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的悯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绅的悯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绅的悯农范文1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礼堂;农村;农民;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农村文化礼堂是展示农村特色文化的平台,是农民精神家园与乡村新型共同体重构的重要载体;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可以更好地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是展示新农村农民精神风貌,凝聚力量,让广大人民积极地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富国强民,最终实现中国梦的本质需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1、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从单一朝着综合性发展。

农村文化礼堂是一个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 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各个村可以根据自己的本地特色设置学子榜、成人礼、文化讲堂及各种文娱活动室,还可以结合“文明村”、“文明家庭”的创建,开展“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等乡风评议活动,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呈现多元化。

2、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从“外”而转向“内”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注重于本土文化建设,着重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文明乡风,倡导特色文化。文化礼堂中开展的各项活动大都是结合本土的东西,如村史廊、成人礼、民俗活动等等都是农民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骨子里的东西,而文化礼堂则是起到了摒弃其陋习,挖掘并发扬其精华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草根文化”更接地气。这种由“外”向“内”的转变使农村文化建设更具有生命力。

3、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由“浅”向“深”发展。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散落于祖国的乡间原野,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这些看似质朴甚至于粗陋的东西,一经拂去其表面的灰尘,就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正是要深入挖掘这种潜藏于人民群众中的传统的道德之美、技艺之美、文化之美、及人性之美,让这种种的美在现代文明中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一种基于对农村、农民理解、尊重之上的引领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农民才是文化礼堂建设的主人,而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只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懂得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去引领他们,也才能真正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农民的精神家园。

1、因地制宜、聚集人气。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建设。从目前各地的文化礼堂建设来看,很多地方都是利用现有资源,一些废弃的大会堂、祠堂、寺庙经过修整成为全新的象征着农民的精神家园与乡村新型共同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村里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在村人心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当这些昔日的大会堂、宗祠、寺庙被修整一新成为全新的文化礼堂后,村民会有一种陌生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缩短了他们对新生事物的距离,焕发了他们想亲近的本能,也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弘扬传统文化,唤起村民自豪感。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各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村史廊、名人墙等宣扬村里的名人逸事,激发村民爱家爱国的情怀,邀请村里的各类国家、省、市非遗营造技艺传承人来展示手工技艺,传授手工知识。利用民间传统节日来开展一些民俗传统文化,如:农耕、茶及药等文化,这些土生土长的事物更能让村民接受,并唤起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弘扬传统美德,激发村民正能量。社会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是一个美的社会;一个和谐的村庄,才是一个文明的村庄,一个和谐的家庭才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包容之上,文化礼堂的建设,是基于宣扬美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文明村建设,开展“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阳光少年”、“致富能人”、“最美XX人”等评比活动,用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来促进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激发正能量。

4、开展科普讲座,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注重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要让村民站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土壤上稳步提升,我们可以利用录像、网络等来传授一些生产、生活当中的科普知识,印制一些易学、易记、易用的小册子,让村民一学便懂,一懂就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5、宣扬时尚礼仪,提升村民思想内涵。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律已、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我们国家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之花植根于中华大地源远流长,我们只需捡拾起先贤的遗风,可以在礼堂内或院墙上悬挂诸子百家名言,并开展乡风评议等活动。

休养是由内而外的美,美在其思想精神,而时尚是外在的美,是触目所及的恰到好处的装饰。现代的农民已然从温饱中解脱出来,早已在寻找着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文化礼堂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我们除了要从思想上、生活、休闲娱乐上提供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外,还应从美的角度入手,提供一些美容保健、色彩服饰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由内而外地美,把文化礼堂真正地建成他们的精神家园。

李绅的悯农范文2

【关键词】 社会认知理论 农民工子女 身份认同危机 处理策略

一、引言

2013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农民工子女状况研究报告》中表明,城乡农民工子女规模达到3581万,比2005年增加超过四成。由于农民工子女大多随父母务工进入城市,因此他们是被动进入城市。这种被动进入城市的状态容易造成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困难和出现心理问题。研究证明,农民工子女是脆弱、敏感而自卑的,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沟通与合作,有被歧视的感觉。在较多负面情绪的包围下,农民工子女还易出现负面行为,甚至是行为。研究表明,造成农民工子女充满负面心理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的身份认同危机。在被动进入城市之后,农民工子女面对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难免出现焦虑和不安。甚至,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还会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同时,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大多为从事体力工作的农民工,很少有时间和知识储备帮助农民工子女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有学者认为造成农民工子女身份危机的根源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这种排斥既体现在宏观的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交往。因此,当农民工子女觉知到这些排斥后,其社会认知便较易发生冲突,其中一个表现便是农民工子女的身份内化状态。不同的身份内化状态,将影响农民工子女的行为表现。因此,有必要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分析并解决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

二、社会认知理论视角的农民工子女群体身份认同

1、费斯廷格的社会认同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的每一种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认知元素构成。认知是认知结构中的“元素”,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可以用诸如思想、观念、态度或信念等来表示。认知元素之间既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相互关联。当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又同时处于不一致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不协调(out of tune)。这种不协调反应在认知层面上就是“认知失调”。当个体出现了认知失调时,往往会从三方面出发来应对。第一,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认知。第二,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认知符合其行为认知。第三,引进新认知元素消除不协调感。费斯廷格通过实验证实在改变态度方面,小诱因比大诱因更起作用,小报酬在推动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方面比大报酬作用更大。费斯廷格的社会失调理论作为强化理论的对立面,在促进个体从认知层面作出更改是非常具有效应的。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倾向以借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来促进个体的行为变化。但是,这种形式却忽视了个体认知心理规律的功能。

2、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

刘欣在构建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认同理论中,认为流程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是一个由内及外环环相扣的层次结构。其中,农民工子女城市认同的最外层是行为趋同,中间是情感归属,而最内在核心则是核心价值。因此,改变农民工子女认知时,不能够简单地局限在其行为是否改变,更应该从农民工子女的情感归属和核心价值来看。考虑到核心价值是群体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有必要探讨农民工子女群体身份认同危机成因,就无法回避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与其同伴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同伴关系会给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认同造成影响。杨福义和梁宁建在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中指出,同伴关系对身份认同有影响;史丽君则认为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树立起社会角色的正确认知;郑友富和俞国良则认为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身份建构有重要作用;戴丽敏等人则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歧视知觉会使农民工子女对自己的身份有所怀疑,进而增加身份认同的模糊性。

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也必然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研究表明社会认同程度高的个体会更愿意和主流群体在一起,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更强。也有人认为,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状况差,身份认同易模糊,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经常出现“低人一等”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使农民工子女在面对城市儿童,往往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不容易进入到城市儿童的群体中。雷有光也认为,正是由于农民工子女的边缘化地位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虽然农民工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儿童成为好朋友,但由于他们的自卑情绪和弱势地位,使其容易认为城市儿童是不友好的。最后,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融入尝试受挫后,便会选择放弃融入城市生活,转向和其他农民工子女交往。范兴华等也认为,老家认同严重的农民工子女不愿意和城市人群接触,甚至会排斥城市人群。而城市认同则让农民工子女愿意融入到城市中,愿意和城市儿童交朋友,有更亲密的互动。

3、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的处理策略

大量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倾向将自己视为城市的“外来者”。研究者通过城市中第三方视野得出的结论也验证了农民工子女对自己的定位和看法。其中,白文飞通过对社区居民和学校老师的调查中也从第三者的视角验证了如上结论,他们认为,在城市社区居民和学校老师的眼中农民工子女是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员”。显然,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认同符合身份传播理论所认可的双向评价原则,即,农民工子女目前的身份认同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由社会整体的环境造成的。这种双向影响必然造成农民工子女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歧视知觉明显,最终使农民工子女形成封闭式的小群体。

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其身份认同危机也会延续到班级认同中,并形成群体交往危机。其中农民工子女班级认同危机主要有五个表现:第一,与非农民工子女交往的贫乏;第二,班级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第三,班级归属感的缺失及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第四,分割的个人群组出现;第五,班级认同的转移。在以上五个表现中第一点和第四点特别引起注意。目前,大多数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都实行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安置在一起的混合教学班级模式。这种模式原本的目的在于保证班级中成员结构合理和多元,并促发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的相互了解与交融。但目前已有调查表明,在问及是否主动和城市儿童交流时,有28.9%的农民工子女表示仅“有时”会和城市儿童交流;18.2%的农民工子女表示自己“偶尔”会和城市儿童交流;5.9%的农民工子女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和城市儿童交流过。显然,农民工子女的在班级中的表现有悖于班级划分时教育理念设计的初衷。同时,班级中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欠缺的沟通将必然导致两类群体间的误解和分歧增加,最终也将造成彼此的相互疏远。而第四点则意味着在班级中存在由农民工子女组成的亚群体。农民工子女在班级中无法获得归属感时,他们便会转而相互“抱团”形成可以寄托精神的班级亚群体。已有调查认为,24.9%农民工子女对城市儿童表现出了较强的敌意,并发出自强宣言或口号,所以在班级中存在农民工子女的亚群体也是情理之中的。这种亚群体虽然可以使得农民工子女暂时找到依靠,但是从班级整体上来看,它却可能会造成整个班级的分裂。甚至会出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之间的对抗。

因此,受费斯廷格社会认知协调理论的启发,在处理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危机时候,从农民工子女最重要的生活情景――班级生活出发,设定出具体促进方案来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身份认同危机现象。在如此视角下,班级身份成为一个自然而方便的切入点。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强化农民工子女的班级身份,将能够解决在农民工子女认知结构中原本存在的“城里人”与“老家人”的对立失衡得到矫正。在中观的群体层面上,从班级整体层面出发,进一步地增进班级中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的交流,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并非两类人。可以说,班级成员身份作为一个桥梁,连接了农民工子女在心中原本分离的两块似乎完全不同的疆域,并使其能够从一个更高和更宽广的层面上去看待自己的身份。最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都会因为班级身份的强化而意识到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现在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中,就是“一家人”,应该和睦相处。

三、展望

从表面上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所出现的群体身份危机似乎是由其城市生活不适应所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该问题表露了城市建设中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缺失与忽略。因此,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危机时,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多管齐下。第一,在微观层面,应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认同问卷,科学地对农民工子女可能存在的群体身份认同危机做出定量化的测量和评估,并依据评估得分进一步地对农民工子女可能存在的身份认知失衡进行调整。第二,在中观层面上,应该从班级群体层面出发,制定出保证班级整体和睦相处的活动方案,通过该方案能够确保农民工子女一方面更好地适应城市班级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其接受差异文化打下基础。第三,在宏观层面,应该建立起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城市并融入其中,进而减少其身份认同危机发生的可能。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罪错青少年群体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L11DGL013);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基于传统哲学的社会治理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1s1jdwt-37)。)

【参考文献】

[1] 陈阳: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特点及促进:基于群体身份认同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15.

李绅的悯农范文3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扩展资料:

李绅的悯农范文4

(1)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的悯农范文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李绅的悯农范文6

好诗如师

孟凡皓 大南关小学三年四班

有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请你来猜是哪一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农民在毒辣辣的烈日照射下锄地,汗珠一串串淌落进土,有谁知道餐盘里的粮食,一粒粒都饱含着农民多少的辛苦啊!这首古诗就像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师一样,每当我不想吃饭的时候,这位老师就会开口了:“农民那么辛苦的劳动,全被你学浪费了。”我就会脸红,就又回去努力把剩下的饭全吃了,因为常常这样想,我现在吃什么饭都基本不会浪费。

这下,你知道这首诗了吧?对,它就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悯农,它教我懂得珍惜所有的劳动成果。

上一篇贺卡图片

下一篇中秋祝福语言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