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火把节的传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火把节的传说范文1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活动共3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都会穿上自己心爱的礼服,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食物香味四溢,用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的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和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纸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彝族的传说最为悠久。传说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把火把点燃,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汉族惟一举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冬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秆做成的火把,浇上油后点燃在房前屋后。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白度)
妇好觚
妇好觚(商代),通高25.6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王妃,她生前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礼,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地位显赫一时。
妇好墓是目前惟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铜器、玉石器、象牙器等近两千件随葬品。其中铜器468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是目前惟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此墓所出铜器大多可作为断代标准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火把节的传说范文2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55-02
一、楚雄彝族火把节概况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主要聚居地,同时还有汉族、傈僳族、苗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居住。楚雄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节日文化博大精深,火把节是其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火把节在彝族地区一直延续,深深扎根于彝族社会,周期性地展现彝族文化形态,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现已成为彝族文化的象征。
(一)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
很多少数民族节日的来历都与起源传说紧密相关。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在楚雄彝族民间有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故事,类型多样,各说不一,有灭虫说、有反土司说、找火源说等。其中流传最多的是“喜鹊姑娘”的故事。传说在古老的罗武山寨,有一个名喜鹊的姑娘,与阿龙哥相爱。喜鹊姑娘美丽动人,十六岁时十二个部落头人的儿子都派人献彩礼提亲,并且威胁答应,否则就要血洗山寨,喜鹊姑娘心里极其不愿,但还是答应了。她为保山寨安全,在六月二十四日相亲的山头上悲痛地看了阿龙哥一眼后便纵身跳入火大火中,阿龙哥也随之跃入火中。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喜鹊姑娘和阿龙哥,过起了火把节。在腊鲁支系的彝族中至今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说很早以前,人间没有火,有一个叫者洛的人通鸟兽语言,他与老虎、蛇、扎布鸟相约到天上去找火种。结果老虎和蛇都吃了火亏,失败了,只有扎布鸟从天神那里偷听到了火种的出处,又回到人间,找来了铁片、石片、火草等物,得到了火源。于是人们高举火炬,狂欢起舞,庆贺人类有了火种。据说这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此后每年是日都举行庆贺盛会。举着火把跳舞祭祀火神,仍然是今天火把节的中心事象。无论哪种类型传说,追溯其文化渊源,都与彝族先民的火崇拜有关。
(二)楚雄彝族火把节习俗
火把节是流传在楚雄地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彝族人民的年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节日时间长短不一。节日期间,节日活动中都要燃篝火歌舞,举火把游田地,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地、各支系不尽相同。
在民间,大多数地方节日过三天。彝家村寨欢庆祝福、一派喜气,邻近的村寨约定地点举行节日庆祝仪式。节日当天,彝家人以事先准备好的用松树做成的火把,分别向家堂、家人、灶房、畜厩、家门、田间地头祭祀,各处撒一把火把,祝福家人平安、家畜兴旺,祈求驱害除虫、五谷丰登。之后,走亲访友,村邻串门、相互祝福,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合家欢宴。夜晚,火把通明,人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节日。第二、三天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集体游乐、斗牛、摔跤、打磨担秋、唱歌跳舞等庆祝节日,有的持续数日。节日期间,除庄重的祭祀活动和热烈的歌舞、文体活动外,彝家人还烹饪美味佳肴,邀约亲朋好友聚饮,唱酒歌、欢庆自己美好的节日。席间,有卜卦的习俗。席毕,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老人给小孩唱古歌(讲述彝族的历史)。彝族青年男女则会成双成对出现在篝火旁、松树林中、姑娘房里谈情说爱。
少数地方节日过三天以上,有的地方还进行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双柏县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从从农历六月二十三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双柏县法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火把节还要跳源于彝族原始的虎崇拜的“老虎笙”,场面壮观热闹。禄丰高峰地区的彝族,火把节从六月二十日开始二十七日。永仁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别具风格,从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人们吹响牛角号开始,开展对唱、歌舞、跳脚、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等活动,一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结束。武定一带的彝族纳苏支系过火把节还有斗牛、摔跤、打磨担秋等活动。元谋小凉山一带彝族的火把节要唱《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等。
此外,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鹿城,作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方面保留着火把节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向着民族文化经济方向发展。近些年来,由政府搭台,除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还举办盛大的经贸活动。每年的火把节异彩纷呈,盛况迭起,各地各族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庆祝节日,汇集在一起成为欢乐的海洋。街头红灯笼高挂,彩旗飘扬,车水马龙,街商贾云集,摊点密布。白天举办民族体育活动、民族民间文艺调演、科技展览等。群众性的跳歌、跌脚、群情欢畅,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历数日而不衰。夜晚彩灯齐放、火把通明,礼花四溅,人如潮涌,火如游龙,人们如痴如醉,感受“火把之夜”的欢乐,沉侵在欢歌笑语中。在政府主导下,从弘扬民族文化,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将火把节作为集中展示彝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浓郁风情、经贸交流的平台。古老的节门是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搞活民族文化经济的舞台。
二、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火把节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祭祀、祈福、驱邪除恶、探亲访友、听老人唱古歌(讲述历史)、赛装、对歌、跳脚、摔跤、斗牛、磨担秋等。集中、多样、突出其表现出楚雄彝族的文学、民歌、舞蹈、音乐、服饰、民间手工艺、饮食等文化形态,是彝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博物展示会,涵盖了楚雄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兼具有宗教、农事、纪念性、商贸性、文化游乐、庆贺性、生活社交类节日特点的文化活动事项,是彝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突出地表现出楚雄彝族文化特点。
文学:种类齐全,内容异彩纷呈,文化内涵深厚。在楚雄彝族火把节活动中,祈祭火神是重要的内容,在祭祀仪式中,人们念念有词,祈求愿望,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内容大体统一、丰富的口头文学。此外,彝族人说唱祖先的业绩、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讲述动人的故事和民族的历史。在唱词中一遍遍提起那些写成文字的彝族史诗、故事,追忆史诗中讲述的光辉岁月与美好情境。彝族诗歌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如有史诗性质的《梅葛》、《查母》、《吱咪恰》,民间叙事长诗《阿鲁举热》、《龙王四姑娘》、《阿谷鸟》、《赛玻嫫》、《雪娥养雀》、《门咪间扎节》等,还有数以千计万计的民间故事、民歌、歌谣。这些文学内容异彩纷呈,同时又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依托火把节得到传承。
民歌:彝族人民喜歌善舞,火把节期间,歌不停、舞不断,彝族优秀的传统歌舞在节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彝族民歌根据其演唱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习俗歌,创世歌、叙事古歌,祭祀歌,酒歌等。习俗歌是民族风俗习惯的反映,主要在年节、起房盖屋、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演唱,有《青棚调》、《左脚调》等曲调。祭祀歌是以彝文文献形式出现的毕摩经文,它们的唱诵者是毕摩,其内容容量较大,如《找火种》、《祭火神》、《祭五谷神》等。酒歌在彝族接待客人、欢庆饮宴时唱。优美动听的歌唱还有《阿苏找》、《阿乖佬》、《江迤调》、《咕遮》等在节日中,人们尽情欢唱各种民歌,即兴抒怀,充分展现出彝族独具魅力的丰富艺术资源。从中充分表现出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直爽、智慧的民族性格。
乐器:流传至今主要的彝族乐器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吹、拉、弹、打四类共十八种。吹管乐器有笛噜、小闷笛、葫芦笙、唢呐、大号、筒子、羊角号、牛角号、树叶等;弦乐器有小二胡;弹拨乐器有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响篾等;打击乐器有羊皮鼓、牛皮鼓、法铃、师刀等。
各种乐器在楚雄彝族各支系地区均有分布,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基本上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应用宫、商、角、、羽等多种调式,一个乐段内多应用调式的交替,并经常出现滑音,装饰音和颤音,有的还需应用循环换气法进行演奏,使之富有柔和的特点。
舞蹈:主要有大三弦舞、葫芦笙舞、跳笙、左脚舞、大刀舞和祭祀舞蹈等。大三弦舞是楚雄辖区内流传最古老的一种彝族舞蹈,通常是围火成环而舞,它以笛噜吹奏作引领、大三弦伴奏配合主旋律。芦笙舞形体动作原始古朴、粗犷豪放,伴奏乐器为葫芦笙。跳笙的伴奏乐器为月琴和竹笛。左脚舞,被现代人们称为彝族“的高”,伴奏乐器主要是月琴和小二胡。祭祀舞是楚雄彝族为祈求丰年,村寨平安,祭祀天地、祖先、亡灵的舞蹈。
服饰:在彝族火把节盛大的节日期间,人们纷纷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各个地方纷至沓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节日中还有赛装、穿花衣表演,从中可以欣赏彝族服饰的绚丽多姿。楚雄彝族服饰主要由帽、上衣、坎肩、围腰、披风、背披、腰带、长裙、短裙、围裙、长裤、腿套、鞋、飘带、挎包、兜肚以及银制的耳环、耳坠、手镯、戒指及少量的玉器等饰物组成。
民间手工艺:在楚雄彝族火把节中,有许多彝族传统的精美手工艺品展卖,有各种泥塑、泥雕、竹编、竹木雕器、木偶、纸扎、彩扎、剪纸、布艺、剪纸、银饰和刺绣品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这些工艺品形式各异,种类众多,制作精湛,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其中雕刻、漆器、彝族剪纸、刺绣和绘画最为典型。这些工艺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而且实用性强,历来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在节日期间,人们纷纷购买,将它带回家中,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饮食:火把节期间,也是一年饮食最丰盛的节日,虽然楚雄各地彝族关于火把节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有所不同,但一户人、一村人做出最好的饭菜,合家共宴、全村共宴或邀请四方亲朋好友、宾客共宴的习俗却是普遍的。楚雄彝族由于居住环境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动物类食物主要有猪、羊、牛、鸡、昆虫;植物类食物主要以野生菌类、植物花、叶为主,主食有大米、包谷、小麦、洋芋、荞等。制作方法有烧、炸、蒸、煮、腌、舂、剁等。饮品主要有小灶米酒,火罐酒、茶,南瓜、芭蕉、荞等均能制成甜酒。楚雄彝族的食谱有很多,如羊八碗、炒核桃花、干炸芭蕉心、荞粑粑、泡椿、玉米饭、凉拌芭蕉、猪肉煮伏苓、水芹菜、凉拌树花、豆腐肠、鱼心草、煮野山药、菌类、蛙类、凉拌青剌头、凉拌罗汉松枝头、炒皂角牙等等。
总之,火把节自身有着极强的艺术形式,围绕着火为中心信仰而展开的舞蹈、音乐、文学、饮食、服饰等艺术内涵与形式,拓展丰富了彝族火把节所涉及艺术的多样性,及节日自身的饱满性,也充分体现了火把节在彝族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而作为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创新来看,火把节中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可能成为研究对象,都可能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而存在,因此火把节中的民俗文化形式研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演绎,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施惟达、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云南: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兵、黄泽.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火把节的传说范文3
火把节是白族最古老的盛典。火把节在白族各地的称谓译成汉语有“六届尾”、“六月二十五”、“六月祭祖”、“点松明火”等,大理地区老一辈白族称之为“燃柴火”。在汉文献中从唐代的南诏一直到明代多音译为“星回节”,很少译为“火节”。清代汉文献中大量出现“火把节”一词,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节日特征,现在已经被群众广泛接受。
火把节还有一个关于白洁夫人的美丽传说,《云南大理周城志稿》是这样记载的:“南诏时期,蒙舍诏想吞没其他五诏,借‘星回节’祭祖的机会,建松明楼,宴请各诏主。邓赕诏主之妻白洁夫人识破奸计,又知其势不得不从,特将自己的玉钏一只戴在丈夫手上,蒙舍诏主趁各诏主酒酣之时点燃了松明楼,五诏主具被焚,尸骨难辨,只有白洁夫人赶来凭玉钏收回丈夫尸骨。蒙舍诏主想强娶白洁夫人,好伪应,运回夫骨安埋,即起兵与蒙舍诏,不胜而壮烈身亡。火把节就是后人为纪念白洁夫人而举行的。”
多数学者认为火把节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火崇拜。这在今天的周城仍可看到,比如当地的白族群众就认为送火把灰是送“火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火把节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现在,火把节既包含有原始的火崇拜,又带有男性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含义。
每年的火把节前几天,妇女和小孩用凤仙花加上土碱捣成胶状后敷在手指上,然后用布条包好,用棉线扎紧。约过十来个小时后,把布条取下,将手指洗净,指甲即呈红色,特别好看。
到了火把节这天一大早,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开始忙碌起来。青壮年,尤其是在这年里刚刚结婚的新郎,一大早就要到本主庙或竖火把的地点准备材料,如松枝、竹子、麻秆、麦秆等,并要在竖火把的地点挖出直径和深度都超过一米的竖火把的大坑。而准备做新郎娶亲的小伙子则一定要亲自来扎火把,并要负责砍松枝、竹子、麻秆、麦秆等,帮忙准备扎火把的材料。竖火把的地点要摆设祭坛,由一位法师专门负责行礼。材料准备完毕后,由村子里年高寿大的老公公和老妈妈举行祭拜仪式,磕头烧香、烧纸钱、献果品和茶酒等等,进行隆重的拜祭。由于在火把节这天竖起的火把是祭拜祖宗的火把,象征祖宗香火绵延不绝,所以火把节这天扎火把的时候要进行多次祭拜。
第一次拜祭完后,人们将早已准备好扎火把用的大树抬过来,这时又开始磕头烧香、烧纸钱、摆供品,祭拜一次。祭祀仍然是由村里年高寿大的老公公和老妈妈祭拜。
经过两次祭拜后,大家开始扎火把。扎火把是在有经验的老人指导下进行的。扎火把所用的大树直径约30厘米。先把大树的两端在大架子上放平,让树干悬空,然后在大树干上先铺一层麦秆或者其他耐燃物,再用浸泡后的竹篾条将麦秆紧紧捆在大树干上,这样反复扎几层,直到把大树干扎绑成直径约80厘米左右粗,然后才转入下一道工序。扎麦秆时还要在大树干适当的位置扎进三个栓绳子的扣子以备竖火把时用。
一般年头大火把扎成十二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闰年扎成十三节,扎时在火把三分之二的高处斜插一个升斗(有的是在竖火把时插升斗)。升斗是大火把上最重要的装饰物,用竹子编成,外用彩纸装裱,画上观音、老虎、大公鸡、猴子等吉祥的图案,并写上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字样。升斗分三级,第一级,升斗约两尺见方;第二级约一尺五寸见方;第三级约一尺见方。三个升斗中间用竹竿穿起来,每个升斗之间约有一尺距离,每个升斗的四角都插上小彩旗,整个升斗从上朝下看,宛如底大顶小的宝塔,宝塔上方是用彩纸扎成的小猴,抱着一只硕大的一尺见方的印,叫做猴子挂印。猴子挂印的上方,即升斗的顶端是用青色彩纸做成的舰标。有的充(巷)道大火把升斗上不扎猴子挂印,而扎大红花。
升斗插好后,由充(巷)里的男人在大火把上遍插彩色小旗、香和松柏枝,并用细细的竹篾子穿起一串串鲜红的火把梨和其它水果挂在大火把上,有的充(巷)道还在大火把上插上桃子和花红(也可以是海棠果),这时大火把就扎成了。
火把扎好后,所有的人都要离开火把,不到竖火把时,任何人都不能再摸大火把。这时又对火把进行一次隆重的拜祭仪式。由村中帮忙的人在大火把前放置一张供桌,桌上摆放上煮熟的猪头、大公鸡、干果、乳扇、油炸祭品等,老法师行过祭拜礼后,由一位年长者点燃一把小香对着大火把磕头后用香烟把大火把各个部位绕一圈,每个部位都要绕到,意思是给大火把清洁、除秽。巷道里四十岁以上的男人都要对大火把磕头行礼,顺序由长及幼。人们在火把周围点上许多香,烧许多的纸钱,来拜祭祖宗火把。
这时可以竖火把了。竖火把的场面极为壮观,因为大火把扎成后有两三丈高,呈上细下粗的形状,下面要两人合抱,所以竖火把时全村的青年都会聚集过来。竖火把前先放一挂鞭炮,村里的唢呐都吹起来。先是吹吹腔,然后唢呐吹出《大摆队伍》的曲子,小伙子用力喊着“嘿吆嘿吆”的号子,伴着唢呐吹出《龙上天》的曲子,将大火把稳稳地竖好。在整个扎火把和竖火把过程中,女人不能走近,尤其是火把竖好未点燃之前女人不得走近火把。
竖好大火把,天也黑了,大家都各自回家吃过节饭。过节饭当然要吃最好的饭菜,吃完晚饭,村民们又集中到大火把前开始点火把。点火把要请村里年高寿大、儿孙满堂并且是四世同堂的老公公点。点之前老公公要对着祖宗火把磕头烧香拜祭,然后,老公公将绑在细长竹竿上的稻草点燃。再由一个小伙子代替老公公举起竹竿将火苗送到大火把的顶端,点燃大火把。
这时全村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娃娃们闹着打起长约2米的小火把。小火把也扎成十二节,先在家里各个房间转一圈,熏一熏蚊虫,再到院子里跑几圈,然后到村中主要巷道上游火把。妇女们背着娃娃和姑娘、老太太一起在大火把下绕三圈,以求清吉平安、无灾无病。有时火把节的组织者会组织起锣鼓唢呐队,唱小调、吹吹腔。大火把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烧断了穿梨的细竹篾,火把梨往下掉,据说吃了火把梨牙齿不会痛,大人、小孩子都一哄而上,争抢大火把上掉下的火把梨吃,气氛热烈欢欣。
升斗斜插在火把上,用一片篾子捆好。解放前的习俗是等这根篾子烧断了,升斗掉下来时大家去抢,尤其是结婚几年后未生育的人更要抢。人们相信抢到了升斗来年会生个胖小孩。但近年这种习俗有所改变,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不再抢升斗,而是送升斗。而且升斗也不仅送给婚后多年未生育的人家,有时也送给家里有孩子考上大学的人家。
当火快烧到升斗时,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火把上的升斗,当升斗掉下后,大家敲锣打鼓送到事先约定好的人家里。送升斗的时间各充(巷)道不完全相同。有的充(巷)道在火把节当天夜里送,有的充(巷)道在火把节第二天送。送升斗前要找一对童男子抬着放到本主庙里的塑像面前,在草垫子上放一晚,第二天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送到事先己经定好的人家里。一般是结婚多年后还没生小孩的人家。得到升斗的人要出扎升斗的钱,一般是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尾数一定要带6字,并要为送升斗的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饭。升斗送到时,主人要虔诚的把升斗挂在楼上,一直挂上几年,甚至十几年。
火把节传统的习俗是大火把不能全部烧完,除埋在地下的部分外,地上的部分一定要留一截根,否则不吉利。近几年的火把节一般都留下很长的树桩。
每当火把燃烧到一定的程度,火把节这一天的精彩狂欢活动也就随着宣告结束了。意犹未尽的人们,怀着难舍的心情离开树火把的广场陆续回家。
火把节的传说范文4
较量
布拖火把节
火把节古老民俗保持得最完美,最具特色最隆重的要数四川凉山州的布拖、普格两县,是凉山火把节的中心,被誉为“火把之乡”。我们在火把节前一日的下午来到了布拖县城,街上已经有很多盛装的男女,男子大多身着斜对襟的黑色上衣,前襟有三个圆形的银饰。女子顶着沉重的头饰,用纯银制成,走路的时候都有点跌跌撞撞,时不时需要用手扶住头部,据说一个女子全身的首饰价值三四万元。孩子们穿着鲜艳的百褶裙开心地旋转,直至嬉笑着跌倒在地面上。
次日一大早我们随人流涌动到火把场。仪式即将开始,我被列于两侧的盛装彝族女子所吸引。她们身材健美高挑,手持黑红黄三色图案的传统漆器酒杯。我喜欢其中几个肤色黝黑,眼神生疏的女孩,她们额头中分的发式带有古典气息,天然的古铜色肤色显得很高贵,而另外那些刻意抹满了白粉的脸却略显廉价。
特木镇、木尔乡、九都乡、沙洛乡、拉达乡、乌科乡、拖觉镇、龙潭镇、补洛乡、俄里坪乡十个乡镇的盛装队伍依次走出,尽管当时气温有将近三十度,女人们的服饰依然一丝不苟,银饰的扣子将领口紧紧扎住,身披质地看上去硬挺的羊毛毡,称“察尔瓦”。不同地区的服装在款式上有各自的特色,相同的是都打一把黄伞。近年来尼龙绸的黄伞取代了传统的油布伞,油布伞不仅厚实,色彩看上去也更加沉着,而黄绸布伞显得更鲜艳。青年男女白天在火把场的黄伞下认识,晚上就隐藏在包谷林里谈情说爱。所以火把节也被称做。“情人节”。
仪式过后,赛马是火把节的。凉山盛产建昌马,这种马个头小但矫健敏捷,速度快,是赛马的最佳选择。建昌马,以其产区曾名建昌,素以产良马著称而得名。唐宋时代所称的“蜀马”,即包括建昌马,据《西昌县志》载,建昌马曾作为贡马。从这些史料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陶马,铜马蹄、基砖上的车马出行图等文物来看,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当地即盛产良马。建昌马体质结实干燥,体格较小,头稍重,多直头,眼明亮有神,耳小灵活,善走崎岖险要的山地。这些马个头虽很矮小,出场时却兴奋无比,动力十足。骑马的都是十几岁的小孩,不带鞍子骑滑马。一人牵马,一人爬上马背,待一发令,牵马人手里缰绳一松,几匹马飞奔而去,背后烟尘弥漫。斗鸡是小朋友们的项目,小孩一个个抱着自己的鸡,都气宇轩昂地,很是神气。第一次看见鸡能飞那么高,同事的相机定格了一只鸡在半空中的扫堂腿,功夫很是了得。
斗牛,赛马,斗鸡其实斗的都是主人的名气,都是在较量人的智慧。彝族有谚语:“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虎靠花纹跑山林,人靠名气走天下”。斗赢了,是主人的名声,斗输了,是主人的耻辱。
刺激
普格西洛火把节
凉山普格县西洛的“日都迪散”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发祥地,“日都迪散”彝语是水草丰茂的平坝。这里能看到最古老的火把场,一块山顶自然凹陷的圆形场地,如同一口大锅,“锅底”在进行各种竞技,观众在“锅沿儿”上分布得密密麻麻。
斗牛开始了,这是火把节的核心内容。赛场外,主人就在做着各种准备,有人正用啤酒瓶的碎玻璃将牛角打磨得更尖。比赛开始,牛被主人从场外牵进,初始还比较安静,主人在旁边用长棍提示它对手的方向,一旦顶起来,就很激烈。有的牛眼睛怒睁,布满血丝,看起来很是凶猛,而有的牛还没过两个回合就调头落荒而逃。斗牛以一方将另一方逐出场地为胜。斗牛场上有个新的牛品种“西门塔尔”,是近年从国外被引进的,背上突起的肩胛没有那么高,据说是肉的产量很大,质量很好。
斗牛场里没有任何护栏,人畜混杂,但是牛的方向不定,一头牛向一个在近距离拍摄的摄影记者猛冲过来,避之不及,他相机上的长焦镜头被撞飞出去,只剩下他手持着机身站在原地愣神。两头牛有时候也会一路顶到观众群中,但彝人都身手敏捷,哄笑着迅速四散开来。估计观看斗牛一半的乐趣来自于牛冲过来时候的刺激,如同西班牙的奔牛节每年吸引如此之多的人,大抵都是出于追求冒险刺激的心理。场地里的赛马规则与布拖不同,属于追逐赛,两匹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从圆形场地的两侧同时起跑,以一匹马追上另外一匹为胜。火把节赛赢了的骏马称为“达里阿宗”(古代的神马),是骑士的荣誉,是那片土地的灵气,是那座山脉的精灵。
狂欢的夜晚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我们早早到了火把场,但见对面山坡上星火隐现,排列威队,逐渐汇聚成一条火龙向山下慢慢移动。火把场中,点燃的火把被集中在中间,放置成若干簇,青年男女围绕火堆载歌载舞。传统的舞蹈称为“达体舞”,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每个火堆旁集有男女十余人,牵手围绕而转,且跳且歌,初转徐徐行,再转小跃,嬉笑追逐良久乃罢。在城市里过节,在人群中反而经常会有落寞的感觉,而我却很喜欢在民族地区过节,身边尽是真正开心狂欢的人群,从心底散发着喜悦,随处弥漫着吉祥的气氛。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最盛大的节日,在西昌和布拖,崔格,昭觉县每年举行,美姑、雷波等县轮流举行,其中市拖被称为“火把节的故乡”。在西昌可以感受人山火海的壮观场面,而多镇一级的活动更原汁原味,是当地人自娱自乐的节日。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6月24日(一般在公历7月)举办,每年火把节举行的公历时间都不同,各县举办的时间也有差异,组委会提前公布日程和活动。除新闻和当地政府网站外,也可以给当地旅游局打电话咨询。
交通
飞机:西昌机场每天有航班飞成都,重庆,行程40分钟左右,票价大约500元。市区打的到机场50元左右。
火车:成昆铁路穿西昌而过,可直达北京,西安,成都,重庆,攀枝花、昆明等地。成都开往西昌的列车行程10小时左右,夕发朝至。
长途汽车:西昌发往普格班车从西昌旅游客运中心发出。9:00-17:00,大约15~30分钟一班。客运中心也有发往上海,浙江,江苏方向班车。开往布拖,昭 觉,美姑的班车从汽车末站发出,6:30-12:30每30分钟一班,发往雷波每天8:00一班。从布拖到其他各县都要从昭觉转车,昭觉到布拖每天四班车。昭觉到普雄火车站25元,早五点到晚五点流水班车。
出租:乘坐人力三轮车,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地区大约五元。出租车白天四元晚上五元起步,每公里1.6元。
住宿
西昌有各种档次的宾馆,但火把节期间通常早就被预订一空,价格也上涨一倍甚至更多,所以一定要提前预订房间。西昌市区价格在100元以上的商务宾馆,一般都可以免费上网和免费国内长途,一百元以下的低档宾馆,很多也能免费长话,但都不能上网。住在邛海边是很棒的选择,但价格会更高一些。最舒适的是邛海宾馆(0834-3953333),豪华标间580,普通标间380,这里是被一大片绿荫环抱的湖景公园。其他如山海宾馆(0834-3959999)等属中档价格,平时标间在150元左右。相当物有所值的要算月色风情小镇内的清音山馆(13981589895),平时标间100元,标单80元。西昌市区可选择长安来路的邮电宾馆(0834―3223312),平时标间80-90元;位于名店街口的紫薇宾馆(0834-3285888),标间140到160元。比较高档的推荐航天大道考见胜利路的凯丽莱酒店(0834-3200888),四星级,标间270到360元。去县城过火把节,可住政府宾馆,也有私营的旅馆,但数量不多,火把节期间住宿非常紧张,最好提前联系。布拖政府宾馆(0834―8958302)标间60元;布拖宾馆(0834-8533666),火把广场旁边,标间180元。
餐饮
西昌的饭馆主要集中在市区的胜利南路,一环路,民族风情园附近,推荐健康路的开萍家常菜,高妈炖品。除了四川风味,可以品尝一下西昌的彝族风味。最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是坨坨肉,辣子鸡、洋芋坨坨,酸菜汤,苞谷饭,养粑粑等。
邛海边有不少餐馆,以及岗瑶附近的农家乐,可品尝湖鲜,推荐清蒸毛蟹,南瓜鱼头汤,邛海醉虾,人均消费在50-60元。
火把节的传说范文5
这是毕摩文化―中国最神秘的文化领地之一;《勒俄特依》、《玛木特依》史诗打造罗罗世界(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这是嗜血嗜酒的土壤;火把节豪放和优美煽情―踏地震天。
这里是为五湖四海的旅行者、天涯过客敞开大门的一座文化圣殿,不由得人急于想亲近和了解它,终于,我只身从内江出发,经自贡、宜宾、屏山,进入彝族聚居地雷波,然后到美姑、昭觉、西昌、盐源、冕宁、石棉,一路考察,至今还念念不忘那段特殊的经历,还想一千次一万次走近它。
亚细亚大陆上的黑非洲
21世纪,将是彝人的世纪!这颗镶嵌在亚细亚大陆的”黑非洲”,将熠熠生辉!光是那黝黑的皮肤和布满皱纹的脸上雕琢的岁月年轮和沧桑,那种长驻脸上的张力和光与影,肖像摄影家们向往的神采和巅峰,就足以使中国和世界的摄影迷们,甘愿为此耗掉毕生精力不懈追求。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洲,中国最大的彝族居住区。它的发源地―莫古格埠,据说,就在美姑县洛俄依甘乡林木莫古村。现在,这块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180多万彝族人民,积淀了令天下人向往不已、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1873年,法国人卡拉布奇(Crabouillet)最早涉足了彝人圈子,发表了关于彝族人的文化专著《罗罗人》。尽管接踵而来的探险者们总想窥视这片神秘的世界,但是,这片土地原生态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令他们浅尝辄止。
神秘的毕摩之乡
“毕摩之乡”美姑县,是凉山州毕摩最集中的地方。据2002年普查,美姑县有毕摩8680人,毕摩经322种、14万卷。历史上的阿苏拉则、阿格说主、阿克俄伙,代表三大毕摩流派。除了阿克俄伙的部分直系后裔迁往峨边县,其余的后代都留在了美姑。
翻越黄茅埂时,我认识了一位叫吾叶木且的彝族老人,他会用毕摩法器水鼓跳舞,节奏强悍,神秘莫测。他告诉我,毕,是念经诵咒;摩,是对有知识的老人的尊称。毕摩,也是一种等级,在古代彝族兹、莫、毕、格、卓中,排在第三等。因为毕摩不仅通晓文化,而且能通神,毕摩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凡一切彝族事务,宗教的或民间的社会活动,包括调解纠纷等日常琐事,都少不了毕摩主持。见到毕摩的人,甚至包括昔日的土司,都必须主动为他让路或让座,尊敬他。2003年11月16~18日,首届毕摩文化节在美姑举行。听说62岁的毕摩老人日维吉挂着羊皮鼓在台上表演转圈,转了一个小时。这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宗教文化,美姑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对研究毕摩文化给予了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毕摩出身大多是被黑彝统治的白彝,大到三四十岁、小到四五岁的男性,都可以免费学习毕摩。黄茅埂是毕摩文化发源的神山。关于毕摩文化,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天文、气象、医学、种植等各大门类,自然的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外专家无不向往之,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刚烈剽悍的真性情
这是一个被外界少有了解的剽悍民族。他们喜欢大块大块地吃肉,叫“砣砣肉”;大口大口地喝酒,喝“泡泡酒”;“无酒要隔九匹山嘞,无肉只隔一叶草。”他们迎接客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见血见火”,杀两只脚的家禽或四只脚的牲畜。有时甚至不用刀杀,比如杀绵羊,叫“友毒”,把羊颈子活活扭断致死。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人说话的口气,更能表现他们狂野的性格。如说烤肉,叫“狠呼”,把羊肉砍成砣砣水煮,叫“狠码”。生活中喜欢说“抢”字,比如吃饭了,不说请,而说:“抢啊!”还有结婚,叫“抢婚”或“抢媳妇”!这是一个以“抢”字著称于世的民族,他们为什么喜欢说“抢”呢?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事,但,有一点敢肯定,他们说“抢”,并不是杀人越货的意思。因此,当你在彝区行走时,听到“抢”字,千万不要心惊肉跳,他不是说要抢你,用北京话说,是想跟你套近乎。我推车路过昭觉县竹核乡遇到一个年轻的彝族小伙子甲巴伍日,他推了一辆自行车跟在我身后,大喊:抢你!抢你!我回头看了他一眼,吼起来:老子还想抢你!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彝族人喜欢自己狂,更喜欢比他更狂的人。但是,到了农历6月24日或25日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跳“都火”的时候,你千万狂不得!假如那些彝族阿咪子(未婚青年女子)抠了你的手心心,你不要随便抠转去。这个意思是表示今夜你就属于她了,你如果莫名其妙抠多了,恐怕不是高兴,可能会受苦了―阿哥哟,阿哥,火把节才过半年多,你为什么心慌慌要走?荞巴巴蒸在大碗碗里,阿妹给你暖好了被窝窝。
大凉山里的情人节
可能是彝族男子过于粗犷吧,彝族女子却柔情似水。美姑县,传说是彝族美女甘嫫阿曲的故乡,距县城70公里的马洛村是彝族的美人谷,在县文化馆工作的沙马乌支,是连续获得几届彝族美女比赛“金索玛”奖和“太阳女”称号的绝代佳人。彝族唱歌的种类很多,如,山歌、祭祀歌、婚嫁歌、情歌、叙事歌、丧礼歌等;乐器有马布、葫芦笙、口弦、竖笛、牛角胡、月琴、唢呐等;舞蹈有斗鸡舞、斗羊舞、大鼓舞、刀舞、朵落荷(一种彝族踢踏舞)等。彝族姑娘唱起歌来,像百灵鸟,曲比阿乌、兰卡布尺、吉克尔哈莫,都是著名的彝族歌唱家。彝族姑娘挽起五彩的百褶裙跳起舞来,像蝴蝶纷飞。火把节开始,妇女要待在家里应酬客人,惹布子(小伙子)和阿咪子都要去参加节日盛典。每个人手中举着火把,从远处望去,就像一片火海。如此万众一心汇集的火海,传说是为了烧死残害庄稼的“天虫”。这是激情燃烧的夜晚!这是欢呼如潮的夜晚!“咿哟,咿哟,啊咧咧咧咧,啊咧咧咧咧。远方来的朋友请你过来歇一歇,一起尝尝彝家的酒彝家的岁月,献给你的吉祥幸福千万别推却,你栽下的友谊花朵永远不凋谢!”在男女对唱曲里,他们常常还这样唱:唉―不会唱歌的是水牛,唉―唉―不会跳舞的是木头,唉―
关于彝族,要讲的太多了,要解释的也太多了,很多还需要你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可是去到这鹰与太阳如灵魂一般歌舞的凉山州,你千万不要当了木头,做了水牛呀!
户外探险+提示
购一本32开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地图册》备用,无论到哪里,坐飞机、坐火车、坐汽车,交通都非常方便,县县通公路,骑车或步行,随时都能找到食宿,费用不高,可以讲价。住彝族人家时,最好选择那些能跟你讲点彝族故事的人家。
与以前相比,彝族生活习俗已经有所改变,但待人接物礼貌还是必须有。如,天菩萨(头上发辫)不能摸,摸了要赔九头牛,听说赔不起就砍手或赔命。甘洛县南部有叫客人在屋外吃饭的习惯,是为了让客人随便点,吃好,没有别的意思。甘洛县尔苏文化中还有“摸捉孜”,即给活着的年满70岁的老人开追悼会,也用不着大惊小怪,入乡随俗就行了。
火把节的传说范文6
关键词:昭通彝族,文化,六祖,语言,火文化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的省,有405万多人。彝族同根同源,分布在各地的彝族都认为他们有共同的发祥地,共同的语言体系和浓厚的民族认同感情,彝族本身又是一个多样化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仅衣着打扮、音乐舞蹈是多样化的,而且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也是多样化的。昭通是古代有名“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彝族发祥地的昭通,也保留着许多独特的彝族文化。
一、历史追溯
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族意为“人”)。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纳罗泼”、“罗武泼”等等。彝族源自古羌人,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戈。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戈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地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的同一传说,据传世较完整的水西安氏谱系计算,至清康熙初年已历传85代,约可上溯至战国前期,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现存的18部彝文《指路经》,其终点大多指向滇东北,即今天的云南昭通。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六祖分支”的决定使得彝族先民朝着不同方向迁徙拓疆。
二、文化语言、服饰
彝族文化是“火”的文化。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定于每年的农历6月24举行,根据彝族人民的古老传说,举行火把节是为了驱邪逐魔,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昭通火把节的活动还有“洒火把”,寄托向对方表示祝福、驱走晦气的寓意,同时又惊险刺激,可以说是火把节最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韵母日趋单元音化以及紧喉音的发生。彝语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东部方言,东南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中部方言。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昭通境内有东部和北部两大方言的彝族。
三、歌舞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婚嫁丧葬、节日庆典,歌舞都是彝族同胞表达衷曲、倾诉感情、沟通心灵不可或缺的交流形式。昭通地区的彝族舞蹈可以分为三大类:婚嫁舞蹈《阿说客》类;丧葬舞蹈丧葬舞蹈《喀红呗》类和生产性舞蹈类。
《阿说客》,汉译为《酒礼歌》,是彝族男女嫁娶时欢乐吉庆的歌舞。在彝族婚俗中,新嫁娘要出门的头天下午,在新嫁娘家饭后“过礼”,将男方送来的礼物让亲朋好友一一过目,并唱三首《酒礼歌》,女方家也要有一名歌手唱答。过礼后,女方收礼的人要唱着《酒礼歌》向主人点交礼物,主人也要唱着《酒礼歌》接收礼物。此时,欢聚一堂的亲友、宾客,不分男女、不问老幼,喝着酒,唱着《酒礼歌》,且歌且舞。《酒礼歌》曲调优美,歌词形式有叙事史诗、盘歌、猜歌、情歌;内容则天上地下、山里水中、亲情难舍、闺房哀怨等等,随心所欲,即兴发挥。次日,新娘被迎娶到男方家里,又是一堂《酒礼歌》的欢乐聚会。《酒礼歌》的舞蹈人数不限,在唱、跳的过程中,可随意加入、退出,但往往是越跳人越多。的地方,《酒礼歌》歌词内容较完整,舞蹈独立成段,可单独作为表演节目。
《喀红呗》,也有称《毕肃那》的,汉译意译为“跳脚”、“拐脚”、“践脚”、“四个跳舞者耍舞”,也叫“灵桶舞”、“鬼桶舞”,是丧葬中的祭祀性舞蹈。人死后,请来“喀约”(歌舞班子,一般为4名男性舞者)跳《喀红呗》,意为替亡人“开路”、“指路”,让亡魂尽快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停灵一天称为“小跳”,舞者从门外按一定队形进入停灵处,杀羊一只,寨民抬纸人、纸马,吹唢呐,敲锣鼓,围房屋边舞边行,或在棺木左右,且歌且舞。停灵三天,要“大跳”,在院内新搭灵棚内舞跳,时歌时舞,通宵达旦。舞蹈时,舞者手持八卦铃和白色孝布,甩、抖、顿,动作刚健、奔放。四舞者间,相互作背、跳、倒立、勾手翻、抱腰翻等动作,以显示高超技艺。从舞蹈套路名称可以看出,《喀红呗》虽是丧葬中的祭祀舞蹈,但套路编排几乎完全是动物游戏型、生产过程型以及表现技巧型,愉悦亡魂,也愉悦今人。
生产类舞蹈流传甚广,名目繁多,如:《撒麻舞》、《种红苕》、《荞子舞》、《收麦舞》、《打猎舞》、《栽花舞》等。共同的特点是:1.以生活化的动作编排完整地反映生产活动过程。如《撒麻舞》,表现整地、背肥、撒肥、撒麻、薅麻、割麻、晒麻、绩麻、纺麻、牵纱、织布;《打猎舞》表现磨箭、射猎、寻找猎获物、捆绑猎物、归家,动作粗犷、强悍、大朴不雕,充满原始的野性美。2.生产类舞蹈完全由彝族女青年表演,观赏性较强。3.这类舞蹈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随意表演。
昭通彝族传统舞蹈,长期以来,形成于自娱活动,晒场、庭院、酒宴席上乃至火塘边都是歌舞场地,适时而歌,适地而舞,内容丰富,古朴苍劲,粗犷豪放,欢快明朗,节奏较快,反映了彝族人民追求美好理想的民族气质、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及民俗学方面的丰富信息,有认知功能,更有独具魅力的审美情趣。
四、结语
昭通彝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近年来,随着对昭通民族文化的开发,昭通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推动、促进昭通社会经济的发展启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本明、傅永祥,昭通彝族史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杨士杰,多元文化中的情韵[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