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景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景的散文

写景的散文范文1

一、目的不同

《故都的秋》写于20世纪30年代,作品着力表现的是作者在特定时代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并以此来折射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所以,写景本身不是目的,即非要表现景物之美和自然之美,而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和趣味,表现内心的忧郁和感伤。作品描写故都秋天的风物,着眼于“清、静、悲凉”,“清、静、悲凉”如其说是景物特征,不如说是作者内心的一种体验,所以,作者写秋,虽也状秋形,绘秋色,摹秋声,但处处突出的是自己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即秋在自己心中所引起的“味儿”。作者的思想情感,独特的审美情趣在秋景里得到了曲折而充分的体现。《瓦尔登湖》这篇散文,作者抓住了瓦尔登湖的静谧、纯净、博大、深厚、富于生命力的特征,以极细腻的笔法对瓦尔登湖上的景致做了具体而又独到地刻画,生动地表现了瓦尔登湖令人神往、使人陶醉的自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热爱和眷恋。同时,作者也借对湖的描写,完成了他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塑造。换句话说,瓦尔登湖在作者笔下不仅是一处优美的所在,更是借瓦尔登湖完成他对生命本质与灵魂生活的深刻关怀。

二、手法不同

《故都的秋》以景写心,景因情设,《瓦尔登湖》则景在眼中,情因景现。一个重主观,一个重客观,一个重虚,一个重实,一个物我交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一个静静欣赏,景在眼里,景中自然有我的喜悦。郁达夫这样来写:“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自然而然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其中“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训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萧索的意象、冷冷的色调、静寂的氛围,不仅是故都秋景的特征,更是作者心灵的映现,“十分的秋意”不过是作者在“看”、“听”、“细数”、“静对”时“感觉”到的,因此,作者心中那一份惬意、那一份恬适、那一份孤独落寞随着几个简单的意象倾泻而出,并氤氲整个庭院。秋姿、秋色、秋声不是来自作者的笔下,是从作者那颗秋心中汩汩流出,因而都渗透着“清、静、悲凉”的味儿。再看《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划桨到了那些地方,我才惊奇地发现我自己已被成亿万的小鲈鱼围住,都只五英寸长;绿水中有了华丽的铜色,它们在那里嬉戏着,经常地升到水面来,给水面一个小小的水涡,有时还留一些小小水泡在上面。在这样透明的、似乎无底的、反映了云彩的水中,我好像坐了氢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此段描写把成千上万的鲈鱼在水中游泳、嬉戏的情态生动而逼真地刻画出来,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作者用笔极工,鱼形、水色、水面上的小水涡小水泡,都逃不过作者的眼睛,都那般地诗情画意,而小鲈鱼游泳的情态,更让作者凝神聚力,并心生快慰。无疑,这里的描写渗透了作者泛舟湖上的无限喜悦之情,甚至直接用比喻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其目的还是为了状写湖水的清澈、透明和鱼儿在水中游泳的轻快神态,以表现瓦尔登湖的美和生机。

另一方面,《故都的秋》选取片段、零星而平常的景物来写,表现故都之秋无处不在、味浓、味永、味烈的特点。而《瓦尔登湖》则立足于全局,对瓦尔登湖上的景物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刻画,给人以整体印象。再者,《故都的秋》把描写与叙述、议论、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情生景,借景,“物”“我”交融,作者深沉的情绪情感得到了充分体现。而《瓦尔登湖》在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之外,还常常在绘景之中直抒胸臆,情随景生,情景亦浑然一体。

三、效果不同

写景的散文范文2

关键词:公文撰写 工作责任 勤学、苦练、创新

公文撰写工作责任重大、非常辛苦。做好这项工作,没有多少“秘诀”可言,关键在于勤学、苦练、创新。

一、勤学是前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好公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求文秘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深厚的思想修养、丰富的知识储备。达到这些要求,唯有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一要学习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写作公文就难免出现错误观点,即使观点不错,对所反映的事物,也很难阐述深刻。二要学习政策。公文的政策性很强,不了解政策,就难以承担公文写作任务。党的方针、政策涉及方方面面,而且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公文撰写人员必须加强政策学习,努力提高政策水平。三要学习领导同志的讲话、观点。注意积累、悉心琢磨领导同志在各类会议上的讲话,各种场合中的观点,在公文撰写工作中做到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力求体现领导风格。四要全面掌握情况。及时掌握各项工作的进展,善于总结典型、经验,做到既吃透上情,又把握下情。五要学习范文。模仿是学习的重要形式。要注意学习报刊、互联网上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经过了层层把关,反复修改,高度提炼,领导审阅,是众多人心血、智慧和才华的结晶,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是必不可少的高质量、高标准的范文。要精心研读、用心揣摩,学习借鉴他们的好观点、好经验、好风格,与自己的思维成功对接,并融为一体,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学习市场经济、法律、科技等做好工作所需的一切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做好公文撰写工作,要学的东西很多,可学的东西也很多,关键是克服浮躁心态,耐住寂寞,把学习的过程,作为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好文秘人员的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苦练是途径。在勤学的基础上,写好材料,必须苦练。必须下大功夫,下苦功夫。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写材料也是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不断的写,不断的练,才能写好。初学材料,要从摹仿开始。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同样,初学公文写作也离不开仿写。比如写领导讲话稿,就可以多找一些类似方面的领导讲话稿学习参考,看看别人是如何开头的,如何照应的,如何结尾的,如何立意的,如何表达的,等等,在仿写过程中认真揣摩、领悟,不断熟悉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这是初学写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社会学上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意思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经过10000小时的锻炼,按比例计算就是:按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四个小时算,需要十年,每天工作八小时,需要五年。我认为非常有道理,要成为写材料的高手,差不多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只有经过长期反复苦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之境。如果想出类拔萃,就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怀才不遇,而是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所以,我认为要写好材料,在勤学的基础上, 必须要苦练。

写景的散文范文3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221-02

所谓“三化”是指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是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坚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1]。继承改革开放30年“三化”发展的成果,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和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找好三者各自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着力点,实现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求得中原经济区整个系统发展难题的最优解。

一、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得益于河南省坚持不断探索“三化”的最优发展模式,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均呈稳步前进,逐年上升的态势。纵观来看,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在党的上正式确立,这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三化”协调发展的思想开始酝酿并起步实施于这一阶段。统计数据[2]显示1980年河南省的工业化率为35.1%,城镇化率为14.0%,到1992 年工业化率提高到37.6%,城镇化率提高到16.2%,增长率分别为2.5%和2.2%,可见在工业化的主导下,农业基础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虽然起步阶段增长十分缓慢,但是“三化”稳步推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二)发展阶段(1992-2002年)

继党的正式确立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后,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发展方针,河南省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正确发展思路。在此期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率分别由1992 年的37.6%,16.2%和18.5%提升到2002年的40.0%,25.8%和42.7%,增幅分别为2.4%,9.6%,24.2%,可见除了工业化进程稳定推进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三)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

顺应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党和政府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接着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战略。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明确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道路,“三化”进入深化发展阶段。截止2010年底,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率分别为51.8%,38.8%,92.9%,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1.3个百分点,在实现了经济总量规模提升与工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得到大幅度提升。“三化”互动增强,逐步协调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绩。在继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努力中,河南省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城镇化和工农业建设的经验,为“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开拓创新,河南省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已经日渐明朗。然而,当前我省“三化”发展的协调程度并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主要的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偏低,这是由“三化”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和我省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所以目前“三化”协调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三化”预期的协调发展程度低于相互制约的程度

我们发现我省工业化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关联弱,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重等是当前“三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滞后,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的拉动效应尚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城镇化率过低的瓶颈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也同时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提高;加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等也严重制约和阻碍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二)“三化”的三个部分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写景的散文范文4

1、抓住景物的特征

游览的对象无论是山川风景还是城乡面貌,它们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等,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紧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征,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特定时间(20世纪30年代)、特定地点(故都北平)、特定季节(秋)的特色景观。

2、掌握写景的方法

写景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我们应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用某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观察景物时,观察点如果是固定的,我们可仰视,也可俯瞰;可近观,也可远眺,把站在同一位置上看到的景观记录下来,这就是定点观察。观察点如果是变换的,可以边走边看,把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观依次描写下来,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对于同一景物,我们还可以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去反映景物的形貌地势,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

(2)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要把看到的景观描摹下来,可以从大处着笔,就像画家写生一样,勾画出景观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景观有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对某一具体的景象,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如实地记录下自己在游览过程中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实景。为了增强形象可感性,可将动景写成静景;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可以把景物的静止状态写成动态,化静为动,写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为了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由眼前的景观写到记忆中的类似景观,写到自己想象中的景观,可以将虚像写成实景,将实景写成虚像,自然会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3、合理安排写作内容

写景游记散文,一般按照游踪来组织材料,便于写清楚方位和沿途的具体景观,给人一目了然之感,文章也显得井然有序。同时写景要有详有略,详略处理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一般地说,主要景点或有特色的景物应详写,次要景点或感受不深的景物可以略写或者干脆不写。

4、融注自己的情感

游览不是科学考察,它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渗透某种情愫,是喜是惊,是爱是怜,要写出你的感受,你的情感,以及它在游览过程中的波动、陡转和变化。没有情感渗透和灌注的风景只是一幅没有生气的呆板的画面。有情,景才会生动,才会有声有色;有景,情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写此类文章时应做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时这种情感还要贯穿全文,成为一条隐于文中的感情线索,这样的文章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

5、处理好文章的语言

写景的散文范文5

《雪》一经问世,引来了诸多关于“南国的雪”“北方的雪”象征意义的不同解读,我们学习该文,不妨另辟蹊径,从赏析《雪》的写景手法入手。

一、抓住特征写景:吹尽狂沙始到金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但是,朔方的雪花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它既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独立不羁、昂然向上。这两种美水融,构成一曲和谐的雪的二重奏,更显示出鲁迅散文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对比衬情写景: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构成这样的对比:故乡与异地、童年与中年、过去与现在等。对比是一种运用广泛、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手法,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雪》的又一写景特色即对比。

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比,作者的感情也逐渐由平静变为热烈。在文中,两幅雪景图营造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雪景,一幅是眼前的朔方的雪景;前者美艳,后者冰冷;前者粘连,后者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前者着笔在“积雪”,后者着笔在“飞雪”;前者蕴含着春温,后者抗击着严寒;前者会逐渐消逝,后者却“蓬勃奋飞”……而这一切对比都落脚在前者的明艳春色、情绪低回及后者的凛然难犯、顽强奋斗的精神上。

三、讲究层次写景: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首先绘出江南雪的全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各种鲜艳的花朵,在雪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艳丽。先生还写了“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写花草、蜜蜂,都是为了写出那在严冬里“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然后勾勒儿童戏雪的近景,“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最后突出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罗汉”的特写——“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这一段描写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用一连串分镜头具体、细致地表现了雪罗汉消融的过程,暗示平和优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经不起外力打击,不可过于眷念。在这里,作者以实写虚,化景物为情思,从想象到现实,层层推进,笔触随情感而游走,愉悦的情绪因雪罗汉的慢慢消逝渐转深沉,这样,形成了意境的层次,使画面格外鲜明动人。然而更重要的是,雪罗汉在内容与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继而立刻进入对朔雪的描写,读者不仅不感觉突兀,反因作者笔锋陡转,已感到压抑的情绪重新振奋起来,拥有了强烈的共鸣。

四、妙用修辞写景:浓妆淡抹总相宜

写江南的雪,晶莹娟秀,绚丽多姿。或形容,或比喻;或写色彩,或状形态,或暗示香气;或写静态,或写动态;或实写,或虚写……总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是运用工笔手法所致。在写朔方的雪时,采用写意手法,运用粗线条集中勾画“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特点和“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动态。这样工笔和写意相结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文章以描写为主,几乎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

总之,这首散文诗在写景的手法运用上给了读者很多启示,从工笔与写意相比、相称到相谐,成就了散文诗的情景交融之美。

课文背后的故事:

写景的散文范文6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饱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当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是游记散文中的经典佳作。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第一,既然是游记,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后,还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并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如常见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模拟训练

石渠记

[唐]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③而焚,既酾④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渴(hè):指袁家渴。②庥(xiū):通“休”,休息。③崇:堆积。④酾(shī):分流。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长可十许步 潭中鱼可百许头

B.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倘徊欢

D.菖蒲被之,青藓环周 闻水声,如鸣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对石渠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