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斑羚飞渡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斑羚飞渡原文范文1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展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16-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和体会: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形成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几乎看不到学生亲身实践探究活动。当前,迅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
1有趣导入,使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增强学生认识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1看图导入法:
板书课题,不急于入文,而是出示画图,把学生的兴趣召唤出来,引向图画。例如:教《斑羚飞渡》时将画图展示。在同学们看图正旺,兴趣正浓的基础上,导入课文:画图中的动物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将学生的兴趣又通过问号由图画移入正文。书本上有插图的课文,有教学挂图的课文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图片,均可用这样的导入法。
1.2实物导入法:
例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将农家养的红雀带进课堂,学生一见到实物,兴趣大增,有的甚至站起来,近前观看触摸。这样,以物起兴,以物引题,在板书课题,这种导入法具有直观性 ,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看物说话的训练。
1.3教学朱自清的《春》欣赏歌曲《春天在哪儿》在轻松愉快氛围导入正文。
导入有趣味,不仅引人入胜可激发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留给学生时空,使学生合作探讨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是潜在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并把这一思考大胆的公诸于众。这样,另一些人也可在他人的新思维中得到启迪。闪现自己的灵感,如讲《三峡》时:三峡的风光是那么的壮丽美好、神奇美妙。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因为旧社会的未经整治、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大,无情的洪水不知吞没了多少船只与生命。每当夏水襄陵,沿朔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得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条船线上,当那凄惨的袁鸣,总是很自然的引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因而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如教《斑羚飞渡》时,让学生谈谈最让他动心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讨:
2.1在动物世界中,一个种群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对付天敌,他们能相互救助,有着神奇的本领。人类要有极高的精神境界才能表现出来的英雄行为,在动物身上竟然是一种本能,这实在是令人惊叹。
2.2人生旅途犹如斑羚的旅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意外、波折,我们不因因此而沮丧。相反,我们应该感激这些以外的波折,它是一块试金石,使出了我们的胆量,考验了我们的勇气,增长了我们的才干,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人生将因此而精彩。
2.3在集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滴水,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的大海,我们才会永不干涸。
2.4团结就是力量。通过思考、交流、研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其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在教学中以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3.1指导朗读。
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
(1)."叙事叙情"的课文有各种各样的语调,均含有一定的感情,在指导学生时,读出不同语调来把课文中的感情渲染出来,使学生感受美。
(2).读出心里停顿和心理重音。通过恰当的停顿,把句子不同的感情加以区别。通过重读句子中感彩浓厚的词,使学生在"美读"中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感受作者塑造的形象美。
(3) .范读:朗读教学中需要范读,教师在语音、姿态、情感、意境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示范,它是帮助学生逐步获得语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着重让学生去模仿,在模仿中进一步获取语感。学会运用表达技巧,还可以配乐范读。从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从先生"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些语言行为为动情点,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感情,使作者与学生心灵发生共振共鸣。
3.2指导背诵:
背诵要有明确的记忆目标,才能增加背诵记忆的效果。要是背诵记忆效果好,掌握些常用的具体的背诵方法。不管采取什么背诵方法,都应注意这样一条原则:背诵记忆不只是动口,还应该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的全面投入。背诵时,可以用眼看、嘴念、脑想,手势比划描摹、抄录誊写,这是增强背诵记忆的有效手段。背诵还应该复习巩固,复习时记忆之母。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爱唱的特点,把所要背诵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歌曲唱一唱,效果良好,歌词的曲调不变,只是用诗词代替歌词。这样,快乐的唱歌,轻松的背诵。
3.3学会积累:
积累语言的途径是让学生建立笔记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1)、记录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甚至是整片的优美短文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2)、文章剪贴。(3)、指导学生平时扑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生动的语言。
3.4注重运用:
斑羚飞渡原文范文2
多读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仅依靠语文课堂,仅局限于现有的语文课程教材,是不能满足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的。但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又往往受到学业的影响而没有时间保证,同时课外阅读没有与课内学习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的帮助,因此,探索一条有效的课内外阅读相衔接的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使课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外的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呢?
一、由课文延伸
(一)由古文的延伸。
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真可谓是浩如烟海,灿烂辉煌,我们的教材中含有一定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而能入选教材的基本上都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因此,可以由这些作品延伸开去。
例如我们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就可算是对课本中古诗词的一种非常好的延伸。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光记住课本中那几首有限的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又如:高年级课文里选编了四大名著的精彩段落:《景阳冈》、《猴王出世》、《草船借箭》等,这些课文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去阅读这四大名著。
再如:学了《将相和》,可引导学生去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学了《临死前的严监生》,可引导学生去看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二)由现代文的延伸。
课文中也有许多是从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节选的片段,这同样也值得引导学生去读读原文。
如: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会吸引孩子们去读《城南旧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会让学生想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小英雄雨来》一定会想读全篇;读完《渔夫的故事》,又怎会不想读《天方夜谭》?而《金钱的魔力》更会让你迷上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二、由作家的延伸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作家,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的作家,如:鲁迅、冰心、老舍、丰子恺等等,那么,很自然的,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读这些名家的名著,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等,学生有课铺垫,也会很乐意地充满兴趣地去读这些作品的。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俄国文学之父”之称的普希金也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作为教师,能教给学生的毕竟是有限的,但如果能使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是一生都有益的。而要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则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一)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学生的阅读纯粹只是“读”,没有“背”、“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那么就算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也是没有多少效果的。阅读过程中读到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应该摘录下来,边摘录边感悟词句好在哪。看完书后还可经常看看摘录的好词佳句,加深记忆与理解。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更有实效。
(二)写读后感。
读书摘抄,比较适合低、中段学生,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够的,为了加深印象,更为了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在读完书后写一写读后感。
如:《鲁滨孙漂流记》是我们全班同学都阅读过的一本好书,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勇敢、乐观、坚持不懈,而通过写读后感,许多同学的感受又更进一层,想到了自己的学习,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人还想到了该如何去面对人生所遭受的挫折……学生的思想就可以在这样的思考当中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三、师生间、同学间推荐阅读
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阅读了。
例如:六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后,我先自己阅读了他写的小说《一只猎雕的遭遇》,然后在班级阅读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这个故事的梗概,当时孩子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用我要求,很快,在班上就兴起了看这本书的热潮。不仅如此,看完这本书,许多同学还接着看了他写的另外几本书,如:《狼王梦》、《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
同学之间如果阅读到好书,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推荐,好书大家分享,平时的交流也多了话题,还可增进同学间的情谊,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四、读书竞赛
学校、班级要经常开展有关的读书竞赛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故事会等,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和大量阅读的积极性。还可组织学生编抄报,把自己的读书兴趣、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使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各种能力融于一体,使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斑羚飞渡原文范文3
1. 衔接的必然性。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绝对静止孤立的存在是没有的,其存在形式也总是由低级向高级无穷尽发展。低级是高级的基础,高级是低级的深化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小学语文的学习和初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具有必然性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2. 衔接的必要性。翻阅《语文课程标准》,以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为例,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语文有很多培养目标的描述存在相同的要素,只有表述层次上存有高低之别。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初中的语文学习又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深化和提升,两者的关联决定了初小衔接的必要性。
3. 实践层面的思考。通过阅读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存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都注重放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但在实践操作时,两个学段的很多教师都没有基于初小衔接的背景来思考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各自为政,造成了“学生”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浪费。除了相同,初小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小学的阅读教学强调习惯养成,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初步形成;而中学的阅读教学则重在自学能力的指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深入研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 “立”之内涵解析――六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守什么?
1. 扎实的“三基”训练。一位中学教师是这样描述初小语文学习差异的――“学生一下子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特别是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而且,初中课时很紧,特别因为学科一下子增多,留给语文的时间很少了,课外作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在短短的一堂课时间内,尽量发挥它的价值。”这样的课堂,必然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习惯。如何达成扎实的“三基”训练呢?可以借助以下三条途径。
(1) 基础知识――高效的字词教学。授课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提笔习作时,常常出现不会写的字,有些字甚至是常用字,这种状态反映的是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不扎实。因此,作为六年级的教师,对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仍不可小觑。笔者认为,即使是六年级,字词教学的环节(或融合于检查预习当中)仍不能省略,但是,六年级的字词教学,一定要有别于其他年级,要做到“师本开发、重点突出、触类旁通”。也就是说,依托教材,发现有价值的字词教学突破口,凸显每一课字词学习的特色,提高字词学习的效率。
(2) 基本能力――精当的学法指导。我们常说“带着学生阅读,不如教会学生阅读”,对于强调高效、自主的初中课堂而言,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无遗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因此,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借助精当的学法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3) 基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对于要学会边听边记笔记的中学生而言,“听”尤为重要。因此,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倾听”不仅要听清,还要听懂,也就是能从老师、同学的发言中,听出重点、听出问题,要培养其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刻意而为。
2. 丰厚的语言积累。要让学生感到处处有语文,六年级教师就必须树立语言积累的意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达成初小衔接。怎么利用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呢?
一是在朗读中丰富积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还是“诵读与积累”,我们都应该在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沉醉其中并熟读成诵,通过诵读达到丰富积累、积淀语感、陶冶性情、提高素养的目的。
二是在运用中升华积累。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语文用了才会有”,一句话道出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作为母语教学,运用无疑是语言积累的最佳路径。例如,《安塞腰鼓》一课,出现了大量的诗化语言,在教学“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话时,我就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原来的句式转换为“( )如( )”,通过言语实践,学生不仅体悟了原文的暗喻手法,而且达成了言语积累的效果。
三是在拓展中持续积累。现在各所小学都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材中也显露出了对课外阅读的引导与重视。初一语文教材同样有课外阅读的内容,部分课文就选择了课外读物中的章节,如在七年级,就选择了《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教材的安排让教师具备了敏锐的拓展意识,古典诗文的诵读、随课文的阅读拓展、结合年段特点推荐阅读书目等做法,让学生在拓展中持续着语言的积累。
3. 学段的教学特点。翻阅初中的语文教材,从《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我们看到了小学课文《石头书》《大自然的文字》的影子,《斑羚飞渡》让我们立刻想到《生命桥》,《安塞腰鼓》更是同文再现。类似的课文,中小学重复学习,要想不浪费学习资源,小学六年级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准确定位――语文学习姓“语”,小语要姓“小”,而第三学段的教学又应该姓“高”。找准了坐标,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坚守学段的教学特点。
(1) 重视默读与浏览。联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我认为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绝不仅限于速度的要求,还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涵:首先对默读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个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基本的默读速度应该是(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否则,就是欠账,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再次,提高默读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读能力的要求,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体验、评价等。
(2) 关注词句的品析。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应该说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六年级阅读教学的词句训练,也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学生才会更深切地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才会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轻松实现初小语文学习的衔接。
(3) 揣摩表达的特色。这项要求,应该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
三、“破”之内涵解析――六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什么?
1. 改变预习效力。山东的杜朗口中学是一所具有传奇色彩的学校,提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一所农村中学在历经了教学革新之后,竟然能够开创教学质量的奇迹,我想,这样的成效根源就在于将预习的效力最大化了。做为六年级的教师,一定要把预习当作规范的作业来对待,不能看作是一个附带性的作业。关于六年级的预习作业,笔者认为有几点是必须要涵盖的:其一,质疑问难;其二,词句品析(解决疑难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重点语段的简单评点);其三,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摘录。
2. 改变学习心态。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教学重在“半扶半放”。因此,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作为第三学段的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平日的课堂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流程:其一,质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其二,批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其三,交流,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带领学生分享学习文本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