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液内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液内科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80-01
内科科学是临床医学中涉及面较广、独立性较强同时也是实践性更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血液病学是指以血液病为中心的学科,其内容常随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由于基础医学的发展,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广泛渗入及应用,传统的血液病学有了迅猛的发展,研究范围明显扩大,现主要包括:①临床血液学;②血液细胞形态学和骨髓组织病理学;③血液遗传学;④血液免疫学;⑤血液流变学;⑥造血干细胞移植;⑦输血医学;⑧实验血液学;⑨血液生化学。由于血液疾病常累及血液的多种成分,加之对疾病本质的不断深入了解,近年来有学者建议,可继续将造血系统疾病进一步分为:造血干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粒细胞疾病、淋巴/组织细胞疾病和血小板病等,因而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不但责任心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德才兼备的医学生,这是血液内科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血液内科临床培训的体会,以供参考。内科学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之外,最主要的是培B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等。
内科是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也是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法制教育的普及,使患者的维权意识大大增强。但由于医疗保障、社会环境和医疗发展等同题,使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处于高风险的血液内科科学,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即把学员培养成“思考型”人才,使他们养成正确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是我们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1]。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临床实践技能的提升,既包括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包括带教老师的方法与技术,二者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应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单独对分管的住院患者询问病史,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提出诊治方案,书写病历,开具医嘱,并亲自参与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各种有创检查、手术及术后换药、拆线等基础操作技能、基本的医疗工作,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同时带教老师要注重床边教学,查房时以提问的方式、汇报病情的方式以及简要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实践技能。同时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在尊重患者权利、不侵犯患者利益的同时,要优先保证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收治病人和手术操作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先选择权[3]。在诊疗操作中,老师要做到在不放眼的同时尽可能的放手,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以提高其工作后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实践技能的高低是评价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性指标[4]。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血液内科教学的教育理念也要转变,要由传统的授课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其次是带教老师自身学术水平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要加强,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所说: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的教师的质量”。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的学术讲座及手术演示,使学生了解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与创新应该能得到内在的统一[5]。
总之,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也是一门艺术,医学生能否顺利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带教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血液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愿与各位同仁及学生共同积极探索有特色、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科临床培养体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又佳,张振方.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保障[J].中国卫生法制.2007,15(1):32-34.
[2]陈道荣,王丕龙.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823-824.
[3]蔡行健,刘振全,贺祥.从临床硕士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看临床能力培养[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007,(6):8-9.
血液内科范文2
【关键词】肾内科;急性肾衰竭;血液净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7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58-02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血液净化治疗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肾内科治疗中获得了巨大进展,大大降低了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在肾内科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病死率非常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为了进一步研究肾内科治疗中,血液净化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笔者收集了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接受血液净化疗法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了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接受血液净化疗法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35例男,25例女,患者年龄在24-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6岁。其中,18例急性鱼胆中毒症,5例挤压综合征,2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10例蜂毒,5例间质性肾炎。将上述患者随即平均分为两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两组患者的病程、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方法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维持体液平衡、积极纠正不可逆影响因素、预防酸中毒以及高钾血症、饮食控制、预防感染等。30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其中,16例患者间歇性透析,平均透析9.7次;6例患者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平均5.4次,3例患者腹膜透析,3例血液灌流,2例间歇性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22例患者动静脉临时穿刺,8例患者深静脉置管。与此同时,肝素抗凝,剂量为0.5mg/kg,如果患者出现少量出血,则相应降低剂量。将血泵转速维持在25ml/min-100ml/min之间,24小时置换量维持在1L/kg-105L/kg之间。
1.3疗效判定显效:经过积极治疗,患者血BUN、Scr以及尿量恢复正常;有效:经过积极治疗,患者血BUN、Scr部分恢复,血量恢复正常。无效:经过积极治疗,患者血BUN、Scr以及尿量无改善或死亡。
血液内科范文3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患者受伤或死亡的情况。血液内科涉及的疾病种类多,病症产生的症状相对复杂,这就对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的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血液内科护理中面临的风险,找出应对策略,以期规避护理风险造成的损失,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护理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院内100位血液内科患者和20位医护人员为数据样本,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为20―70岁。医护人员中医生6名,护士14名,男性8名,女性12名。患者中血液性疾病占86.5%,非血液性疾病占13.5%。以上临床资料完整,输注过程均在本院内完成。
1.2 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护理风险事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本院医护人员及患者,问卷包括护理人员专业及实践能力、医护人员对医院制度认知、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等内容。其中向患者发放100份,医护人员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100%。
2.结果
本次调查,有2例为因血液内科护理人员失误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有2例为医院管理层面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有1例为患者自身原因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患者及家属对血液内科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显示28例(%)为非常满意,46例(%)为非常满意,20例(%)为一般,6例(%)为不满意。患者对医院医疗环境满意度调查显示21例(%)为非常满意,53例(%)为满意,19例(%)为一般,7例(%)为不满意。
3.讨论
3.1 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原因分析
3.1.1 护理人员问题。护理人员是参与血液内科患者救治的直接人员,护理人员自身出现的问题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关键原因。由于部分护理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经验匮乏,本院出现了护理人员在突然情况出现时无法有效处理,进而延缓了患者的救治时间的情况。护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不够,对先进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流程不熟悉,造成操作失误现象出现,进而提高了护理风险。由于工作疏忽、沟通不畅等问题,护理人员没有及时提醒化疗后的患者易出现眩晕情况,导致患者在无人看管的时候眩晕摔倒,造成严重伤害。
3.1.2 医院层面问题。医院管理中应急措施采取不及时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原因之一,出现停水停电等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当血液内科在进行护理任务时,存在仪器设备断电后无法使用,而缺乏备用仪器可使用等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医院层面还存在地板防滑程度不够、病房物品摆放不合理等造成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的问题。
3.1.3 患者自身问题。医患问题是当前收到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血液内科的患者多存在情绪焦虑、心理负担重等消极意识,这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关键因素,此时医患之间发生信任危机将造成患者不配合护理人员工作,产生护理风险。血液性疾病需要治疗的时间较长,产生的费用高,当低收入患者的病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将面临医疗纠纷。
3.2 血液内科护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分析
3.2.1 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护理人员角度出发,应对护理风险需要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来院授课等方式提高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要求每位护理人员掌握血液内科专业的护理技术,例如:化疗血管选择、药物反应、静脉置管护理等知识,进行定期的考核,检查护理人员的掌握情况,考核通过人员才可进行临床护理[1]。提高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在面对日常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故可以从容的运用所学知识应对。选择优秀的护理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强化护理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实际岗位中勇于面对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对患者风险的预见能力。
3.2.2 健全医院的风险管理制度。基于医院角度,建立健全的医院风险管理制度对防范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在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医院需要加强对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监管,从源头上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认真负责情况,给予相对的惩罚和教育,端正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由医院组织管理培训,并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以达到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目的。建立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发生停电停水和备用设备无法使用情况是,及时补救,使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减少资源浪费现象,避免血液内科o理的交叉感染。提高病房管理的重视程度,严格控制家属的探病和陪护时间,及时进行清扫和消毒,设置防滑标志,合理摆放病房中的物品,保证血液内科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康复。
3.2.3 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血液内科护理人员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一大措施。了解血液内科患者的内心思想活动,在进行护理工作过程中明确患者的主体地位,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普及血液内科相关病症的护理知识,讲述相关病症的成功案例,共同为患者康复制定计划通过必要的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提升患者康复的自信心,并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以此提升患者满意度。保护血液内科患者隐私,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治疗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确保其享有知情权[2]。耐心且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进而有效缓解血液内科护理风险造成的损失。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关心患者病症相关收费检查,为患者提供消费清单,解释其中患者不明白的项目,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出现。
参考文献:
血液内科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并选取质量改进后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及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6个月后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率从实施前的95.24%提高到98.16%;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上升到99.44%,对采血技术满意率由86.11%上升到97.5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提高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血标本;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2
作者单位:274500荷泽市山东省荷泽市东明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许素英: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各项化验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及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1]。临床护士如何正确采集标本,是医院加强安全管理,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2013年4月我院心内科针对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质检科同期调查360例患者对本科室采血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选取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质检科调查360例患者对采血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两组血标本检验项目有血常规、凝血系列、血生化、空腹血糖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控制,观察组则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如下:
1.2.1成立质控小组成立护士长、质控员、责任护士参加的质量改进小组,建立和健全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的标准与要求,重新制订采集血液标本的流程。
1.2.2分析不合格标本原因对对照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合理标本150份,占4.76%,主要有采血量过多、过少,标本溶血、稀释,抗凝标本中有凝块;对开展的新项目不清楚,导致用错试管;加床患者调整床位后化验单未及时修改床号,匆忙中患者未听清自己的名字,导致抽血错误;护理人员未交代注意事项,导致患者进食、进水,从而影响标本采集,延误诊断[2]。
1.2.3制定改进措施(1)加强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血液标本采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操作流程及采集标本的质量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检验项目聘请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将检验分析的意义、标本收集的规程等列入护理“三基”培训内容中;对新上岗和屡次出错的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重点管理,定期讨论、总结经验,确保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质量。(2)认真落实护理查对制度,杜绝标本错误。采血前、中、后均应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检验科室、采样时间,避免张冠李戴。了解检验目的,区分标本类别,根据检验项目选择相对应的真空采血管,并贴好标签,注明姓名、科别和床号等,保持条形码清晰,避免漏抽、重抽、错抽。(3)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配合。有些患者不了解化验检查的目的,甚至拒绝检查,护士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根据检验的目的,结合患者诊疗的不同阶段向患者耐心正确解释,告诉患者化验的结果将是患者机体内在的客观指标,化验结果正常与否,与疾病的存在、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重视与配合。(4)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准确抽取血液标本量。选择正常部位静脉血管采血,忌在外伤水肿及正在输液的肢体上采血,更不能通过正在输液的针头直接抽血。普通血标本采血3~5 ml,注意一些特殊需要的试管,如凝血功能、DIC、备(配)血必用凝血管且2 ml定标,上不得>2 ml,下不能<1.8 ml;血常规管,有1,2 ml定标,抽血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剂量规定,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近年我院开展的血液流变检测,要求比较严格:一是试管要求用肝素抗凝,二是剂量必须在5 ml,三是必须充分混匀,不能凝血或溶血,3个条件缺一不可。(5)制定标本采集指南。将本科室常用的标本采集项目进行归类,把采集标本的项目、采血量、标本容器的颜色、采集的要求等,制作成表格,条理清晰、便于操作,防止忙中出差。(6)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定期组织召开临床医护人员、检验人员、患者交流座谈会,了解标本采集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沟通与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改进措施。
1.3效果评价实施持续质量改进6个月后观两组血液标本采集合格情况及患者对护士采血满意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血液标本合格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一个危险因素[3],血标本检验项目除有血生化、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及5项指标等一般项目外,还有血淀粉酶、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的血凝检查,血清肌酸激酶测定等急查项目,血液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急救、诊断与治疗,因而对心内科护理人员标本采集提出更高要求。
持续质量改进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4],使血液标本的采集、化验结果快速、准确,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患者的及时诊治提供了保障。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士工作责任心,加强了自律性,规范了标本采集、送检流程,有效提高了血液标本的质量;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士的个人素养,护理缺陷明显减少,护士在采集标本过程中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缩短了护患距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表1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后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由4.76%下降到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对护士采血服务技术满意率由86.11%提高至97.50%,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提高至99.44%。
总之,血液标本的采集是护理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一份有价值的血液检验结果,除了检验过程准确无误外,与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5]。因此,在血样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运用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可适应患者的需求、科学发展的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晓芹,黄桂圆,董奕欲.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4B):29-30.
[2]刘岩琳,邓建琴.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6):109.
[3]朱小翠,王颖.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01-102.
[4]赵雅莉.老年科病人24 h尿标本休集的持续质量改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76-77.
[5]陈香,赵庆霞,唐婷婷.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抽血中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27-28.
血液内科范文5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内涵内容内功
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新兴学科。随着当今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解释职业教育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职业教育学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也相继出现。但目前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众多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论述,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从学科的本质和构成要素人手,结合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多年来学科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本学科寻找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内涵
何谓学科?对于“学科”一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有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从有下几个角度:一是从学科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角度将学科定义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①;二是从学科与教学的关系角度,认为“学科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②;三是从学科与知识以及教育的联系角度,认为“学科(discipline)”是“A branch of knowledge,typically one studied in higher education”(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分支)③;四是从学科的根本特征角度理解,“学科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包括原结构和次级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④;五是从学科形成的条件来理解,认为“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队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学科是指在独特领域、项目和平台上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体系和研究学派的构建。实践上主要指学科分类、科研项目和学术平台的整合;理论上主要指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学派的集合。⑤
何谓学科建设?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学科建设主要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⑥;也有的学者从学科本身理解,认为学科建设“就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学科发展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⑦通过对学科与教育要素的关系分析及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认识,我们认为,实践层面上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指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双师型”的创新团队,培植“双赢性”的研究机制,培育“双元制”的创新平台,旨在促进培养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应用人才的进程。
血液内科范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科委
主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3575
国内刊号:15-1209/S
邮发代号:16-5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创刊于1957年,是内蒙古高校中创办最早的学报,也是内蒙古创办最早的科技期刊,已有50年的办刊史,前身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学报》和《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9年更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A4开本,国内刊号:CN15-12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3575;邮发代号:16-58。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以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高校的办刊特色,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发展,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 。设有“动物科学与医学”、“生态环境科学”、“植物品种资源”、“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园艺科学”、“水利与土木工程”、“机电工程”、“林业工程”、“计算机及其应用”、“基础科学”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农业高校的师生、国内外各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以及各级农牧业技术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