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鲁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介绍鲁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介绍鲁迅

介绍鲁迅范文1

【关键词】炉水泵;故障处理

炉水泵电机是大型发电厂强制循环锅炉、加速锅炉的强制水循环,提高锅炉热效率的关键设备,可以说是强制循环锅炉的心脏。由于炉水泵直接参与锅炉的高压、高温水循环,工作条件十分严酷、工作性质又十分重要,如何提高炉水泵,特别是炉水泵电机的可靠性对电厂安全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炉水循环泵的结构比较特殊,检修方法与通常的电机存在很大差异,维护保养也与众不同,下面我就介绍一下炉水泵。

1.炉水泵循环泵的结构特点

炉水循环泵是锅炉系统中承受高温高压的一种无轴封特种水泵。一般用于强制循环炉、直流循环炉和控制循环锅炉的系统中,因具有起机快、控制灵活等优点。自1959年第一台200MW的强制循环炉在英国High Marnham发电厂投入运行,至今已发展了五十多年。

2.炉水循环泵电机的结构特点

早期炉水循环泵电机有屏蔽式和湿定子两种结构,屏蔽式电机存在绕组冷却困难,屏蔽套易碎、膨胀、翘曲、现场修复难等问题和电机效率低的问题。目前炉水泵电机采用湿定子结构可避免上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湿定子的电机结构特点如下:

(1)泵的叶轮和电机转子装在同一主轴上,置于相互连通的密封压力壳体内,泵与电机结合成一整体,电机在下面泵在上,避免在电机内部聚集气体,减少气体对绕组和水轴承的危害。

(2)泵与电机之间采用无轴封结构,淘汰了轴封结构。

(3)泵体与电机是被分隔的两个腔室,中间虽有间隙不设密封装置使压力可以贯通,泵体和电机腔是等压的,但泵体内的高温炉水(300℃以上)与电机腔内的水(65℃以下)是不同的水质,正常运行时两者是互不交换的。

(4)电机运行时,转子带动小叶轮产生内循环动力,电机腔内的水通过外置的高压冷却器的热交换,使腔内的水温保持在65℃以下,当电机停机内循环动力消失,高压冷却器基本失去热交换功能。

(5)采用水轴承,很大程度的简化了炉水泵轴承的结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均不低于油轴承。

(6)采用了耐温耐压的湿定子绕组线,改善了绕组冷却条件,提高了电机效率。

(7)为了保证炉水泵电机的冷却,设置了高压循环冷却系统和紧急注水冷却系统。

(8)由于电机采用的交联聚乙烯绕组线和水轴承都不能承受高温,所以炉水泵电机运行温度必须控制在65℃以内。

3.炉水泵循环泵的故障分析

炉水泵电机的故障形态大致分析如下:

3.1第类电气绝缘故障是主要故障形态

炉水泵电机的故障一般都是绝缘电阻明显下降,如6KV电机下降到200MΩ以下可以认为都有不同程度的电气绝缘故障,然而电气绝缘故障的原因是多样性的(详细分析请见电气绝缘故障原因分析)。

3.2第类推力轴承故障

推力轴承故障是一种常见故障,除了长期运行造成的推力轴承轴向间隙超标,还有一些原因也会造成推力轴承加速损坏:(1)有些电机腔内有金属颗粒或杂质。(2)选用设计参数PV值偏高,轴向推力过大。(3)金属推力盘镀铬承磨层脱落,(4)非金属承磨板与金属推力盘开裂脱和落,(5)高温炉水渗入电机,烫伤轴承。(6)电机内循环水不畅,缺水运行。(7)推力轴承轴向间隙超标。以上原因都可能导致推力轴承的非正常损坏。

3.3第类导轴承的故障

导轴承的故障现象和原因大部分与推力轴承相似,泰勒公司采用的分块式导轴承问题相对多一些,导瓦是由金属母体和塑料瓦块粘接,经常发生塑料瓦块和金属母体开裂、脱落现象。导瓦外圆有一个凸块,凸块顶在导轴承座的支撑圈,长期运行后在支撑圈上压出一个凹坑,最深时能达到1mm,严重时造成定转子扫膛。

3.4第类转子故障

(1)转子轴为细长轴,叶轮档与泵侧导轴承距离较长,转子轴刚度不足也会发生轴弯。(2)定转子采用开口槽,长期运行造成转子汽蚀,定转子气隙超标,严重时会导致定转子相擦。(3)国产炉水泵电机转子平衡护环,由于公差配合的紧量不够,运转中在电动力的作用下发生轴向窜动,撞击“C”型轴用挡圈,致使挡圈断裂成数段,并划伤端部线圈。

3.5第类电机内流道堵塞

主要发生在超临界炉水循环泵上,炉水泵位于整个锅炉的最低处,由于炉水泵仅在机组启动时和停机时使用,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大量的炉垢和杂物堆积在电机的热屏上,由转子轴与热屏的间隙掉入电机腔内,随着电机内循环水流动堵塞过滤器和电机内流道,引起电机运行温升高,严重时会导致电机缺水运行,造成轴承严重损坏。

3.6第类安装操作不当

炉水循环泵在安装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实施,对电机吊装、主螺柱的紧固、水质、注水方式、流量、阀门的操作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安装不当可能会发生以下问题:(1)炉水循环泵泵壳与电机热屏法兰面渗漏。(2)叶轮和电机转子变形。(3)扩散器口环变形,(4)严重时推力轴承座受损。

3.7第类端盖密封面渗漏

进厂检修时较难判断,发现有几台在端盖面上有月牙形水锈斑痕,应可判定为有微渗漏现象发生;其中一台在修复后,进行26MPa水压试验时,有点滴渗漏现象,重新拆开发现端盖密封面上有一处微小铸造缺陷,处理后得以解决。

3.8第类密封导电头的密封渗漏是较少发生的故障

泰勒炉水泵电机的导电头“O”型密封圈阻流圈,出厂装配位置偏移,有微渗漏现象发生,处理后得以解决。KSB的导电头绝缘杆开裂也会造成渗漏。

3.9第⑨类叶轮及扩散器故障

该故障一般是由于推力轴承或导轴承严重损坏,造成叶轮和扩散器严重磨损,电机堵转。

4.电气绝缘故障原因分析

电气绝缘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

(1)线圈端部局部击穿点、长期带故障运行甚至烧断绕组线。分析其主要原因:绕组线本身绝缘缺陷,绝缘层有疵点;KSB泵线圈下沉;穿线时绕组线损伤;过热变形;薄绝缘绕组线绝缘薄弱,击穿现象多。

(2)铁芯槽内线圈局部击穿点,甚至烧坏铁芯。分析其主要原因:绕组穿线工艺损伤;绕组线绝缘局部疵点;过热变形;泰勒公司槽内没有槽楔绕组线,振动易磨损绝缘。

(3)严重烫坏定子绕组线、绕组线的绝缘变形呈多边形断面状,表面PA层呈粉状脱落,PE2绝缘层粘接成板状块。分析其主要原因:大部分发生在备用泵停转状态,高温炉水长期渗入;下端盖密封有微渗漏现象;KSB泵发生较多;运行操作不当。

(4)中性点接头渗水导致绝缘电阻下降,甚至有中性点接头炸开现象,接头处有铜绿,绕组接头的根部绕组线绝缘损伤,绝缘电阻下降、甚至为零。分析其主要原因:中性点接头工艺结构设计不合理,没有自密性;制作工艺不良。采用聚乙烯模压熔接绝缘工艺、高温模体在操作时烫坏。 (5)绕组绝缘电阻下降,受气候影响,擦干净密封导电头,烘干后绝缘电阻又能回升。分析原因为导电接头的外绝缘套管为塑料件,耐气候性能差。

(6)导电头连接电缆缠绕或与转子相碰磨损绝缘直至绝缘为零,分析原因为连接电缆过长;连接电缆固定不当。

(7)机械故障造成绕组损伤,严重时绕组多处切断,分析原因为上导轴承螺栓或破碎的瓦块掉入电机定子中,造成电机定转扫膛,线圈破损。转子轴套档圈掉入定子,造成线圈损坏。 [科]

【参考文献】

介绍鲁迅范文2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干气;燃烧;ECS(自动化集散控制系统)

0 前言

在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为一种技术比较成熟的新炉型,以燃烧效率高、适应煤种广、负荷调节范围大、环保节能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生产成本压力与日俱增,而作为石油化工产业副产品的干气如何得到有效利用也是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炼油干气是由催化干气、焦化干气、重整干气、加氢裂化干气和常减压不凝气组成的易燃易爆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氢、氮、甲烷、乙烯、乙烷、丙烯、丙烷等。目前,干气再利用的方法有:从干气中分离氢,干气与苯烷基化反应制乙苯,回收乙烯和部分轻烃等,剩余的不可利用部分除了作为石油加工装置加热器燃料外,大部分通过火炬对空燃烧而浪费掉。用干气代替部分燃煤,用作锅炉燃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既减少了原煤消耗又为干气的有效利用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1 设备状况

锅炉为济南锅炉厂生产的3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床下油点火循环流化床燃烧方式,一次风承担床料流化和床下点火供风,返料器风室供风,二次风从炉膛前后左右进入燃烧室,作为调节燃烧的调节风,旋风分离器后依次布置有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省煤器、二次风预热器,一次风预热器等受热面。

ECS是一款新一代工业自动化集散控制系统,是集实时监控、实时报表、逻辑控制、系统拓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操控系统。目前该系统在各种工业生产装置特别是石化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干气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应用的实现途径

干气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应用是以代替部分原煤燃烧放热产生蒸汽的方式实现的。干气中的氮、氢、甲烷、乙烯、乙烷、丙烯、丙烷等与氧燃烧放热生成NOx、H2O、CO2、CO等,化学方程式如下:

N2+O2NOx H2+O2H2O CH4+O2CO2+H2O+CO

C2H4+O2CO2+H2O+CO C3H6+O2CO2+H2O+CO

C3H8+O2CO2+H2O+CO

其中,N2燃烧产生NOx,对锅炉脱硝装置增加了负担,而甲烷、乙烯、乙烷、丙烯、丙烷燃烧主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生成量极低,只有送风不足的情况下一氧化碳含量才有所上升。干气的热值较高,在38000kJ/kg左右属于高热值优质燃料。

干气在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有两条途径:一是在点火系统做点火热源使用;二是直接在燃烧室燃烧。工艺流程是:炼油来的干气首先进入气柜,气柜后由一台压缩机加压后分两路进入循环流化床锅炉,一路经调节阀进点火系统,一路经调节阀进锅炉燃烧室,在点火系统中与点火油枪并列布置2个干气燃烧器,而进入燃烧室的干气为了保证炉膛温度均匀和受热面均匀受热,在燃烧室中部左右两侧相对布置4个干气燃烧器。为了实现自动化控制,压缩机、调节阀等直接拓展连接到ECS系统中,控制图如图1。

控制原理:压缩机采用就地和远程控制,两种启停方式。压缩机和电动调节阀远程控制由ECS实现,点火系统由电子点火器引燃干气,亦由ECS控制,根据ECS实时监测的点火系统升温曲线,通过ECS系统对点火系统的调节阀进行调节。燃烧室干气的调节,由于锅炉燃烧室温度在850℃以上,直接由干气燃烧器喷入,通过ECS对锅炉各项热工信号的实时监测,对调节阀进行调节。

3 干气的燃烧调节

图1

3.1 在点火系统中的干气燃烧调节

锅炉点火时先用电子点火器引燃干气燃烧器,干气调节阀开度10%,干气点然后开送风机至流化风量,然后根据料床升温曲线逐渐加大调节阀开度,在达到投煤温度前,若升温曲线过低则再投入点火油枪,辅助升温。投煤后,当床温升到850℃以上后开始逐渐减小调节阀开度,直至全关。点火系统干气解列后则投入锅炉燃烧室的干气。

3.2 在锅炉燃烧室的干气燃烧调节

当料层温度维持在850℃以上,点火油枪和点火干气燃烧器全部关闭后开始投锅炉燃烧室的干气燃烧器,首先适当加大二次风量,然后打开干气调节阀,根据锅炉负荷变化调节干气调节阀开度,干气调节原则是先加二次风再加干气,先减干气再减二次风,风量以满足燃烧为准,不宜过大或过小,一次风只作为料层流化用风,禁止用一次风调节燃烧。

3.3 干气燃烧调节易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1)在点火过程中投干气时,调节阀开度过大过猛易导致升温剧烈,热膨胀不均匀,引起炉体、水冷壁等断裂,床温保持在850℃以上,开始解列干气时,若过快过猛可能导致床温急剧下降而灭炉。预防措施是勤调、少调,避免调整过大过猛,每次调整后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稳定各项运行参数。

2)在运行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风量配比不合理,风量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以及不按调节顺序操作。风量过大,易导致锅炉上部及返料器、过热器等温度下降,使过热蒸汽的温度和压力达不到生产要求;风量过小,则导致干气燃烧带延长,甚至在烟道中燃烧,使返料器、过热器、省煤器等所有受热面均超温,而不按调节顺序操作,则易引起干气在燃烧室或烟道中爆燃。预防措施是勤观察、勤调节,勤调、少调,避免误操作和违章操作。

4 小结

在目前燃煤价格高,干气有效利用手段有限的条件下,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燃烧干气代替部分燃煤,无疑是经济可行的,展现出了良好的商业前景和环保优势。

【参考文献】

介绍鲁迅范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方法与过程:朗读、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

4、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思考交流。

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二课时

一、复旧迎新,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1、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

2、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3、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1、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2、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3、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1、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学习新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笑谈“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介绍鲁迅范文4

一、“走近”鲁迅,让学生的阅读兴致倍增

鲁迅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应该“走近”鲁迅,即让他及其作品走下圣坛,用通俗的眼光解读鲁迅和他的经典文学。孟子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往往是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他们坚持走“知人论世”的传统教学途径,在导入新课时特别注重“作者简介”的环节,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些教学环节是空洞的、“大而化之”的“简介作家”,可能导致学生对鲁迅产生敬畏感;有些教师在介绍作者时,总是喋喋不休地“授予”鲁迅“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之类的“光环”,其神态与语气恰似孔乙己教店小二写茴香豆的“茴”字一样。显然,这样的“简介作者”对于解读文本的主旨是甚为“渺茫”的。以此,我们必须把鲁迅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介绍,可以适当地补充作者的轶事趣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活着的鲁迅就在身边,并自然的对阅读鲁迅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减少由于特别的“敬重”而“畏惧”甚至“疏离”鲁迅的现象了。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风筝》一课时,就结合《鲁迅自传》(初中语文所选的范文)介绍鲁迅的童年,特别是其父的早逝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以利学生轻松理解鲁迅为何希望弟弟要有“大出息”,不要“玩风筝”的“本心”了;同时,由于此文所在单元的主题也是“亲情”,我就着重引导学生从这一个“角度”去理解文本主旨,这完全学生的心智的。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的阅读活色生香

鲁迅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波澜不惊的,既没有莫泊桑小说情节上的波澜起伏,也没有契诃夫小说那种不动声色进行讽刺的冷幽默,鲁迅作品的背景是凝重的、灰色的,语言隽永、凌厉。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时,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沿着学生学习的思路去引导,不仅自身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学效果会更理想。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首先要求阅读范文至少两遍,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勾画出来。然后,让他们结合课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下问题:刘和珍到底属于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要称刘和珍为“刘和珍君?”并要求学生从文本中选择相关的词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一一回答上述问题,结果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当然,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小儿科”。但是,我的理由有两个:其一,学生能理解这些足够了,若把那些高深的学术研究成果“告诉”学生则是画蛇添足;其二,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反复阅读,特别是经典作品更需要“重读”。假如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重读”,或许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个性化。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的阅读理性攀升

教材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金钥匙,目前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而定鲁迅作品,本身就是思想美、语言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有比较突出的思想意义导向,即尊重生命、关注自然、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带领学生走入其中,让他们感悟鲁迅对信念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切身感悟其中的历史的厚重、世事的沧桑,催人泪下的奋争、感天动地的悲壮……师生互动合作,一起吸收仁义、诚信、和谐、自省、谦让等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得到理性攀升。诸如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由之态和自在之趣,能激发他们呵护生命、探索自然的美好感情。

介绍鲁迅范文5

七年级上册第11课《春》,作者为朱自清。注释①:选自《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作者为老舍。注释①: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作者为鲁迅。注释①: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何谓注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解释”之义,而百度百科解释为“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大多数学生除了课本,课外辅助资料较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这样的注释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较好的解释和助读作用。最好将课文下的注释①进行拓展延伸,增加“资料助读”一项,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出现,附于课文之后。学生阅读时再加以教师的生动解说,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阅读视野,深入文本阅读,而且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现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点个人体会。

一、 了解文学常识

注释①的一两句话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在接触文本之前,应该让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有初步且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可在课文之后附上“资料助读”,以知识卡片形式呈现。教师介绍时,可结合朱自清的生平作简单介绍,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朱自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就应该全面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为今后学习鲁迅其他作品作铺垫。另外《风筝》一文涉及鲁迅的弟弟,所以资料助读中也应该增加相关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 拓展阅读视野

在介绍一些作家作品时,资料助读的内容是可以进行延伸拓展的。有的资料介绍可能与文本无关,但对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学段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第7课《变色龙》,可以在课文后附上资料助读,将作者契诃夫与另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的简介及代表作品并为一起进行介绍,从而激发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喜爱。

三、 深入文本阅读

资料助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内涵。如在教授陶渊明诗歌时,可做知识卡片,简介陶渊明一生为官的经历及东晋社会的背景。了解相关背景之后,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热爱自然、躬耕田园的情趣,也能感受到诗人在《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又如,在教授冰心《荷叶母亲》时,如果不作资料助读,只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文章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以此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如果作资料助读, 则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代表作品――散文诗集《繁星》《春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即“爱的哲学”。

四、 培育民族精神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此时,资料助读可以不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不是课外阅读的推荐拓展,也与文本解读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它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在教授朱自清作品时,资料助读中可以介绍“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这一点正体现他作为民主战士不屈的尊严和骨气。

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料助读,学生的学习恐怕只能停留在故事、人物、写法的层面上。然而,语文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叩击学生的心灵,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

介绍鲁迅范文6

【关键词】鲁迅;书籍装帧;设计元素;版画;中西结合

一、鲁迅的版画情节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版画在中国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付出了毕生的力量,可以说,他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版画情结。鲁迅有目的有意识地引进和介绍国外新兴版画,并举办版画培训班以指导和培养年轻版画家,使版画在唤醒民众、宣传革命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民族危机时刻战斗力最强、最具艺术个性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① 鲁迅先生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

鲁迅对于版画的痴迷,除了由于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非常热爱美术这个原因以外,与版画的独特性及革命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当时,国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识文断字都存在一定难度,更别说去理解鲁迅文章里的深邃内涵。而木刻版画以图画的艺术形式出现,具有直观明了的优势,较之文学作品更易于宣传进步思想,启迪国人灵魂。鲁迅推广版画,是“为了大众,力求易懂”,是想让国民明白地了解进步思想,接受进步观念,从而改变愚昧麻木的状况。同时,版画简洁、有力,黑白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其它画种所不及的。其犀利的刀技法与坚硬的痕迹,适于体现苦、涩、辣的感觉,具有较强的鼓动性和战斗性。鲁迅正是敏锐地发现了木刻版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在启迪思想、服务普罗大众方面潜在的巨大艺术作用。

若是离开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扶植,中国现代版画很难有今天的普及和成绩,因此,鲁迅先生也被誉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正是鲁迅先生的倡导下,木刻版画不仅作为一种绘画种类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适应当时革命需要的工具,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②

二、鲁迅书籍的设计风格

鲁迅一生为大约六千多个书籍亲自设计书籍封面、装帧,封面设计是鲁迅书籍装帧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不仅在创意上新颖独到,还能巧妙运用图形、字体、色彩等元素,营造书籍的整体氛围,体现书籍的内涵,使书籍风格在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中处处体现,从而使得封面上的每张图、每个字、每块色、每个点、每根线都成为表现书籍内外形神兼备的要素。

鲁迅的作品多写自己的大痛苦、大激愤、大绝望,他在封面设计的色彩运用上自然也留下了独有的个性特征,除了能反映出他独特的审美观外,还能间接地反映出书籍本身内容的格调特征和文化内涵。鲁迅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主要呈以下特色:

1.喜用黑红两色。红色是中国传统色彩,在鲁迅书籍封面中被大量使用。但这里的红决非节日中那种喜气洋洋的大红,而是一种暗红,近似于国画色中的胭脂红。黑色也是鲁迅书籍封面上的常见色。鲁迅的许多书籍封面上都有黑色元素。黑色调的封面,通过精心设计后,毫不枯燥乏味,反倒回味无穷,越发透出一种书卷气。

2.吝用色彩。鲁迅书籍装帧的很多作品吝用色彩,一般一到两套色,还有很多为单色印刷。这不仅因为受当时印刷条件的限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实用与美观统一的审美观念。

3.巧妙借用纸色。这是鲁迅书籍封面色彩的又一特点。鲁迅书籍封面一般用纸多是白色,设计时即将白纸当作白色用,还有些纸略带底色。不仅节约印刷成本,又突显纸张特色。

图形、文字、色彩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衬托。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在视觉要素的运用上,图形表现方法灵活、兼容并蓄,文字新颖多变、个性鲜明,色彩运用惜色如金、以少胜多。③正是基于对这些视觉要素的巧妙运用,使其书籍的封面达到了内容美、形式美、意蕴美的境界。

三、版画与设计的巧妙结合

在1920年代末,鲁迅由文学插图接触到版画,并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现代版画的巨大发展潜力。为了提倡这一艺术形式,他适宜地采用了书信、画册、装帧、讲座、展览的方式传播和推动现代木刻艺术发展,使学习木刻的人数和范围得到了迅速扩大。

首先是艺术手法的互补。在鲁迅从国外引进的一系列版画中,有很多都是借助文学的手法来完成的。在此同时,鲁迅在引进这些版画的时候也意识到了绘画思潮若能走在文学的前面,反而能刺激文学形式的创新,鲁迅把这种创新体现在了木刻式的文学插图与书籍装帧上。鲁迅曾亲自设计过很多木刻插图和封面,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为艺术手法互补的经典。

鲁迅的封面设计中,还特别注重字体的设计。他根据书籍整体装帧的旨趣和需要,将美术字设计成丰富多样的形态,呈现出或开张、或收敛,或阔大、或秀颀,或厚重、或轻灵的气质与特点。在笔划设计上,多将笔划抽象,概括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样,使字体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时代感。可以看出,鲁迅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上力求汉字的变形,使文字更加偏向版画绘画的感觉,这是对传统汉字的创新,在内含“民族性”、“东方之美”的同时,又融合了西方版画的元素。这种新颖多变、个性鲜明、活泼和谐的设计风格,不仅能够很好的体现主题的精神和气质,还能与封面图形风格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字意相符、字图相谐的视觉效果。

鲁迅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也是极大的受到了版画元素的影响。鲁迅的设计的封面,通常吝于用色,绝大部分是单色印刷,还有一部分只用了一到两套色。甚至有的书素面朝天,只有黑白两色,但图形通过精心设计后,毫不枯燥乏味,反倒笔墨单纯,画面清新淡雅,富有韵味,回味无穷,从外在形式到内容都很好的传达了书籍的主旨。这便是版画元素在鲁迅设计中最广泛的体现。这种版画的印刷方法,不仅节约成本,还使封面既醒目,又不太刺眼。

综上所述,通过我们对鲁迅书籍装帧艺术的剖析,我认为,无论是走“民族”的艺术道路还是走“世界”的艺术道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回顾过去、审视现在、探求未来。鲁迅在美术和设计的结合方面,为我们最初了很好的典范,广泛的涉猎,深厚的知识积累,勇敢的实践创新,都是设计家们应当思考和借鉴的。

注释:

①李波:《鲁迅的版画情节》,《鲁迅研究月刊》,鲁迅研究博物馆,2013年05期,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