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守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隐身守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隐身守候范文1

随着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兴起,银行核心系统开始了新一轮的“瘦身”运动,将原来核心系统承载的庞大功能逐步分离出来,在业务层面简化核心系统的功能,提高处理性能和效率,对核心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按照更加开放、灵活和松耦合的原则合理布局银行的各类应用系统。

“瘦身”的路线和动因

早期银行在规划和建设核心系统时,常常将核心系统业务功能多少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希望在一个系统上解决银行的所有问题。但随着近年来银行的产品、渠道、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和业务量不断增长,银行IT系统建设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众多专业化的产品系统,如贸易融资、信用卡、资金交易和个人按揭贷款等从核心系统中逐步分离出去,成为与核心系统平行的应用系统;二是公共财务事项处理、会计总账、财务及管理报表等业务功能逐步与核心系统分离,出现了与核心系统平行的独立总账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三是电话银行、ATM柜员机、POS终端、网络银行、银证通等前端渠道系统的发展,推动了银行前置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简化了核心系统在信息接入方面的功能需求;四是应用系统的增多,引发了银行IT系统架构的再造,重新科学规划各IT系统功能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热点。银行IT系统建设的上述特点,总体上反映了核心系统“瘦身”的路线。如今,追求银行核心系统大而全的想法已经不再流行。

银行核心系统“瘦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银行业务需求的层面看,产品创新的迅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大幅提升,使得大而全的核心系统难以适应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剥离和转移核心系统的部分功能,引入更为专业化的应用系统,就成为银行IT系统建设的必然选择。其次,从技术进步的层面看,核心系统的功能转移和众多专业应用系统的出现,实际上促进了银行信息从串行处理转换为并行处理,把过去按先后顺序处理的事情改为同时分工并行处理,客观上大大提高了银行IT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第三,从银行IT系统运行管控的角度看,核心系统的“瘦身”,既降低了核心系统运行和维护的难度,也便于银行隔离不同业务领域的IT系统风险,减小了因个别系统故障导致整体IT系统瘫痪的概率。

核心系统“瘦身”法则

银行核心系统“瘦身”,到底应该减哪些?留哪些?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银行IT系统应用架构的改造方向和成功与否。但目前这个问题还很难单纯从技术角度回答清楚。

2005年,埃森哲和SAP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重新定义银行核心系统”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全球100强银行中的43家,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区各种规模的银行,近1500名银行高管参与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银行认为核心系统是处理客户信息、存款产品、支付服务和总账的IT系统。从这个调查结果看,核心系统确实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瘦”得多。

上述调查结果可能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银行核心系统有一些差距,但是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进而探求核心系统“瘦身”的法则。在这里,笔者从数据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数据信息内容看,核心系统处理和运算的数据应满足重要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什么数据最重要?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投资者觉得财务数据最重要,监管者更看重风险,领导要看汇总数据,而客户只关心自己交易账户的数据。而从IT系统运行和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使用范围越大、频率越高的数据越重要。按照这一标准,客户信息、机构信息、基准利率汇率、货币代码等数据被其他众多应用系统所引用,且频率非常高,属于典型的重要数据,保留在核心系统中处理是比较合理的。相比之下,贸易融资、债券交易、资金拆借等交易数据被其他应用系统引用的范围和频率要小得多,因此可以将其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来处理。

哪些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高?这可以根据数据信息恢复成本的大小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原生数据,比如从客户端输入的交易性数据校验真伪成本高,一旦损坏,恢复起来难度很大,其安全性要求很高;而次生数据,即由银行IT系统在原生数据基础上再加工后生成的数据,比如会计数据、统计数据和其他经营管理数据等,这些数据损坏后,可由银行IT系统根据预设规则重新运算而恢复,其安全性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因此,核心系统处理的应该主要是安全要求高的基础易数据,而非会计报表等管理类数据。

数据信息的稳定性如何评估?直观地看,使用时间长的数据,稳定性要求高,反之亦然,因此通常从数据生命期限对其进行判断。稳定性高的数据,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变化和调整,比如客户代码、机构代码、货币代码和结算账户等,没有确定的终止期限。稳定性低的数据,通常有明确的到期终止时间,如银行资金交易合约、客户贷款账户等。稳定性高的数据适宜放在核心系统处理,而稳定性低的数据则适合在其他应用系统处理。

从系统功能和服务提供方面看,核心系统提供的服务应满足普遍性、时效性和重要性要求。

系统提供应用服务的普遍性,主要根据向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的多少来判断。概括地讲,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的应用服务,需要由核心系统来实现,反之则可以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去。银行核心系统中的各个业务功能模块,从平面看似乎是并列关系,但从服务请求、服务提供和数据流转逻辑看却非简单的并列关系。比如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处理流程,如贷款、资金交易、贸易融资等都有资金结算环节,都需要资金结算服务,而资金结算又必然涉及各类结算账户,因此存款、往来账和支付业务功能保留在核心系统中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系统提供服务的时效性,是指一项服务请求发起后,服务的提供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或实时实现。时效性要求高的业务,如支付结算,从发出结算指令到结算完毕,客户要求银行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对银行的IT系统处理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需要留在核心系统中处理。而其他业务,如贷款、贸易融资、信用担保等,客户对处理时间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因此这些业务在银行IT系统中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也不高,可以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来,在其他应用系统中处理。另外,如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统计分析报表等应用服务主要满足银行内部管理需求,没有实时要求,因此也可以完全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来单独处理。

系统提供服务的重要性,主要根据系统所处理的业务是否为银行主营业务进行判断。通常商业银行主营业务包括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这些业务的重要性程度高,其业务处理一般都在核心系统中完成。

告别大而全,走向强与专

目前,国内银行核心系统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系统是指电子化的初期阶段,基本上是电子算盘的概念,其典型代表是PC单机系统。第二代系统是1990年前后大范围的联网和通兑,其典型标志是在硬件上使用了小型机以上的服务器和网络。第三代系统是1995年前后,在第二代系统基础上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变革,其中加入了业务部门的参与,并且提出了大会计与综合柜员制的概念。第四代系统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强调对内以会计核算为中心,面向管理;对外以客户服务为中心,面向差异化的个。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核心系统都有不同的内涵,它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的银行信息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系统改造可以说是方兴未艾。2003年3月,由IBM提供服务器、银湖集团提供SIBS解决方案的青岛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改造项目正式启动。2003年5月,国家开发银行携手神州数码,整体引进新加坡SA公司的银行核心系统产品SYMBOLS。2004年9月,惠普与上海银行签订协议,成为上海银行新一代核心应用系统T24的系统总集成商。2006年4月,神州数码与香港东亚银行签约,双方就“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正式达成合作。2006年1月,华夏银行(HXB)与TATA咨询服务集团旗下的金融网络服务公司宣布实施世界级BANCS核心银行解决方案的协议。2006年11月,中国银行与IBM、TCS公司签订了银行核心系统改造项目,决定在IBM主机系统架构(z/OS、CICS、DB2)基础上引进建设FNS的核心银行系统套装软件B@NCS(COBOL)。

虽然国内银行的核心系统项目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但对于核心系统究竟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业界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今天,核心系统已经不是银行唯一的应用系统,各种新的应用系统如信用卡、网络银行等随业务创新不断独立出来,核心系统再造和重构必须要定义它在银行整体应用架构中的定位与作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方向。

对于未来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告别大而全,走向强与专。

首先,从信息处理内容看,核心系统应放弃那种无所不包、强调多产品线的想法,将需求重点聚焦在客户信息、存款、支付结算、往来账管理等方面。其他的业务处理可以通过开发新的应用系统来完成。选择这种“弃全务专”策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主张将个性化的业务需求通过独立的专业应用系统解决,很好地适应了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的需要,提高了银行整体IT应用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同时,引入专业应用系统,充分吸收行业先进经验,可以克服银行在IT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自身经验积累不够、业务需求不到位的问题。

其次,从技术性能方面看,引入其他专业应用系统,通过建立松耦合的系统架构,重新规范核心系统与其他专业应用系统的往来关系,隔离系统技术故障,大大降低了银行IT系统整体的运行风险。同时,核心系统专注于客户信息、存款和支付结算、往来账管理等,降低了系统自身的复杂程度,给改进和优化核心系统的各项数据处理逻辑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

最后,从近年来银行IT系统建设的实践看,核心系统处理的业务内容逐步缩减。如前所述,先是各专业应用系统逐步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来,其后会计汇总核算和财务报表功能从核心系统分离出来,由独立总账系统处理,然后是各种业务渠道系统的发展,促进了银行前置系统和业务应用分层架构的发展,最新的是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减少了核心系统对外数据接口的复杂程度,形成了目前核心系统与银行其他专业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见图)。

重新界定核心系统内涵

“瘦身”后的核心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需要结合银行信息化建设实践进行重新定义。笔者认为,银行核心系统可以定义为记录和处理客户信息、存款、支付结算和往来账交易的应用系统。核心系统在银行IT系统中的定位,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核心系统是提供共享交易服务的系统。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核心系统主要处理客户维护、机构维护、货币代码维护、存款、支付结算、往来账管理等业务,而这些都是其他应用系统共同需要的服务,因此可以说核心系统是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共享交易服务的系统。

核心系统是处理核心数据的系统。客户信息、机构信息、货币代码、结算账户、结算信息、基准市场数据等被多个应用系统共同广泛使用的数据,具有标准的统一性、数据的可靠性、读取的便捷性和存续的长期性等特征,是银行的核心数据,而核心系统正是记录和处理这些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

核心系统是应用系统的系统。由于核心系统广泛地为其他渠道系统和应用系统提供客户信息、结算处理等共享服务,成为众多应用系统的后台,因此也可以将核心系统称为应用系统的系统。

隐身守候范文2

1、后台程序运行多。清理后台不用的程序,关闭不必要的自动运行的程序。

2、蓝牙等没有关闭。蓝牙、NFC、同步等不使用时及时关闭。

3、屏幕亮度亮度太高,信息进来显示太亮。

4、电池存在问题,需要更换电池。

(来源:文章屋网 )

隐身守候范文3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68-02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血液出现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患者一旦形成深静脉血栓不仅会给其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会导致其残疾。特别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由于多方面原因更加容易发生[1]。文章回顾我院200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探讨其形成的病因、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和预防等。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0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9例下肢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范围在9.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有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有1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有7例。11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单独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例,有血栓形成既往史患者2例。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长在2小时至3小时之间,平均手术时长为2.6小时。其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时间一般在术后2天至7天之间,其中右下肢2例,左下肢3例。

1.2治疗方法确诊后本组患者卧床休息,并将患肢抬高使其与心脏水平保持于30°的角度,并保证患者卧床休息1至2周的时间,使血栓紧紧黏住其静脉内膜,帮助患者减轻局部疼痛感,给患者进行常规的抗凝和抗炎治疗,帮助其消退水肿和炎性反应,同时进行阿司匹林口服以防止血小板凝聚。在此期间要严密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进行定期检查。若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则应对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使用80000U的尿激酶注射液和剂量250-500毫升的浓度为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混合配比,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用药频率为1日2次,持续用药时间为1周。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对其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在术前12小时之前进行0.4毫升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后24小时之后,若患者的切口引流明显减少则对其进行0.4毫升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用药频率为1日2次,持续用要时间为10天。

1.3疗效评定方法依据患者手术后出现的下肢疼痛、肿胀等主诉对患者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和静脉造影,同时还运用血管显像技术观察下肢静脉血流状况,若超声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疑似深静脉血栓,则需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

2结果

本组29例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14例,余下15例患者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均未出现肺、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

3讨论

3.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可知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的淤滞和静脉壁的损伤。大多数患者小腿肌肉处的静脉丛是其深静脉血栓的来源,在未对患者进行任何治疗的状况下其小腿形成的深静脉血栓可达25%,且会延伸至其周围近端静脉,而近端静脉是绝大多数严重程度达致命性的栓塞的来源[1]。①血液的高凝状态:由于手术刺激使得将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致使其黏附性得以加强;若手术致使患者脱水或失血则会导致患者血液出现浓缩现象,从而使得血细胞数量相对而言有所增多。②静脉血流的淤滞:由于手术中出现全身性麻醉或联合阻滞致使患者的肌肉呈现完全状态或致使患者周围静脉出现扩张现象,因而减缓了静脉流速;患者经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其下肢制动,加其长期卧床致使其下肢肌肉始终保持在一种松弛状态,从而致使其血流滞缓。③静脉壁的损伤:若骨科手术中由于机械性操作使用不当(如拉钩等)而需使用止血带,但这样不仅极易挫伤静脉壁而且还会致使血小板出现黏附现象,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沉积致使血栓形成。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和患者本身身体状况和相关合并疾病的情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肥胖、高龄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患有心血管病和代谢病等[3]。

3.2高危因素患者在骨科手术之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时间、手术范围和手术部位以及手术后下肢制动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髋部手术、下肢骨折、膝部手术以及大面积的毁损的患者以及手术范围广、手术时间长以及手术长期制动时长在4天以上的病人较为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将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易感程度可分为高、中、低三种。高危判定标准:恶性肿瘤需进行盆腔或腹部广泛手术,下肢(尤其为髋关节)大手术;中危判定标准:年龄在40岁以上,全身麻醉状态下手术时间大于30分钟;低危判定标准:年龄在40岁以下,全身麻醉状态下手术时间小于30分钟。

除此之外,通过对临床的长期研究和观察,学者发现还有其他因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大于50岁的高龄、吸烟、全身麻醉、妊娠、肥胖、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静脉曲张、口服避孕药、既往血栓病史和小腿感染等。若骨科病人有着上述病症和情况则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会加大[4]。

3.3预防

3.3.1心理预防治疗应当对患者加强术后心理辅导,使患者了解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和严重后果,使患者对其提高警惕性。而且还应叮嘱患者多吃一些低脂肪食物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并要求和监管其杜绝吸烟。而且应当对患者说明在手术后及早进行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和帮助其进行正确的锻炼。

3.3.2药物预防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药、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口服抗凝等。其中使用较多的有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肝素。虽然口服抗凝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却有致使患者出血的可能性,在患者服用该药期间应当加强对其监控凝血机制。抗血小板药所产生的预防作用小,因而在临床上使用并不广泛。低分子右旋糖酐在手术后可以极大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是其所产生的副作用却很多,如心力衰竭和过敏反应等,小剂量肝素虽然具有很好的抗血凝功效但是缺乏抗凝功能,若每日对患者使用量超过5000U则会使患者出血的发生概率增加。低分子肝素可以增强抗凝效果,可有效预防血小板减少发生的现象。对于肥胖或高龄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应该在手术前2小时对其注射2500U的低分子肝素,手术之后患者应当持续5天注射2500U的低分子肝素。在此期间还应当进行复方丹参注射液的静脉滴注以及阿司匹林的服用。针对高龄患者应当适当减少止血药用量[5]。

3.3.3物理预防治疗早期训练中应当抬高病人患肢以帮助其改进静脉血液的回流状况,一般情况下应当帮助将其下肢向上抬高至20°左右,避免其在膝部下垫枕,以致使其下肢形成过度屈曲状,从而影响静脉回流。叮嘱患者在手术后及早下床进行积极的活动,并依据实际情况适度增加活动量,对患者的深呼吸和咳嗽进行相应指导,在手术之后的24小时后对患者进行抬高下肢训练。对于下床有困难的患者应当鼓励和督促其进行内外旋转运动、环转踝关节运动和床上屈曲下肢运动;对于截瘫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帮助其进行被动运动,对其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进行伸、外翻、屈、内翻等运动,同时还应帮助患者进行按摩理疗帮助其缓解静脉回流状况。

总之,发生骨折后必然会减少患者的活动量,从而加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应当对患者进行有相应的预防治疗。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高危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应当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功能训练;②在手术进行时应当保证血容量的充足;③应当避免患者在较长时间段内卧床和制动;④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下肢训练。

参考文献

[1]韦喜艳.预防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8).

[2]田会,赵振英,王兆娜,赵捧新,张采红,王浩汀.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6).

[3].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5).

隐身守候范文4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持续性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

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异位妊娠约95%发生在输卵管内。腹腔镜因其创伤小、术后腹部瘢痕不明显、恢复快等特点,且集诊断及治疗于一体,日益成为首选的异位妊娠手术方式。由于年轻的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腹腔镜输卵管保守性手术患者明显增多,使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ectopicpregnancy,PEP)发生风险相应增加。目前,临床上对PEP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输卵管妊娠并行保守性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40例,分析PEP发生的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我院1999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并经腹腔镜诊断为输卵管妊娠而行保守性手术的患者940例,发生PEP66例(A组),发生率7.02%。非持续性异位妊娠874例。两组在平均年龄(28.42±3.02VS28.59±3.84)、停经时间43.28±11.74VS44.07±10.69)、彩超附件区包括大小(3.12±0.92VS3.42±1.02)cm均无统计学差异。

手术适应症:患者有生育要求或虽暂时无生育要求,但有强烈的保留输卵管功能的愿望;对侧输卵管有病变,失去功能。

手术方式: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输卵管间质部、峡部、壶腹部妊娠者,在破裂口或输卵管膨大最明显处沿输卵管纵轴呈线状切开,达管腔,予正压冲洗将妊娠组织自管腔分离,放置于标本袋内。为保留输卵管功能,妊娠部位输卵管粘膜勿予分离钳钳夹及挤压。予5%葡萄糖液体反复冲洗,局部出血明显时可双极电凝,轻微渗血可局部涂凝血药物。

盆腔粘连或对侧输卵管病变者同时处理。

术后处理:术后每3d复查1次血HCG,当术后HCG降至术前50%以下时,如无其他不适可出院并门诊随访。出院后仍然3d监测1次HCG,直至正常。

PEP诊断及处理:术后下降缓慢,HCG3周仍然未转阴或下降后又上升,术后持续上升,有时伴附件区包块或腹腔内出血者,诊断为PEP。诊断为PEP者予MTX20mg*5天并同时口服中药治疗,用药2周后HCG逐渐下降并至正常者为有效,HCG继续上升或出现腹腔内出血需再次手术者为无效。

资料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术中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均为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100%。

所有病例均成功进行了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见妊娠部位、患侧输卵管完整性、盆腔粘连、盆腔出血情况如下表,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5d开始HCG上升、出现附件区包块或出现内出血症状,52例患者加MTX及中药治疗,1-2个月HCG转阴。14例需再次手术切除患侧输卵管并病理证实为输卵管妊娠。B组患者术后HCG持续下降并在3周左右转阴。

表2表明A组术前HCG数值明显高于B组,P

PEP发生相关因素分析:PEP的发生与术前血HCG数值、术后9、12d的血HCG递降率相关,而与停经时间、输卵管完整性、腹腔内出血,附件包块大小、下腹部手术史、盆腔粘连、妊娠部位、术后第3、6天血HCG递降率无相关性。

隐身守候范文5

【关键词】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 精神障碍; 护理干预

随着高难度复杂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特别是老年手术患者的增加,心脏体外循环直视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成为心脏体外循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1-2]。然而术后精神障碍会不同程度的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降低生存质量,严重影响患者愈后[3]。本科室护理人员通过对30例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精神障碍针对性护理干预,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确认均无精神类疾病史及家族史,并排除有其他系统严重障碍疾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58~71岁,平均(62.7±7.4)岁。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分组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脏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综合护理干预。术后12 h~7 d内严密观察并比较患者的精神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出现抑郁、焦虑、谵妄等精神障碍8例,发生率为26.67%,干预组2例,发生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2,P

3 护理干预方法

3.1 术前护理干预 (1)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相互间信任。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有情绪障碍或过度紧张者可进行心理咨询,有抑郁、焦虑患者可适当给予抗焦虑类药物[4]。(2)术前评估:术前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疾病状况、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生活习性、个性特征等信息,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根据患者精神状态对其认知功能进行简易评估,填写焦虑(SAS)、抑郁(SDS)量表,用来评估患者术前对手术的心理应激情况[5]。(3)术前饮食:术前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低脂、低盐等易消化吸收的饮食。

3.2 术中护理 术中注意加强患者脑功能的保护,保证足够血流灌注量[6]。缩短体外循环(ECC)时间,维持患者灌注压适宜、平稳,术中采用微栓过滤器进行过滤,术中应注意防止微气泡以及微颗粒栓塞形成,进行彻底排气,防止血液过度稀释以及中心静脉压过高,术中维持患者酸碱及电解质平衡[7]。ECC中给予患者行定量脑电图、食管超声、脑红外光谱仪、经颅多普勒彩声、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等多种监测手段,对患者脑缺血、脑缺氧、脑功能、脑血管灌注等的变化进行监测,并预防脑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8]。

3.3 术后护理 术后行持续的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时刻保证各种通道、管道的畅通,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意识状态。对于已经苏醒的患者应及时判断其有无异常情况,向已清醒的患者解释手术已顺利完毕,正在进行监护治疗;如果患者一时间无法正确语言表达,则利用通俗易懂的手语表达。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适时给予患者鼓励;对于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应尽量根据其需求给予相应的满足,避免进一步引发患者不良情绪;如果发现患者由于精神障碍而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可给予必要的约束带约束;另外,在病房环境上尽量给患者提供安静、适宜温度的良好环境,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做到“三轻”(走路轻、讲话轻、操作轻),监护仪器在确保能听见的情况下尽量调低音量,并对重症病室的光线、温度、湿度等进行合理安排,让患者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恢复健康[9]。

4 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4.1 生理、病理因素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其特殊年龄阶段以及生理特点可导致部分脏器功能明显下降,特别是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最为显著,因此患者对各种手术的应激能力下降。同时由于患者本身的各种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均可以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增加术后康复的风险,同时因为心脏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的时间过长引起灌注压过低导致患者大脑缺血缺氧也是导致患者脑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10]。

4.2 心理因素 大部分患者在家中或社会中缺少在精神上的关怀,因此患者本人常有孤独感,再到医院后加之环境不适应和患者性格原因使患者更易形成心理障碍,多数患者也存在对手术成功与否的担忧,术后所处重症病房也均使其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11]。

4.3 手术因素 由于心脏外科手术通常有时间长、创伤大等特点,因此易造成患者高应激状态也是造成患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体外循环时间过长造成的患者脑部低灌注、血液稀释等造成的患者脑损害,是术后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12]。

4.4 药物因素 大部分患者由于其疾病较复杂病程长,睡眠质量较差,因此大多数患者有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史,以及术前的应用都有可能是造成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

4.5 环境因素 监护室病房的环境对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也有很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强迫静卧状态、伤口疼痛、个人空间被侵犯及监护室环境中的各种噪音等均有可能诱发患者心理障碍,使患者过度紧张,出现谵妄、焦虑、抑郁或幻觉等。

总之,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发生精神障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严重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在配合医生有效治疗的同时消除患者的潜在不良情绪,最终可达到预防和控制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小英.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79-180.

[2]宋明学.体外循环术后脑损害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93-94.

[3]尤继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5):129-130.

[4]李春艳.心脏手术后ICU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2):18-19.

[5]李娜,许秀峰.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8):1867-1869.

[6]严丽华.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J].南通大学学报,2007,5(3):439-440.

[7]马海英,段长虹,李岩.心脏康复指导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6):622-623.

[8]解会敏.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精神障碍因素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2,34(22):3518-3519.

[9]高伟华,王惠新.护理干预在预防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8-69.

[10]林玉琴,陈美娇,伍景红.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76-78.

[11]安淑芬,张楠,郭楠.心脏直视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2):332-333.

隐身守候范文6

汕尾市人民医院,广东汕尾 51660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妇科接受阴式手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10例患者,按照超声检查结果和手术中发现的实际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并分为A、B、C3组,并将A、B、C3组的术中出血量、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hGG的时间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种手术方式都一次性成功,①在平均出血量方面,C组明显多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三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②A、B、C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医院治疗时间、术后的hGG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B、C组患者没有膀胱损伤,也没有并发症。结论 经阴道手术治疗CSP,治疗效果明确,操作方法便捷,子宫可以完整保留,手术操作安全经济。

关键词 阴式手术;刨宫产手术;子宫瘢痕妊娠

[中图分类号] R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026-02

[作者简介] 郑少娟(1974-),女,广东陆丰人,大学专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CPS),指得是怀孕过程中孕囊在之前之前的剖宫产切口伤痕处着床,整个过程若不能正确处理会使得子宫破裂或者大出血,对患者生命有危害,并发症较为严重[1]。为探讨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效果。该次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该院妇科接受阴式手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妇科接受阴式手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进行手术治疗,年龄在25~48岁之间,平均年龄(35.5±3.2)岁;10例患者之前进行的剖宫产术式都是横切口,与上次剖宫产和本次瘢痕妊娠的时间间隔为2~9年,平均时间是3.5年,其中3例患者曾经有两次剖宫产历史,2例患者在手术中有2次的人流手术历史;10例患者都有月经停止的历史,停经在5~12周,3例(30%)有腹部轻微疼痛,2例(20%)在停经之后引道中有少血液流出;10例患者中7例首次在该院就诊,3例转入该院。

1.2 手术方法

A组实施阴道病灶清除与子宫壁修复结合:处于膀胧截石位的患者,按照常规阴式手术进行,在宫颈阴道部和阴道前壁相交的位置,在阴道前壁处横向切开后,将膀胧腹膜剥离开,前壁下段暴漏;修齐切口,使用可吸收缝线将切口缝合[2]。B组实施通过阴道结扎动脉并进行刮宫:子宫前壁下方没有看见发病情况,要将膀恍韧带剪开,斜上方向拨开结缔组织,最后进行刮宫术;C组实施经阴道将宫颈前壁纵切并清除子宫前壁病灶,之后进行子宫修复:将阴道前壁切开、膀胱上推、腹膜反折,纵向将宫颈外切开由前唇到峡部,若有必要可以将腹膜反向折叠;视野内将病况清除,按照实际情况将病情修复,放置引流管[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A、B、C3组方差分,数据间运用t检验。

2 结果

B、C3组全部患者手术成功:①手术中的出血量A组为(40.1±18.3) ml、B组是(25.5±5.1) ml、C组(154.2±12.9) ml,在平均出血量方面,C组明显多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彼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C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医院治疗时间、术后的hGG恢复情况,分别为A组(39±12) min、(4.5±1.1) d以及(2.6±1.1)周,B组(43±4) min、(3.9±0.9) d和(3.0±0.9)周,C组为(41±9)min、(5.1±1.1) d、(2.7±1.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没有膀胱损伤,也没有并发症。见表1、2、3。

3 讨论

3.1 经阴道手术治疗CSP可实施性以及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临床剖宫产的切口一般选择子宫下段,等到产后的子宫恢复,子宫下段恢复成子宫峡部,CSP在这个部位发生。按照解剖结构,宫颈阴道部和阴道前壁相互交界,距离子宫峡部距离很近,可以很快将病情部位确定,这是治疗CPS的捷径。CSP患者在怀孕后由于阴道上薪膜与子宫受到激素的影响,虽然患者都曾经进行了剖宫产手术,麻醉之后将宫颈牵拉到阴道口端不是很困难,而且当今医学子宫容易受到激素的影响会变软,膀胱不易分离,子宫与膀胱很少粘连,对于膀胱上推没有影响。因此,阴式手术的操作基础是医师手术安全,所以CPS进行手术实施阴道个体化手术[4]。

3.2 经阴道手术治疗CSP的优势

3.2.1 创伤口微小 阴式手术不像传统手术开腹切除,在腹膜外进行操作,不会对腹腔造成干扰,损伤小、恢复比较快。

3.2.2 方便快捷 通过阴道进入子宫峡部距离最近,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找到病灶,该次研究的10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大出血或者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止血。

3.2.3 疗效确切 可以一次治愈完全,治疗周期短,费用较低。该组10例病例中全部一次成功,住院时间平均是4.5 d,3周时间hGG恢复到正常水平;可以有效克服甲氨蝶吟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改善治疗周期长,大出血的缺点[5]。

综上所述,经阴道手术治疗CSP,治疗效果明确,操作方法便捷,子宫可以完整保留,手术操作安全经济。

参考文献

[1]韦浪花,高玉玲,黄丽丽.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早期妊娠70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2(7):487-488.

[2]黄安安.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9,12(12):1308-1309.

[3]刘欣燕,范光升,金征宇,等.子宫下段人工流产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38(3):162

[4]邵温群,郑斐,石一复.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5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38(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