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发展论文范文1
1.1计算机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造成的最鲜明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计算机技术既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还影响了社会生产关系,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首先,计算机技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之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来的单纯依靠手工操作的低效率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了依靠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化标准操作,不仅生产效率大大高于从前,而且生产质量也较之前有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新的经济发展也解放了人力,人们不在被固定在生产线上重复一些机械劳动,这些劳动都被数字化设备所代替,人们只用对生产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查即可。其次,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产业——信息产业的产生。在原来的三个产业之外,出现了以信息制造、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分享为主的第四个产业。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新的产业之中,使这个新的产业创造出越来越大的产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最后,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在生产中产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依靠计算机技术或者计算机网络而成为了自由职业者,可以在自由的时间和地点完成给定的任务,摆脱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对人的束缚。
1.2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既包括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也包括思维方式方面的影响。首先,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之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之下,传统的被动式新闻获取方式逐渐转变成为了上网主动搜索多样化的新闻并且与新闻者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人们的购物方式也产生了改变,传统的逛街购物转变成为了逛购物网站购物,既便捷又高效;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看电视看电影的娱乐方式转变成了上网看各种影视剧等,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的阅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纸质阅读模式也转变成为了电子书阅读,既降低了阅读成本,又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阅读。这些都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之下完成的,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改变。其次,计算机技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改变,形成了计算机技术支持之下的互联网思维,如粉丝经济、试错和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等思维,这些思维的产生对传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将这些思维方式利用到其他领域之中也能够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2.1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交流工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却使人际关系越来越淡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上通过各种交流工具来开展人际之间的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之中,他们却很少同身边的人说话沟通,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交流恐惧,不能够以正常的心态同他人面对面交流,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当前愈演愈烈的社会整体冷漠现象也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之下,各种社会问题通过网络被夸大和渲染,很多人因此对社会产生了一种失望情绪,进而造成了社会整体冷漠现象的产生。
2.2计算机技术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对人身心健康影响主要表现在,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之下,计算机中的各种内容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越来越大。首先,计算机呈现内容的多样化造成人们对计算机依赖性的提高,造成了使用电脑时间过长,进而造成了眼睛疲劳、颈椎硬化、鼠标手等电脑使用问题。同时,长时间的使用电脑也造成了人们坐着的时间长,而运动时间减少的状况,使人们整体身体素质下降。其次,计算机呈现内容对人们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长时间打游戏产生的焦虑,长时间无意识上网产生的空虚以及长时间被多元化价值观冲击造成的心理失衡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2.3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计算机犯罪率激升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催化之下,也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现了新的“致富”途径,即通过攻击他人计算机,盗取、售卖他人信息或者是直接窃取他人账号密码等来赚钱。这既影响了人们的网络使用安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不劳而获的气氛,影响深远。
3结语
社会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个性化时空化绿色设计解构人性化地域
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作为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在观念上,在功能上、在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人类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我们发现以往贯于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设计需求。
(一)要具备个性化设计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商业操作的速度和变化速度。重要的是,全球商业环境的剧变意味着从此可以通过直邮和电视广告与客户取得联系。这一切都为平面造型设计行业设计者创造了一种激烈环境元素。当前,商业和设计行业出现了重叠,设计工作必须要在这个需求较高的新环境中能标出自己的领地。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随着周围标识语的不断增多,设计者要重新去适应不熟悉的新领域。在设计和制作中都占主导地位的网络领域就是其中一种。在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下,平面设计行业似乎有渐渐衰落的可能。但事实恰恰相反,商业界提出的新挑战不仅加强了设计的重要性,还提高了设计的潜在能力。当平面设计走向程式化之后,其设计创意就必须具有个性化。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设计就成为无限超越自我,获取随心所欲的表达。平面设计行业从业人员通过对设计内容,版式等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在演变中寻找个性,倡导设计风格。施展个人非凡的干劲和创造精神,设计在个性表达的道路上才更有生命力。
(二)具备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
在近乎持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平面设计者不得不与他们的客户尽量保持同步;客户所经历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趋向更多样化劳动力对象的转变,这个变化在近十多年尤为激烈。从而,人们在设计方面不得不尝试面向大众,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把不同民族图像通过需要进行再组合,力求把所有新的成分因素考虑在内,设计描绘面尽可能的宽广,以达到传达多样性文化信息的目的。
90年代,电信国际化以及相应的商业国际性特征,在理解文化及国家差异这一问题上赋予了新的意义。尤其当各国在金融及贸易交往中相互依赖中变的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同时在文化方面,尤其是青年文化,变的越来越全球化,音乐和广告都成为了特别强大的力量,伴随它们的则是那种能跟随国家变化而自我更新观念的能力。由各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设计图像的结合,进入到各国的交流活动中,甚至于引领了更具融合性的年轻一代。在平面设计领域,图形是其视觉语言,它给人们的感受是共同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国际视野,使设计具备一流品质。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思考角度,大众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在构思和表现上现代平面设计的语言表述是一致的。“简练、达意、巧妙、智慧,观看世界现代设计的走势,研究现代社会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对保持敏锐的设计思维和使作品和现代世界设计接轨显得十分需要。
(三)时空化设计需求。
平面设计所处的地位与从前已大不相同。而在观看方式方面,无论是通过眼睛还是用鼠标去点击,深入设计空间的方式也不同了,最主要的是速度比从前快了。平面设计以往多在二维状态中进行创作。在经历二维程式化的设计之后,设计师在探索新的界面,力求打开新的思维空间。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平面设计也逐步从二维向三维到四维空间延展,设计中的时空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符号。宇宙之外的奥秘,天际星体的存在。东、西方空间想象因式,设计图象的叠加、透视、错位、渐变等仿佛将我们带到立体思维的大空间。符合了平面设计界较早提出的超越和突破二维平面的提法。在视觉空间上创造失控景观,以平面版式为例,20世纪80年代传统期刊设计者在同样字体的版面内往往通过改变大标题和副标题的行列来突出文章要点,用字体的大小及其外形来区分大小标题,而不是把大标题中的所有文字都列在一起,并将它们与大小标题分开。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以各种各样方式排列的标题:有的位于页面的边缘,有的斜掠过整整一页或横贯两页,有的竖立在文章的旁边,还有的紧靠甚至是陷入正文里面,这些排列无疑会使版面给人一种立体感,在平面设计者跨入其他媒介设计过程中,超越二维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需求。
另外,重点内容的突出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设计者不再把整个标题制造得比正文字体大,相反,标题中文字的大小可有多种不同。设计者打破的这种设计规则,使他们可以以任何一种自认为恰当的新样式来设计一行行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设计,文字图形便形象生动的跳跃在页面上,屏幕上,包装盒面上,瓶子标签上或更多地方,这种动态感觉是印刷品和交互式制图作品的典型特征代表,是新时代设计的需求。
(四)地域本土化设计需求,所指的实际是设计师在本土所处环境通过思考,而逐渐形成的设计思想。
无论设计多么入流,由于地域,思维,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设计风格,本土的文化对其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师所处地域成长决定了它对设计的认知观。设计师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完成平面设计作品,其创作的图像就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令人们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文脉。现代设计观念无论形态还是形式上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视觉造型元素还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我们知道现代平面设计的诸多流派均来源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绘画风格,而这些西方近现代派绘画在其启蒙时或多或少地受了东方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散点透视,虚实疏密,留白等形式和形态上的处理方法,对于它们的启示是不容置疑的。通过这样的梳理,应该说找到旧有造型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并对前者的改良更应是顺理成章的。对于具有中国地域特色旧有造型元素其形态上的改造,则使元素不仅传递了现代设计观念,更使旧有元素能够真正传递载体的现代信息,符合现代设计的功用,从而摆脱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与语意上的偏差。对本土设计师来说,守一方水土研究自成体系的平面设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五)人性化设计需求与绿色设计。
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是21世纪设计的主题,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年轻人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者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者则怀着一股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所有设计其实都是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刺激消费的美学观念曾经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唯一的评判标准,从而导致能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失调。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人。
绿色设计需求给平面设计师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它强调在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作为平面设计行业与其外沿,无论从意念到表现,都会给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内涵,随着时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设计作品一方面完善实用功能,从需求上获得满足,另一方面,顺现代审美潮流,追求美的情调。往常盲目的视觉刺激行为,往往造成视觉灾难。人类被围困在强烈的色彩,呆板的图形中。因此,视觉上运用绿色设计观念,让平面设计维持合理的视觉秩序,制止视觉污染,完善设计作品与人类的协调非常必要,另一方面,通过传达对环境的关注与自然相关的图象以及单字,词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平面设计专业语也已开始逐渐适应这些变化,设计师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在纸张耗费与污染技术应用方面所扮演的主要决策人的角色。1996年,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院出版了“平面设计中环境责任指南”。又为某纸张制造商起草“设计之生态学”手册,为美国设计师提供了关于减少对环境冲击的指导方针。在中国,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历程的长期需求。超级秘书网
在经历了分解与重构后的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未来的设计将着眼于与平面设计相关环境的设计上,其关系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当然,要设计师们和企业家们立即改变观念,设计出符合未来标准的作品决非易事。这将面临太大的难度。特别是在当今刺激消费,市场经济的大形势笼罩着整个世界的气氛下,要做一点真正有利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好的设计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不过,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有良知的人。从每天用的各类设计产品,到自认摩登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必要的?。“合理消费”,“道德经济”变是必然。也是未来人类自救的方向。未来,平面设计的职责就是维护伦理性和道德性。
好的设计,将是未来正确价值观的体现。
参考书目
《边缘设计》凯恩.费舍尔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非物质社会》滕守尧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社会发展论文范文3
1.1我国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问题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上水资源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GDP占全国总量的56%,与水资源占有量相比,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9%,特别是海滦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但是这些流域的GDP产值却占全国总产值的44%,水资源成为限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区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别很大,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北方地区除松花江流域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40%~101%之间,其中海河水资源供水量已经超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南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35%,远低于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匹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正相关或负相关的配合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对称关系的概念。比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匹配,就是认为“水资源匮乏地区,经济社会不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再比如,一个人的水平与贡献之间的匹配,就是认为“水平高的人,贡献大;水平低的人,贡献小”。实际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很多事情并不是完全匹配,匹配也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的状态。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布局总体不匹配,有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者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使得水资源的地域性差别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详细分析不匹配的原因,将为水资源调配与管理,以及制定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格局的调整方向等提供支撑。
1.2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良性相互关系的概念[8]。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概念[9]。协调发展则是协调和发展的交集,是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9]。水资源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水支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经济发展则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指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是消除不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条件下,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状态。目前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外部因素中,水资源状况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水资源的多少和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需要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10]。
1.3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第一作者将和谐定义为: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关系而采取的行动[11]。人水和谐发展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12]。人水和谐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多个复杂系统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3],本文第一作者等采用和谐论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河流健康评估[14]、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评估[15]以及水资源管理[16]等。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属于人水和谐发展的研究范畴,是两者共同发展的最高目标,即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河流进行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应当保持河流的可持续利用,不能损坏河流的自然过程。
1.4匹配与协调、和谐的关系
匹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关系”的一种描述,匹配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的状态,匹配并不一定就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也不一定达到和谐目标;所以,3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从低到高的层次关系是:匹配协调和谐。分析匹配程度,可为进一步研究协调关系、和谐关系奠定基础。为了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首先要分析两者的匹配程度。定量计算不同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匹配度,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了解不同地域水资源支撑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两者匹配状况良好,说明该地区建立了良好的适水产业布局;如果两者的匹配状况较差,则可以根据地区的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意识、节水型器具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不匹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变其不匹配的现状。另外,从国家层面,可以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本文旨在提出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匹配度是定量度量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各要素之间匹配程度好坏的指标,用来度量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状况。
2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2.1空间上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假设需要分析计算变量X和Y的匹配度,在研究空间上有K个单元,各个单元变量X和Y的值分别为(x1,y1),(x2,y2),…,(xK,yK)。可以用下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单元X和Y的匹配度:a.可以对K个单元的X值x1,x2,…,x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对应的序号为n1,n2,…,nK(最小为1,最大为K)。同样,对K个单元的Y值y1,y2,…,y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对应的序号为m1,m2,…,mK(最小为1,最大为K)。①如果X值越大而Y值也越大时,两个变量越匹配,则匹配度计算公式为ai=1-ni-miΚ-1(i=1,2,…,K)(1)可以根据序号的差异来度量变量之间的匹配度。当ni=mi时,完全匹配,匹配度ai=1;反之当ni与mi序号相差越大时,匹配越差,匹配度ai越接近于0。②如果X值越大而Y值越小时,两个变量越匹配,则匹配度计算公式为ai=1-ni+mi-K-1K-1(i=1,2,…,K)(2)这种情况下,当ni与mi差距越大,匹配度ai越接近1;反之当ni与mi的差距越小,匹配度ai越接近于0。b.另外,可以按照各个单元上,变量的具体数值占研究区该变量总值的比例进行匹配度的计算,同样分为两种情况,计算公式如下:ai=1-ri-simax(rk,sk)-min(rk,sk)(3)ai=1-ri+si-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4)其中rk=xk∑Ki=1xisk=yk∑Ki=1yi(k=1,2,…,K)
2.2时间上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如果对具体的研究区域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变量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分析计算,可以按照需要,将研究时段分为T个时间段,分时段的变量值分别为(x1,y1),(x2,y2),…,(xT,yT)。同样对这些指标值进行排序,序号为n1,n2,…,nT;m1,m2,…,mT。则分时段变量间的匹配度的计算公式在两种情况下变为aj=1-nj-mjT-1(j=1,2,…,T)(5)aj=1-nj+mj-T-1T-1(j=1,2,…,T)(6)同样地,也可以按照分时段内,变量的具体数值占研究时段内该变量总值的比例进行匹配度的计算。计算公式为aj=1-rj-sjmax(rk,sk)-min(rk,sk)(7)aj=1-rj+sj-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8)其中rk=xk∑Tj=1xjsk=yk∑Tj=1yj(k=1,2,…,T)2.3匹配度划分标准依据匹配度的定义,可以人为划定匹配度大于或等于0.8为匹配;0.8和0.6之间为较匹配;小于或等于0.6为不匹配。根据该标准,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分析计算。
3实例分析
如果对不同区域或不同时间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进行计算,可以分别选取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作为代表性变量,采用上述方法定量计算两者之间的匹配度。
3.1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
依据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产值数据,采用公式(1)根据排序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计算结果来看,匹配程度较好的区域有江苏、福建、湖北、四川、内蒙古、重庆,说明这些区域当前人均用水量与人均GDP相匹配。匹配较差的区域有山西、宁夏、广西、山东、、北京、天津,其不匹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比如广西、、宁夏,这些区域的水资源可以支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二是水资源相对缺乏,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比如北京、天津,山东、山西,说明这些区域的发展较快,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在当前水资源量的限制条件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瓶颈,进一步的发展需要考虑外调水等方式增加可用水资源量。针对具体的省(市、区),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匹配关系与地区缺水状况之间的关系,同时针对省(市、区)内分布不均的情况,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省(市、区)不同行政分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程度。
3.2河南省逐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
上文计算了不同变量空间的匹配度,下面再计算时间系列的匹配度。以河南省为例,计算河南省2003—2011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相关数据来源于2003—2011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采用公式(7)进行匹配度的计算,结果见表2。表22003—2011年逐年河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年份人均GDP/万元人均用水量/m3不同年份人均GDP占总值的比例不同年份人均用水量占总量的比例匹配度.从表2可以看出,2003—2011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均GDP持续增长,而人均用水量在经历了相对增长期后,开始趋于平稳,两者之间的匹配度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步下降,这主要是2007年以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量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两者同步增加,匹配度逐渐增加。2007—2009年,由于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水资源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增加需水的要求,只能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满足发展的需求。2010年以后,水资源利用情况趋于稳定,而经济社会依然持续增长,匹配度进一步降低,但是人们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技术推进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同时也说明了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3.3河南省不同行政分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空间匹配度计算
前文已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空间上的匹配度和时间上的匹配度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但是针对较大单元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分布不均的情况,还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匹配度的分析计算以得到更加详细的结果。因此根据上述计算结果,选择匹配程度处于中等的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利用2000—200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和《河南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采用公式(3)计算2000年、2005年以及2009年河南省各行政分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9年郑州市的匹配度最差,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而水资源相对缺乏引起的。如果要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节水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或者通过调水等方式,增加水资源量。开封市和濮阳市从2000—2009年的匹配度持续下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用水量猛增,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洛阳匹配度也缓慢减小,但原因与开封和濮阳不同,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水资源量并没有随之急剧增加,而是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保障该地区快速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发展。鹤壁市的匹配度缓步上升,主要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维持用水量的逐步下降,达到了两者的匹配发展。驻马店市的匹配度变化不大,一直较高,这是由于这7年内该市经济发展和用水量所处的排名位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引起的。
4结语
社会发展论文范文4
一、开展“两防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史,特别是一些发达目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证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高,政府对社会提供的保障服务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密切关注社会生产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全,不断提高社会运作和人民生活的质量,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同时,各种灾害事故隐患也逐渐增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生存环境,已成为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建国五十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各种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多达数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大大高于发达国家0.3—0.5%的比率。且不说震灾、水患等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中的灾害事故亦频频发生,在一些领域甚至呈上升趋势。如化工事故,据统计,1969年至1981年,全国登记在案的为102起,到1987年已增至3617起,不仅上升趋势很快,而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来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大。仅黄岛油库、深圳清水河化学品仓库两起爆炸事件,就造成20多人死亡、100余人受伤,疏散转移居民13万余人,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这些灾害事故,不仅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失,而且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组织人民群众对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故进行有效的防护与救援,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紧迫任务。
目前,我国的防灾和抢险救灾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比较松散,没有从总体上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社会救援组织体制和自如高效的运行机制,各种灾害救援力量分散于不同行业,隶属于不同部门。这种组织体制,固然有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但又有综合性不足以及条条管理、自成相对封闭体系,不便统筹救灾准备工作和协调使用各种救灾力量等严重缺陷,特别是现在,“复合型”灾害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来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多,这种救援工作体制更显得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直接影响着防护和救援效果,也难以使防灾救灾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防灾害事故的计划性、灾害事故的突发性和抢险救灾行动的综合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管理开展灾害事故风险评估和研究制定防灾救灾预案,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使用各种防灾救灾力量的组织机构,以便有效组织调度有关部门、单位,制定防灾救灾预案,在出现灾害事故时,根据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形成防灾和抢险救灾合力,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煞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就目前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责分工情况看,人防部门承担防灾救灾职能,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一是人防部门军地共管的领导体制和业已形成的军地密切协作的运行机制,便于协调军地两方面的力量参加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二是人防部门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组织指挥体系和通信警报系统,具有实施抢险救灾指挥调度的便利条件和迅速有效的灾情报知手段;三是人防部门既有的组织指挥专业人才队伍,熟悉组织指挥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由于组织实施人民防空与防灾救援行动特点相近、方法通用,人防部门的干部队伍完全有能力承担从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防灾救灾预案准备到组织实施防灾救灾行动等一整套防灾救援任务;四是人防部门已经组建和训练了一支包括七种专业技术力量的人防专业队伍,可基本适应遂行各种抢险救援任务的需要。战时组织人民防空和平时组织防灾救援总体要求和目的的一致性,敌空袭后果和灾害事故后果的相似性,消除空袭后果和消除灾害事故后果在组织指挥方法、程序和力量使用上的共同点,说明人防部门承担综合管理防灾救灾的职能,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合理配置政府职能的最佳选择。
二、“两防一体化”是促进人防平战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人防向民防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人防建设的重大举措
在人防平战结合进程中,人防工程等设施的开发利用,推动了人防建设由封闭到开放,由消耗型向增值型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人防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重大成果。“两防一体化”势必有力推动人防工作在更宽广的领域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更具体地体现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的宗旨,加快我国人防与国际民防接轨的步伐,这既符合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规律,也符合国际民防的发展规律;既是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人防建设新的生机、活力之源。
从国际上看,国外“民防”最早也是以“防空”的概念提出来。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民防”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了防空袭,而且包括了保护居民在战争中免受各种伤害,进而延伸到平时保护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前,在国际上,民防已发展成为战时和平时保国保民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国策,其职责已从保护平民生命财产少受战争和灾害事故的威胁与破坏,一直延伸到各种人道主义救援;从保存国家战争潜力拓展到平时抢险救灾,甚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遗址。可见国际“民防”已经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概念,其职能已囊括战时和平时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研究和落实的是生存与发展这两个事关国家安全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一种体制和机制上的高层次的平战结合。我国已于1992年加入国际民防组织,又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与国际民防的差距,应当深入研究国际民防的发展规律,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要通过实施“两防一体化”,推动人防平战结合向更深程度和更高层次发展,把人防战时防空救灾的职能延伸到平时的防灾救灾,把两者在体制的层面上结合起来,并切实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中和蓝图上,使人防建设不仅能够筑牢空天防护的“盾牌”,而且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系上一条“安全带”。
就人防事业本身的发展而言,空袭与反空袭、防空袭已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 矛”与“盾”的较量空前尖锐、剧烈,人民防空的建设水平和御敌能力,直接关系战争胜负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现代高技术战争,敌空袭的隐蔽性增强、突然性增大,目标破坏集中,毁伤程度严重,消除空袭后果任务艰巨,因此,也需要通过平时的防灾救灾行动,锻炼提高处置各种突发性事故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防空队伍的战斗力,为赢得防空袭斗争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人防系统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指挥、人口疏散、通信警报和掩蔽工程体系,组建了人民防空专业队伍,但实战能力尚未经过检验,尤其是人民防空的组织指挥系统和专业队伍,由于缺少类似实战的锻炼,战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_,能否确保“打赢”,目前尚不好完全做出肯定性的回答,亟需通过参加平时的抢险救灾,大力推进“两防一体化”工作,使人防队伍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不断检验和提高其战斗力。由此可见,加强“两防一体化”工作,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关乎人防建设质量和人防事业生存、发展的一件大事。
三、省级人防部门在“两防一体化”工作中应抓好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如何搞好“两防一体化”工作,近年来,一些省、市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1999年,我省按照“以承担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为重点,兼顾其他与人民防空关系紧密的救援,组织协调社会有关方面力量,消除事故(灾害)后果,推进人民防空与应急救援一体化”的思路,在石家庄等五个城市开展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试点,在取得初步经验后,从20__年开始将此作为人防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向全省各市人防部门做出部署,县级人防部门的专业队伍,正在按照“两防一体化”的要求组建。目前,沧州市已在人防办成立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邯郸市邯山区人防办已承担防汛和抗洪救灾职能,其他各市也在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开展“两防一体化”工作的措施和办法。从试点至今,已有五个市共接警处警30多次,迈出了实施“两防一体化”的第一步。但从我省乃至全国范围看,“两防一体化”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尤其是各省、自治区,所辖各城市情况差别较大,防救重点不尽相同,领导层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也不尽一致。如何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坚持下去,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认为,推动“两防一体化”工作,并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省人防部门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策推动。开展“两防一体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是人防平战结合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新生事物,要在一省范围内展开,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措施。在这项工作中,省人防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宏观指导,总体调度,出台政策,推动各市以政府行为抓好落实。应把“两防一体化”工作作为人防工作改革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精心谋划,主动与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政府、军事机关沟通协调,阐明利害;积极为省政府、省军区当好参谋,站在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深化人防工作改革,大力提高人民防空建设水平和战时、平时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出实施“两防一体化”的意见建议,以省政府、省军区或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名义出台开展“两防一体化”的政策措施,确保其高起点开头、举步。
二是制订规范。围绕“两个适应”、平战两个需要和遂行防灾救援任务,对“两防一体化”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人防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防护职责界定和任务分工,建立社会救援网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对事故灾害风险评估、分门别类制订防灾救灾预案和各项保障计划、完善指挥通信手段、整组专业队伍以及器械装备配备等明确标准,做出规范,并督导各市抓好落实,确保“两防一体化”工作沿着规范化轨道发展。
社会发展论文范文5
实现公民基础体育权利的重要途径里,体育公共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不仅仅只关系着公民的体育素质和生活水平的,同时还代表了一个的地区甚至使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体现。随着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体育以及健康的需求量。而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的生活也是同时体现社会主义精神的文明建设。为了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业得到更有利的发展,必须开展全民的健身运动,加快完成构建完善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以达到体育强国的建设目的。因此,应当合理的对社会服务组织定义正确的角色,促进社会体育公共体系的完善。
2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价值
2.1社会体育组织是公共服务的主体之一
我国不仅仅是体育大国,而是更要做到变成真正的体育强国,而转变的首要关键点就是强化体育公共服务。目前,市民们对体育和健身的要求提高越来越明显,多层次、多元化的快速增长与政府能够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逐渐显现出不同和矛盾。但是,不仅仅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还有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不够引起重视,往往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对其中一方面的重视就会引起另一方面的忽略,无法做到两样重点一起抓。在社会组织的参与重视不够的时候,关键主要是要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服务系统的构建是一件十分复杂并且麻烦的工作,不仅专业要求较高,工作内容也较为复杂,因此,由体育政府部门单独实施往往是无法做到的。为了实现这一工作,必须将以往的“单独中心服务组织”的模式转变成“多中心服务的模式”。因此,作为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化、承接政府职能的理想对象,必须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培养成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
2.2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基础
目前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全能的政府”是行政主要的特点之一。而体育部门往往承担着从细节到重点的所有体育事务,因此提供给城市体育组织得以发挥的空间并不大,所有对于组织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伴随着政府对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体育部门也开始将社会体育公共的服务事业当做主要工作来做,从而积极建立起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体系,为市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保障,保证每一个市民的健康水平和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的界限。这样的体系具有专业性强、量大等显著的特点。
3社会体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3.1社会体育教育现状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社会体育教育仍然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这其中既有人们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的问题,也有社会体育教育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样的现状,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和新的飞跃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有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3.2社会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的社会体育教育想要开展起来并且得到长足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涌入社会,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这样的人才大都由专业的院校输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的今天,如果政府没有正式的文件或者改革措施来推动社会体育教育的发展都将无功而返,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
(1)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问题。从社会体育教育的角度来看,既要有体育系统的群众体育管理干部,又要有健身管理者和经营者,这就给学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人才时提出了难题,究竟该偏向哪一面,需要作出考证和选择。
(2)立足全面发展还是突出专业技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特点是什么,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给出过明确的定义。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一方面要强调全面发展和大包大揽;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术业有专攻”的历史传统,从某种层面上说,这是个无法完全避免的矛盾点。
(3)就业去向是专业岗位还是自谋职业。“一切向钱看”似乎早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技能和选择职业的首要标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选择经济,主要依赖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进行合理的筛选与分配,在社会体育教育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很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教育人才就很可能流向其他行业或者选择更加容易赚钱的行业,因为从目前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市场就业面十分狭窄,可供他们选择的范围着实有限。首先必须明确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以及概念和构成必须发展的条件。另外随着中国体育对制度不断改革的深入,将社会体育组织和体育部门两者之间构建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一套完善的可以不断发展的模式,确立分工管理的合作性。其中主要包括了:分类承接、分层进行实施、优先发展的部门以及网络部门为主要发展趋向。让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能以及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成为了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支持的一个具体表现。政府必须将制定政策职能和提供政策职能两者区分开,而提供服务的职能可以由民因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来进行承担。
3.3解决对策
必须明确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以及概念和构成必须发展的条件。另外随着中国体育对制度不断改革的深入,将社会体育组织和体育部门两者之间构建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一套完善的可以不断发展的模式,确立分工管理的合作性。其中主要包括分类承接、分层进行实施、优先发展的部门以及网络部门为主要发展趋向。让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能以及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成为了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支持的一个具体表现。政府必须将制定政策职能和提供政策职能两者区分开,而提供服务的职能可以由民因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来进行承担。
4社会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社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各分层体育人口中成年人体育人炸式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将走向社会化,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高涨。
(1)体育人口增加:未来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人口的增加具体表现为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和分层人口的增加。从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看,仍呈年龄金字塔的特点。在分层人口的增加中,成年人体育人口呈现爆炸式和跳跃型的特点。社会体育的年参与率增加,并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根据人口预测,2010年少年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成年人口比重有相当大的提高。
(2)体育指导社会化:随着人们对科学健身意识的提高,越要求提供更多的体育技术服务,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促进体质增强。随着社会体育市场体系的成熟,体育娱乐消费、体质健康投资、有偿体育服务将逐步被人们接受,被指导的群体又将自发地形成社会体育指导群体。由此,我国体育指导社会化将大大提高,社会体育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5结语
社会发展论文范文6
既然社会生态学是协同发展论的科学基础,那么,为了创立和实施协同发展战略,首先就应当建立起有关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态观念,亦即社会生态观的优先确立。
(一)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念
人类群体(社会)与其生态环境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生态系统,构成了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它是既有生态的自然属性,也有生态的社会属性,还有生态的经济属性这样三重性质的客观现实存在。生态的自然性或自然生态,是生态关系(系统)的自然存在状态,如与人类群体相依共存的植物生态系统、动物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等等。生态的社会性或社会生态,它是生态关系(系统)的社会存在状态,如人类社会创建起来的实业生态系统、运载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民居生态系统、军兵生态系统、管控生态系统等等。生态的经济性或经济生态,它是生态关系(系统)的经济存在状态(是社会生态的又一重要形态),如生态经济领域的生态生产力系统、生态生产关系系统、生态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经济基础系统、生态经济效率系统、生态经济价值系统、生态经济流通系统等等。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全人类参与的全球生态(地球生物圈或生态圈层次),还是部分人群参与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生态层次),都被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者被归纳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之中了。
(二)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
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自然是构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三大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同步发展即协同发展了。显然,这里的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就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其中包括社会生态的系统协同发展、社会生态的时间协同发展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协同发展等诸方面的协调同步与统一运作。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平衡论
社会生态研究阐明,社会生态系统只有达到并维持其平衡状态即进入社会生态平衡时,该系统才能有效地实现协同发展。否则,协同发展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一)社会生态系统自组织平衡态
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大体保持均衡,从而维持着该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这个社会生态系统便达到了生态平衡的状态,亦即进入了社会生态平衡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旦由于物资、能源和信息的供给,所生产出来的各类产品,根本满足不了全社会的需求时,该社会生态系统就进入到了供小于求这类社会生态的失衡状态;反之,当物能信息的供给所生产出来的各类产品,远远超出了全社会的需求时,该社会生态系统便进入到了供过于求的另一类社会生态的失衡状态。德国功勋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将一切“在没有外界干预下获得新结构的系统”,统称为“自组织着的系统”。那么,何以并无外力作用,系统却能自我组织起来呢?这显然是因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即各子系统之间“通力协作的结果”。社会生态系统就是这种“自组织着的系统”,它的各组成要素即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等,无需外力的作用,而是靠自身的“互相协作”或“协同工作”,就能够不断地自行产生即“自组织”起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的“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不言而喻,这种人类社会生态平衡的系统状态,就是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平衡态。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平衡论
1.系统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等,在一定的时期内,它们的物资、能源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就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均衡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只有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统统都达到了生态平衡状态而不是生态失衡状态时,各个子系统之间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任一生态失衡的子系统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子系统一道协同发展的,从而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2.时间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在一定的时期内,其物资、能源和信息输入与输出,也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达到了生态平衡态而不是生态失衡态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以至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方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生态失衡的某历史发展阶段,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历史发展阶段一起协同发展的,从而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3.空间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种空间拓展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其物资、能源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也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种空间拓展状态,都达到了生态平衡态而不是生态失衡态时,各空间拓展状态以至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方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生态失衡的某空间拓展状态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空间拓展状态一起协同发展的,从而自然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三、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哲学
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问题,不仅和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念及自组织平衡态直接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与社会生态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经过升华,将会不断地丰富与深化社会生态哲学,而社会生态哲学对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则将发挥指导作用。
(一)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认识论
生态系人即身处生态系统中的人,它们和社会生态系统,分别成为社会生态研究的认识主体(研究者)和认识客体(研究对象),并且构成了社会生态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正是这对认识论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协同运作或协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态认识,能够沿着社会生态实践社会生态认识再社会生态实践再社会生态认识的正确路线和方向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下去。不言而喻,社会生态认识论正是生态系人对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必然结果,亦即生态系人与社会生态系统这对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不断协同运作即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显然,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在向唯物主义认识论升华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生态认识论的指导。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辩证法
社会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并成为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态系统还存在着各子系统之间协同运作的自组织矛盾运动,它成为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
1.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这样两种基本的辩证关系:前者是人天关系,后者是社会关系。然而,无论是人天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它们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达到并维持其和谐共存的相关性或相关度时,才是良性循环的最佳相关性或度,由此方能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正因为如此,社会生态系统对立统一的辩证相关性或度,便是其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否则,社会生态系统就根本不可能协同发展。
2.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由于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互相协作,进而产生出新结构和新功能的系统,不就是哈肯所发现的“那些在没有外界干预下获得新结构的系统,即组织着的系统”吗?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协作即自我组织,也就是该系统“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正是这种内在“协作”即“自组织”的矛盾运动,成为了社会生态系统“一切运动和生命力根源”,自然也就成为该社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这一“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亦即动力源泉了。
(三)协同发展论与生态生产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