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1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新课改 教育目的 回归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确实在一些主要的课程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在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与危险的时候显得越来越脆弱,这就给新课改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在这种新形势下,生命教育到底有多重要?我们的新课改将何去何从?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指能够保存、延续人的生命并使之更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教育。很显然,新课改在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在保存并延续人的生命这一方面的教育却与我们的预期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中国家庭普遍进入三口之家以来,极少部分中小学生一遇到挫折,便自杀、杀他甚至毒害父母,他们的行为偏激、异常,虽然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人们也不用再为满足生理的需要而担心,尤其是大多数未成年人,最基本的吃、穿、住、用往往由父母为他们准备齐全,更不用为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担心。但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却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他们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来自各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学习、工作的压力、交通安全事故等,现在部分中小学生对外界干扰的承受能力相当脆弱,只要生活中有些不如意甚至是受到老师批评之类的小波动都会引起他们异常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非人为因素,那就是天灾人祸,这种因素往往是不可抗拒的,如火山、地震、洪涝等。2008年“5.12”大地震给我们的记忆是惨痛的,其中有将近70000人丧生,大量的校舍倒塌,在这些伤亡人数中中小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其实,以上这些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有效的安全教育,没能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不知所措,结果酿成惨剧,甚至失去鲜活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要想让人类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必须首先确保人是有生命的,是健康的、安全的,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新课改更是不应该忽略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与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轻言放弃生命,更不能去威胁别人的生命。
二、教育的最初目的
教育是一种能够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是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因而教育的目的中要有人。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受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应该是人,生命作为人的本质性要素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目的的首要关注点,保存与延续生命作为人的一种本质上的需要由教育承载下来。
美籍犹太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在他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就在于重视人的需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马斯洛把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放在了人类需要的最底层,也就是说这两种需要是人之为人所需的最基本的东西。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这种需要若是得不到满足,就会有生命危险。也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是一种仅仅能够满足人活下来的需要,这种需要具有自我保护的意义。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所控制即遇到生存危机的时候,其它的一切需要就都不重要了。这也是人类最本真的一面的反映。
安全的需要是指人避免伤害保护自己的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中的防卫机能大致相当,一般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教育也就相伴而来,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这就使人成为“高级动物”而区别于其它的一般动物,具有实践认知的能力,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我们最初的教育同样也是局限于生存技能的传授,而后是安全知识的传承,生存技能与安全知识的传授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可以说,教育的逻辑起点就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而为了满足人类的这两种需要正是人类教育最初的目的。
因此,教育需要回归到人的生命本体中去,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人的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与关怀。
三、新课改的回归性趋势
如果把生命教育作为衡量课程结构是否合理的一项标准的话,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显然是不达标的。生命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过程化,并未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即使开设这样的课程也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晃而过,把过多的精力用在需要考试的课程上。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决,而是过于依赖父母、老师等,一旦在生活中遇到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便采取极端手段;在遇到不可抗拒的灾难的时候不知如何自救,甚至盲目自救,造成更大损害。没有生命,一切都是枉然。这就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人类生命的本质,更要求我们的新课改重视生命,回归最初级的教育目的的本质。
面对新形势的新要求,新课改将怎样改变现状呢?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开设生命课程。
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的,通过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讲解各种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方面上好生理卫生课,让学生了解生命来之不易,懂得生命的宝贵性、单向性,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另一方面教授他们一些紧急情况下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方法,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无所适从,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二)创设真实情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校的安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要避免形式化就要创设真实的危急情境,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演练,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掌握必要的逃生技能和技巧,训练他们的过硬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冷静,锻炼他们强健的体魄。有了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三)加强心理辅导。
生命教育要建立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中小学生除了在生理上的变化之外,因为正处于心理慢慢成熟的阶段,还要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舒解他们的压力,正确引导他们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生活的多元性,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挫折与磨难;了解人生追求的层次越高,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会越多,但同时体味的喜悦也就会越多,他们都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
(四)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
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大力配合,父母长辈不能一味地迁就娇惯孩子,对他们的不合理要求要委婉拒绝,并且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不能怕孩子在活动中吃苦而拒绝他们参加安全教育;学校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情况及时解决;社会也应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清现实的严峻性。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减少我们不必要的伤害与损失。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且具有反复性,我们必须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将其进行下去,才能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祖国青年一代健康的成长。新课改也只有回归生命教育的教育目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其它的教育活动,才能在不断的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2]马斯洛著.许金声,程朝翔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屈增瑞.各具特色的国外交通安全教育[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7,(2).
[4]李改兰,杨军,张庆亮.教育目的:从人的生命角度出发[J].绥化学院学报,2009,(6).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2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总结中央8号文件印发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研究和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省德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达到新高度,切实发挥德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刚才,我们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案例进行了表彰,并为他们的代表颁奖,为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授牌。昨天还到大连沙河口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心、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大连二十四中学、金州区红星海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不断开拓创新。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简要回顾
(一)切实加强了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如锦州市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德育・探究德育”行动研究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丹东凤城六中创新德育管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每个学生快乐幸福地成长。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德育课程,并严格执行课时标准,同时,积极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如大连金湾中学坚持“育人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了“课程、生活”两大载体和“德育学科课程施教、德育渗透课程施教、德育活动课程施教”三种模式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并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是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了为期三年的规范行为、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优质施教、爱生奉献、幸福从教、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了中小学师德建设论坛和师德建设工作评估活动,万名校长承诺“规范办学,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签名活动。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抚顺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全方位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实现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提高了德育实效性。从2007年起,省教育厅每年评选十佳中小学校长、十佳中小学班主任、十佳农村教师。今年我厅在全省评选了10名优秀校长、优秀农村教师,树立了教师、校长的形象,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
四是开展了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先后组织全省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等系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多项专题教育活动。全省各地也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沈阳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大连市的社会实验教育、本溪市的家庭教育、营口市的心理健康教育、铁岭和盘锦市的养成教育、鞍山钢都小学的“创建幸福小队”活动等,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创设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推动了全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各地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努力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快乐地进步,健康地成长。如丹东市的校园文化现场会、阜新市“书香校园”评比活动、辽阳市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都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入手,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一是加强校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全省已改造960所薄弱学校,建设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940所,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是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开展校园艺术化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绿色校园和文明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广大中小学生身处其中并受到启发和感染,对他们自觉陶冶心灵、修养品格、主动去完善自我、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一是在我省“双高普九”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要求。省教育厅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小学教育辅助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意见。各地一方面建设、一方面开创性地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目前,我省已有98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了一个综合实践基地,按照学校管理,落实了教师编制,全区统一安排使用,使分散在各校的校本课程变成区县本课程。在素质教育基地的活动中,以课改为切入点、实践为突破点、融入为关键点、课程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从一个侧面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大家昨天看到的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沙河口区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我们省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一张名片。2011年,我省有三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今年我省评出了六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
二是在工作中注意与社会力量协同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与省质量监督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中小学质量、爱粮节粮、节水和水土保持、档案、科普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初评和申报工作,沈阳市档案馆、沈阳香雪面粉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被评为全国档案、爱粮节粮、质量教育示范基地;与省文明办、省财政厅协作,全省已建成3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并开展活动。
三是与团省委、文明办等八部门联合对全省可向中小学生开放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普查,进一步推动全省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首批将推出100个社会实践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四是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育培训,提高校外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
通过努力,我省广大中小学校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马鹏飞孝老爱亲,名列全国十大真情人物,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升学率现象,还有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有就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自卑、不自立、盲从、攀比;文明礼仪缺失,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不强,不能友好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加大;缺少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
二、今后工作
(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1.充分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2.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各级教研科研人员要加强研究和总结,打造出科学的教学样例,为全省的一线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辽宁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上,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形成特色,尤其要突出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中小学要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小学班主任要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在工作中注重关爱、理解、引导、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
五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德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选用和吸引更多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能训练,提供学习进修、工作经验交流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专业化工作水平;要建立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职称的重要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
2.加强学校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团省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密切配合,发挥青少年活动场所教师、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以及身边道德模范等教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独特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3.加强家长队伍建设。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都先后进行了部署,许多学校在探索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尚未建立家长委员会的中小学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动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加大了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先后启动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等,我省已相继开展了相关工作,我省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已逐步开始场所改造、能力提升和人员培训工作。今年以来,针对我省教育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以便让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思并用、知行统一。
1.要抓住机遇,做好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能力提升工作。2011年以来,财务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先后召开专题会议,下发相关文件,对“十二五”期间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各市也要以基础教育强县区创建契机,要保证每个县区教育部门至少拥有一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另外,各市至少还要有一所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上,我省已有3个项目申报成功,有条件的地级市要积极申报。
2.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心的作用,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条件和保障。我们已经评选出6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为我省的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场所,不断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的校外活动需求。各市要切实发挥好校外活动场所作用,保证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高中生不少于30天的校外实践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学生开放。
3.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中,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使更多的学生成为校外教育活动的受益者。
(四)加强领导,切实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1.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地区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掌握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认真研究解决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加德育工作投入,满足德育工作的经费需求。
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中小学校、广大教师、班主任实施德育创造条件。一是要在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中,注重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学校在硬件上达到省定标准,取消大校额学校,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实施小班化教育,中小学班额严格控制在45人以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控制在25人~30人,为教师、班主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创造条件。三是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德育中要率先体现,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总结,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要善于联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强与各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团委等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3
一、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现状
1、隐患:常处于失管状态。
很多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安全常常处在失管状态。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教授的调查和研究,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居多。无论何种监护,父母都是无法取代的。有的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没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没有监管的意识。有的老人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有的老人年迈体弱,根本就没有看管孩子的精力。
2、伤痛: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伤亡和被伤害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留守儿童也成了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
3、留守女童:遭受的侵犯机会很多。
在安全问题上,有一个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害的案件屡有曝光,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4、心理:六成存在问题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有专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伤害预防控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人们担心,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留守儿童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容易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甚至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父母为主体施行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来自父母的管理和监护则是保障孩子人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地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他们基本上是爱莫能助的。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这表明,父母外出以后与在家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是少之又少的,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有的甚至滑向犯罪边缘。
其次,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很多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我对我校调查显示,有70%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有72%的隔代亲人及74%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这表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得多,精神上关注得少,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行、心理、安全等方面更是很少顾及,致使留守儿童在安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证,不但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都较差,还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学校缺乏有效管理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的那样,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缺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再加之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质量、管理规范和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造成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家庭监护人交流不多,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平时言行上的反常现象不能够及时重视。特别是对在校的反常现象,不能够及时从中发现问题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都是一些老人在家中照顾这些受害人,所以无人对她们进行接送,既给犯罪嫌疑人有可乘之机,又使得老师无法与家长监护人进行及时的沟通,这些现象都是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出现的重要原因。
3、社会问题。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也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造成了重要影响。当前,社会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种种不良思想也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加之一些违法分子出于各种目的,也对学生造成了危害。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我们可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教育他们如何应对不法侵害,如何识别那些有不良动机人的险恶用心,可以把一些生动的案例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一些特点和普遍性的规律给他们讲解,使得他们能够正确辨别好人与坏人,正确区分好事和坏事。
(2)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单要从学校抓起,而且还要向他们的家庭延伸,特别是地方的党委、政府、村级组织要组织人员平时经常性的上门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关心,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言行上的反常现象要及时掌握,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在开展入户调查的工作中要把侧重点放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利用入户调查的方式把法制教育和发现违反犯罪线索延伸到他们的家庭中,给予这些留守儿童以最大的保护。
(3)教育部门对在校生中的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特别是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日常消费和行为举止上的情况要及时掌握,要与他们的家庭建立多方联系的制度,使得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达到无缝对接,对留守儿童给予最大程度的关心和保护。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4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进生活德育研究,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队伍精湛,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格局;营造关系融洽,勇于创新,全员育德的氛围;打造“生活德育”品牌;塑造出学风端正、班风正派、校风优良的校园整体形象。
2、年级分层目标:一年级:友爱伙伴,自理自律,自护自强,做个好苗苗;二年级:孝敬父母,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做个好队员;三年级:礼貌待人,关心集体,服务班级,做个小主人。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突出“五主”工作重点,把握好工作重心。
1、扎实开好《品德与生活》课,充分挖掘其它学科教学的育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效,努力建设好我校德育的主战场。
2、以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三大习惯培养为重点,抓实“生活德育”和“养成教育”两大主课题。按照《学生一日常规》之要求,积极探索学生“生活德育”课题,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与行为细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行为的内化。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主题教育月”、“主题教育周”内容,着重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
3、以橱窗、板报、室内园地、校园广播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以行为实践为契机,建设好橱窗、板报、室内园地、校园广播等德育阵地,不断更新,充分发挥育人功效。学校橱窗、班级板报各更换两次,力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版面活泼、新颖,有吸引力,有观赏性和教育性。
4、抓实学校德育和班级德育两大系列的德育主题活动,建设好周五班队活动课、全校集会、每周升旗仪式三大主阵地。
坚持国旗升降制度。每周一和重大节日组织升国旗,抓好国旗班子建设,力求每次升旗准备充分,规范到位,学生受教育。国旗下讲话力求做到有时效、高水准、成系列。
5、切实加强由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保育教师构成的德育专班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主力军。
(二)、开好“三个会”,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1、“三个会”即:期初的班主任计划会;期中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会,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2、以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为突破口,适时组织全体或部分班主任外出参加培训和考察学习,以开拓班主任视野,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班主任手册,加强学校班主任常规工作的管理;以核发教师绩效工资为杠杆,适应教师绩效工作制新形势,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实行班主任工作绩效与待遇挂钩制度。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努力提高班主任待遇;
一句话,就是要努力增强德育班子的工作信心与责任感,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三)、用好“四个月”,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月”系列德育活动。
本学期,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每个月的主题,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德育新局面。开展过程政教处要进行跟踪督查并进行评比、记录,结果列入班主任学期考核。各月德育主题是:
三月——文明礼貌月:主题——雷锋在我心中
四月——革命传统教育月:主题——先烈活在我心中
五月——励志乐学月;主题——他人在我心中
六月——健康成长月;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七月——评比表彰月。
(四)、抓实“三创”争先活动,促进“三风”优化。
1、继续开展好创“五星级文明班”、“五星级文明学生”和“优秀班主任”活动,重点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以开展创“五星级文明班”和“五星级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星级文明学生”评价制度。
3、以创“优秀班主任”为载体,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育人意识、能力和主动性。
4、加强班级卫生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努力达到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杂物、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
5、利用学生晨会、集会、班队会活动课等时间加强对全校师生的纪律、安全、卫生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规范学生行为。
6、设置纪律、卫生、安全检举箱,开辟学生行为“红花榜”、“曝光台”,以达到及时弘扬正气,贬斥邪气的目的。
7、少先大队要加大“安全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的监管力度,办好“思想教育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要充分调动少先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管理当中,引导队员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8、把安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把安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所有活动中,做到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集会、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加强学生自治,发挥少先队监督岗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活动。
(五)、举办五大赛事,寓德育于竞赛活动中。
1、举办第三届“雏鹰杯”学生书法和美术作品竞赛;
2、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朗诵竞赛;
3、举办“我在书香中成长”读书和故事比赛;
4、举办“阳光体育”春季达标运动会。
5、组织庆六一文艺汇演。
(六)、抓好“三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1、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拓宽德育的主渠道。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要让学生自觉远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增强道德自律和对不良诱惑的免疫力。
2、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活动,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3、班主任要定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抓好寄宿生的保育服务,继续开办亲情热线电话,增强保育服务意识,提高保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班主任工作计划会;
2、举行“文明礼貌月,雷锋精神伴我行”学习、实践系列活动。(动员会、扫墓、慰问)
3、全国安全教育周开展“安全伴我行”、“创建平安校园”等活动。
4、开展“植绿、护绿”环保教育活动。
5、举办第三届“雏鹰杯”学生书法和美术作品竞赛。
6、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狠抓常规教育。
四月份:
1、“革命传统教育月”活动,清明节组织师生扫墓。
2、开展“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3、分班召开学生家长会。
4、举办“我在书香中成长”朗诵竞赛;
5、期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交流会。
五月份:
1、举办“励志乐学,他人在我心中”主题活动。
2、举办“阳光体育”春季达标运动会。。
3、“六一”庆祝活动筹备。
六月份:
1、举行“金色童年-点燃希望”“六一”庆祝活动。
2、举行“健康成长,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
3、“星级学生”“优秀队员”“优秀队干”评比活动。。
4、发展新队员。
七月份:
1、德育工作总结。
2、“星级班级”、班主任工作考核。
3、召开散学典礼,安排师生暑假生活。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5
关键词:行为养成; 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小就应该通过一种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从而终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哲人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养成教育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课题。
一、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
充分认识强化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养成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育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程度,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今时代,独生子女的现状以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也向我们学校提出了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也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我们强调养成教育正是抓住“成才必先成人”这个根本,通过强化养成教育,为将来各个层次的人才奠定坚实的优质基础。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严格训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情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多维视界着眼,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课堂学习、实践历练、竞赛活动、参与管理、检查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遵规守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自我管理习惯及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以此通过制度建设,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等,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引导、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抓养成教育的内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培养爱祖国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规范日常行为,遵守公民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二是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积极的创造精神等。三是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魄,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等。四是社会交往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应变的能力。
在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面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将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不断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我校办学的特色。
二、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2004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研究的起始点和切入点,从基础抓起,从规范入手,修订并细化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出各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学生在校常规要求》、《优秀学生评选条例》及《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标准》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了详尽具体的规定,简单明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这些《细则》和《要求》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认真调查研究的结果,因而切实可行。不难相信,学生只要自觉按照这些“规矩”去做,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能得以养成。
以学生一日常规为起步,以军训为突破口,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把养成教育分解为纪律、礼仪、卫生、安全、学习、劳动、科技等七个方面的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行动中得到教育,得到启迪。
对养成教育的七个方面内容的贯彻落实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实效。在纪律方面,要侧重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秩序,侧重社会公德的培养;在礼仪方面,要侧重尊老敬长,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教育;在卫生方面,要侧重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如学校把保卫环城作为学校常年的课外活动就是很有远见的;在安全方面,要侧重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把消防安全作为重点训练,增强了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卫、自救能力,是未雨绸缪之举;在学习上,要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终生追随自己无形老师。城镇中学的学生补课多、家教多,拔苗助长,很容易窒息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劳动方面,要侧重知艰识苦、热爱劳动和合理消费的教育。据学校调查统计,2000多名学生,今年春节的压岁钱共117万,全校学生每天的零花钱平均1.20元。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镇先行是大势所趋,但是,要坚持“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原则,对孩子们的消费引导也是刻不容缓的;在科技方面,要侧重网络、多媒体的知识教育,引导孩子们认识、了解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防止网吧、游戏厅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长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中,注意考评,进行量化评比,并与创先进班级挂钩,与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挂钩,与操行评定挂钩,调动了学生规范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强化训练。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
2.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任何活动的目的都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各种活动对学生影响是一个综合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整体发展过程,只有把教育的要求通过活动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效。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
如学校开展“五爱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中华古典文化名篇颂读”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自觉自律、自尊自强的品格。与工业园区、植物园等多家单位联系,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开展学科活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分析、思考的习惯。把艺体学科作为特色学科,开设了多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1-2个兴趣小组,并配备专用器材和教具,让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3.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家校联系教育网络,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
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养成教育要向学生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和向未来延伸。向家庭延伸就是要提高家长的文明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教氛围;向社会延伸,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努力以实际行动优化社会大环境;向未来延伸,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竞争的能力。
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使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许多学校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校在家长学校的教学中,强烈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不迷恋牌桌,不酗酒,不粗暴待人,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师生同步,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条件。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学校里养成,从教书育人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素养,注重良好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
师生同步,养成教育相得益彰。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许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都要求领导班子带头,教师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如我校订出《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11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养成教育集训,开学时举行全校养成教育汇操表演,教师走在前列,以饱满的精神、整齐的队列以及得体站姿、坐姿、待人、接物等常规礼仪规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可提出领导当养成教育的排头兵,从领导和教师做起。有句老话说:“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师德师风养成教育规范化、职业化,是中学强化养成教育工作的一条好经验,值得推广。学校自开展养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越来越趋向规范。礼仪的教诲,使孩子们心灵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礼貌的烙印,行队礼、见人问好、尊老爱幼已成为孩子们的自动化习惯。道德的熏陶,使孩子们能够据章就矩地生活和学习。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学的道德教育,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青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6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青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理念,以提升学校发展品质、稳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有效破解课程教学改革及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促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做好"十三五"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3、注重行为规范训练,落实行规常态建设。
4、完善课程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5、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6、改进教辅后勤工作,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做好"十三五"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
1、按照青浦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有关目标、任务以及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围绕小学教育"十三五"期间"提升发展品质,促进高质量的优质均衡"的目标,突出年度工作重点,落实工作推进的相关措施与策略,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发展品质。
2、学校要按照教育局提出的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全面梳理发展基础,找到最近发展区,推进学校自主发展。
3、要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分解阶段目标,明确年度推进重点及相关任务;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用心谋划发展策略,要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改进、特色创建、文化打造、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1.实施精细管理。推行落实"五、四、三、二、一"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即"五个明确":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标准;"四个到位":布置到位,执行到位,指导到位,检查到位;"三个及时":及时反馈,及时督促,及时改进;"两个注重":注重分析,注重总结;"一个创新":遇到难题,先转变观念再进行方法创新。
2.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扎实开展"争做四有好老师"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和谐师生关系;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社会满意的好老师。
3.发挥区级"名优教师"、校级"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要围绕促进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以提高学科素养和教育境界为核心,以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分层次分阶段逐级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提升青年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4.树立优秀群体典型,凝聚教师人心。充分利用教师集中学习时间,大力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以点带面,挖掘优秀教师群体的教育品质,并用此精神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引导教职员工用此精神塑造自我,熏陶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人文生态环境。
(三)注重行为规范训练,落实行规常态建设。
1.要树立"全面德育,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三全"观念,积极探索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扎实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进一步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营造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
2.开展行规养成教育。要以巩固、提高行为规范"三星级"评估为契机,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坚持把行规养成教育与推进校风校纪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促进良好校风、校纪的常态化。
3.多渠道地开展法律、消防、防灾等生命专题教育,整合与之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4.加强家委会建设,完善家委会机制,发挥家长资源,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家长了解学校管理,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5.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少先队工作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主题活动。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继续做好鼓号队的训练、队室建设等工作。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咨询室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录像,主题班会等;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
7.关注特殊学生教育。树爱心,转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随班就读学生的育人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四)完善课程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进一步增强执行课程政策的意识,严格执行市教委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从学校实际出发,规范、合理、科学、创造性地编制好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尤其要重视非考试类学科和实践类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科学合理安排好日课表与作息时间表,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要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保证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加强学生放学后看护工作的管理。
2.继续贯彻落实《青浦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小学阶段课程教学管理与实践的若干意见》(青教小[2014]4号)文件精神,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要形成校本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程序与运作规范。要直面新挑战,破解课程教学管理中的难题。深入研究备课管理,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加强备课活动过程性管理,确保集体备课优质高效;加强作业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要建立作业设计、协调、检查、分析及评价等管理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管理,学校要建立健全教研活动的计划制定、研究主题提炼、活动过程展开、活动结果评价、教研组总结、教研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管理机制,教研活动要注重问题性、主题性和连续性,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积极探索适应课改要求,促进教师发展和专业化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机制,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管理,通过观察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验等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并通过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规范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和考试工作。基于绿色指标要求,建构全面客观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系统。不断完善教学、检测、分析与改进的教学循环机制;积极探索技能类学科、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学生学业质量管理机制。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本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严格执行市教委对小学阶段考试考查的相关要求。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的要求,小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的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要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使日常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开放力度。要加大向社会开放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及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区平台上锻炼成长,并向社会展示教育风采。要充分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为地区经济、社会服务的情怀。要切实推进家校合作,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课程建设、社团建设等,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性。要建立向家长开放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会、开放日、家访、问卷调查等,提高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认同度,形成教育合力。
6.积极主动依托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利用"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
(五)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完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引导、帮助教师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探索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克服畏难情绪,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已经立项的课题要认真做好开题论证等工作,并务求实效。
2.创设科研氛围和平台,积极倡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日常教学行为相结合,支持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与教研组主题研究相结合、与教学改进相结合。
3.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心得、课题研究论文等,推荐参与区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六)改进教辅后勤工作,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1.制定并严格执行学校"三重一大"制度,继续加强学校公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切实强化对财务收支、基建维修、大宗教育用品采购等方面的科学管理。
2.严格执行市教委规定的收费标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学校财产的验收、登记、领用、借用和归还,完善各项制度。
3.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防火、防盗等各项技防措施。
4.切实加强校车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司机、随车管理员、值日教师的培训工作;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健全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和逃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