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唐诗歌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唐诗歌词范文1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培养;策略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丧失和能力的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原则,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降格为技能 、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的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诗的兴趣呢?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利用通俗歌曲,引发兴趣。
通俗歌曲因其易懂,易上口,易记忆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很受学生的喜爱。甚至有少数学生认为诗可以不读,但歌曲不能不听。但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通俗歌曲的歌词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成,所以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一个机会,从通俗歌曲入手,引导学生将现代的歌词和古诗词作比较,评判歌词的优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例如,我在上《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时候,就引入了《上邪》和通俗歌曲“当”的歌词比较,学生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发现了《上邪》的精炼、美妙之处,认为它比歌词要凝炼、经典,值得品味,教学效果也就很好。
教无定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授之以渔”,而不能是“授之以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可不必拘泥于“寻章摘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我阅读,品味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边听《涛声依旧》,边品味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悠远深沉的意境。何不将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与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进行感情、主题的对比。何不将《东风破》和《》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由于有歌词介入,学生有了一种溯本求源的愿望,对这些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
在对诗歌初步有了兴趣、感知后,引导学生诵读。不仅要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将文字转化成一系列的画面,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和作者形成共鸣,深切体味诗歌的内涵。还可以用名家的诵读去熏陶,或举办诗歌朗诵会,营造一种氛围,设置一定的情境,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画面美、情感美、音乐美,能够感觉到美,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张若虚是《春江花月夜》,这时一首多美的诗啊,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寻章摘句,那么学生是不会愿意学的,更不用说学好了。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配乐等诵读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探寻美,体会中华诗歌的隽永。
三、时光穿梭,梦回唐朝——创设情境,和古人对话。
大多数学生不懂诗,不愿学诗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脱离了社会背景,要学好诗谈何容易。我认为不理解背景,不了解作者,就空泛地学习诗歌,会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就可以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让学生有一种回归古代的愿望,“直接”和古人进行交流。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这段话做导入语: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上这些导入定会在学生心中种植下热爱与兴趣,会让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高二学生对唐诗宋词都有所积累,因此导入中提到的诗人、词牌、流派,引用的名句,他们非但无陌生感反而倍觉亲切。且导入过程中,配以微机、背投展示其中的人物或诗句所创设的意境,并衬以古筝乐曲,诱发学生的情境体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点拨,如导入中对唐宋诗词所做的激情而又客观的评价,可以引起学生对这种文学事物的热爱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从一开始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深沉亢奋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审美化教学,将化为翅膀,带领学生翱翔于诗歌天地。
四、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之所以不爱读诗,是因为有些诗离学生生活太远,有些诗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找一些贴近生活的诗,让教学回归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想像力,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比如我们在教读曹植的《白马篇》的时候,不妨把作战勇敢,对国家忠心耿耿的白马将军形象具体化,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杨延昭、岳飞、赵云等英雄人物,白马将军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不是每种生活都要经历,才能领略诗人的感情,诗歌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在鉴赏诗歌时启发学生融入自己的想像,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蜀相》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学生不难体会大唐盛世的繁荣和辉煌,也就不难体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轰然倒塌,人们从天堂掉到地狱的生活处境。那些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痛苦就更强烈了。经过这样的想像加工,天上人间的反差就强烈了,诗歌的内蕴加强了,学生也觉得饶有趣味。
读唐诗歌词范文2
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益变得功利和浮躁的人们,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的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编纂了《诗经》这样完备的诗歌总集,拥有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200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足可引以为自豪的诗歌遗产,而唐诗宋词——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诗歌遗产中的“极品”,说它们“字字珠玑”,绝对不是夸张。作为现代人的中国青少年,如果不会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实在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韵味。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我无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读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那就至少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朗诵。我听过孙道临朗诵诗词,虽然不是吟,但同样读出了诗词的韵味。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押韵的字如果是平声,也要拖长),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
读唐诗歌词范文3
最早的流行音乐与古诗词
流行音乐诞生于近代开埠最早的上海,在人们的印象中,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流行歌曲充满西方的情调,是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的移植。所谓的现代流行歌曲在音乐上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元素,由此塑造“现代”感觉。如果仔细对歌词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这种现代新兴歌曲与古典诗词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联。现代流行歌曲中,中国传统古诗词汇集到一起,成为现代流行音乐取之不尽的资源。这种承续和汲取一直维持到当下,还常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新文化代替原来的旧文化。上海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了以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为开山之作的中国第一代流行歌曲。当时的流行乐坛还到处充斥着西方味道,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缺乏流行音乐元素。与此同时,较为流行的西方音乐形式不断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流行乐坛。当时的流行乐坛多采用欧美流行的曲子,由中国文人“依声填词”。由于要考虑新思想的传播和传播形式的保守,古代诗词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现代流行歌曲之中。
流行歌曲对古代诗词的吸收和借鉴没有固定的方式,最明显的就是直接选用旧体诗词作为歌词。这类作品在当时流行歌曲中占比不是很大,但要超过新诗作歌词的情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有《淡白梅花》(纳兰性德《眼儿媚・咏梅》)、《长亭柳》(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湘江忆君》(卢仝《有所思》)、《良宵曲》(温庭筠《更漏子》)等等。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流行歌曲的第一阶段,反映了以黎锦晖为主的第一代词人面对匮乏的新诗资源及自身并不成熟的创作能力,不得不转向深厚的古代诗词寻求支持。比如由黎锦晖创作、王人美演唱的《淡白梅花》,现在听来充满了浓重的老上海百老汇色彩,原词的意境倒是淡了。
《淡白梅花》
词曲:黎锦晖
莫把琼花比淡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除了直接将古诗词当作歌词外,当时还通过点缀式或拼接式等方式借用古诗词。点缀式是指在歌曲中仅选用一两句古典诗词作为点缀,比如:
《一封快信》
选用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昨夜梦太长/醒来时不早/门外有人敲/绿衣邮差到/……
拼接式一般选用整首或至少半首古诗词原作,和新歌词拼接成一首完整的歌词:
《我怎么舍得你》
借用宋代《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一次相逢/约在黄昏后/你礼仪周到/你倜傥风流/……/你别离情偶/泪向内心流/我失去灵魂/比死还难受/今年元夜时/花市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当时的歌词创作中,古诗词要明显高于新诗借用频率,可能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由于新诗大多只宜读,不宜唱,二是新诗有著作权的问题,诗人不愿作为歌词材料推广。
古诗词本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歌词
古诗词在今天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殿堂中光辉四射的文学体裁,而在其产生的当时,它正是流行于秦楼楚馆闹井酒肆的流行歌曲。从现在发现的敦煌词中,我们大致还可以还原出其通俗而清新的原始面貌,也可以从中想象出歌女演唱的情形。“词”在唐代的兴起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是诗由盛转衰形成新的文学形式的召唤,另一方面是新的音乐对歌词的急切需求。从《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在初期都可以入乐而歌,与今天的歌词一样自由灵活,但是,每当新的诗体从音乐中独立出来,“遂变为文章之事,非复律吕之事”。我国的诗歌史,其实是一部歌词的发展史。古人没办法记录旋律,只有歌词文本被记录,古人称之为诗,在唐宋时,才把歌词与诗从形式到概念上加以区分。
我国自古就有“诗乐舞混沌不分”的传统,《诗经》《楚辞》和乐府诗歌中的古诗大都吟唱,作为音乐性更强的词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均体现出歌曲的特征。
古诗词潜伏在流行歌曲中的形式
流行歌曲在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消失――复苏――繁荣等时期,不论是二十世纪早期的流行歌曲还是当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都可以看到古诗词在语言上对歌词的影响。
流行歌曲的全面复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港台地区流行音乐不断传过来,其中以邓丽君的影响最大。从邓丽君演唱歌曲的歌词中,有许多整段整段的古诗词。她开创了歌词借用整首古诗词的先例。时至今日,在热播的大型古装剧《甄执》中的大量插曲也都来自古诗词。
有些流行歌词则将古诗词同现代白话文相结合,即借用古诗词的某一两句,点缀其中――如家喻户晓的琼瑶,1981年为电影《却上心头》同名主题曲作词,其中就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电视剧《庭院深深》的同名主}曲借用了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中“庭园深深深几许”。著名创作型艺人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则是借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外还有很多单纯的借用词牌名,其歌词本身同词牌没有任何关系,如伊能静《念奴娇》、SHE《长相思》、费玉清《一剪梅》、张信哲《声声慢》《雨霖铃》等。这些歌词将白话文与古诗词结合起来,迎合并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不但有利于流行歌曲的发展,增加歌词的内涵,也有利于古诗词的传承。
有些流行歌曲不直接借用古诗词的句子,而是化用古诗词中的意境,借用古诗词中的典故,这种传承方式以方文山的作品最突出。《娘子》《上海一九四三》《双截棍》《刀马旦》《东风破》《敦煌》《千年之恋》等均将古诗词中描述的情感和故事用白话文叙述,使古诗词化为现代歌词。
2009年,由李宇春演唱、郭敬明作词的中国风歌曲《蜀绣》,堪称近年流行歌曲借用或化用古诗词的集大成者,据考察,整首歌曲竟然隐藏了至少十五首古诗词,正是由于巧妙地借用了众多的古诗词,整首歌的古典唯美意境凸显,听者如沐古风。
结语
读唐诗歌词范文4
关键词:文学;历史;历史小说
一、文学中的历史
文学中有历史,从其中挖掘史实是另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实历史未免太过绝对。《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但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大错特错了。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历史,但不能绝对当作史料来研读。《三国演义》所写的战争场面和实际的历史是大相径庭的。
宋词是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宋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以抒情怀古,可以畅想未来,可以反映当下风貌,又可借古讽今。始于唐,成型于五代,繁荣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长廊里,它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它美妙绝伦的风神,可以与唐诗争艳,可以与元曲斗妙,宋词历来都与唐诗并称双绝,为一代文学之盛。宋词中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最为出名。比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词也好,唐诗也好,都是历史文化与作者感触相结合的产物,经典之所以是经典,那是因为它反映的精神永远是人类文明中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
明清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而且经过民间化街坊化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成为普通大众津津乐道的谈资。
明清时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分为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历史类章回小说,把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辈出的时代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广大民众。有虚构、有思想再加工,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出入。作者认为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不能等同视之。小说应该说是历史的抽象再加工,并不能等同于历史,或者说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现实,但不是史料。史料是历史学家用来还原历史原貌所必须依仗的资料,很显然小说不能作为这种资料。
二、历史中的文学
历史是不是文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写历史必须具备文学写作才华。当年明月能把枯燥无味的明史写成老百姓都爱看的形式,这说明只有具备当下大众接受的写作才华才能让人爱上历史,去读历史。
如果一部史书没有文采,是不可能传之久远的。所以,只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历史著作才会永远流传。《左传》《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等都是这样的著作。床头常放着两本书《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不仅仅是从中吸取政治智慧、治国之道,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文学成就对一个人精神面貌、气质、心境等的熏陶何其重要。其他很多史学著作,就只能是历史学家去攻读。历史和文学作品是密不可分的,许多作家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
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唐诗发展至顶峰。诗歌题材广阔,流派众多。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们的诗是整个中华文化史上的标杆,在他们笔下,无论是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还是古风歌行皆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月下独酌》;杜甫的《春望》《恨别》等;另有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以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些著名的名家,无不把现实、历史和文学艺术相结合。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产物。它是历史学家桌案必不可少的史料文献,亦是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资料。可以这样说,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无不不通史记。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史学著作,有两本最为著名,一部是《史记》,另一部是《资治通鉴》。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文学经典。不论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他们的床头都少不了这两本书,特别是《资治通鉴》。
史学与文学的异同:(1)文学更偏重想象,历史更偏重现实;(2)文学从一般到特殊,史学从特殊到一般;(3)文学更注重抒情议论,史学更注重叙述准确。
参考文献:
读唐诗歌词范文5
关键词:诗歌课堂 想象力 语言 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57-02
作者简介:赖思霞(1975―),女,广东梅县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广东清远连州市北山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代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髓的古代诗歌,还是正处于探寻摸索阶段的现代诗歌,无论是西方的象征诗歌,还是浪漫主义诗歌,都饱含着想象。正如大海需与浪涛相伴,鸟语必与花香相随,只要谈及诗歌,就不能绕开“想象”这个话题。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诗歌课堂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神奇瑰丽的诗的国度,并从中感受美、发现美、探寻美,从而提高文学审美素养呢?
一、知人论世法
诗歌作品的创作与诗人的生活环境、理想追求以及时代背景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解读诗歌时只有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理想追求以及时代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设身处地体验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与作品的思想内涵。
诗歌鉴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种精神感受活动,是一个审美过程。诗歌的大背景确立了,理解诗歌的具体情境也就不难了。如在解读李煜的《相见欢》时,笔者在课堂上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中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梧桐是“寂寞”的?学生就必须结合李煜写这首词时的遭遇:他由一个叱咤风云的一国之君,忽而沦为任人宰割的阶下囚,面对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他才会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之感。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他们才会深切领会到“锁”字的沉重,才能跨越时空,贴近李后主当时落寞愁苦的心灵,才能领会到“锁”住的何止是寂寞的梧桐和凄惨的秋夜,从而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心境。而此时此刻的心境又会给景物蒙上或悲或喜的主观色彩。也许美好的事物都会在特殊的环境里变得让人感伤,如在安史之乱中因被俘而被迫与家人分开的杜甫看到鲜艳的花朵,听到清脆的鸟鸣会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在讲解《春望》时就一定要结合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想象杜甫在当时的心情,学生才能体会杜甫的情怀。
二、诵读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诗歌是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无不饱含诗人的丰富感情与想象。诗歌语言凝练,形象生动,且具有和谐的音韵和一定的节奏,富有音乐美,因此特别适合诵读。要重视诵读,因“声”而体味诵读之趣,在诵读中可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感情、读出境界,同时还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中,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笔者把诵读贯穿全文,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其次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要读出感情。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这句便要读出诗人的惊喜雀跃之情。范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要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并询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在学生说了自己的感悟后,笔者再适当点拨: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诗人在此时的感情是不舍,是担忧,是难过……余味绵绵。教师此时的适当点拨,顿让学生的想象力在诵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反复多遍,最终烂熟于心的读。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因为优秀的诗文具有想象丰富隽永、语言清新自然的特色,其强烈炽热的情感总是借助想象以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描绘生机盎然、优美新奇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三、歌唱法
诗歌最初就是以唱的形式出现的,如诗歌源头《诗经》及其后的《楚辞》《乐府诗集》等均源自民歌。中学生都是喜欢唱歌的,喜欢听音乐的,用歌唱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一定能增强学习效果。科学实验证明,音乐用于教育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在音乐塑造的氛围里,具体形象地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展开想象,全身心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轻松掌握诗歌的相关知识。
在备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笔者偶然在网上找到了1992年央视春晚胡浩波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就设计以这首歌导入新课。当低缓哀愁的歌声响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住了,笔者接着就问学生从歌声中听到了什么感情?歌词中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诗人是通过什么物象表现这种感情的?学生于是很有兴趣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的诗歌教学其实都能借助音乐的翅膀,飞翔到一个轻松而美丽的境界,让学生在这种感兴趣的状态下学习和记忆,让他们在歌声中主动学习、愉快记忆。
四、图画法
多如繁星的古诗词之中,有不少诗文都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画面感,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曾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由此可见诗画相通,引诗入画,画面诗化,诗人需要运用超越现实、超越生活之笔,方能写出“诗化”的画面。
读唐诗歌词范文6
关键词:后进生 背诵 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12-01
从七到到九年级,古诗文背诵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基本上能轻松地背诵并记忆下来,考试的时候准确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总有一部分后进生怎么都背不出来。因而该得的分数就白白的丢了。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 关键词句把握法
所谓关键词句,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词。如:郑谷的《鹧鸪》,只要学生能记得“暖戏”“品流”、“雨”“花”、“游子”“佳人”等词语,这首诗歌就不难背诵出来。
2
课文画面把握法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歌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很多古诗文都是具有这个特点的。根据古诗文画面感强的特点,用画面形象来辅助记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所谓的“形象记忆法”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表象为内容的记忆,基本特点是记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不是本质,运用形象记忆的关键是想象、联想。
有些古诗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可利用古诗文中词句所构成的画面来辅助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者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这首小令的意境来勾画出一幅幅画面:深秋的萧瑟、荒村古道的肃杀、炊烟袅袅的安适祥和,落日的残阳、离乡怀亲伤感欲绝的游子。这些富于感彩的鲜明的意境画面较之呆板的死记硬背,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便于记忆,还有利于对诗文意思的理解。
3 诗词顺序记忆法
有些诗词的写作有一定的时、空顺序。只要引导学生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诗词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途径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
与此相类似的背诵方法甚至可以运用到文言文和现代文之中。如《桃花源记》等
4 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可以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例如,在上学的路上,在大量做题的间隙中,在没有携带书本的悠闲时刻……这时可以对这些已经在脑海中蕴藏的记忆内容进行适当的回忆;如果有回忆不出的字句、语段,也可将其记住,然后在方便的时刻查阅相关书籍来验证或加深回忆的印象。
5 强制记忆法
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限时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在家中,学生可以请父母担当监察者,规定在适当的时间里完成固定的背诵量,并进行必要的检测。这样反复强记,也会增加学习者的记忆经验,增强学习者的记忆能力和记忆效果。
6 抄读、听读、诵读,以读促背法
有三种以读促背的方法可以使用:(1)抄读。古人读的书,往往是自己抄写出来的。(2)听读。有条件的可以用录音机或复读机之类的录音设备,把自己要学的古诗文录下来,经常听听就很有好处。(3)诵读。所谓诵读,包括朗诵、背诵两个方面。这是读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对于那些属重点难点的文言篇目,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均应先诵读十遍以上,使自己对篇目中的文句非常熟悉,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默写的要求。这样,那些长一点的文言篇目便容易实现背诵默写了。
7 韵律节奏背诵法
根据古诗词押韵的节奏和韵律来构思背诵,一般而言,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古诗词,均可按照4/4拍的节奏来进行背诵(五言只需停顿一拍即可)。在背诵者熟练这种背诵的节奏之后,还可将古诗词根据一定的难度编排顺序,用击掌扣拍辅助的方式来控制节拍和韵律,背诵者可随着击掌的节拍声进行背诵。另外,当背诵者极为熟练之后,还可进行高、低、轻、重、快、慢等等节奏的变化,使得背诵的节拍更具音乐效果。当然,背诵者也可利用某些现成音乐乐曲()来编排背诵的韵律,以此音乐作为背诵的背景,背诵者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来背诵。这样背诵行为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自然效果更佳。
8 唱歌背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