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生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生活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村生活保障;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合理界定;低保对象;低保标准;保障制度体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制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川中某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该市是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从2000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6个县市区先后建立和实施了该制度。到2005年9月,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达2.66万户,人数达5.48万人。从该市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的40%,月均补差为城市的20%,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最高线为年均1992元/人,低线标准为1560元/人,月均补差为59.25元/人。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一类为年人均800元,二类为年人均720元,三类为年人均600元,人平补差月最高为20.33元/人,月最低仅10.10元/人,全市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仅有10.98元。这点钱只能买少量生活必须品,解决群众困难的作用十分有限,现行低保政策与实行农村低保的初衷距离存在不小差距。(2)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低。2004年,该市314.3万农业人口中,实际收入水平低于国家扶贫办核定的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特困户标准的农户1135户,农村居民68136人。按目前该市农村低保标准,全市70.58%的低保户,人口享受的低保标准低于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仅按627元标准,已保户数仅占应保数的83.38%,而应保数仅占该保人数的79.41%.(3)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低保尚处于地方试点阶段,中央和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小,根据对该市的调查报告得知,该市、县(市、区)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仅700余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近年来税收体制调整后,县市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慢于支出增长,严重制约了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的增长,使农村低保仍然处于低标准的水平。一些丘陵县债务沉重、工商税收不足,农业税免征后,财政更加困难,对低保投入就更难确保长期落实到位。(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难。虽然该市制定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低收入家庭的房产、储蓄、有价证券、隐性收入等难以合理核定;二是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核算难;三是农户外出务工收入或临时性收入计算难;四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五是因危房基本改建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不明确。

上述的个案,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全国大多数实施的来看,还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1)农村低保覆盖的面太小。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1]目前已有581.3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约占农业人口0.6%,与全国实际特贫人口3000万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2)农村基层负担重。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投入少,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共同负担的办法,具体分担比例视当地经济情况而定,乡村经济条件好则分担比例大一些,乡村经济比较差的则由县级财政负担大头,基层的负担重。因此,需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农民国民待遇和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让人高兴的是2004年农村家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多达228.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9.4%;[3]截止2005年10月,全国有15个省,2000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但是,还需要不断对这一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1、合理界定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一般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为标准来界定低保对象。具体来讲:(1)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户,如没有依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2)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3)由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或因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农村居民;(4)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农村居民。农村低保对象界定标准上确有一定困难,如收入难以货币化、收入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因此在界定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努力,仍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在较为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状况、生活费列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防止“搭便车”的行为。

2、科学确定低保标准。要发挥最低保障制度应有的功能,重要的在于要科学制定最低生活标准。世界各国大都以恩格尔定律为依据制定各自的最低生活标准。在确定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力争低标准、广覆盖,既发挥效益,实现满足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一低保制度功能,又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2)根据地域和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存在层次性和差别性。(3)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低保对象,如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单亲家庭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标准10~20%.(4)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不应该在低保制度中解决,而应该参照低保制度的保障方式重新设计国家补助制度,标准应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建立较为完善的低保资金保障和筹措制度。资金的保障与筹措是建立低保制度的核心问题。鉴于此,应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将低保资金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做到“年度预算、定期拨付、年终决算、结余流转”。根据实际情况相对明确中央和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比例,并以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作补充。一般中央财政应负担50%,特别困难的地方中央的负担比例还可以再提高,余下的部分,乡村经济条件差的省与地、县、乡三级负担,负担比例可为2∶4∶4;乡村经济条件一般的县、乡、村三级负担比例各为三分之一或3∶3∶4.并且各级政府应建立低保专门帐户,专账要按已定好的分摊比例做好收入账,中央、省、市、区(县)各多少。同时,建议将个人所得税作为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财源。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约占整个财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20~30%.另外还可适当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慈善团体的作用。

4、完善低保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民政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联动的管理模式。对基层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要加强建设,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现在基层单位专项负责的人很少或没有,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管理上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以户口所在地作为低保救助管理的基本单元,不论贫困人员住在何地,都要纳人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统一管理。同时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

5、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建立低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与之配套。(1)完善政策法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2)制定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如对已享受低保救济但生活仍较困难的村民,可对其子女教育费用等实行减免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经营者实行减免税金等优惠政策。(3)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4)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政府应高度重视,管理部门要加强同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探索实行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办法与措施,做好低保工作;社会各界要用理解和爱心,积极认同和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真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高尚全再分配要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EB/OL]人民网,2005-09-20.

低碳生活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非智力因素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开发非智力因素杂志网论文格式范文。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低碳生活论文范文3

关键词:低碳设计;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工具

1 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目前,我过城市公共交通主要以公共汽车及无轨电车为主,它们共同承担了80%以上的客运量;近年来,个别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在明显加快,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轨道交通仅限于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有大量的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城市交通需求的总量急剧增长,由此造成的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城市交通拥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改善出行状况,部分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开始大量购置私人轿车,由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国内的大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交通拥挤的困扰。如北京目前在早晚交通流量高峰时期,全市90%以上的道路交通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城区道路基本处于拥堵状态,特别是二、三、四环等环线和环路之间的联络线,交通拥堵尤为严重,给市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2)城市交通秩序混乱。我国城市交通组成复杂,相互干扰严重。首先,部分市民经常无视交通法规沿街占道搞经营,迫使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道,致使道路变窄,多处出现瓶颈,交通拥堵加重,其次,交通参与者特别是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遵章率较低;再次,城市管道规划不合理,自来水公司、电力、电信等都各有自己管线系统,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无论哪个部门需要改造管线,都需要到处切割、成片挖掘,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3)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和秩序混乱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随着城市道路等级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快速路及一些交通干道等,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交通拥挤。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大约7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所以提高城市交通的安全性迫在眉睫。

2 低碳设计理念的必要性

(1)环境要求。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据统计,每年数以亿计的汽车排放约2亿吨有害气体,占大气污染总量的60%。随着我国城市汽车的增加,据我国环境监测部门报告,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城区主要污染源已由工业污染转为机动车尾气污染,而低碳设计的理念就是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最终实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占用最少的资源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2)能源要求。目前,我国目前燃油消耗中交通所占的比例为30%左右,与美国的 60%相比并不算高,但是考虑到今后二十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快速增加,道路系统将迅速发展,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比重会逐年增加;预计2020年我国机动车将达到 1.2~1.5 亿辆,按目前油耗趋势,估计燃料消耗将达到 2~2.5 亿吨,所对应的石油需求将达到4.5~5.5 亿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能源储备严重不足的特点,届时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60%,国家石油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3)人民居住要求。虽然无法量化衡量交通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但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无论是上班、上学、购物、娱乐等活动,无一例外都要与交通打交道。对生活在一个交通拥挤、事故频繁、空气浑浊的城市都具有厌恶情绪,相反,低碳设计理念可以创造一个交通畅通、空气洁净、安静的城市。(4)安全要求。医学专家研究表明: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会对造血机能造成破坏,造成贫血、神经衰弱,尤其是在太阳光照射下,由于光化学作用所形成的蓝色烟雾对人体的伤害更大,可致癌,使人视神经受到破坏,此外还有交通噪声污染也不容忽视,城市中交通噪声源仅次于生活噪声源居第二位。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需要将低碳设计理念融入现代交通工具设计里面,从而减低碳的排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传统交通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耗费大量的传统能源,是一种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导致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低碳城市成为了许多大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希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占用最少的资源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而低碳设计的核心就是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低碳交通工具应具备以下特征:(1)低碳城市交通工具的形态的简洁性。经典的产品往往倾注了设计师们全部的感情,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甚至会成为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标志,被赋予灵魂,因此,低碳城市交通工具在形态上应体现简洁性,具备优异的结构功能特征和物理、化学特性,其设计不应该简单从具体形态的模仿入手,而应该着重研究表面张力对内在力和速度、敏捷等感性特质的表现原理,理解表面张力与内在结构的关系,需要提炼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内在力量和特征。其中,对动力性和敏捷感的塑造是传达其简洁性的主要手段。(2)低碳城市交通工具的动力应具有环保性。随着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出现,电动车与燃油车相比,从外形与内部结构,乃至使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需要从使用方式、功能、结构、人机工程学、形态色彩、环境等要素出发,重新设计新的交通工具,很好的体现出具有低碳设计特征的产品,从而推广电动车的使用。(3)低碳城市交通工具应考虑使用者的情感体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使用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使用需求,而开始关注非物质层面上的情感需求与心理体验,因此,低碳交通工具的设计中要体现生命的感性特质,充分考虑使用者与设计者、与周围环境、与社会情感的交流;具体在设计过程中要以体验为基础,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触动消费者内在情感和情绪。(4)低碳城市交通工具应体现地域文化。伴随着时展,追求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开始关注设计的民族地域性,而低碳设计中地域风情,是指设计上吸收民族的、民俗的以及区域历史中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使之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虽然现代化工业生产与全球化进程对于形式的自由表现有所约束,也导致了全球性的文化趋同现象,造成对原有文化的破坏,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逐渐衰萎消失,但不妨碍人文、地理、气候等环境要素对交通工具产品造型设计发挥影响,从使用状态、使用方式上表达地域文化精神。

最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已成必然,而且正呈加速状态,然而在能源危机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了我国各级政府的中心议题,因此,需要构建高效低能耗的低碳交通体系来缓解交通拥堵以及降低能耗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最终创建一个干净、有序、和谐融洽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峥.城市小型电动交通工具的设计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7.

[2] 王春伟.武汉交通可持续提案研究――构建基于电动车运用的交通辅助系统[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3] 马荣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3.

[4] 王海涛.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现状浅析[J].管理视野,2010(07).

低碳生活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碳足迹产值,碳足迹效率,对策,岩溶地区,贵州省

0前言

全球的气候和温室效应发生的变化已经严重地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应对方式,而提高碳足迹效率是重要的环节。贵州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碳效率动态变化如何,如何提高碳效率,减少其环境压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该项研究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碳足迹产值的历史过程分析研究,把握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的变化规律,提出提高碳效率的对策,对贵州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基础简述

1.1 生态足迹理论模型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简称EF) 分析法是加拿大生物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种用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1]。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项目管理论文,它是人类对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占用量。生态足迹的定义为“生产人们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所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2]。生态足迹的单位是“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3]。也就是说,生态足迹主要用于计算在一定区域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须的生物生产面积。生态足迹可以分为资源生态足迹和能源生态足迹两部分,前者指生产所消费资源而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包括耕地足迹、林地足迹、水域足迹、建筑用地足迹;后者指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评价自然资源消耗的方法[4]。

1.2 碳足迹与碳足迹效率

碳足迹的概念来源生态足迹;但是,对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各国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5]。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07)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可看作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6]。由此可见,碳足迹指的是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足迹;Grub & Ellis(2007)指出,碳足迹是指化石燃料燃烧时所释放的CO2总量;另外,有的学者指出,碳足迹是排放的CO2以及其他温室气体转化的CO2 等价物。自2001 年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以生态足迹的方法对碳足迹进行研究,但国内对能源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多见[4]。总体来说,国外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的碳足迹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5]。而关于化石能源足迹方面国内已有少数学者的研究。但是对西南岩溶地区的碳足迹研究还是空白。由于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7],本研究以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生态足迹作为碳足迹加以研究。

就碳足迹,也就是能源足迹而言,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8]。也就是将化石能源消费转化为吸收其燃烧后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所需的森林面积[9]。具体来说,是将各类能源的消费实物量转化为标煤量,再将各类能源的标煤量转化为相应的热量,再通过热量与CO2吸收率的比值计算出各类能源消费所占用的足迹。所以,用于CO2的林地面积,乘以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CO2用地生态足迹(碳足迹)。区域能源(碳足迹)生态足迹具体计算公式:

EF =ΣrjAj =Σrj ( Pj+Ij-Ej )(2)( j =1 ,2 ,3 ,4 ,5 ,6)

式中: EF为区域能源生态足迹(hm2 ) ; rj为均衡因子; Aj为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

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ef = EF/ N (3)

式中: ef 为人均能源生态足迹( hm2/人) ; N为总人口数[9] ; Pj为第j项消费项目的总生产量;Ij、Ej为第i项消费项目的进口和出口量。

由于贸易的影响项目管理论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跨越地区界限,所以需要进行贸易调整。贸易调整是考虑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而对当前的消费额进行调整,出口为负值,进口为正值。能源的贸易调整计算采用的计算方法如下:

Ni=Mi×(Hi/Gi)×Wi

式中,Wi为中国第i种商品贸易的净价值量,Hi、Gi为中国该类商品的净贸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Mi为该类商品的能源密度,Ni为第i种商品的能源携带量[10]。

根据世界银行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 目前生态足迹效率的计算方法, 主要有生态足迹产值与生态足迹强度。能源生态足迹产值(Value of Energy footprint , VEF) 体现单位能源生态足迹产生的经济价值, 定义为人均GDP 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比值。通过VEF 分析, 可将某一国家(区域) 经济与能源、生态环境发展定量化处理, 探索其能源效益与发展趋势。当VEF 较高时, 对分析区域的意义为: 经济发展较良好; 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单位能源生态足迹创造的经济价值较高等[9]。所以,碳足迹产值(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 VEF)计算公式:VCF=GDP/EF=gdp/cf

式中,VCF 为碳足迹产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f为人均碳足迹。

1.3 数据处理与说明

运用贵州省的历年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县份的统计年鉴等。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计算煤、石油、天然气、电力和焦碳等几种能源的足迹,计算时将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本研究采用Wack-ernagel 等所确定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 55GJ / hm2 、71GJ / hm2 、93GJ /hm2 、l000GJ / hm2 。

2.贵州岩溶地区碳生态足迹产值的动态变化分析

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计算结果见表1,由表1看,贵州岩溶地区1978-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呈逐年递增趋势(图1),由1978年的0.1008万元GDP/ hm2上升到2009年的0.2434万元GDP/hm2,净增加0.1326万元GDP/ hm2,年平均净增加0.0041万元GDP/hm2。进一步分析认为,贵州岩溶地区1978-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图1):1978-1987年为第一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1008万元GDP/hm2增加到0.1296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009万元GDP/hm2,属效率平缓增长阶段;1988-2002年为第二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1585万元GDP/hm2到0.4786万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10万元GDP/hm2,是第一阶段增长量的11倍,属碳足迹产值的过渡阶段;2005-2009年为第三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4332万元GDP/hm2增加到0.845万元GDP/hm2项目管理论文,年平均增长约0.0129元GDP/hm2,是第二阶段增长量的1.3倍,第三阶段属于碳足迹产值的快速增长阶段。

上述的研究结果, 它说明贵州岩溶地区碳效率逐年提高,充分表明了32年间贵州岩溶地区能源的利用向着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逐步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1 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的动态变化(单位: 万元GDP/hm2)

Tab.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arst area

年份

碳足迹产值

年份

碳足迹产值

1978

0.1008

1995

0.2736

1979

0.1016

1996

0.3305

1980

0.1039

1997

0.3293

1981

0.1097

1998

0.3251

1982

0.1167

1999

0.3533

1983

0.1201

2000

0.3922

1984

0.128

2001

0.414

1985

0.1295

2002

0.4562

1986

0.1299

2003

0.4152

1987

0.1296

2004

0.4283

1988

0.1585

2005

0.4786

1989

0.1506

2006

0.4332

1990

0.1607

2007

0.6017

1991

0.1595

2008

0.7281

1992

0.1736

2009

0.8457

1993

0.2213

1994

0.2434

平均值

0.2888

Fig.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srst area

3.贵州岩溶地区与全国的碳足迹产值的比较分析

将贵州岩溶地区的碳足迹产值与全国的进行动态比较研究,其中全国的碳足迹产值主要来邹艳芬[9]的研究成果, 其余的通过相关计算得出。1978-2009年,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一直低于全国(见图2),多年平均碳足迹产值为0.2888万元GDP/hm2,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全国多年平均碳足迹产值为0.6947万元GDP/hm2,年平均增长率为56%。可见,贵州岩溶地区多年平均的碳足迹产值只有全国的2/5,增长比较缓慢。与全国差距在1978-2006年之间逐年加大,差距从1978的0.0012万元GDP/hm2上升到2006年的1.1368万元GDP/hm2,年平均增加量0.0355万元GDP/hm2,2006年达峰值后,差距呈现减少趋势,到2009年降为1.0743万元/hm2 。可见,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比较低,提高比较缓慢。

Fig.2 Comparison of value corban footprintbetween GuiZhou karst area with that in China

4.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贵州岩溶地区的碳生态效率呈递增趋势;但是,与全国相比,一直低于全国项目管理论文,并且差距比较大。如果继续保持此势头,与全国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然而,贵州岩溶地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就十分脆弱,而碳足迹效率较低,严重地制约贵州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的碳生态效率?特别提出如下对策。

4.1建立节能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从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比较低。贵州岩溶地区除了生产性能源消费外,生活性能源消费2005年占总消耗能源的15.6%[11]。生活排放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提高贵州碳足迹效率,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各方面进行,需要建立有完善的生活和产业节能、节约资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环境友好型的消费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活生态化。同时,必须有制度的保证,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强有力的管理体系。

4.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型和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贵州长期以来,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一直是我省的支柱产业,2003 年度我省电力、燃气等生产和供应、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采矿业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约62 %[12]。由于高能耗的产业比重大,到2005年生产性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84%,能源消费仍以工业为主, 工业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7.7 %[11]。所以,应该积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型和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向高效益和低碳的产业方向发展。

4.3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水电等的比例,发展新型的低碳能源

贵州能源消费品主要为原煤、电力和天然气,2005年分别占49.60 %、35.30 %、1.20 %[11],而电力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然而项目管理论文,贵州水能资源总蕴藏量1874.5万KW,居于全国第六位。可开发水能资源1324.95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13]。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 拥有106KW/平方千米,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1.5倍, 居第三位。贵州水能可开发量1683万KW, 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4.4%[11]。目前开发程度不高,开发潜力很大,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水力资源潜力,发展水电。所以,应该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资源开发和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加大水电等的比例份额。

4.4 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产品,并且加强碳回收

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低碳产品,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例如用能耗低、污染轻、经济效益高的先进工艺设备替代高能耗、重污染、经济效益低的工艺设备。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用“绿色”生产工艺重组,最终达到治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同时,在接纳吸收东部地区所转移来的企业时,应该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保证低碳性。

参考文献

[1]陈中景、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23(2):164-169.

[2]陈东景、李培英,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5):96-102.

[3]温晓霞、魏俊、杨改河,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55-59.

[4]李智,鞠美庭,刘伟,邵超峰,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资源科学,2007,29(6):54-60。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7):71-78.

[6]GFN. Eco logical Footprint Glossary [R].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Oakland,CA,USA,2007.

[8]李来龙,福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举措[J],能源与环境,2010(2):23-24.

[9]王亭娜,董平,陆玉麒,南京市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12-14.

[10]邹艳芬,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效率估计[J],中国矿业,2009,18(8):57-64.

[11]赵先贵,高利峰,马彩虹等,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49-152.

[12]韦艳,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理论与当代,2007(5):22-24.

低碳生活论文范文5

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沿革,概念内涵,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有愈演愈烈之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均已认识到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活动的中心,当前城市化在全球飞速扩张,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已在近年跨过了50%大关,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甚至可以达到80%。众多的人来到城市,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城市能源消耗的比例占全国。据著名的经济学家周一星预测,至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到达57%左右,而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到达8亿之多,消耗和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城市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同时城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自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年,在我国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最近几年中国试点低碳城市建设,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发展基础和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式逐步建立,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实践[[1]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DOI:10.3969/j.issn.2095-1949.2008.02.001.][1]。

本篇课程论文作业将以低碳城市理念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参考借鉴各种文献书籍,然后重点阐述近十年来低碳城市的发展沿革、理论内涵,然后简介国内试点的低碳城市的发展状况与成果,最后提出对于低碳城市在我国发展的一些建议。

1 低碳城市的提出与近十年的发展沿革

低碳城市这一词汇最早由低碳经济引申而来,而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来的,并且英国也成为了低碳城市的最早的践行者,在英国进行了低碳城市的试点建设,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和利兹成为首批的三座试点城市。

日本作为《京都议定书》最早的发起国和积极的倡导国,紧随英国之后开展了对于低碳社会的研究,日本希望通过改变国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环境的夙愿。日本提出了关于低碳社会建设的构想与行动规划,2007年东京都政府发表了《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都十年规划的基本政策》,规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相比2000年减少25%的碳排放量。

哥本哈根规划用两个阶段来实施丹麦的低碳城市计划。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将哥本哈根CO2排放在2005年CO2排放总量的基础之上减少两成;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25年将CO2排放量降为零。提出了近五十项管控和措施建设低碳城市,涉及到利用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发电,在全市推广建设节能建筑,发展综合性的绿色交通,鼓励公民公交出行 [[2] 刘丹萍,陈姿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首都低碳城市[C].//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2010:101-106.][2]。

反观国内对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研究,虽然近年来中国也进行了一些与低碳城市建设相关的探索与研究,但是目前多集中于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对于一些试点城市低碳建设的探讨。

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内地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理念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著名学者林辉指出,当前中国积极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是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体和有力的实践,能够做到共建与共享。综合而言,可以预计不久的未来,低碳城市理念将成为提升城市品牌新的标准。

2 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

有关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从城市碳排放构成上,低碳城市理念强调建筑、交通及生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并存,并涉及到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碳的汇集和碳的捕捉等多个方面。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尚在蔓延和我国能源紧张持续加重的大的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将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新形势下会产生规模效应。所谓的“低碳城市”,就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城市仍然能够将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排放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低碳城市”理念的具体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为特征,并以此来进行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继而通过对于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得低碳城市的建设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发展;制定低碳城市发展建设的战略规划,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新型技术。

对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研究首先应当集中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中,既能保持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对于化石燃料的消耗,即提高化石燃料的单位利用效率。其次是在城市的发展中提高对于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潮汐能及风能等零排碳能源的利用,同时积极投资对于替代常规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研究。

据相关统计发现,目前中国电力供应的4/5来自于煤炭发电,但是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就要降低化石燃料的发电和使用比例,到2020年新型能源和核能发电比例将提高到15%左右。截至2009年,中国电力总装机874GW,其中火电占74.6%,水电占22.5%,风电占1.8%。

3 对于我国未来低碳城市发展的看法

3.1 发展低碳城市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他的城市建设目标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区域内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构成单元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新思想的井喷,使得城市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发展规划目标:从最早的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到90年代的以来的山水城市、园林、宜居城市,再到21世纪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最终发展到现在的低碳城市。城市的发展目标重点给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然而庆幸的是,以上发展目标并不都是相悖的,相反低碳城市理念既是上述理念的一个继承,在理论上具有连贯性和继承性,同时还是结合当前世界的一个大的背景环境提出的具有与时俱进特性的发展理念,应该共同发展。

3.2 发展低碳城市是长期性的工作,不能过急过燥

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当前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而非仅仅是学术界的一个概念,政府和规划者应当将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落到实处。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研究发现就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也只是计划在50年之后才会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更何况我国当前只是发展中国家。

3.3 发展低碳城市应当因地制宜

发展建设低碳城市不能偏离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在具有科学的基础之上,应当走符合实际状况和因地制宜的道路。当前国际上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念和发展模式,都有符合自己当地状况的特点,而且还和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结构、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等有直接关系,因此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也应当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符合我国国情,要做到因地制宜[[4] 苏美蓉,陈彬,陈晨等.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48-5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9.

][4]。

低碳生活论文范文6

STS教育涉猎面宽,要实施STS教育,教师需要投入极大精力,实施时必须准备充分,需要博览群书,提前实践,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我创新能力,研究实施办法,寻找适合途径,广泛进行社会联系,适当资金投入,才能真正实施,否则就是空话。

STS教育的实施要从简从小做起,逐步实施,不宜贪多贪大,要循序渐进。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STS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实施STS的有效途径之一。

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活动。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测定电炉子的效率,安装照明电路,利用机床进行器件切割、打磨不同物体,观察现象,分析原理,鉴别家里的黄金首饰,学会拆装自己的自行车、机械闹钟等,从中理解相关物理知识等。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联系实际、手脑并用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开展增长学生见识、扩大学生视野的讲座。请交警到学校举办”交通事故原因及安全知识”讲座;利用职业学校专业广,人才多的优势,请机电教师作”电器元件与集成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专题报告;请电焊教师做”点焊机及电焊原理及特点”讲座;请舞蹈教师”舞蹈艺术与人体结构的有机统一”等讲座,而后小组讨论这些讲座是否涵盖物理学科内容。

开展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为主的竞赛活动。如举办“安全用电知识竞赛”、“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低碳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等。

开展以培养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鼓励学生办物理STS小报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并将他们的小论文在班报、校刊上刊登、交流,并且给予一定奖励,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才能,达到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之目的。

应用现代媒体等进行STS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环境建设活动。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建立校园科技角、植物园等校内科技设施,营造浓重的科技气息,使学生身在校园犹如生活在科技的海洋中,并让学生亲自参加、体验科技环境建设活动,充分利用科技环境感染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STS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去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我们根据学校物理教学实际,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构建以下几种社会实践活动系列。

“科技考察”系列。利用我校农村学生多,我地区火山多,沉积岩多的特点,鼓励生活在农村学生利用假期回家时间进行考察本地区地形地貌活动,收集火山活动以及古生物、古人类活动标本,查找有关文史资料,鼓励生活在城市学生利用节假日研究塑料袋的相关资料或节约用电资料,宣传限塑或低碳的意义,学习撰写研究论文、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

“电”系列:组织学生参观沙岭子火力发电厂,了解火力发电的原理、电能的输送原理等;在自家社区调查电费与用电器关系,调查本小区高电费住户及低电费住户用电情况,查找电能浪费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与改进方案;调查社区用电安全隐患及提出预防措施等。

上一篇高压电容器

下一篇顾城诗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