学生观察圆木棍如何运动。学生观察得出圆木棍向后运动,得出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设计说明: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的认识建立在坚实的生活和实验基础上。)

最后,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教师提问: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应该如何解释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现象——鸡蛋碰石头,总是鸡蛋碎而石头不破,马拉车时车往前运动而马不后退?

教师带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不同是因为还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的其它力有关,并解释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尝试解释拔河比赛中胜负的原因。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意义。

(设计说明:解释生活的现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用生活经验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帮助学生纠正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错误的前概念。)

3.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堂教学实例分析。生活与物理本来是一体的,如果教师忽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间的联系,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了很多物理知识,做了大量物理习题,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没有提高。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改变课堂“纯理论物理”模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物理回归自然,服务生活。

(1)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实例5]功率的运用。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若前方遇到一段较陡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应该怎么做,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学生回答:方法一:加大油门;方法二:换挡。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方法一由P=Fv得,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遇到上坡时,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当输出功率大于额定功率时,发动机会损坏,因此此种方法不可选。

方法二汽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小,在额定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只要牵引力足够大,汽车便可达到坡顶。所以选择方法二。

此问题设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使学生深刻感受物理服务于生活。

[实例6]向心力。在学习了向心力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在道路湿滑的情况下,无论走路或驾车,应该降低还是增大转弯速度?为什么?

分析:应该降低转弯速度,因为在汽车转弯时,侧向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即F=mv2/R,道路湿滑即摩擦力减小,在质量m、曲率半径R不变的情况下,摩擦力减小,所以应该降低转弯速度。

向心力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感知身边应用到的向心力,并且对力和运动的联系有较深的认识。

(2)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实例7]摩擦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结合上一节课学过的静摩擦力,会简单应用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用生活中现象作为课堂实验,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生活、社会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求法,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改变。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调控。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静摩擦力的定义,进而让学生思考运动的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

学生回答静摩擦力的定义。

新课教学

①滑动摩擦力的产生。

教师提问:一个篮球在地上滚,最终会停下来,是什么原因让它静止下来的呢?

通过学生思考,师生分析:当篮球在地上滚动的时候,受到地面的一个力阻碍它运动,最终静止下来。

得出结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运动时,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动摩擦力。

(设计说明:引入生活化,认识建立在生活经验上,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提问:刚刚例举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手去贴近桌面,相对于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的摩擦力方向,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回答:与运动方向相反。

教师再演示实验:把黑板擦放在书上,用力拉书,黑板擦随课本一起运动。

师生共同分析出: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实验生活化,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强化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演示:将木块放在水平硬纸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再分别在木块上放不同的砝码,仍分别匀速拉动记下每次弹簧测力计读数及木块与砝码的总质量。师生分析得出结论: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即F=μFN。

④滑动摩擦力的改变。教师请学生介绍在生活中为了改变摩擦力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学生回答:汽车用橡胶的轮胎,刹车时利用橡胶增大摩擦;自行车转动部位加注油来减小摩擦力;汽车在路上打滑时,可以在轮子下面放些石子或沙子、稻草之类的东西来增加摩擦。

(设计说明:有了前面的知识学习,这个环节强调用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教学的思考

在用生活组织高中物理课堂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两方面是相伴而行的,这一点从上面两个教学设计实例就可以看到。

在用生活组织高中物理课堂时特别应注意:选择学生关注的、可能的、现实的生活世界。

教学实践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多少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知识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为了促进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如何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总之,教学尝试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内容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生活化了。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