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十月围城影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十月围城影评范文1
[关键词] 华语电影;明星;票房;商业化
“全明星阵容”已成为近期华语电影制作的一大风潮,从开中国大片先河的《英雄》开始,“豪华明星阵容”成为大片高票房保障的重要制作策略,之后华语电影将此作为灵丹妙药屡试不爽并愈演愈烈。至2009年的《建国大业》,“全明星阵容”达到鼎盛,不仅主角清一色大牌明星,连戏份有限的配角甚至随意过场的客串都是响当当的腕儿,电影如同华语一线艺人大聚会。眼下华语电影的 “全明星”模式,大有持续上演的架势,成为电影运作的热门策略,手法大多相似,效果各有不同,利弊争论不一,“明星资源”的平衡拿捏其中颇有学问。
一、源起:明星效应与大片时代
华语电影中超常规地大量使用明星,发端于港产贺岁电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就会请来香港演艺圈内的众多明星,拍几部其乐融融、喜气洋洋的影片,且大多以吉祥如意的词语命名,如《八星报喜》《福星高照》《家有喜事》《大富之家》《东成西就》等。影片都充满喜剧色彩,内容大多富贵团圆,明星不计片酬集体出镜,创造了香港贺岁喜剧的独特形式,也是港片盛世时期的一道风景。而这类适宜合家欢观赏的贺岁片后来也因类型单一、制作老套而日趋同质化,在缺少院线竞争的环境中渐渐没落。
另外,香港电影界也曾为大型公益事件或特殊庆典动用过这种超常规的明星阵容。如1991年的《豪门夜宴》,是香港演艺圈为当年大陆华东水灾募捐而携手合作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大汇演,加盟明星超过200人,几乎网罗了全港巨星,影片几乎可以成为香港明星的收藏纪念册。而1992年的《群星会》是TVB为庆祝25周年台庆之作,戏如其名,群星荟萃,集结了无线多年来的卖座主角。
2002年的《英雄》是中国电影人学习好莱坞电影大制作模式的一次尝试,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张艺谋一改往日不用现成明星,从头“选新”打造的路数,用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甄子丹、章子怡、陈道明这些的顶级明星,不仅如此,和田惠美、程小东、谭盾、杜可风,甚至包括张艺谋自己,这些幕后的制作团队的名字,也同样具有国际化的明星效应。明星带来广阔的“明星议题”,让电影未映先红,影片震撼的视觉冲击,国际化的大片制作和宣传策略,最终让《英雄》创造了空前的票房,也为之后的华语电影制作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模板。
从《英雄》之后,不断有“全明星阵容”华语大制作影片层出不穷: 2004年《十面埋伏》,2005年《无级》,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几部影片虽然没有在票房上输得太惨,但影片本身备受争议,赢了票房输了口碑,“全明星”并非拯救电影的灵丹妙药。
2007年《投名状》渐入佳境,票房口碑双丰收,2008年《赤壁》创下华语片首周末票房新高。到2009年聚成“全明星电影实验年”,其中以《建国大业》和《十月围城》最为典型。《建国大业》这部主旋律电影献礼国庆60周年,172位明星加盟,取得了国产电影票房的巨大成功,打破《泰坦尼克号》保持11年之久的纪录。年底《十月围城》“九帝一后”的阵容,监制陈可辛都感慨:“明星太多,个个都是‘角’,海报差点塞不下。”①
二、利弊:票房号召与资源浪费
明星会对电影产生巨大的效应和卖点,是电影商业化环境下不争的事实,香港著名影评人列孚直言明星的价值:“明星是什么?明星就是有票房号召力、有票房保证的演员。反过来说,明星制就是保障明星的存在、继续制造影响力并挖掘明星、让明星不断出现的一套游戏规则。经验证明,明星制是成功的。”②在票房是硬道理的当下华语电影界,明星云集的收益显而易见。
(一)明星议题,未映先红
在商业化的华语电影格局下,电影制作不再是影片摄制阶段,电影的前期筹划、宣传造势、推广流行,都是重要的电影制作环节,明星云集往往是最简单见效的影片推广手段。明星是娱乐产业最前台的群体,也是制造“议题”和“软新闻”的重要载体,在影片启动、拍摄阶段,围绕着明星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媒体当作新闻来报道。而众明星在这期间投入的电影也会上足新闻,占足版面,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为影片未来的上映造足声势。所以,哪位明星出演、多少明星加盟、何时进剧组,明星在拍摄过程中的各种事件,早在电影上映前就炒热了影片,完成了最初的推广。(二)组合出击,票房捷径
当今中国已经形成电影制作可以大阵容大投资的阶段,2009年的《十月围城》,其实早在10年前导演陈德森就拿着剧本去谈投资。在当时香港电影低谷的时期,导演要求搭建城池、动用明星阵容的想法四处碰壁,反对者就有后来影片的监制陈可辛,而2007年《投名状》的成功让陈可辛发现 “中国电影已不只是小阳春了”③,华语电影使用超豪华明星阵容以及大投资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中国电影产业链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明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产业体现的重要一环,明星会招来资金,会形成投资方信心的来源。中国观众对明星阵容是存在强烈诉求的,但不得不承认,在当下华语电影界,真正意义上的票房巨星还是相当稀缺的,尚缺乏像好莱坞的史泰龙、施瓦辛格、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这样的一呼百应名满全球的国际巨星,要用明星形成票房号召,很多时候需要依赖明星的有效组合,强强联手,打“组合拳”,让“明星组合”的声势吸引眼球,这无疑是一条票房捷径。
与此同时,明星扎堆也不见得都是华语大片赢得成功的途径,“全明星”对影片所造成的不能承受之重以及明星泛滥对影片本身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三)成本提升,资源浪费
明星为影片带来票房和卖点,同时也抽取高额的片酬,明星越多,片酬总和势必越高,影片成本扶摇直上,像《十月围城》《孔子》的投资都高达1.5亿元,《投名状》投资3亿,公映前主演片酬曝光,四大主演的片酬占总投资一半。
当然也有特例就是《建国大业》,3 000万元的投资却招募了华语电影史上最强的明星阵容,明星们参演这部影片甘愿“零片酬”义务出演,光这一项就省下过亿成本。但这是在国庆60周年这样的特殊时期,总导演韩三平在中国电影界的特殊地位,“国庆献礼片”这样的特殊题材,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能参演这样的影片,是一名华语演员的荣幸,无形价值不是片酬衡量的。但这么多的“特殊”对普遍的华语电影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模式并不具有复制性。一部影片的资源是有限的,演员庞大的片酬开支,往往导致制作费用的压缩,明星成为电影的包装,但不能成为拯救质量和内容的良方,赢了票房输了口碑的个案并不少见。
同时,众星云集的影片也导致戏份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一部平均两个小时容量的电影,塞下十几个影帝影后,个个都是大腕,经常需要为某位明星的戏份改写剧本,导致某些剧情不按故事发展走,按明星出场时间走的局面,出现剧情硬伤。
(四)众星堆砌,分散视听
“全明星”的另一个问题是分散观众对电影的欣赏视听,观众对明星的熟悉度有时反而会成为观影障碍,“明星脸”能赚取眼球,也容易导致观众对“明星”本身的关注超过对明星所饰演角色的关注。特别是走马灯似的大牌客串和明星过场,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出场时间,很难让角色足够丰满,反倒容易让观众游离电影内容,只关注演员是谁,哪怕观众看得不敢眨眼,怕一眨眼谁就过场了。但如果观众在电影院里主要是“数星星”而不是真正欣赏电影本身,这也不是健康的电影发展模式,明星堆砌带给观众的新鲜感并不见得长久。
三、平衡:回归电影与理性整合
明星是电影产业链中的一环,但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决定电影最终价值的应该是电影本身,明星的使用要理性并且有度,“全明星”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电影要靠质量取胜。纵观近年来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华语电影,也不见得没明星就会输票房。中国导演冯小刚就对“全明星”并不迷信,而倾向于把电影资源集中运用到影片的制作上,《集结号》投资8 000多万元,其中用在演员片酬上的费用非常少,几乎没有一线明星,但制作团队却非常扎实,无论编剧、摄影、特效各个制作环节都走在前沿。《唐山大地震》也是上亿的巨资拍摄,而大量资金用在外景地的搭建和特效场面制作上,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影视外景地,成功复原了上世纪70年代唐山小山一带民俗风情和城市景观,而特效花费更是超过了好莱坞灾难片《2012》,在演员片酬上却不到200万。这两部电影都获得票房的巨大成功。2008年,在电影业低迷多年的中国台湾,一部洗尽铅华的小制作本土电影《海角七号》,赢得了超过4亿新台币的票房收入,刷新了台湾有正式票房统计以来华语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
在当前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全明星”是一种用明星来制造卖点并最终成就电影的方式,其实明星与电影之间的扶植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明星的知名度能提高电影的号召力,但明星并非是成就一部高票房影片的必要条件,而高质量的电影却能培养并重塑明星。香港导演王家卫几乎所有影片都用大明星,并且当红明星都肯为他降低片酬出演。很大的原因是他能重塑演员,用另类的包装和诠释,让演员焕发在其他影片中被忽略被隐藏的潜在韵致,呈现不被预期的别样风情。其实这种重塑不仅可以存在于文艺片中,商业大片也一样可以做到。在近年来的华语大片中,《投名状》就是电影与明星互相成全的案例,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四大华语重量级明星强强组合,造成了极大的票房声势,而影片同样也让几个主演得到了演艺生涯的突破:主角李连杰突破以往倚仗拳脚的正面小生形象,演绎了一个亦正亦邪、阴骘多面、层次复杂的角色,让观众重新审视他的“文戏”功夫。还有刘德华在片中收起一贯的俊朗精明的都市感,克制地诠释了一个朴拙单纯、粗粝憨直的赵二虎,甚至让所有人忘记了这是刘天王。用列孚的话说,这是“明星到演员的转型”④,也是明星在极力追求的境界。所以在明星和电影之间,应形成一种良性的补益和互相增长促进的关系,而不是一味把明星当成“噱头”。
注释:
① 《“全明星阵容”越多越好?》,《解放日报》,2009年12月6日。
② 列孚:《影评以外:靓汤被炒,好莱坞明星制玩完?》,《南方都市报》,2006年9月1日。
③ 《中国电影业发展10年日益繁荣 商业化成发展趋势》,《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6期。
十月围城影评范文2
也许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们,没有人了解他们。但是,的确,他们真的有名字。即使这个名字,和他们的地位一样普通,平凡。
他们只是无数随波逐流的香港小市民中不起眼的一群人,他们只是在苦难中挣扎的四万万同胞中的一员。也许,在他们小的时候,曾经希望自己像个大侠一样名扬江湖,所以才踏上了习武之道。可是,漆黑社会中的一切把他们的心中仅剩的棱角也抹平了。却在今天,因为一个他们素不相识的人,他们走到了人生最后的十字路口……
“爹,女儿不孝了。”
没有豪言壮志,更没有像“兄弟们,跟我上!”那种激昂的话语。有的,只是心中那份淡淡的情。只有在死亡前的那一瞬,只有在血液即将喷发出来的那一刻,这份情,才伴随着最后的心跳,迸发出它应有的艳丽。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份永远抹不掉的情,就像无色的装裹,就像一泓秋水上的小舟,静静地躺在心底,占据着左边心房的那个位置,永不褪色,永不改变。
“不,不要,少爷你不能去。”
他们,也曾经有过犹豫的时候。向左,抑或是向右,在那红黄灯海交错相映的迷雾当中,他们看不到前进的道路,看不到前途,也看不到生死。向前踏了一步,就等于踏进了未知。一步,两步,三步,无垠的恐惧缠绕着他们。四步,五步,六步,死神那把镰刀的银光似乎已经射入他们的眼球。
“把最困难的地方留给我。”
逃避,似乎已经不再可能了。既然要死,就倒在那个最光荣的岗位上吧。其实,生死只是一线之间。困难和容易,有时候已经不那么重要。如果最后的结局都只有一个,那么还有什么选择。人生,很漫长,也很短暂。往往一声新生的啼哭之后,一颗宿星也悄然滑落。既然每个人都有那么几十年的时间可以支配,为什么一定要荒度一生,为什么都要选择简单的事情来做。困难,也许才是生命的升华。危险,也许才是人生最后的归宿。
梦醒时,细雨慢慢飘入眼帘,西街渐入红彤的斜晖映在那孤寂的身影上,显得有一点秋天的悲凉。最后的坟,就在面前。趁着那声钟响前,挥洒自己的汗水。就像以前小时候,在操场上无忧无虑地奔跑,聆听着风的微笑,追逐那艳丽的阳光。
没有停留,没有停歇,直到十一时钟声敲响的那一片刻,直到身体无助的倒下。头,依然是昂着。心,依旧是沸腾。
也许,你会说十月围城很假。甄子丹和巴特尔都死了两次了,黎明怎么可能一个人打到一百个人,梁家辉像个阴谋家,陈柏杰像个愤青。没错,我承认。但是有些时候,何必去执着这些。影评家是靠批评去赚钱的,他们必须一针见血的看到电影的的缺点。所以,我们是幸福的,我们不用去在意电影中的漏洞,只需要体会到那份真挚的情感。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完美。
因为这些残缺,忍了三年的泪水在那一瞬湿润了眼眶。因为这些残缺,重现了当年的危险和困难。因为这些残缺,让我知道了历史不像历史书那样枯燥,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是由一份份情感编织的。每一段历史,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都有属于自己的那段回忆。历史,也可以很感人。后人知不知道,了不了解,已经无所谓了。
他们,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很快乐的生活,是他们共同的梦想,但是现实敲碎了他们心中的童话。为了踏上那个世外桃源,他们赌上了一切。但渐渐,当他们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个赌局时,当面前的那个庞然大物的影子已经照到脚下,笑容中反而闪烁着镇定。
明明知道不可能,却还在坚持,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信仰,因为他们期待人生的下一个轮回。无论是陈玉堂,还是六壮士,无论是陈少白,还是阎孝国。他们的信仰都是为了让他们生活的国度变得更好一些,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折了翅膀,仍要继续飞翔。
十月围城影评范文3
【关键词】第十放映室;栏目特色;内容视角;解说词节目形式
序言
在21世纪的传媒世界,不可否认的是,电视节目商业化、娱乐化、娱乐低俗化已经蔚然成风。而少数几个包括《第十放映室》在内的节目出现,无疑是这混沌空气中的几缕清风,顿时让人神清气爽。
作为CCTV10科教频道的一个品牌栏目,《第十放映室》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栏目特色。诚如栏目宗旨――“展现电影魅力,传播电影文化” 所展现的那样,“当一些电影人开始关注和思考电影究竟是大众艺术还是小众艺术的时候,《第十放映室》却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种观映电影的角度和方式,对电影进行了一种集约式的展现和解读。【1】” 而具体来看,这些特色分别体现在通俗内容与专业视角的相结合、解说词唯美与犀利的交融、节目形式多样化三方面。而这些特色,正是树立栏目品牌的奠基石,也是让观众喜爱以及保证节目收视率的主要原因所在。
一、通俗内容与专业视角的相结合
无论是哪一个电视节目,似乎都逃脱不了被受众左右的魔咒,也就有了“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而《第十放映室》却独辟蹊径,在保持高质量节目的前提的同时,又保持了节目良好的收视率。而这种“独辟蹊径”指的就是栏目中通俗内容与专业视角的相结合。内容的通俗,让电影以及电影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视角的专业,是在更高的层面对电影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而这样的特点,也恰恰决定了栏目可以得到电影爱好者与非电影爱好者的共同喜爱――前者满足于对电影的深层解构与理解的需求,后者则水到渠成的完成电影知识普及与视听享受的双重收获。
所以,《第十放映室》让我们把在看电影中忽略的瞬间精彩或是掩藏在故事之下的深刻用意,重新投射到观众的眼眸,然后在我们恍然大悟之后,越发感叹电影的传奇与精彩。
二、解说词唯美与犀利的交融
如果说过内容与视角只是构筑它血肉之躯的必备材料,那么解说词的存在,则是它灵魂的栖息地。不仅仅是文笔的优美,也有犀利的评论,让思想倾注与笔尖并伴着配音员沉稳的嗓音流淌到心田。例如在《长大成人》这期节目中,对于“青春”描述可谓入木三分――“青春,三分不顾一切的执着,三分无知无畏的好奇,三分完美主义的梦想,再加一分裹扎着忧伤的甜蜜。”
解说词的唯美在许多节目中都常常见到,但是辛辣独到、犀利却又不失公允的解说风格却不多见。2010年初闹的沸沸扬扬的“《第十放映室:电影过年》禁播”风波,也是对解说词言辞犀利最好的见证。下面,就列举一些从网上流传出的“禁播”节目中的部分解说词:
1.《倔强萝卜》其实可以叫做《疯狂的萝卜之倔强的石头》,基本上就是把《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的D V D,以及一堆电影学院学生作业,再加两盘高清D V带扔进搅拌器里搅合一顿之后出来的产物。
2. 《花木兰》这个故事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剧情上缺乏冲突,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故事情节,都毫无起伏。【2】
从上面的几句可以看出,节目对这些“大片”或者“非大片”的点评确实不留情面,解说词是又毒又准,不得不让观众佩服编导的大胆与犀利!但是,我们要看清,《第十放映室》并非“毒舌”,对于电影好的地方,也是不吝言辞的夸赞,如:
1.《十月围城》不是一部可以被称为“完美”的电影,但它也没有明显的缺陷,在每一个电影环节上,它都尽量做到了优秀,以至于本片可以被称为2009年最佳国产电影。
2. 《风声》中一个最显眼的优点,就是片中所有演员的优秀表演。……影片整体表演的突出,正说明《风声》在叙事和制作层面的从容,让两位导演可以把焦点放到每个演员的表演状态上。【3】
从解说词可以看出,当一部影片被其他媒体迎着形势对大众叫好的时候,《第十放映室》无论是对影片的批评还是赞扬,都敢于抛出自己的观点与解说,而结果往往是比其他媒体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同与支持。其实正如《第十放映室》编导张勇所说:“如果只是就电影本身就事论事,那么电影评论就会成为一个专业并且愉快的事情。【4】”
三、节目形式的多样化
节目形式多样化,对于栏目的生存竞争也是必不可少的。归纳《第十放映室》的节目形式,不仅有单部电影的介绍、分析,也有对类型电影的总结、演员、导演的电影回顾专辑,还有系列特别节目《电影传奇》、《电影表情》、以及《电影过节》、《暑期电影总动员》等等。
节目形式多样化,从对节目内容的帮助上来看,更便于节目中影片信息整合,不同影片纵横多面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节目视角,丰富了节目内容;从受众传播角度看,为节目梳理了几条便于观众记忆的特色“线索”,例如系列节目“电影过年之天下江湖”中,从缘,道,义,术,器,情,悟七个小专题入手,制作富有江湖风韵的节目插花,让观众耳目一新,同时又把民俗文化与电影文化更有机的结合,生动传神的解读电影中的江湖风云。
十月围城影评范文4
“以前求着我们,现在倒反而说出‘影院躺着挣钱’的话”VS“我觉得这事就是于冬有病”
就在《金陵十三钗》上映档期的前一个月,传出《金陵十三钗》的发行方新画面公司、华夏、中影联合向院线和影院发放了有关《金陵十三钗》的票价通知,单方面提高《金陵十三钗》最高限价的传闻:该片的最低限价从35元涨到40元,在片方与院线的分成比例中,片方的分成份额也要从43%增至45%。所谓“最低限价”,更准确的说法是“合同票价”,即片方跟院线签约时在合同中注明的最低票价,电影院在售票时不能低于“最低票价”。如果低了就由电影院自己掏钱补齐。
对于院线普遍强势的中国电影市场,这是一纸历史性的通知。张伟平随后证实这一消息:“谁承担最多的风险就应该获利最多,这就是市场规律”。他表示:“《十三钗》在北美圣诞档上主流院线,作为制作方的我们是可以拿到65%。国内以前片方与院线的分成比例,片方基本是43%,现在我们提高到45%,与65%相比看看,也不算过分。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电影片长145分钟,比普通片长90分钟多出50多分钟,又是制作精良的大制作,最低票价提高5块钱,过分吗?”
拿北美院线的分成与中国来比较,目前中国制片人中似乎只有张伟平能做到,对张伟平来说,胃口、语气、传说中过亿的宣发费用,似乎一切都是大的。在已经开始的宣传大战中,他已喊出了10亿票房,又叫板院线――这根本不算什么,他去年还批评韩三平搞垄断。不过事实是,他用最低票价提高5元来讨论“过不过分”,却不提此举能够分走多少票房――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让子弹飞》6.6亿票房,1800万人次观影,如果《十三钗》最终能如张伟平所愿拿下10亿,意味着增加的5元将多出1.36亿票房,按照目前分账比例,新画面将多得5900万。当然这一算法并不精确,因为张伟平只提出要增加A类地区,即北上广深四城的最低限价。
不过据记者了解,关于分账比例实际上并没有相关条例或协议的明确规定,某院线人士向本刊透露:“这就和做生意一样,不仅仅是冷冰冰依靠确定条例的谈判,也会涉及人情世故,有的片弱,片方就会求着院线排片,有的片强,片方就变得强势,比如张伟平、张艺谋做《山楂树之恋》的时候,都是求着我们,和我们说好话,现在到《金陵十三钗》了,反而说出‘影院躺着挣钱’的话。”
该院线人士因此向《龙门飞甲》表示了好感,他并不认为于冬是在冒险:“《龙门飞甲》提前档期和《金陵十三钗》同一天上映,影院任何一个档期容纳两部大片没有一点问题。”
不过一名电影宣传表示了不同看法:“这事就是于冬有病,有点损人不利己。或者于冬不够自信,宁愿和死磕首映,也怕万一16日《十三钗》口碑好,压住了后来《龙门飞甲》的场次。”
两片多角度比拼及预测
“(硬碰硬)是一种局部的资源浪费,是不理智的”
一向以大嘴著称的新影联高军也变得谨慎起来,在采访的最后他甚至告诉本刊记者:“这次采访跟我的风格不太一样,很多话我不太愿意说。”
此时,所谓的院线讨伐《十三钗》刚刚结束,高军谨慎的原因可能在于――虽然“两边都是熟人”,但他和他的同行其实并没有对《十三钗》的最低限价作出激烈回应,相反,他们大赞了《十三钗》的品质,并认可了最低限价。另有消息指,院线与张伟平达成一致,在票房达5亿前,院线可得到55%的票房分账,但票房超5亿后,他们会得到59%,这一看似双方各退一步的博弈结果意味着,为收益计,院线将力保该片票房破5亿。
对刚刚宣布将上映时间提前到与《十三钗》同天的《龙门飞甲》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尽管《龙门飞甲》的发行方,于冬的博纳拥有发达的发行渠道和团队,不过他的对手张伟平显然是一个难对付的对手,从人民大会堂《英雄》气势恢宏的首映开始,张伟平的每次营销行为都没有让他唯一的电影合作伙伴张艺谋失望过。几乎在于冬强势地将档期提到12月16号同时,张伟平更强势地叫板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虽然张伟平的跋扈使他在圈中颇多诘责,但此番博弈的成功,对所有电影制作机构都不啻为喜事一件。而站在“对立面”的于冬,似乎被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虽然在采访中,一名院线方面的工作人员对张伟平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张伟平)把自己整得霸气外露了弄不好就霸气侧露。”然而,理性的市场行为必然由利益驱动――正如同于冬试图抢夺12月16日,绝非与17、18日这两个宝贵的周末日,《十三钗》的提价也可归为这个原因。众所周知,贺岁档是全年票房的大仓,而高军称,12月中下旬的两周,又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影院的排片对最终票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十三钗》的提价虽然引起院线反弹,但现在看来已经部分解决,而于冬提前《龙门飞甲》档期,却成为了院线的烦恼,“这显然是一种局部的资源浪费,会造成消化不良,是不理智的。”高军称,“而这又造成另一个局部的营养不良,在12月1日到15日的电影,现在没有得到大量的关注。”院线所期待的结果是去年贺岁档的局面,《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三部大片分别间隔10天左右上映,各自发挥潜力,院线亦获利最大。
不过,在宣传战中似落入被动的《龙门飞甲》却绝非没有机会,微博上的一个投票显示,想看《龙门飞甲》的人竟然达71%,《十三钗》只有29%,李宇春也许是这部电影的X-Factor,不过,拥有大量韩庚粉丝支持的《大武生》成绩惨淡,又使粉丝营销成为一个不可知的变量。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来自“有关部门”,目前他们已经介入,不过据高军讲,即便如此两边仍“均无退意”。年初提出的总票房130亿的目标,多少有点政治任务的意味,11月引进大量美国大片固然引发不少民营公司牢骚,却也让这个目标已经变得可及,在这样的情势下,电影局显然不希望两部本土大片火拼,导致宝贵的贺岁档票房资源重置。“其实我们对电影院也没有排片上的硬性规定。”高军说,“周末(推后)上映,超前上映,都有可能。”
结论:国产大片新看点:宣传
正如同每座城市的繁华都投射在了街道旁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在电影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也早已远去,就是张伟平和于冬的短兵相接,其实也已经打到了第三回合,五年前于冬指责《满城尽带黄金甲》霸道营销,堵了《伤城》的财路,张伟击时捎上了贾樟柯讽刺其假文艺真商业,已经让人大叹戏外戏的眼花缭乱。两年前《三枪拍案惊奇》和《十月围城》的碰撞则是第二回合,那一次大战也有叫嚣同天上映的戏码,不过最终两败俱伤,于冬的委屈状,似乎在为2011年的新故事埋下了线索。
说起来,张伟平也算是中国内地电影营销第一人,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不仅拉开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序幕,同时也是电影营销的一块里程碑,“让人知道了什么是电影营销”(张伟平语)。
《英雄》以后,电影宣传很快与传统媒体形成了合谋,如今,稍具投资规模的电影都会在央视进行电影首映礼,而几乎所有的剧组都愿意飞去长沙录制《快乐大本营》――当然,在传统媒体上的宣传也只具有传统的娱乐效果,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各种坑爹各种欢乐,随着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崛起,迅速升级。
今年三月,一部从导演到演员都名不见经传的小片《致命请柬》,在海报中出现了黄渤出演的字样,这部烂片因而得到了关注――你很难说,这样离谱的错误不是故意的。春夏之交,《关云长》和《战国》片方联合宣布悬赏十万“捉拿”网络“黑水”,所谓“黑水”就是指有规模、有组织地在豆瓣及其他平台上对某部影片给出极低的分数和评价,虽然水军确实长期存在,但片方强硬的措辞激怒了网民――我们不能骂的东西太多难道还不能骂烂片啊?一时间大量对影片质量表示不满的观众和影评人自承“黑水”。
接下来是《白蛇传说》和《画壁》之间的大战,“圈内电影人吐槽马甲”――现实中是《画壁》的宣传总监参与其中,让人唏嘘或许这部电影很早就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交战的另一方是吐槽点过于密集的杨子,高达5000元的影评人看片费,再一次普及了“交口”这个单词。
十月围城影评范文5
香港金牌摄影师,曾经9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项,也是第一个三连冠的金像奖得主。在第27、28、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又创造了第二个三连冠。几乎创造了香港金像奖历史上不可逾越的一个纪录。代表作有《投名状》、《十月围城》,最新作品有《画皮2》。
并非子承父业入行电影圈
“我从来没有佩服过我爸”
黄岳泰如今作为一名资深摄影执导,他的父亲黄捷是香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名的摄影师,拍过《如来神掌》和《黄飞鸿》,尽管如此,黄岳泰却相当于自学成才,父亲并没有手把手带他入行。他最开始的工作是在国外片的剧组里当给摄影机装胶片的小工,也常常在开机前承担打板的工作。进入邵氏后,他最大的梦想是,能成为邵氏里一个摄影组中的大助(第一摄影助理),梦就这样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
南都娱乐:你父亲黄捷是香港上世纪中期的摄影师,你当摄影师应该有子承父业的因素吧?
黄岳泰:其实我是高中生没毕业,就被赶出校了,之后我做十几个不同类型的工作,做不到两星期就走了,我才发现不能做同样的工作,我坐不定。当时觉得拍电影好,天天在不同地方,多过瘾。
南都娱乐:不过你没有系统地学过摄影,你刚进剧组的时候,介意自己没学过摄影这件事吗?
黄岳泰:介意啊,那时候邵氏公司气势很磅礴,一年有250部戏,我进去邵氏,我在摄影房看到十五六个摄影师在拍,我细细研究哪些摄影师配搭什么人拍,同时也在默默地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跟个摄影组就好了。后来我真的进了一个摄组,12个月做了13部戏。
南都娱乐:你说你是做外语片入行,是指外国片到香港来拍吗?
黄岳泰:那个年代李小龙刚死,很多美国片、欧洲片过来香港取景,我就混进剧组里帮手,那时候我的任务就是装胶卷,导演喊action我就打拍板,也相当于场记,最后都不知道片尾字幕有没有我的名字,也没留意过。
南都娱乐:既然你也介意自己没学过摄影的出身,后来是怎么一点点建立自信,从装胶卷的场工,做到摄影助理,最后到摄影指导?
黄岳泰:我很幸运我在香港可以第一个用最先进的机器,我从小就买那些摄影机的书来看,当时香港的摄影师都笑我,说“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那些机器永远不会来香港啦”。正巧那时候梁普智导演拍他的第一部戏《跳灰》,萧芳芳主演的,《跳灰》震惊香港影坛,大家都觉得,哇,好西片噢!当时我19岁,还是当第一摄影助理,有一天有个导演和我吃饭,问我看过《跳灰》没,让我告诉他我对《跳灰》的感觉,这样才是电影,现在的摄影师没有一个人敢打那样的灯光。我和他说了一个小时,就这样传出去了,第二个星期一个制片主任过来找我,说有个导演想找你当摄影师,结果拍他那个戏不到一个星期,又有第二个导演找我拍第二部了。后来终于有机会和梁普智合作拍《夜惊魂》,这是我第一部拿金像奖的作品,当时几乎没人敢用大光比玩剪影,我敢。
南都娱乐:有人说,在一段时间内,香港金像奖被这三个人来回包揽——“黄岳泰、杜可风、鲍德熹”,而这三个人也在相互较劲。
黄岳泰:说了很多年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志文、岳泰在争,后来是杜可风、鲍德熹、黄岳泰在争,我有幸30年都在这3个手指里面。但是高处不胜寒,拿了金像奖以后连续3年压力好大,每一个人都问我下一个戏要玩什么,我说哎呀烦死人了,每天都在想怎么创新,可是灵感都是从生活上找出来的,硬是关起门想新的东西,想不出来的,拍什么题材都是拍人的故事,什么叫新的东西,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遭遇,衡量一下配搭一下,这已经是新的东西了。
被洪金宝和成龙下英雄帖
“没有金像奖提名的那七年我被物质收买了”
凭借《夜惊魂》拿到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的黄岳泰,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去享了清福,跟着洪金宝和成龙拍了一些列喜剧商业片。跟着大哥混,一年拍一部戏就能换跑车和大房子,这一混就是七年,直到香港新浪潮来临之时,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徐克、许鞍华等人对他喊:“喂,阿泰,你玩够没有?”于是,后来他开始和海归导演合作,也开始尝试监制影片。
南都娱乐:很奇怪的是,你拍《夜惊魂》第一次拿了金像奖最佳摄影之后,距离第二次你凭借《宋家皇朝》拿奖,有17年的时间,这17年,你都干什么去了?
黄岳泰:其中有7年,我被物质收买了,连续7年,我连金像奖提名都没有,这7年里我跟洪金宝和成龙拍片,赚了很多钱。那个时候他们最红,拍一个戏可以拍10个月之久,很轻松,不出一年就换一辆跑车、吉普车,开车一下子就上山那种感觉好爽。
南都娱乐:所以这七年中你是要钱不要名?
黄岳泰:对,要钱不要名,洪金宝他们觉得电影摄影就是让观众知道画面中这个是成龙,这个是洪金宝就得了,有时候你的创意还会被剪掉,我和他们说“剪掉好冤枉的,我拍得好辛苦的”,他们反而笑我说“你懂不懂什么叫拍戏啊,你拍清楚我们才是演戏啊”。所以我和他们合作的每部戏都加价,搞得旁人最后忍不住问我说“泰哥你每部都加价”?我说“是啊,他们越骂我越凶啊。”后来太多的朋友和我说“喂,你玩够了吧!是不是该回来干点正事了?”
南都娱乐:七年跟着洪金宝和成龙拍片,赚够了钱才想着实现自我价值咯?
黄岳泰:钱怎么会说赚得够啊,买了房子买了车子这样子咯,那时候洪金宝发英雄帖通知江湖上,说黄岳泰是他专用的,没人敢跟我聊要我去帮他拍片的事,后来出来喝酒碰到那些海归导演,他们就鼓动让我跟他们拍。当时我跟洪金宝拍,一天拍一个镜头都可以,很舒服,钱又多,后来成龙自己要当导演,和洪金宝分开,我还是帮着他们两个拍。最后我走了之后成龙就生我气,但也没办法,总要做点事了。
南都娱乐:你自己做了哪些功课,才会被徐克、许鞍华、吴宇森这些海归导演青睐?
黄岳泰:自信是我的性格,没有做过的东西在我这里都是玩,我会想很多遍,我觉得能做到九成我才会去做,那个年代我很幸运,那时候很多海归的导演许鞍华、徐克回来香港拍片,他们直接提升了香港电影摄影的水准,他们都是拿美国片来参考的,和他们拍戏,他们会拿一些美国片给你看说我就是要这场戏的感觉。我们那一代就开始看欧洲片,研究西片的画面,他们一和我聊,就觉得我懂,能和他们合拍。
南都娱乐:你虽然和徐克合作过《黄飞鸿》系列,和程小东拍过《倩女幽魂》,但直到和陈可辛拍《投名状》之前,你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的影片,大部分都不是武打片,而是文艺片。
黄岳泰:对,我拿奖的大都不是动作戏,在影评人眼里拍动作戏没有什么难度。我当了超过10年的摄影,才知道原来我不懂拍戏,拍文艺片时,演员整场戏都坐在这里说话,我就问自己,镜头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停呢。我接戏的大前提是要跟没有合作过的导演来拍,这也是我学习唯一的方向和动力。
与徐克、程小东、杨德昌碰撞的那几年
“自己是摄影指导,为什么给导演抢了机器去拍?”
黄岳泰的特色是和有名的导演都合作过,但没有和有名的导演合作出自其手的最有名的影片,他这转转,那停停,其实这是他的一个准则:跟不同的导演合作,是一种实战经验的学习。他年轻的时候很好强,哪怕是和程小东、徐克等出了名固执的人合作,他也能想方设法让对方对自己刮目相看。鲜有人知的是,黄岳泰曾经和杨德昌合作过《独立时代》,试图让台湾电影“动”起来。
南都娱乐:一别《夜惊魂》17年,你第二次获金像奖就是《宋家皇朝》了。
黄岳泰: 对,张婉婷求我拍《宋家皇朝》求了很久,1995年我正好在台湾拍我的第一个台湾戏,杨德昌的《独立时代》,张婉婷从香港带了四五百张照片,过来台湾探我,我很感动,她说“好重啊,400多张照片,我们一起拍一个片子一定拿奖”,我就说好,后来杨德昌那部戏我没有拍完,因为我和他的合约期已经过了,杨德昌是那种拍完扔掉又再拍的人,但我等不了他,就走了。
南都娱乐:话说杨德昌怎么会想到找你给他当摄影师,他的导演风格,不都是让摄影机固定不动吗?
黄岳泰:这个问题我都有问过他啊,杨德昌很出名的一点就是镜头不动的,他说他这次想要动,台湾这边没有好的摄影师,他试过拿手铐把摄影机和摄影师锁在一起,自己去吃饭,让摄影师摇到好位置才能吃饭。结果《独立时代》的时候他要求摄影机动了,这部戏之后我没再和他一起拍了,他的制片人后来也打给我让我去台湾,但他的戏说3个月拍完结果又过了3个月还没拍完,还叫我收少一点钱,我说不行啊,我要生活啊。
南都娱乐:和张婉婷拍《宋家皇朝》,是你初期和内地的班底合作吧?
黄岳泰:当时内地工作人员的素质真的和现在差很远很远,拍时我永远给两台机,有一台机器必须全部是香港人来弄,靠内地人会死,他们全没用过先进的机器,第一天在北影厂拍,跑了一百多个学生来围观学习,我都吓到了,3个半月我瘦了25斤,差不多做了半个副导演。
南都娱乐:你和徐克也曾有紧密的合作,在《黄飞鸿》系列中,你足足跟完了五部,但是我知道,徐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当时能够跟他走完五部戏,很不容易。
黄岳泰:徐克的戏都是4-6个摄影师拍的,有时候摄影师才来一天就被赶走了,拍《黄飞鸿》第一集时我是作为第6个摄影师进去的,一进去就要拍大结局,在米仓里面打斗的戏,没想到第三个镜头说完对白,李连杰一出手一跳,他就断脚了,被抬去医院,于是整场戏都是替身。10天后大家把李连杰抬来现场,给他拍特写,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脑特技的,所有吊威亚都靠用灯光把钢丝打到看不见,我拍的时候替身和威亚都没有穿过帮,我甚至敢拍慢动作,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没人够胆这么拍的,徐克就觉得我很神奇,就拉着我说“哎,《黄飞鸿》第二集马上要开拍了噢”,最后我是唯一一个跟了他5部戏的摄影师。
南都娱乐:徐克有跟你急过吗?
黄岳泰:急就是徐克的性格,他对谁不急啊,你和他交朋友可以,但和他做工作伙伴苦得不得了,这个人一投进工作就不是人来的,一方面他一分钟不能等,另一方面他上午决定了的东西搞不好下午就会改,这样一变了重新打光又要时间。不过我没和他急过,导演在现场就是神,后来我多出了很多灯,怎么样的可能性我都预好,你变?没事,我立马换。徐克常和其他摄影师说“阿泰两三台机一起拍都比你们快,你们一台机都搞那么慢。”现在简单了,有电脑可以很容易磨掉威亚。我就说现在这代的摄影师太幸福了,想得到肯定拍得到,以前却有很多技术上的限制。
南都娱乐:据我了解,你和程小东合作的时候,曾一度很受打击?
黄岳泰:对,本身我是一个很好强的人,拍《倩女幽魂1》的时候,程小东的戏九成都是他自己掌机的,除非固定了一个镜头不动,他就不掌机了。摄影师没权说他的,徐克当时是监制,很信任我,就说摄影让我弄。于是现场用两台机,我一台,程小东一台,程小东拍他的,我拍我的,最后就让程小东自己挑用哪台机的画面。结果后来看样片我就故意问他,“导演,你为什么老是用我构图呢”,结果他一生气,摄影机碰都不碰了,我好强嘛,一定要就比他拍得更漂亮,不然我觉得很丢人,自己是摄影指导,为什么给导演抢了机器去拍。
南都娱乐:说来你和香港这些大佬导演们的合作看起来也很随意,虽然你是拿香港金像奖拿得最多的摄影师,比如和吴宇森的合作,你是在他落寞的时候和他有过合作,他一鸣惊人之后却没有再合作了。
黄岳泰:是啊,吴宇森他当副导演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他当时的头发长过肩,花名是“法国飞”,那时候他抑郁不得志,拍一些喜剧,后来去了新艺城,新艺城派他去台湾做宣传、发行,他不爽就就埋头写剧本,后来一鸣惊人。之后每次碰面都说要合作,那时他还没拍《赤壁》,在《赤壁》他也换过摄影师,换来换去他都要本土的,他在美国拍,肯定用摄影工会的人,因为用工会的人才是大导演,还是得看人下菜的,如果全班底都用内地的话,政府、单位瞧他就会很不同了。
老来淡然
“最贵的摄影师不是我,是鲍德熹啊”
提到黄岳泰,获得九次金像奖的金牌摄影师这个光环会容易让外界觉得要找黄岳泰拍片的价钱一定很高,黄岳泰为此深感无奈,于是他监制了一部新导演执导的800万成本的片子《跑出一片天》,并担任其摄影指导,就是为了证明请他并不贵。
南都娱乐:以你现在的名气,应该不会去拍小成本电影了,可最近上映的《跑出一片天》,你是监制和摄影,这是扶植小成本电影么?
黄岳泰:《跑出一片天》投资也就800万,关键是我在证实我不是好贵,因为好多人说我好贵不敢请我,我很不甘心。你找过我谈吗?问过我价吗?最贵的摄影师不是我啊,是鲍德熹啊。当然接拍小成本电影,我也会降价的,器材人手都会降价,第一看喜不喜欢拍这个戏,第二看对手是谁。
南都娱乐:在香港摄影师中,据说你是第一个有经纪人的?
黄岳泰:对啊,是从拍成龙的戏开始的,当时是成龙的经纪人说“我当你经纪人好吗”,我说这样听起来不会觉得很大牌?人家会说黄岳泰好拽喔都有经纪人,不过确实争取自己福利的时候很难开口,有经纪人会比较好,不会那么容易得罪人。
南都娱乐:据说华谊要开拍《画皮2》的时候,本来想尝试用新的摄影师,但是《画皮1》原创班底一致希望你继续担任《画皮2》的摄影师,包括赵薇也都力挺你。
黄岳泰:像范冰冰、刘亦菲就曾要求导演能不能用黄岳泰啊,赵薇确实也推荐我去《画皮2》啊,赵薇结了婚之后收身效果比《画皮1》还好,她自己看片都说,你拍得我好漂亮,她够胆说这是她从影以来她演得最好的一部戏。其实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咯,摄影师没必要把演员拍得漂亮,我把剧情拍出来就行了。他们那么大腕知道自己要拍特写,都会自己上来给我试光的,不用光替的。一到拍特写的时候,他们都站定定给我试光,就为了能被拍得更漂亮。
南都娱乐:拍电影拍到现在,你有没有什么遗憾?
黄岳泰:我的遗憾是到现在没当成一个成功的导演,我以前当过导演,但一开始不懂得如何控制预算。我现在仍然在学习,我每部戏拍完都至少瘦十磅,每天收工回去不是睡觉,还要喝酒,想想我这一天拍的东西对不对,不拍戏我生活中是个废人,我不是拍电影就是看电影,一个晚上可以看两三部戏,每天都在读3D的课程。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