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技能人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技能人才范文1
一、打破“一业一技”终身制的传统观念,培养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就业必须专业对口的思想意识局限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家指出,劳动者每隔五年左右换一种职业岗位,既有利于社会和单位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劳动者适应多岗位,在不同的一线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更好地发挥特长。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学科渗透教学。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二、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教学虽然作了不少改革,但教学模式基本没有跳出“应试型”的圈子。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有效的高技能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学生是主体的新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在实训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认真学习有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形式有三种:校内学习、定点企业实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工矿、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应知的知识和应会的技能;培养师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试验运用交叉专业技能训练的新课型及立体化的技能实训模型。
三、要了解社会需求方的特点
为了实现“质量更高、技术更新、成本更低、离客户更近”的目标,先进企业大量引进新的管理方式(如偏平化管理)、组织流程(如持续优化过程)和生产方式(如柔性生产),这要求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主动参加与劳动组织构架。作为自主管理的工作小组成员,高技能人才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对新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独立判断和灵活反应,因此,专业交流、跨专业知识、团队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现代化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能力。
专业建设应顺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紧贴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使专业项目的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四、创造适应高技能人才的生存环境,让高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类高技能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各展其能,各显神通,促进高技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这就要求部门、单位内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以科学的机制和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构建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以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高技能人才范文2
摘要石油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其发展、管理与生产等一切活动均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和组织,强化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石油企业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然后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帮助石油企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解决办法
在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背景之下,石油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技能人才在石油企业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多数石油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目标才能实现,因而对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一、我国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对我国部分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调查访问了解到,大部分高技能人才培养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岗位安排不合理
高技能人才在石油企业中大多居于一线生产线上,而很少涉及其他岗位,这种不合理的岗位安排使得高技能人才优势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高技能人才不仅具备高强技能,可以完成一线生产任务,同时对新员工或技能水平较低的员工也能够发挥指导和辅助作用,但许多石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使得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岗位配置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二)缺乏带头意识
由于石油企业大多数高技能人才隶属于基层单位,且岗位基本被固定在一线生产线上,使得高技能人才缺乏带头意识,在企业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时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其中所具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榜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
二、解决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办法
(一)聘任内部培训师,一对一培训
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和资源充分利用角度考虑,石油企业应优先聘任内部培训师来担任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并采取一对一培训、一对一帮扶模式对培训对象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省一定培训费用,而且可以提高内部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内部竞争,促进现有高技能人才效能的充分发挥。为顺利实施这一培训活动,石油企业需要适当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并向全体员工表明,只要通过培训达到高技能水平的人都可以享受此种待遇,以此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与工作能力,进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强化高技能人才带头作用
事实上,在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高技能人才本身便有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只是许多高技能人才本身缺乏这种意识而已。那么如何充分调动采油企业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呢?根据经验总结与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有效提升高技能人才带头作用,首先需要领导层进行引导和思想教育,让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意识到自身的带头作用,并为高技能人员带头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平台与尽可能多的机会,以促进高技能人才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强化高技能人才带头意识。其次,鼓励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积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并对其在工作中做出的优异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留住高技能人才。同时鼓励基层高技能人才对其他员工工作进行指导和辅助,让普通员工以高技能人才为模范和榜样向其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缩小与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差距,让现有高技能人才成为推动采油一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大助力,提高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促进石油企业从高层到基层各层级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提升全体员工队伍素质
仅仅依靠一个、两个高技能人才并不能帮助石油企业完成生产经营目标,实现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也不能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应以提升全体员工队伍素质为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对全体员工进行技能培养、岗位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员工技能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明确员工岗位职责,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养。鉴于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锻炼技能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经验才能得到有效的丰富,因而石油企业需要加强实践培训环节,鼓励基层员工努力克服自身胆怯心理,敢于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尝试,对自身在培训中的表现和不足进行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努力弥补,同时对培训中的方法进行不断积累运用,并加以相应的改进。通过这样培训后,相信石油企业全体员工队伍综合素质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结语
以人为本正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石油企业也不例外。虽然当前我国多数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随着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越来越重视,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贯彻的不断深入,以及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与经验的不断积累丰富,相信我国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定达到预期理想的目标,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高技能人才范文3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近年来,中原油田采油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构建一体化模式,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达到了活跃学术交流氛围、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共享目的,加快了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精湛人才队伍的培养步伐。为推进高技能人才管理工作,采油院成立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采油院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目前,这支队伍在油田勘探开发、保油上产和采油院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指由高技能人才领导小组牵头,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各基层单位配合,对高技能人才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落实,使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宣教”管理流程得以顺利实施。
一、加强选拔管理,严格选拔程序,确保优中选优
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高级工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产生的;而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鉴定、技能大师的评审都是由油田或集团公司组织实施的,但是无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鉴定,还是技能大师的评审,都首先要通过二级单位选拔、推荐,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把好第一关,确保高技能人才“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选拔工作十分重要。
1.拓宽选拔渠道。在满足高级工和规定的年限两个条件基础上,通过四种渠道选拔技师后备人才库人员:一是年度考核。根据油田《高级技师、技师管理办法》,每年年度考核总分潜油电泵组装检修工前20名,汽驾前5名,其它工种前1~2名进入技师后备人才库;二是技能鉴定。每年高级工技能鉴定,潜油电泵组装检修工总成绩前六名,其它工种1~2名进入后备人才库;三是技术比赛。在油田技术大赛取得第二、三名、院大赛第一名的高级工进入技师后备人才库;四是技能成果。获得油田及采油院各类技能创新成果油田一、二等奖、院一等奖的高级工进入技师后备人才库。
2.严格选拔程序。进入技师后备人才库的人员,要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才能有资格参加技师职业资格考评。一是核查身份。参加技师职业资格考评的高级工必须是后备人才库里的成员,确保后备人才库的优先权;二是统一考评。组成由院领导、人力资源、工会、纪检、生产、技术等科室负责人和基层单位主要领导构成的考评小组,对参评人员业绩、成果、荣誉、师带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三是院务会终审。按照油田每年技师考评情况,被选定的人员名单上报院务会,经讨论审核,确认无争议无问题后,再由职能部门推荐上报。
3.强化过程监督。高技能人才的选拔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选拔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职工十分关注。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抓住两点:一是纪检全过程参与监督。无论是进入高技能后备人才库,还是整个考评过程,纪检人员都全过程参与核查、计算、校对并签字确认;二是及时公布考评结果。在考评现场公布结果,当场接受考评人员的监督,随后在院公示栏公示考评结果和人员名单,及时接受参评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监督。
二、加强培养管理,创新培养方式,打造全能型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指熟练掌握本等级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操作人员。取得了高技能人才资质,并不代表就具备相应的能力水平,因此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按照知识丰富型、技能智能型、能力突出型、素质全面型标准,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再培养,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1.通过各类强化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一是利用采油院现有的师资力量,聘请院首席专家、技术专家、优秀人才、主任师、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办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强化培训班,加强高技能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二是通过厂校联合的方式,加强高能人才新技术和其他能力的培训。近年来,有关院校为我院培训高技能人才2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2.通过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2008~2010年,我们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强化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具体目标,通过强化培训、岗位练兵、考核测试、技术比武等环节的反复训练,全院高技能人才三年内不仅掌握了本工种高一技术等级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相关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基本掌握,成为真正的精一、会二、懂三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3.通过技术专家工作室,培养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是院里解决现场技术难题的专家,是油田技术攻关、改革创新的精英和骨干。为鼓励技术专家潜心技术创新、悉心传授技艺,让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采油院成立了由技术专家领衔、高级技师和优秀技师加盟的工作室。通过与工作室签定承包任务书,承担课题立项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做好名师带徒等工作,促使其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提高,从而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通过专项技术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技术大赛,能够营造技能操作人员勤学苦练、争相竞技的良好氛围,但是全员性和全油田性的大赛,对于高技能人才而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不能充分挖掘出高技能人才的潜能。因此我们针对高技能人才组织了技师专项技术比武,同一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在同一个赛场上比拼,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和顽强的斗志,把技能水平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加强使用管理,转变使用思路,发挥高技能人才骨干作用
1.把高技能人才放在管理岗位上使用。一是放在班组长岗位上。班组长是基层队一个重要的岗位,绝大部分生产任务都要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作为班组长不仅要和班员一起干活,完成所有生产任务,还要首先对生产任务进行分工、协调,负责安全、高效、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目前,全院班组长岗位有80%都是技师或高级工;二是放在管理干部岗位上。部分优秀技师、高级技师由于技术水平较高,经验比较丰富,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学习,生产中,不仅能够解决技术操作难题,对常见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问题十分在行,在近年干部技术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有6名高技能人才被推荐到基层技术员、副队长岗位上使用,以“工代干”的身份从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2.把高技能人才放在科研岗位上使用。潜油电泵组装检修工艺和技术理论研究与要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技术生产研究岗位上和科研项目开发上,客观上也需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融入进来。一是放在技术开发部。为加强生产技术研究,电泵所设置了技术开发部,从事潜油电泵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把优秀高技能人才调至技术开发部,既可以加强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也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和研发能力;二是放在技术专家工作室,专门从事潜油电泵技能操作和电泵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促进电潜泵技能操作技巧理论化、体系化、书本化。
3.把高技能人才放在外部市场上使用。近年来采油院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先后进入东北、内蒙等外部电潜泵市场。为了确保外部项目尽快启动、顺利运行,我们精选一批思想素质好、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高技能人才随队出征。事实证明,这批高技能人才经受住了考验,不但出色完成了项目组安排的生产任务,而且在综合能力上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加强宣教管理,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学知识练技能的良好氛围
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品牌,是一面旗帜,无论是其成长的经历,还是其研究的成果,或是对企业的贡献,总结出来都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他们爆发出来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具有强大的感召作用。为此,我们确立了“发现一个、宣传一个、奖励一个”工作方针,大力选树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营造“人人学技能,人人练技能”良好氛围。
1.宣传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事迹。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技能人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平时总要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艰辛和汗水,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于他们的感人的奋斗过程,我们大力宣传。技术工种带头人、高级技师费某某,虽只有技校文化,但生性好强,从不服输,自从他当上潜油电泵检修工那天起,他就虚心学习、埋头苦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别人干不了的活他抢着干。十几年来,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苦练技能,他有一个习惯,就是用小本记下保护器故障维修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漏掉任何有价值的细节,并且一直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油田第九届工人技术比赛中一举夺得潜油电泵组装检修工第一名的好成绩。以他为主要参加人的《保护器壳体密封质量的改进》课题获中国质量协会石油分会三等奖,创造经济效益达300多万元。他先后还有十几项QC成果获局级奖励。对于这些高技能人才的事迹和成长故事,院里都大力宣传,号召广大职工学习先进人物的敬业和创新精神。
2.宣介高技能人才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高技能人才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对有推广价值的成果,我们大力宣传介绍。一是内部交流。《解决107电机定,转子扫膛》荣获了2007年油田QC一等奖。对于这样的成果,我们通过组织高技能人才内部交流会,对成果原创性、实效性和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进行讨论交流,让大家充分认识这一成果的价值,鼓励大家多出成果;二是外部推介。井下作业工具工某技师曾参与《耐高压气举阀》和《柱塞排液采气地面减震器》设计,这两项成果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投入使用后,职工反应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寓教于乐,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我们通过有关部门把这些成果进行了外部推介。
3.宣讲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为鼓励岗位成才,油田出台许多提技能操作人员薪酬待遇、公费培训、竞赛表彰、破格晋升、重大成果奖励等激励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了让广大技能人员了解这些政策,不断激励自我,我们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橱窗宣传,把原文件张贴到基层的广告栏,加强职工身学习;二是会议宣讲,利用全院干部大会组织基层党政干部学习文件,并要求他们在基层大职工大会上解读这些政策;三是言传身教,让享受政策的优秀高技能人才现身说法,让广大职工感受到技能大师就在身边,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为高技能人才,都能享受政策。
参考文献
[1]潘海.员工培训与开发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高技能人才范文4
高技能人才缺乏。一些企业技术工人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受生产资源和劳动组织整合等因素的制约,各主要工种和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及岗位准入制度尚未健全到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传统观念制约。“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重白领,轻蓝领”的观念盛行,把当工人视为没有出息,宁愿让孩子过高考的“独木桥”,而不愿让孩子读职业高中、中专等技能学校,使得高技能人才显得尤为短缺。
人才培养通道不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企业辛苦多年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一旦跳槽,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导致一些企业不愿花钱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更愿意直接招聘人才。
高技能人才队伍分布不合理。近年来,重庆非公企业迅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但与大型国企、外资企业相比,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却明显不够。大量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西部高技能人才缺乏的情况愈加突出。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目前,很多企业的技能人才依然工资低、劳动强度大、长期超负荷。薪酬对高技能人才缺乏吸引力、竞争力,导致高技能人才不安于现状,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造成技能人才的流动性大。
培养管理好高技能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需要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
一要强化宣传,营造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重点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宣传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宣传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选拔任用制度,完善技能人才队伍竞争择优、选拔任用机制。宣传高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取得相应资格的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二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政策支持”的原则,组织培训项目,重点培养全市“6+1”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依托职业高中、高职院校等,建立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形成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扩大培养培训规模。强化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不断开发实用技能训练教材。增加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高技能人才范文5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而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汽车已是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已步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面对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汽车,我国急需大量的高技能汽车修理技术人才。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训高技能人才,被视为中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1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及人才需求分析
1.1 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维修服务的特点
现代汽车己发展成为高科技载体,其各方面都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现代化检测维修仪器设备、维修技术和工艺规范己成为汽车维修的基木要素。同时,以“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不解体检测诊断”为前提,高质量、快速修车的维修方式,己成为维修业的服务准则。
1.2 维修业技术人才的岗位及要求
现代汽车维修的高科技含量,决定了汽车维修人才必须以技术型为主,即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医生”,能快速、准确诊断出各种疑难杂症,制定维修方案;同时,还需要大量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及设备、看“处方”检修或更换零部件、总成的普通技术操作工人。在汽车维修中,维护作业占有很大比重,作业内容以清洁、紧固、、检查、调整、补给为主,以及常见的一般性故障排除。这些工作主要由普通维修技术工人来承担。其岗位的要求是:熟悉汽车结构、正确使用工具设备、熟练操作,强调按照要求进行专项实际操作能力。而汽车检测诊断工作,往往由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来承担。通过不解体快速诊断,查找出病因,制定维修方案,开出“处方”。其岗位的关键能力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全而综合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检测仪器依靠但不依赖。
2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特征
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总的来说,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 高超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所有技能人才共有的特征,但是,只有高技能人才才能戴“技艺超群”这一桂冠,这也是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
2.2 突出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一切人才的共同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创造能力的,但不同的人创造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汽车专业初、中级汽车维修工主要负责汽车的日常维护、保养,零件的紧固等工作,这些工作属于重复性较高的工种,是熟练劳动,不具备明显的创造性,而高技能人才则较多地掌握了精密技术,从事的是较复杂的劳动,其心智技能化的程度较高,比如工艺流程的改进、汽车故障、疑难杂症的解决等,创造性远远高于初、中汽车维修工。他们是“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
2.3 极强的适应能力
高技能人才有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维修不同车型上,也表现在其他相近专业领域。比如一个会修汽车空调的技师,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去修理家用空调,一个精通汽车电路、汽车电脑的的技师,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去修理无线电设备。相比之下,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远不及高技能人才。
3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等等,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关键在培养过程上。
3.1 课程体系定位
职业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应根据汽车专业的发展需求,划分为相应的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和素质模块,开设汽车维修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实操项目以及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与汽车行业接轨,并考虑到学生在工作中的再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人才技能培养目标上,以汽车维修所包含的职业技能作为本专业培养的基本技能目标,以故障诊断所具备的分析能力和诊断能力作为本专业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形成合理、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围绕这一定位和培养过程,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训体系的设置全面实施专业人才的培养。
3.2 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是学习的组织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化教学计划,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与生产实际对接,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通过“减、并、增”即减少理论课时,合并相近的专业课程,增加实训课时,对部分课程进行调整,把加大技能实训落到实处。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中心的重组,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对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并补充制定了实践环节教学大纲,使其更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有特色的从课堂教学到实验、模拟、多种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校外实践之前能基本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按照“强化实践、突出实训、讲求实效”的原则,从毕业生岗位实际要求出发,全面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理论服务于实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训的安排上,做到由单项到综合的渐进,使实训收到实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找窍门,走捷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3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都充分的表现出来,如果还按照以前的考核方式,显然不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标准。所以,建立一个对学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其目的就是对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及技能掌握的程度,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学过程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评定,还应包括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从而做到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这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真实评价。
3.4 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从国内、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表明,依靠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最好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经验”和“能力”必须在实际工作环境下,通过长时间的持续多种状况的实践过程,才能积累形成。非工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这一形成过程,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具体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行:一是收集企业生产中有代表性的工作案例,将其转化为学校可运用的教学案例,这种方法称为工作案例教学法。二是寻求企业实际生产中典型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将完成该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全过程作为教学的全过程,这种方法成为工作项目教学法。三是根据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而建立的一体化课题,通过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这种方法称为课题实训教学法。四是校企双方的导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共同制定攻关革新项目,带领学生共同指导技术攻关,这种方法称为技术攻关项目教学法。五是根据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开设常规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单项技能训练,这种方法称为理论知识与单项实训教学法。
3.5 政府积极引导
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对职业教育学校的评估机制,并非任何学院都可以开设汽车专业;对职业技能的鉴定也要保证含金量。职业技能本身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此政府和企业对职工的继续教育应不断加强。一些企业在实际行动上对高技能人才也重视不足。根据反映,一些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舍不得投入,评定职称怕增加工资。结果出现了企业引不来、留不住人才,工人不愿学技术、不愿当技工的局面。因此政府部门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高技能人才培养实际上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机制做保障。政府部门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选拔和树立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使“劳动光荣、技能成长”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4结语
高技能人才紧缺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汽车制造厂、维修企业乃至政府部分要共同努力,探索新路子,新方法,使高技能人才在汽车业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成为我国汽车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王志欣.汽车维修服务业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市场.
高技能人才范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案例教学;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高级技师断层”、“企业招聘高级技工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一直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不能把目标正确定位在高技能人才上,不能树立“教育应注重能力本位”的思想,以学历求生存,认为学历越高越有用,普遍存在“自领情结”,都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想当工人。
(二)采用传统课程模式。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多采用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必修课为主的传统课程模式。传统的课程模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及师生习惯,教师的任务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听,固然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不注重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注重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但在高职院校中,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还为数不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主要瞄准各类高等院校的教师,或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往往会将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职院校,不能适应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在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专门培训,以便适应教学需要。
二、案例教学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典型的真实情景相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这种理念和方式,决定了案例教学能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除了粉笔、黑板以外,只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这类视听媒体,这类媒体尽管也能做到图、文、声并茂,但缺乏交互性,只能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是被动学习。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是案例的“设计者”和“主持人”,学生则作为一个绝对的主角参与进来,这种角色的转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案例教学法通过采用真实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情景中,产生强烈的现实感,进而将理论、原则和方法的讲解寓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中,使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其次,案例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习者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案例教学能使理论走向实践,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做。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这两种方法最好的结合,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案例教学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在专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现代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精诚团结的团队,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老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流,而且还有老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流,整个课堂一直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慧和长处,但每个人又都不是完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思维相互撞击,这不仅使群体潜力得到开发,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但是,我们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肤浅性和片面性,在运用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因此,要让案例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清楚案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不能忽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先编写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没有理论知识的储备,案例教学等于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在理论知识普及方面,理论讲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是,要充分发挥理论讲授的优势。必须克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本着案例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只有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案例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不是放任教学。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但案例教学不是放任教学,可
以分两点来理解:
1、教师不能放任。有些教师误认为案例教学是轻松教学,因为教师不需要站在讲台上辛苦地讲授,在课堂上只把案例呈现给学生,教师不引导、不总结。其实,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负担的减轻,而是教师的工作性质和重心发生了变化。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教师的任务更重。首先,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需要教师长期地学习和提高;其次,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案例教学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质:最后,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地思考和理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生不能放任。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缺乏主动性,不肯动脑筋,发言不积极:有些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相互间不配合,敷衍了事,把案例课堂当作轻松课堂、趣味课堂。这是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两种极端表现。因此,教师自如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某一课程的讲授者与实施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三)案例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案例教学讲师。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教师作为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引入者、组织者,统领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当前,案例教学讲师总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我国案例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本身对企业经验和案例教学准备的轻视和投入不足;对案例教学理念理解的偏颇和教学经验不足。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怠好的沟通能力、课堂控制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同样是一个案例教学讲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四、正确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要想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必须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案例引入。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从自己收集的案例中筛选出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材料,然后对案例进行精加工,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案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引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二)案例讨论。教师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概括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各小组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最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