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陈涉世家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陈涉世家原文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猜译 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基于以上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译”。

一、关于“猜译”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走样。通常,文言文的翻译采用六字法:留、删、扩、换、补、调。在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辨识多义字、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辨识单音词和双音词),注意常用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对于文中的一些尚存疑义或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根据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语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然后对照几种理解展开小组讨论和探究,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字词,进而全面到位地把握全句、理解全文的意思。

二、“猜译”例举

1.语境释义

文言文中的字词不能脱离文章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且有一些字词在文言中比较活跃,只有通过语境中才能确定其含义,以便总结该字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而”字,在文言文中主要作连词,表示前后词句修饰、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如“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中“笑”是“佣者”的表情,“而”表示修饰关系;“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中指“泉水香甜,酒水清洌”,“而”表示并列,可不译;“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同上)中“而”后的内容较前更进一层,可译为“而且或并且”,表示递进关系;“水落而石出”(同上)中“水落”和“石出”有先后顺序,“而”在其中表示承接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同上)中“而”字前后意思有了转折,可译为“可是或但是”等。“为”读“wéi”作动词时非常活跃,依上下文语境变换其意思。

如“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隆中对》)中《梁父吟》是古歌曲名,“为”在这里应释为“唱”;“为坛而盟”(《陈涉世家》)中“坛”是盟誓的高台,“为”即是“修建”之义;“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陌上桑》)中“青丝”和“桂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是“用青丝”和“用桂枝”的意思,而“笼系”和“笼钩”是罗敷手所用器物,“为”在这里应是“做”的意思。

2.因义定音,因音定义

古汉语中一些常用实词,因处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音不同,义也不同。有时可以根据字的读音而知其义,有时可以依据字的意义而知其音。正是在读音的变化中,字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觉”字的理解,有的同学读“jiào”,意为“睡觉”,而有的同学读“jué”,意为“睡醒”,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前者说“睡觉起来”,后者说“睡醒起来”。通过讨论,根据上下文,学生明确此处“觉”应读“jué”,意为“睡醒”。借此机会,我向学生解释了古汉语“觉醒”二字:觉,本义为睡醒;醒,本义为酒醒,后来引申为觉悟、醒悟。

3.常用通假知音义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如果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能解释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了,况且许多字在古汉语中已成了通用的通假字了。如:亡──无、尔──耳、见──现、说──悦、直──值、反──返、食──饲、邪──耶、不──否、曾──增、女──汝、要──邀、信──伸、被──披、衡──横、有──又等。如此之例,不胜枚举,在文言文中应该培养学生在释义的同时,及时总结通假字使用的情况,提高辨别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4.词类活用释义

陈涉世家原文范文2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言文翻译 “1234”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18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文言文翻译是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学生掌握了翻译文言文方法这把金钥匙,也就打开了文言文学习的大门。为了让学生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我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1234法”。

“1”,即一个区别:弄清翻译与注释的区别。

注释主要是对文言文的词义作解释。如《出师表》课文下的注释:“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翻译则是把文言文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在释词明义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律,把整个句子的意思串连起来,加以修整,使句子正确、明白、通畅,如,在翻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段话时,如果生硬地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句的课文下注释加到一段话的翻译里面,就会出现意思重复不清的问题。而如果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表达这句话就是:“宫中府中的官员,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奖惩褒贬,不应该标准不一。”通过区别,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翻译的意思。

“2”,即两者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结合。通过翻译与注释的区别,学生知道了翻译要把文言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怎样的翻译才能既符合文言文,又体现现代汉语这个形式呢?所以接着第二步我告诉学生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就是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以达到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及其语法功能都得到落实。翻译时,既要落实文言虚词,又要落实文言实词。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只要知道虚词“其”和“之”以及实词“辙”和“靡”的意思,其中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就可直译了。

意译为辅就是在发现直译后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或内容表达得不够透彻时,改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原文某些词句。如上句中的“故逐之”如果仅直译就是“所以追击他们”,究竟是曹刿自己去追呢,还是下令将士们去追?意思表达不够明确,还需要在译句中加上“才下令”。全句“直译+意译”,意思就是“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他们的旗子也已经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即三字原则:信、达、雅。在学生知道了直译与意译结合的原则后,我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在直译与意译结合时必须要达到的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能随便加多加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译文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呆板,带文言气;“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总之,是要求学生文言文翻译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内容。

“4”,即四步译法:留、增、减、调。学生掌握了翻译的区别点、原则、要求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我还教给了学生文言文翻译四步法,即“留、增、减、调”。

“留”是保留原文。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不宜改动,均应保留下来。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句子中的“滕子京”是人名,“庆历四年”是年号,翻译时将它们照搬到句子中就行了。

“增”是增加词语或补充原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且省略的句子成分比较多,翻译时就要适当增加词语,才能使句子完整、明白、流畅。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增加判断词“是”,译成“陈胜是阳城人,字叫涉”。

“减”是减少词语。文言文中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或者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若勉强译出来,也会使句子累赘,拗口。凡属此类文言虚词,译时都可略去。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句中的“夫”用在句首,表示提顿语气;“也”表示判断语气,皆可略去不译。

陈涉世家原文范文3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些利益)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品行恶劣)

(4)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5)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7)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词类活用】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下视其辙(下:名词用作状语,下车)

【一词多义】

(1)而:A.登轼而望之(表修饰)

B.再而衰,三而竭(表顺承)

(2)焉:A.惧有伏焉(兼词,“于是”,在这里)

B.又何间焉(“呢”,表疑问)

(3)夫:A.夫(fú)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表议论或说明)

B.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愚公移山》)

C.以俟夫(fú)观人风者得焉(那)(《捕蛇者说》)

(4)间:A.又何间(jiàn)焉(参与)

B.又间 (jiàn)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陈涉世家》)

(5)师:A.齐师伐我(军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论语〉八则》)

(6)请:A.曹刿请见(请求)

B.战则请从〔请允许(我),请让(我)〕

(7)故:A.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B.故克之(所以)

(8)以:A.必以分人(把)

B.何以战(用,凭)

【重要句式】

(1)倒装句

何以战?(即“以何战?”古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的前面)

(2)省略句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即“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重要词语】

(1)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2)望其旗靡(倒下)

(3)弗敢专也(独自专有)

(4)公将鼓之(击鼓)

(5)弗敢加也(以少报多)

(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事)

(9)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旺盛)

(1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重要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要按实情处理。〕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去。〕

【节奏停顿】

(1)惧/有伏焉

(2)民/弗从也

(3)下/视其辙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文意提示】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资料链接】

五赞鲁庄公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中考链接】

(2012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9-13 题。(15分)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陈涉世家原文范文4

(一)古诗文常识填空。

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诗经》这样的诗歌总集。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文学样式的辉煌,我们经常这样说:汉赋、唐诗、_______、元曲、明清_______。

2.古代的文人学士,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还常常有自己的“别号”,以示风雅或者明志。你知道下面两位古人的别号吗?

①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

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

3.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有人称词为_______。

4.我们经常说的“唐宋家”,他们分别是唐代的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5.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每联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_______,第三联叫_______,第四联叫尾联。

(二)连线题。古人曾说“诗言志”,其实,诗词除了言志外,还有许多的写作对象,大凡花鸟草虫、鱼虾鳖蟹无不可以入诗,当然更少不了风花雪月。下边几句诗词都是写风花雪月的,请你把它们对应连线。

风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松、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又被称之为“四君子”,古人经常用它们来比喻人中的君子或标榜自己、赞颂他人人格的高尚,因此在各种诗词中常常被作为吟咏的对象,请你各写出一句以之为题的诗(词)句。

梅: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上下旬。

1. 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

3.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

4. ______________,各领数百年。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

6.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二)理解型默写。

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直抒作者的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全篇主旨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涉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目的却是干预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叫做“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常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形容某些人思想工作做得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

(三)原文默写。

1.请默写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三、古诗词分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你还知道他的“______________”一词。

2.“破阵子”是词的_______,这首词分为上下两_______(填词的术语)。

3.文中能点明是在夜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能表明作战季节的一词是_______字。

4.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人物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在你班有个叫诸葛小亮的同学特别聪明,可是他不爱学习,不珍惜自己的时间;作为好朋友和班干部的你不忍心看着他这样荒废学业,老师也要求你做他的思想工作。那么你能用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来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吗?请把你要运用的句子写下来,至少要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同学要转学到很远的地方去,临别时,他请你留言作为纪念。你能不能用古诗词中的句子作为你的留言,以表达对他的祝福、惜别以及激励他努力进取?请把你要写给他的句子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文扩展默写

1.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学课本中选了他的很多诗词,除了在教材中学过的之外,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词,请写出一首。

2.词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不管是词的艺术水平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你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宋词,现在请你完整地写出一首宋词来。

附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常识

(一)1.宋词 小说 2.东坡居士 青莲居士 3.诗余(诗之余) 长短句 4.韩愈、柳宗元5.颔联颈联

(二)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而已,可以有多种)

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

1.羌笛何须怨杨柳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道是无晴却有晴 4.江山代有才人出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7.斜风细雨不须归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理解型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醉翁之意不在酒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原文默写(略)

三、古诗词分析

1.宋朝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或永遇乐(千古江山) 2.词牌片(阕) 3.“挑灯” “秋”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只要是有关珍惜时间,激发人上进的诗词均可)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陈涉世家原文范文5

郭锡良等主编,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九月第一版的《古代汉语》对“或异二者之为”的“或”字注解也为:“副词,或许”。

笔者曾不止一次怀疑对“或”字注解的准确性,于是查阅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延边教育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辞海》。

《词典》和《辞海》对“或”字有四种注解。其中一种作连词“或者”解,如“或多或少”。一种作代词,用于书面语,作“某人、有人、有的人”解,如“或告之曰”。另外两种作副词,一个表示选择或不肯定;一种用于书面语,作程度副词,作“稍稍”解,如“不可或缓”。

笔者通过对原文的仔细揣摩,细心研读,认为“或”字在这里既不是副词,不作“或许”、“也许”解,更不表委婉口气,而应该作肯定性无定代词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在这里作主语,指上文提到的“古仁人”中的“有的人”。

为什么说“或”字在这里作肯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有的人”呢?

其一,“或”字在《词典》、《辞海》里没有作委婉口气解的义项。据笔者所知,其他文献里也没有例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收录“或”字的义项比较多,共的纠葛,没有一个义项是作表委婉口气解的。再说作者提及的是“古仁人”,并不涉及自身和具体某人,也没有对话的要用委婉口气的语言环境。如果“或”作副词,解作“或许”、“也许”,《词典》、《辞海》里倒是的这一义项,但它是表一种不肯定的猜测语气的,硬要说“或”字表示委婉口气,那只是牵强附会。

其二,我们暂且把“或”字作副词,解作“或许”、“也许”,那么它是表一种不肯定的猜测语气无疑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仁人之心”也许“异二者之为”。既然是在没有肯定“是”还是“否”,“有”还是“没有”的情况下,怎么下文会出现一个究其“异二者之为”原因的“何哉?”的问句呢?既然是在没有肯定“是”还是“否”,“有”还是“没有”的情况下,怎么就有了“异二者之为”的原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怎么就有了“异二者之为”的“古仁人”的具体表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呢?这不是矛盾吗?

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 办法,就是把“或”字作肯定性无定代词,解作“有的人”,作“异二者之为”的主语。

之所以出现误解“或”字的情况,究其原因,关键是对“或”字的语法功能(特别是其作为肯定性无定代词这一用法)没把握好。

另外,没有正确理解“古仁人”和“异二者之为”的对象,也是造成误解“或”字的两个原因。

“古仁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为“感极而悲者”、“其喜洋洋者”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三种。这也是作者根据历史客观实际分的。正确理解了“古仁人”,也就不难理解“异二者之为”的对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也就是“古仁人”中的“有的人”,而不是所有的“古仁人”,更不是“古仁人之心”。

由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就应该译成: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理,有的人(却)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表现。为什么呢?(为:指心理表现)。

“或”字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无定词。“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某人”或“有的东西”。只作主语。 例如: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2、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3、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

例如:

4、宋玉或得玉。(《左传、襄公七年》)

5、曹仁或梦众君子立于君社宫而谋王曹。(《左传、哀公七年》)

6、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字还常常前呼后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这时“或”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译为“有的”)。例如:

7、或百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8、钧是人也,或为大之,或为小人(《孟子、告子上》)

陈涉世家原文范文6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因此,我认为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词语和句式的大量识记;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经常听到有人参加英语研究生考试的时候狂背几百篇阅读理解,就会在考试中得到很高的分数。为什么本来对英语一窍不通的人会考到这么高的分数呢?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说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在诵读时,口耳眼心都用上,培养文言的语感,自己用心去品味当事人说话的环境和神态,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语言环境来。需要强调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从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体会体会,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二)词语和句式的大量识记。我们只有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力求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