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管理类专业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1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研究,创新创业

时代在进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不断进步,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也越来越高,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大趋势,更是对教育发展水平的考验。高校应构建什么教学方法与体系,培养什么样的创业人才,是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新课题。

一、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与质量,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创新能力、进步能力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表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加强创业教育的渗透,可以在未来逐步优化我国人才结构资源,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在经济增长中实现全面、快速、健康与稳定的发展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是目前的重要课题,有针对性的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能够保障与促进经济增速,是目前高校的重要目标。

二、经济管理类创业教育的基准点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体现,更多的是经济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客观需求,社会竞争强烈呼唤一些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其中,创新人才具有核心竞争力,他们可以为各个领域提供发展的灵感与源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所以,要将教育作为强国发展的支撑点。从另一个侧面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育发展也同时需要经济作为坚实的后盾,经济发展的程度无形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知识与思想,通过科学研究来创造知识与功能,作为强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创业教育非常重要。

三、如何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

(一)重视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何时都要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方针,培养学生,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在指导思想上人格的自由及个性的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里面,学会知识、学会为人与处事,才能学会成长发展与创新创造;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同时强调基本品德养成同样重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性与积极性;贴近学生们关心的社会热点与社会实际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提供创业的灵感;加强学生心理变化,重视健康教育,关注重视大学生心理与自尊、自强、自律、自爱等品格养成,增强学生接受考验的承受能力,形成具有多样化、开放性特点的思想政治指导工作教育内容。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努力建设一种能体现时代特征与学校文化的校园氛围,突出文化素质的教育,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同时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艺术、体育娱乐活动以及专题教育活动;也可以开展对学生有帮助的创业活动,请一些创业者分享成功的个案;举行各式创业创新计划的比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及创业理念,形成活跃的创业思想氛围。

(二)重视社会实践

想要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就要构建一个经济管理类的创业平台,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帮助该专业学生们开展以本专业为核心的一些自主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应在工商注册、财务管理及经营方法等方面给予专业启蒙与指导;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发展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即联手当地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以便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重要练习场所,要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及自身情况,为他们制定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以及创业的艰辛与不易,还可以在创业教育中看到社会需求在经济管理中的不足,重视自己的专业方向,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

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能够锻炼学生们艰苦拼搏、勇于创新的重要精神,强化学生们的专业创新意识,同时开发与提高学生们的专业能力与精神品质,改变学生不成熟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做好创业教育,就要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教育指导课程,开设全面的的核心指导公共课程,让学生们在经济管理专业上提高专业管理知识与水平,加强基本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要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与弹性设计,尽量增加管理类选修课,提高选修课所占比重,多元化满足学生们的创业需求,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除此以外,还要完善教育教材体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完整、系统地设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在教学计划改革中加以体现。

(四)创业教育基础保障

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保障体制划分为三部分,即硬件制度、软件体系与评价机制。

硬件方面,根据发展需求,应完善学生的奖惩与激励措施,以促进经济管理类学生加强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制定创业教育制度,使创业教育从单纯的教育向咨询转换,从垂直管理向精细化方向方展。增加培养学生创业机制教育的经费投入,将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投入资金用于教育的过程,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建设保障。软件方面,结合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需求与社会发展开展创新研究。更好的培养经管类高素质人才,鼓励与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让他们尽早参与经管类专业的研究训练,了解与掌握科研方法。可以参考伯克利大学的案例,该大学把本科科研作为本科教育重要内容,学校甚至成立了本科研究办公室,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并且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也应将研究工作作为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基础,让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与,在探索中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结语

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培养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从创新思维到创业能动性的综合教育与培养。加强经管类的创业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将学生的培养更多地以实际为出发点,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小州,叶映华.中国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2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 经济管理 推广

■一、ERP沙盘模拟介绍

ERP的全称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以下简称沙盘模拟),像原材料、厂房、资金、生产设备、人才等都属于企业的资源范畴,企业资源计划换句话可以理解为企业资源管理,就是通过计划对企业的资源进行运筹帷幄,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沙盘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沙箱,“沙箱”顾名思义,盛沙子的箱子,沙子在箱子里可以堆成任意想要的形状,而后还可以推到重来,不断的堆出新形状。后来演化成为在台面或桌面上摆放道具,来展现地形或建筑物分布等,常用于建筑楼盘的展示或战争中战略地形图的规划,其好处是可以使观看者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

而文章中提到的沙盘模拟是把企业全部的资源,如厂房、设备、生产线、资金、生产技术、仓库、存货、市场等用道具来表示,并在台面上模拟规划企业的各部门,把道具摆放在相应的部门,通过模拟经营来展示企业资金的筹集与应用,厂房与设备的建设,新产品的开发,专利技术的研究,新市场的开发,库存商品及原材料的储备等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模拟过程中通常把学生分为4-6组,每组5-6人,每组为一个企业,每个企业的启动资金是同样的,但各自的企业经营战略由各组自行商定,经过模拟租赁或购建厂房、购买设备、广告投放、接定单、生产加工产品、支付借款利息、收到货款或应付账款等环节,最终由模拟财务核算人员的同学形成财务报表,哪组的利润最大,既为胜出组。

■二、沙盘模拟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推广价值

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将经济管理划分为多个专业,像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会计、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通常只能学习一种。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面有限,如会计专业主要学习怎样通过核算出具体财务报表,物流专业主要针对仓库货物的收、发、存与配货进行管理,市场营销为企业开拓市场,增加销售额。可这些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企业都无法正常运营甚至破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更多元化的人才。

沙盘模拟采用分岗制,设置了首席执行官、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这些职务间相互协作,使各专业学生在实践了本专业所学内容的同时对相关专业也有所了解,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共赢观念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很多人认为竞争一定意味着分出胜负,自己的胜利必然伴随着战胜对手,其实不然,充分的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寻找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对手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才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机会,通过沙盘模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共赢的重要性。

正如文章前面所分析,沙盘模拟采用分岗制,分设不同的岗位,而各岗位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这就需要在CEO的领导下,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一个角色的重要性,相互配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沙盘模拟企业间的对抗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格

沙盘模拟真实的再现企业运营的艰险,像在购原材料环节,定单多下一个或少下一个都会影响下期的正常生产或资金状况,如不能按时生产完工交货,企业就得交违约金,交违约金引起资金链的短缺,这一系列的连索反应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是萎靡不振,还是奋起直追。性格决定命运,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坚忍不拔的品格,战胜困难,不轻言放弃。经营企业与经营人生都需要这样的品格。

■三、ERP沙盘模拟推广方法

1.设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

沙盘模拟因涉及知识面广,需要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知识,课程可面向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开设,但又因其较强的综合性,并且实践时需要两至三天的时间集中训练,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学习,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将沙盘模拟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各种专业有兴趣的同学聚在一起,选择周末等时间进行沙盘模拟的对抗训练较为有效。

2.组建沙盘模拟社团

因沙盘模拟有较强的专业性,首先需要学生了解什么是沙盘模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为加大学生对沙盘模拟对抗的了解,增强学习兴趣,可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形成师生共建的沙盘模拟对抗社团,宣传沙盘模拟,组织对抗赛,使学生寓教于乐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ERP沙盘模拟进入大学校园历史不长,但它具有专业性强、涵盖知识面广、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些特性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并为学生走向社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了训练平台,相信沙盘模拟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推广及应用,会为高等教育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洪浩.《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中的“无为而治”》,《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01期,第67-69页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3

关键词: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社会越来越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具备经济管理素质的高级人才。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和教育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下,在不干扰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前提下,如何把专业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较好地结合起来,是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当今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现在许多高校将管理类课程作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选课或选修课,寄希望于该类课程的开设让非经济管理类学生了解管理、成本、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的知识,学会用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为促进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一、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管理类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

1.绝大多数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是潜在需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现实需求是指已经存在的市场需求,潜在需求是指消费者虽然有明确的欲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明确地显示出来的需求。潜在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大部分需求是由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引起的。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但要着眼于现实需求,更应捕捉市场的潜在需求,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开发措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和具有一定商业意识头脑的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对管理类课程具有巨大的渴望和需求,所以接受这门课程较为容易。然而非经济管理类的大多数学生由于知识面不够广和接触社会较少,且受专业视角限制,从潜意识中认为只有本专业才是他们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认为大学期间管理类课程与自己毫无干系。

2.专业课程和外语功课的过大压力势必排挤管理类课程

在大学期间,学生除了要完成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还有大量的实验课程,为了顺利毕业和较好就业,还要努力学习外语,同时还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在这样的多重压力下,大部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管理类课程相当排斥,具体表现在许多学生逃课、旷课,在课堂上研读外语和专业课等。

学生不愿意把精力放在管理类课程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受传统认识的影响,除了与过去我们许多部门对科学管理缺乏重视有关,还源于历届学生的偏见、浅见,其中对管理课的轻视就是一种片面的、表面的认识,实际上是用感性认识代替理性认识。其次,这种传统的片面认识,既缘于对专业缺乏全面了解,同时也缘于对各门课程的真正地位缺乏基本了解。入学时,专业教育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专业,有时只凭直觉,认为本专业与管理工作是两个不相干的范畴。

3.课时较短使得教师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

为了体现专业课程的主干体系,管理类课程作为边缘性的课程,在学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出该课程的意义,与其他课程脱离,且一般限定在20~40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把企业管理的各个章节进行充分讲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样反而让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课程,与本专业关系不密切,因而也就应付了事,不是设法真正掌握,而是走过场。这样,便影响了教学效果。

4.学习方法和风格错位

文科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即人生的目的、意义、归宿,从哲学、宗教、艺术到心理学、社会学等,无不是为人生活的目的作出解释,解决人本身的问题,文科更注重精神层次,而人生的走向是需要精神去引导的。与之相对应,理科解决的则是形而下的问题,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工具。管理类的学科之于文科和理科在学习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说作为一名理科的学生,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辨能力的获得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那么作为一名文科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思辨的能力。知识的学习,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获得、智慧的升华的一种途径和工具。这种巨大反差带来的学生学习方法和风格的调整难度极大,而学习方法的不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对该课程的兴趣。

二、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管理类课堂教学的建议

1.利用情景模拟或管理难题测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生之所以对管理类课程不感兴趣,不进行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关键因素是学生的需求处于潜在的甚至是排斥的状态下,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成为首要任务。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和许多担任此课教学的高校教师的探讨发现,在开始正式讲解相关管理学内容的前期,需要利用情景模拟或管理难题测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情景模拟或管理案例,让学生在较为现实的管理中先对自己的管理水平进行测验,由于情景模拟和案例情节简单易懂省时,而学生都以能够解决这些管理问题而自豪,所以能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提示诱导(千万不要进行批判),从中找到学生管理的弊端,并进行最终的案例和情景点评,从而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这时,回答好的学生有种无比的优越感,回答存在问题的学生也意识到自身管理水平的缺陷,无论如何,大家都会在这种情景下逐步对管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2.要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类课程教学进行合理定位

学生对管理类课程不重视的总体原因还是对该课程的定位认识存在偏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确不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不应存在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内,但这不应被视为对管理类课程不重视,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管理类课程体系及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是利于摆正课程地位的一个方面。

其次,应加强专业宣传教育环节,这也是把各门课程的地位包括管理类课程正确置于专业整体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职业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掌握一门专业。因此,从学生入学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不断宣传和介绍专业,介绍本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把这一环节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把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各个教学环节给予恰当的定位,以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避免因片面的、表面的认识而造成偏废。这不仅对学生是必要的,对教师也是必要的,而且教师应该首先把握专业对课程的要求,指给学生以正确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讲,如何使课程为专业服务,也应该是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3.利用案例教学,实现以点概面功效

作为非主干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的管理类课程的学时较短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如何在短暂有限的课堂环节让学生了解到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理念,这不是解决教学时间太少的借口和方式,这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性,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内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性教学,既压缩教学内容,达到有限课时充分利用的效果,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次,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解决手段,将商学科的典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引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体系里,在课程安排上缺乏案例而只是概念性、理论性讲解将比较单调,也是不被学生重视的原因之一。管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其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基本手段。再次,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以点概面的效果,可以通过一个企业案例对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生产运作管理分析、财务会计管理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分析等。因此选择一些恰当的案例进行剖析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实现了节约课时、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有限的时空中全面了解管理学知识。

4.由浅入深,由草根语言到专业术语

授课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大二之后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管理理论基础较好,对专业术语并不陌生,而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术语经常是似是而非,教师认为的非常普通的经管类专业术语对于学生可能是闻所未闻,管理类课程的教师要经常提醒自己“隔行如隔山”这个简单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主讲管理类课程的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日常用语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讲解让学生基本接受后,再用专业术语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学生才能逐步融会贯通,忌用专业术语来直接讲解或用专业术语解析专业术语,否则会曲高和寡。

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管理非“学”而是“悟”

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理科的学习方法有明显的差异,理科更多的是要么静下心坐下来进行逻辑分析推导,要么待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而经济管理学科是以社会为背景进行的应用性探索,不需要太多的公式定理,如果只会待在教室潜心研读而不去接触社会进行思考和应用,将导致理论与现实的脱轨,这也可能是大家认为管理学科不严谨、教师和学生太浮躁的主要原因。

主讲管理类课程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管理是“悟”而非“学”,就像《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给我们的启示一样。例如:“宝洁公司推出了6个品牌,飘柔、沙宣、海飞丝、潘婷、伊卡璐和润妍,就算你没有使用这6个品牌中任何一种洗发水,你身边肯定会有人使用,你也肯定看过这些产品的广告。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些问题,宝洁为什么要推出这么多个洗发水品牌呢?这些品牌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这些提示,学生也会慢慢去从身边的实例进行反思。经济管理的学习是以关注身边的实践为出发点的,要让学生懂得将课堂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国家管理存在的问题、学校班级存在的管理问题及如何解决等,举一反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只有通过“悟”而非“学”,许多管理的道理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成为他们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珂.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金锡万.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洪燕云.工科专业《企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洪霄.非管理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J].常州师专学报,2002,(3).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4

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等,他们提出了创业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教育理念可以有效的培养处高素质人才,从而使得学生从学校出来后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侧面反映出可以有效的增强国家在这方面中的竞争力。如今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已经开展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处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这种课程教育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本文将简要探索分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的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认识

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提出许多年了,但是目前具体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根本原因还需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首先,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创业教育,同时结合我国现有经济形势,着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及其要领,从而培养具有较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为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时能够拥有较好的基础,以便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以此不断壮大成长。其次,明确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如何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学院在创业教育课程上增加经济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项目、创业实习等条件,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更好的成长。然后,高职院校需要保证足够强大的师资队伍,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更好、更有效的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授课,通常只有该类教师才具备足够的能力培养创业型学生的能力。但是,在这么多年的摸索教育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病阻碍的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创业教育的建设。

二、创业教育建设

创业教育的弊病表现在整体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整体师资力量不足。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众多,根据专业方向划分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等,不同方向的课程对学生的培养重点不一样。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只有夯实基础理论才能保证后期的创业技能培养。专业必修课赋予学生经济管理类的基础理论类知识,引导学生熟悉了解整个经济管理体系。其次,在基础理论之上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拓展知识、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创业知识内容融入至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解创业,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然后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完成创业,因此学校应当注重各方面知识点和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达到推进创业教育的效果。然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检验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专业实践课就是学生展现自我能力的一个舞台。学院应当加强对专业实践体系的管理,增加对专业实践课程的投入,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可以更加有效的理解创业点,从而更加有效的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最后,加强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只有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到创业相关知识点,这个体系中就包括知识方面的和学生自我素质方面。社会中的高能人才是包括对其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的总体概括,因此,在高职学院中我们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整体方面的教学,所以就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涵盖创业课程知识点以及相关知识点,还涵盖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包括品德、心理、意识等方面。

三、创业教育基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主要目的,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那么就需要有使用环境,也就是创业活动,那么学院就需要提供足够的创业实践活动,内容需要丰富,样式需要多样化。创业教育基地是创业教育中一类创业活动基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注重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同时为学生提高足够的实践创业教育基地,从而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有很好的实践经历,提升学生创业经验和综合能力。如今,在现实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大学生创业基地或者是创业孵化园等基地,这些其实就是大学生创业基地,他们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足够的实践基础和必要的创业帮助。目前,国家也是大力发展推广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高了丰厚的资金保证,学生通过创业活动申请到政府部门给予的资金资助,然后进入创业基地,通过指派专门的老师来指导创业,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高职院校中,相比于其他类型学校他们培养的方式可能有所区别,高职院校的职责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到同时,需要和社会形成一个较好的交际网,从而建立起一种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足够的课后实践平台。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从高等教育的体系来看,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1280所,占全国本专科院校数量的三分之一,在校生9,588,501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量的五分之二。从职业教育来看,职业教育还有技工学校、中职、培训学校等形式,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相对其它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来说,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知识与技术复合性的智能型人才,是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对于理工类的专业,这样的定位是明显的,不同于普通的技工,也不同于企业的研发人员。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与普通本科层次和其它职业教育的区分度不大,界限模糊。这是因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类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并且,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和普通本科相似度极高。这就意味着对这样的岗位,其它的职业教育学生或是本科生都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因此,如何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现状-基于就业视角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基本的规律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定是与现实工作岗位的需要相匹配的。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的专业目录,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应的大类是财经大类,可分为五个小类:财政金融、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共计41个专业。在实际执行中,专业数量和名称每年都会随着业界的变化有所调整,相对普通本科专业来说,专业细分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专业数量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符合职业发展趋势的。

近3年来,我国高职生就业率稳中有升,高职毕业生整体上在毕业3年后实现了收入倍增,增幅达120%。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2010年和2011年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88.1%和89.6%。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高职生就业形势良好。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并不理想,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主要专业屡次上榜就业前景十大红牌专业。

以电子商务为例,业界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相应人才供不应求。但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20%,较理工类专业的对口率相去甚远。

三、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沿用理工类专业按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路。但作为高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定位在管理岗位,和普通本科毕业生竞争完全处于劣势,这是由管理岗位的性质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不得不去从事一些无须任何专业知识的工作,如收银员、物流工人等,造成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形势不佳、收入偏低、工作满意度差。

其次,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也存在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制订的课程与普通本科近似,仅仅只是加大了实训的比重。但对管理岗位来说,更需要的是经验和能力,这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完全解决的。

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建议

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应注重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分。对应本科院校的重叠专业,在高职层面,可以结合院校自身优势专业,进行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定位。例如:培养具备汽车制造常识的物流管理人员,培养具备供应链管理常识的电子商务人员等。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德国实行的双元制的思路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双元指的是存在两个职教的实施地点,学校和企业,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和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企业导师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目前国内进行的产学结合相对双元制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初级阶段。至少需要将在企业工作与学习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固定下来,并且具备相当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零距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定位是符合企业需求的。但实际情况是,德国政府对承担了双元制教学任务的企业给予了国家补贴,并对企业各方面的条件有严格的限定。国内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具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有资质的企业来承担职业教育任务。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6

关键词:经管类;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37-02

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核心问题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培养人才,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地,因此,高校应当勇敢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提出的挑战,以教育创新推动创新教育,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能适合本学校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这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密切相关,我国高校设置经济管理专业的50多年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积累了很多的办学经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办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薄弱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我国人才总体水平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做了相关说明,而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匮乏。近十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实务基本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也就是经济管理日常工作和决策所依赖的信息获取、加工和分析,都能借助信息系统来实现,这也就给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要有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有在复杂环境下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经济管理问题的环境认知、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1]也就是对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2.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

现行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多地继承以前老的方法,创新不足。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一般都是强调完整的学科体系,注重教学上的“是什么,为什么”,却忽视了教学生“怎样做”;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少采用能引导学生更多提问,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教师与学生同步思考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条件所限,不能采取一些高投入的外出实践教学,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综合性实验更是难以实现。

3.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机制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有了一些改革创新,但是目前高校的组织结构模式、运行机制方式等方面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过度行政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相对陈旧、单一化,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改革相关的办学及管理机制也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得以有效实现的必要途径。

二、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几点探索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的改革,与此同时也在进行促进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合理衔接和贯通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根据市场用人单位对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设计,在办学宗旨、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和途径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培养目标要具体并且具有指导性,注重个性化教育

教育要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教育过程要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现在的“大一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学生就业困难,继续深造也没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并不一定需要统一的格式,但一定要比较具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即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挥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科和专业特色制定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个性化教育实施方案。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形成自尊、自信、自立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还注重提出对学生一生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好引导作用的相应要求。

2.重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2]它们三者不是并行的关系,根据素质的内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成分,同时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未来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

(1)素质方面。要求具有积极向上、勇于开拓、努力进取的拼搏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增加对学生素质学分的要求。

(2)能力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更加注重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

(3)知识方面。除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面的培养,还要在相关知识层面和广泛知识层面上对学生加以更多的引导。由于经济管理类工作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和各种相关部门协调,因此,相关知识层面的培养能使他们更好地胜任其工作,广泛知识层面的培养能将一名普通的经济管理类工作者提升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除了必要的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在课内实践方面,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实践方面要注重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专业实习是通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专业能运用到实际当中。在实践中努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中心的品牌课程之一,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此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整个实验,共同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在竞争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极为重要。

学院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电力工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综合性的,同时又具有特定的行业特色,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多地考虑这一特殊的要求,使相关专业知识更多地融合、贯通,能更紧密符合电力工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尽快地结合到电力工业的实际中去。同时在培养的过程中注意选拔一批具有优秀潜质的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其科研能力,为其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4.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学校要做好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但是培养的效果如何还是要学生到社会上才能检验出来,目前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机制相对薄弱,因此就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教,学生没有明确目标去学,工作后因为很多知识跟社会脱离,用人单位要进行再教育、再培训,这也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应该建立相对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要把政府、高校、社会统筹考虑。

三、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采取的具体措施

经济管理类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富于开拓能力,具有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潜力,具有企业管理、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的精英人才;培养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良好的工程素养、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有远大抱负,立志报国、勇于奉献、敢于创新、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和团队精神,善演讲、有较强英语会话能力的尖子学生。针对学校的行业特色,学院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很快适应电力及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并具有高级管理人员的潜质,能较好地从事政策研究、经济分析、预测与规划工作,有希望成为高级的经济管理专家。学生中的多数或大多数,通过本科阶段严格的专门培养,可通过免试推荐或考试攻读硕士学位,其中有条件的可由硕士连续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入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相关资格考试

建立面向市场和社会接轨的培养模式。针对学院电力经济管理及工程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相关资格的需求,学院也引进了“电力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使学生在就业环节具有优势,并且把该资格考试推广到了学院的所有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改革原培养方案,按照市场和社会的要求,分别制定了大学和企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实习、上岗的时间等,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2.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针对培养目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调整,根据学校“大电力”特色,在培养方案方面选取了一些有电力特色的课程。同时,在课程的整合上根据大学“433”核心课程的相关要求,各专业都对课程做了严格的教学要求。“433”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完成,课程建设为更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3.加强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真正做好实践环节,依托北京市电力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计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培养体系,并形成规范、严谨、系统的培养流程,建立与之相应的岗位责任分配矩阵,研发了学院的培养综合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学生、教师、培养管理者网上沟通交流,并实现了网上实验模拟、现场实践观摩、现场科学技术试验观摩,实现了培养全过程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并通过本科学生及早参加老师的课题,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1,(8).

[2]刘秋华.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刘秋华,等.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4]易荣华,等.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的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2,(7).

上一篇第一次给父亲

下一篇客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