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通知书格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整改通知书格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整改通知书格式

整改通知书格式范文1

当记者问到,如果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后,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统一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您认为要实现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林家彬指明是一体化管理、统筹规划。而老百姓的感性体验则是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以及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立。

“大部制”是目标

林家彬说,根据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对世界上118个国家的国家级交通运输主管机构的一项调查,至1991年,只有3个国家单设铁道部,只有5个国家对航空运输管理设立单独的机构。绝大部分国家,均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包括城市交通)归属一个政府机构管辖,显示出在交通运输管理上的同一性特征和综合性趋势。

记者:对于交通的分割管理,您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林家彬:老百姓不满意。换乘不方便,浪费很严重!我们的客运枢纽也不容易发挥作用,这都是因为没有将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规划好。一些物流企业发展配送业务需要将各种运输方式结合起来,但这些企业在协调各方的时候非常费劲,要花很多的人力去跑。如果从上面开始政策有所扭转,那么,他们就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和时间。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20%左右,发达国家只有10%。如果真正搞好,就应该有这么大的节省。

记者:现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林家彬:主要可以概括为:各种运输方式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由于没有统一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各运输方式的规划之间缺乏衔接;部门之间的权力和责任有交叉和重复。

目前,“垂直管理模式”、“块块管理模式”、“条块并行管理模式”各异、体系混乱,对应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如对安全问题等),造成了区域分割、部门分割的局面。

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分别属于不同的“条条”或“块块”管理,不同的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由此导致了港口和机场的重复建设、综合运输枢纽难以形成等弊端。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规章和相互抵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另外,政企不分仍然没有根本消除。结果是,政府管理部门难以公平、公正地进行行业管理,更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容易导致垄断经营。

记者:怎样把握我国交通运输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林家彬:第一,对交通运输实行综合、统一的管理。这要求从宏观上统筹和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关系,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促进交通运输网络向结构合理、布局协调的方向发展,发挥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功能和整体效益。

第二,建立完善统一的交通运输专业管理体系。为解决现行管理体制中的权责交叉、机构重叠的问题,还应合理划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在具体管理事务或管辖范围上的事权。

第三,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保持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同一性和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并对需要在全国范围保持统一监督或集中控制的专门领域实行垂直管理。其他属于地方管理权限的应交给地方政府。

记者:国际上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对我们有哪些借鉴意义?

林家彬:国外发达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实行“大部制”的横向部门格局。这样有利于相近或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政府资源合理有效地使用。第二,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纵向机构格局,有利于保证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平和效率。如英国将众多的行政执行、公共产品和房屋的提供等具体操作性事务转移到了“执行局”身上。德国联邦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将行政执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交给州政府、地方政府或民间协会。第三,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有利于各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和国家的稳定。第四,行政法制体系完善,执法程序规范,社会法制化程度高,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在当今中国,部门之间的协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解决它只能依靠体制。问题是,原来的那一套协调机制没有用,新的办法又尚未拿出来,所以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打架的现象比较普遍。

中心城市已取得改革成果

目前,地方层面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传统的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模式和“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三种模式。

我国现行的交通运输行政体制在中央一级基本是各种交通方式自成体系的,各个行业管理部门各自担负该行业的交通运输管理职能。而在地方层面上,由于中央允许地方政府在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上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革探索,以中心城市为代表,一些地方对当地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记者:我国各城市现行的管理模式中,您比较倾向于哪一种?

林家彬:各个城市采取某一种管理模式,是基于一定现实条件的。传统管理模式、城乡道路一体化、“一城一交”三种模式是一种递进的关系,目前仍实行传统管理模式的城市不是很多。

近四五年以来,一批中心城市已经先走了一步。城乡交通一体化模式的尝试因各地情况不同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各种矛盾暴露也就比较早,解决问题的动力也来得比较早。这种模式下,很多地方的交通与建设部门之间实现了协调,城市公交与城市外的客运实现了衔接,但并未涉及铁路和民航。

而“一城一交”是目前应用的整合程度最高的一种形式,已经有不少城市正在探索。

我走过自贡、泸州、武汉、广州等地,对武汉印象比较深,它的大交通思路将民航、铁路都协调起来。自贡也希望能够采用“一城一交”模式。

借助市长们的权威

记者:坦率地说,改革中的阻力来自于哪里?运输市场本身的混乱或复杂问题会不会影响到行政体制的改革?

林家彬:来自于政府部门自身!他们各有各的利益,这种利益延伸到下面就体现为经济利益,那是肯定要严防死守的。市场本身并不会牵制行政体制改革,而是已有的利益获得者不愿意放弃。各部门似乎都能找出自己管理得比较好的一些例子,来证明管理职能应以自身为主,但这都是一些借口和手段。毕竟,生产关系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体制要为市场需要服务。

记者:那么您如何看待建设部门把公交管理权移交交通部门?

林家彬:在地方上,只要市长、市委书记有比较强的协调意愿,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就相对容易实现。市长、市委书记发了话,部门一般都会服从。

记者:您认为市长什么对此的兴趣有多大?

林家彬:这跟问题的严重程度(老百姓的不满程度)成正比。问题严重,他就要想办法解决。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了,一批中心城市一直在研究,搞“一城一交”的城市也在不断增长,如北京、深圳、成都等。近4、5年动静比较大,预计未来几年还会进一步发展。先行一步的城市的典型示范作用很重要,有利于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取经。

记者:您提到行政管理体系的一体化有利于全国运输网络的建立,那么要怎样打破地域封锁?

林家彬:国家正在积极探索行政体系改革,虽然有困难,但大环境是渐渐朝这一趋势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政府职能正向服务型转换。应该说,政府职能转换越彻底,离部门利益就越远。地域封锁原因是利益。利益这个东西在中央层面上表现得比较抽象,越到基层越具体,甚至落实为每一项收费。

整改通知书格式范文2

摘要审计整改,是指组织在接到各类监督检查机构下达的审计意见后,按照其要求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纠正,从而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对企业而言,审计整改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要手段,是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的关键,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在国家审计署每年向社会公布的违法违规的企业名单中,频频出现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以下简称企业)的名号,且违法违规问题之多,金额之大,足以使社会公众瞠目结舌。其实对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而言,这些问题早已不是秘密,早已在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中多次提及,也曾被企业领导多次批示要求整改。由此折射出这些企业的审计整改效率普遍低下。该问题之所以能成为国企集团的“老大难”问题,成因较多,也较为复杂,但审计整改制度的缺失,是其审计整改低效化的重要成因之一。本文就此展开阐述。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审计整改制度 体系构建

一、因审计整改制度缺失而导致的若干问题

目前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与审计整改最为相关的准则是《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2003 年)。准则中虽规定了后续审计的原则及程序,但并未指明审计整改具体如何开展。有些企业直接遵循该准则开展整改工作,但因缺乏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审计整改制度及办法,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审计整改基础工作。例如因缺乏具体规定,导致审计整改组织部门及具体职责不清晰,从而出现管理“真空”地带或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因缺乏具体的整改工作流程,使得整改的各个环节难以有序地衔接;因缺乏相关文档的模板,使得整改中出现的各类文档的格式五花八门,内容繁简不一;等等。

2.审计意见下达不全面、不清晰。清晰的审计意见,应包括整改的问题和如何对问题进行整改两部分内容。目前多数企业审计部门在下达整改意见时,虽然两方面内容大都存在,但对于如何整改,往往语焉不详,多用“根据国家(或本公司)相关规定进行整改”等字眼来“搪塞”,从而形成了“模糊审计意见”。或者干脆不提对问题如何整改,留给整改单位去“揣摩”和“思考”。至于问题整需要改到何种程度,也因为缺乏规范标准,几乎所有的整改通知书中未提及。

3.整改单位“随心所欲”整改,导致整改效果不佳。受“模糊审计意见”的影响,导致整改单位在具体整改时,或“随心所欲”地进行整改,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喜好进行整改,或索性不予理会,从而使得许多问题“治标不治本”,整改效果不尽如人意。

4.对审计整改工作质量评价不客观、不到位。国企集团的管理层级一般较多。每次审计完毕后,往往涉及多家下属单位需同时整改。多数企业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审计整改质量评价办法,导致每次整改结束后,难以对整改单位的整改质量分出优劣,审计部门在具体评价时,也多用“较好”或“基本完成”等词语来描述而缺乏定量数据支撑,且对不同整改单位的评价几乎雷同。因有些问题(尤其是历史遗留问题)的整改确实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方能完成,整改单位的工作若得不到上级单位的充分肯定或认可,以后会逐渐失去整改积极性,从而对审计整改予以消极对待。

5.审计整改执行责任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许多企业对于整改单位不整改或消极整改等行为,很少采取实质性的惩罚举措,大多采取口头批评(或通报批评)的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处理。另外也很少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的一部分,从而导致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整改工作重视度不够。由于缺乏硬约束,未将整改执行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未进行责任追溯和问责惩戒,导致审计问题很难做到充分整改。

二、构建系统、完整的企业审计整改制度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企业应当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出发点,以后续审计准则为基础,构建适合自身的系统、完整的审计整改制度体系包括如下。

1.审计整改工作管理办法。该办法应规定审计整改的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审计整改的涵义、组织管理部门及职责、整改工作流程、整改档案归档等内容。其中,完整的审计整改流程应包括:(1)审计部门向整改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2)整改单位根据整改通知书要求,向审计部门上报整改方案。(3)审计部门负责人(或其授权委托人)对整改方案进行审核,经批准后通知整改单位开展整改。(4)如果整改时间较长,整改单位应向审计部门报送整改中期简报。(5)审计部门根据整改中期简报内容,对整改单位的整改工作给予指导。(6)整改单位向审计部门报送审计意见反馈报告,以及整改支撑性材料。(7)审计部门派出后续审计组,对整改情况进行考评。(8)后续审计组出具后续审计报告,交付审计部门负责人审阅;审阅完毕后,上报公司领导。审计部门可结合具体情况,本着简洁、高效的原则,必要时可对上述整改流程进行简化。

2.审计整改操作指南。审计整改操作指南适用于审计部门对所属单位下达审计整改通知书时借鉴及参考,也适用于所属单位(部门)在审计整改时参照执行。另外操作指南也应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增强对各类审计问题的识别及理解。审计整改操作指南应当包括:审计整改的常规问题,以及问题的表现形式、风险隐患、适用法规制度、具体整改方法等内容。

3.审计整改质量评价办法。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是指企业审计部门通过独立的调查、分析与测试,考察和评价企业所属各单位对审计意见是否落实的过程。企业制定该办法,应适用于审计部门对企业所属各单位审计意见落实的考评,也应适用于企业所属各单位对自身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审计整改质量评价办法应包括:管理职责与分工、评价原则和内容、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内容。其中的核心内容,一是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确定整改质量等级;二是落实审计整改执行责任,即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4.审计整改各类文档模板。在审计整改的各个环节,涉及诸多文档,如审计整改通知书、整改方案、整改中期简报、审计意见反馈报告,后续审计报告等。企业需要规定具体、翔实的各类文档模板,供审计整改各方应用,这对提高整改工作质量及效率有很大裨益。

整改通知书格式范文3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监理市场管理,规范监理市场秩序,提高我市监理工作水平,市城建局组成检查组于年8月3日起对我市监理企业的在监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情况总体评价

此次重点对总监及项目监理部人员到位情况、现场检测仪器及工具书配备情况、监理资料整理归档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检查了12家监理企业(本地监理企业2家,外埠企业10家)的12项在监项目。下达整改通知书7份,违规行为扣分单4份,共扣35分。

检查发现,大部分监理企业的现场监理人员基本到位,监理人员能够较好履行监理责任和义务,监理资料档案管理工作较以往有较大进步,大部分都能做到基本齐全、分类归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监理企业基本能够履行职责,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开展工作,被查监理企业均按规定在施工现场建立了项目监理机构,并委派了具有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现场监理人员持证率有所上升。

(二)大多数监理单位能按《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监理项目机构能够按照规定开展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工作,现场发现质量、安全事故隐患,能够及时书面通知施工单位整改,并督促落实整改。

(三)对于已进行建筑节能施工的工程,多数项目监理机构均按规定编制了建筑节能监理实施细则,并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审查签认,建筑节能材料基本上按规定进行了材料报验和见证取样送检。

(四)大多数项目部均能按要求配备检测仪器及工具书,大部分监理人员能统一着装、统一佩戴安全帽和胸卡。

二、存在的问题

从检查情况来看,监理企业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监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被检查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理不作为,行为不规范,工作深度不够等问题。

(一)总监理工程师到位率仍然不高。本次检查虽然提前通知受检单位,仍有3名总监检查时不到位,不到位总监均按考核办法规定扣10分。

(二)监理部人员配备不齐。不少外地入监理企业监理的项目监理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实际派出人员与中标通知书的中标人员有出入。受检项目更换了现场监理人员未到主管部门备案,且专业监理人员持证上岗率不高。

(三)监理规划、细则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监理规划、专业监理细则普遍模式化、格式化,不能有效结合工程特点进行编制,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有的甚至编制人与审核人都没签字。

(四)报审、报验审查程序不严。主要表现在监理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不严格、不仔细,如监理审批通过的施工技术文件中出现了施工方签字人不符、内容不全,该论证的施工方案未进行论证等情况。对分包单位特别是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的单位审查不严,有的施工总承包单位进行了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但未办理分包报审手续,监理单位也未对分包单位进行审查等。

(五)监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少数总监理工程师对开工审核把关不严,甚至项目施工许可证尚未办理,监理已签发开工令,明显违反国家法定建设程序。

(六)监理记录可追溯性差。旁站记录和监理日记填写不规范或过于简单,不能反映现场实际情况和监理的工作内容;验收时只简单地签署了合格或符合要求;有的隐患整改通知单、监理通知单记录笼统、公式化。监理月报流于形式,监理例会纪要特别是第一次例会纪要记录不规范。

(七)部分监理现场工作监控不到位。部分监理项目部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发的多,回复的少,对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发出的整改通知单未能跟踪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并及时进行复查,在管理上未形成闭合;个别项目基础结构未经验收已进入主体施工、主体结构未经验收内外墙已大面积抹灰隐蔽,监理单位未发出整改通知单,也未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三、检查较好及较差单位情况

四、下步工作要求

整改通知书格式范文4

一、审前准备阶段

(一)制定审计计划,填制《审计项目计划书》。年初,审计站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本乡镇(街道)实际,确定审计项目,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经乡镇(街道)政府批准后,以文件形式上报县(市)农业行政主管(经管)部门。按审计实施项目,填制《审计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立项依据、审计种类、审计要求、施审时间、审计人员、项目提出人、签发人等。《审计项目计划书》可以是文字式,也可以是表格式。笔者认为,表格式更能清晰反映审计项目的内容。

(二)成立审计组,下发《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项目工作方案》。成立审计组,下发通知书,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形成审前调查报告。根据审前调查情况,编制《审计项目工作方案》,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及基本情况;编制依据、审计种类、审计项目、审计目的;审计方式、起止时间、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等。《审计项目工作方案》可以是文字式,也可以是表格式。笔者更倾向于表格式。

(三)召开进点会议。审计组长主持召开由审计组成员、管区干部、村“两委”成员、报账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参加的进点工作会议,参会人员签到,发放《被审计单位需提供资料清单》、《现金及备用金查点表》等。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应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负责,签订承诺书。审计应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二、审计实施阶段

(一)收集审计资料,进行调查取证。下达通知书3日后,收集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进行调查取证。调查取证材料要求客观、相关、合法、充分;明确审计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和具体情节;提供人或单位需签名或盖章,未取得签名或盖章的,应当注明原因。调查取证时,审计人员不应少于2人。

(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按审计底稿内容进行分类,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根据有关审计工作记录、复制文件资料、调查材料,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规定,按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底稿的内容包括审计事项、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定性依据、处理意见和建议等。根据审计事项的内容,分类整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审计组长、审计站长要对审计证据是否真实、充分,审计依据运用及处理意见是否恰当等进行复核。审计中,与被审计单位、个人或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人员要注意回避。

三、审计终结阶段

(一)审计组长提出审计报告,经过审计站长、乡镇领导审核,向审计机构(站)出具《审计组审计报告》。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进行审核,提出审计组审计报告;审计站长对审计资料及审计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提出复核意见;乡镇(街道)领导审核。审计组根据审计站长、乡镇(街道)领导的审核意见,进行整改,向审计机构(站)出具《审计组审计报告》。乡镇领导审核并非必备环节,我们根据目前审计实际情况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二)将《审计组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将《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审计组审计报告》送达被审单位征求意见,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组工作情况和报告提出意见,填写《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及建议表》、《对审计组审计报告的意见表》等。被审计单位应当在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否则,视为无异议。

(三)审计机构(站)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出具《审计报告书》等结论性审计文件。审计站对被审计单位意见,进行客观分析,作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报告。经乡镇(街道)审核和农业行政主管(经管)部门审理,出具《审计报告书》,送达被审计单位执行,并将审计结果进行公示。除《审计报告书》外,根据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审计机构(站)还可能需要出具《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审决》,向有关部门出具《审计建议书》,涉嫌犯罪的还要出具《案件移交函》等。乡镇(街道)审核和农业行政主管(经管)部门审理也非必需程序,考虑到目前乡镇审计站实际情况,为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我们暂时规定了这样的环节。

四、复审程序阶段

整改通知书格式范文5

一、明确办法细化职责不断规范征管资料管理

税收征管资料是形成于征纳活动的第一手材料,它包括税收征管资料的收集、流转、整理、归档、保管、使用等环节,而收集、流转是整个税务资料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过去部分税务干部“重税收任务轻资料管理”的情况,该分局在征管资料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明确”,不断规范征管资料管理。确保征管资料管理在内容上全方位,在形式上程序化。

一是明确收集内容。为了规范涉税资料的内部流转及保管,分局制订了《征管工作流纸质涉税资料流转、保管处理试行办法》,分别对依申请的工作流、依职权的工作流所需的涉税资料和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的流转、保管办法进行了明确。对于依申请工作流的涉税事项,由受理环节负责受理和返还审批文书。对于依职权工作流形成的资料,由调查执行环节负责有关涉税资料、文书的收集、整理,归入纳税人户籍资料夹保管。对于纳税人纳税申报报送的申报资料由受理环节负责受理、整理和保管,对逾期报送资料的也由受理环节负责催收。也就是说:纳税人上门申报、申请的各类资料由受理环节负责收集;上纳税人门调查、执行而形成的资料,由调查执行环节负责收集。

到目前为止,分局已明确了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等92条工作流程,涵盖分局各股室之间的工作职责及各环节必须提交的各类税务文书和资料。

二是明确传递环节。根据税务登记、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征管业务流程特点,逐一明确股室之间、股室内部人员之间各岗位人员的传递职责,对所有上报资料实行由副分局长扎口负责制,既加强了对资料的审核把关,又确保了资料上报的及时性。对一些当场受理、当时决定的事项,由受理人当即处理并将结果直接返还纳税人。工作流终结后,由受理人将有关涉税文书、资料整理后直接归入纳税人户籍资料夹。而受理环节受理后需转调查环节、核批环节的工作流,由受理环节审核受理。对可以出具《受理通知书》的,向纳税人出具《受理通知书》。受理人员受理后,有关信息在机内流转的同时,将纳税人提供的纸质资料转至调查执行环节。调查环节调查后,将纳税人提供的资料和调查纸质资料暂存,同时将有关调查信息在机内转至核批环节,核批环节核批结束后,及时通知受理环节打印核批文书,一份由纳税人凭《受理通知书》领取,另一份转调查执行环节,由调查执行环节连同纳税人提供的资料及纸质调查资料归入纳税人户籍资料夹。受理环节对纳税人报送的资料进行形式上的审核,主要包括:资料内容齐不齐、项目填写全不全;而调查环节主要调查核实纳税人所填资料的内容,对纳税人填写项目的真实性负责;核批环节对受理和调查工作进行全过程监控,对工作质量全面把关。

三是明确传递办法。统一编印《税务资料传递登记簿》,人手一本,规定所有征管资料传递都必须进行登记,具体登记资料传递的时间、名称、份数、传递人以及资料反馈时间等内容。资料接收人在接收资料时必须在登记簿上签收。资料传递登记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形成了环环相扣,相互督促的工作局面,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如,在“4+1”联动资料管理中,首先明确了“4+1”联动联络员,具体负责分局内外联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同时,由各岗位每天从上级局联动信息平台、CTAIS征管系统、税收监控决策系统采集的信息数据和日管中发现的异常信息,报“4+1”联动联络员统一登记,并提交分局“4+1”联动领导小组进行讨论;分局“联动领导小组”在接到联络员提交的任务清单,结合分局税源的实际情况,讨论分解联动任务,明确任务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限和任务要求,并以《联动任务分配单》的形式,书面传递相关岗位进行分析处理,由相关责任股室签收。各职能股室在接收到下达的任务单后,积极组织力量,落实各项工作,按要求及时完成相关任务,并制作《联动任务完成情况反馈单》,交分局“联动领导小组”。分局“联动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股室的反馈情况,对照市局联动任务要求进行查核,对已按要求完成的任务,及时向市局联动办反馈,对不符合要求的,责成相关股室重新办理,从而确保联动任务按时保质地完成。

在“四小票”核查工作中,分局安排专人负责接收异常发票信息,对异常发票不管金额大小,每票必查,核查中对“缺联”、“重号”、“不符”的异常信息逐条逐项与企业抵扣凭证原件及相关购销合同、资金往来进行核对,对属技术性差错需要整改的,向企业发出“涉税事项通知书”,由纳税人签收;对非技术性差错、需要移交稽查异地协查的,及时填写《其他抵扣凭证协查表》和《委托协查发票明细清单》,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2007年。该分局共组织“四小票”核查286份,移交稽查异地协查243份,发现假票15份,全部移送稽查立案查处。

四是明确资料传递时限。根据分局实际情况,对各岗位各环节之间的资料传递时限作出明确规定,做到工作有计划,管理有标准,使各项工作内容格式化、资料传递程序化,形成流水式作业,基本上杜绝了上下之间、股室之间、股室内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纳税人。同时,按照“谁收集、谁整理、谁装订”的原则,分局所有资料由各责任人负责分类整理,编印卷内目录,打印资料封面,并自行装订成册。年后1个月内统一移交综合股检查验收,统一编号,统一加贴标签、统一归档保管。

五是明确责任追究。为保证资料规范化管理取得实效,分局除了对税收征管全过程实施监控外,还结合月度“四考一挂”和对责任区考核工作,以税收征管资料为依据,按月组织执法检查,排查征管工作中的簿弱环节和征管资料的缺陷,敦促分局干部规范执法,确保分局各环节之间实时互动。对因个人主观原因造成工作逾期、传递超限以及不符合传递质量要求的,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被纳税人投诉情况属实、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二、结合实际精细管理抓住征管资料规范化管理的主动权

实施征管资料规范化管理,其落脚点就是要加快征管资料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对征管资料信息储备、综合查询、数据运用等多项功能。在实施征管资料规范化管理过程中,该分局结合基层税收工作实际,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不断提高征管资料的利用程度。

(一)“分户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对于税收档案来说,不论是“一户式”管理还是“分类式”管理,其原始资料本身都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只是排列组合的方法不同而已。纸质资料一旦按某种分类方法归档装订后,就很难再改变。针对这种情况,分局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及以往“分类式”管理的特点,要求户管资料严格按户管理,类别资料实行分类管理。如纳税申报资料按户收集装订,纳税评估、“四小票”核查等按类别收集装订,基本实现了“户管式”与“分类式”档案管理模式的结合。

(二)项目内容与征管软件应用相结合。手工资料与征管电子信息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征管电子信息来源于手工资料,另一方面,一些手工资料又取数于电子信息。为确保电子信息与手工资料时间同步、内容一致,分局结合2.0征管软件上线,对原有电子基础数据进行了认真核对和维护。为了确保数据维护的准确性,分局在将上级下发的异常信息分解下发前,一方面主动请教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认真理解数据维护操作的具体要领,严格对照ctais2.0操作规程,规范每个操作步骤;另一方面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数据维护任务。在数据维护过程中,逐条核实信息,坚决清除垃圾数据,对现有纳税人的信息进行了一次全面审核、清理,有效地保证了征管资料的正确性。

(三)档案格式与税务文书规定相结合。对应当形成档案资料的,统一按照《全国税收执法文书式样》,统一使用规范化的档案格式,全面规范“表、证、单、书”式样,确保征管资料的规范统一、装订美观。

(四)档案管理与电子文档管理相结合。对每年的档案检索目录全部输入电脑,建立电子检索目录,便于快速查询资料。如果想查阅纸质资料,可通过电子档案搜索查询的方法,查出档案目录号,直接查找书面档案即可,从而缩短了查找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征管资料规范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促进了分局税源管理质效的提高。实施征管资料规范化管理,在征管资料归档存查的基础上,更好地为纳税评估、税源监控提供完整信息和查询分析功能,并应用到征管实际工作中,实现对纳税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使用情况等各项涉税事项进行实时监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征管资料利用水平,强化了税源监控。

整改通知书格式范文6

关于对“万人评窗口”活动整改情况的汇报

 市委“迎创”办:

按照市委“迎创”办《“万人评窗口”活动整改通知书》精神,市人社局结合人大工作评议,特别是针对“万人评窗口”群众的反馈意见,认真制定整改方案,迅速落实整改措施,分解整改责任,坚持未评先改、边评边改、以评促改,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整改基础工作

针对收集到的群众评议意见和建议,市人社局社保窗口全员上阵、责任上肩、任务到人,迅速启动各项整改工作。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市委“迎创”办反馈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后,局党组多次召开涉及社保业务的科室及局所属单位负责人会议,通报反馈意见,部署整改工作,明确要求各单位要端正态度,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整改工作,方便群众参保。

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局党组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分类提出了整改工作责任要求,指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学国同志负责整改工作的落实。对现阶段人社部门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整改;对需要其他部门配合,且需较长时期进行整改才能取得成效的问题,明确了整改计划、阶段性措施和整改时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改。

三是方案制定到位。在梳理问题、分解责任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社保服务窗口建设实际,制定了《市人社局社保服务窗口群众不满意问题整改方案》;按照“高度重视、重在实效”的原则,细化和分解整改任务;明确了整改重点、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建立了局党组班子成员整改工作包项责任制,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全面落实整改措施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着力推进网上社保业务。首先,开通互联网社保查询系统。在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社保网上服务平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局属相关单位与东软公司联手开发了市直社保网上查询系统,目前已挂在市人社局网站上投入使用,参保群众能通过姓名、身份证号码及本人设置的查询密码进行个人账户相关信息的查询。其次,在社保服务大厅设置触摸屏进行社保查询。利用建设国家标准化社保服务大厅的契机,结算中心在新装修的社保服务大厅安装了4台触摸屏供参保单位及群众进行社保查询。最后,积极谋划网上申报业务。此项业务上线后能实现新参保人员增加申报、转入人员增加申报、险种登记、普通裁员等业务的网上办理。

二是坚持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大力推行社保集中办公和综合柜员制服务。利用建设国家标准化社保服务大厅的契机,将社保申报核定与待遇审核集中在社保大厅办公。目前已实现了一般性业务即各类日常的基础性业务,包括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类、征缴核定类、社保待遇计算类、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类实行“一站式”服务;将养老、医疗、就业、基金结算集中在一栋楼办公,实现了特殊性业务,包括个人账户管理类、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维护类实行“一站式”服务。

三、找准差距,明确思路,积极完善社保服务

人社局社保服务窗口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践行优质服务新理念。在服务大厅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相关政策调整及业务流程信息,将业务办理流程、办理条件、办理程序、服务标准、办结时限等在服务大厅上墙公示,并配备各类格式文书及便民服务指南供服务对象参照填写。在新服务大厅聘请专职服务引导员,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开辟年老体弱者“绿色通道”,并设立政策咨询台,由中心领导值班,直接为服务对象面对面答疑解惑,为广大参保对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虽然为方便群众做了许多工作,但是离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保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参保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将找准差距,明确思路,积极完善社保服务,努力实现经办服务“能力放心、办事热心、弱势关心、沟通耐心、环境舒心”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