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暗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范文1

首先,他让十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十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三个人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倍;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九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你们谁愿意现在通过这座小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道。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有一个庸医,声称会治疗腰腿疼痛,他治病时,先要敬神,说这是采摄天气。然后用一种“药”贴在患处,1个时辰后,药便开始腐蚀皮肤,钻心地疼。庸医说:“这是药在吸骨中的病毒,”过后几日,皮肤开始溃烂,庸医的解释说:“这是吸出来的病毒在溃烂。”

庸医的谎言没有坚持多久,他的非法行医被有关部门查处。检验结果,他所谓的药根本没有治疗效果,纯粹是为了骗钱。但奇怪的是,不少人竟说他们的确感到自己的症状减轻了。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现象,这样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譬如早上起来,你发现自己的脸色灰暗,你的一天就开心不起来,如果发现自己脸肿,你就会怀疑肾脏有问题,然后就会觉得腰痛。国外一些医生有一种“内视想象疗法”,就是诱导病人想象自己身体中的癌细胞一点点地消失,还有的就是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一个必备的条件,这些治疗方法对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十分有帮助。

1900年以前,德国有100多名勇士先后独自一人做了“驾驶单座折叠式小船横渡大西洋”的冒险,结果惨遭失败,葬身大西洋。然而,有一个人却创造了奇迹,他就是当时德国的一名精神科医生林德曼博士。他事后回忆冒险过程,得出结论说,在大洋上孤身搏斗,最可怕的不是体力不支和风浪的袭击,而是自身产生的惶恐和绝望。他说,在航海过程中,他一直在内心深处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他时时在内心呼唤:“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维持了自己的坚毅并战胜了恐慌。

林德曼博士的自我鼓励方法,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像林德曼博士在航海冒险中的自我鼓励,自信成功,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人是十分情绪化的动物,人的一生主要受情绪的影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消极的暗示力量占主导地位,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当遭遇困难和打击时,我们应该对自己说:我很坚强,我不会倒下。这样的心理暗示力量必将为你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一位著名的运动员在获得奥运会金牌后说:“奥林匹克竞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的竞争,80%是心理的挑战。”他的话是极有道理的。由于高水平的激烈竞赛,给人带来紧张感和精神压力,这种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又使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如动作不协调、肌肉和关节僵硬、不灵活、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如果善于通过心理暗示来进行自我放松,调整机体内部心理状态,使之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就能使自己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

一个年轻人曾经说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件事,一旦我的感觉告诉我这件事很困难,我就会想到放弃,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失败;但放弃后,再回味时就感觉比失败还难受。”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的结果。这位年轻人给自己实施的是负面的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当你想要打退堂鼓的时候,不妨挺起腰板,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得很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功与否,全看你“心之所向”。给大脑正面的刺激――即“良性的心理暗示”,大脑就会活络起来,产生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力量。成功的美国企业家,大多都是不时地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我的运气绝对是好的,我一定会成功的。自以为运气不好的人,往往因为这种定位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即自以为、“运气不好”的心态本身,使得自己的运气更趋恶化。换句话说,好运、成功会不招自来的。

很多准备升学考试的学生,喜欢将写着“绝对成功”、“必胜”、“天生我才必有用”、“有志者事竟成”等字条贴在墙上或作为座右铭。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善于读书学习充分运用心理暗示作用的生动表现。因为心存强烈的必胜意识,自会萌生一种势不可档的力量。

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确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并有意识地找些事情来做,失败了就想“下次一定能成功”;成功了就对自己说:“看,我多棒,再接再厉,下次一定会更好!”

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

心理暗示范文2

射击比赛中,射击运动员水平的发挥70%以上由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所决定,也就是说,在射击运动员水平相当、条件相同的比赛中,谁的心理素质占优势,谁就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射击运动员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思想与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全面提高综合竞技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正确的思维方式与积极的心理暗示:射击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最终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这不仅仅要有完整的技术动作,坚定的自信心,同时还必须具备面对重大比赛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及在这种压力下熟练运用积极思维及自我调控的能力。对许多具备比赛经验的射击运动员来说,真正影响竞技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原因既不是技术能力,也不是既定的外在因素。因为在比赛中,对于每名射击运动员来说,条件都是相同的,公平的。而运动员内心对自己的怀疑、不信任、紧张、猜怯、怯场等消极因素,才是造成比赛不能顺利发挥其应有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恰恰是技术训练所无法解决的,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培养运动员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承受重大比赛的心理能力,掌握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使其在心、技、战多方面配合协调提高才是保证运动员比赛中战胜自我、取得胜利的基础。

培养射击运动员的积极思维首先要从平时训练及生活中做起,通常人们的惯性思维大多是消极思维,这正是很多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正常发挥的原因之一,因此,一定要打破运动员的消极思维,提高认知水平、改变平时不正确的思维习惯。对待训练和比赛思维要简化、清晰,过多的思维会阻碍技术动作的发挥,分散注意力,所以,简单明确地思维会让运动员更好的集中注意力。

轻结果,重过程。应多去想自己最佳的技术动作的实施步骤,认真踏实地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头脑中表现自己最佳的技术动作,切记失败的动作表象,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困难,并主动想办法克服,以此增强自信心。在平时训练,不仅要规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更要规范运动员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程序化,提高综合素质竞技能力,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和比赛的有机结合。

心理暗示范文3

听后心慌烦躁

很多网友出于对“音频”的好奇,试听“尝鲜”。总结听后感觉,多数人认为“越听头越痛,比噪音还噪音”。

他们说:“第一次听,感觉像噪音,听到最后还有一个兴奋的哈哈声,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听第二遍,感觉有点晕。”

有人说,“刚听时有点害怕,不过听过后以觉得还算轻松,但是我决不再听第二遍,有点恐怖,像传说中的。摄心术’。”

有人说,“胸闷、恶心,想吐。”

又有人说,“一开始还以为电脑坏了,在那里响个不停,太刺耳了。这哪是什么,简直是噪音!”

还有人说,“我觉得越听越烦,听完了更烦,想打架!”

感觉神情恍惚

日前,笔者也试听了“音频”的音频文件:开始是低颤的嗡嗡声,感觉极像直升机机翼转动时发出的响声:后面的声音忽高忽低,声波会突然从左耳转到右耳,又从右耳转到左耳,心跳也随之加速,胸口隐隐作痛。

笔者赶紧点击停止键,“音乐”停止。或许是心理作用,笔者听后感觉精神恍惚,但决非那种飘飘欲仙的精神状态。

完全没有医学根据

音频真能有效缓解人类的精神问题吗?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发病,原因在于脑电波的节律被打乱。从理论上讲,利用正常的脑电波节律对其进行强化治疗,似乎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猜测,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临床实践证明……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医学上的确有模拟人脑电波节律,应用闪光、电脉冲等物理方法进行治疗的。但是这种物理治疗的效果,世界各地的专业检测机构从来没有认可过。

心理暗示范文4

【摘要】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把工作做好。

【关键词】心理暗示;信心;不良情绪;矛盾;职业倦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主观意识能够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能够支配人的行为方式,即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从某一角度说:态度决定一切。人的心理行为表现为正向心理行为与负向心理行为。正向心理行为能够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面对挫折,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负向心理行为会导致消极、悲观、失望、畏惧困难挫折的心态,不敢迎接挑战,缺乏迎难而上的信心勇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多多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心理暗示,发挥正向心理行为,把工作做好。

一.运用心理暗示,增强患者的信心。每个人内心都有恐惧感,患者更是如此。在医院特殊的环境中,患者往往会夸大自己的病情,临床中常见患者这样提问“我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的病能不能能治好?”“我的病多长时间能治好?”等等,如果得到医护人员模棱两可的回答,患者会加剧对病情的担心,会产生过度消极的情绪,这对患者的康复很不利。实验证明,积极的情绪,健康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患者稳定病情,提高肌体的免疫力,改善内循环系统,使人的内环境得到优化,从而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心理疗法已在很多病例中开展,特别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效果明显。作为护理人员,在同患者交流时,尽可能制造宽松的气氛,让患者感觉自己的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言语上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语音语速语调以让患者舒适为宜,面部表情要轻松自然,可以说些,“今天的起色不错,比昨天好多了!”“放宽心,很快你就会健健康的回家了!”诸如此类的话,要让患者觉得自己的话很真诚,并不只是宽慰。这样患者就能主动配合治疗。

二.运用心理暗示,减少患者亲属的不良情绪。患者住院治疗,作为亲属,心情的紧张、焦虑、担心自然可想而知。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运用换位意识,开导他们,正确看待每个人都会有健康的时候、生病的时候,生老病死,乃人的自然规律,千万不可把这种不良情绪传染给患者。多和他们沟通、谈心,“良言一句三冬暖”,让他们安心,配合医院对患者的治疗。

三.运用心理暗示,化解医患矛盾。当前,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主要表现为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分析起来还是医患之间的沟通不足所致。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缓、急各不相同,治疗效果也会千差万别,患者亲属有时会对治疗过程、治疗结果不满意,进而怀疑医护人员没有尽心尽力,此种意识支配下,往往产生不理智的言语、行为。特别是当患者不治而亡时,患者亲属更易出现过激行为。此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应当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对患者亲属的过激言行尽量保持克制,以自己的真诚让他们明白“医者仁心”的道理,自己也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在处理纠纷时,言语要贴切,要真诚,要让患者家属真正明白“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对这种不幸的结果,我们也很难过”这一道理,争取患者家属的谅解、理解。

心理暗示范文5

1 课程标准要求及几套教材编写特点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失重现象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认识失重现象.非常明确的强调要通过实验来认识该知识.实验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研究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课标对“失重”这个知识点的要求就是,要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现行几套教材是否体现了这一点呢?简要梳理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人教版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这一节,如图1所示,以人站在电梯里升降为例题,分析了人对电梯底板压力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给出失重现象.最后提出了可以使用家用体重计来观察“失重”现象(如图2)的一个建议.教材既没有单独设一节内容以示重视,也没有从“通过实验……”的角度去编写,学生没有经历知识的构建,只记住了现象和结论.

粤教版与鲁科版都单独设立了一节内容.但在编写上,没有体现通过实验这一要求,仍然以站在电梯里的人(如图3)和坐在游乐场升降机的人(如图4)为例,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人对支持物压力小于人本身的重力,给出失重现象.

以上三个版本的教材,都偏向理论分析与论证,既缺乏教师的实验演示,也缺乏学生的实验感受.虽然选择了日常生活学生能接触到的电梯和游乐场上的升降机,但这些都不能算作实验,所以没有体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实验认识失重现象”.

教科版以乘电梯发生的真实现象为引子,提出探究的问题.然后设计如图5所示的实验,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且把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一系列问题来进行讨论与交流.这为认知失重现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泸科教版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体会失重(如图6),这是一个定性实验;二是实验探究失重(如图7),这是一个定量实验.

教科版和泸科教版的编写体现了通过实验来认知的要求.但由于用弹簧秤提着物体上下加速运动,不利于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通过这个实验来让学生认识到失重的原因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仅通过这个实验,还不能完成对“失重”知识的构建.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失重”知识的构建呢?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有效的实验,经历心理暗示来完成对“失重”知识的构建.

2 经历心理暗示 完成知识构建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失重现象这个知识非常适合通过实验,经历心理暗示来完成知识构建.

2.1 创设实验情境

用弹性较好的钢片(闹钟用的发条)焊接成如图8所示的圆形.挂上一个重物后,圆形钢片变成了椭圆形,如图9在椭圆短轴所在的位置紧缠一圈纸带并将纸带粘贴好(准备多个这样的纸带圈)

2.2 心理暗示1――“失重”

如图10,用手提着重物快速向下运动,观察纸带情况――断了.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

答:钢片恢复圆形时向外绷,从而将纸带绷断.

问:为什么快速向下运动时,钢片会向外绷,而静止时不会外绷?

答:……(也许学生答不上来).

此时,将整个装置静止不动,如图11用手将重物向上托起,观察纸带情况――断了.

这里暗示了,这个托举重物的动作与刚才快速向下运动,在绷断纸带上来看,效果是一样的.而托举重物使得作用于钢片环上向下的合力减小,即相当于重物重力减小了,也即失去了部分重力――失重.结合这个情境实验和心理暗示给出“失重”的定义,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托举重物的这个动作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首先,这一动作应用了等效思想――快速向下运动与减小重物重力是等效的;其次,非常成功的将一个动态的问题转变成一个静态问题来处理,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

2.3 心理暗示2――“失重”的原因不是速度方向

以上对失重现象的观察及解释可谓清楚了.但对失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就了解不到位了,因为实验总是快速向下运动,所以学生可能认为是速度方向,而对快速变化的观察与理解仍然不是很清楚.这时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来暗示学生失重的原因不是速度方向.

如图12,在矿泉水瓶的瓶口处开一个小孔和靠近底部开两个小孔,装满水拧紧瓶盖,这时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会使水从靠近底部的小孔射出.现将瓶抛出,做如图13所示的各个方向运动,观察水是否会从底部小孔射出.

(1)瓶竖直下落.

(2)瓶竖直上抛

(3)瓶水平抛出

(4)瓶斜向上抛出

(5)瓶斜向下抛出

有心理学者认为:教学应该从直接的有感觉能力的直觉出发.此方法的特点就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把一些感性认识的材料交给学生们去观察去认识.官能心理学认为:所有的知觉都来自感官,所以有必要向学生大量提供在他们大脑中能产生持久印象的感性认识材料.以上通过开有小孔并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向五个不同方向抛出,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失去了水的重力”,没有观察到水从底部小孔射出来,从而暗示失重与运动方向无关,进而去寻找其它原因.

2.4 心理暗示3――“失重”的原因是运动状态变化引起的

经历心理暗示2,学生知道失重与运动方向无关,但不一定知道是加速度.再用椭圆短轴所在的位置紧缠一圈纸带的钢片圈,继续通过实验演示来让学生经历心理暗示.如图14,用手提着缠有纸带的钢片圈做以下三种方向的缓慢(匀速)运动,观察纸带是否会绷断.

(1)提着缠有纸带的钢片圈缓慢向下运动.

(2)提着缠有纸带的钢片圈缓慢向上运动.

(3)提着缠有纸带的钢片圈缓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心理学告诉我们:体验的东西能使学生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心理暗示2是从速度方向的角度来让学生认知,而心理暗示3则从速度变化的角度来让学生认知.由于是缓慢运动,所以可以认为速度大小没有变化,此时观察到纸带没有绷断,说明没有发生失重现象,进一步暗示速度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发生失重现象.结合心理暗示2,给出产生失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也即是加速度的原因.并结合心理暗示1,说明为什么要快速向下运动的原因,并再次演示快速向下和缓慢向下运动的对比实验.这样学生对失重知识的构建就顺其自然地完成了.

心理暗示范文6

关键词:心理暗示;剖腹产;康复

暗示是指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动作表达意思,接受暗示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心理现象[1]。暗示不仅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也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所以消极的暗示可以导致疾病,积极地暗示可以治疗和预防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多疑等不良情绪反应,对自己疾病异常关注,接受暗示的感受性更强,对于护理人员言谈举止异常敏感,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通过语言性暗示和非言语性暗示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护士素质的暗示作用在医院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角色,患者对护士寄予了特殊的期望,希望治疗及时准确,病房舒适安静,服务热情周到。当一个患者接触到的是全身心地进入护理角色的护士时,护士的个体素质合乎或超出患者的希望值,就能对患者心理产生积极作用。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7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4~30岁;孕1产0孕37~40 w,无孕期合并症 ,因为个人及家属要求行剖腹产的孕妇,将其分为两组护理小组,一组运用心理暗示护理方法,一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护理方法

2.1护士的整体面貌对孕妇的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护理组的护士要具备良好的仪表仪容,只有容貌端正、态度和蔼、待人真诚、乐观、自信,才会使孕妇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会得到患者更多的信赖与配合。护理组的每一位护士每天都要着装整洁,淡妆,面带微笑,护理中充分运用礼貌用语,与孕妇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2.2护士的言谈举止对孕妇的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护理组的护士应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谈话艺术。在做好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应掌握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应用技巧。除具备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高尚的医德、良好的素质、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外,还应使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表情。护理操作中,积极运用语言的暗示作用,利用孕产妇对你的信赖,按照你的要求达到康复的标准.每一项操作前后都要积极与孕产妇交流,告知,积极帮助解决问题,暗示她所有的操作你都会照顾她的感受,而且你的每一项操作技能是最好的.操作中也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转移其注意力,达到你的暗示目的。

2.3护士的专业水平对孕妇的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护理组的护士应有高素质业务水平。对于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都能有合理满意的回答。只有孕产妇认识到你的高专业水平, 产生高度信赖感,后面的操作和护理中的暗示效果就会更好。例如,产妇产后怕痛不愿意下床活动,你不要一味的讲活动的重要性,那样她会很反感.首先要肯定和理解她的感受,然后,非常坚定的暗示她,只要她按照你的指导做,,你可以让她的疼痛降低,而且顺利下床活动,因为你是专业的护理人员,再运用一些幽默轻松的语言调动家属的配合,你会发现她真的能马上慢慢下床活动.这就是暗示与鼓励的作用。

2.4护士的爱心对孕妇的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护理组的护士在每一项的护理操作中都要有饱满的热情,对孕妇及新生儿都要充满爱心,每次的交流及护理都要让产妇及家属放心,满意,.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时每刻表达你对她和她的宝宝的关爱,让她放心,能够安心休息,按照你的要求配合.3结果

运用心理暗示护理法护理组的产妇术后康复指标达标率远远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1。

4结论

通过心理暗示护理产妇,剖腹产术后康复指标达标人数远远高于常规组,心理暗示在剖腹产术后的康复中有积极的意义。

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样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心理护理包括很多内容,它是用语言、动作、形体、表情做感觉性的提示。在临床护理中护士是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还是消极的暗示,会给患者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在整体护理中充分运用心理暗示,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