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时节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时节的诗词

清明时节的诗词范文1

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观看幻灯片更直观得让幼儿感受清明节的气氛。同时配合教师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清明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接下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现场互动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清明节的丰富活动形式,如:扫墓烧纸、春耕、荡秋千 、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最后《清明》诗词欣赏以及每个班事先准备的一首杜牧诗(附后),表演给大家,把气氛推向了。

二百余名幼儿和二十余名老师沉浸在《清明》的情景中,时而朗诵,时而专注听讲,时而各班精彩展示,时而掌声此起彼伏……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这首诗的意义,以及它的作者杜牧先生。通过学习他的诗集来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孩子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着古诗词的魅力,纪念这位大诗人,活动圆满成功。

附:《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惜春》

(唐)杜牧

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中秋》

(唐)杜牧

清明时节的诗词范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关于清明的诗词,想必大家都朗朗上口,而今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祭拜祖先的日子,很多人都会去扫墓,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要怎样扫墓呢?上香、烧纸?你有没有想过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环境问题成了一个老大难,水源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的破坏……上香、烧纸不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吗?你说就你一个人少没关系吧!可是你想过没中国人口有14亿人!那会造成多大的污染!

不上香、烧纸,那可怎么办?你可以买一束白以表达你的感情,这不是既环保,又直接的一种方式吗?

文明过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清明时节的诗词范文3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图”,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清明时节的诗词范文4

解缙妙语斗地主

明代少年解缙,自幼聪颖。过年了,父母对他说:“你读了几年书,写副春联吧!”解缙满口应承。出门一看,对面山上一片翠竹,灵机一动,铺纸挥毫:“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那片竹林,是一个大地主的。他见了对联,很不高兴:“可恶的解缙年纪轻轻,口气却不小,竟敢自称家藏万卷书。我还没那么多藏书呢,哪轮得到你小子!”一气之下,就命人把那片竹子全都斩了一截。

没想到第二天,解缙的春联两边各加了一个字:“门前千竿短竹,家藏万卷长书。”

这一来,地主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他索性把竹子连根都挖了。哪晓得解缙又将那副对联添了两个字:“门前千竿短竹无,家藏万卷长书有。”

那地主看后,气得简直要发疯了,但他又无可奈何!

原来所谓的“斗地主”是解缙用对联智斗官僚地主啊!我看了题目还纳闷,一个明代人怎么能穿越到现代玩“斗地主”呢?哈哈!

斗地主,还打麻将呢!解缙少年时代就这么有才华,我们再看看成年之后他是怎么巧妙应对皇帝的难题的。

历史小贴士

解缙从小就是神童,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诗文和书法方面很有成就。解缙为人正直,刚正不阿(ē)①,在朝中受到妒忌和排挤。解缙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主持撰修《永乐大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释:

①刚正不阿: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和。

解缙进贡“公鸡蛋”

一天,皇帝下诏书要解缙的岳父,也就是当朝的李尚书进贡公鸡蛋。李尚书吓得魂都丢了,世上哪有公鸡蛋呀,这不是难为他吗?他急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的夫人说:“你不是总说解缙聪明吗,何不叫他来想想办法?”李尚书说:“他能有啥办法弄到公鸡蛋啊?”但李夫人还是派家人把解缙叫了过来,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诉了他。解缙听了后说:“这点小事不要紧,不要急。”赶快叫岳父大人好好吃饭,不要急坏身体。李尚书问他有啥办法。他说:“你备好官船,挂上旗子,写上官衔,我替你去进贡。”李尚书说:“没有公鸡蛋,你怎么去进贡?这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是欺君之罪呀!”解缙说:“天机不可泄漏,到时自会见分晓。”

到了京城,皇帝听说进贡公鸡蛋的来了,忙宣进殿。皇帝一看是个年轻人,问他:“你是谁,来做什么?”解缙答道:“小民叫解缙,是代李尚书来进贡的。”皇帝又问道:“李尚书是你什么人?”解缙回答:“是我岳父。”皇帝说:“你岳父为什么不亲自来?”解缙说:“我岳父在家生小孩,不能来。”皇帝大笑:“男人怎么会生小孩?”解缙忙说:“是呀!男人不会生孩子,公鸡哪会生蛋?”皇帝一听有道理,进贡公鸡蛋一事就不提了,并且把解缙留在宫里,封了他一个学士官衔。

皇上明摆着就是在为难人嘛,多亏解缙聪明,巧妙地让皇上了自己设计的难题。

解缙真是能言善辩,机智过人。有一次解缙到商贾(ɡǔ)家收税款。事前,商贾家调皮的女儿在宅前贴上对联,心想:看你怎么进屋。对联云: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看罢一笑,叫人拿来笔往门联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对联补为: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解缙不仅才思敏捷,而且文采飞扬。面对皇上的考题,思考片刻便能把两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变成别有韵味的新词。

旧诗换“新颜”

一天,皇上拿了两把扇子,命解缙在纸扇上各题一首诗词,要求诗出自古人,却不能照抄古人。解缙略一思考,便在一纸扇上题: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一纸扇上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皇上看后很是满意 。

聪明的果冻,你知道这两首诗词的出处吗?新词和原作有哪些不同呢?

这两首诗我都知道!第一首出自王之焕的《凉州词》,只是少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后者出自杜牧的《清明》,只是去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行”字。

这样删掉一个字,改变断句,便成了两首好词。解缙不愧为大明奇才,文字在他手下变得神奇巧妙,魔力无穷。对照回忆卡片看看旧诗和新词的不同,体会一下其中的妙趣吧!

回忆卡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凉州词

清明时节的诗词范文5

上午好!

七月流火,青春飞扬。在这充满活泼、团结、活力和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我们迎来了孝感市“青年文明号”文化节暨三人篮球赛的隆重开幕。值此,我谨代表共青团孝感市委向各位领导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参加这次“青年文明号”文化节的单位和集体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前来参加三人篮球赛的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表示良好的祝愿,向给予此次活动大力支持的市体育中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共青团孝感市委举办的“青年文明号”文化节共分五个板块的内容:青年文明号征文比赛,书法、美术、摄影比赛,征集一句职业警句比赛,三人篮球赛,青年文明号与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报告会。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团员青年弘扬职业文明,争做文明先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引导和推动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先进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充分展示我市青年的亮丽风采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版权所有

体育活动是青年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文明号”集体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这次三人篮球赛是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开展以来的第一次,参与范围广,场次多,规模大。各单位对本次篮球赛十分重视,积极参与,精心组织、刻苦训练。这次比赛是对各参赛单位男子篮球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是各“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职工文体生活的一次生动展示,是表现孝感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良好精神风貌的一次盛会。

参赛的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要大力发扬体育精神,赛出成绩、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友谊;运动员要服从指挥,遵守规则,发挥最佳状态,赛出最好成绩;裁判员要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组委会和相关工作人员要精心组织、热情服务,为本次篮球赛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明时节的诗词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阅读;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这些古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处在记忆力发展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大量地阅读、积累古诗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有效引导小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g里,获得更丰富的古诗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呢?在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将古诗词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一、主题阅读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主题编排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古诗词的积累与学习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连点成线,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文本研读定主题

在浩淼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长或讴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安排了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研读文本之后,继而从主题出发,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拓展阅读《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表现送别之情的诗歌。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词时,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当然,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主题的归类也是不胜枚举的,有思乡诗、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题材。在教学中,如果能以点带面,拓展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课堂实践。

(二)传统节日觅诗情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这些节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学习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同时大力借助古诗的学习,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让学生感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了解古人扫墓的习俗;七夕节,学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了解七夕的传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中秋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欢度节日之际,我们亦可以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等,并重点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同学们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于屈原诗词中体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样入情入境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三)春夏秋冬赏诗境

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带领学生开启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聆听、诵读着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欣赏柳树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聆听春天的歌声;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乐。

在热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孩子们一睹西湖盛夏的风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孩子们领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远辽阔的秋天,学生读杜牧的《山行》,品王维的《山居秋暝》,诵刘禹锡的《秋词》,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动人的诗篇中。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无需老师再做过多讲解。

二、多种方式促积累

(一)日常活动作保障

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将教室黑板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周一抄上两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诵。

2.开展“课前一诵”活动。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词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放学路队诵诗词。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各班学生在教学楼前排好队,边诵读古诗词边走出校门。

(二)趣味实践展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