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1

Abstract: Realiz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ptimizing development is a subject should be fumbled and researched in practice.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improv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level ar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and also are important approaches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profits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优化;建议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operation and management;optimizing;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023-01

1要加强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当今时代是战略制胜的时代,一个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战略研究与战略实施工作。国有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严格按照适宜的发展战略组织实施生产经营活动。在实施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更不能偏离了组织的战略计划,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生产、销售实行国家统一计划机制,这样,隔断了企业了解市场的通道。市场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模式又使得国有企业惧怕走入市场,所以作为国有企业已经不仅仅是生产单位,必须走向市场、了解市场,将生产和经营联合起来,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企业产品的优化。同时要有专门的营销部门来根据市场情况制定有效的销售计划,真正使产品成为商品,赢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2进一步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实现政企分开

目前,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办法,就行政改革,政企分开制定了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受种种利益的驱使,还在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甚至包办代替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经济管理方式方法亟待改变: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作用、服务作用却还未有效发挥,社会管理体系还不够不健全,公共服务也显得比较薄弱。政府部门包办企业投资决策,就会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凡是应该由企业自主行使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都要由企业自行决定、自行负责,作为政府部门,只有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承认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立地位,才能培育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经营者和市场竞争者。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转变思维,转变身份,从决策管理向服务引导转变,在宏观上制定行业政策和标准,引导国有企业依法公平合理参与市场竞争。

3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调整结构,推进现代化制度建设

现代管理制度,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特点的先进管理制度。在先进制度的作用下企业应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企业中,作为管理者建立和制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要遵循三个大的原则:一是基于问题管理的有针对性的制度,旨在解决重复发生的企业管理问题。二是基于未来长远发展的有战略眼光的制度,旨在管理未来。三是基于执行力保障的制度。一切制度都只有在执行中才有用。而目前,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国有企业内部关系还未调整好(如政策性、社会性负担没有剥离,自生能力、内部活力没有产生),就急于在形式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致于在形式上实现了现代企业管理,但在实质上却还未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其外在表现就是很多国有企业表面是公司制的形式,而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跟以前一样。实现企业优化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作为国有企业管理者,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能仅仅靠裁员、精简部门人员来被动地实现增效。通过促进企业职工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和关心企业利益、认同和支持企业发展是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引入劳动者产权制度也应是个很好的尝试。在企业中实行职工持股的方式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的重要手段。

4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约束激励机制

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难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从劳动人事管理体制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转变。虽然目前国有企业已将单独的人事部门和劳资部门合并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管理体制还没有彻底转变,实质上仍是行政管理体制,而不是经营体制。在这种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一是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机制;二是分配制度缺乏新的突破,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没有完善。分配制度还没有真正成为经营管理的推动力,生产经营效益与分配水平没有取得良好的相互作用效果,分配制度创新难度大,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于经营内外环境变化。

解决国有企业入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实际难题,必须从深层次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部门职能转变、绩效评估体系、人力资源重组优化、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

首先,应当建立动态的用人制度。国有企业应当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其次,健全“以人为本”的薪酬激励制度,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对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根据职责、风险、经营业绩大小确定薪酬水平,合理拉开与一般员工的薪酬差距。对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急需、短缺人才实行市场导向型的薪酬制度,薪酬标准与市场价位接轨,避免人才外流。对普通员工实行技能导向型和工作导向型的岗位工资制度,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源投资,注重培育“学习型组织”。以战略的眼光去看待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方面的投入,完善“培养、使用、待遇体化”的新机制,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5继续推进抓大放小,兼并破产,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一是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施规范性破产,促进国有资产存量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全力推进抓大放小,对固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组建一批符合市场要求的具有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大集团,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资产的优化重组。

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工程项目管理 数字建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F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38-02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建筑业也迎来低碳建筑的新市场。何为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建筑工程行业在全球开始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必须充分意识到将企业资源计划(ERP)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结合应用以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战略的重大意义,有效地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投入科技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低碳时代下建筑工程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我国当前环境下建筑低碳行动的局限和困难。(1)技术欠缺:现阶段建筑低碳市场尚不成熟,缺乏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科技,无法真正实现全面的生态、环保、节能、经济。虽然在业界发展低碳建筑的理念已成为共识,但由于我国关于城市建设及其配套措施的低碳标准尚未完善,从而企业对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就缺乏足够的依据和创新。而与此同时,低碳建筑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材料,所以从最初材料的更新,到随之改变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机械,进而也将被全新理念的施工管理方法和系统所替代。这个漫长的周期也将是一次建筑工业革命,需要不同行业利益相关者和政府之间进行有机的对话和合作,因此建筑工程行业在发展进步过程中也势必受到许多牵制。(2)成本过高:由于目前招投标市场的混乱而造成工程造价的恶性压低,以及招投标手续的过于繁杂和形式所导致的人力物力浪费,都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负担,进而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利润收入。据调查,建筑施工企业利润过低已经是业界的普遍现象,同时又必须承担税收的压力。因此,建筑企业资本难以积累,这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低碳经济的实现在开发探究初期,充沛的人力物力资源则成了企业的巨大负担。由于施工工艺和材料技术的局限,低碳建筑工程造价昂贵,成本太高,短期内也无法实现大规模发展。

2.低碳建筑市场的前景。(1)“进入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建筑节能结构必须由材料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无论是在刚闭幕的“低碳经济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还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相关部门,都已出台一系列关于低碳建筑发展的利好政策,我国在未来将全力扶持新型材料技术的开发,为创建低碳经济、培育低碳建筑市场及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2)虽然我国低碳建筑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但欧美以及日本等许多国家已在低碳建筑领域有相当的实践和成果,因此广大建筑施工单位可以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将先进的施工工艺、机械方法以及企业工程管理理念运用到实际的低碳建设中来。

二、企业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战略

在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不能固守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系统,应当引进新技术和新系统,从而转变经营策略,以适应低碳经济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1.企业当前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缺陷。(1)成本控制困难:在现行招投标办法中的工程量清单报价规则(即合理最低价中标)的压力下,公司现行的建设项目流程管理方式对于成本控制就受到很大限制,虽然已经借助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仍然存在许多技术运用局限,因此也难以从根本上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水平。许多传统施工技艺在造成大量能源浪费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这又显然与当下提倡节能减排相悖,如果不及时更新建造施工低碳化理念,长此以往势必将被新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更加激烈的低碳经济时代所淘汰。(2)进程控制困难:公司当前对于建造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方式基本只能够点对点地对各条生产作业线进行监控和调配,施工现场管理存在诸多漏洞和弊端,信息传递和沟通效率低、差错多、成本高。在整个施工进度过程中,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和无法实时掌握工程量,项目负责人往往很难快速并准确地做决策。

2.工程项目信息的精细化管理策略。综合分析公司现状和行业信息,解决当前进度成本控制困难的方法就是从建设项目管理转变为对项目信息的精细化管理, 而精细化工程项目管理就是要求实时掌握生产作业和工程建设各条线的准确信息和数据,以此尽可能小得减低施工建造有可能存在和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通过这样的信息数据监控和调配使得各部门和作业线能够协同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将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三、如何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

1.为何难以真正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1)目前缺乏成熟可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供基础数据的实时更新,如各种材料的基本定额、劳务分包商即时信息、工程的技术资料、物料采购及库存的控制等等,导致其难以服务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而公司预算部门也就难以制定合理的项目预算和项目策略,并难以准确快速地评估项目风险。就难以进行。(2)同样缺乏成熟可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供工程信息的集成和协同作业的方式,而施工建造受气候条件影响大,且存在不可预见性、周期长、分散性等特点,因此往往施工现场的突发状况非常多,信息数据又无法及时同步,各条生产线不能协同作业,导致工期延误的现象十分普遍。

2.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策略要点。(1)领导决策团队首先应进行管理思想上的革命:在转变企业管理理念的初期,势必会碰到许多阻力,如前期投入大量科技改革资金带来的财务压力,改革创新的风险以及新技术与公司业务流程运作的磨合等等,决策管理人必须坚定信念,同时积极适应技术改革随之带来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2)引进和采用数字建造技术,完善产业链的信息化:当今社会已然成为先进科技信息技术的天下,建筑施工企业若仅仅依赖增加项目承接数量来控制成本已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愈加应该把影响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股力量: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放在首位,重视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积极引进和采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保证技改资金投入到位。数字建造技术已日趋成熟,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开发使用弥补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原本存在的利用局限性,为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平台,进而真正实现工程基本数据的实时更新,其最终目的是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和使用等各个阶段都能够有效的实现节省能源、节约成本、降低污染和提高效率。(3)达到项目成本真正的可控状态:第一,根据建筑信息模型提供的工程实物量数据,施行限额领料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事先管理,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差错。第二,建造过程中,系统提供的实时工程量数据更新使项目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的四算对比,四算即中标价、设计预算、施工预算(计划消耗)、实际消耗,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找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提供管理决策依据、建议,最后真正实现工程项目成本的可控性,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空间。(4)建立在线协同作业模式:基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建筑信息模型(BIM)交互作用的信息平台,通过工程项目信息的集成,把以往各条生产线点对点的作业模式转变成在线实时协同作业,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减少差错、降低成本。也使施工现场管理的可控性成为现实。(5)提升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由于建筑施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施工企业从业人员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素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企业管理也往往比较粗放。而通过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体现精细管理和精益建造的指导思想,逐步提高企业软竞争力,提升企业自身文化,造就品牌效益。根据这种理念,无论成本高低,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应坚持把施工品质放在第一位,走低碳建设道路,不断优化施工技艺,秉持精细化管理方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更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而在全球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制定和执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战略无疑对建设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2008

2.文琴燕.低碳时代,工程企业准备好了吗?广西城镇建设,2010(2)

3.丰亮,陆惠民.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构想.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4)

4.华校生,杨宗煜,杨玉楠.中国建筑节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建筑节能,2009(11)

5.杨宝明.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施工技术, 2008(6)

6.潘国友,陈荣秋.企业流程再造的动力.企业经济,2003(8)

7.杨晓亮.几种成本控制方法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市政技术,2009 (4)

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3

审计目标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层次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目标将不再是会计报表的“三性”鉴证,而应向管理的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

一、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审计目标

独立审计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其真实性。他们想了解会计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因而,此时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4

关键词: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管理;融合;建议

一、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意义

1.防控企业管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一定风险性,在项目投资、融资、政策制定、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风险,这些风险给企业的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以及长远发展造成了威胁,应当予以科学规避。我国现在仍有很多企业,只关注眼前收益,而不重视风险防范,这无疑给企业经营带来隐患。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把风险防范意识根植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之中,让大家正确认识风险的危害与起因,进而严格执行风险管理流程,不忽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由此,在企业内部培育起风险管理文化,帮助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将风险转化为契机,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以保障企业的长久发展。2.保障生产经营的安全与质量。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中,虽然制定有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员工对之视而不见,违规操作频频发生,产品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影响了企业信誉度。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缺乏坚实的安全质量文化建设。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生产实践表明,主动构建、内在温和的企业安全质量文化,相对于强制要求、被动接受的规章制度而言,更能够有效地保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质量文化,应当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与发展目标,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规范管理,还能促使企业员工自我约束违规的行为。3.提高国际性经营管理的水平。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大趋势之下,我国很多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范围不断拓展,这一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文化差异的范畴包括了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相应的言行举止等,这些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可见,企业内部先进文化的建设十分必要。企业发展应当秉持着开放的文化理念,建立起全球性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沟通,构建互敬互信、相互合作的经营氛围,由此促进企业国际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4.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企业大踏步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帮助全体员工树立起节约意识、成本理念,充分体现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角色,这种整体合力就会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建议

1.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生产经验管理的直接对象,要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并规范其行为,这一过程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让员工都参与到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中来,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工作中,多关心员工,帮助解决他们实际困难,通过教育培训以挖掘员工的潜能,促使他们认同企业文化,并据此履行职责。与此同时,形式多样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促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多方采纳建议和意见,从而增进理解与信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此外,还要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的功效,比如它帮助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营造了企业良好形象、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等,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在企业员工中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2.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科学原则。第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要以文化管理推进安全管理,深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视岗位的工作职责,出现问题及时追责。同时,提高全员职工的安全意识,体现安全生产文化的引导作用,营造安全生产氛围,进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第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企业要保证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强化全面质量管理,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做好质量监控,层层把关。与此同时,加强员工的质量教育,严格管理,相关岗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由此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第三,企业风险文化建设。一方面,促使企业员工树立起风险意识,强化风险文化的导向力度,促进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操作标准,并使其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收集风险信息、分析风险点、研究风险规避策略等,做好企业的风险防控工作,从整体上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3.构建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的绩效管理存在问题,比如,有些企业在做绩效考核时不依据客观情况,而是依据个人情感,导致考核结果无法反映员工的真实工作状态,更不能以此来督促员工上进。还有的企业,在做绩效评价时偏向于资历老的员工,而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企业内部构建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现阶段,企业绩效考评文化应当把员工的能力与业绩作为依据,在人才的选拔、任免、奖惩方面,要规范标准,排除主观因素影响,促使员工在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与此同时,企业在管理中,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信任,增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交流,由此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发扬先进的企业文化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并且渗透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有效实现文化强企。

参考文献:

[1]蔡静,在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中彰显人性[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马纯济,用先进文化统领企业管理[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10年.

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5

一、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审计目标

独立审计产生于革命。那时,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其真实性。他们想了解会计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因而,此时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审计报告,仅仅是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对改进管理的建议在审计报告中不便详细表述,然而众多的对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恰恰是委托人最需要的,也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期盼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除对会计报表“三性”表示意见外,如企业需要,可以出具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供了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也检查了前期建议改进结果情况。正是这种建议和改进的循环,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高管理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深受委托人的欢迎。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个科目都反映着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从每一科目中都可以比较,看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强弱点,注册会计师有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对会计报表各科目反映经济事项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管理建议书的方式给委托人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从管理建议书中获得收益的企业,把审计工作看作是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对审计十分欢迎。审计只是规范企业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标应是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建议书虽只是书面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切不可忽视。

三、 从注册师自身的论审计目标

随着会计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报表审计是难以保住市场份额的。事务所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思想,必须调整审计目标以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的发展,有关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企业的报表审计将处于次要地位,而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将成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据统计,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对管理咨询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最突出的是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它不仅在管理咨询业务方面所取得的收入已逐步超过了其在审计和税务等传统领域所取得收入的总和,而且,它还取得了在世界所有管理咨询公司中排名第一的地位。 国际6大会计公司中的其它几家会计公司管理咨询业务所得的收入也达到其总收入的20%以上。并且,它们也都分别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管理咨询公司中拥有席位。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会计公司究竟是应当继续叫会计公司,还是应当称之为管理咨询公司。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管理咨询业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国外同行的介入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被分解,业务范围不断缩小。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注册会计师除了巩固已有的业务阵地外,还应向周围辐射,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同时,努力向国际同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想企业之所想,把企业需求当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同时,把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好,把形象塑造好,牢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真谛,相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

[1]崔华清,等.独立审计目标的因素[J].注册会计师通讯,1997,(7).

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6

不论是工业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工业企业的领导者,都要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坚持用的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群众,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好工业会计的作用,就要在十精神的指引下,不断转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不仅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备条件。在历史上,我们曾经错误的认为企业不算账,物资不会跑到国外去,严重的忽略了工业会计的作用。在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政府把各类企业都推向了市场,原来的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已经落伍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工业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立足市场,积极改变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借以适应市场的内在需要,把企业的经营搞活,就要从思想上来个彻底的改变,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其次是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会计制度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对财政体制的不断修改和完善。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开始,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并且鼓励其它企业按照新准则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逐渐和国际化接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还带动了企业的管控能力,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效的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真正把财务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从而实现根据企业的财务预算,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再次是企业的各级领导者要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智慧和作用,要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紧紧依靠财务人员,邀请财务人员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决策,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企业的财会人员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好企业领导者的参谋和助手,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堵塞各种财务漏洞,把财务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夯实工业企业的基础

1.工业会计要做好财务的基础性工作。会计基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未来,所以强化会计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有很多的企业财务基础不够规范,包括原始的凭证填制不规范,品名、规格等信息不能做到详细填写,导致日后账物不符;记账凭证未经审核都是有一个人操作,起不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够,对于一些往来账实现长期挂账,出现呆账死账,会计人员不能及时清理,给财务核算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这就要求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及时强化对往来账的管理工作。

2.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企业要根据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结合企业的内部结构,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善于利用国家给与企业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和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对企业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把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同时,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企业的人文形象。

3.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财务预算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工业会计要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及时的考核。在新的会计准则下,编制好财务预算报表,做好企业的财务计划,兵对这些报表的数据和执行及时进行分析比较,掌控企业的信息,及时防御财务核算带来的风险。给企业提供一个可跟踪的发展环境,工业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