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国散文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国散文诗范文1
与剑锋初次见面在2003年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上。我从他带来的他的第一部散文诗集《眺望家园》中读到他写的《农具》,感觉很不一般。在不过500字的篇幅里,写到了锄、镰、犁、锹等多种乡间常见的农具,显示出他对身边事物观察的细致、体验的真切以及从生活中提炼出诗意的功力。
这一部新的诗集倾注了他更多的心血,以更加丰硕的成果展示他在散文诗创作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整体来说,这部诗集的风格仍然承继了他浓厚的乡村情结,保持了他精神上艺术上的一贯追求。
剑锋出身农村,来到城市打拼、创业也有十余年了。但骨子里、生命意识深处仍然认定人生的“一切都是母亲用这把锄头种出来的”,家乡观念根深蒂固,本色不改。第一辑《乡情无限》19章萦绕的仍然是镂刻他心版上的对故乡不可磨灭的记忆。乡土,既是他当初走进散文诗创作最初的出发点,也是他现在向新的写作高度登攀的起点。理解这一点,才真正理解剑锋作品血脉所系,根基所在。
与以前不同之处在于,他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更加细腻更为深刻了。比如作为“农具”之一的“扁担”,在这部书里写成了《父亲的扁担》,单独成章。表现手法和内涵都有了很大的扩展。扁担在“父亲左肩挑酸了,换右肩,右肩挑酸了换左肩,不断交替,两肩都酸了,就压在中肩”。这种扁担在肩上一颤一颤压来碾去的沉重感写得如此细微生动,恐怕不仅是缘于平时我们所谓的“观察生活”,更有可能的是,诗人青少年时期即有这种亲历的体验。
在《守望城市》一辑中,诗人触及较多、最能引人思索的还是农民入城后尴尬的“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新城市当之无愧的建设者,另一方面他们都长期被城市所忽视、所拒绝。除经济上处于底层最困苦的一群之外,社会地位上仍然遭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困扰。诗人没有局限于个人的成败得失,风云际遇,他以铿锵有力的诗句道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由农转工、由乡村转入城市,整整一代人的心声:“有人称谓我们是农民工的第二代。不!我们要成为城市的新市民!”这几乎是一代人的宣言,一代人的呐喊,也预示着21世纪的中国将与城市剥夺乡村的旧体制最终告别。
诗,缘乎情。然“情”,最终还是绕不开引起情感、推动情感的“理”。“农民工”的话题既然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诗人尽可以凭借他的判断力、表现力去作合乎实际的表现。诗人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身份”可能比一般农民工较早地得到社会认同,而放弃反映、呼吁的责任,体现出诗人坚守良知和勇于社会承担的品格。
剑锋从对现实的严肃思考中获得了强烈的历史感,对于“建筑”的意义他作出了与一般当代人的观念迥异的创造性诠释,从而增加了他此类作品的厚度。他在《怀念古建筑》中这么写道:“人类能留下有形的,除了化石之外,就是建筑。”他小心而明确地将“现代建筑”与“现在建筑”严格区分开来,他将承载着传统文化积淀的“古建筑”比喻为“经典”,将某些靠抄袭、“粘贴”而来、毫无个性可言的“现在建筑”比喻为风行一时的“流行”,“一座又一座古建筑却在号称和平时代的今天消逝了”。这些经过深思熟虑从诗人内心流淌出来的诗章,不仅对于时下某些盲目进行“城市改造”的决策者、执行者以至不自觉追随的民众是一剂清热退烧的良药,更唤起整个民族对“有形的”、“有生命的”承载着祖先智慧结晶的古建筑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一切的路,都朝向城市去”的年代,作为一个从乡间小路走出来的诗人,剑锋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如何“守望这座刚硬的城市”。
从乡村走向城市,从面对现实转向历史纵深,剑锋的诗始终富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这种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几乎是诗人与生俱来的,浸透了本书的各个篇章。即使到国外访问观光,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写无不与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联系在一起。比如他在访问菲律宾的一组诗作中,那些漂泊海外、扎根海外而又卓有建树的爱国侨领、侨胞的群像得到了立体的展观。一个真正有良知有思想的诗人,同时也会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
而从散文诗的艺术表现力来看,这部新作也有了新的突破。
诗的表现力,首先是语言的运用。诗的语言注重抒情性。如“其实,一直奋斗不息的目标,不也就为了这故乡老房子三餐升起的炊烟吧!”(《故乡的炊烟》)一切生活中最深刻的哲理都湮洇于这简单朴素而又鲜活的诗句中。诗,并不一味地排斥哲理,而是忌讳刻意地去传达哲理,使诗失去它原本的灵性。整部诗集没有特意安排带哲理性的“警句”,却在不经意中,在舒放自由的节奏里不时闪现一些耐人咀嚼的句子,使诗篇多了些闪光点,增添了作品的分量。
诗,贵创造,这就是个性化的诗的语言的创造。
这部诗集另一个突破点是,别出心裁的构思。
一般说来,用词遣句,往往局限于诗文局部的修饰、锤炼;而构思则关系全篇布局。除上述《故乡的灯光》等前呼后应的整体效果之外,《石头的演变》在构思上也有其特别之处。它有着寓言式的虚构性。原先散落于荒山野岭的石头被人们开采出来,然后以不同的形式来到人间,有的被雕刻成佛,高高在上,受人膜拜;有的被雕刻成兽,守卫豪门,作威作福,全都忘了自己的本性,忘了那些呕心沥血的雕刻者。人类亦然。人生而平等,却因命运机遇不同社会地位有了千差万别,这时身居高位者往往忘乎所以,忘记了作为“人”的本性,背弃了出身的民间。这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诗作的品位。
剑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将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广为社会认可,同时又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地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朝前探索,这不仅靠坚强的意志力、多方面的修养,广阔而浪漫的胸怀,也是新时期新潮流赋予新一代有作为的诗人特有的气质吧。
爱国散文诗范文2
关键词:嘉陵江上;演唱技巧;情绪;思想感情
《嘉陵江上》是由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谱曲端木蕻良先生的散文诗而完成的,这部作品曲的曲风在传统民族音乐风格基础上加入西洋歌剧中朗诵调、咏叹调以及遥唱等风格。《嘉陵江上》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是一部著名的革命歌曲。
一、作者介绍与背景
(一)词作者介绍
《嘉陵江上》这部作品的词作者是端木蕻良,曾用名曹汉文、曹京平,他生前曾经在中国作家协会担任理事,并且在北京市作家协会担任副主席一职。端木蕻良1912年出生,在他17岁的时候被天津南开中学录取进行学习。21岁就考入了北京清华大学,并且在他入学的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投入到革命文学的创作中,1996年去世。端木蕻良在24岁的时候就写了著名小说《科尔沁旗草原》,这部小说在东北地区家喻户晓。端木蕻良先生一生创作作品无数,其中小说为主。这些作品中长篇有:《上海潮》《大地的海》。短篇有:《土地的誓言》等。他不但是一个小说作家,还是一名优秀的童话作家、评剧作家、京剧作家等。
(二)《嘉陵江上》创作背景
《嘉陵江上》1939年春天所作。当时正值我国的时期,音乐已然成为拯救民族思想、抗日革命的一种法宝利器,那时候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大批抗日革命的音乐组织,也产生了大量的红色音乐作品,《嘉陵江上》的出现,与当时的抗日行为与抗日思想极度统一,是革命歌曲中的著名作品。
这首散文诗很快就流传开来,潘奇把这首诗交到了贺绿汀手中,希望能谱成曲,用于宣传革命。贺绿汀读完这首作品后,深深的被歌词所震撼到了,最终同意为这首诗谱曲。《嘉陵江上》的作曲并不容易,贺绿汀老先生经过六次谱曲也不尽人意,最终第七次才满意。最终,这部作品《嘉陵江上》孕育而生,受到人们的传颂。
二、思想感情与创作特点
(一)思想感情
端木蕻良先生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不单单是缺吃少穿物质上的不足,当时,由于战争原因祖国领土大面积的沦陷以及战争残酷的条件,也让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端木蕻良走在嘉陵江边上,遥望着汹涌的嘉陵江,对家乡思念的感情油然而生,让他回忆起家乡的土地被日寇侵占。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担心受到日寇欺辱,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
这首散文诗分2段,第一段表达了先生对沦陷的国土和深陷战场的父老乡亲的怀念,和歌词中说的是一样的,一样的沉痛、悲愤的情感。第二段的思想感情峰回路转,换成慷慨激昂的感觉,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愤怒与誓死捍卫家园领土和勇于和日寇抗争的信念与勇气。
(二)创作特点
《嘉陵江上》这首作品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创作的,作品第一段怀念自己因为日寇的侵略导致自己失去了田舍、家人以及牛羊,使得“我”流离失所远离家乡来到了嘉陵江附近。作品第二段表达出要奋勇抵抗日寇,有决心、有信心打败侵略者回到家乡。这首作品非常具有戏剧色彩,有通过情感来打动人心和激励人们奋起进步的效果:表达了时期举国上下中国人民的热爱祖国的思想,突出了当时的特色;歌曲的曲调风格不单单是传统的民族音乐风格,《嘉陵江上》在此基础上还借鉴这些传统民族音乐以外的音乐形式,比如朗诵调、咏叹调和遥唱等,这首音乐作品在当时非常新颖,而整体上又不脱离民族音乐,既有浓厚的艺术性,又不曲高和寡,大众都能唱,不脱离人民群众;旋律特点朗读与抒情相互融合,特点是非常的雄厚,旷达。
三、《嘉陵江上》演唱技巧
(一)音色和气息的运用技巧
在演唱过程中,音色是表_作品好坏的重要要点之一,音色处理得好能加分,处理不好则减分。声音和情感是不能缺少也是相互融合的。这首作品是一首男声的艺术歌曲,只有是深厚、雄壮有力的音色才能完美的体现出这首作品备份的情感以及激昂的信念。
(二)速度与力度的运用技巧
《嘉陵江上》这部作品从整体上看速度与力度的变化范围比较大,在演绎作品时需要把握好。演唱时要运用适当的强弱和速度的转变来体现这部作品的起伏感,更加全面的诠释作品。演唱第二段第四句时应该坚决有力,第六句应该再加大力度,直到第七句要最大程度爆发出来。
四、结束语
《嘉陵江上》是一部伟大的革命抗日歌曲,在音乐形式上都有着独特非凡的感觉,在情感上有着一颗浓浓的爱国心。这部作品一直都延唱到现在,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歌曲。本文着重从三个角度剖析这部作品,一方面介绍本作的词作者端木蕻良、曲作者贺绿汀的人物生平以及二位大家的主要成就,并且分析了本作的创作背景,是在打击日寇的战争年代。另一方面主要介绍了作者内心悲愤与誓死捍卫领土的勇于和抗争日寇的信念以及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第三方面一是从从音色和气息,二是从速度与力度,三是从情绪介绍了《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嘉陵江上》这部作品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誓死守卫家园、坚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能够让演绎它的人无论是在演唱技术还是精神方面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光伟.试论情感表现在歌唱在艺术中的魅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09,6(5):62-66.
[2]吕倩.《嘉陵江山》往事[J].重庆晚报,2009,43(4):20-30.
[3]夏小燕.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眸[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4,4(8):18-30.
[4]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22.
[5]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0-25.
[6]钱仁康.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2-62.
[7]薛亮.歌唱的艺术[M].辽宁: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97:55-60.
[8]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60-66.
[9]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30.
[10]王少维.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
致谢:
爱国散文诗范文3
论文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抒情式短篇小说,瘫痪
20世纪60年代时,关于短篇小说的文类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之前零散的研究大都采用了新批评方式,因为这样有助于教学开展。然而,那种机械式地将短篇小说划分为有情节和无情节的方式掩盖了短篇小说的本质特征。
1964年,约瑟林(M. Joselyn)提出应针对短篇小说进行真正的文类划分,主要分为拟态的(mimetic)和抒情的(lyrical)两种。拟态的短篇小说一般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结构,有完满的结局;而抒情的短篇小说则在拟态的短篇小说基础之上,加入了诗歌的成分特点。(Joselyn) 艾琳·巴德施威乐(Eileen Baldeshweiler)也提出了类似的分类方式,她将短篇小说分为史诗式(epical)和抒情式(lyrical)两种。史诗式的短篇小说相当于约瑟林所说的拟态的短篇小说,由推理演绎的方式,利用人物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最终以明确的结果结束全文。艾琳认为“抒情”二字与史诗式的短篇小说相比,更强调主题和行文语气。(Baldeshweiler)这些短篇小说类型的分类方式大体上都基于重视情节的传统写作手法与重视抒情式风格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之间的区别。
抒情式短篇小说产生于19世纪后期,正值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登上舞台之际。抒情式短篇小说在创作风格上与现代主义文艺创作风潮契合,它颠覆了传统的史诗式的风格,注重人物内心的发展,摆脱了依靠情节发展的旧式框架。M. 约瑟林对抒情式短篇小说的诗性元素的分析十分精辟,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1)摆脱传统的按时间顺序的方式安排故事;2)利用纯粹的言语修辞手法,如语气、意象3)关注意识的增强,而非完整的情节4)仅用最简洁的方式达到高度暗示性,强烈的情感。(Joselyn) 总的来说,抒情式短篇小说轻情节,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波动起伏,故事结构以情绪气氛的跌宕起伏为主线;突出抒情的特点,采用象征、隐喻等言语手法,运用简洁而具有高度启发性的语言营造丰富的意象;使用开放式结局,摆脱传统具有决定意义的结尾方式,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
本文旨在通过细读詹姆斯·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阿拉比》,分析其抒情式短篇小说风格,探究詹姆斯在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创新性写作风格以及他精湛的文字技艺。本文将通过对该短篇小说的诗化分析,展现乔伊斯在创作短篇小说时达到了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协和。他利用诗化短篇小说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内心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男孩形象,反衬出这个瘫痪麻木的都柏林城。
一.淡化情节,关注人物内心发展
现代主义小说对人物精神情感的关注与淡化情节的写作方式源起于人们对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因此这些作品通常从内心的角度映射出世间百态,以荒诞的、富于寓意的抽象表现方式,意图展现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乔伊斯这样说道,“都柏林那即乏味又闪光的氛围,它的幻影般的雾气、碎片般的混乱、酒吧里的气氛,停滞的社会——这一切只能通过我使用的词语的肌质(texture)传递出来。思想和情节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重要。”(戴从容 2005:11)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体现了这种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摆脱了传统的关注情节故事发展的短篇小说形式,淡化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发展顺序,将错综复杂的现代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李维屏教授所言,“《都柏林人》的构思与布局超越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模式。它是20世纪初现实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思潮彼此交融的产物,也是作者告别传统、向现代主义道路迈出的难能可贵的第一步。”(李维屏 2011:117)
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由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这些故事按照人一生的成长顺序排列。《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个故事,也是其中最受评论者关注的一部短篇小说。《阿拉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用诗意的语言断断续续地回忆孩童时的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经历,读者成为倾听者,直接参与到主人公的回忆片段里,与男孩一起体验爱情的美好神圣与现实残酷腐化。《阿拉比》看似一个男孩寻找爱情的成长冒险故事,然而,乔伊斯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强调外部矛盾的历险故事文学艺术论文,而是利用男孩的内心情感波动和思维方式来发展故事。整个故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也没有总结性结尾,体现了乔伊斯开创性的现代主义意识流写作手法,也同时展现了抒情式短篇小说的文学魅力。
《阿拉比》中的男孩生活在瘫痪(paralysis)的都柏林城,年幼的他还未经世事历练,对一切事物都抱有美好幻想,拥有一颗追求美与艺术的心。男孩表面上敷衍的完成每天小孩的任务:念书学习、追逐玩耍,却时常在内心默默观察生活中一切美好浪漫的细节。他的艺术家气质与这座死气沉沉的城市以及城市里麻木不仁的市民形成鲜明对比。男孩对周遭事物十分敏感,在他的眼中一些破败腐烂的场景变得诗意化,“我最喜欢最后一本,因为那些数页是黄的。屋子后面有个荒芜的花园,中间一株苹果树,四周零零落落的几株灌木;在一棵灌木下面,我发现死去的房客留下的一个生锈的自行车打气筒。”(乔伊斯2002:21)叙述者善于描述事物细节,如颜色,状态,声音等,如同在创作一首散文诗。从《阿拉比》抒情的文风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叙述者就像一位心思细腻的青年艺术家,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位诗人,用心遣词造句,把埋藏心底的往事用诗化的语言一一诉说。
叙述者记叙男孩去阿拉比市集前焦急等待的过程时,没有情节结构,仅以人物内心波动来展现故事,明显体现了散文化的行文结构。男孩向曼根的姐姐许诺将会在阿拉比市集带些礼物回来后,脑海里面充满了“数不清的愚蠢的怪念头”,“但愿出发前那段乏味的日子一下子过去。”(ibid:23)接着,叙述者加快语速,连用五个“I”:“我要求……我问问题……我看着……我不能……我没有。”(Joyce 1974:540)随着节奏加快,人物内心的百感交集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里。等待的时间长度是相对的,也许平时男孩与伙伴们玩耍一会儿时间就悄然过去了,但是当男孩在相同的时间内等待去阿拉比市集时,“我坐着望了一会钟,滴答滴答的钟声叫我心烦意乱。”(乔伊斯 2002:24)在与时间抗衡时,眼前的一切事物都令人烦躁。这种典型意识流的心理时间与传统的时间比起来,摆脱了直观式抒情,“梦幻、映像、心理错觉交叉出现,给小说披上一层知性和幻化的色彩”,(李丽琴 2007:101)更增添了故事的节奏感,如同诗人直面听众表述内心。
在表现爱情这一复杂的内心活动时,《阿拉比》采用散文诗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男孩的角度将爱情歌颂,用写意的手法描绘梦中情人——曼根的姐姐。“灯光从半掩的门里射出来,映现出她的身影。[……]她一移动身子,衣服便摇摆起来,柔软的辫子左右挥动”。(乔伊斯 2002:22)然而,涉世未深的男孩不敢直面爱情,连女孩的名字都不敢轻易提及,害怕惊扰了爱神丘比特,只能将胸中澎湃的爱情波涛化作崇高的信仰,“仿佛感到自己捧着圣餐杯,在一群仇敌中间安然穿过论文的格式。”(ibid:22)男孩犹如一名高尚的骑士小心翼翼的呵护着爱情的圣杯。这种对爱情的信仰使得男孩莫名流泪,甚至濒临崩溃,只能将感官关闭起来,直至失去知觉,不自觉地将内心那句歌颂爱的诗诵读而出:“啊,爱!啊,爱!”(ibid:23)男孩感官的相互交织激发了读者无限想象力,他将视觉变触觉感受:“这时,我的身子好似一架竖琴,她的音容笑貌宛如拨弄琴弦的纤指。”(ibid:23)男孩对爱情的幻想在感官的刺激下不断得到升华,读者也随着叙述者语气的强化产生共鸣。
《阿拉比》采用了散文诗式的结构,没有传统意义上情节的开始、和结尾,全篇由叙述者零散的回忆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描写拼接而成。故事给出了模糊的时间和地点,将主要笔墨放在人物内心对外部事件的反映上,读者作为故事直接的倾听者,不经意间忽略了这些信息,从而顺利进入乔伊斯笔下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二.丰富的意象,诗化的语言
抒情式短篇小说注重用暗示、象征、隐喻等言语手法,并通过意象的拼接来传达个人体验。(李丽琴 101)这些言语修辞手法渗入叙述过程后增强了短篇小说的语言意境:“使传统的抒情从追求叙述节奏的音乐化、画面的色彩化、情绪的弥漫化转移到现代主义的‘陌生化’和哲理色彩的浓重化。”(ibid:101)
诗歌中的意象将外在物象与主观情意相融合,摆脱了现实中普通的形象,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几个简单的意象,经诗人几笔勾勒顿时可以成为一幅宏大景象。《阿拉比》篇幅短小,语句精炼,仅依靠文中丰富的意象的运用,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瘫痪的都柏林的画面。北里奇蒙德街象征了整个都柏林城,为了描绘这个瘫痪的城市,“blind”这个词多次出现。“North Richmond Street,being blind,”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ys stood at the blindend, detached from its neighbours in a square ground. The otherhouses of the 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one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Joyce 1974:539)故事一开始的这两个blind分别表示“死胡同”和“尽头”,均表示没有希望。短短的三句话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死气沉沉的街景,房子建筑毫无生气,邻里关系十分冷漠。正是在这种瘫痪的场景下,男孩艺术家的气质与周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语气也是抒情式短篇小说创造诗意意象的一个重要言语手法。叙述者面对这个麻木无情的社会环境时伤感低沉的语气与小心翼翼手捧爱情时的浪漫的语气相互交织,营造了丰富的意象。
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阿拉比》意象,赋予叙事语言高度启发性。“blind”一词出现了3次,首先作形容词,修饰北里奇蒙德街死气沉沉的气氛,又作名词表示百叶窗。男孩不敢直面女孩,只能通过百叶窗的眯缝看到女孩的身影。男孩的动作象征了都柏林人麻木的心使得他们无法看清世界,男孩眼中的爱情也如死胡同一般,毫无希望。男孩乘坐的通往阿拉比市集的列车经过了一个名为“Westland Row Station”的车站,顿时一群人涌向车门,想要挤进车厢,却被列车员拦下,因为这是一班直达市集的专列。这个车站寓意深刻,与T. S. 艾略特的诗歌“Wasteland”《荒原》相呼应,象征了整个爱尔兰民族面对民族危机毫无斗志,长此以往变得空洞麻木,如同一群没有理想的空心人,一副思想瘫痪的状态,因此他们无法登上列车,只能徘徊于荒原中。题目“Araby”是“Arab”的古代名字,在文中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色彩的市集。男孩将这个市集看作实现美好梦想的地点,然而实际上,阿拉比就是一个充满欲望的黯淡无光的地方,进门要付钱,里面弥漫着钱的响声,没有想象中阿拉伯式的集市,却只有毫无生气的爱尔兰人和正在调情的英国人。阿拉比象征着当时被英国统治之下暗无天日的爱尔兰民族文学艺术论文,英国女人冷冰冰地声音与仿佛出于“责任感”似的询问,使得懵懂的爱尔兰男孩毫无防备,不知作何反应。
因此,《阿拉比》表面上看似是一首爱情颂歌,充满诗意的意象;但是,将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与当时爱尔兰国内风起云涌的民族运动结合起来看,《阿拉比》其实是一首激励瘫痪的民族积极斗争的抒情式短篇小说。
三.启发性的语言,开放式的结尾
抒情式短篇小说如同诗歌,通常语句简短但却句句精辟,寥寥几行字就能表现出宏大的场景。叙述者在文中回忆了许多场景,没有像传统叙事那样给出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却将回忆生动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男孩将爱埋藏在心底,终有一天压制不住内心澎湃的情绪,躲到已故教士家的后客厅内,在漆黑的雨夜里肆意歌颂爱情。“我听到雨密密麻麻泻在土地上,针尖似的细雨在湿透了的花坛上不断跳跃。”(乔伊斯 2002:23)雨滴仿佛变成了锋利的针尖在男孩和读者的心里到处乱撞。此时,男孩蜕变成一位诗人,把感官隐蔽起来,双手颤抖地合在一起,默读出爱的诗歌。叙述者用几句描绘内心挣扎的抒情诗句,反衬出这个瘫痪麻木,压抑爱情的社会。保守的社会传统如同针尖般刺向每一个爱情萌芽的角落,抑制人们的思想发展。《阿拉比》借鉴了散文诗简洁的写作手法,如此精辟的行文表达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赞颂的主观抒情,更进一步探索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富有高度启发性。
艾琳指出抒情叙事关注人物内心情感波动变化,拥有开放式结局,旨在引发读者自己去领悟文本内在的含义。(Baldeshweiler)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创作注重叙事留白,把某些重要问题悬置,为读者留有足够空间,让读者参与叙事构建的过程。《阿拉比》中男孩怀抱着对爱情无限美好幻想来到阿拉比,却处处碰壁,最终失望地走出漆黑一片的市集,“我抬头凝视着黑暗,感到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播弄的可怜虫,于是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乔伊斯 2002:27)到底男孩的愤怒源于何事,乔伊斯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正如同诗歌中充满寓意的语言一样,情绪迸发,却不道出原因,留给读者空间去思考。通过运用开放式的结局,读者可以从《阿拉比》中获得更多共鸣。这篇短篇小说以警钟式的姿态呈现在当时瘫痪麻木的都柏林人面前,让人们进行自我反思:面对民族失去独立自主的权利,爱尔兰人仍然生活在麻木不仁中。每一个爱国的爱尔兰人都应该从男孩的顿悟中感受到压抑的“痛苦和愤怒”。
四.结论
《阿拉比》表现了乔伊斯精湛的意识流写作手法,脱离了传统直观的抒情和叙事方式,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由一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叙述者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一段关乎祖国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往事。《阿拉比》作为典型的抒情式短篇小说与传统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不同,它不遵循时间顺序来发展故事,采用散文化行文结构,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它无需使用写实风格的语言来传达世间真理,仅仅简洁的几句充满意象的话语就可为读者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没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结果,开放式结局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阿拉比》中诗歌般的语言精炼而寓意深刻,通过对男孩内心浪漫气质的刻画,反衬出都柏林人在面对民族失去独立的权利时如同置身于荒原般瘫痪麻木。乔伊斯笔下这位在荒原中歌唱的诗人,用他抒情的诗歌警醒爱尔兰民族,积极参与当时爱尔兰民族运动。
参考文献:
[1]Joselyn, M. “The Grave as Lyric ShortStory.”[J]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1
爱国散文诗范文4
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曰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文言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另外,“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德育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情感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及本期末目标
在八年级4个班中,我带的是三班和四班。拿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三班平均分为60.1,位于年级之首;四班平均分为54.8,位于年级末尾。究其原因,与两个班的学风有莫大的关联。三班由于我自己带班,要求较严,学生在语文学科上落实地较好,故大家成绩不差,但缺少冒尖生,80以上的很少;相比较而言,对四班学生管理时间少一些,学生就学得不踏实,再加上汪明、吴江等顽皮学生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成绩滑坡,致使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但尖子生倒有两三个,如程露、方谦、张冲力等。
综合来讲,两个班都是优生少,与别的学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艰巨,应刻苦钻研,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力提高教学成绩,力争在期末,两个班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生率均有所提升,杜绝出现差生。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等;坚持写周记,期末出一册“优秀习作选”,以鼓励学生写作“原创作文”,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作业的检查继续采用登记评比制度,有效地杜绝学生不做、不交作业的现象。
11)、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期中考试完成第一、二和第五单元的课文教学,期中考试——期末完成剩余单元课文的教学。
爱国散文诗范文5
赏读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归纳其特点:
一、高度概括,简洁精练。颁奖词以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写给篮球运动员姚明的颁奖词只有40个字:“对祖国的情感,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待,使他成为中国体育和NBA的历史人物”。
二、词吻意合,富有特色。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显得十分和谐得体。如写给跨栏运动员刘翔的颁奖词:“12秒91,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给人的感觉是明快。
三、语句清新,文笔优美。颁奖词语句长短结合,风格刚柔并济,抒情、描写、议论各有侧重,有的还恰当引用了一些名诗名句,尺幅之间,五彩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写给作家巴金的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这些颁奖词宛如优美温润的散文诗。
四、言志寓义,饱含深情。颁奖词赞扬的人和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都洋溢着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如写给任长霞的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整合教材各色人物,概括其光荣事迹,高尚品格及深远影响。
我们在一轮回归教材,积累写作素材中,曾经以“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悲情――中国古代文人情怀,鲁迅――我们中国的魂”为专题进行整理研究高中教材素材。事实上,高中教材教材,齐聚古今中外各色人等,既有忠君爱国的英雄屈原、苏武、陆游、辛弃疾,又有才华卓绝的文学家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既有文韬武略的政治家曹操、刘备、,又有纵横捭阖的演说家孟子、邹忌、马丁・路德金;既有驰骋疆场的七尺须眉王平、王昌龄,又有侠骨柔情不让须眉的巾帼秋瑾、花木兰;硬汉桑迪亚哥,复仇王子哈姆雷特,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现论物理学家霍金等等人物,都给我们全体师生留下永远的感动与影响。有意识引导学生整合教材人物,概括其事迹,品格及影响,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程。同时也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巧借颁奖词形式,用活用好教材素材。
颁奖词,说得简单、直接一些,颁奖词就是在颁奖仪式上,主持人在褒扬人物的先进事迹或英雄壮举时所写得概括性文字。它要求必须对人物的事迹进行言简意赅的介绍,并对人物的行为作恰如其分的评价,更要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来升华人物的灵魂,从而达到动人心魄、奋人精神、弘扬正义的的目的。如何去做?一、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深入挖掘原材料,用真情感染读者;三、进行纵横比较,突出人物的历史意义。
学生写作示范:孔 子〔颁奖词〕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屈原〔颁奖词〕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爱国散文诗范文6
一、渗透数学知识
在语文教材中,有的内容涉及一些数学概念,更有不少课文通过具体数字来表现内容之丰富、场面之恢弘或气势之威猛。但小学生生活经验及社会经验不足,对这类仅限于书面的描述往往缺少直观感受,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仅仅停留于语文课堂字、词、句等方面的教学,就远远不能满足圆满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了。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把高度凝练的数学概念以浅显、直白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把看似简单却又难以直观感知的数字变成自己相对熟悉的东西,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郑和远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介绍了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盛况和他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由一系列具体数字感受郑和船队的雄伟壮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这句话,课前,我带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大操场上丈量了一块长148米、宽60米的长方形地面,并拍摄下来。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模拟,在这个长方形地面上建起一座十多层的楼房,再演变成同样高的一艘宝船。这就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这样的宝船是多么雄伟、壮观!
二、渗透音乐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类课文最适合联系音乐知识开展教学:一类是歌词类课文;一类是适宜进行配乐朗诵的课文。歌词类课文,其实就是一首首词句优美、层次分明、结构简洁的散文诗。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即能较好地理解全文。但如果我们适时引入相关的音乐知识,实现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有机结合,在演唱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古诗、散文这类课文时,我们如果通过配乐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聆听或开展配乐朗诵,让他们在高亢悠扬或低缓抒情的乐曲中诵读、感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这样的语文学习真可谓是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长江之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著名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全文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简洁、明了的结构,深情地咏唱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应该说,全文浓厚的抒情意味,使我们以朗诵的方式即能很好地抒发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深情。但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我请音乐老师在之前的音乐课上教唱了《长江之歌》,然后在课堂教学的巩固环节组织学生朗诵歌词、合唱歌曲。孩子们对歌词的理解、对感情的体验,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此外,少数课文中涉及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音乐专业术语。这也需要我们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音乐语言加以解释,为达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渗透品生(品社)知识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知R、经济知识、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素材,都来源于上述诸多知识。《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上的诸多联系与融合,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效渗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知识,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勤奋学习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尊老爱幼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
《我给献花》(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香港小朋友在的大喜日子里,在启德机场恭候、欢迎,并给献花的情景,表现了香港同胞欢庆、欢迎中央代表团的喜悦心情。教学前,我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了香港在十八世纪中叶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沧桑历史,为让他们更好地体验香港同胞庆祝回归的兴奋之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近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正是在回归祖国后,香港才变得更加繁荣,香港同胞才活得更有尊严。
语文知识与社会知识、历史知识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四、渗透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内容涉及到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在内的诸多科学知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课文对一些事物或现象只做了表面的描述,没有给出科学概念或揭示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这给孩子们的理解带来不小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传授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在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听诊器和听诊器的用途。听诊器是从人体体表听取体内声音的医疗诊断器具。它主要用于检查胸部和腹部的听诊、测量血压等。还向他们介绍了什么是肺结核病以及这种病对人的巨大危害。这样做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对人类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贡献。科学知识的有机渗透,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勤观察、肯思考的良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