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童年趣事作文400字

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文1

那是我6岁时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独自一人提着水桶去捉鱼。来到河边,我拉起袖子,又拉起裤子,走进小河里,冰冷的河水在我的腿上逗留,使我等说不出话来,不过没关系,等一下我就能得到“战利品”了!

哟!一只小鱼游了过来,我连忙用手去抓,可是,小鱼的反应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快,眨眼间便消失在的波纹之中,我想放弃了,可我又想:“捉鱼嘛!一定要小心!还要有耐心!

嘿!有一条鱼游了过来,我腿脚微微弯曲,两只手高高举起,屏住呼吸,定眼一看,我跳跃起来,往鱼扑去,不料,腿脚一滑,一头载进水里,鱼没爪着,倒把自己喝进了一口水,还变成了落汤鸡!我气得火冒三丈,举起拳头往水里打。

功夫不负有行人,经过我三番四次的努力,终于抓到的第一条鱼,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水桶渐渐满了起来……

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文2

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去桂林游玩的日子!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和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坐上了火车。

坐火车的时间可真漫长啊!就连我们平时最爱玩的“金钱乌龟”都玩厌了。嗯,玩什么好呢?“让我教你们玩扑克牌游戏‘21点’吧!”妈妈提议。我和小伙伴们一致回答:“好!”

游戏规则:由2个以上的人玩,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还有52张牌,每人发2张牌,用牌面上的点数巧妙地运用四则运算法,然后决定是否再要牌,最多5张。最早算出21点者为胜,其次不到21点而离21点越近者胜率越高,超过21点者则输。

游戏开始了!摸完牌后,就到了最重要的环节——计算!我看了看自己的牌:9、10、7、6、10,“我算出来了!7×(9-6)+(10-10)=21!”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还真要点儿水平呢!我暗暗想。接着,心颖说:“我也算出来了!(3+4)+(10÷10)+4=21!”莹彤和琪琪异口同声地说:“我也算出来了!”莹彤脱口而出:“(2+9-8)×(3+4)=21!”“(5+6-4)×(10-7)=21!”琪琪说。

我们玩得乐此不疲,计算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准确。“21点”真好玩,它不仅让我们开心快乐,更重要的是还锻炼了我们的计算能力。

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文3

“啊,苍蝇!”

随着一声尖叫,我们看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她的汤里捞出一只苍蝇,脸上带着恐慌的表情。

“来,我们想想看,这只可怜的苍蝇死之前会说些什么?”我忽然提议道。

张恩硕首先说:我觉得它会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嗯,好,好。”我评价道。

“我觉得它会说:‘苍蝇万岁!'这是苍蝇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怎么样,不错吧!”梁健也不甘示弱。

“嗯,还行,只是把这样的豪言壮语用到一张小小的苍蝇上,也未免太大材小用了吧!”

“我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在苍蝇上吧!”

“我觉得,它会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本想流芳百世,不曾遗臭万年。”

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文4

我的心,

随之冷却,

这失去的梦。

飞去天边的梦,

不会因我而归回。

我怀念过去的日子,

天真无邪和朋友一起,

忘不了走得了我心无奈。

究竟除了哭泣我还能怎样?

这些朋友究竟去了哪里。

我的童年有去了哪里。

是不是被我脚下的,

汹涌的海浪卷去。

又被那可恶的,

大鲨鱼吞食。

总而言之,

这童年,

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文5

那时候,我在农村,家境不算富裕,可家人对我的爱,却比别人富裕一百倍。我喜欢和宫文浩去“爱的花园”玩耍。

“爱的花园”那个拥有爱和花香的地方,我的童年几乎就在那度过的。“爱的花园”这个温暖的名字,是我给它取得。我和宫文浩喜欢用那里的花编花环,编一个五彩缤纷的美丽花环。那里的花好像拥有魔力,编出来的花环比别处香百倍。响股不用重锤,我编出来的花环自然也很香了。

那里什么都有,花儿香气四溢,蝴蝶慢慢飞翔,蟋蟀轻轻歌唱,多么美丽的场面,使人不想打破它。那里的花儿也不拘束,想长多高,就长多高,想有多香,就有多香。

有一次我生病,好久没出门,奶奶带我去散步,我见到“爱的花园”就像枯木逢春,就像老鼠见到大米,我的病全好了。

童年趣事作文400字范文6

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是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元方式,它带给语文教学新的元素。十多年来,大家使用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享受探索的乐趣,也增加了许多困惑。当课程改革走过了15个年头,我们重新检讨人文主题组元教材的得与失,对完善教材编写,引领教学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主题的内涵

谈到语文教材,大家都会提到“人文主题”,但什么是“人文主题”,我们又很难说得清。检索中国知网,翻检相关文献,结果令我们失望。为此,我们只好把目光集中在语文教材上,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的调查分析,搞清楚这个问题。

查阅文献,可以看到“人文主题”“人文话题”“主题单元”“单元主题”,但什么是人文主题,似乎大家都知道,所以就鲜有论述。我们只好把目光聚焦在当下的6种高中语文教材、8种初中语文教材上,考察这些教材编辑理念、组元方式,试图从中得出结论。

综观上述所列6套教材,我们发现,不论是人教版的单元组元还是语文版的混编组元,不论是鲁人版的人文话题还是苏教版的人文主题,大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学生身上,都把学生发展放在了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元方式看,似乎都在往“人文”上边靠。人教版、语文版虽然强调文体,但是也不是不顾及人文话题,2012年人教版修订教材时就开始在作文部分体现了人文话题特征。

如果将这些主题归纳一下: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鲁人版高中);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道德修养、人生体验(苏教版初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些主题、话题涉及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么,这些文化现象是什么?《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所谓人文主题,就是指承载文化特质的主题。以这种主题凝聚课文,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这就是当代语文教材的新特征。

二、为什么要搞人文主题组元

2001年实施课程改革,各家出版社应时推出“新课标”语文教材。虽然编辑理念有所不同,但是组元方式大同小异。为什么新课程改革会催生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呢?

第一,时代使然。大家都还记得,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批判语文教育的文章,《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纷纷加入,痛扁语文教育。标准化考试难倒作家,儿童作业大人不会做。鄢烈山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在于‘立人’‘立国’。‘立人’既有问题,‘立国’也就可忧。”钱理群先生指出:“面对日趋商业化与工具化的教育,面对人的独立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压抑,我们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的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②社会的舆论开始关注“人”,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以前我们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学生已经沦为被压迫者,要解放他们,语文教材理应承担起应有责任。“人文主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第二,课程性质使然。2001年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既然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那么,语文教材就必然要体现这一特点,人文组元也就是最好的追求。洪宗礼先生指出:“新教科书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这里所说的教材内容和结构的优化,不仅指范文系统的优化,还应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系统的优化;不仅指这些内容本身的优化,而且包括教材各个部分之间组合的优化。”课程性质是课程的灵魂,教材的编者就要把这个魂落地生根。

三、人文主题组元教材的得与失

人文主题组元教材是教材发展史上的创新举措,是教材编写者践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创新性实践。这种创新对引领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视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但一味追捧也不是学术研究应有之义。

1.反思人文主题组元的“得”

第一,“人文性”落地生根。“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课程改革将“为了每位学生发展”作为核心,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树人”“立人”就成了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顾振彪先生指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教材编排方式来说,普遍采用‘主题一情境’式。过去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者以内容为本,从学习内容上分类组元;或者以训练为本,注重学科体系的建构,按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组织教材。在‘主题一情境’式教材中,‘主题’是指统摄一个单元所有阅读材料及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文化主题,‘情境’则指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背景。‘情境’由‘主题’申发,‘主题’靠‘情境’呈现。”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实践的链接纽带,教材将“人文性”落到实处,教学实践也就容易做到实处。

第二,围绕学生需求选文。教材的选文也称教材的文选系统,这个系统的建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找到一个大家满意的标准。几十年的教材编写,我们崇尚三大文体组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我们强调螺旋上升、逐步发展。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选文追求高大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人文主题组元打破了原有的选文格局,文体的藩篱被拆除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了。“苏教版”教材的《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很适合学生阅读,“语文版”教材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生命之舟》(梁家新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选白当代生活,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这种选文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第三,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结晶,它记载着人们的探索。而人文主题则撷取了文化中的精华奉献给学生,这种奉献是有价值和意义的。“鲁人版”“苏教版”都十分关注经典的古诗文,且考虑具有地域特色的选文,“鲁人版”的儒家经典比例最高,“苏教版”吴文化经典作品比例较高。这些作品历经时代的洗礼,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用民族文化精粹滋养学子,这是对下一代负责任。

2.反思人文主题组元的“弊”

第一,文体杂糅,不利于教学。人文主题是一个标志,在这个标志下选择什么文章,各家出版社都铆足了劲,进行了多种尝试。围绕主题,编辑安排了散文、诗歌、小说、议论文、文言文,这些文章都紧扣主题,主体也明确了。但是使用时就困难了,学生前边学的是诗歌,下节课学的是小说,诗歌与小说无非是主题相近。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于是就出现了教材的二次开发。我们在许多学校发现,老师们又把课文重新整合了,仍然是文体组元。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学生习惯于文体教学,而不习惯于这种混编文体教学。正如温儒敏先生指出:“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与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

第二,生活认识错位,不利于学生发展。教材关注生活,这是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但是关注生活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有些教材过于贴近生活,又出现了与生活错位的现象,生活可以分为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我们教材的经典课文大都描写的是理想生活。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教材都关注经典作品,就是因为经典作品可以引领学生关注理想生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但是当编者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我们曾经在语文骨干教师班执教《沉船之前》,课后调查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普遍认为学会了“正确面对死亡”,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认识,学生讲课文前面有四个字“直面死亡”。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知道,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令人动情,电影中人性的美与恶令人震撼。这些都是常人对生活的认识。但编者却给课文贴了一个标签,把“直面死亡”的主题强加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发生了错位。

第三,缺乏研究,不利于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是一件影响几代人的大事,需要科学的精神。首先要研究学生。卜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艾伟等教育家不辞辛苦进行长达十年的研究,他们选出400字的短文、500字的短文、600字的短文,在城市、农村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身上做实验,验证哪些课文适合学生读,哪些不适合学生读。这种研究就是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态度,他的研究结论就是可信的、具有实践价值的。其次要研究课文。我们曾经要求研究生核对当下教材的原文,对照的结果令人震惊,一些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就是编者没有认真研究原文。某教材选编《故都的秋》时修改了一些字句,如:“原文: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课文: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中问只有一字之差:原文“青”变成了“晴”,从语境角度看,“青”韵味更丰富,“晴”语义重复。如果我们的编辑认真研究课文,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人文主题是一种标志,它不仅仅要照顾人文这个主题,更要考虑人文依附的语言文字。为了人文而人文,就会出现“泛语文化”“去语文化”倾向,这是教材编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实践者不希望看到的。

①鄢烈山《杞人忧师》第2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②钱理群《教育的真谛》,《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9期。

③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f)(J2年第1期.

④顾振彪《回望六十年语文教材编写改革的轨迹》,《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⑤温儒敏《就语文新课标的学习谈九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 2012年第3期。

上一篇写物作文

下一篇介绍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