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科状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浙江文科状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浙江文科状元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1

高三年级新学期动员会后,刚刚被港大录取的两位学姐洪沁和施袁婕给我们全体新高三文科班的同学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经验介绍,讲述了她们的高三生活。将近两个小时迭起的交流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高三。学姐们的真诚、自信深深感染了我,她们涉及学科学习、时间安排和目标选择的经验之谈很有启发性的意义。相信在另一场讲座里,理科班的同学也同样是受益匪浅。

这场两个小时的讲座让我意识到,高三的征途已经开始。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六月,上届的学长们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理科浙江省状元,文科杭州市状元,还有一长串被港大、北大、清华及海外名校录取的名单,再次证明了杭外人的优秀在考场上也不例外。而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还记得校网上那篇传递状元喜报的通讯稿,最后一段写道:“让我们共同期待XX年,欢呼声再次响彻小和山麓!”在XX年杭外高考取得骄人成绩的鼓舞与压力下,这届高三同学必将任重道远,在所有杭外人的关注与期待中开始这段征程。

有人说高三是炼狱,但正是这一年的历练,将让每个学子在十二年寒窗苦读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接近梦想。的机会,无论是保送、高考还是海外求学。我们正是架在了弦上的箭,因为不得不发,所以只有铆足了劲,才是对它最好的回报。新的一年将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懈付出,去做好最平常的学习工作,听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稳步前进,踏踏实实地去接近自己的梦想。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2

(一) 两宋衢州进士总数

两宋衢州籍进士的总数,历来统计数字各异。明天启《衢州府志》记载有605人;清康熙《衢州府志》记载有537人①;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有558人。笔者根据民国《衢县志》、民国《龙游县志》、清同治《江山县志》、清光绪《常山县志》、清乾隆《开化县志》五种地方志,结合明天启《衢州府志》、清光绪《衢州府志》、雍正《浙江通志》的相关记载,共记载进士742人。由于历代记载的缺漏、误载、同人不同名以及年号、科名误载等情况,笔者参考以上各地方志及其他资料进行了校对,有以下情况者不列入统计:

1、 外地进士,错列入衢州进士者。如柴成务,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②而《天启府志》将其列为衢州江山人。考柴成务中进士是在开宝元年(968),而当时衢州地区尚属南唐管辖;尽管当时也有部分南唐人士前往汴梁参加科举考试,但能中状元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宋史》记载柴成务的父亲柴自牧也是进士出身,但衢州地方志对此却无记载。又如魏?寓居常山,并非常山人,其子魏钦承、魏钦绪等也不是常山人。常山县志按惯例将寓居者也列入,有误。又如赵时礻仑、赵希?s等人,省志将其作为淳安人。考虑到省志对所载进士籍贯的通盘考虑,故从省志,不列入统计。

2、 县志、府志、省志中只有一种书有记载者。如汪允师、吴恕等人,仅有西安县志一种地方志有记载,其他省志、府志均无记载,为严格统计范围,因此不列入统计。又如汪文、江汝锡等人也是类似情况。

3、 科名无考者。如慎知礼、徐庸、蔡望等人,科名、中进士年代等情况无考,也不列入统计。

4、 未列入正式科次者。考两宋科举,共计118次,也就出了118位状元。③因此凡不在这118次科名之列的进士都是有疑问的,这种现象在地方志里有不少。如毛大亨、汪贤、汪隆、徐忠兴、江汝平等五人地方志记载为政和六年(1116)程?榜。考其前后科次,前有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后有重和元年(1118)王昂榜,而且三年一次很有规律了,政和六年(1116)程?此榜有疑,故不列入统计。又如大观四年(1110)张纲榜、宝?三年(1255)徐用儒榜等科次均属于这类情况。

5、 名字相近,疑为同一人,故重复者。中国人重名现象严重,科举考试中也会有重名的现象发生。天禧三年(1019)王整榜时就出现了睦州、衢州各有一位叫王言的进士。④为防止冒籍,科举考试要求表明乡贯,如衢州王言、睦州王言等,因此对于同一地区说,同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由于历史上的错误和疏漏,加上版刻途中的错漏和不规范用字,往往造成同人不同名。如徐柔和徐知柔,江澈和江?兀??苛?徒?柯〉鹊取?BR> 综上所述,以上五种情况,合计109名进士不列入统计,具体名单见附录一。由此两宋时期衢州地区实有进士数为633人。⑤具体名单见附录二。

633名进士,对于两宋时期的各州府来说,不算少了。贾志扬在其著《宋代科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中有一个表,记录了两宋时期两浙路14州的进士人数,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当时的情况。

两宋时期两浙各州进士人数表

序 号

州 名

北宋进士人数

南宋进士人数

未注明时期

进士总人数

名次

1

衢 州

250

359

609

6

2

杭州(临安府)

165

493

658

5

3

处州(今丽水)

193

506

699

4

4

明州(庆元府,今宁波)

127

746

873

3

5

台 州

38

377

415

12

6

温州(瑞安府)

83

1125

1208

1

7

婺州(今金华)

67

466

47

580

7

8

越州(绍兴府)

153

321

474

10

9

常 州

498

394

892

2

10

秀州(嘉兴府)

75

352

427

11

11

湖州(安吉州)

242

298

540

8

12

润州(镇江府)

137

126

253

14

13

睦州(治在今建德)

124

222

346

13

14

苏州(平江府)

213

317

530

9

——表26,根据地方志编制,名次为笔者加

就江浙一带而言,北宋时期衢州的进士人数仅次于常州,名列两浙路第2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南宋以后,衢州进士的增长幅度远低于毗邻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名次也跌落至第8位;就整个两宋时期而言,衢州的进士总人数只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名列第6。

注解:①现存《康熙府志》有缺页,缺开禧元年(1205)—嘉定十年(1217)诸科进士名单。故同为府志,康熙府志进士人数远少于天启府志。

②见《宋史》306卷《柴成务》传

③傅璇琮、龚延明撰编的《宋登科记考》,周腊生的《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1996)等书均认为:两宋(960-1279)319年历史,共举行过118次考试。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3

本质:站在众人肩膀上

按照一般的看法,“超级中学”基本特征是:人数上万,垄断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尖子生,升学率在本省名列前茅。超级中学积聚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生资源,垄断了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学生常年大比例考入一流高校。这就使得其他地区和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日益严重的“超级中学”现象,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反面教材。这些垄断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导致一流大学生源被“超级中学”垄断,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降。

中国校友会网的 《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依照1977年到2012年各省状元的分布情况对中学进行了排名。这份榜单上的不少学校2013年又一次成为状元产地。在这张排行榜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排名第一,报告显示其共产生了35名状元。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仍然风光无限,该省文理两科状元均出自该校。银川一中历史上共产生了14个状元也居榜单前列,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文科状元便出自该校。西安高新一中以及衡水中学也都因历史上分别产生了9名和8名高考状元而上榜,2013年这两所学校也分别囊括了两省的文理状元。襄阳五中虽然在这份榜单上排名靠后,但是2013年却包揽了湖北省的两名状元,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该校几乎年年都能产生状元。

中国各省份的高考状元产地,往往集中在几所名校,这些学校不仅能“批量”生产状元,而且这些学校还会囊括全省的高分考生,同时,这些学校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人数也非常多。教育界内部把那些“高考成绩十分优秀”“高分学生集中”“考入名校人数较多”的学校称为“超级中学”。

上述“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来自本市,另一部分从周边地区吸引而来。这类中学数量不多,却几乎垄断该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在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高中占据,名校竞争呈现明显的“超级中学支配格局”。河南省实验中学师生人数已经接近1万人,夏邑县高级中学师生人数超过1万人,淮阳中学分校师生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垄断尖子生,“超级中学”用诱人条件吸引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郑州市外国语中学曾经用“解决住房和配偶工作”等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巧设名目,组织比赛,趁机选拔学生。超级中学聚集了优秀的教师和生源。有名师的指点、同学间的互促、内部资源的共享,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超级中学”通常有较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并非全是书呆子。

案例:郸城一中的崛起之路

2016年高考后,河南省郸城一高创造历史最好成绩,预计将有40人考上北大清华,一本上线人数均居河南省第一。去年,郸城一高34人考上北大清华的消息,已让不少人深感震撼。郸城县是河南较落后的县之一,在短短几年内升学率飞跃,拥有万名在校生的郸城一高的崛起,就像一个神话。当地及周边地区民众甚至编了一个笑话:河南人民对外一致反对北京上海的高升学率,在省内一致反对郸城一中的高升学率。

这个笑话反映了社会上对超级中学的态度:又爱又恨。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有不少超级中学:洛阳中学、开封一中、漯河一中、油田一中、信阳一中、河南实验中学、郑州外国语中学……郸城一中与这些超级中学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所县级市的中学。

郸城经济落后,当地民众就业投资渠道有限。教育成为改变命运的一把钥匙。当地政府立下了“大教育、大崛起、大发展”的大计划。近年来,郸城县在“大教育”发展战略布局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全省有名气、全国有影响的郸城教育经验和郸城一高名校。在前不久,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专题简报《郸城县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见成效》,在全省推广郸城教育经验。

郸城县委、县政府把抓教育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民生突破口,每年用于教育投资占全县财政支出的28%以上,在县城新区拿出最好的地块投资15亿元用于教育园区建设,以发展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按照“政府负责,专家治校”目标,政府侧重教育投入、教育发展环境营造,教育管理人员从教育内部优秀人才中选拔产生,全县形成了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经济方面,郸城一中的优秀成绩,吸引了附近考生争相报名,带动了当地教育产业园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龙头项目;在民生方面,郸城一中为当地学子许下“锦绣前程”,提升了人民的满意度。在郸城,常常有不少学生家长提着马扎、掂着饭盒到学校给孩子送饭,家长看着孩子吃饭时眼神中流露出的满足和期待,交谈中喜笑颜开,都源自于对当地高考升学的期望与信心。高考期间,郸城大街小巷满是系着红丝带的高考服务车辆,考点附近40多个爱心助考服务点,200多名志愿者助考助教,各部门齐上阵。2015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拨专款300万元表彰先进学校和教育功臣,27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参加教师节表彰大会。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助力教育,县工商联、工会、慈善总会、万洋集团、圣光药业等帮扶近2000名贫困师生。

为了打造理想中的郸城教育,当地政府治教从严,2015年党政纪处理“为师不为”者52人。

特征:集中力量办大事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基础教育层面则是逐渐摆脱“农村包围城市”,资源向城市倾斜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超级中学”现象,在屡创应试神话的同时,更加剧了资源失衡和教育不公。因而在落后地区人们的眼中,“超级中学”被形容为一个个超级“黑洞”。

统计数据显示:越是经济落后地区,越是出现超级中学的沃土。“超级中学”是对本地区升学资源的垄断,挤占的是本省其他地区学生的升学机会。这一点最集中体现在保送生名额上。各省(区、市)公示的保送生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山东等都出现了一所中学垄断全省近一半保送生的状况。湖南保送至北大、清华的学生一共72名,除3人外,其余全部来自湖南省四大中学名校。

从全国范围看,与东部相比,中西部教育资源集中程度更高。2010年,各省考入清华大学人数最多的两所中学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当年西部的新疆、陕西、宁夏、青海排名靠前的两所中学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在本省生源中分别占43.2%、59.6%、55.6%、59.1%,而东部的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分别只占19.3%、9.0%、17.0%、15.3%。这说明在西部“超级”二字更加名副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教育欠发达,从而导致教育资源更为集中。

超级中学多在经济落后省的地级以上城市。对2013年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理科46名状元的统计显示:20个状元来自地级市的高中,占所统计状元的43.5%;17个状元来自省会城市的高中,占所统计状元的37.0%;来自直辖市高中的状元有4名;出自县及县级市高中的状元有4名;另外来自计划单列市高中的状元有1名。除了状元以外,无论是高分段考生的人数还是一本录取率,县中已经被“超级中学”远远甩在了后面。

超级中学从农村户籍学生中,吸收优质生源来校缴费、学习并参加高考。这种中学的出现和崛起,减少了农村地区中学的生存空间,也减少了农村中学的数量。2008年,全国有5918所普通高中位于城市,7526所位于县镇,位于农村的仅有1762所。农村学校的硬件、师资、生源无法与城市的同日而语。尽管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宽了高校选拔渠道,但农村考生却难以从中“分一杯羹”,因为农村学生获得艺术、体育、奥赛等“补偿教育”的机会很少,自招试题的城市化特色和高昂的考试成本,也让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

焦点与分歧点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靠超级中学提高高考升学率,从而带动产业发展,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赚钱工程;另一方面,教育界内部对于“超级学校”却多有批评,认为这些学校虽然创造了很多高考神话,却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平衡,其很多做法也违反教育规律。

客观地看,“超级中学”的崛起过程,称得上“一将功成万骨枯”。超级中学的成功,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站在众人的肩膀上:在地方发展教育的“锦标主义”功利思想及教育利益推动之下,牺牲周边教育的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规模效应后,吸引附近地区的师资、生源和资金。这不但导致当地高中畸形发展,也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从全局看,办好几所“超级中学”,是个别地方政府的突围方式,但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这只会人为堵死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加剧应试教育竞争,也妨碍义务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败、败坏教育形象。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4

近期,一则记者苦劝高考“状元”莫报新闻学专业的消息引发了热议。据《现代快报》6月27日报道,今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原本对北大新闻专业很感兴趣,但“这两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我考新闻”,于是,小伙子纠结了,“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

其实,类似的消息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报道过。2013年,就有媒体过北京某高三女学生欲报考新闻学专业,记者当场劝阻称压力大,工作不定时,女生入行要慎重的消息。

与记者劝考生莫报新闻传播学专业等正规媒体报道的消息相呼应的,还有很多调侃嘲弄新闻传播学专业和新闻传播职业的“段子”类“小道消息”。如网上传的一首题为《2014新闻专业招生简章》打油诗这样写道:“刚高考完毕,送给有志于新闻学专业的莘莘学子:理科毁一生,文科穷三代;你若学新闻,脑子被烧坏;值班干通宵,终生满街跑;记姐尚未嫁,记妹色早衰;学长已谢顶,学弟天然呆;神州殴记多,总有你的菜;没有金钟罩,跆拳须黑带;面对大砍刀,还得少林派。终年无假期,手机须常开;突发急先锋,现场冲前排;新闻不归路,微笑等你来。”

没有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工作的人,可能无法体验学生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选择上的“脆弱”。这样的“脆弱”一半来自于即将面临的沉重的就业压力,一半则来自于学生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加之对未来职业的迷惘。不仅高考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显得无所适从,就是已经录取到大学里的大学生,也同样会对自己已经选择的专业产生犹豫和怀疑。

我所在的省份和学校公开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自由选择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转到有些“热门”的专业会存在一些竞争,但是,那些执着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学校允许学生大学期间转专业,我所了解的一些新闻传播类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都在纠结自己是否应该读新闻传播类专业。想转换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要转到外语类专业,有的要转到经管类专业,有的要转到艺术类专业,还有的学生对机械设计感兴趣,也有的要去学习饰品设计……当然,从各种各样专业转来学新闻传播学的也大有人在。从我所在的学校来看,总体上,怀着做新闻传播工作的梦想转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远大于转出的学生。

我认为,所谓专业和职业选择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或职业,包括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和职业,是适合所有人,是永远“热门”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专业、职业,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利,只要他的选择是慎重的,是适合自己或是自己喜欢的,我们都应鼓励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也是从一个与新闻传播毫不相干的专业慢慢通过自考、考研、考博,直至做博士后,转行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从职业选择来看,也是经历了企业、媒体、机关工作,再到现在学校教学工作的转换。但是,除了最初的企业工作经历与新闻传播专业无关,后来一直从事的是新闻传播类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我并不后悔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选择,而且认为新闻传播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我也很感兴趣的工作。

我所做的有关新闻人具体从业经历的研究发现,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承受过很多职业带来的压力、苦闷,甚至屈辱、伤害。特别是在一些新闻媒体市场化之后,很多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稳定感、荣誉感进一步降低,使得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评价也进一步走低。于是,各种调侃新闻传播职业的“段子”开始流行,出现了一些新闻人的自我调侃“已由自嘲升级到自辱”的状况。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有兴趣,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5

2012年高考,临颍一高再创辉煌,王世杰同学以643分的优异成绩夺取全市文科个人总分(裸分)第一名,王世杰、马力、段小倩、杨辉等四名同学圆梦北京大学,另有500余名同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知名重点高校,学校尖子层学生实现了数量上、质量上的飞跃。自1986年漯河区划以来,这所学校的高考成绩一直居全市领先地位,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了优秀新生87名,省市高考状元获得等级、人次和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均居全市第一、全省前茅;学校以治学严谨、成绩突出闻名全省,先后来访考察的兄弟学校达650多家,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州名校”。

党的十对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身立命之本。“质量怎么保”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教育四问”中的核心问题,是“破解教育四大难题”的重中之重。临颍一高,近年来以校长巩海生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名校建设为契机,引领临颍一高这艘巨轮,不断抓机遇、重提升、求突破,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放宽视野 开门办学

临颍一高近年来通过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先后组团200余人次分别赴江苏启东中学、南京一中等课改名校考察学习,与北京101中学实现网上资源共享,与北京宽高集团合作办学,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定期来校讲学,每学年安排80个课时。

同时,临颍一高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教学专家2人,河南省特级教师10人,中学高级教师125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2人,国家级、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6人,雄厚师资省市领先。学校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中坚、教坛新秀为后备力量,大力实施了“青蓝工程”与“校本培训”策略。

文化引领 办出特色

近年来,以巩海生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以超前的眼光,现代化的观念,提出了“文化引领,全面育人”的办学新理念,从开展“一创三比三评”,即创建魅力校园,比课间操、班会课、文明习惯,评魅力学子、魅力班级、魅力教师等活动入手,努力创造富有激情、一团正气、书香四溢、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巩海生校长的倡导下,学校取消了学生会,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自律委员会的宗旨是在自主精神下,为学生服务,开展社团活动,强化学生参与校务活动。两年来,学校为拓宽贫困生的救助渠道,不断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马锡林、刘战伟、王延军等临颍籍爱心企业家、知名校友赞助、捐款等形式募集到资金150余万元,设立了“励志”助学基金,为那些不因家庭困难而放弃梦想的同学送去关爱。

改革教学模式 追求高质量的教育

临颍一高以“办一所好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出发点,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牢牢把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勇于创新,在教学上进行了一场颠覆式的变革,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推广“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6

民办学校的社会作用很明白——不用国家的钱,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现实却是由于办学体制特殊,民办学校承受着两方面的压力:办学资金短缺的压力,以及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的压力。可以说,解决了这两个压力,就是真正披荆斩棘,为民办教育开创出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本文择取近年本省民办学校成功办学的四个案例,分别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借此希望可以剖析拓展民办学校办大办强的思路—— 

(一)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观念要创新。民办教育源远流长,现代私立高等教育在国外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程,这一切都为当今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但时过境迁,当今的民办学校绝不是过去的或者国外的私立学校所能比拟的。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越来越成熟,市场信息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可靠。有民办教育办学者提出:“就民教论民教,论来论去还得看市场买不买单。要融入市场,就不能固守原有的观念和模式,就得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为师生需求服务的思想,在服务中赢得吸引力和社会各界支持。” 

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温州民营经济的崛起,政府重视教育体制创新,不断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多元化办学模式的探索。1999年初,面对烂尾工程的教学楼,平阳人徐定军短短一个月内,自筹资金2000万,组建温州创伟教育集团,由该集团承办平阳职教中心。这一体制后于2004年6月被省教育厅等5家单位授予“省教育创新奖”。 

“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温州民办教育允许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大胆共同发展,使教育的发展,形成面向社会、适应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并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一直以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如同一柄“双刃剑”,分寸拿捏到位,是每个办学者所追求的目标。 

对于任何教育而言,好的生源便意味着起了个好头。但现实公、民办学校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对于民办学校来说,较好的生源都被被公办学校挑走了,真正留给民办学校的多是起点较低、质量不高的生源,要提高升学率∕就业率,谈何容易?没有好的生源,就难有高的升学率∕就业率;没有高的升学率∕就业率,就没有学生愿意到学校来,学校就要面临困境——如此恶性循环下,对民办学校的成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这种背景下,有民办学校办学者就提出了一句口号:“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案例: 

位于浙江诸暨的海亮教育集团曾出台一项政策:凡是中考能够达到诸暨市普高线的学生,与公办学校一样标准、一样方式收费,每学期交1500元学费。而他们原来的标准是1.8万元;对其中50名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学生,不但可以学费全免,白吃白住,还能每月领到500块“工资”。按照这项政策,学校招了400多名“公费”学生,3年学校损失近千万,仅这50位“领工资”的学生,3年学校将为其另行支付75万元的费用。结果,这些上线考生经过3年学习,为海亮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本科和重点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二,还出了诸暨文科状元。 

案例说明,对于一所新办学校,良好的学风需要长年积累。暂时抛却一点经济效益,获取了社会的口碑及信任,有助于加快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民办学校赢得了社会效益,才会赢得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生源,对其经济效益的增长才是纳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 

(三)科学定位,以短养长,发挥民营优势 

由于办学资金来源的不同,民办学校为了生存、发展,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的需要,了解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的变化,要把遵循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以此为依据科学决策学校的办学行为,从而保持学校办学的活力。因此民办学校的管理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包括学校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等都应该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所有收费的商业性教育均要对外开放,是机遇更是挑战。民办学校要抓住自身办学机制灵活、历史包袱小、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充分做好“市场”这篇文章,找准自我定位,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案例: 

浙江省内第一家由不同办学主体组建,产教结合的“杭州市桐江职教集团”,开辟了浙江省职教向集团化、产业化、集约化办学的新途径。桐江一面办了汽车维修、汽车驾驶、计算机、烹饪、美容美发、摩托车修理、家电维修等十多类有偿培训班,对下岗职工则坚持免费培训。3年总计培训15000多人次,贴补学历教育经费100余万元,解决了学校创办初期生存与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学历教育不断得到扩大,在校生人数从最初58到900多,进入了“长短并举”新阶段。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时代的转变,民办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具备创新的思想、超前的意识,不仅要更新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可学的人才观,还要更新不符合受教育者成长发展规律的观念。这些都必须体现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当前在公、民办学校的激烈竞争中,人才竞争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难以吸引到优秀师资是大多民办学校的通病:一方面是因为民办学校历史较短,社会认同感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教师担心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从发展看,民办学校建设自身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案例: 

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的英语“四寓教学法”的创始人和推广者郑继红,曾经是江西贵冶中学的校长和教学带头人,后被诸暨海亮教育集团特聘为副校长,并在全校范围内设立了15个“继红创新班”。郑继红十分感慨,要是在公办学校,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2004年暑假,上海有学校请郑继红去主持英语夏令营,答允她5万酬金,她婉言谢绝后,却在海亮搞了一个夏令营,得到的只是2千块的辛苦费。为此郑继红解释:“去上海虽有5万元,但在那儿只是打工,在这里办夏令营,是主人,是创业者!” 

由于一些历史和经济因素,浙江一带的民办教师约有70%来自天南地北。如何在他们中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除了招聘教师时,把好必要的进人关,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水平;还要重视教师的进修提高,营造宽松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安心工作。用稳定的制度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为优秀人才和高素质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条件。 

上一篇报告怎么写

下一篇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