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人生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人生的文章范文1
你院关于季素梅、张勇诉泰兴县人民医院确认血亲关系一案执行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意见。即根据医院发生的错换手牌的事实以及血液足印鉴定结论,可以认定季素梅现抚养的孩子是马兆霞的,而马兆霞现抚养之子不是马兆霞的,所以马兆霞应当将她抚养的孩子交出来。如果马兆霞不交出孩子,对其拒不交出孩子的行为,则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措施。如果有刑法一百五十七条规定的行为,也可适用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但要充分做好当地党政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以防矛盾激化。
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季素梅、张勇诉泰兴县人民医院(第三人马兆霞、生炳林)确认血亲关系一案执行问题的请示报告
〔1988〕苏法民字第189号
最高人民法院:
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季素梅诉泰兴县人民医院(第三人马兆霞、生炳林)确认血亲关系一案的执行问题已多次向我院请示。该案在当地影响很大,拖得时间久。经我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提出了倾向性的处理意见,但政策上没有把握,特向你院请示。现将案情及处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案情事实上诉人(原审第三人):马兆霞,女,28岁,汉族,泰兴县人,泰兴县十里甸乡三太村二队农民。
上诉人(原审第三人):生炳林(系马兆霞之夫),男,33岁,汉族,泰兴县人,泰兴县十里甸乡三太村二队农民。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季素梅,女,28岁,汉族,泰兴县人,泰兴县邮电局职工。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张勇(系季素梅之夫),男,29岁,汉族,泰兴县人,泰兴县生资服务公司职工。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泰兴县人民医院。
法定代表人:程建民,院长。
1985年1月24日,马兆霞、季素梅先后于2时45分和15时40分在泰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各生一男婴。同年1月28日上午9时许季素梅在医院给小孩喂奶时发现露在襁褓外的小孩左手腕上,系着“马兆霞之子”字样的布牌,当即向医院提出。当班的助产士周红珠未按医院的规定认真查对,错误地作出了判断,并换了小孩手牌。季素梅出院后一直有质疑,便向泰兴县人民医院领导作了反映,并于1986年9月20日向泰兴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血亲关系。县法院受理后于1986年12月9日,委托泰兴县工农兵医院对季素梅、张勇夫妇及其所抚养的小孩的血型进行检验。结论是:季素梅、张勇夫妇的血型均为B型,小孩则为A型。同年12月17日,县法院委托泰兴县公安局提取了季素梅现抚养之小孩的左足印,连同县人民医院所存马兆霞、季素梅所生小孩出生时的左足印,送江苏省公安厅进行痕迹鉴定,鉴定结论是:季素梅现抚养的小孩左足印与马兆霞分娩时住院病历中的新生儿左足印同一。
审理中由于马兆霞、生炳林未配合法院对其所抚养的小孩提取血液、足迹进行鉴定,第一审法院虽做了大量工作,马兆霞夫妇也不肯承认小孩领错,使问题处于僵局。其间,季素梅夫妇及其家人多次上访县法院、县人民医院及县委,以致影响了县法院和县人民医院的正常工作。针对此情,第一审法院经向上级法院请示后,于1987年1月26日去马兆霞家准备强行取证,又因马兆霞有意逃避而未成功,反而致前去的承办人受围攻,三人受轻伤,棉大衣、照相机、帽子等物被抢(后经县委组织了调查组,追回了所抢去的东西,但未能查出为首肇事者)。
1987年3月4日,第一审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关于“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判决”的规定,公开了审理了此案,并当庭作出判决:一、季素梅、张勇现抚养的小孩系马兆霞、生炳林亲生。马兆霞、生炳林应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将小孩领回抚养,不得虐待、遗弃。二、马兆霞、生炳林应将现抚养的小孩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送交泰兴县人民医院代为抚养,直至全案审理终结。在此期间的抚养费用由人民医院负担。三、诉讼费30元由泰兴县人民医院负担。马兆霞、生炳林不服,以双方所生小孩未有错牌之事。小孩没有搞错,现作出的检验、鉴定依据不足为由提起上诉。第二审法院于1987年9月3日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如何执行终审判决后,由于马兆霞、生炳林未能自动履行,季素梅、张勇夫妇便于1987年9月18日向第一审法院申请执行。1988年3月26日泰兴县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咨询,督促第一审法院尽快执行。群众对此案至今没能执行也很关注。第一审法院于1988年6月上旬曾试图请所在乡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出面作马兆霞、生炳林的疏导工作。但马、生坚持无理要求,一要保留小孩居民户口;二要赔偿其人民币一万元。对此,第一审法院认为,再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马兆霞、生炳林夫妇及其亲属的思想疏导工作,敦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若经多层次思想教育无效,即依法发出执行通知书和张贴执行公告,限定时间,责令马兆霞、生炳林夫妇接受亲生小孩,同时交出身边抚养的小孩。若马兆霞、生炳林夫妇在公告限定的期限内拒不交出小孩,甚至将小孩藏匿起来,将首先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之规定,对马兆霞、生炳林实行司法拘留,在拘留期满后,马兆霞、生炳林若仍不交出小孩,就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二审法院审判委员会同意第一审法院的意见。
三、我院审判委员会意见该案自立案迄今已两年之久,为了避免孩子越大越难执行,在审理过程中,承办人已会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结果均无效,以致法院干警被打,东西被抢。现原审第三人马兆霞、生炳林在法院终审判决后,不仅没主动交出身边他人的孩子,亦没领回自己亲生子,甚至还提出无理要求,拒不执行已生效的法院判决。鉴于该案影响之大,同时还涉及到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之规定,参照全国法院业大民诉法教材关于子女抚育的执行问题的精神,为使本案判决切实得到执行,我们将继续会同县、乡、村的有关部门,充分做好第三人的思想工作,让其主动执行判决;如第三人仍拒不执行判决,同意第一、二审人民法院倾向性的意见,按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之规定强制执行。若拘留后仍不执行判决,可按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关于人生的文章范文2
1.1关于人文精神的理解。
“人的现实存在是有血有肉有认知意志和情感,活生生的存在,这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也是促进人类幸福、人性美好、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哲学探讨的终极目的和归宿”,这表明人文精神是人作为群居动物必须具备的一种自然属性,延伸可理解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生物人培养为会生活的社会人。“爱同类”在动物界能够达成共识,这说明爱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种群居的技能,正如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羡林认为人文精神和道德有密切关系,人生来要学会处理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和自我关系。总之,人文精神是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精神基础。如果探究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普罗泰戈拉和笛卡尔的言论震耳发聩,“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等都强调自由和理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倡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它追求真善美,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它强调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人是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从而努力做到自立、自主、自强”。
1.2关于人文教育的认识。
基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人文精神不尽一致,国情和时代赋予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特殊的内涵。“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及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各方面,这正是新世界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一般说来,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属性应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掌握语言并学会准确表达和正确交流。这里体现出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这是因为人是唯一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动物,语言与科学不同,它本身不属于工具,而是人的属性。卡西尔说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来表证世界,创造文化。其次,关于人生的理解,培养生活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任何人生都需要理由,罗素的理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泰勒斯说:“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一位哲人对科学的投入。人存在的理由或基于使命,或基于信仰,或基于兴趣和对理想的执着,或基于生活本身付诸的享受,缺失理念支撑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由此看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需要基于对生活的体验,老师应当通过自己的阅历和教学资源对学生予以生活的启蒙。再次,对健全人格发展的追求。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好人。视人格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应当直接针对现代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的现状。这里的人格主要指的是品德修养、为人态度以及温和理性的行为方式。
二、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衔接
语文课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自身的性质确定其目的、功能和任务。对语文课程及其性质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教材分析的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则的使用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人文性的有效衔接表现在两个方面:授课方式的人本性与学习内容的人文性。
2.1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
语文老师多从具体课文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来说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指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课文的内容很优美,这些文章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影响和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挖掘课文内容的时候觉得课文内容特别丰富,有挖掘不完的深度,不要说学生,就是自己也深受启发,人文性是指课文内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道德、民族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价值观道德理念;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
2.2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种注重学习过程,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日渐成熟,如赵亚夫教授所言:“教育服务人生”,教学过程也是服务人生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将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生活形式、生活感想等用各种形式在课内外再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作者为我们描述的生活百态,体悟风格各异的人文盛宴。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虚拟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关于人生的文章范文3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304-01
摘要:关于现代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时,道德缺失现象对人生意义上的深层次影响,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负面影响。同时,关于人生意义在缺失道德背景下的反映。
关键词:道德;幸福;人生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幸福感,也一直强调缺失幸福感,至于什么是幸福感,大多数人只仅限于本人浅层次的感受。事实上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然而,现代人对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却表达出没有幸福感或幸福感低下。但人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幸福。可是,社会上的道德缺失现象越来越多,例如骇人听闻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晚5时许,在佛山市南海区黄岐广佛五金城,一辆面包车撞倒两岁女童小悦悦,之后逃之夭夭,随后女童被另一辆小货车再次碾压。长达7分多钟的时间里,共有十几个人从她身边走过却不肯伸出援手,直到一名拾荒阿婆出现。 还有南京“彭宇案”: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太太徐寿兰在公交车站摔倒,彭宇上前搀扶、联系其家人并送其至医院诊治。随后,老太太咬定彭宇将其撞倒并向其索赔。双方对簿公堂。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彭宇给付老太太损失的40%。总之,随着道德的缺失,人们的幸福感日益缺乏,所以人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毫无感觉,犹如行尸走肉。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并且幸福?从人生,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有怎样的人生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处理各种关系对人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当然,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态度与人生价值标准,作为人生的航标,是在人生实践中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其次,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表现与反映。“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以及“看破红尘”的对待生活。反映背后的低俗,沉沦以及悲怨愤懑的倦怠态度,制约着人的发展,没有一种积极开拓人生新境界的精神支柱,对待人生须认真务实,乐观进取,才能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性,在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中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灿烂篇章,实现人生的幸福。
关于道德与幸福,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最急需与最渴望的一对词,从本质上论述,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通过社会舆论,传统风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及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现代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带来了种种道德缺失的现象,如:小悦悦事件与彭宇案。尽管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但随着经济发展,而道德规范没有跟上进程,添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关于人生的文章范文4
从高一下开始接触50,之后我的人生观出现了一丝转折性的过度,人便得存上希望,因为其是喜剧,心也向上了很多,无论是处在什么困境中,总会失望,但难以绝望。关注沙溢,带我入了沙溢吧,之后更迎来了我开阔的天空,写文章的心态也开始放开向上。由于高二初学哲学,一些简单的道理便存在心中,最起码的便是一分为二看问题,这种辩证的思想一直坚持我,也使我不想随意去评判什么。
在一点一点的经历中,我接触《读者》,读下一些感人肺腑的文章,它们是我相信做人应该要学会真实,要存善念。而《读者》这样净化心灵的书依然遭受一些人的批评,说是过于理想化,难以立足社会。而这些又怎能更改感情。后来很少接触《读者》,文字在一点点中经历成长,未有沧桑,因为不曾经历什么,所以只是自赏自哀的精神物质。
直到在班主任的引导之下,我接触了士兵,这部片子看上之后使我宛如获得人生知己,其中关于理想,关于奋斗,关于悲哀和快乐都有过细细的感慨,它就像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题目,而我只是不断在想,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因为思考太多,所以人生的种种可能也略知一二,之后很多人情世故也常放于脑中,时不时想起便寻找最优的答案。因士兵,从而关注起张译,这个在剧中并没有太上我上心的人物以他平实而深刻的文字深深感染了我,把他的文字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过几番,之后对于他的文字以及他的人格都有很深的敬佩,他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史今赐予了他今日的辉煌,如果没有他的史今,也许我不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写这么些深刻的文章,能这么巨大的再次改变我。
时到甚至几日之前,我都是被自己不知觉中多少包裹了起来,但我又确实改变甚多,这些改变是因为看到别人的不好,便激励自己做好来,这就是活,也能活好来。
说一个很多人大概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对母女走路,一位收破烂的老人划到了女孩的牛仔裤,当即这对母女就要求赔偿50元,而老人只有八块多,老人给他们跪下,希求她们,但无济于事。之后是路人凑钱获得了赔款,母女叫来了警察,路人指责他们的行为,而民警只能说这是民事纠纷,没有办法怎样。
我看完那些,看到一个人写着“同样是人,为什么要践踏他人的尊严呢?! ”,我甚至哭了,只是强行忍了会儿,勉强湿润了眼睛。其实很不想哭,现在终于也勉强不因为别人对我不好的看法而哭,而感动触情的事情还是没法不悲伤起来,这就是人,人都在活着,但不是人人都活好了,要活好,人要真实,人要真诚,人要真心!
也许那对母女已经死了,这样的劣习已经不容我们去原谅,也许她们以为自己的身份高贵,可以歧视一位贫困弱小的老人,我猜测着,首先这个母亲是不是只是找到一个好老公而获得了较为优越的生活,然后就歧视别人?那个女孩自然是不必说了,她只是在挥霍父母的钱财,仰仗父母的地位,她比老人更一无所有!
痛惜!痛心!
不过还是应该庆幸,世界还是在和谐中的,我们都在活,我们都是想活好的,也许期间经历了很多风霜与折磨,或许磨损了人格,扭曲了心态,然后变得如那对母女,那么他们只是活着,活在仅仅是这个地球上,而也又死了,死在我们的心中!
天下之大,实在是无奇不有,我常能看到一些略有才气者用一种自我的态度说话,他们其实还是高估了自己,天外有天,楼外有楼,不过是高了别人一点小聪明,还不至于要尖酸刻薄到似乎是“文人相轻”的景象中。
我们有时太相信自己,太看重自己,这样也导致太对不起自己,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即便你比别人多识了几个字,实在没有必要就抬高自己,用一种冰封心态对待他人,别人也许就比你少识了几个字,你也许还比别人少快乐几番。
再一次审视心情,希望自己再次获得提高,因为文章就是一种心态,是一份希望,是一次体验。我们就是一个人,可以用心去对待自己的理想,可以不停攀爬到自己理想的高度,可以学会用心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关于人生的文章范文5
作为北京市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些年头了。被北京的教育教学气氛感染着,熏陶着。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越来越感觉到“厚德”二字的底蕴,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
教育家陶继新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善待他人,发展自身。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
我想,在这,陶继新老师强调的是作为教师,应当有的博大精深的学识,用自己的学识感染、浸润学生,继而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作为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我曾经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作精神上的引领,感觉还是有成效的。举例如下:
一、《思想的星空》
作为文科班的班主任,我一直认为学文的人,应当有较深邃的思想。或者说,一直要处在不断丰富自己心灵和思想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学习是出于内心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或各种世俗的功利的目的,要学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正所谓“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出于这样的理念,我在开学初不久,酝酿了主题为《思想的星空》的班会。意在启迪思维,思索人生,思考未来。鉴于我班是普通班,我给学生准备了大约五十句左右的富含人生智慧的话,张贴在班级的墙报上,让他们自由认领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也可以自己准备。总之,要求他们就自备的或选择的这句话在班会上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与同学一起开启探索人生,思考未来之路。同时,也给学生布置了自创一首关于人生、关于理想的小诗的任务,在班会上用PPT展示并由本人朗读。或许是在墙报上张贴已两周的那些话确实让学生受到了感染;也或许,恰逢青春年少,鲜花怒放的季节,有充沛的感情需要宣泄,有对人生的追问需要表达,不管是对他们所选的话的诠释,还是他们原创的小诗,都超过我当时的预设。我感觉,至少在那一刻,我们在被感动着,感染着。如果后续的引导持续有效,这将是他们进入文科班以来的一次隆重的精神大餐。最后总结时,我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生命是一朵美丽的花,它绽放了,它芬芳了,然后它凋零了,生命的过程注定是这样的有限。
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自己理想的程度,但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提高有限的生命历程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让美丽的生命展示高贵的品质。
同时提议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因为,没有享受到精神富足时的喜悦,没有体味过精神饥渴时的痛苦,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二、学会享受孤独
高二也是高中阶段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其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高二阶段较多学生一旦遇到挫折,一方面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另一方面孤独感和焦虑感来自于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辩证性思维能力发展不成熟使高二年级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容易和同学、老师、家长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孤独感和焦虑感。不管是何种原因诱发,都容易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有悲观情绪。我观察到班里有两个学生仿佛在热闹的人群中被孤立了,陷入严重的焦虑中。而另一方面,班里的其他学生我又觉太过喧嚣,并已经干扰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我给学生开了一个《学会享受孤独》的班会。并引用了周国平文章里的一段话: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接下来让学生回忆自己人生中某个美好的独处的时刻,重新回味当时的心情;进一步让学生分析在班级里学习优秀的几个同学身上的共同特点,让学生自己体会独处、宁静的心境的妙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走出人际交往的误区:有时一个人未必不好;总是处于热闹中却一定不好。
通过以上主题班会,不仅在精神上起到引领的作用,也让学生深刻体会读书的妙处,获得心灵的丰盈,继而内化为前进的动力。
同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在与之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包容之心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总有一些人和事,不如你的期望,于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有一颗包容之心,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直接决定沟通是否有效。
家校沟通中,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曾有一学生进入高二没多久,就由于人际交往问题陷入到严重的焦虑状态中,有一段时间,来到教室就哭,后来都不敢来学校,说进班有恐惧感,跟家长说不想活了。家长一直忙,也疏于和孩子沟通,没想到一沟通就是这么严重的问题,当下就打电话找老师和同学的麻烦。语气非常不善。针对这个学生身上的问题,跟家长作了沟通,问题主要出在这个孩子身上,让家长配合帮助解决,找心理医生,也从医学上寻求药物治疗;我从班级里,也找了两个可靠的学生,不着痕迹地在这个孩子落单时拉她一把,并在课间,上课期间经常有意识地观察,碰上了问问她当天的情况。
正好那时听了一个培训,当时就把里面听到的这段话发给了孩子的妈妈:
三个妈妈和三个孩子过一段坑坑洼洼的路,一个妈妈是牵着孩子的手,边走边鼓励,孩子成功地走过了这段路;一个妈妈是孩子跌倒了就骂,孩子再也没有勇气走这段路;一个妈妈是抱着孩子走过去,但孩子还是没有走这段路的经验。与您共勉。
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家长也调整了心态。后来这个孩子已经走出困境,心情开朗了,学习成绩自然也提升了。
关于人生的文章范文6
关键词:虚拟;人性;哲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4-0100-005
一、虚拟的人性关涉
实践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1],特别是通过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工业实践更是如此。二百多年前,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迎来了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7。马克思透过工业实践力量的伟大,看到了人本质力量的伟大,所以他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2]
既然工业实践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那么,在当今以电子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等为支撑而崛起的虚拟实践是否也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呢?如果说在虚拟实践崛起的初期,人们对其是否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还持怀疑态度的话,那么,现在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其巨大的影响力。虚拟(实践)不仅在深深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也在强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面对这样一本“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我们是否也像马克思所言的那样把它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呢?
近年来人们对虚拟(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技术路向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揭示虚拟生成的技术基础、理论渊源及其作用机制;二是哲学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虚拟实践的结果,倾力于揭示因虚拟而凸显的形上问题。从上述路向展开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总体上还有欠缺,这就是仅仅从其“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去研究,致使虚拟的人性意蕴易被遮蔽。
所谓人性,指的是那些能够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仅为人类所具有的属性。虚拟一般是指人借助符号中介系统超越现实建构非现实的真实世界的能力、活动、过程和结果。[3]它是仅为人所具有的一种属性,简称虚拟性。以往我们在研究人性问题时,通常都是将其内容概括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这种“三分式”的概括虽然能展示人性的丰富内涵,但缺失对人性把握的历史性和生成性纬度。人性的内容不仅体现为“三分式”的铺呈,而且还体现为“两极式”的张弛。如果把现实性看成是人性的一极,那么,虚拟性就是其另一极。虚拟性和现实性构成了人性的两极。[4]
人首先是现实的存在物,具有现实性。所谓“现实的存在物”,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一是指“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进行物质生产的”人[5],二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人的现实性表明人是受动性的存在物即受限制的存在物。人既受自身生理基础条件的限制:他不能挣脱大地的怀抱,也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又要受到他所处的社会条件所限制。[4]他的本质由其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来确定,他的创造也要符合外在的客观尺度,所以,他是历史的“剧中人”。[6]
人又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物,具有理想性和虚拟性。人不像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即自身的目的运用到对象上去,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2]97,通过劳动改造世界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本质虽然是由他所处的那个社会关系决定的,但社会关系又是人创造的,因而又可以通过人来改变,“人类历史无外乎是人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历史”,所以,他又是历史的“剧作者”。[6]147
人实际上是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存在物。现实性和虚拟性构成了人性的两极,缺少哪一极,都不是完整的人。正如张世英先生所说:这两极就像磁铁的南北极,不断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内在的张力。人类的一切都是这两极性的紧张关系的表现,不同的只是两极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过着庸俗生活的人那里,现实性占压倒性地位,一个完全囿于现实、缺乏虚拟性的人,是一个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他自以为抓住了人生最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只抓住了人生的表层,丝毫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反之,越能超越现实,虚拟性越强的人,则越是境界高尚的人,越是具有创造力的人,也越是懂得人生真谛的人。[7]
虚拟之于人性,就在于它以符号中介系统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一方面在生成着自己的本质和属性,另一方面又把这种本质和属性展现出来,从而使人在更为全面的意义上完善自身、认识自身。
二、虚拟的属人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