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莫高窟教学设计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 教学资源库 建设

1.引言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在联合发文《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营造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我所在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属于第二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本院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提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用户群,能可持续发展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信息化服务。以此为契机,我院日语教研室从2010年即启动了“应用日语专业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2.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院校数字化展示和推广本校优质教学成果的资源平台,内容涵盖丰富,主要包括专业标准库、专业文献库、课程资源库、项目案例库、职业资格培训资源库、能力测试库、专业成果库、媒体素材库等,其目的是整合本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本专业自主研究教学资源,引进吸收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的自主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3.建构主义理论与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中心是学习者,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大量音频、视频、图片信息,能提供更新、更全的学习资料,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意愿,确立终生学习的目标。

3.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充分整合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中心”理念,建构主义要求在认知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专业资源库建设应以服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学习为主要目的,以基本课程为中心,充分整合广而散的各类日语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而又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心。就日语专业而言,应紧紧围绕语言学习的基本要素,即“听、说、读、写、译”能力训练,有效整合《综合日语》《日语阅读》《日语翻译》《日语听力与口语》《商务日语》《外贸日语函电》等多门课程,对各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利用,使教学资源库的资源集中化、有序化、结构化,形成本专业较为完备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同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资源库信息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将职业技能认证、行业资讯等各种资源有效融合,集中岗位技能与岗位能力类相关信息,有效节省使用者的搜索时间,提高使用效率,满足学生“双证书”的学习要求。

3.2以资源共建为目的,“建”“用”双方良性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离不开互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协作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操作功能应充分考虑到网络教学环境下使用者的心理特征、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交互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扩大建设者与使用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交流互动的范围,充分提高使用者利用本资源库搜索信息的兴趣,实现资源库的全方位共建,提高本资源库的利用率。比如,通过设置交流区、答疑区、资源上传区等方式,达到多方的良好互动交流,疑难问题的有效沟通,学习上的相互协助,鼓励使用者从专业资源库中获取资源,丰富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协助他人获取更加丰富有效资源,实现建设者与使用者的共建。

当然,建设者应该对使用者的交流、提问、上传资源起到审核的作用,避免资源的盲目上传和无意义的交流提问。同时对有价值的资源上传者、问题提出者采用积分奖励的方式,鼓励使用者参与建设。

另外,要充分整合规范各类资源,对上传的各类资源合理分类、整理与甄别,去粗取精,注意格式的编排与统一,方便广大使用者有效搜索与上传各类别资源。

4.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

4.1系统化。

专业资源库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果资料的罗列,而是突破课程、教材界限,将高职院校日语专业主要课程有机融合,将“听、说、读、写、译”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系统化,注重知识拓展能力的培养,打造集课程学习测试、资格认证考试、行业企业信息、就业信息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系统化信息平台,充分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所以,专业教学资源库操作界面应友好便捷,各板块清晰明了,搜索方式简单,各项资源易找、好用,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行搜索,实现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之目的。

4.2职业化。

专业资源库应满足专业需求,紧密围绕高职院校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技能”的框架构建,导入职业资格证书信息、行业企业信息,丰富就业主题,丰富职场信息,拓展职业内涵。在夯实日语学习基础的同时,突出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强化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并为学生就业提供丰富就业信息、知识储备,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充分引导学生形成准职业人的思维意识,强化就业能力的培养。

4.3开放化。

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资源搜索平台。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资源库自由选择素材,制作电子教案,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备课效率;学生通过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完成自学或解决疑难问题;其次,专业资源库应对所有用户完全平等开放,实现无障碍搜索各类资源的目的;最后,本着“共建共用”的原则,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功能,开放专业资源库多方共建功能,吸引更多使用者参与资源库网站的建设,丰富资源库内容,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4长效化。

教育资源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不断补充的完善建设过程,也随社会教学水平的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建设者必须依托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充分考虑不同使用者对资源的不同需求,不断增强专业资源库的开发、更新能力,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不断更新、完善、丰富资源库各项内容,保持专业资源库一定的更新频率、良好的运营态势,把最新、最前沿、最及时的信息提供给广大使用者,使资源内容做到“广、全、精、新”。“广”指的是资源覆盖面要广;“全”指的是资源种类要全;“精”指的是资源信息要精准、精要;“新”指的是资源要即时更新,有效实现专业资源库动态、良性、长效发展。

5.结语

专业资源库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但是,它的建成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发现式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职业类资源的,能够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效实现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双提高。另外,专业教学资源库整合本专业各项教学资源,方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效缩短相关信息的搜索时间,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同时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2]罗红.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2

第五组课文共有三篇,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从内容、情感主题上看,本组课文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名胜、赞美祖国江山秀丽多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品析本组课文,我们会发现:三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先写实后联想”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如,“三大名松”的描写,迎客松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如同“绿色的巨人”,送客松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再如,《黄果树瀑布》中对瀑布声音的描写,“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莫高窟》中对“飞天”的描写,“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等等。正因为作者丰富、合理的联想,所以读者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鉴于文本的这一特点,我们把本组课文的语言训练主题定为“先写实后写想”,扎扎实实地围绕这一训练主题实施教学。

二、课时安排

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这三篇课文共需8课时。现在我们用3课时学好教材,用2课时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江山如此多娇》,用1课时汇报交流阅读的收获。这样,用6课时的时间就能学好一组课文并读好一本拓展书,省时高效。

第一课时预习过关课:写好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下发已设计的预习卡,包括:“我能读准”(要写、要认的生字词)、“我的字最漂亮”(限于本单元自认为难写的生字)、“我能读正确”三个栏目。课堂上,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采用同桌互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班内交流的办法,过字词关和朗读关。

第二课时主题精品课:《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

抓住“先写实后写想”的关键语句,体会黄山松的神奇和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领悟“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并仿照“先写实后写想”的方法,口头描述黄山的其他松,做到理解与运用的融合、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第三课时主题略品课:《莫高窟》,依法自学

先理清文章线索: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方面,然后重点抓住“飞天”一段的描写,让学生找到“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并尝试运用此法补写“飞天”的其他姿态,深刻体会“飞天”的精美。再尝试着运用此法改写一种形态的彩塑,做到读写结合。最后,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积累语言。

第四、五课时 自由阅读课:《江山如此多娇》,反三归一

在拓展阅读时,也要紧紧扣住“先写实后写想”这一训练重点。一是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二是积累“先写实后写想”的优美句子。读文章,找句子,谈感受,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第六课时闯关汇报课:《江山如此多娇》。巩固强化

抓住文章的内容、四字词语、“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习作练笔等,采用闯关的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收到美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良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具体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题精品课:《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

一、谈话导入

预习课上,大家认读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谁来谈谈,黄山松和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说一说。

二、精读《黄果树瀑布》,以例悟法

1.走进黄果树瀑布,感受它的“壮美”!请你找到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各有什么特点。

2.班内交流。

(1)让学生畅谈自己找到的句子,当谈到第3自然段时,出示并品析句子: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课本中的原句好在哪里?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从岩壁上流下来。水声“哗哗”的。

引导学生抓住“泻”字,想到“一泻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感受瀑布的声势浩大,体会用词的准确。

引导学生抓住“宽幅白练”,体会瀑布的宽度、高度,使学生认识到瀑布形态的宽和美;抓住“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体会声响的巨大,从而感受比喻句的好处。

(2)感情朗读。出示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和句子,让学生人情入境地读,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3)填空背诵。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 ),上面( ),好像( )。那“哗哗”的水声( )。

(4)小结。正因为作者运用了“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像这样“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文中还有一些,找一处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略读《黄山奇松》,依法自学

同学们,请读读《黄山奇松》一课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哪些句子是作者想到的。

1.学生自读自画。

2.交流画出的句子。

(1)从写实部分“饱经风霜”却“郁郁苍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补充:迎客松资料,板书:顽强不屈)

(2)从写想部分“有的像好客的主人,有的像绿色的巨人,有的好像在和游客告别”,我们又体会到黄山松的什么特点?(板书:千姿百态)

3.学习运用。

(1)齐读最后一段“黄山松千姿百态……更加秀美”,你能不能也用“先写实后写想”的办法来描述一下孔雀松?(出示孔雀松图片,学生尝试习作)

(2)出示一些不知名的黄山松,让学生命名并运用“先写实后写想”的办法,练习习作。

(3)小结。正因为黄山松千姿百态、顽强不屈,所以被称为“奇松”。黄山有七十二座山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难怪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四、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语言表达;语文素养;语言策略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语文课上,如果不研究如何表达,而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获得,那么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张祖庆老师语)。可是,纵观很多的语文课,却发现,教师的教材解读、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走的还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妄言”。通过日常实践与思考,我逐渐清晰了在文本解读时怎么解读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点,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内化文本语言,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文本解读关注语言表达

文本解读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成尚荣先生认为: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原本是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道路上的标语,它是在提醒游人景色无处不在,只是你要学会欣赏。我们对待文本的解读,也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姿态,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置身文本其间,徜徉文字之中,品味文本语言中的韵味情调,洞悉文本内在的思想经脉,开启一扇扇语言、思想的窗户……文本解读中,我们的视野应在文本之中,字斟句酌,品词析句,这是文本解读的根本。

参加市区的多次研讨,我非常关注手中拿到的执教者教学设计的“教材解读”部分。我发现,凡是我们觉得充实、厚实的课堂,老师在文本解读中都做到了“文本细读”――品词析句,由表及里,关注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着力丰富语言素养。

【案例1】二实小的高鸣鸿教师的《春笋》教材分析,充分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摘录她的一段分析:

《春笋》一文展现了一声春雷后,春笋在春雨中破土而出,在春光里拔节而上的勃勃春景。文中整齐对仗的短语,不仅使文章节奏明快,韵律感强,而且读来使人感受到春的生机、春的活力。文章短小凝练,一连串的动词“冲破、掀翻、冒、迎、笑、长”不仅准确形象地再现了春笋的生长过程,而且把小春笋不畏困难、快乐向上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文末对仗的句子“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短促有力,语调上扬,简洁凝练,鼓舞童心。

【评析】高老师的这段对教材的解读,既分析了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更阐述了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主题和内容的。只有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2】再看一位教师对《秦兵马俑》的教材分析,由于教者将这篇说明文与前面学过的说明文相比,它对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风格没能进行细致解读,导致目标的制订与学生贴得不够近,课堂的生长感显得很不够,尤其表现在语言的习得上。《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与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莫高窟》相比,它的独特点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对事物的整体介绍更具体,它通过列数据、作比较等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其次,在对各种俑进行描写时,与彩塑、壁画的描写不同。《莫高窟》中对于彩塑、壁画的描写用的是“扫描”式的方法,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各种彩塑、壁画的姿态。而《秦兵马俑》中在对各种俑的个性进行描写时,不仅写了其神态、动作,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个俑单独成段,详略分明。运用短语,表达凝练。动词的运用精准地写出了将士的英勇气概。如果教师在解读过程中,能充分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特点,那课堂一定是另一番风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那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还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与伟大,更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学会如何运用适切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特点。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有价值的生长感。

二、教学策略聚焦品味语言

教师能正确解读文本的语言表达,这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转化成学生丰富的、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来理解,内化语言,运用语言,那才是教学的根本。还是以高鸣鸿教师的《春笋》一课的执教为例进行阐述。

【案例1】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教师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春笋的颜色、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练习运用比喻句进行表达。教师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颜色叫“浅褐色”。在理解“裹”这个动词时,教师动手剥外壳,告诉学生要用力地剥,让学生在看演示中理解并表达对“裹”字的理解。不过,我觉得如果让学生亲手剥一剥,可能对这个字的理解会更深刻,表达会更准确。

【案例2】文末对仗句的品读。教师出示“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师:自己读读,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都是向上长的意思。

师:真了不起,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你都发现了。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生:第三句中多了一个字,“又”“再”。

师:(指导学生写“再”这个字)这儿的“再”字与“又”意思相近,像这样的短句,要读得节奏感强一点。(指导朗读)

【评析】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教师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与习惯:边读边思,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句式表达的特点。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又能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主要依托形象的板书让学生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指导感受对仗句的表达效果。

三、语言实践植根文本语言(模仿文本语言练习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学生理解、内化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时,还必须及时依托相应的平台,模仿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练习运用语言,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案例】《鸟语》一课中的排比句段的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字数差不多,是排比句。

师: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师:我们一起读读看(学生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生:前后两部分之间有联系,前部分说的是鸟儿的行为特点,后部分说的是鸟儿的优良品质。(教师在相关词语下划线)

生:“认识到”“懂得了”“学到了”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师: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避免了重复。

师:三句话虽然意思有关联,但它们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越往后越深。你们从什么鸟身上学到什么呢?能否用这样的排比句段来说说?(出示句式,学生写一写:从飞越万里的鸽子那里,我……;从……那里,我……;从……那里,我……)

【评析】这个案例,教者抓住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理解排比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在语言实践中使得学生由原来对排比句的不清晰逐渐清晰起来,从不会到会用,思维与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实现了课堂的提升。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段落划分 教材体现 教学策略

“段落划分”,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语教学的流行语,“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逐段讲解”一度成为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后因在课堂教学中机械重复,逐渐偏离了新改革的要求而逐渐被教师所淡忘、遗弃。如今,在各类公开教学或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实录中,往往以第二课时教学为主,即使有第一课时的教学,也鲜有划分段落这样的环节。

划分段落,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实施?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材体现、教学策略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段落划分”的教材体现

苏教版教材编者将涉及段落划分的训练内容以“练习”的形式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提出,在四、五年级教材中合计安排了5次,具体情况如下。

四年级上册: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我给献花》);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

五年级上册: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变色龙》);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莫高窟》);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天火之谜》)。

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间接体现了“段落划分”这一训练要求,如: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内容(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默读课文,根据“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段落划分”的教学策略

1.咬住“例子”不放松。

苏教版教材中明确进行段落训练的5篇课文要求各有侧重,其中,分段包括根据段落大意分段、根据表达顺序分段,概括段意包括自己写出段落大意、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而编写段落提纲则是综合要求。

这些训练相辅相成,要仔细揣摩编者意图,用好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段落划分的要求与方法。比如四年级《我给鲜花》一课,书后练习四要求“按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并提供段意:(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2)“‘我’给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为将这一训练落到实处,笔者设计这样几个流程:(1)出示书后练习,明确要求;(2)默读段意,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3)默读课文,对照段意尝试分段;(4)集体讨论,交流分段理由;(5)回读段意,感知段意来源;(6)教师小结,渗透分段方法。其中,“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这一环节,便于学生借助“等待、献花、忘不了”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知段意来源”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去概括段落大意。

2.立根原在“方法”中。

学贵得法,指导学生划分段落也需要渗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割法”。如《黄果树瀑布》一课,可遵循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将课文分为“进入景区——透过缝隙——来到谷底——登上平台”这样几个部分;又如《少年王冕》一课,可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划分段落。

此外,在段落划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常用“突破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题目、重点语句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题目突破。教学课文《云雀的心愿》,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释疑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介绍的小云雀和妈妈飞行的路径——“沙漠、大河、森林”中分步思考、分步概括,从而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策略二:语句突破。课文《秦兵马俑》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提纲挈领。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不仅……而且……”追溯上文,追寻下文,文章的脉络便一目了然。

策略三:话题突破。初读课文《嫦娥奔月》后,抛出话题:“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围绕着这些人物分别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等几个小故事,课文的段落划分显而易见。

当然,给课文划分段落,不能搞“一刀切”,要因文而异,对那些层次不明、界限模糊,甚至教师也难以定夺的课文,还是不分为好;对那些有必要划分的,要精心设计话题,变换划分形式,将学生步步引向课文结构的敞亮。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5

提起“深度”,很多教师都会和“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深度阅读”(deep in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它是以提升学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而“浅阅读”是局限于浅层次的,以给人简单、轻松感受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形式。

那么,如何来构建深度阅读的教学体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个方面,即语言、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应该是有机交融在一起的,是实现深度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探究语言,步入深度阅读的自由殿堂

探究语言,促使教学过程不断深入,这是实现深度语文的突破口。尤其要关注两个方面,即教师对文本语言和导语的探究。

1.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探究

作为教师,只有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目标定位准确,找到了语言的切入点,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

有一位教师执教《称象》一文,启发学生:“假如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纷纷举手:“用大吊车来称象。”“可以不用石头,可以改用其他动物。”……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了赞赏。

课堂中,学生很聪明,想出了许多称象的办法,但教师却因为对文本的解读水准不够,导致了这堂课失去了可以引领学生攀登思维顶峰的机会。

同样是这一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1:老师,可以用大吊车来称象。(学生笑了起来)

师:大吊车是一种现代化的工具,我们应该回到那时的时代去想一想办法。

生2:老师,搬石头太累人了,可以改成其他动物,比如猪、羊,只要把它们赶上去就行了。

师:你很会动脑筋。可是曹冲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是他没有想到吗?

生3:不是的,在一部动画片中有过这个故事。当时曹冲为了能把大象赶到船上,想出了许多办法。要把这么多不听话的猪、羊赶到船上,可能很难。(评价启发)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也是聪明的,通过你们的认真思考,一定会想出许多更好的办法。但不管怎样,曹冲确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你究竟佩服他什么呢?

可见,没有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深入探究,就不会有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即使进行不断的评价,也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显得更矫情造作。

2.教师对导语的探究

在教师深入钻研文本之后,如何来有效调控课堂,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呢?这时,我们教师的引导语言就起到了关键的调控、激励作用。

例如,在导入新课《江南》时,可以用以下导语:“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一到夏天,池塘里的莲花就全都开了,这个地方就是——江南。”

精当的导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有效的导语设计在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文本时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实际,设计好导语,以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探究。

二、激发思维,调动深度阅读的灵性感悟

孩子是有灵性的,但孩子的思维还比较稚嫩。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并使之不断走向深入呢?这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1.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眼于文本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而不只局限于文本的表面内容和情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领,不断拓展文本的内涵,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借助文本的注释,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是没有多大难度的。但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满足于常规的解读,从而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师:同学们,柳宗元他真的是在钓鱼吗?

(出示填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此翁意在散心。

生2:此翁意在思念亲人。

生3:此翁意在修身养性。

生4:此翁意在锻炼意志。

生5:此翁意在等待时机,他在钓一个“春天”。

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难道说不美妙吗?正是深度解读给予了课堂以活力。

2.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创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抓住了第三自然段后面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去续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师:同学们,你了解这里省略号的作用吗?

生1:成百上千的“飞天”,姿态各异。这里省略了很多的姿态。

师:是的,我们说,想象是一种美妙的东西,你能想象出壁画上姿态万千的“飞天”吗?

生2:有的头戴金冠,身穿长裙,绸带飘飞。

生3:有的纷纷扬扬地洒着花瓣。

生4:有的随着乐曲,载歌载舞。

师:是呀,走进如此姿态万千、瑰丽无比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神奇的艺术殿堂。看来,想象的力量是无穷。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格外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激感,走进深度阅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也因此而变得更为迷人。情感是深度阅读的精神支柱,离开了情感,语文教学就无法走向深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情感主线,感染学生,激起情感的共鸣,并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情感的最深处。

如《丑小鸭》一文,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那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这个童话形象更加立体起来呢?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计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情境,让他们有所体会,引发他们的心灵与“丑小鸭”产生共鸣。文中讲到“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我们可以以此设置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哥哥姐姐、公鸡是如何咬他、啄他的。紧接着追问:“如果你是丑小鸭,你想对谁说什么?”进而把学生的情感积淀逐步推向。最后,通过一个“钻”字,让学生感受:钻出篱笆意味着什么?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丑小鸭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并将这种情感植入心田。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6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依旧停留在低阶能力、低阶学习和低阶思维的层次上,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使许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许多课堂教师预设很好,生成不足,严重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将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分成六类,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理解、应用为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为高阶思维。

其实课堂是思维场,思维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课堂活跃不是行为活跃而是思维的活跃。课堂蕴藏着学生无限的思维张力,教师如果抓住了思维最佳讲授区、最佳讲授级和最佳讲授期,学会了等待,能够静待花开,学生思维的创造热情和能力很快就会激发出来。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学生的许多错误不是知识上的缺陷造成的,而是思维的障碍。现代社会需要资优人材,未来属于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高阶思维的行为动词作参照检测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这些行为动词主要有:分析、讨论、评价、识别、分类、预测、选择、评估、比较、鉴定、组成、证明、结论、假设、建构、管理、概括、创设、评定、推断、联系、汇报、计划、支持、设计、系统化、图解、写作、辨别、阐释等。

(二)七种思维训练策略

1.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训练

抽象概括思维的出发点是引发现象或问题的知识原点即概念、原理或性质。《哲学与生活》教材中涉及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非常抽象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采取事例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进而再从更高的层面去评价创造知识。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对学生概括思维能力要求更加凸显,复习中要在弄清各个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关注时政热点,建立现实生活与知识网络的联系,掌握根据问题的要求搜索相关知识的方法,养成多角度、跨模块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各模块进行系统化、网络化,也即是常说的“把书读薄”,让学生高屋建瓴地把握各模块的知识脉络。二轮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的引领水平能明显看出来,你的整合能力决定学生建构水平。这个阶段无论在对教材的处理还是习题选择都要创新提高,概括性、综合性要加强。如果考点和习题没有突破创新,中上等的学生特别是尖子生,会自满,没有了兴趣,成绩不但不上反而会走下坡路。

2. 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分析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习思想政治学科至关重要。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比如:《经济生活》教材中涉及的价格与价值、公有制与国有经济、供给与需求、债券与股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与公平等知识,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很难区分开来。再如做选择题的坚持“八排除”法, (1)排误法:即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2)排异法:即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不相吻合的题肢。(3)排重法:即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4)排倒法:即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5)排混法:即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6)排间法:即排除与题干为间接联系的题肢。(7)排不完全法:即排除与题干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题肢。(8)排正法:即反向选择题应该排除与题干正向联系的题肢。掌握了这些技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就会事半功倍。

3、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突出特点是活字当头,稳中有变。主观题针对材料提取信息、阐释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成为主要考查点。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38题“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2013年全国课标卷39题“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如果学生思维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进行理论堆砌,没有针对问题答题,没有对该问题的时代背景的广泛了解,得分是很少的。

4、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 不仅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甚至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从逆向思维角度找出反例,例如:在必修教材中涉及的生产与消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民主与等许多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好它们的关系,不仅需要正向思维,而且需要逆向思维。在涉及各种图表题、曲线题也是需要逆向思维的。有一类客观题就是需要反向做出选择,例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些题正向选择较难,采用逆向思维,把无关或错误知识去掉,剩下的选项即使不理解也肯定是对的。

5、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

上一篇初雪

下一篇欲望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