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陶渊明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陶渊明名句范文1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说教,在艺术手法上一反绮丽的形式主义诗风,创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诗风。当我们读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时,不只觉得作者的身心复得返自然,而且觉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上也都复得返自然了。
直抒胸臆的抒情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这在陶诗中是很突出的,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脱口而出,不粉饰,不做作,有什么说什么,把坦荡荡的胸怀和盘托出。完全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于深夜促膝谈心的口气,不像道学家的谈玄说理、莫测高深,也不像那腐儒讲学的掉书袋,更不像形式主义诗歌的卖弄才华。难怪历代不少评论家都说陶公非写诗,直抒胸臆而已。
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陶诗一反当时诗人的绮丽雕饰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把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地罗列到读者面前,这点很像杜诗“穿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那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似大匠运斤,不留痕迹,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给人以负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感觉。他写村落的远景,没有从具体的颜色、形状、地势、大小等方面去着笔,只用“暧暧”这个重叠词加以修饰。写墟里烟,也没有状其颜色,只是用重叠词“依依”去描绘。这还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村落和墟烟的颜色原本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是作者对桃李榆柳描写却似乎有点难以理解。桃红柳绿是极鲜明的颜色,桃红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称,柳树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这是比陶为晚的唐人名句,比陶为早的有《诗经》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从颜色着墨。陶诗却没有写颜色,只是写出了桃李榆柳的位置及其和房屋的关系,这不有点反常吗?这是反常,也是独创。比如一幅素描画,没有五颜六色,浓墨重彩,只有几笔淡淡的素描线,但是由于画工技艺高超,画出了素描对象的神韵和生气,这就使欣赏者受到感染和启发,调动自己过去的感受经验,从这无颜色的画面中看出颜色来,从而加深了对画面的了解,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读上面几句陶诗,眼前就浮起了比诗句字面所写要广泛得多的画面,村落那远离繁华的荒凉景象,背山傍沟的地势,房屋墙院的颜色等都透过“暧暧”这昏暗的字眼,经过联想而清晰地显露出来。青蓝色的墟烟徐徐上升,郁郁苍苍的榆柳,娇艳妩媚的桃李也都历历在目,甚至那浓郁的桃花的香气也似乎闻到了。这犹如一幅好的素描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再创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回头再看原诗句时,更觉得它是那么的自然朴素。
陶渊明名句范文2
【关键字】陶渊明 玄学 自然 饮酒诗
(一)从陶诗中看玄学思想
“人于自然,一渺小之物也;自然于人,一寓情之所也。人融于自然,由是万物生灵气,天地之法也”。陶渊明吸收融会了魏晋玄学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及诗歌创作体悟并诗化了玄学思想。
陶渊明他开创了风格独具的“田园诗”,为我国的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他的诗风淡雅闲适,恬静优美,平淡自然,抒发自身的真实感受。但如果仅仅从归隐田居的角度来品味他的诗,那么我们对这位靖节先生的了解还不算够。陶渊明的“饮酒诗”历来为我们作熟知。《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自古以来都被后人认为是陶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这一句用精妙斟酌的词句勾勒出了一幅淡雅悠然的图景,不仅如此,这句更深层次地表现了陶渊明深受玄学影响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归居田园,没有丝竹案牍乱耳劳形,在南山下的偏地种豆采菊。靖节先生在黄昏时分从茅屋里慢慢走出来,朝着东南方向的篱笆走去,弯下腰,心情徜徉地采撷了几支清菊,不经意间抬头,仿佛远处青苍的南山就在眼前……对于陶渊明来说,采菊是隐居生活的重要内容。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作为花之隐逸者的菊生长在幽深偏僻处,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与陶渊明的心境不谋而合。他以为伴,隐居在田间。闲暇时便以采菊为趣,悠闲且惬意。他本无意望山,只是采菊之后抬起头,不经意间看见南面的庐山。一个“见”字已超越了望的意义,他并没有刻意地想去看什么,而山便自然地映入眼帘。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沈约《宋书・隐逸传》载:“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真率”一语,准确表现了陶渊明风范与性格。“真”即与玄学之真同意,是老庄玄学的一个概念。率,坦率,无所顾忌,与魏晋之放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放达正是魏晋玄学人生观在个体人生行迹上的一种外化,陶渊明在饮酒行迹上的率真,正是玄学理想人格在其思想性格上的一种表现。”
在诗歌与玄学思想的融合上,陶渊明当属境界高之第一人。在东晋的诗歌流派中活跃着一股“玄言诗”的潮流,这一批诗人以阐释老庄和佛学哲理为主要内容,但是诗与玄学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并不是将二者进行简单的相加,只将说理写成诗的形式,真正的融合应该是陶渊明的诗一样,在对诗画境界的赏会与田园世界的诗意感悟的同时,已自然而然地把玄学思想融入其中。这种自然而然便是他达到的诗歌玄化的最高境界。
(二)魏晋玄学思想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代孕育出了一大批魏晋名士。这些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出世不得志,面对黑暗的现实与百姓的疾苦,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通过寄情于山水,将自然与我融为一体,超脱现实的一切得失荣辱、黑暗丑陋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体现自身的价值。于是一种思辨哲学――玄学便得到了高度的发达。
玄学在魏晋时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解释汉代经籍,二是清谈玄理,将玄理上升到一种思辨的、思考物我关系的人生哲学。著名学者冯友兰说过:“汉朝人是伟大的,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是比较低的,汉朝哲学家们的根本观念还是具体思维的……”魏晋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是一种玄奥的问题。这种玄理的讨论形式,最初一级便是要熟悉汉代经典,掌握知识遗产;再高一级则为对人生与世界的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更高一级当是能够清谈,除去浓厚的政治色彩,把“玄”当做一种自身人格风度的修养;而本文认为,最高一级就是陶渊明的这种“自然之玄”,在简约的谈言中流露出来,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正如陶潜在诗中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早已不需要辩了,在言辞中运用飞鸟、菊、南山、夕阳已经把欲辨之言自然地融合进去了,这种境界才是最高的层次。
(三)陶渊明玄学的融合性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具有融合性。陶渊明深受玄学的影响,在他的思想中是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道,陶渊明这一思想的价值在于他融合可两家学派的思想。魏晋名士嵇康、阮籍等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选择继承了老子的纯正的自然无为的思想,用自然来否定礼教。于是他们便纵酒疏狂,以这种方式去挑战礼教,因此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陶渊明崇尚自然,但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自然,他强调的是一种跟随自己的心性、不强迫自己的怡然自乐的自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中写道:“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与嵇、阮之旧自然说殊异,惟其仍是自然,故消极不与新朝合作,虽篇篇有酒,而无沉湎任诞之行及服食求生之志。”陶渊明在继承竹林七贤中合理的反抗因素,否定传统价值观,远离仕途,不对抗社会,选择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生活。如果说嵇、阮的人生是酒与诗的话,那么陶渊明的人生便是美、诗、酒的完美结合。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给人读起来不像是陶潜为了写诗而写诗,而是让人觉得这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自然的内心感情流露。简单朴实的诗句就如同作者的心灵之泉,潺潺地流入读者的心中。这是一个诗人忘我的最高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陶渊明回归自然,此时已经达到了“融己于自然,物我两冥”的境界。
然而,陶渊明真正的从心中做到了“融己与自然,物我两冥”?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人士心态》中说道:从玄学的基本品格而言,则它在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上还是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的,那便是以一种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达到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自从玄风起来之后,以迄东晋名士,一直没有能够成为实践的人生。他们事实上都没有能做到委运任化,也未能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把这一种人生态度付之实践,并且常常达到无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的,是陶渊明。”前面说到,陶渊明的思想受到儒道两家的影响。早年的陶渊明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理想和大济苍生的愿望。但后来由于受人轻视,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田居,由此之后,他寄情于山水,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精神的超脱。以现在“以意逆志”的角度来揣度:如果不是入世受阻,兼济天下的理想不得实现,那么陶渊明可能就不会寄情于山水了。每个隐士都曾是充满激情的斗士。人只要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就一定会以入世的方式生存、活动。陶渊明归隐之前,以儒家思想为激励,归隐之后,便以道家思想为排遣。只不过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归隐罢了。因此,这种人生态度是世人应持之态。在得意的时候以儒家“实干”之思想来勉励,失意时以道家“超脱”之思想来清解。不仅陶渊明、阮籍、嵇康,从古至今都不可能有人做到从内心里真正的超脱,物我和一。陶渊明是古今以来做的最好的,可以说为玄学人生观划上了一个句号。老子云:玄之又玄。便可知无人可以抓住“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为人们千古传颂的名句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情感。我想,从每首诗中都可以窥见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思想,这才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玄妙的情志使他更有价值的生活下去,带着菊韵一直活到以前多年后的今天,这大概就是玄学“玄之又玄”的玄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范子烨著《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童强著、匡亚明主编《嵇康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传军《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陶渊明名句范文3
教学目标:
1纵向梳理我们所知道的诗词曲作家。
2复习我们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3感受古典诗词曲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依据飞花令的形式,梳理所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历朝历代的作家流派以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起来有难度。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朝代,以及名家名作。
2按照“飞花令”的形式,整理出一部分诗词名句。
3有条件的话,看一下“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几期节目。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置: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若将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么诗词就是这茫茫星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若将中国文化比作广阔无垠的大海,那么诗词便是大海中最为璀璨的一颗珍珠。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 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 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携手遨游诗词的海洋,去感受诗词的魅力吧。
一、论世知人
请把以下古代诗词曲名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1李 白辛弃疾李商隐白居易
2马致远苏 轼韩 愈纳兰性德
3杜 甫陶渊明曹 操杨 炯
4 高 适龚自珍 李清照陆游
设计意图:梳理古代文学史分期,明确作家生活朝代,从时代角度切入,对于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有所了解。
二、知人知其作
诗词曲名家流派列举,选择其中一位或者一组进行介绍。
东汉末年:“三曹”
东晋:陶渊明
唐代:“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王孟” “高岑” “元白”“小李杜”
宋代:“苏辛” 李清照陆游文天祥
元代:马致远
清代:纳兰性德 龚自珍
设计意图:将自己了解的作家生平作以简介,可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进行介绍,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陶渊明名句范文4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送我至剡溪”;王维《_________》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_________《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
在今年的16套高考题中,湖北卷的名句默写 依然采用的是填空的方式。可相比较而言,无疑是比较有新意的一道题。
一、注重语境的考查。
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考题采用的几乎都是出上句,写下句,或者是出下句,写上句的方式。这样的考查,就给了一些“聪明”的考生以可乘之机,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是关注名句,而不去看名句所在的语言环境,这样,常常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状,学生虽然得了分,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也没有达到我们命题的目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情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为此,从2002年起恢复后的名句考查,就开始注重和加大了对语言环境的考查。如2002年全国卷第18题第(1)小题: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这道题,如果仅仅记住了答案,是不能够答题的。可2003年全国卷第18题第(2)小题,因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句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因此,2004年的绝大部分考题又回到了上个世纪的传统考查方式上来。
2005年湖北卷的名句考查,不仅避免了前两年的弊端,同时也发扬了名句考查注重语境的优点。使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将名句放到了语言环境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
二、集中考查一个意象,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固定含义的意象,这些意象成为了我们文化的根。可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都一直是散兵作战。比如,讲到《长亭送别》,就会告诉学生长亭寓意离别;讲到陶渊明,我们就会讲田园山水诗。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许多的意象,然而,就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往往顾此失彼,最终并没有留下多少。今年的湖北卷,集中考查了“月”这个意象,有利于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月”这个意象的含义;同时也告诉我们,集中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真正的掌握和理解。
陶渊明名句范文5
一、坚决突破难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这样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书写。例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羁”“鹜”“壑”极易误写,必须在复习中反复多写几遍,以强化记忆。
二、记住同音异义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要有意识地分析、比较、归纳,既知其音,更知其意。例如: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以上三句中,“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暗”的意思是“绿柳成阴”,易误写作“岸”;“销”的意思是“熔化”,易误写作“消”。
三、辨别同义异形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例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以上句子中,“长”极易误写成与其同义的“常”,如果知道这里的“长”是“长久”之意而非“经常”,就不会弄错了;“材”容易误写成与它同义的“才”。
四、留意具体语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学生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五、留心顺序,不可颠倒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例如: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六、注意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名句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所以,默写时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例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赠萧瑜》)
三人行,则必有吾师。 (韩愈《师说》)
陶渊明名句范文6
人生难免遭受挫折,但也会有一步登天之时,而这些种种经历,桩桩件件,历历在目。但是,始终贯穿这一条人生长河的,就是个人的原则了。所以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有的人弄清了自己的原则,就会名垂青史;有的人一生到老都不清楚自己的原则是什么,所以从头到尾都是浑浑噩噩,最终虚无了一生。一言以蔽之,人生要想过得精彩,必须要有明确的原则,时时刻刻遵循着它,贯穿着这一生。
遵循了自己的原则,便有了做人的傲骨。譬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事,岳飞英勇抗击金兵宁死不屈之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诗句,陈子昂念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句,无不展现出他们的英雄气息,这背后支撑他们的就是自己的原则。而正是因为他们能够看清看透自己的原则是什么,所以才能够名垂青史,为世人所称赞。
倘若陶渊明为了那五斗米放下自己傲骨,岳飞与小人同流合污,文天祥与奸臣们一同畅游无阻,陈子昂为保自己身份地位而做出退让,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有五柳先生的这名誉,岳飞就不会抗击金兵而使南宋更早地覆灭了,更别说文天祥与陈子昂能够创作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动人心弦的千古名句了。
因此,人生,需要遵循自己的原则,将之贯穿于生命的长河,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不负自己,不负他人,不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