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知的写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知的写法范文1
信是这么写的:
亲爱的×××同学:
请查收此次考试结果,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已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考试中展现了最好的自己。
但是,请你明白,我们知道这些考试不能衡量出每个人的独特之处,那些出题和判分的人并不了解你们――他们和老师不同,也肯定无法与你的家人相提并论。
他们无法从考试中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掌握两种语言。
他们无法从考试中知道,你精通一门乐器、能歌善舞、有绘画天赋。
他们无法从考试中知道,你受同学欢迎,你的笑脸可以带给朋友一整天的好心情。
他们无法从考试中知道,你擅长写诗谱曲、热爱运动、喜欢思考未来、能在放学后照顾弟弟妹妹。
他们无法从考试中知道,你曾经到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能讲出美妙的故事、享受和家人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他们无法从考试中知道,你值得信赖、热情、体贴,每天都在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虽然考试成绩能反映一些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一切。所以,请快乐地看待自己的分数,并为此感到自豪。要明白,有许多方式可以证明你是个出色的人,分数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摘自《青年参考》,作者谢雨)
这封信我读了好几遍。我深以为,这封信不只是写给学生的,更重要的是写给我们教师的,信中所说的一切,都曾经发生在我们教师身上,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发生在我们教师身上。只有让这一切不再发生,我们教师才可能真正知道那些“无法从考试中知道的”。
的确,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有好多好多是“无法从考试中知道的”,尤其是那些独特之处。而这些“无法从考试中知道的”,恰恰比“考试中知道的”要重要得多,也精彩得多。的确,“虽然考试成绩能反映一些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一切”。事实是,在现有体制下,在现有的理念下,我们不少人相信考试能考出一切,能反映一切,也能决定一切,于是,以考试成绩来代替一切。殊不知,当以考试的内容和成绩代替一切的时候,就忽略了、丢弃了“无法从考试中知道的”一切,以至最后消亡殆尽。
于是,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知道“无法从考试中知道的”。
我们不仅需要考试,还需要评价。也许一些“无法从考试中知道”的,能在评价中知道。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正是追随着儿童发展步伐的,如果能将评价当成儿童发展的真正记录,那么,所掌握的两种语言,所精通的一门乐器,还有绘画的天赋、运动的才能,还有给朋友的温暖,对弟弟妹妹的照顾……这一切的一切都会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家长和所有人的面前。这时候,我们才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学生。
其实,我们还可以大胆一点:如果我们舍弃评价呢?对这一大胆设想,肯定不少人是反对的:教育,怎能不要评价呢?没有评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些观点无可厚非。我只是提醒大家:学生悄悄的变化,学生内心深处的一切,都是不可捉摸的,也是不确定的,是无法考的,甚至是无法评价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呢?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游戏,同呼吸,“共命运”,还不真正了解他们吗?有了这一切就够了。在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面前,成为最好的自己面前,具体的方式、办法都是次要的――我坚信。
通知的写法范文2
1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素质的现状
1.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只流于表面,老师教学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大部分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课时少但内容庞杂,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的目的。另外普法教育除课堂教学以外,只有断断续续进行的普法活动如:开展“普法月”、“普法周”等活动。这样的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部分学生法制意识仍然较为淡漠。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而没有树立增强法制的观念。在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安排充其量只能算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1]。这种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达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由此还会使法制教育得不到发展。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作为时代的宠儿,大学生的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不少同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忽视自己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造成个人主义突出。这导致了集体功能的弱化,使集体失去了其特有的凝聚力。受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不再。同时在图书馆撕书,在课桌上制造“课桌文化”,在食堂打饭时插队,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老弱妇残熟视无睹等等社会公德淡漠。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他们不是用良好的经济状况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条件,而是过分地把钱投入到物质享受、追求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大学生赌博严重,有的大学生偷同学的电脑、自行车、现金、手机等等。这样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着实让人堪忧。
2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2.1改革法制教育机制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和借鉴深刻的教训和经验从原有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要避免类似药家鑫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在实践中就要加强法育与德育的结合。把由单纯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道德教育,以选择性激励帮助人们在为自己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付出物质利益代价和成本中学会遵守社会道德[3]。
2.2改革法制教育内容
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2.3开展法律与道德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有效地内化为法律能力。可以开展法律法制宣讲、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关心与兴趣,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典型事件通过如辩论协会、演讲协会等进行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2.4营造健康校园道德氛围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最生动、最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社会服务、军事训练、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自感受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在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观念,促使自己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通过参观先进典型,了解先进人物的成长过程与高尚思想道德,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4]。
2.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是一种受益面大、涉及面广的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设计独立自主、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氛围;营造出创造干净、优美、有秩序的环境氛围;建立一种以师生关系为表率的和谐人际文化;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扭转不良的校园文化。
通知的写法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hanges in the traffic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With the changing of the traffic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the role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is becoming evident. Based on the functions and status of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the problems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 China are pointed out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ffic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关键词: 交通行政职能;职能转变;交通行业协会
Key words: traffic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s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99-02
0 引言
交通行业协会是交通运输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组成的民间社团组织,是交通运输领域中最为有效的一种社团组织。交通行业协会是整个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与否是交通管理体系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在当前我国体制转型时期,交通行业协会更是交通行政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作用更为重大。而我国的交通行业协会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交通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交通行业协会,大力发展行业协会,使交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更好发展。
1 行业协会在交通行政职能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行业协会是贯彻交通行政民主、落实宏观调控的重要助手 十七大中,提出了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民主社会。民主在交通领域如何体现?而行业协会就是一种重要的体现形式。在以前,交通管理的各项活动都是由交通行政部门来进行参与和领导的。而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在,这种行为就不再出现了,交通行政部门所管辖的一些领域,要逐步的退出,让市场来进行,当然政府对市场在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宏观调控,具体的宏观调控的落实者就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通过对制定相关的保障,来担当起这个责任。有了行业协会的落实,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更好的得以落实。
1.2 发展行业协会是转变交通行政职能的紧迫任务发展行业协会已成为转变交通行政职能的一项实际的工作和紧迫的任务。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协会,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培育和发挥交通行业协会势在必行。培育和发展交通行业协会应与交通机构改革相配套,并同步进行。只有交通行政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转轨,才能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
1.3 发展行业协会是交通企业及运输经营者的一项内在要求 目前,交通运输市场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运输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靠自身根本无法解决,迫切需要一种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方面之间,为贯彻政府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为企业微观经营创造宽的市场环境而穿针引线,铺路架桥。
2 我国交通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行业协会的地位未得到完全确认 交通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交通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是其地位直到目前还没有被完全认可,并没有获得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在一些地方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只是把行业协会认为是一种普通的团体来对待,认为这种团体的存在对交通管理起不到什么作用。有的地方虽然认识到了交通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时期发挥的作用,但是也没有让其发挥出应有的职能。还有的地方,把行业协会作为了自己管理部门的一个附属部门,将多余的人员安排在那里工作。有一些企业对行业协会的创建是认可的,但是由于多年来一直在政府的管理下进行,而且一些企业的领导的任命权主要在政府,因此,也没有对行业协会有太多的好感。因此,企业服从政府主管部门的指令,也脱离不了对政府或主管部门的依赖,对有没有行业协会也抱着无所谓态度。
2.2 行业协会的职能不明确 当前交通行业协会独立运行的机制尚未形成,削弱了协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又难以避免政府部门的不合理干预。一些行业协会往往对自己的职能不明确,不能为协会成员单位提供服务。由于职能不明确,也不能行使职能。而且,由于较长时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对协会的领导班子、工作人员组成,以及有关活动的干预比较大。很多行业协会由于依赖原主管部门提供的物质条件开展工作,因此,在各种关系上仍脱离不了原部门领导的影响,不能行使职能、独立自主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一些行业主管部门由于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关系,该委托给行业协会的职能不给行业协会。因此,行业协会的地位和影响也难以提高和扩大。
2.3 行业协会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有待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律、政策上为行业组织创造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和行业组织发展要求相比,行业组织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有关的法律规章过于简略,各种行政规定内容庞杂,透明度低。造成了政府机关在执法中有太多的自由裁量权和黑箱操作的空间,行业组织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二是现有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民事关系调整极为薄弱。有关行业组织的内部组织、财产关系等问题,极少规定。行业组织是自治组织,其内部组织和财产关系最为重要,正如公司一样,法律必须对其内部组织有非常具体的规定,才能够保证这个组织在一个稳固的和有灵活性的组织框架下开展活动,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纠纷并有助于达成目的。
3 大力发展交通行业协会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普遍规律。实行交通行政职能转变,大力发展交通行业协会,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介组织的基本要求,结合机构改革和交通职能转变,构筑交通行业协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对交通行业协会进行结构性调整,重新确立交通行业协会在交通行业中的地位、功能、作用,重新规划交通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交通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顺利发展,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促进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的观念要转变。把政社分开与政企分开的重要性同等对待,充分认识培养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大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发展行业协会在整个改革中的重大意义,更加理性地培育政府、利益集团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发展行业协会必须提高认识,澄清一些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一是行业协会不是“可有可无”的。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中的题中之意,没有行业协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不可能形成经营者的行为自律,就不能真正做到宏观调控,就不能很好地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行业协会,而且市场经济越发达,行业协会就越成熟、作用越大。二是行业协会是非“安置型”的。行业协会实际上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管理组织,承担现在政府所具有的某些管理职能。因此,它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需要有合理的人员结构,并在这一点区别于现有的“安置型”的行业协会。三是行业协会是非“官办”的。行业协会代表着企业的利益,同时,又连接着政府。但是首先它必须代表企业的利益,在政府雇主和员工“三方”会谈中代表雇主,因此,成熟的行业协会应该是由企业来“民办”的。
3.2 加快交通行政职能转变,落实行业协会职能 行业协会职能转变的根本在于将工作重点转向服务于企业,成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一是将一些属于行业协会的服务、代表、沟通、协调、监督和研究等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目前交通政府职能没有真正转变,行业协会主要在为各交通职能部门服务,一部分职能滞留于交通部门,还有许多事情潜在于市场之中,企业有需求,行业协会也没有积极地有所作为。二是将一些适宜行业协会承担的行业管理职能委托给行业协会,如交通行业的统计、调查和规划等工作由政府委托给行业协会,确保行业协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交通部门在对行业发展和改革的有关政策进行决策论证时,应充分吸纳行业协会的意见。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职能。行业协会作为一种经济类的同业组织,其功能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它还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中介。
3.3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行业协会予以支持 首先,要从法律上确立行业组织作为具有独立运行方式、目标和价值的社团法人的地位。只有明确了行业协会的法律资格,它们才可以脱离一切束缚,逐步扩大其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建议尽快出台《中介组织法》或者《行业协会法》,在法律上明确它在社会生活中以及经济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根据我国的情况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在目前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但在立法中,必须把协会的发展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框架中,必须坚持协会依法成立,必须打破按行政区划来建立协会的观念。其次,要通过法律确定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等利益集团和政府之间的协商机制和程序。没有法定的协商机制和程序的保障,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可能由于实力悬殊而无法达到制衡,利益集团与政府有可能会相互排挤和侵蚀,市场主体的利益在利益集团中也有可能遭受无端压制。
3.4 结合机构改革,对现有行业协会进行整顿 将行业协会的功能纳入行业管理体制和交通部门机构改革的整体框架中,在转变交通行政职能上,切实实行政社分开,真正体现民间性和自律性,逐步理顺行业协会领导体制,不断积蓄和增加其自身能量,使其真正成为行业智囊的参谋部、行业开发的大本营、行业信息的总源泉、行业人才的培训地。同时,在人员结构的调整方面,出台一定的政策,从经费和人员素质两个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在这里特别要提出,为保证行业协会人员素质,在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吸纳到行业协会,而不应简单地搞分流安置。从交通系统来说,要在建立、完善交通行业协会上超前谋划和运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尽快成立具有涵盖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协会,建立网络,调整结构,延伸拓展,为交通行政职能的转变,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交通行业协会的充分发展是交通行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交通行政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特别是行业协会与交通部门之间的渊源关系,我国交通行业协会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在交通行政职能调整中的作用有限。为此,必须明确交通部门、行业协会权利义务,合理划分交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责,采取一些对策来大力发展交通行业协会,使行业协会有效行使它的职能,从而促进交通事业持续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涛,林山.水路交通的发展与水路交通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J].水运管理,2000,(03).
通知的写法范文4
关键词:旅游低碳产业链机制
自上世纪开始,旅游业在全球各地发展迅速。近年来,虽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球GDP增长速度,其中,全球旅游总人次首次突破百亿,是全球人口总数的1.4倍,达105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了4.8%;全球旅游总收入达5.17万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3.6%,相当于全球GDP的7.0%。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依赖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旅游业也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同时,旅游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也对气候变化产业了一定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全球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交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部门开始关注旅游业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低碳化发展开始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低碳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低碳旅游、低碳出行方式渐渐成为一股潮流。低碳旅游就是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以旅游者为主体而设计的低碳交通、低碳住宿、低碳游览、低碳景区、低碳购物、低碳娱乐、低碳消费的活动。旅游业低碳化的过程就是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经济发展。然而,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供给系统、消费系统和支撑系统,如何实现各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需要明晰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系统如何协同发展。
二、旅游低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的理论逻辑
旅游产业链是以游客为中心、以旅游产品为纽带把旅游系统的各个要素链接起来的。在旅游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同的行业通过提供旅游相关服务而组成了一个链状的结构,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众多的产业部门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让旅游产业链正常运转。其中,围绕旅游核心企业的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餐饮、商店、车船及休闲娱乐设施,同时还涉及到农业、建筑、园林、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旅游核心企业是产业链上的要素,而其它相关产业和部门则为产业链的动态链接与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因此,要实现旅游产业链的低碳化发展,产业链上所有的要素都能低碳化发展。其中,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必须首先实现低碳化发展,如图1所示。在整条产业链上,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游客而开展,首先游客必须有低碳的意识和行动。作为旅游业三大核心企业旅行社、景区和酒店,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前端企业,在形象推广、营销、环境营造等过程中,必须低碳化,这也是旅游业低碳化的基础。供应链上的交通,是碳排放最主要的贡献部门,只有通过设施改造、技术提升、加大宣传等方式,才能为低碳化发展树立形象。而商业街区与休闲娱乐场所,则可以通过碳汇体验、环境营造、宣传等手段,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支撑。
三、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协同机制及路径
通知的写法范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协调;渗透;沟通;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职业教育是相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是基于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特别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许多行业在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时,都提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
但是,目前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招生、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上,尤其是招生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问题,社会上不重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很多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因此,不少家长都不愿意子女考职业学校;现在普高又在扩招,所以人们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已才读职校。这就造成了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素质较低,致使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的比例下滑。还由于国有企业的破产和重组,大量职工下岗,使得劳动力的需要大幅度减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教给学生真本事,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普及,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一宏伟目标,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主题。我们拥有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的职业教育队伍,这是职业教育能够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要想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我们应该清楚看到自己的弱势:
1.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职业教育不受重视,这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投入不足,很多学校还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缺乏高素质的教师。由于办学条件差,学校缺乏吸引力。
3.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4.教师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有些专业甚至大学本科也没有开设,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也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年轻教师比较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少。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随着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各用人单位所反映出来的重理论轻实践,或是无实践的问题,再针对职业教育生的重实践,少文化理论,可以看出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必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不会出现人才断层的问题。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模式的同时,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代教育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还应该为各类人群提供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才能的途径和机会。教育类型的多样化,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它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但是由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自成体系,缺乏相互渗透与沟通,反而缩小了人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沟通,使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爱好的转移,自主选择教育类型,有利于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生涯规划。
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缺乏渗透与沟通。
首先,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单向渗透:一普通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转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期望通过加强文化教育达到提高从业者的适应能力的目的。二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至今深刻地影响着职业教育,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过程到教学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限的。普通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国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直接走向社会,这部分人由于没有接受过任何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二是选择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由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爱好缺乏基本的判定,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根据家长的愿望或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所学专业,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爱好,甚至出现厌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对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其注重力主要集中在高考上,同样由于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能考上哪一类学校,而对专业的选择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还缺乏双向沟通。长期以来,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教育结构体系的这种封闭性,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尤其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学生一旦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很难有机会接受高一级的普通教育。
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能够解决各类学校之间的课程标准及其沟通。不同类型的课程,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相互之间又要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使学生既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又有能较自由地从一类学校转入另一类学校继续学习的可能,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加深、拓宽文化课的选修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其课程标准应与普通高中的相应课程的基础要求相当,供部分学有余力又有爱好的学生选修。这样,这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转到普通高中继续学习。
普通教育具有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双重职能。但长期以来,在课程目标上,是单一的升学导向,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需求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单一的升学导向的课程不符合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如果能在普通高中可以增设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修。职业技术选修课程的标准尽可能与中等职业学校一致,一旦学生对此类课程产生爱好,就有可能转到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去继续学习。这样学生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知识本位、学科导向,按照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来系统设计各个层次的教育内容,而忽视行业、职业等社会需求,忽视各类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而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职业教育领域中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改变原有的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同时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的综合学科,并且每一个学生因其天资、学识、生活经历的不同,在学习兴趣与能力上就自然产生了千差万别的表现。因此,使学生学有所长,以不同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使其能够在有兴趣的方面尽情的发挥,成为有用之人,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产过程和生产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技术理论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那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要想能使通晓技术原理和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有效衔接起来。就必须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满足在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上的一致性的要求。才能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也能更有效地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谷鸿溪主编.《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
[2]刘合群主编.《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通知的写法范文6
关键词:制造业;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69-03
有着“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辽宁省是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创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是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的主体区,2015年8月3日辽宁省政府文件《辽宁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到2020年要实现如下目标: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使之与当前的产业发展相适应;全省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总额增加一部,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36/万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一批能够抢占产业制高点并且能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开发出百个“中国第一”;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营业收占同类工业企业业务收入20%以上。由此可见为实现创新型发展,制造业企业对于协同创新组织的模式及创新驱动探索必不可少。
一、辽宁省制造业协同创新组织发展现状
(一)辽宁制造业协同创新组织
2011年辽宁省首批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首批认定由东北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的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的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的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牵头的矿山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由沈阳化工大学牵头的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等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协同创新组织成长的多年时间里,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协同龙头企业研发创新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一项。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使得企业从中获利,例如:沈鼓集团通过协调创新中心共同研发的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组,实现了国家装备国产化,使得沈鼓集团一举跻身世界压缩机行业三强。
(二)“驻校建院”模式
协同创新中心不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以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其中成功运营8年多的沈鼓研究院,运用的便是日益成熟的“驻校建院”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实现了协同效应的最大化,而且还为中心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所谓驻校建院,就是由企业和大学高校联手在高校建立研究院,被派往中心的老师既属于学校又能够享受企业的相关待遇,大大激发了高校学者在科研创新工作上的热情,以及部分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在创新驱动上,以校企合作,联合驱动为主要驱动力,在辽宁省迫切需要使得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大背景下,追其根源便是企业对于新技术的改革,追求新利润增长点的迫切需要。
(三)人才培养与储备
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中人才的培养储备以及引进一直是一项重点问题,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辽宁省众多协同创新中心中由沈阳化工大学牵头的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寓教于研培养模式最为突出。该模式中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在高水平教师的带领下实践参加科研项目,使得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模式将协调创新中心与学校的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使得两者之间互为基地,互相渗透,建立了真正的协调创新的新机制。
(四)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需成长
今年已是国家2011计划提出的第5个年头了,辽宁省协同创新的组建与发展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与技术专利,其中也有部分专利及成果转化为经济新动能,给企业带去了丰厚的利润。但是当下由高校牵头,企业主动的协同创新组织中,高校是专利与项目的拥有者与发明者,高校的研究成果众多,但是转化率极低。同时在协同创新组织的发展中,在浏览了辽宁制造业各个协同创新中心的主页后发现,在成立至今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的激情澎湃,满腔热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协同创新中名存实亡。虽然每一考核期限都会有着相应的成果出现,但是多是牵头学校自身的科研成果,并无法在企业进行转化。
二、辽宁省制造业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的研究
(一)高校牵头专利转化率低
辽宁省的协同创新中心普遍是由高校牵头组成的协同创新组织,高校是创新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高校的牵头作用下,协同创新组织确实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高校并不处于市场的最前沿,市场信息或是对于市场变更方向的敏感度不够,往往其科研成果会具有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