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金融中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范文1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域 集聚优势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01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6-024-05

一、引言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加以认可。

从国际范围来看,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发挥和增强金融中心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对提高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新的国际环境下,环宇各国都更加重视金融中心在本国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自身发展来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增加了上海“强身健体”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紧迫感。如何激发金融优势,学习和领会别国成功经验,审慎应对金融危机,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服务作用,使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瓶颈,增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和金融产业界亟需解决的战略课题。

二、国际经验:伦敦国际金融中心集聚的金融优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去探寻那些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奥秘。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伦敦,伦敦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城的产值占英国GDP的3%,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伦敦金融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巨人,她聚焦公司治理资源,是商业最佳选择:她聚焦监管环境,是英国通向欧洲的世界门户;她聚焦商法,聚焦金融创新,拥有卓越的地区优势,她聚焦外国投资,发展行业强项,在银行业、资产管理、保险,英国资本市场,伦敦的交易所等方面,以其卓越的专业服务,集聚了世界级的技能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集聚良好的基础设施

伦敦具有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条件,伦敦严格控制市政建设规模,不去搞更多的高楼大厦,严防城市承载过重。历经多年的经营,已形成良好的建设成果。一方面,伦敦具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治安、供电,供水、供暖等设备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伦敦还拥有非常强大的物流,交通以及国际信息交换能力。作为国际交通中心,你几乎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找到飞往英国的航班;又如,伦敦的市内交通方便,地铁是市内主要交通工具。伦敦地铁的技术和管理设备先进,所有调度和信号系统均为自动控制。伦敦还有约)3万辆出租汽车。再如,伦敦港是英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与70多个国家的港口建立了联系,年吞吐量约4500多万吨。

(二)集聚庞大的金融机构

伦敦金融城集中了近180家外国证券公司,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是在这里进行的,这里同时还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453家)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交易所,全球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这里交易,而纽约只有16%,东京9%,新加坡6%。伦敦金融城承揽了全球36%业务量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近500家外国银行在伦敦金融城营业,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伦敦金融城拥有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此外,伦敦金融城另外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以劳合社(Lloyds)为代表的伦敦保险市场。它是世界保险和再保险中心,有100家左右的跨国保险公司在此营业,其中世界航空保险业务的31%和水险业务的20%都集中在这个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伦敦金融城并不只是单纯集聚金融机构,她更多地是采取了高级集聚优势战略,即:通过金融家庭的外向型集聚,逐步渗透到世界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推行全球化战略,控制各子区域的价值取向,并融入当地经济圈,比如,发源于金融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他们和美国纽约华尔街金融业,如摩根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等保持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可以认为,这些家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国际金融价值链串联在一起的。根据专业财富管理咨询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估算,有超过300个资产在1亿英镑以上的超级富豪在伦敦开设了理财机构,对家族的财产进行保值增值,通过分享金融信息来提高全球投资能力。

(三)集聚强力的科技支持

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高度集中的都是“高度秩序化”的金融和服务设施,具体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转账业务、安全保障和数据处理等项目。这些金融服务机构的基本任务是传送大量的信息,需要有尖端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灵敏度和安全度极高的信息传播体系。伦敦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范围应用计算机,以科技创新来体现和保障金融服务业的高效和迅捷的行业特征。为确保产业运营的安全和快捷,它们大多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数据过程单元,形成统一的金融价值链,这种价值链调节和配置均需要吸纳金额巨大的先进技术,伦敦市在这些IT技术创新,信息安全和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前列。

(四)集聚显著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经济角度看,伦敦处于纽约和东京时区之间,可以形成一体化的24小时全球交易体系。全球金融业是个地理性非常活跃的领域,金融产品常常表现出根植于其中的信息的空间结构。除了一些城市外,大部分城市发展成为重要金融中心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在英国,伦敦绝对突出的地位使得其他省级城市发展成为超越有限金融功能的金融中心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伦敦类似一棵“见血封喉树”(这种神话中的爪哇岛有毒的树,充满剧毒,可以将其周围许多英里的生命毁灭)。为突出这种瓶颈,需要其他城市做出相当大的协调努力,这方面,北方的爱丁堡比较成功,通过整合战略资源,吸收苏格兰银行的集聚优势功能。发挥金融创新的主动性能力,爱丁堡成为英国的第二金融中心,这种双中心模式为中国沪港双中心演化提供了好经验。

(五)集聚最优的人力资本

伦敦金融城是像硅谷一样知识经济中的“集群”,它聚集了欧洲顶尖金融人才,在伦敦,几乎世界上所有语种人才都能在12小时内找到,精算师,国际律师、高级财务分析师都可以在

第一时间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伦敦是英国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学院,学校及学术研究机构。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Iroperial College London)等都是英国的著名院校。伦敦周边的牛津和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也可以为伦敦金融城及时输送智力资源。高校通过和伦敦金融城合作,结合广大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运用技术孵化器,私募和风险基金咨询、业务实习、委托培养、联合推介等诸多形式,已形成较为有效的面向全球的金融业“产学研一体化”系统,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产业建设。

(六)集聚独特的文化优势

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于集聚全世界的目光,形成特别的金融中心文化,伦敦以它悠久的历史,斑斓的色彩,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作为一座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伦敦拥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迹,相关艺术,娱乐形式极为丰富。伦敦是世界文化名城,歌剧、音乐剧,古典音乐,摇滚、爵士乐、皇家芭蕾、踢踏舞,应有尽有;大英博物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伦敦更是全球重要的传媒中心,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在内的多家电视及广播媒体都在伦敦设立总部。

(七)集聚高端的战略制度

伦敦城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创造了大量相应技能和相关机构的集中,体现了高水平的战略定位和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看,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这表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的任命过程和职能权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使其服务于整个英国,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之耦,第二,从城市层面看,伦敦市政府和伦敦金融城政府分工明确,互相支持,有力配合金融实力提升第三。从企业层面看,良好的管理环境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增长。伦敦的外资银行可以像“世界”银行一样运作,这点对美国和日本银行格外重要。它们可以联合银行业务和有价证券业务以获得最大利益,而这种联合业务在其国内是不被允许的。

三、上海选择:集聚金融优势的全球路径和战略机遇

伦敦金融城于2008年11月8日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调查报告,明确提出中国上海可能成为继伦敦和纽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由于这一排名的调查报告是根据400名国际业内人士指定的评估标准而得出,因此也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前景问题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此外,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这又为上海以及整个中国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和可能。

(一)上海集聚优势的全球路径

1 以功能建设为先导,建设金融优势集聚的基础平台。功能建设比形态建设更为重要。伦敦金融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场,除了特定的历史渊源外,关键在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已远远超过伦敦金融城的面积,在形态建设上已经具备规模。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完善功能建设上来,从而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发挥聚集效应,摊子过大反倒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 以政策协调为保证,提供金融优势集聚的战略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是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各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如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服务局等均位于伦敦市内,这使得它不仅是一个金融交易中心,而且也是一个金融决策中心。这种安排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更容易发挥金融中心的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相比之下,从严格意义上,上海目前还不能算作国内金融中心,中央政府应该加强统一协调和整合国内金融业资源,下决心克服种种体制障碍,充分把握住这次金融危机的机遇,举全国之力发展上海,才有可能最终打造出国际金融中心。

3 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开拓金融优势集聚的发展远景。全方位打破壁垒,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程度或开放度很高,其保险市场40%的业务来自美国,33%来自英国,其余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和世界其它地区。伦敦金融城内除了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之外,还有一大批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的海外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保险经纪人组织等。金融城内每年创造的律师收益就将近10亿英镑。上海可以适当借鉴伦敦市场的经验,一方面,鼓励和吸引大型跨国集团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落户,另一方面,还应尽快培育一批中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培养大量精算师、反避税师等高级国际人才,以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

4 以政府信用为承诺,理顺金融优势集聚的长期路径。要兼顾政策、制度创新与“长期承诺”之间的关系。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伦敦金融城的职能权限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是服务于整个英国长远利益,具有全球战略属性,因此,从政策制定,对外承诺到管理体系,具有长期连贯性,使得外界国家、地区和企业法人对在此地进行经营运作具有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就此而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重要因素是要保持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激发跨国公司和国际友人的投资信心,维持政策的权威和连贯性。既要通过制度变迁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激发发展活力:又要避免过度演进和政策多变导致“长期承诺”的缺失。

5 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创造金融优势集聚的裂变单元。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不竭源泉。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历史上较早开发出利率定价体系,AIM市场、私募基金平台和场外离岸交易等多种金融创新模式,也由此取得显著的绩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样离不开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可以尝试全力推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建设,促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的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上海应该积极推动Shibor广泛进入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如金融债,企业债,短融券、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票据转贴现与回购,同业借款与存款,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等等;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要全力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不断推出实质性的适合各类企业的融资工具,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上海集聚优势的战略机遇

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最适合上海发展的战略路径,消除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所束缚,上海市完全有条件实现跨

越式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1 化“次贷”之“危”为“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经济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然而,金融危机也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它为上海带来发展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比如,有利于上海进一步集聚国际人力资源。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发达国家金融界大规模的裁员降薪,这为上海获取相对廉价的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了机遇。又如,促进上海有效集聚海外的金融资本。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资本回报率急剧降低,不少金融机构面临巨额亏损,需要进行资本战略转移。这一形势使得上海有可能通过进一步加强“资本避风港”的可信性,广泛吸收海外溢出资本。

2 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金融助力。充足以及可循环的资本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要素。“世博景气”效应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世博会的举办将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功能,拓宽市场间沟通渠道,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沟通,将促成资金的优化配置。利用世博会举办的有利契机,在巩固上海交易中心地位的同时,上海金融市场的资金结算功能,集散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将促使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利于人民币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国外客商以及游客的大量涌入,需要为他们提供保值增值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的创新更是势在必行,相应金融竞争力得以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必须走集聚优势的道路,要在高端利用自身要素禀赋的基础上,大量的吸收和运作符合国际开放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要素优势,升级自身体系势能,推进金融实力,进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一,制定高水平发展战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因此既要上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两根“软肋”,即人民币仍然不可自由兑换以及金融监管环境较严,金融自由度较低。从主导方向上来看,这两个问题已非上海自身所能解决。上海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加快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和优势,上海应继续争取并落实中央政府在机构设置、业务创新,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等方面对上海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设法邀请中央金融部门干部来上海挂职,加强沟通,了解与合作。

第二,打造优势集聚平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世界著名金融城,都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载体,因此强化和加速陆家嘴金融城的构建,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题中之义。要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加大金融改革创新突破的力度,不断强化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努力把陆家嘴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金融贸易区。着力扩大经济规模,培育旗舰式特大型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高效的金融市场:形态建设和环境营造方面,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吸引更多机构,更大市场,更多人才的云集,奠定和提升陆家嘴金融城的国际地位。

第三,扩展优势集聚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建立良好平台基础上,集聚优势过程还必须扩展优势集聚环,以克服缺陷、形成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的回路。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总是以自己拥有影响巨大的金融市场而自豪。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将是一个立体性,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构建长三角金融圈,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必须积极向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领域,形成区域资金集散中心。同时,要主动建立与香港及海外金融机构的对话机制,通过业界交流、金融产品推介会,高层次金融论坛等活动强化民间交流。

第四,集聚科技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科学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之一,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可以有效发挥金融中心辐射作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与现代金融结合,最终会导致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走向无形化、无中心化和知识化。这种未来发展模式的趋向,要求必须加大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升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竞争力。上海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发展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服务创新,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第五,集聚人才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集聚金融人才,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针对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紧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资金运作及新产品研发人才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多元化、全方位造就人才的模式,进一步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大力培养和引进包括专业外语人员,高级商务师,国际反避税师,高级精算师等高端紧缺人才,塑造良好的人力资源集聚体系和环境,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核心主导作用。

第六,集聚创新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范文2

最近,国务院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内涵、从原则到具体路径,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轮廓日益清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根据《意见》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不断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意在建设多层次多元、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内容包括: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等。比如,促进债券一、二级市场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还有,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拓宽上市公司行业和规模覆盖面,适应多层次市场发展需要,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等。这一系列的动作如果到位,上海金融市场的建设将迎来一个提速期。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是,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合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二是基本形成具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特征的现代港口综合运输体系;三是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和优质的国际航运服务管理。针对集疏运体系中存在的“短腿”,上海计划修建铁路上岛,以发挥洋山港的枢纽港功能,提高货物中转量,积聚长三角各港口的资源。同时,上海在水水中转的“疏通”,也将进一步密集长三角各港口之间的联系。再加上上海浦东机场的货运功能,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将推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陆、海、空大物流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亮点之一是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方面的政策突破。其中,加强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的政策是全新的,具有探索性和突破性。这对于航运企业减少资金转换成本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也将对航运保险业务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随着政策“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接近甚至赶超现有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范文3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经济金融评价指标;评估指标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39-03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中心一般被定义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聚集、有实质性的金融活动发生的城市。金融中心一般体现为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区,聚集了主要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大量的基金和保险公司。在这个核心功能的周围又围绕着大量的支持业,如会计、律师、信息出售商和出版商等。金融中心金融活动形式多样,金融产业高度发展。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度量和评估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预测其发展潜力,以及判别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都是非常有用的。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80年代,H.C.Reed在《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rs》中采用层级分析法对金融中心分层次,并分别证明各层次的重要因素。之后,随着计量方法与经济理论的发展,许多外国学者也于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国内,杨再斌等人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件的量化研究》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具有城市微观条件、 国家宏观条件、周边外边环境等三大类。张泽慧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所普遍具有的特征,综合了各家的研究成果,从而提出了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部门产值,金融市场规模等一系列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胡坚等在《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选定了具体的金融中心评估指标,并且建立了相关的回归模型,对于上海作出了实证的分析。

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经济指标、金融指标作出实证检验,验证这些指标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性,以及这些指标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价值。

二、对几个条件的实证分析

(一)国家的选择

一般认为,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大致有40个之多。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采用主流的标准始点法对这四十多个国际金融中心进行分类如下:

在国家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本文尽量覆盖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各个类别,最终从以上国家中选用了18个金融中心: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米兰,多伦多,马德里,墨西哥城,马尼拉,墨尔本,汉城,阿姆斯特丹,开罗,雅加达,吉隆坡。为了比较的需要,同时随机选取了6个非金融中心的国家:孟加拉国,印度,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泰国,波兰。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很多,如国内金融机构数量,所在城市金融从业人数,金融部门产值,外汇市场交易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等等。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研究来看,国际金融中心通常具有这样几大特征:

1.大量聚集的金融机构。1994年2月,伦敦就拥有520家外国银行和173家外国证券公司,全世界最大的200家银行就有190多家在伦敦设有分支机构。香港在2003年4月时,就拥有本地银行53家、外国银行126家、保险公司191家、证券机构639家。新加坡在2001年12月时就拥有本国银行8家、外国银行125家、保险公司151家、证券机构81家。具体的评价指标有:所在城市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数量,外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比率,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总部数量等等。

2.发达的金融市场。除记账式的国际金融中心外,大部分国际金融中心都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与较大的金融市场交易量。2003年初,伦敦的股票市场总市值为17000多亿美元,纽约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了85400多亿美元。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市场交易规模,证券交易股票市值,国内上市公司数量等。

3.强大的经济基础。这点对金融中心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伦敦、纽约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有GDP值, GDP增长率,投资总额,投资比率= 投资额/GDP等。

4.良好的政治和法制环境。政治环境是否稳定,法律环境是否良好,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维护投资者利益。瑞士和贝鲁特的例子可以说明外部环境的作用。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健全的货币(用本币发行的国际债权数量), 国际竞争力GCR ,国家政治风险ICRG等。

5.人力资本。金融行业知识密度很高,人力资本是金融业的核心要素。例如,伦敦金融城占地面积略大于1平方英里,常住居民5000多人,白天人口却有20多万,其中一半以上直接从事金融业。具体的评价指标有:金融中心从业人员数量,金融从业人员的熟练程度(从业年限), 从业人数占城市人口比重等。

6.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的地理位置比如说理想的时区,是客观的国际金融中心条件。比如说当伦敦和纽约两个较早并且重要的金融中心确定下来之后,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地正好填补伦敦和纽约之间的时区空白, 使得这三大地区的营业时间能首尾相接,形成全球不间断的交易网络。不过这个特点没有找到很好的量化指标,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判断。

7.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行业对电讯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特别是随着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兴起,电讯服务的费用与质量和可靠性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金融中心除了有巨大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外,通常还有巨大的人流和物流。因此,除了要有良好的电讯设施外,还必须有便利的交通。具体的评价指标有电讯服务业产值等。

8.金融信息高度集中。金融业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很高。如果一个地方靠近信息源,可以尽快获得大量有用信息的话,这个地方就比较容易成为金融中心。这也是许多国家的首都成为金融中心的原因之一。评价指标有交易成本等,但是不好量化。

由上述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分析可见:评估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因素都对此有影响和关系。更为复杂的是,许多指标不好量化,或者数据难以找到。胡坚等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以下22个可量化指标:(1)GDP增长率;(2)投资比率=投资额PGDP;(3)金融部门产值PGDP;(4)金融创新数量;(5)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6)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负债总额;(7)金融业的电子化程度;(8)金融的稳定性:主要相关国的短期利率变动;主要相关国的汇率变动;主要相关国与本地有关的贸易政策变动;主要相关国的股市股价变动;主要相关国对本地投资的变动;(9)金融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10)外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比例;(11)银行等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与本币之比;(12)银行等金融机构海外存款与存款之比;(13)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14)外汇自由兑换程度;(15)国际资本流入量;(16)国际资本流出量;(17)金融市场的种类;(18)金融市场绝对容量;(18)金融市场相对容量。

本文暂且只考虑经济因素与金融因素,本着易量化,数据易获得,高度相关的原则,在胡坚等人的研究成果上,选择了以下具体指标:(1)GDP增长率;(2)投资率;(3)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4)股票交易额/GDP。

(三)选定国家指标数据面板值

(四)图形分析

选用几个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与非金融中心作比较,得到以下结果:

GDP增长率与投资率表达的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潜力。从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中心的GDP增长率与投资率比较接近,曲线比较平缓,同时其数值不太大;而非金融中心的GDP增长率与投资率各个国家间有较大差异,有些国家有较高的增长率,而一些国家增长率较低。这可以理解为,金融中心一般已有较大的经济存量,因此GDP保持平稳增长,其增长速度并不快;非金融中心的经济存量较小,其经济发展速度因国而异。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与非中心在GDP增长速度与投资率上差别不大。

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与股票交易额/GDP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金融产业的发展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中心的指标值明显高于非金融中心。这是否意味着这两个指标对于评价金融中心具有明显的意义呢?如果是的话,这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又是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运用spss对以上四个指标进行logit 回归。

(五)计量分析

将上文中选定的18个金融中心按功能类别分别回归。Y为因变量,x1为GDP增长率,x2为投资率,x3为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x4为股票交易额/GDP。

1.Y 对x1x2x3x4同时回归。结果如下:

可见,同时考虑四个因素时,可以得到百分百的判别正确率,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1。所以这四个指标作为一个整体是有其指示作用的。

2.从上面每个类别中随机选取一些国家。使Y对x1、x2、x3、x4分别回归。结果如下:

Y对x1回归的percentage correct 为54.5%,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0.01。这说明GDP增长率对于评估金融中心意义不大。Y对x2回归的percentage correct 为54.5%,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0.02。这说明投资率与是否金融中心也没有太大直接关系。Y对x3回归的percentage correct 为87.9%,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0.61。这说明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与是否金融中心直接相关,而且相关度较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但是同时金融中心也不能完全凭借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来判断。Y对x4回归percentage correct 为100%,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1。这说明股票交易额/GDP的比值与是否金融中心高度相关。这也是与实际情况吻合的,金融产业发达的国家基本都有较发达的股票市场,股票交易额通常较大。

3.以上所有的回归结果中,变量的wald检验都没有通过,说明logY 对x1x2x3x4 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此模型只能用来检验x1x2x3x4对Y的判别作用,这可以用percentage correct是否改进来判别。

三、结论

金融中心的存在不仅在于其经济体的强大程度,以及当地宽松的制度环境。 也许其重点更在于金融中心应该有能力提供金融的专业化服务,并且具有完备的金融市场,使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所在地可以获取在其他地方不能获取的利益。因此,一国要想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应当特别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提高金融部门产值的贡献率;另一方面同时发展金融市场,完善股票市场,提高金融市场容量。

参考文献:

[1]胡坚等.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2003,(9).

[2]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J].财贸经济,2005,(2).

国际金融中心范文4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确定?

伦敦城公司自2007年起每年3月和9月两次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迄今已18份报告。过去几年,全球金融中心的前两位通常在纽约和伦敦之间上下调整,香港与新加坡则争夺第三或第四名,多数时间香港超过新加坡名列第三。

在2015年9月的第1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伦敦、纽约、香港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三甲,其中,伦敦、纽约分值分别上调12分和3分,伦敦以796分超过纽约的788分夺冠,而香港则下调了3分,以755的分值居伦敦和纽约之后,新加坡下调4分,以750分名列第四位。显然,金融市场不时出现的亚洲其他金融中心挑战并弱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担心尚未成为事实。

香港三甲末座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来之不易,在沧海桑田、瞬息万变的全球金融市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抑或能否长期保持三甲都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伦敦和纽约两大成熟的金融中心相比,香港仍具有明显的新兴市场特征,应对外部冲击能力较弱,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市场波动比较显著。

离岸人民币市场兴起成最新发展契机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进程息息相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涵盖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在20世纪70年代抓住西方金融全球化的机会开放市场, 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亚洲时区为根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二是香港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站稳脚跟后,迎来了90年代内地金融改革开放浪潮,在中国经济初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了金融中心的转型升级,向国际领域拓展;三是进入21世纪后,香港又乘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以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为契机,加快发展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

20世纪70年代,香港确立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目标,以股票市场发展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70年代初,香港股票市场由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九龙证券交易所四分天下,没有统一的上市规则。1976年,香港成立期货交易所。1986年4个交易所合并成为香港联合交易所。1989年,制定《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成立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

20世纪90年代起,香港加快推进金融中心现代化。1992年,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投入服务,成为所有结算系统参与者的中央交收对手。1993年,政府把外汇基金办事处及银行业监理处合并为香港金融管理局,履行确保金融及银行业稳定职能。1999年,推出证券及期货改革方案,改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改革规管制度,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实施股份化和合并。200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及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完成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2002年,通过并实施《证券及期货条例》,标志着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证券及期货市场监管法律体系最终建立,推动香港金融市场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后,欧美金融业继续主导全球金融中心格局,但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金融市场,随后欧洲债务危机开始持续影响欧洲传统金融中心的表现,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重心逐渐东移,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逐步崛起。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任命中银香港为第一家离岸人民币清算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始起步。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由此推动了点心债市场的发展。2011年到2013年3月,中央政府实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并将RQFII扩展至所有在香港注册和主要经营地在香港的金融机构,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设计理念和发展模式方面从早期单向的现钞回流内地转变为双向的人民币资金流动,成为全球开发人民币产品和推动人民币广泛使用的开创者和中心枢纽。

香港应成为“一带一路”资金供应中心

在“十三五”时期,内地对外开放的重点是金融业的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将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发展动力,推动其着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跨越。

首先是从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中心转向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近年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从需求到供给再到需求的良性循环,推动全球相关离岸人民币中心发展,更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将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市场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其一,香港人民币资金池积累了近万亿的人民币存款,占离岸人民币总存款的四成以上。香港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000亿元,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额超过3.2万亿元,香港离岸人民币每日兑换量约为250亿~300亿美元,均名列全球前茅,离岸人民币业务量的上升显著拓展了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

其二,离岸人民币市场运作机制顺畅,市场体系完善,离岸人民币交易日益活跃,产品选择日趋丰富,意味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市场广度的不断拓宽,使之可以引领全球各离岸人民币中心发展。

其次是从区域融资中心转向“一带一路”资金供应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内地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目前,香港银行高度集中,2015年香港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达19.4万亿港元,约为香港GDP的8倍,认可机构超过200家,持牌银行157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3家,接受存款公司20家。种类齐全、数量繁多的香港银行业将紧抓重点客户和重大项目,在满足“一带一路”相关项目融资需求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

“一带一路”也为香港债券市场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股票市场相比,香港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一是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当地企业易于选择以美元债券集资;二是香港政府财政常年盈余,不需要发行公共债券,难以形成债券市场无风险定价基准。近年香港政府推行政府债券计划,港元债券市场逐渐成为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以外的融资选择。人民币点心债有力地推动了香港债券市场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人民币在更多的区域中心使用,同时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限制,将扩大境内企业的融资管道,有助于深化债券市场发展,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能力。

国际金融中心范文5

在上海,与金融相关的专业服务业,如法律会计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相对落后。

上海的信息腹地不足。其全球化更依赖于全球经济(资本,人才,信息,商品,服务)对城市内部的渗透,而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却不明显。这个差距导致上海的全球影响力不足,也制约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可以说,上海正处在从传统的中心城市向现代“全球城市”转型的关键阶段。

自贸区的改革和创新将提升上海的全球化水平和开放程度,加快“四个中心”建设,使上海逐渐融入主流的现代经济金融中心体系中,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上海成为一流的全球城市铺路,从而更好地发挥门户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升级。

如何实现?

第一,上海可以尝试以自贸区为平台,放松对国外投资者的限制,另外开设国际板吸引海外优质公司前来上市,以提高资本枢纽的地位。

第二,积极在上海都市圈内培育新的金融集群,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进程。上海的郊区,周边的城市如苏州、嘉兴等都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但金融业相对滞后。上海市中心可以更多地集聚高端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业企业,而把金融业中低端的产业布局放在都市圈的其他城市,从而更好地建立上海和周边其他城市的联系。

第三,从全国范围看,整合京沪港金融关系,共同打造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原有城市之间竞争力的均衡被打破,竞争进入强强联合阶段。

而北京、上海和香港,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承担着不同角色,也可互补。

北京是金融管理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最接近信息源,加强京沪合作,可以使上海的金融机构以最小成本获得准确信息,与北京分享信息腹地。

第四,上海要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崛起的机会,借助全球华人的文化和血缘联系,建立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信息网络,扩大全球影响力。

国际金融中心范文6

一、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1.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对于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国际上并没用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对国家经济的全球影响力进行衡量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经济规模与经济密度,二是进出口贸易规模和结构,三是产业竞争力,四是经济金融化率。对于20世纪的中国经济来说,其影响力还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过,在迈进新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不断的增大,同时其所具备的影响力也逐渐的增加;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不断地增长,同时,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也逐渐的向着合理化的方向转变;经济的发展带动三大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竞争力也得到显著的提升;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之间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当中国经济在不断增长的同时,金融资产的总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中国的经济金融化率正在不断向发达国家靠拢。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2.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

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美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国际经济的格局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美元的超主权地位受到动摇。其中,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量的不断扩大,投资需求的不断上升,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人民币完全的实现国际化,成为完全可交易货币,再到最终的全球储备货币,道阻且长。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除了基本的货币交易之外,还包含资产交易、财富管理,并且重心已经向着后两项倾斜。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具备了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能力。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4.其他条件

除了上述三个必备条件之外,中国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产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产业特有的,其他产业无法进行模仿的,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之后,国内的产业和国外的产业要在同一个水平上较量,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产业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金融大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民主法制和市场透明度,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主法制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社会处于高度和谐的状态时,中国的经济才能稳定持续的增长,进而促进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的早日实现,此外,市场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第三,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效的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从而提升经济运行的公平性;第四,军事实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军事实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强大的军事实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都保驾护航。

二、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路

1.全球化战略

我国在进行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的过程中,首要的定位思路就是全球化战略新思维。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这两项事物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为财政金融,尽管已经实行了金融体制改革,但是财政金融的痕迹依然比较重,同时,由财政金融衍生的思维定位也依然存在。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中,重视出口以及国内金融的发展,忽视内需以及国际金融的发展,这种偏好导致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对此,全球化的战略定位显得异常重要。实施全球化战略,需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际金融问题,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全球化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哪里的金融中心,都会改变内涵外延和结构,我国计划将上海构建为国际金融中心,那么同时,上海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实际上,上海与纽约是比较类似的,既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国际上的金融中心,不同的就是美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别,由此看来,在进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国内金融中心的建立;第二,全球化问题,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最高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于中心城市,国际金融中心是生活方式、金融方式等都是经过世界的认同和选择,将上海构建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也是将上海推向全球的过程。

2.主动金融战略

主动金融战略的目的是实现我国的金融的稳步转型。在金融中心中,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就是金融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在构建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转型为主动金融国家,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将会遇到大量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我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来克服困难,同时利用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带来的新的机遇。

3.网络战略

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战略,实现新体系的建立。快速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资金市场的不平衡,需要发挥金融行业融通和配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的形成几个不同层次和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