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冬天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冬天的散文范文1
2008年的春天,我们有太多的期盼。如果说在2007年的冬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企业安定和谐,那么今天,我们有一身攒了一冬天的劲儿,可以结结实实地拥抱这个如诗如画的春天了!
新春伊始。春的气息首先沿着万里铁轨如期地来到我公司的专用线和站台。初一这天,14个满载的车皮被送进317、318两条专用线。虚位以待的站台上又重新堆满了化肥。我公司一个新的春天就着样踏踏实实地开始了!
初一上午,于殿荣到公司。傍晚,李云霞到公司。她跟家里人打好了招呼,准备一夜不回家,和值班运输员宫宇宏一起监卸。在我的劝说下,她回去了。由保安一分队的保安员协助监卸作业。
初二早晨,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几只喜鹊在头上唱着歌飞过。一种新春的喜悦从心底油然而生。
初二上午,李云霞、于殿荣又先后来到公司,参加监卸作业。
为了让忙碌了一年的保管员安心在家过年,初二值班的公司科室人员还帮助仓储服务部为大润发出库冻品。初三,化肥入库作业开始进行。这一天的监装监卸作业是由两个部门的干部承担起来的。机动班的作业司机也是班长张立文。
鼠年的春天充满着期待。按照我国的民间传统说法,鼠为十二生肖之首,鼠年是一个十二年轮回的开始。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鼠年的红火与否,预示着接下来十一年的年景。有了好的开端,经过牛、马的勤勤恳恳,经过虎跃龙腾的繁荣升级,才能在一个轮回的终点享受到猪年的丰足——这是人们的“过年话”。让这些朴实美好的愿望成为现实的途径是辛勤的劳动。
冬天的散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 困难
一、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在学习散文《匆匆》时,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和一连串的疑问,不仅把看不见摸不着而匆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惘,对“去日苦短”的恐惧与悲伤,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不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示自己要惜时奋进。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浅显的理解表面的意思而不是深入文章的主题。这可以反映出老师教学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1.把握散文类别,寻找切入点
散文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性极大。下面具体谈谈初中散文的类别和如何寻找切入点。(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所以这类散文的切入点是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来把握散文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从“百草园”“书屋”等几个关键词入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来感受作者的童年。(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因此,这类散文的切入点是:掌握文章采用的抒情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最后是议论散文,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
2.感受作者的想法,直追主题
在谈论散文时,都说散文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情感的抒发。散文的特点就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管是散文的内容还是结构都说为了更好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我们不能忽视作者的存在,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体会优美文字下其实有很深的故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感受真实情感
不论是任何的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场合下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散文也不例外。因此,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是赏析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是在前夕,刘和珍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只有把握写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愤慨。
(2)用心品味散文的语言文字
散文的主题把握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的文字。往往几个简单的词语就能反映作者的真实。学生只有细细去品味才能尝到作者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散文的阅读水平和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如何用心感悟呢?在文章内容上能揭示主题的句子;结构上处于开口或结尾,有时是中间的过渡句;在表达方式上有可能是文章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在修辞手法上一些使用比喻、拟人、对偶等方式的句子往往是突破口。往往抓住一个关键字就能顺藤摸瓜把握主题。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一个“绿”字让“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炼字的名句。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 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很多时候抓住散文中的一个字便能有很大的发现。
(3)通过对比,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有些文章有些错误或者矛盾的地方,其实这些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他们是通过这些错误来真实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蕴,往往这就是我们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钥匙,这就是语文中文字的奥妙。通过矛盾前后的对比,或许表面的现象不是真实的,或许在作者的眼里是另外一个美丽的世界。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我们看来百草园只是一个荒芜、杂草丛生的地方,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却是他童年寻找乐趣的“天堂”。这就是矛盾的地方,当我们从这扇门进入时,我们便能唤起学生自己的童年回忆,在他们的童年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是他们童年的乐园。通过联想,学生便能明白这并不是真正的矛盾,这正是作者童年的乐趣,是平凡事物后面的绚丽多彩。
(4)学会想象,丰富情感
冬天的散文范文3
【关键词】自然美;感悟;审美教学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较以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努力实践课堂表达方式的转变;积极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协调选取雅俗共赏的文章;重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基于此,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一大批文质兼美、文化性和时代性兼具的散文完美汇聚于缤纷的散文天地,选文的初衷无疑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柏拉图说,审美体验具有独特性。但是时至今日,审美教学却有其内在的一致规律,以《春》《夏》《济南的冬天》为例,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时可以由以下几点切入:
一、声情并茂,情感穿透纸背――审美入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就《春》《夏》这一类抒情性较强的散文,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则应该抓住“形散而神不散”这根主线,要更着重于――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实现审美的入境。比如《春》中,作者朱自清就适当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个无限生机、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春”。而这些极细微极精致的文字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野花遍地都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则完全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起来朗读,朗读时要注意先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朗读,调动他们通过文字所能生发的对于“自然的春”的审美体验;继而老师要不失时机进行示范朗读,与学生展开优质阅读课堂互动;最后,如果效果仍旧不达预期,老师可以再课堂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在课堂层次性的推进下,也就实现了《左传》中所谓的“一鼓作气”,因而学生对于《春》这篇文章里所展露的春的纷繁、春的活力、春的清新等不同的审美感受也将通过自我朗读和交互朗读而逐次铺叙开来。这样的朗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实现学生的感性情感对理性文字的驾驭,最终帮助学生敞开胸怀迈向审美之境。
二、巧借资源,想象激发灵感――审美发散
散文教学、古诗词教学相较于文言文教学、社科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的实现方式具有多元性。具体说:在《春》《济南的冬天》《夏》这类散文的审美教学里,语文教师应当集中整合资源,尤其要注意对多媒体的规范运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要拓展学生的表达空间。因此,以《济南的冬天》为例,笔者建议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依据文意,选取小段音乐渲染济南冬日宁静安详的气氛;课件制作宜选取暖晴色调做主背景,以凸显济南的冬天“响晴”的特点;图片选取宜少而精,可以适当展示几幅能代表济南古城魅力的文化图景,凸显济南作为一座老城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尤其是文中所描述的下过小雪后的济南的图景,教师要先让学生通过想象尝试画面还原,在激发完学生的想象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评估,并适当展开课堂补充,如:课件链接济南古城风韵、动态展示山上雪景、以声音、图片、视频等相关手段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增加散文课堂的审美容量。
三、组织合作,探讨交换体验――分享审美
萧伯纳说:“我们的思想一旦交换,便各自拥有两种思想。”可见,合作交流往往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散文篇目审美教学中,小组的合作更能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动,实现组员对于美的交互体验。以梁衡的《夏》为例,古往今来,吟春诵秋的文人数不胜数,而对于“夏”的记述甚至夸赞确是寥寥可数的,由此可见,作者梁衡在赞美夏时就已经突破了传统定势,战胜了自我,他的独立思考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赞美。那么,他笔下的夏到底有什么别样的魔力呢?这无疑就是全文最大的悬念。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在授课时以这条悬疑主线贯穿始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以引导学生实现对全文脉络的把握和小组之间的审美交换。具体说,可以设置的问题有:读罢全文,你认为梁衡笔下的夏是什么旋律的呢?梁衡在《夏》中,详细阐释了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对此,你是否同意?若不同意,你心目中的夏是什么旋律的呢?请与小组成员讨论并与全班同学分享。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汇集成小组成果,继而推出小组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成果,这样的教学探索以小见大,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人文精神,由表及里,呼应了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四、及时习作,温习延展审美――升华审美
散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鉴赏实现审美体验是关键所在,而在课堂朗读,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语文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后作业,尤其是同类习作的重要意义。教师课上的审美教学行为大多集中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因而在散文教学中补充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至关重要。具体说:在苏教版讲完《春》《夏》《济南的冬天》这一单元后,教师应及时根据课堂反馈制定适宜的作文题目。题目的设定可以:在保证主旨的前提下坚持开放性;激励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就这个话题有话可说甚至不得不说;如:我眼中的四季;四季的颜色;遥想季节等命题作文。又如:()之美;难忘的()等半命题作文。又或者是指导学生通过课上所学到的描写季节的一些小窍门(如抓住某一季节最大的特点;如采用最适合的修辞手法;如体现自己最真挚的情感等)运用到自己的文字里,通过小日记,小短文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审美才是完整的、丰富的。最后的书面表达不仅将升华学生对于自然、对于四季的审美体验,也将引导学生看清自己内心的喜好,开展奇妙的自省的文字体验。
总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学应该结合生活多元化展开:着重通过开展课堂优质朗读、小组合作探讨、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后同类习作等形式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不断丰富课程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曾朝晖.试论当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荣.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
冬天的散文范文4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
冬天的散文范文5
一件事一直令我迷茫:成功到底是什么?是财富?是权力?是外表?每个人的成功都有所不同。如果你的梦想是拥有一大笔财富,那么,你心中的成功,就是财富;如果你的梦想是掌握万人之上的权力,那么,你心中的成功,就是权力;如果你的梦想是有一张华美的外表,那么,你心中的成功,就是外表。而在陈祖芳老师笔下的余月红心里,观众热力的掌声,就是成功!
余月红八岁时就被杂技团的阿姨选中。因为杂技,她失去了和伙伴在小溪里嬉戏的欢乐;因为杂技,她失去了和伙伴爬树掏鸟窝的开心;因为杂技,她失去了和伙伴在草垛上睡大觉的幸福;因为杂技,她失去了糖果般美好的童年。试问,你愿意用手当脚吗?不愿意吧!而余月红要表演的节目就是“跳板蹬人”。一个极其危险的杂技,弄不好就“半身不遂”。可想而知,练习这个节目是多么艰难。余月红必须天天练习这个节目。不管是大雪纷飞的冬天,还是烈日当头的夏天,余月红必须6点起床练习。如果你是学生,不妨问问自己:曾经是否有一个“恶魔”念头,希望老师生病了,或是外出了,让别的老师代课,这样,就不用受老师“约束”了?肯定有吧!不过是不愿意说出来而已。
余月红也有这个“恶魔”念头,而且还是天天呢!外头刮风下雨,余月红的脸上却绽放了笑脸,潘老师一定不会来了;外头冰天雪地,余月红却像吃了蜜般,潘老师一定不会来了。可是啊,潘老师还是来了。是啊,大冬天的,是不希望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多呆会儿啊!老天爷偏偏不遂余月红的愿,让她一大早就起来。余月红盼啊盼啊,终于,潘老师有事,要先出去。余月红开心极了,她没有练习,而是在玩耍。结果,第三天,她与潘老师练习是,被发现了!那劈头盖脸的斥责,让余月红难堪极了,怨恨的种子,就在那一刻,在她的心中发芽。
冬天的散文范文6
不同的体裁,教师在教学时候,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文体,下面,笔者选取诗歌、散文、小说三种不同体裁对文本中的“留白”进行具体分析。
一、挖掘诗歌文本中的“留白”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感的文学文类。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诗歌的意象是外在事物形象与诗人内在情意的交融。”诗歌是抒感的,是用精炼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虚无的境界,而这种境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把玩、不断的去吟诵、不断的去思考。“留白”运用在教学中,就是让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有意无意留下的“白”,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不断去融入文字,让文学作品和自己形成共鸣。
“一首诗删去一个诗句,一个单词,一个字母,一个书写符号,它就活不成了。”优秀的诗歌常常十分的含蓄和曲折,诗人往往故意不去写“满”,留下弦外之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断裂”和“跳跃”,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补充和丰富,激发学生挖掘诗歌的意蕴,拓展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趣。如九年级语文的《沁园春・雪》,在听课中,有位老师就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留白”。首先,他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在对课文字词熟悉的基础上,再次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词的感受,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上台表演。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感觉这首诗是豪迈的;有的感觉是奇美的;有的感觉是胸怀天下的;有的感觉是评古论今的……教师一边听一边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在学生全部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段吴祖光(剧作家)评论《沁园春・雪》:“风调独特,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作了总结。接着,教师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文章,他展示出一段写作背景资料――在准备展开之前,作者为了考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大雪覆盖的塬上,面对着大好河山,感慨万千,提笔大作,写下这首诗流传千古之词。
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词(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描绘或者分析。教师担心学生不是很理解,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在陕北,一天,为准备展开全军抗日了解地形地貌,艰难的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而当他登上顶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雄伟而奇美的雪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挖掘文本,展开想象,拓宽诗歌意境。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描绘整首词,有的学生对其中一处进行合理的挖掘。比如有一位同学就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展开自己的想象:“千百年来有多少的风云人物,可是他们,都只是华丽的过去,如今,这个雄伟壮丽的大好江山会是谁的――一定只会是我的。”还有一位学生回答的更是精彩,他大胆的对这首词上阕进行了分析:“千年前,柳宗元看着漫天大雪写下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种内心的苦恼和愤懑,是一种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的美。而的这首诗中同样写雪,但却展示出一种热爱大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磅礴而激昂的气概。”
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本中的“留白”,尊重学生的感性体验,让学生自己多读,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挖掘诗歌本身隐含的意蕴,去收获更多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散文文本中的“留白”
中国古代所说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凡不是骈文、不是韵文都称为“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散文虽然样式繁多,文体各异,但是它的共性就是“散”。“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散文是夹杂在小说和诗歌间过渡性文体,它不像诗歌,往往只有片刻的情绪波动,散文往往反映的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的情绪思考。作者写散文,就是要表达他眼中的景,眼中的物,抒发对人生的所思、所感。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文大多来自大家之手,这些文章都是展现“我”的所见所闻,通过环境渲染和人物刻画等等方面,塑造出最真实的情感、最独特的个性。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提出散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这些独特的人生经验、作者对人生的所思、所感就是散文中的留白,优秀的散文中充满“留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能力,才能和作者形成共鸣。
如:七年级老舍《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笔下,作品充满了神韵。无论是山、水、阳光还是白雪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出济南冬天是什么样的,而是通过三个地区和济南的对比,让读者在阅读中细细的梳理,品味出济南冬天的特点。随后勾勒出一幅阳光照山、薄雪盖山、水中藻绿的水天相融的美景。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说爱济南冬天,但是从开头对比中作者得出的“宝地”一词,读者便可以清晰明白作者那种情真意切的喜爱。在文章中,作者花了大笔墨创设意境、妙用修辞技巧,展现出温暖、秀丽、清透的济南。但那种浓浓的赞美情感,一直贯穿全文,并前后呼应,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
因此可见,教师在讲授现代散文时,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中挖掘“留白”,通过朗读、品味,慢慢地去琢磨,细细地去思考,感受作者的心灵,读懂作者的心声。
三、挖掘小说文本中的“留白”
小说所讲述的内容不可以全盘相信,它具有虚构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小说教学被单独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概念和特点。小说是一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叙述和环境描写,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它是语言的艺术、形象的艺术,更是创造的艺术。小说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背景或环境的具体描绘”,让我们从故事中了解社会,反思自我,体会真谛。小说教学实质上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可以充分地把握住人物的特性,通过人物、情节、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深入挖掘小说,真正读懂小说,理解作者的初衷,明白小说的主题。在小说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特性、深刻理解主题、加深对作品感受,培养学生深入挖掘和思考文本的能力。
小说中常会出现省略的部分,如:人教版九年级鲁迅《故乡》,作者在描绘闰土的形象时,就多次采用了省略号。小时候,闰土和“我”说话起来总是滔滔不绝,想到什么都会去说,因此,作者在文章就采用省略号代替那些说也说不完的儿时哥们之间的话语。当读者读到这儿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淳朴的童真,少年时的闰土不懂得等级之分,他生活无拘无束,充满了童趣。而中年的闰土,作者在刻画时候,也多次采用了省略号,这儿却不再是那种滔滔不绝、无忧无虑的说话。而是呈现出一种饱受生活苦难,深受封建思想迫害下吞吞吐吐、生疏不自然的悲哀。
小说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文本,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发挥合理的想象,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理解,并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形象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诗歌、散文、小说文本中“留白”的共性与差异
诗歌、散文、小说都属于文学样式的中的一员。所以,它们在文本“留白”上存在着一些共性。众所周知,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出现一些作者故意留下的“模糊表达”,比如在某些内容上,作者就是有意或无意的漏掉,不去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那些文本的“留白”,反而常常是文章最美妙的地方,让读者越读越感到神奇,带来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阅读文本,正是一个打开想象,充实意向的过程。文学作品中那些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无穷内容和情感,正是作品的精髓所在。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读通文本,还要引领学生读透文本,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去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从这些“白”处激发想象、打开思维,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互通心灵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