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范文1

爱思考的豆豆爸想到一个问题,儿子在家时都是在平地上爬来爬去,如果让他爬一个小斜坡,他的表现会怎么样呢?这小子敢爬下小斜坡吗?儿童心理学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纽约大学的研究者Adolph Karen从中还发现了一些平时为人所忽略的新现象,那就是宝宝在爬行时学会的本领,到了走路的时候又忘记了。

大胆向前冲

面对一个一两米长,稍稍带倾斜的斜坡,爬龄一周的宝宝们也能轻轻松松地从坡顶爬下。如果坡度再大一点,超出了他们的安全爬行范围,这些冒失鬼也不在乎,还是义无反顾地昂着小脑袋往下冲,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但等到宝宝有了大约20周的爬行经验后,再面对这些有危险的坡道时,他们似乎开始明白什么叫“冲动是魔鬼”。这个时候他们会在坡顶停下来,晃头晃脑地盯着坡面,同时还用小手试探性地摸着倾斜的坡面。尽管还有个别小子很“英勇”继续向下爬,但多数宝宝选择了停在坡顶,或者调整姿势,用屁股贴地的仰卧姿势像坐滑梯一样地滑下坡道。

Q&A

小宝宝有深度知觉吗?

有。很多宝宝在开始学会爬的时候不顾安危往斜坡下冲,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知觉坡顶和坡底的深度差异,因为人对深度的知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知觉到危险,为什么胆子还那么大?

这是因为宝宝的行动不仅仅依赖于视知觉的反馈。宝宝对坡道和视崖的安全风险评估,不仅需要视觉加工,还需要触觉、前庭平衡感知系统和身体平衡控制系统的反馈。当有了多次失去平衡而跌落的经验,宝宝才能把视觉信息和身体运动(特别是平衡控制)逐渐协调统一起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才学会爬的宝宝总是那么冒冒失失,而有了若干周爬行经验的宝宝则会把他们当前看到的,和他们自己可控制的行动联系起来,从而避免冒风险。

学步以后长记性了吗?

心理学家的发现还不止于此,Karen等还发现了一个更为有趣的现象。本来那些爬了快20周的宝宝在面对坡道时变得很小心谨慎了,但等他们刚开始一步一跌跤学走步的时候,再让这些宝宝站在坡道顶时,你猜怎么着,这些小家伙并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会自己坐下来换成仰卧的姿势滑下坡道,也没有谨慎地待在坡顶,他们又开始“天才往前冲”,大步流星地往坡下迈步!他们好像完全忘了若干个星期以来在这个坡道上跌的无数次跤。也就是说,这些刚学会走路的宝宝面对斜坡时,又回到了不能预测危险的状态,更没有利用他们在爬行时学到的经验调整姿势滑下斜坡。非得到有了十几个星期的学步经验以后,他们面对斜坡时才又恢复谨慎和灵活:要么待在坡道顶端停步不前,要么调整姿势滑下斜坡。

研究回放――“视崖”研究(visual cliff):

在这些研究里宝宝被放在一个桌面上,这个桌面上铺着一大块厚玻璃。在玻璃面的其中一半下紧贴着有格子花纹的布料,在另一半下也铺着同样的布料,但是布料是铺在地板上与玻璃相隔数尺,造成一个视觉深度(称作视崖)。宝宝先被放在紧贴布料的“安全区域”一侧,然后他们的妈妈站在视崖一侧,鼓励他们爬过视崖。有较多爬行经验的宝宝会自觉在“悬崖”边上停下来,但对于只有很少爬行经验的宝宝来说,尽管他们看到视崖时心率会发生变化,这表明他们能感知到这个深度差异,但他们中的很多还是会爬过视崖。

宝宝为什么对危险“失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宝宝们不能将在爬行坡道中学到的经验迁移到学步中呢?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主要是:视知觉和身体运动控制系统的协调问题造成的。

爬的阶段

为了身体保持平衡,人的身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摇动。一旦身体的倾斜度超过这个范围,骨骼和肌肉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身体拉回到平衡状态,于是人体就会倾倒。对于宝宝来说,因为肌肉的力量还很有限,所以他们的身体允许摇动的范围比成人要小很多。重要的是,这个摇动范围还随着宝宝采取的姿势不同而不同,比如四肢着地的爬行姿势就比双脚并立的姿势所允许的摇动范围大。

在爬行过程中,宝宝从外界环境所获得的视觉信息是和他们所采用的爬行姿势相搭配的。具体地说,他们的视觉是和用来维持平衡的手腕和膝盖运动相适应的。开始学爬的时候,宝宝的视觉、保持平衡的前庭系统和运动控制系统还不协调,他们还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保持身体平衡。但随着跌倒的经验增多,宝宝看到了一定倾斜度的斜坡后,知道自己无法在这样的陡坡上控制身体平衡,那么他们就会换姿势前进或者干脆放弃不往前爬。

学步阶段

但到了学步的阶段,用于维持身体平衡的主要部分是腿,特别是脚踝,这跟爬行时身体重量主要落在手腕和膝盖上不同。随着站立起来,宝宝观察外部世界的视角也有变化。在这个时候,宝宝的视觉和身体平衡控制系统都发生了变化,以前在爬行时建立起来的各个系统的协作现在似乎都不管用了,因此在刚开始学步的时候,宝宝又不知道自己能在哪些情况下维持平衡,在哪些情况下则不能,所以就又变得很冒失,像是忘了爬下斜坡时吃的苦头和学到的经验。这个时候,宝宝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站立时的视觉和站立时的身体平衡控制系统之间的协调。随着学步时控制身体平衡能力的增强,跌倒的经验增多,视觉和平衡控制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也相应增加。有了十几个星期的学步经验后,宝宝在面对斜坡时又像在爬行晚期时那样知道要先试探斜坡的坡度、调整姿势或者干脆停步不前。

家庭备忘录

心理学家范文2

愤怒、激动、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是人们基本的心理活动。这些不良的情绪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泄,如拿东西撒气,或跑跑步,或彻底地倾诉一番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运动锻炼,来让心理变得更健康。

以下有几种心理学专家研究出来的身体健康操,可尝试一下,来缓解不适的心情。身体健康操是指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心理保健操则应该通过心理活动与行为,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1.操作方法

(1)自然站立或者自然坐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眼平视,面带笑容。

(2)双手抬起与肩同高,左右手手掌相对,双手十指微弯呈弧形。

(3)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的第二个关节弯曲成90度,同时伴随口中念出“健”字。

(4)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的最前端的关节弯曲成90度,同时伴随口中念出“美”字或心中默念“美”字。

(5)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迅速张开,然后双手四个指头再迅速握拳,再后双手的四个指头再次张开,在双手四个指头张开、握拳、张开的过程中,口中念出“幸”字或心中默念“幸”字。

(6)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紧握拳,同时口中念出“福”字或心中默念“福”字。念完“福”字后,双手迅速向前推出5-10厘米。

2.操作时间

初学时,在20分钟内能够学会它,并进行独立操作。完成一套动作同时口中念出“健美幸福”大约4秒钟。每次练习心理健康操至少做9次,即在半分钟左右完成。每天做几次不限。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随地操练,次数越多越好。每天早晨起床,可躺在床上做9次,大约半分钟完成。在白天工作学习的间歇时间随时可以练习。晚上看电视时,可以一面看电视一面心中默念“健美幸福”,并伴随双手动作。

3.注意事项

(1)练心理健康操的速度要适当,每个连接动作太快太慢,效果都不理想。

(2)无论口中念出“健美幸福”或心中默念“健美幸福”,声音强度不要过强,但也不要过弱。

(3)动作与口语同步,做“健美幸福”的动作与念“健美幸福”要协调,每个字都有相应的动作。心理健康操对强迫症状、敌对情绪、人际关系敏感、情绪波动等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受试的人普遍反映,这套操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情绪愉快度,消除紧张。(韩晓涛)

“十不要”化解内心焦虑感

1.不要盲目攀比,学会往下看,你就是你,而不是别人。

2.不要心太贪,太贪是害自己,知足者才常乐。

3.不要被虚名和浮利所拖累,学会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有多大的能力就干多大的事情。

4.不要欺骗自己,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5.不要凡事都斤斤计较,学会宽恕、谦让,后退一步海阔天空。

6.不要隐藏自己的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朋友一同分担。

7.不要强迫和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勉强自己把应该将来做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

8.不要把自己和世界理想化、完美化,困难和挫折也是让我们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的动力。

9.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保持个性化的自我,认为“我是最棒的”。

心理学家范文3

就在科学界为奥巴马的脑科学计划发生争论时,来自英国顶级的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教授也于4月15日至18日期间访问中国。

作为世界顶尖的认知领域专家,胡德教授目前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需要仔细观察大脑组织,深入了解大脑如何诠释实体世界,并由此“构建”出不同的个体影像。对于人类大脑,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另一番见解。

时代周报:奥巴马总统在4月推出了研究人类大脑活动的计划,这跟你的研究有什么相关的地方吗?

布鲁斯?胡德: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个人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小孩的发展,有一项是通过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行为、思想以及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探究他们的大脑。基于我对不同年龄的人的大脑的研究,我观察到婴儿和小孩的大脑或者青少年和成人的大脑都是很不一样的。进化在小孩的大脑发展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是这种进化使得小孩的大脑慢慢发展为社会大脑,所以我们着重将研究放在人出生以后早期的社会环境,看他们的大脑是怎样进化为社会大脑的。比如说,对于婴儿来说最让他感兴趣的不是玩具或电视,而是其他人。

时代周报:据我了解,在中国很多人对心理学的了解还停留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阶段,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你认为怎样可以让民众更多地了解到心理学的新发展?

布鲁斯?胡德:实际上心理学从弗洛伊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弗洛伊德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很多时候已经被摒弃了。对大众来讲,了解现代心理学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网络,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的网站会及时更新心理学的一些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时代周报:在中国有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就是人类的大脑实际上还没有开发多少,可能还不到10%,作为心理学家,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布鲁斯?胡德:我个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这种想法在西方也很普遍,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误解。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证明我们只开发了大脑的10%,我们确实可以通过更多的使用和更好的教育使大脑发展得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我们大脑中有任何部分是未被使用的。

时代周报:在你的书中你写到人的自我意识是大脑构造的,那目前通过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人类对大脑的了解到达了什么程度?

布鲁斯?胡德:我认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对于大脑的了解的浅薄,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大脑还有很多无知的地方,但大脑是个很复杂的体系,由很多次级体系和不同的部分组成,所有这些组合在一起然后以某种方式再给我们带来对自我的体验。

说到自我意识,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规避的一种自我体验,科学证明这种自我体验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而大脑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很多不同的组成部分都参与到了这个自我体验的产生过程中。我们越是能认识到我们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活动产物,就越能透彻理解我们的行为;我们对这个复杂的系统有越深入的了解,就能对这种自我体验有越全面的认识,这个在好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佛经里提到过。

时代周报:你这次中国之行,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布鲁斯?胡德: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人的意识是人的大脑的产物,我们现在只是对于大脑的产物有一定了解,然而还有很多潜意识的因素影响着我们的想法,这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所以也许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是有合理的地方,但不是完全正确。

时代周报:孩子成人之后无论是情感还是行为,都受孩童时期的父母影响,比如说择偶对象会选择跟父母相近的?

布鲁斯?胡德:这是有研究证明的,小时候被吸引的异性很可能就是成人后被吸引的异性的类型。而且如果小时候的情感比较稳定,将来成人后的男女关系也会趋于稳定;如果小时候情感不稳定,那长大后也很难维持稳定的情感关系,他们要么对自己另一半不关心,要么对情感很畏惧。

时代周报:作为心理学家你也有写一些书让普罗大众了解心理学,但你会不会觉得更多的时候是在回答他们关于心理学的谬误?更多的时候是在做心理学的普及工作呢?

心理学家范文4

一、哲学心理学

人心思辨性考究以冯特1879年创立实验心理学作为科学心理学的标志,在这以前哲学家或思想家对人类心灵性质与活动的解说和阐释,都可称为哲学心理学,〔5〕也是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心理探索形式。尽管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一直试图斩断与哲学相连的血脉,但是,它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所暴露出的由于忽视理论建设和缺乏对自身理论基础的哲学反思而导致的学科根基虚弱性表明,科学心理学长足进展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哲学探索终结。哲学心理学依然具有为心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基础前提或理论预设等功能,在心理学发展中,成为绝对不可或缺的范式。

严格说来,哲学心理学是由那些朴素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人类的灵魂、人性以及精神等方面的思辨性推想、猜测或反思而构建的松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形式。凭着对人类自身深切关怀与强烈好奇以及深邃的洞察力和通达的智慧,在各自不同的理智背景下,构造出带有明显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如理智、灵魂、人性、欲望等),以此阐发概念化或体系化的理论说明或是“人心”思辨性解说。它们既是一种哲学思想表现,也可理解为一种心理学知识体系。

他们的心理观在表现形式上尽管多种多样,例如,在人性的规定上,性善说、性恶说以及中性说各自据理力争;在身心关系问题上,身心平行论、身心交感论、身心双面体论各行其道,但是,多样化背后隐含着某种假定,即人的“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理解的。缘于心理观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就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心理学理论派别。这些理论派别在彼此论战中,不自觉地实现思想沟通与理念对话,其目的殊途同归:通过思辨性推理,建立理论,从而达成人对自身尽可能的透彻理解。因此,该范式在实现对人性、身自关系、灵魂等方面的解释,的确发挥了一定知识功能。事实上,哲学心理学根据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可分为西方哲学心理学和中国哲学心理学。两种不同的文化样式的哲学心理学,因其方法论、心理观、世界观的不同进而建构出两种风格迥异的心理探索形式。

尽管哲学心理学在心理学发展中以其特有的理解方式而存在,但是,必须承认,哲学心理学只是建立在心理生活直观经验上的哲学探索,所以,其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以及理论上的偏狭也就成为其自身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为以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难以理解的人的灵魂或心灵为考察对象,这样,在当时不能、也没有实验方法予以量化的条件下,观察、猜想、推论等方法就成为实现解释人心、构建人心理论的主要也是必需手段。思辨性是哲学心理学方法论的重要特征。客观地讲,这既是哲学心理学获得“哲学性”和智慧的标志性招牌,也由于其难以科学验证而授人以柄,成为它的致命伤。

二、科学心理学

心理规律客观性追求科学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它主要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的认识论等。虽然这些心理学流派的研究方向、问题取向、研究旨趣还有一定差异,甚至是对立的,但是,就它们所持的心理观、方法论、所建构的理论解释框架,可谓异曲同工,并没有溢出科学主义边界。其典型特征为:

在实证主义观统摄下,预先假定人类心理机制,努力追求心理学方法的精确性,寻求并验证人类心理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淡化甚至排斥人类心理活动的价值负荷,探究心理知识的普适性,建构起以还原主义为基础的统一却缺乏生命力的人性。

心理学家范文5

一、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潜能,确立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潜能,往往会由于偶然的失败而误认为自己天生就笨,因而忧心忡忡,自暴自弃,失去学习信心。因此,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了解自己学习的独到之处和需改进之处,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信心倍增,确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个明确的志向和动机,在强大动机的驱动下,才能持之以恒,最终实现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内部过程和内部动力。就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一可以推动他们的学习活动,激活学习积极性;二可以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定在一定的目标;三可以帮助他们维持和调整学习活动,使之坚持的学习活动不断得到强化。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家境和性格特征,为学生寻找不同的内驱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志向和较高的动机水平。比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总爱说:“我长大了不靠父母,要靠我自己去开创未来。”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地告诉他们:“父母能给你钱财,给你优越的学习条件,但知识是一定要自己去获取的,没有知识的人是真正的贫困者。”总之,远大的志向早确立比晚确立好,动机强比动机弱的人学习效果好。

二、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影响个人成就行为的成败归因有四类:即能力、努力、作业难度和运气。其中,内在因素是能力、努力。当个人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时,个人的情感反应最为强烈,即当个人将成功作内在归因时,自尊感会最强,当他将失败作内在归因时,羞耻感也最强烈。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把学习的成败归因到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例如每次考试结束,教师、家长和学生不能只看分数就完事,而应该通过分数判断这个学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原因何在。成功的经验要坚持,失败了也要好好总结。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由成功和失败交替而成。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做实验失败了200多次,有人问他的感受,他说:“至少我知道有200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要学会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寻找道路。一般来说,对于成绩好或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可归因于勤奋努力和方法正确这些原因,从而使他们能再接再厉,日后取得更大成绩。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可归因于缺乏努力,使其内心出现内疚之情,知道学习的艰难而应更加努力地去奋斗。若是虽经努力,但成绩仍不太理想的学生,可归因于缺乏更大的努力和学习方法欠佳,可使这些学生更刻苦更努力,同时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才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尽快摸索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成功之道。这种归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形成认识失败、面对失败、不受环境影响的正确态度、以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都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范文6

关键词:心理技术;心理学;社会服务

心理技术这一名词最早由德国学者斯腾(L. W. Stern)于1903年提出,随后,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H. Münsterberg)出版了《心理技术学原理》一书,这些事件可被视为心理技术学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以后,心理技术学在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衍生出众多的分支学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心理技术这一概念提出已久,但是对于什么是心理技术,学者并没有取得共识[1,2]。在我看来,心理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心理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现在各类心理学研究中,包含各种心理测量、评估、实验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技术,如fMRI技术等;二是由心理学理论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即基于心理学理论,以提高个体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的应用设计,例如基于智力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品质等;三是指在心理健康领域各种具体的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技术,如箱庭疗法、催眠技术等。而狭义的心理技术主要是指上述的第三个方面。

从对心理技术概念(我在这里更多地从心理技术广义的概念上来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心理技术既与心理学理论研究有密切关系,又与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应用紧密联系,是一套科学的集心理研究、评价和应用为一体的方法体系。同时不难看出,心理技术理应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要促进心理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心理学学科整体的发展趋势与要求,事实上,心理技术的发展与我国心理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2010年,我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大会致辞时曾经谈到,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心理学应该在三个方面寻求更大突破。第一,实现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要围绕特定的研究或现实问题,整合使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组织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协作研究以解决问题。第二,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研究技术设备平台的建设,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三,着重加强应用,提高心理学科为社会服务,尤其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心理学要立足于满足社会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无论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或是加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都要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心理学自身的大发展,而心理学的发展又是与包括心理技术在内的各种方法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依赖于科学范式的革命,而范式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方法的进步[3] 。也就是说,研究方法对推动学科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影响,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回顾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不难看出,每一次心理学的大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突破[4]。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得益于心理物理学和生物学方法的应用,正是由于心理学使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才得以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此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尤其是以实验法为代表的研究方法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研究与理论建构的深化,提高了心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测量和评估技术的发展源自于选拔人才的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中的各种疗法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近几十年,得益于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心理学能够直接研究人类认知活动等的生物机制,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更加客观的证据。

由于心理技术是一套集心理学研究、评估和应用为一体的方法体系,既联系理论,又连接应用,因此心理技术必须同样重视学科自身的发展,重视先进心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第一,要重视开发和使用新的研究方法,例如ERP、fMRI等脑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仅要引入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而且要注重系统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等)对研究的指导作用,始终围绕以“问题”为中心,在开发和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同时还要警惕,以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囹圄。第二,加强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心理技术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连接理论与应用,基于理论来进行机制设计,以提高个体心理品质。在强调社会和谐和心理和谐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心理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第三,加强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历来是心理学中最具应用价值的方面,这也是狭义的心理技术所指的内容。对心理和谐和健康的重视,要求我们用更专业和先进的评估和咨询技术来展开教育和咨询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问题上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独特的文化。

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心理和谐的今天,心理学工作者必然会也必须要更多地参与解决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心理学研究要“顶天立地”[5]。“顶天”指的是要广泛开展与国际心理学的交流与合作,逐步踏上国际前沿,解决科学领域中的基本问题;“立地”则是要面向中国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说法与我对心理学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的观点是一致的。由于心理技术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是联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此,围绕心理技术的研究更要把握心理学的发展需要,立足国际前沿与国内实际,促进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与心理学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6]。

这里谈了我对心理技术的看法,也谈了我对心理技术和心理学发展的一点期望,希望《心理技术与应用》这本杂志作为一个平台,能够促进我国心理技术的发展,提高心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1] 罗杰, 陈庆良, 卿素兰[J]. 论建构中国心理技术学体系.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0(1):110-113.

[2] 杨鑫辉.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J]. 心理科学,1999, (5):455-456.

[3]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M]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 .高觉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