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喜根田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喜根田的故事范文1
全剧九折,以庄周诈死试妻为基本情节。其后,京剧和地方戏有传统剧目《大劈棺》(亦名《蝴蝶梦》),剧情大抵自昆曲翻出,演庄周见寡妇贾氏为改嫁扇坟而相助,归家后与妻田氏谈论,侵及田氏,田氏不服,誓言守节立志;庄周不信,即诈病而死,幻化为楚国王孙,前来吊丧,田氏爱慕王孙,欲嫁之,经撮合拜堂成亲,王孙忽得暴疾,谓人脑髄可医。田氏为救王孙,乃劈棺取庄周脑;庄周突然复活,田氏惊恐辩白,终无以自解,愧悔自尽。许多剧种均有此剧目,剧名不尽相同(如湘剧、祁剧又名《南华堂》,辰河戏名《楚荆山》等),剧情详略不一,次要人物有别,但主线、主旨大体一致,渗透着儒道佛的思想,特别是强化了封建道德贞节观,且含有封建迷信和’解放后被暂停演出。祁剧《梦蝶》的改编创作,是推陈出新的可贵成果。它是当今戏曲舞台上绽放的一朵亮丽耀眼的奇葩,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统一。
《梦蝶》的主脑清晰,寓意深刻。它借用庄周试妻故事的框架,吸取旧本中有益的艺术元素,新增“汲水”的情节,将“梦蝶”的意境贯穿全剧,突出主脑,剪除枝蔓,对传统本的思想内涵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彻底否定了封建道德贞节观,充分张扬了“顺应自然”的辩证人生观。庄子的著作颇多寓言。祁剧《梦蝶》,可以说也是寓言式的戏剧。庄周梦蝶,庄周鼓盆,包括庄周试妻的情节,都含有寓言的性质;庄周幻化楚王孙,点化二百五,纨扇变利斧,也是寓言式的手法,同然表现庄周的奇异,有魔幻的感觉,但绝无神化迷信的色彩。迎亲、送葬队伍,相向而行,载歌载舞,生死悲欢、相反相成,“哭的哭,笑的笑,吹吹打打放鞭炮;红喜事,白喜事,本来就是一回事。”“两三段俚曲歌谣,一万年人世玄机。”“玄机”在哪里?寓意是什么?引人深思。君不见,人世间,贫贫富富,贵贵贱贱,争争斗斗’是是非非,生生死死,喜喜悲悲,无时不在纷扰,多少人假戏真做,真戏假做,真真假假,失去自我,失去天性,毫无自知之明,可笑,可悲,可叹!识人不易,识已更难。庄周试妻,意在识人天性。“试妻”亦试已,启示人们看透自己,存天性,顺自然,行正道。《梦蝶》将传统剧目中田氏愧悔自尽的结尾,改为庄周送嫁,去芜创新,除腐臭,引甘露,沁人心脾。“死”,歧视女性,维护贞节,有的I传统本甚至是以“死”证明“最毒妇人心”,寡妇失节非死不可。“嫁”,则是天性自由,女性解放,顺其自然。一,字之差,意旨之高下,实有天壤之别。i“鼓盆而歌兮,歌曰自然”。揭示天性自然的“玄机”,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鼓盆最后一击,盆落地而破。庄周拾起有所缺失的盆凝视而沉思。庄周在想什么呢?或者说,剧作家在“想什么?我想,天性自然并不等于完美。人生万物总难免有所缺失。缺失也是一种自然,是自然的缺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岡缺,此事古难全。”真正做到天性自然,谈何容易!唯其有所缺失,才使得人们对“人世玄机"、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永无止境。
《梦蝶》生动地塑造了庄周和田氏的艺术形象。庄周,道教徒说他是“仙人”,本是"大罗仙下凡”;帝王封他为“真人”,即得道成仙的人。实际上,他是名别;It?实的铒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凡人。《梦蝶》是将庄周作为哲人和凡人来表现的,围绕着他自己的言行举止,辅之以他人的烘托,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思想性格^庄周有哲人的神思风度,又有凡人的真情实感’二者融于一体,他深沉睿智,考问人世,探求玄机。寡妇改嫁,他视为天性,无所谓“贵贱”。他潇洒飘逸,远离功名,追求自在梦为蝴蝶,他自适快乐;他讽刺做官如做祭牛,任人宰割,不得自由。然而,他隐居山林,研修大道,仍食人间烟火,哪得六根清静?为识人天性,他竟然做起了诈死试妻的“玩玩游戏”。谁知顶起真来,这游戏不好玩。他想起田氏平日的辛劳贤德,“一念及此忽顿悟,人不误我,我误了人”而深感愧疚。楚王孙本是他的化身,看到田氏爱上王孙,千娇百媚语温顺,粉面含羞眼含春,他心里不是滋味,“自己吃起自己的醋来了”。他试妻本为试自己,试看“庄子休是否真是个勘破世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自在仙”。最后,让妻子识得天性,自己也升华了精神境界,“开金笼,飞彩凤”,送妻子出嫁,鼓盆而歌。一个有血有肉的庄周形象在艺术真实的天地里熠熠生辉。田氏是一个摆脱封建理念束缚、回归天性自然的女性形象。她出身名门,从父命,侍庄周,习禅经,守清贫,自视“高贵”,斥寡妇改嫁为“贱”,深受礼教薰陶,天性迷失而不自知。她自矜自信,誓言守节,是封建理念的真实表露,并不是说的假话。封建理念与天性自然杂然相混,要看透自己,回归天性自然,是非常不容易的。《梦蝶》淋漓尽致地再现了田氏回归天性自然的心路历程。从吊唁的“心动”,到“汲水”的“心通”,终至“劈棺”的“心痛”,有如剥笋,层层显露,直至髙潮。“劈棺”之“心痛”,更是痛爱(王孙)之情,痛惜(庄周)之情与自我痛苦之情的交织,内心冲突达到顶点,欲劈不能,欲罢不能,撕心裂肺!猛然先生临终之言在耳,终得自解,“死活两全”,一斧劈下,动地惊天!楚王孙本是庄周所幻化,田氏不能识得,故然可笑、可悲、可叹,但天性如此,为情所迷也。经庄周点明,她终有所悟。从田氏的形象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影子,也许能感悟到人世的某种“玄机”吧!《梦蝶》的舞台演出,“魅力四射”。这不是广告词,而是观众的强烈感受。我观看演出时,身边的几位观众就称不绝口。
剧中除迎亲、送葬队伍外,人物只六个,演员仅五人,个个性格独特,人人表演生动。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庄周、田氏的表演。江中华、肖笑波,艺术功底扎实,唱做念舞舒展自如,演得神形兼备,唱得声情并茂。江中华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表演沉稳而潇洒,生动地表现了庄周超然物外的气质和感悟人世的情怀。肖笑波表演雅致而细腻’特别是展现田氏天性自然回归的心路历程,传情达意,维妙维肖,其风采神韵,令人倾倒同时,她串演,相貌相同,性格迥异,田氏端庄淡雅,大胆活泼,角色转换,同中求异,表演自如,实W不易。楚王孙是庄周的化身,两人外表不同,内质实一。张晓波演来,异中求同,又同中求异’既有王孙的风流倜傥,又有庄周的情思神态,表演真切,亦是难得。姜婆婆之表演朴实大方,二百五之表演机趣搞笑,也令人难忘。《梦蝶》充分体现了戏曲“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其歌,唱腔优美,显示了祁剧高腔音乐的魅力。一些主要唱段,同美情深,或激越悠扬,或缠绵婉转,言尽意不尽,声止韵犹存,绵绵不绝于耳。其舞,多姿多彩。蝶舞动作飘柔,韵律曼妙;群舞节奏欢快,气氛热烈。《梦蝶》的舞台设计,创意新颖,表现力强。简牍书卷式装置,融入剧情,成为展现整体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索。既使人感受到故事的历史背景,又具像化地体现了剧情的意蕴,有如“太极”,阴阳相合,生死变化,悲欢交替,原是一简(纸)之隔,一点即破,皆为自然。同时,装置转动,时空转换自由,给表导演艺术的充分发挥以强有力的支撑。蝴蝶纷飞的灯光影像效果,伴之以如丝如缕的人声歌唱,营造了舞台似真似幻的意境,令人遐想,令人回味。《梦蝶》的魅力来自于艺术的真实美。《梦蝶》是揭示人间真实、创造艺术真实、美不胜收的真实艺术。
作者:江正楚单位: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喜根田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动画 动画产业 发展
一、引言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播出后,其大胆想象,无限夸张的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电影版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投资仅仅为600多万,开影后票房收入超过9000万元,其衍生效益更是无可计量。之后,09年7月24日上映的《麦兜响当当》又获得巨大成功,上映短短几天,该片就突破了3300万元的票房。这对于经历了长时间低迷状态的国产动画产业而言,是巨大的鼓舞《喜羊羊与灰太狼》和《麦兜》的成功有其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也不能乐观地认为我国国产动画产业已经具备与日本、美国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实力,我们应理性地看待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二、由《喜羊羊和灰太狼》和《麦兜》的成功引发的思考
(一)《喜羊羊和灰太狼》和《麦兜》成功的因素
《喜羊羊和灰太狼》和《麦兜》的成功首先归结为成功的整合营销。“喜羊羊”和“麦兜”在营销方面的宣传攻势都可以用“狂轰滥炸”来形容。如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由广州原创动力、SMG(上海文广集团)、北京优扬三方合作,进行资源整合,集中了从制作、宣传到发行的所有优势。在电影版投拍前,电视动画片已经在2005年开始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2008年年初,已经播出520集。在此期间,采用主题图书、电视地铁车厢广告、与肯德基合作买套餐送喜羊羊玩具的等等形式,使卡通形象扎根在儿童心中。让动画剧培育市场,带动衍生品销售,逐步回收投入成本。《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衍生产品从主题图书、音像制品、玩具、服装迅速扩展到了食品、文具、日化用品、体育用品、手机屏保等等生活角落。到目前为止,其漫画书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4000多万人民币,毛绒玩具的销售额也达到了1000多万人民币。而《麦兜》影片创作的原型,出自于香港著名的漫画家谢立文、麦家碧夫妇的笔下。麦兜系列漫画是我国及港澳台青少年最喜爱的漫画之一,原著漫画达到40余本。在《麦兜响当当》开拍前,麦兜电影已先后推出3部,《麦兜故事》(2001年)、麦兜菠萝油王子(2004年)、春田花花同学会(2006年)。深受青少年的欢迎,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
其次是精心设计的卡通造型。卡通形象是动画片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米老鼠与唐老鸭》成为百年动画史的经典就在于它的卡通造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卡通形象是创作人员经过多方试验、多次征集的情况下确定的,借鉴国外动画片的同时,在造型方面纳入了中国传统元素,颇费心思。
最后,是创作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套式。动画作品。应该创造出想象空间,表达梦想,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观众,尤其是小观众。海外动画片的故事往往天马行空,乐趣无穷。如《老鼠和猫》。而我国的动画片几乎处于陷八集体说教的状况,且枯燥乏味。中国的动画好像是在“说故事”,照本宣科地把故事讲完,毫无想象。国产动画《喜羊羊和灰太狼》阳《=麦兜》的成功,就在于其打破了说教套式,并融入现代题材和流行元素,轻松诙谐,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是真正让孩子欢笑的喜剧。
(二)由《喜羊羊和灰太狼》和《麦兜》的成功看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对发展本土动漫产业给予了大力扶持,国内经济发展稳定,动漫市场处于摸索和徘徊阶段,逐步走向成熟。但从目前形势和现状看,国内的动漫产业还有许多问题:,还没真正形成产业链条:动漫产业盈利模式不清:动画片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国动画业在国外动画的冲击下缺乏竞争优势。
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因素:
(1)人才
在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因素中,人力资源成为最大的发展瓶颈。动画是一门艺术。技术上再成熟,都无法成就一部优秀的动漫大片。我国动画产业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据中国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的统计,全国动画市场动画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概在15万人左右,而目前全国动画产业严格意义的从业人员仅有1万人左右。优秀的动画人才是原创的母体,而中国的动画创意人才正在不断流失。
(2)创意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蕴藏丰富的原创资源。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动画业也曾辉煌一时,如《哪咤闹海》、《大闹天宫》以及水墨动画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体制的约束,目前,却存在严重的创意不足现象。影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内容还显得单薄,Flash制作的画面比较粗糙稚嫩,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可爱的羊和险恶的狼之外,没有更深层次的影响,使人感觉空洞,没有联想的余地。
三、《喜羊羊和灰太狼》和《麦兜》对中国动画产业的成功启示
(一)培育动画产业链
《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创作初期引入营销和市场概念,以动画片培育市场,再推出衍生品,最后推出动画电影,这种盈利模式大大减小了风险,利于投资回报。我们要借当前的有利时机以及借鉴《喜羊羊与灰太狼》和《麦兜》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产业化进程。在产业链的前期策划阶段,请专业公司就目标人群、题材、角色、市场状况、制作成本的估算与回笼、宣传及周边产品开发等问题做出一个完善的实施策划,争取更多资金注入。国外动漫产业的一般营利模式是先出图书漫画、电视系列片、音像制品等衍生产品,最后推出电影。而在国内,这样的尝试比较少。国家应该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帮助解决动画产业链中的循环困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针对不同年龄层受众细分动画市场。
(二)加强动画人才培养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的动画教育事业兴起。我国有大量的动画制作人员。从这个角度上讲并不缺乏动画人才,但有创意的动画专业人才却相当少,在这背后尽管我国目前已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动漫专业,但由于它们中的多数此前从来开设动漫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造成了动画专业学生众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比例却很低的现状。开设动画课程的高校应当联合动画企业,校企之间进行对接式的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训,教师授课将实际课题引八到课堂训练。一部动画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建立在非常成熟的动画策划、情节编制、市场营销的基础上,但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人才却非常少,很多的企业和动画人才只能为国外动画企业作外包业务。我国动画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靠动画教育机构培养动画人才,包括专业的产业运营和管理团队,尤其要重视对动画导演、原画、编剧的培养。这是扭转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健康循环的关键因素。
(三)增强中国动画产业原创力
原创力是动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动画作品及整个动画产业链条的精神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动画大量进入中国动画市场,逐步占领了大部分中国的动画消费市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动画业竞争力的薄弱。“外包”虽然获利可观,长期以往。却造成国内动画企业“只有技术,缺少灵魂”的现状。加强原创力,正是发展中国动画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提高原创质量,就要适应市场需求。更新创作理念,丰富表现手法:要创新题材模式,深度挖掘民族题材,彰显民族特色。
喜根田的故事范文3
七夕颁发七条禁令,禁假装工作忙不理我;禁发财忘了我;禁有时间不想我;禁有趣事不告我;禁有好吃的不带我;禁有好玩的信息不发给我;禁每天不快乐!
七夕:表达倾心有勇气,持续努力不泄气,对爱人不离不弃,和谐共处不生气,保证爱充满喜气,永远不伤心哭泣,最后用短信汇聚运气给你:祝你爱情顺利!
七夕到,送你一碗面,幸福浪漫做汤,快乐开心为料,将思念和牵挂溶解在汤中,把祝福和祝愿搅拌于料里,让舒爽与温馨伴你度七夕。
七夕到,收到此短信的人将比翼双飞,删除则被爱情包围,回复表明你情场得意,不回证明你忙着约会,储存是爱情甜蜜!转发则爱情美满,你就看着办吧!
七夕到,美女帅哥佳人俏,成双成对过鹊桥,你我身在红尘中,也该双双对对来报道,甜蜜爱情谁不要,亲密那一半快快找,七夕节,祝你开心。
七夕到,快乐到,牛郎织女会鹊桥;七夕到,祝福到,幸福的人永合好;七夕到,好运到,桃花运儿追着跑;七夕到,爱情到,牵手一生幸福到老。
七夕到,教你把爱套牢的妙招:微笑不如傻笑,让TA彻底晕掉;拥抱不如熊抱,管TA想不想要;送花不如送钞票,这年头实惠最重要!祝你爱情永美好!
七夕到,鸿雁报,有份情意来相告;银河耀,喜鹊闹,我的心意你知道。月儿笑,星儿照,缕缕情丝心头绕。花儿俏,枝头茂,密密爱意胸间烙。
七夕到,光棍苦。情侣双双又对对,光棍孤孤又单单。七夕节里叹光棍,光棍节里想七夕。芝麻开门快开门,思凡仙女这过来。车如流水马如龙,媳妇你在哪疙瘩藏。
七夕到,短信一条,祝工作顺利,快乐每秒,开心常笑,心情愉快身体好,大把大把赚钞票,没爱的爱情快来到,有爱的幸福直到老。七夕快乐!
七夕单身最无奈,惟把情侣乐开怀,被快乐亲吻,被开心拥抱,被幸福萦绕。但是单身也需要幸福,读完此条附有魔法的信息后,另一半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在梦里!
七夕不偷懒,爱你是必然,吻吻你的脸,投掷感情弹,悄悄把手牵,释放浪漫烟,爱意来侵犯,霸占你心田,七夕来临日,倾听我誓言,爱你到永远!
七夕表白策略:拿根喜鹊毛,把它摇一摇,对天为爱来祷告,爱她痴心永不倒;树枝找一根,银河划一道,请她一起跳一跳,相依相伴直到老。祝表白成功!
七夕,永恒的浪漫。细数如梦般的传说,倾听着远方传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鹊桥在天空中散发爱的光芒,感受美丽如夕。祝你七夕节快乐!
七夕,送你一支七色花:红色是吉祥,蓝色是如意,绿色是生机,黄色是幸运,橙色是甜蜜,粉色是快乐,紫色是幸福。愿你爱情甜蜜,拥有七彩人生!
七夕,七夕,恋爱时机;牛郎,织女,相见佳期;天上,人间,缠绵不息.但愿老友,抓住时机,选中目标,迅速出击,看中一个追一个,看中一批追一批!
七夕到,让我们一起种下爱情树,用甜蜜、思念来灌溉,用幸福、快乐做化肥,让美满梨、欢乐桃、吉祥瓜、幸福果结满树梢,让幸福传递,生活微笑。七夕给男朋友的短信
喜根田的故事范文4
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十余年,受外来文化思维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影响,地方戏曲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受保护境地,一些地方戏曲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起来。受保护当然是好事,但基于某个曲种的被保护而制约其发展这是万万不可的。
我是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此前是一名评剧演员,在评剧被列入“非遗”后,我的周围就有许多的演员和观众认为,评剧都被保护起来了,那它的前景也就黯淡了,也就没什么发展了。我认为,作为对评剧这种地方戏曲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们,这种认识是断不可取的。诚然,每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但是不能因为它受保护了就认为它要消亡了,我更觉得被保护了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就是如何在保护中让地方戏曲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保护是为了传承,创新是为了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就评剧而言,它生存在京津冀辽等北方广大地区,虽然处于京剧的本身优势和京津冀辽地区地方曲种繁多的影响,但是,评剧的影响力却有着独特的潜力股存在。在保护中传承创新完全是可以实现的,甚至让其逐渐的繁荣也是有可能、有根基的。
对于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个人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机遇,积极争取政府为地方戏曲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俗话说:体育靠比赛,文艺靠汇演。只有不断地进行地方戏曲的实战演习,才能提高水平,并且带动它的发展,催生它的繁衍。我们所有的地方戏曲工作者和地方戏曲爱好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该抓住机遇多创作、多登台、多演出、多接“地气”。只有接地扎根了,才有发芽生长的机会。
其次,地方戏曲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利用自身优势,真正起到宣传教育群众的作用。我曾经主演的小评剧《大棚会》紧紧依托我市百万亩设施农业来做文章,上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下表达了群众通过大棚致富的喜悦心情,既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又赢得了群众的喜欢,这样,群众满意了,领导认可了,地方戏曲展示的机会也就多了。
还有一点就是创新,任何事物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墨守陈规,停滞不前,早晚要被历史淘汰。说到创新,我想就我主演过的其中两部评剧来阐述一下创新对评剧的重要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迫切需要一些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自从前辈成兆才把评剧系统化、艺术化以后,传统的评剧艺术始终在谋求着更大的飞跃和发展,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让评剧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绽放着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吴祖光新凤霞等前辈在传统评剧上创新,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花为媒》、《刘巧儿》,其唱段百听不厌。此外还有风行于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评剧《金沙江畔》、《黛诺》、《夺印》、《向阳商店》、《小女婿》等等一大批评剧新剧目甚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我的成长就得益于在我们县剧团主演《小女婿》,在长期的演出中,是剧中“香草”和“田喜”勇敢追求新生活,勇敢追求新情感的剧情吸引了观众,是剧中那一段段优美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唱腔陶醉着观众,这才有了剧中的“田喜”生活中的我,从这一点来讲是创新把我留在了评剧的行列中。
喜根田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婚姻;宗教
1 傣族的历史源流
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僚”、“濮”。唐宋时期分化为“金齿”、“茫蛮”、“白衣”。元明清时期称“百夷”、“摆夷”、“摆衣”。州境内傣族多居住马关、麻栗坡、文山县境。马关、麻栗坡县傣族有的自称从泰国经越南落籍到这里。民国《马关县志》记载“摆衣……其族来自越南。”马关县都龙镇黄氏傣族家谱载,黄氏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肇庆当时已被安南(今越南)强占的都龙老街子定居,继而被安南当局封为聚隆总社头目,成为当地土司。麻栗坡县猛硐、南温河地区的水傣梅氏、黄氏,是清朝初期和中期从安南河阳(今越南河江省)先后进入猛硐等地,后因经营特产发财后定居此地,继而成为猛硐、城子上的傣族土司。文山县的傣族是明、清时期因战乱、灾祸等从西双版纳迁入。此地的水傣有少数在安南时是京族,流入定居后自然同化为傣族;如都龙黄氏土司流入前是汉族,流入傣区后受封为当地土司改为傣族。傣族的大多数主要分布在文山、马关、麻栗坡等三县。
2 文化习俗
1、语言: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因支系、居住地域不同,语言有所差异,但基本相通。语言机构特点是倒装语序。与各民族交往多以汉语为交际语言。词汇、语法与古代越语有渊源关系。境年尚未发现傣族古代文字。
2、故事:傣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如《祭龙的故事》流传于麻栗坡的南温河地区,载于《麻栗坡民间故事辑》第三集。《娜娥和三倮》(观音和菩萨)讲的是一个贵族小姐与一个贫穷的傣族“卜冒”的恋爱故事,流传于马关木厂地区。《依叶和依玉》讲的是两姐妹,因姐丑妹美,姐姐嫉妒最终害人终害己。载于《文山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其他还有《龙和虎》、《青蛙骑车》、《鲁班的木马》、《双碧侬》等民间故事。
3、饮食:傣族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小米等,特喜糯食。节日食品和风味食品主要有:大粽粑、褡裢粑、糯米粑、辣血旺、灌肠、花米饭、竹筒饭、臭豆豉、酸笋煮螺蛳。栽种和食用青菜、白菜、萝卜、茄子、洋瓜、南瓜、洋芋、芋头、竹笋、辣椒、西红柿和各种豆类,也吃多种野菜。肉食类有猪、鸡、鸭、鱼、虾、牛、马、螺、鸟、蜂、蛇肉等。特喜酸味菜如酸笋、酸菜、酸萝卜等,喜饮酒、喝茶。
4、服饰:境内傣族分旱傣、水傣、红傣支系,各有独特服饰,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和宽裆长裤,青帕缠头。主要区分表现在妇女服饰上。
(1)旱傣妇女:穿黑色高领斜襟长衣,系绣方巾,着长筒裙,系围腰,束发缠头,顶盖两分水房式硬帕,后挂方块银牌,用五色线缀边。衣领、衣肩、胸方巾边用五色线刺绣和钉银泡。老人则用白线刺绣,从中剪断两头开花以代银泡。袖口用白、黄、兰布条镶边。五彩线刺绣的长衣,自称“色”。筒裙较窄,长至脚背,裙底边以绿或兰或白布条镶围,布条边沿压花边衬底,用五彩刺绣成“X型”图案压实,自称长筒裙为“神”。头套宽约两寸,长约五寸,用竹笋壳作底,白布复包,五彩线绣边,钉三颗一组的银泡为头饰,自称“带喝”。
(2)水傣妇女:梳独辫,用兰或青布裹辫盘缠于头上,再用兰布包帕,穿右襟长袍,袍叉开至腰间,彩腰带束之。下穿兰布长裤,前披长围腰。男女喜戴银项链、手镯、戒指和镶金牙。
5、婚俗:傣族实行族内婚,也可以与其他民族通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父母少包办。“卜少”(姑娘)和“卜冒”(小伙子)互相接触,情投意合时,男方主动邀请女方到家做客,征得父母同意后,经过“说媒”、“定婚”、“合婚”(合八字),方择吉日结婚。婚后丧偶,三年后一方可再婚或改嫁(或双方愿意可叔嫂配,但弟死哥不能配弟媳)。纳妾是富有者而纳或不生育而纳。傣族可招婿入赘,仪式简便。闹别扭设酒宴招待双方亲友,拜堂时由主婚人或老人祝词:公鸡要啼叫,母鸡要下蛋,新郎新娘要成家,成了家相亲相爱永不分离。
傣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共同当家,多以丈夫为主。子女随父姓,长大后男婚女嫁,无子人家留小女招婿,儿子婚后多分居,老人与最小的儿子共同生活,兄弟共同养老送终,一般谁供养老人谁继承老人的那份财产。
6、节庆
(1)春节:农历腊月中下旬,杀猪、做糯米粑准备过年。三十晚上煮猪头献祖宗,半夜到水边放鞭炮抢第一桶新水求当年有好运;大年初一做汤圆甜食献天;初二打牙祭,先给大红公鸡洗脸后才杀,煮熟后抬到庙里献菩萨,后在家里献祖宗;十五送年,杀鸡、煮肉、献饭等。
(2)二月节。又称“小年”,二月初二舂粑粑,染花糯米饭,杀鸡鸭献祖宗,请亲友来做客,特别要接出嫁的姑娘回来过节(姑娘回来要带小孩、鸡、鸭、肉、粑粑和衣帽等礼物)。这天户主还要集中到龙山“祭龙”,大家出钱买猪、鸡、鸭祭祀,商量公益事务、乡规民约等。人们还要到庙里敬香祈求神仙保佑。青年男女走村串寨对歌,谈情说爱找对象。
(3)六月节:六月二十三到二十五要杀鸡煮肉,做花糯米饭。二十三日天蒙蒙亮就叫小孩赶牛上山放牧,老人给小孩包花糯米饭和鸡腿上山吃,又称“娃娃节”。节日期间,进村寨的大小路口,都要削木刀刀口朝下插在茅草绳上,横拦路口避邪。二十四日到田边地头祭献“田公地母”,祈求五谷丰登。――
(4)泼水节:1948年麻栗坡县的傣族曾在南温河街举办泼水节,后因各种原因而停止活动。1988年3月20-22日,马关篾厂乡靛坡村傣族人民过泼水节。1989年7月26-28日马关大栗树乡倮洒村傣族举办泼水节。
(5)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傣族杀鸡煮肉过七月半,接祖献饭。送祖时根据家族从何地迁来的方向,一路插香、烧纸、烧包,送祖宗回归原籍。
(6)尝新节:农历八月,成熟最早的新谷收回做新米尝新。这天要杀鸡鸭、煮肉献天地、祖宗、牛马,先用肉、饭、菜喂狗。传说是狗在大水灾中把谷种带给人们,因此,先喂狗后人再尝新。
3
1、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和小乘教。崇敬天地神灵,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灵或鬼魂,为了保佑人畜平安、庄稼丰收,在村边林下搭个小棚为“笼遮”,农耕时节祭祀祈求保佑。合婚要看“八字”,结婚要选“吉日”,新娘进门要“退车马”祛邪,生病要“叫魂”、“驱鬼”,人死要超度灵魂升天,七月十四要请去世的祖宗灵魂回来,祭献后烧香烧钱纸和纸衣带回阴府。崇拜龙山、龙树、水神、地神、山神、寨神、天神、月亮神、太阳神、七星神等,还信关圣和农神,迷信民间传说的“五海”。现已逐步相信科学,有些信仰逐渐简化。
2、傣族实行棺木土葬。人死后先沐浴更衣,剃头剪指甲,有的还把10个指头用线扎起来,不让弯曲,怕将活人的魂和财运抓走。入殓后停棺于堂中守候,不让猫、狗跳过。出葬日早上,先将棺从家里移至大门外停放,让家属围着陪吃最后一顿饭以表示永别。抬棺起步出葬时,死者的儿孙们由大到小顺序跪在棺材两旁,让棺木从头上抬过两次,儿孙和孝子跟棺哭送。路上要丢“买路钱”(水傣不丢),端公用米在穴底点八卦形,儿孙们顺序跟着围绕棺材转三圈,棺材入葬,再用衣角兜土饶棺三圈,边绕边往棺材上撒土盖棺三把,然后亲友帮助垒坟。在坟后分男左女右立一块石头为“山神”。还在墓碑脚埋入一瓶酒、一个鸡蛋、几颗米。坟前放一支烟筒,坟上插着坟标。儿孙回家用手抓甑子里的饭吃,饭中事先埋着一只手镯,认为谁先抓着就有好运。尔后连续三天送水火和祭饭到坟前,并在家中另设临时牌位敬献,满90天后将“灵魂”请上祖宗供桌,取消临时牌位。
参考文献
1、《文山县志》,县志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喜根田的故事范文6
非但如此,三七还有着良好的滋补强身的作用。在云南等三七的原产地就有诸如三七炖肉、泡酒及生食的习俗一相信许多人都品尝过“三七冷锅鸡”、“三七干锅鸡”等功能性佳肴。
由于三七与人参同为人参属植物,且它的某些活性物质又高于人参,所以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将其称为“金不换”。《本草纲目》载:“(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儿杖扑伤损,淤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故能治一切血病。”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制剂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其主要成分中均含有三七。
这种“南国神草”原本生长在云南、广西等南部山区。据记载,药王李时珍是在去南京参加“三皇会”(药材交易会)时偶然发现的――识药无数的李时珍偶然在一位云南药商的摊位上看到了这种圆锥形、褐黄色植物的根。李时珍从未见过这种药。药商解释,这种药叫三七,是云南特产,可以止血化淤定痛,是西南军队中的金疮要药。在行军打仗中,如果有人被刀砍伤,流血不止,可以取这种药研末外敷,伤口很快就会止血、结疤;如果妇人产后出血不止,服用三七就可以止住……
李时珍取一细根放入口中咀嚼,其味苦后回甘,凭经验觉得可带回一试,便要买一两回去。结果,此药贵重如金,李时珍倾囊而出尚凑不足一两药的银子,只得轻叹一声,将欲离去。云南药商见其气度不凡,身后还跟着一位背着一大篓药材的年轻人,便喊住他请教大名。“我叫李东璧(时珍的字)。”药商久仰李时珍的大名,大喜之余立刻抓起几块三七递给李时珍,希望李时珍能成为三七的“伯乐”,用它治好更多的病人。
李时珍回家后取三七试用数人,果然药效不凡。在多方面收集其治疗作用后,将其载入《本草纲目》,并说“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军疮要药,云有奇功”。
事实上,三七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民族作为传统的中药之前,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流传于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公认成书不晚于明万历年间的著名小说《金瓶梅》中也提到过“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至粉末儿吃下去即止”;更早之前的诗仙李白,也曾用三七创制出著名的“太白鸭子”这道传统名菜。
三七之所以名为三七,李时珍认为,“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黏物也,此说近之”。而在云南一些地区,许多人认为三七名字得自一则故事。
相传,在云南边陲,一位小伙子患了“出血症”,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巧遇一位姓田的游方郎中。田郎中问明病情后,取出了一种草药的根,研成末,给小伙子吞服了下去。只片刻的功夫,小伙子的血就止住了。田郎中临行前,还送给了小伙子一些草药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