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1
关键词 教育公平;自主招生;高校联盟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6-051-03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公众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高校招生的形式也不再完全单一化,各种招生形式应运而生。自主招生作为多种招生形式之一,在确保招到高校所需“优质资源”的同时,如何保证其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维护广大学生均等的入学机会,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已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的热议话题。
一、自主招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001年,教育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2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模式,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比例)首次批准东南大学等3所院校在江苏省范围内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我国自主招生考试自此拉开了序幕。2005年1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开始走向蓬勃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作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自主招生自然也就体现了《纲要》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办学自。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招生工作的科学性,在当前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有利于高校从自身条件和特色出发,选拔出适合本校发展和培养目标的优质生源,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合理利用。
与此同时,对于考生来说:自主招生制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注重学生的个体性,从而使人才选拔不再单一化;部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但应试能力相对较弱的这部分学生,可通过自主招生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政策执行的最终目标,则是全面通向素质教育,从而使人才选拔实现差异化、多样化、多元化,为每一个适龄青年提供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适合他们自身的教育。
2011年,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达80多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自主招生已成为高考招生改革的新趋势。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加分模式,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完全自主模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模式中的考生还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但入选后在高考录取时可享受加分,这种模式被多数试点高校所采纳。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模式则为完全自主形式,考生是否被录取完全取决于面试,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
随着自主招生的持续升温,招生地区、试点高校范围的逐步扩大,高校之间因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也就变得日益激烈。
二、基于教育公平的角度审视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透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合宜性,自主招生完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基于当前我国自主招生的发展现状,自主招生已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但是,在自主招生众多的先进性、人本性背后,在自主招生持续升温的当前形势下,其是否也存在一些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问题呢?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审视自主招生,如何保证招生过程中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进入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视线。
1.高校联盟导致的不公正。当前,国内自主招生高校基本上已形成高校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大多数知名高校,也都是“985”、“211”高校,无形中给社会公众发出一种信号:名校都具备自主招生资格、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也都是名校,那是否就意味着不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就不是名校、就不具备自主招生资格所需的办学实力呢?
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不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形成了负面影响,也打压了这部分高校所应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大多数高校都将自主招生资格作为一种荣誉、作为一种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手段,众多高校就会为了争夺自主招生资格而展开一些不必要甚至不尽合理的竞争手段。这些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违背了自主招生制度制定者的初衷。
2.地域性造成考生入学机会的不均等。当前,我国自主招生的名额一般控制在本校总招生人数的5%。由于自主招生的实施主体是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内容、指标分配等均由高校确定,而绝大多数高校均在大中城市,其在分配指标的过程中,均存在的一定的地域倾向性,这对部分小城市、农村考生来说,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并被录取的机会相比大中城市,机会并不均等。
从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来说,美术、音乐、体育、演讲口才等众多被认为是综合素质体现的内容倍受青睐,但相比之下,成长在农村的考生,并没有太多的条件和学习环境去学习美术、音乐等,也没有过多的机会去提高英语口语等口头表达能力。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学生通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步入自己理想高校的机会。
3.大学的不够自治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大学自治指西方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自主办学、自己管理自己及管理内部事务的自由。但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来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脱离政府等行政机构的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自主发挥。
从我国当前大学制度来看,高校内部行政色彩依然较为浓厚,高校自主性、自治性极为匮乏。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级别,而且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可否认地存在较为浓厚的官僚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要生存、高校领导要在行政体系中立足,就必须顾及上级行政部门,学校的人、财、物等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行政力量。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外部力量干涉高校内部事务就不足为怪了。高校的自主招生,名义上“自主”,但若有上级行政部门领导干涉时,“自主”则变为空谈了。若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传话”“递条子”“请吃饭”等,高校领导则必须“按指示办”。因此,大学的不够自治、自主性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4.部分执行者的素质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自主招生从政策制定到最终确定录取对象,每一环都有许多操作者在执行着自主招生政策,都对这项政策的公正性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当前,由于各高校内部缺乏健全的民主管理机制、监督体系,使得部分缺乏职业道德的人为了一己之利,利用手中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严重损害了部分考生的利益,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三、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探寻自主招生完善对策
高校联盟、地域性、高校自主性不够以及执行者素质等问题,使自主招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偏离了设计初衷,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而如何从体制上、政策上以及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自主招生政策,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体制层面,保证高校办学自。大学自治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一旦确定大学自治,外部力量对高校的政策影响以及内部事务的干预则会相应减少,大学也可以通过自身内部机构如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决定自身发展内部事务,可以降低因外部行政力量干预而造成的招生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平事件的可能。因此,从体制上保证高校办学自,能更好地实现自主招生制度制定者的初衷,维护教育公平。
2.执行层面,确保自主招生规范化。大学自治的实现绝非短期内能完成的。从短期看来,从执行层面确保自主招生的规范化,进一步设计制度,确保自主招生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则变得更为现实、更具操作性。因此,确保招生过程透明化,确立并公开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对象的资格、素质要求,并接受社会监督,从源头上制止不公平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对于高校所需优质生源所应具备的特质,高校应保证其具有相对稳定性,避免部分政策执行者在制定、执行政策过程中,临时制定规则等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3.加大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在自主招生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中小城市、农村考生、贫困考生的权益,使这部分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兼顾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客观环境、需要高校在确定考试内容时考虑他们的实际,强化政策相关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注意倾听来自高中和考生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不同声音,甚至将招生名额,相关优惠政策向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倾斜。
4.强化监督机制,及时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加强自主招生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一些人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偏离轨道”,搞钱权交易。在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绝不能让政策执行者集执行、管理、监督职能于一身,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整个自主招生进行全程监督,避免部分职业道德缺失者进行一些暗箱操作,确保政策按照设计者初衷全力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元伟.自主招生政策的利益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2
始于2003年的“5%自主招生政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整整10年。这10年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一直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应该说,旨在“培养创新人才,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自主招生制度,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值,人们普遍希望,通过它,可以让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走进高校的课堂。这场旨在给予招生环节更多自的改革,在10年间却争议不断,而争议的关键词,多集中在社会认可度、社会期待度、联考时间“撞车”、是否“二次高考”、是否良性竞争、招生效率、招生公平、双向选择等问题上。那么,当自主招生走到第十个年头时,有哪些需要总结或反思?政府和高校应以什么样的举措更好地推动这项改革?
“结盟”、“退盟”,是掩不住的火药味
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5所在京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笔试的联合考试,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但2011年,清华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参与的7校联考,北京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13校联考,让联考升温成为公共话题。两大联考组织分别被称为“华约”和“北约”。随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组建起“卓越联盟”,将两大阵营对峙变为“三国杀”局面。
2011年,自主招生的公众关注度空前提高,“结盟”、“退盟”事件纷沓而至,自招一度火药味十足!更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年底。12月1日、2日,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2012年不会参加联考。根据两校的解释,并非联盟内部产生矛盾,而是两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出了新的招生改革方案,希望通过自主选拔,招到真正符合本校理念的学生。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反对围绕分数线做文章,甚至把招生政策作为争取高分生源的手段。该校还表示要“真正用好自”。
而2011年高考过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隔空对垒”多少反映了这一现状。复旦大学首先指责“上海某理工类高校”冒充复旦招办致电考生,称学校与该学生签订的招生协议已被取消,并劝说学生更改志愿选择其他学校。上海交大则回应,“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同时,火药味还体现在“华约”、“北约”的联考时间上——它们宣布,2012年的笔试都在2月11日,考生只能“非此即彼”。
“下一个十年,高校要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与‘统一高考’相结合的‘自主招生’体现了在把握教育公平和更科学的选优擢能方面的深入探索。如果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而且只用这一把尺子,很难说这就是公平。人本来就是拥有各式各样才能的。底层人员向社会高端流动,高等教育无疑是其中的途径之一,但如果把所有的‘宝’都押在高考上,显然不合理。”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说,传统的高考和已经实施10年的自主招生,两种选拔学生的方式各有侧重。
他说,“现行的一些大学招生制度,仍有意无意地‘偏爱’高分考生,迷失了自己的招生宗旨。一些真正在某个学科上有专长的学生或是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在笔试时就被淘汰了。”为此,今年,同济大学将与全国7个省市、20所知名高中携手合作,首度推出“苗圃计划”,目标人群是高一、高二的学生。
据同济大学招生办主任廖宗庭介绍,在正式推出“苗圃计划”前,同济已经主动做了几次“育苗”实验。“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浪费在应付考试上,比如小学五年级、初三以及高三。把这些时间省下来,让他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学科。或许,一些专业人才就能提前冒出来。”
根据“苗圃计划”,同济将结合这20所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这些中学对接,建立兴趣小组、实验小组或特色班。每一个小组和特色班,都像一个“苗圃基地”。同济方面将组织教授们走进基地“育苗”,对学生集中开展能力培训。在达到学校制定的相关学业标准和要求后,这些被选出来的“好苗”可以享受自主招生相关优惠政策。
“这是同济大学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突破之举!”陈以一说,同济今年之所以推出这项政策,目的在于能从高一、高二开始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早期兴趣,“在一些有办学特色的高中建‘苗圃基地’,就是希望能让一些学科专业和中学第二课堂对接起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提前接触大学的学科和专业。”
“我们要为那些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开出一条新的通道。他们不一定需要成绩全面优秀,可以有些学科不那么强甚至有些‘跷脚’,高考的分数也不需要很高,只要有创新的潜力,就有资格进入交大。”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表示,教育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简单地克隆国外大学的做法,大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总结好自己的案例,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寒门子弟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补丁’”
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3
韩国鸟叔翻译成中文叫啥?
你认为有外星人吗?
孙悟空算妖怪吗?
3月16日,随着“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自主招生笔试落下帷幕,国内2013年自主招生笔试也告一段落,而考题再次引发全民关注。
诸如“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哪一位”、“韩国鸟叔翻译成中文叫啥”等考题,让不少考生在网上吐槽:“神题频现”,“很坑爹啊”。
考题五花八门,让学生又爱又恨
首先,从考题类型来分析,虽然被誉为“小高考”,但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类型显然更灵活一些。在上周六三大联盟的自主招生考题中,不仅有“编笑话”,还有根据歌词“编故事”,以及对对联。
复旦大学“千分考”延续综合考的模式,要求在3小时内完成200道选择题。“参加完千分考才知道,复旦要的是文理兼修、竞赛精通、数学特长、英语四级、通晓国内外时政、中外历史的全能天才。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计算机什么都能考,一站到底也不过如此了。”重庆考生小徐走出考场与同学交流时,一个劲儿地摇头。
有人说,每年的自主招生命题就像是一锅“东北乱炖”,而且还尽炖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去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有“玉皇大帝和如来佛谁大”,今年有“《西游记》里有多少妖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道选择题是“哥本哈根和哈根达斯有什么区别”。
大部分考题来自书本之外是这些年自主招生考题的一大特点,而这些五花八门、看似刁钻的题目让学生又爱又恨,考前没法准备,考后大倒苦水。
怪题符合社会需要,选拔更灵活
重庆实验中学高中部语文老师吴亚表示,很多自主招生考题,体现了学校特色,比较有趣和活泼。题目考查了学生平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也与语文教材改革中提倡的大语文观相符。
对于各高校自主招生频频出现的“怪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杨尚鸿院长认为,自主招生考试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体现出学生的反应和思维能力,否则和高考选择学生的方式没有区别了。
杨尚鸿说,这些看似古怪的题目,正是符合了当前社会的需要,体现出中国教育的变化,从“一张考卷”的传统考试方法,逐渐向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选拔方式转变。这种方式不仅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广度、考虑问题的多元化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更要求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发生变革,因此对中国整个教育环境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面试时别“愤青”也别“五毛”
接下来,考生们还要面对三大联盟的面试。
这类题目的典型特点是与考生本人、报考学校及专业息息相关的,例如“你个人最喜欢的电脑游戏是什么?为什么?”或“你对我们学校怎么看?”等。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面试开始的引入部分,着重考查考生本人的性格、兴趣和未来的专业规划,以及报考本校的诚意。在回答时,千万不能作伪,也不要生硬地拔高,只需要就事论事、诚恳以对。要避免偏激和情绪宣泄,既不要“愤青”也不要“五毛”,凡事多用较为辩证理性的态度来看待。
此外,备战难点是开放性命题。这类问题最能体现自主招生面试“天马行空”的特点,这一类题目的考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场应变能力;2.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思维的条理性和全面性;4.创造力。
有些题目本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考生只需要放平心态,以不变应万变,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即可。在作答时,要注意分类讨论和分层递进的思路。
时事热点类
自主招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主招生命题从来不避热点,不论笔试还是面试,社会热点都是各个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华大学:你心中的中国梦是什么?你怎么看事件?
北京大学:中国高铁的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否代表中国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
西南交通大学:根据1月13日我国26个城市PM2.5的数据,谈谈关于雾霾天气这一话题。
复旦大学:两会你对哪个议题最感兴趣;对长春婴儿事件、李双江之子案件的看法;怎么看异地高考政策。
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十会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学科专业类
常以“生活小常识”模样出现
既然是考试,肯定不能避开学科知识。只不过,出现在自主招生考场上的学科知识,不再是一副死板的摸样,大多数时候,它们或以“生活小常识”的模样出现。
南京理工大学:从物理学和力学角度谈谈鸡蛋碰石头。把鸡蛋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为什么会爆炸?并对这一现象作一个定义。
四川大学:世界上,哪个地方的晚上比早上还要早?
中国海洋大学:镜子里的图像为何左右颠倒而不是上下颠倒,小孔成像呢?
华中农业大学:13张扑克牌,两张主牌,4种花色,每一种花色的扑克牌数目不一样,黑桃加红心的张数有6张,黑桃加方块有5张,问主牌是什么花色?
思想道德类
投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这类问题往往设置一个情境,请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作出选择,从而投射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其实,考生只需要符合基本伦理并按严密的逻辑得出结论,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海洋大学:你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怎么看?
华中农业大学:怎样看待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上中国两位选手消极比赛?
大连海事大学:分析我国社会公德现状及原因,并谈谈如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清华大学:你对“中国式过马路”怎么看?
思维反应类
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灵敏度,有的像脑筋急转弯,有的像辩论,有的则具有开放性。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难为考生不是目的,目的是看出考生的能力,特别是运用知识、技能来解释、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复旦大学:你认为有外星人吗?《西游记》里有多少妖怪,孙悟空、八戒这些算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IBM公司总裁郭士纳认为:如果强调什么,你就检查什么;你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你认为这句话对当前管理工作的启示是什么?
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4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自主招生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Status Quo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utonomous Enrollment
――Take Yunnan University, Guangxi University and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xample
MA Chong[1], SU Lili[[2]
([1]Academy of Admissions & Examin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21;
[2] Facult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Autonomous enroll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xpand the autonomy in enrollment and deepen the reform of enrolment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and more excellent students are admitted in this new way, Yunnan University, Guangxi University,Guizhou University and some 211 project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have also attempted Autonomous Enrollment. This article take thre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s object of study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proposed s corresponding measure.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utonomous enrollment; status quo
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是指高校在教育部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公正、负责的原则,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从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出发,独立自主地拟定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选拨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自主招生始于2001年,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所院校首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随后,自主招生试点院校不断增加,2002年增加了3所: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河海大学。2010年高考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教育部在2009年76所自主招生试点院校的基础上,新增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3所省属“211工程”大学,其中,广西大学于2010年正式进行自主招生。
1 地方本科院校自主招生概况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自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以来的几年的招生简章及相关材料作为研究工具。分析其计划安排、选拔程序及录取原则存在的问题。这几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自主招生属于非完全自主招生,其程序都在探索阶段。所有参加自主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高考,且成绩须达省一本分数线。
2 地方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选拔手段不够完善
分析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及云南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我们不难发现,这3所高校提出自主选拔的对象和范围,共同之处多于个性化的内容。报名的准入条件基本局限于学业成绩名列前茅,部分高校对竞赛奖项、荣誉证书的种类和等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真正体现高校个性化和学科特点的要求均不明显。
自主选拔作为高考的补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所以应充分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及特色。目前,这3所地方本科院校的选拔手段都在改革中,但基本上是笔试+面试简化成仅有面试,其中变动较大的有贵州大学和广西大学。贵州大学2011年取消了笔试,根据考生面试成绩的70%与考生高中成绩的30%之和(省级重点示范性中学学生,高中文化成绩占40%)从高到低排序,按计划数1:3以内的比例分科类划定入围合格分数线。广西大学2011年的自主选拔考试,笔试从2010年六门可选特色测试科目减少为语文、英语、小语种三门可选科目。理工类有特长,但语言类科目欠缺的考生就无法从这些选拔中脱颖而出。这些变革并未体现出自主招生的目标,部分“特、偏、怪”人才还是被扼杀于这些选拔手段之中。
2.2 录取标准仍以高考成绩作为参考
从上面3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可以看出,广西大学2010年自主选拔中,获得优秀、良好等级的考生在高考录取中分别可获得40分和20分的额外加分,这就给高考成绩没达到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更多的机会。这也反映出高校对人才选拔的弹性。
从这3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规则,我们可看到,这3所院校均要求考生的全国普通高考统一考试成绩达到所在省的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高考成绩仍然是考生进入大学的一个必须跨过的门槛。虽然获取自主选拔认定资格的考生有20分或者更多的照顾分,但是考生即使获取了自主招生资格,仍要继续复习准备全国普通高考统一考试,毕竟,录取很大程度还是取决于高考成绩。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自主招生政策并没有走出高考的框框架架,仍然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考生,这对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未必有利。自主招生某种程度上成为“小高考”,考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为进入大学加一点筹码,但现行的自主招生录取标准仍以高考成绩作为参考,这无疑违背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2.3 生源范围受限
新增的3所地方本科院校自主招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只面向本省考生。广西大学2010年100名自主招生计划,最后只录取到33名。贵州大学若按本科计划数的2%,即有148名自主招生计划,但2010年200名考生报名,最后只录取到26名;而2011年只有111名考生报名。从上面的数据来看,3所地方本科院校自主选拔的生源严重不足,虽然这3所地方本科院校都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但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主招生的发展,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自主招生区域仅限于本省,招生区域过窄。对于通过自主选拔的考生,还要求高考成绩达所在省的一本分数线以上,3所地方本科院校在本省的吸引力并不算太高,若考生真的达到一本分数线,又往往选择省外的其他院校。
3 对地方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的思考
3.1 完善自主选拔手段及其标准
选拔人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自主选拔的定位亦需结合人才培养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正确的综合素质教育观、人才观。地方本科院校的自主选拔都处于起步阶段,其选拔手段一直在改革中,不管是笔试还是面试,目前缺乏一定的公信力,使得社会认为自主选拔过于随意化。如何改革,地方本科院校需围绕自主选拔的定位及其初衷进行,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其他自主招生经验丰富的院校,如由第三方组织考试,采用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联考与院校面试的模式进行等。
3.2 让自主招生非高考化
自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设计、选拔和录取考生。自主招生的目的就是要改革高考制度,彻底废除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主招生选拔手段出台的初衷是为了弥补统一考试的缺陷,给一部分拥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提供宽松的成才环境,打破“以分为纲”的框框,使得这些“偏才”、“怪才”不受高考分数的限制而进入高校深造,使他们的特殊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专业领域中的人才。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学生中,就有6名考生的全国普通高考统一考试成绩未达到一本线,但最终被录取。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2008年,自主选拔面试预录取的454名上海学生与高考录取的455名上海学生相比,虽然平均高考成绩略低,但第一年的学习成绩却明显反超。所以,仍然以高考成绩作为自主选拔的依据,某种程度上体现不出自主招生的意义所在。
3.3 拓宽参与自主招生的对象范围
拓宽参与自主招生的对象的范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降低准入条件。目前,3所地方本科院校对报名条件均限制与各种竞赛名次、高中学业成绩等相关,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参与自主招生的对象。3所地方本科院校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门槛。如复旦大学选拔对象不设学校、成绩等门槛,只要考生通过该校的“复旦水平测试”,并达到相应的成绩便可申请下一步的考核。降低门槛一方面体现了自主招生的公平原则,更多的考生亦可作为自主报考的主体参与到自主选拔中来;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提供了更多的生源,使得高校有更多的选拔对象,也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的发展。第二,拓宽地方院校自主招生的生源地范围。地方高校限于本省进行自主选拔,加上考生固有的同等条件下喜欢选择省外院校的心态,导致自主招生的生源严重不足,也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人才。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自主招生的改革中,拓宽生源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途径。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尚处于摸索阶段,其院校的固有特色和选拔特色都在不断完善中,但无论如何改革,始终把握自主招生原本的原则及其目标,充分体现其灵活性,才能将自主选拔真正作为全国普通高考统一考试的一种有益补充,为院校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卓有成效的贡献。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委托重点课题(立项编号:2010A74)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68-7.
[2] 计琳.自主招生“破冰之路”能否越走越宽[J].中国教育报,2010-01-05:002.
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5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峨眉山,614202;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新形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培养卓越人才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高考招生机制是基础教育指挥棒、人才流动指引器、高校人才筛选器,它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最基础的人力资源。但是,传统的招考模式逐渐滞后于时代的需求,严重阻碍了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施多次选拔考试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为卓越人才的培养选拔“适切性”人才。
[
关键词] 招生机制;卓越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16?04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作者简介] 彭园琛(1994-),女,湖南长沙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伍林(1982-),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教育与阶层分化.
一、引言
随着教育走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关于“高校功能定位”的争议日益升温。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求知”“求职”“坚定政治修养”等“育人”[1]功能。实则,这些“功能预期”大多数是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而言的。需要明白,大学存在于社会,就不但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也要服务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简称“两个服务”)。本文所探讨的主题“高校招生机制对卓越人才培养的影响”,既关系到大学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又关系到如何“输送人才”“输送何种人才”的问题,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就能贯通上述“两个服务”的目标。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重要任务是培养一大批高质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高校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到人才就业的中间桥梁,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从个体层面来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只不过,伴随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发挥作用正在弱化”[2],如何能够使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之后,发挥天赋、激发创造力,成为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要、进入社会流动快车道的“卓越人才”,也充分考验着高等教育的“中间调节”功能。
高校招生机制承担着为高校选拔人才和引导基础教育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取向及质量,其招生取向、录取程序、录取标准等都对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创新改革高校招生机制,建立与时展、社会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招生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卓越人才培养,既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新使命。
二、高校招生机制对卓越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考以及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及制度作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点,是对潜在人才的发现与选拔,是对社会人才结构与质量的初次划分。通过这一工作使有开发潜能的人才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以使其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适应时代新需求的卓越人才。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计划与形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及其质量,而直接关系到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成效。中学作为未来卓越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教育培养的形式与内容同样受到高考以及高校的招生机制的影响。
(一)高校招生机制是基础教育指挥棒
中学教育为主要阶段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高校招生机制,包括考试内容、形式以及招生录取办法、标准,都如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指引着基础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教师循高校招生而教,学生应高校招生而学,高校招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模式。高校招生对基础教育的作用可阐述为牵制基础教育目的、引导基础教育过程和评价基础教育结果等方面。未来卓越人才培养的基础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高校招生这根指挥棒。
(二)高校招生机制是人才流动指引器
高校招生机制的指引器作用主要体现在高中毕业生分流调控机制上。通过增减考试门类,改变应考条件,调整实施范围等,可以对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高中毕业生的人才分布和结构实行控制,促进人力资源配置。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录取是由各省招生机构组织实施的分省录取。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核准的招生计划总量划分各个省的录取计划。就一个地区而言,高校对这个地区分配招生计划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该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以及考生的报考。高校招生机制于此发挥作用,影响着未来卓越人才的地区间流动,招生机制的不合理很可能造成地区间人才分配不平衡,过分集中则容易造成人才间竞争激烈,有可能导致一大批未来卓越人才的流失。
(三)高校招生机制是高校人才筛选器
招生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我国高校招生方式逐渐从一元开始转向多元,逐渐开展并扩大自主招生,实践大类招生,这一系列改变都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才发展需要,为高校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而作出的努力探索,为未来卓越人才的筛选而进行的改进。以往按照高考成绩高低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以“一刀切”的方式将学生捆绑在应试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高考成绩成为分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唯一依据,学生个性和高校需求的多样性被排斥在外。然而事实上,高校招生考试并不是要将学生分出好坏,而是要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让各高校选择符合自身办学特点和需求的学生,是否招到适合本校要求的学生是高校招生时应该考虑的关键。高校招生机制正是一架筛选器,它的每一次调整,都决定着高校能招到什么样的人才、是否能招到卓越人才后备军,能够招到适合本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的人才。
三、目前的高校招生机制不利于卓越人才培养应该说,目前的招生机制虽曾对人才培养起到过巨大作用,但对于卓越人才培养,仍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知识记忆重于能力考核
高考指挥棒大概,不仅指挥着高中,还指挥着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办学,影响着在校学生和教师正常的学习和教学,而且对家长和社会公众,甚至对社会教育、文化出版事业等,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使人们的意识、行为乃至社会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向“高考指挥棒”看齐。“高考高于一切,一切都是为了高考”,成为当前中等教育中看似夸张、却又真实的现实。
虽然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革,高考重知识轻能力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束缚了人才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高考受“知识本位”价值观的指导,过度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掌握技艺的准确与熟练等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这种立意对中学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中学为提高升学率,偏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和发展,造成苦学和读死书的情况,不利于考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并且,学校为适应高考所作的大大小小的考试“演习”,大都以死知识的储存量作为判别学生优劣的标准,学生也根据高考的“行情”,以扩充死知识的储备作为高考竞争的实力。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一个卓越人才最为重要的因素,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培育及提升。
(二)人才甄别高于人才发展
当前的高考仍然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即“将不符合其标准的考生排除在外”的考试,其选才标准具有同一性特征,对同一考生群体实行相同的评价标准体系,实施高分录取的所谓“择优录取”原则。它过度强调了选拔和甄别功能,弱化了对学生的评价功能,成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这种选拔性机制,造成试卷实际难度逐步加大,逼使老师和学校要在正常的教学之外增加大量的训练,这样做的结果又反过来使题目的难度更进一步加大,进一步加剧了机械式的应试教育和升学主义。其结果只能是加剧高考的主要缺陷,即按学术性智力标准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而忽略不同高校类型的特点和不同考生的智力与个性发展等天赋特征,造成的漏才现象和人才培养的浪费,严重影响了未来卓越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自主招生限于一统招生
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 年,首先是在22 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有近100 所大学实行。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一统到多元的招生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其本意在于根据高校办学特色,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突出个性的未来卓越人才。然而,根据规定,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力是有一定限制的,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分数上,一般不能低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实际上就是一本分数线);二是在数量上,不能超过当年本校招生总量的5%。其次,自主招生针对的是两部分学生:特长显著的和综合素质特别高的。根据有关方面数据,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 万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自主招生的优惠也可以进入同样的学校,即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为0.5 万人左右,占全国每年1000 万考生总量的0.05%。因此,就这个意义看,迄今为止的自主招生,与99.9%以上的考生没有直接关系”[3]。这些因素的存在,加之自主招生标准的弹性,使得自主招生的实际效果,未必能够满足人们对之寄予的期望,未能真正选拔出未来卓越人才。
四、创新高校招生机制,加速卓越人才培养
(一)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强化能力素质考核
卓越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创新性强、潜力高的人才作为基础。作为高等教育的前站——高中教育理应符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高考这个指挥棒,更应尽快改革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强化能力素质考核等一系列举措为推进课程改革引航。通过充分挖掘考试的潜能扩大正面引导作用,缩小负面影响,使当前考试的导向功能中太多的抑制与伤害作用转化为激励作用,使考试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上担当重要角色。
1999 年,教育部推行了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3+x”模式,3 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X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不同科目组合。这种考试科目的改革将考生从完全固定的高考科目中解放出来,向开放式设置考试科目迈出了一大步。下一步可能的改革,一方面要扩大考试科目设置范围,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力来选择科目,不仅体现了考生的个性,还能使高校选拔更具有针对性,以选拔适合自己的未来卓越人才;另一方面,要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完善考试方法与形式,以能力立意为指导,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渗透的能力。英国证书考试中的必做卷、选做卷、特殊试卷和学校评定部分,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卓越人才后备军
首先,招生考试方式的多元化是由学生的多样性和高校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其一,学生不是同质的、单一的抽象群体,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人。人的独一无二的差异性使人的实践成为必要,正如阿伦特所言:“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同一个模子无限复制,所有人的本性或本质都完全一致,并且和其他事物一样可以预测,那么行动就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奢侈。”[4]其二,不同办学模式的高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不同高校选择的未来卓越人才对象有着自身的标准。
其次,高考改革需要实现学生全面考查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实现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是每个卓越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应加大对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求异思维品质的考查。全面考查是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核,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此,高考在注重全面考核的同时还应注重对个体差异的考核。
对于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除了审查考生的入学考试成绩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这需要中学教育机构的配合,以记录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平时表现。平时表现应真实反映和再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思想品德、身体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
(2)研究活动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及发明创造活动的情况。
(3)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包括校方和有关部门对学生参加大型团体活动表现的评价和表彰情况。实践是人们认识前进的推动力,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丰富认知,对事物及其与周围的关系产生深刻的体验。先前的实践经验往往对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至关重要。
(4)心理素质评价。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衡量个体健康的标准,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这是卓越人才必不可少的。考查可以通过单独的心理测验来进行;或者设置模拟情景,通过观察考生的行为反应来判断;还可以通过命制考题,在考试期间进行。从而引导中学教育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大学输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
(三)实施多次选拔考试,避免漏才失才现象
由于高考的一次性特征使之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人们对高考最为诟病的便是一考定终身制。一些考生为了进入理想的学校不得不选择复读,这极大地浪费了人才和时间。应当适时进行考试时间的改革,采取多次考试的方式为考生提供便利,如推广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目前已有北京、安徽、和上海进行了春秋两季考试试点,广西试行两次高考,本、专科分开进行,每位考生都可以选择两次高考中的一次或两次应试。也可以把两次考试成绩之和或者平均值,作为最后的高考成绩,以求公正。多次考试使学生有多次参考机会,可能降低一次性考试的偶然性,增加考试的公平性为科学选材提供条件。可以尝试增加考试次数,更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另外,对有些科目,例如外语,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采取每年多次考试的办法,以最高的成绩或者最近的成绩为准,也能达到激励之效。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面试的科学化。统一的纸笔测验能够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容易操作,也更客观化,但很难测试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方面的品质,比如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面试虽然更主观,更难以操作,但能够测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层次性、敏捷性。由此,面试要科学化以进一步实现卓越人才的选拔。
(四)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实现高校选拔适切性
适切性不仅意味着选择适合高校需求的学生,也意味着选择适合学生和自己需求的考试方式,因此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能有效实现高校人才选拔的适切性[5]。
当然,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高校实行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并非都要自行举办招生考试。高校可以选择和委托专门的考试机构,按其招生要求代为组织、实施考试,选择适合的人才。考试选择人才毕竟是一种专门学问,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有能力举办高质量的招生考试;在考试命题的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尤其如此。同一项成绩,不同需求的高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就像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同一项成绩不同的用人单位解释不同,用人单位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确定选用人才的英语标准,至于如何测量学生的英语标准就由专门的考试部门负责[6]。同样,可以采用统一的高考或者委托专业化考试机构提供专门的考试服务抑或自行组织考试(在有能力的条件下),然后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自主确定选拔的方式、内容和标准,决定是否录取学生;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专家的智慧、功能及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吴晓林、赵志鸿.从“过渡阶层” 到“积极公民”——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整合功能研究[J].高教探索,2010(4):30-34.
[2] 吴晓林.“阶层复制”还是“精英循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再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43-47.
[3] 柯柄生.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N].中国农大新闻网,2010-12-02.
[4] [美]汉娜?阿伦特著.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5] 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6(3):5-10.
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范文6
一新形势下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日益凸现
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是在1952年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时期统一的高考被废止。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0余年了,国家通过高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深造,而且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着无可争议的指导作用。高考成为全国影响最大、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考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考制度的三种机制(即筛选机制、引导机制和分流调控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筛选机制给人的误导是考上的是精英、是人才,落榜者则被打入另册,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引导机制扭曲了基础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使教育的审美性、趣味性荡然无存,使基础教育的价值评判单纯以升学率为标准,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分流调控机制,纯粹根据分数高低把考生分别输入到不同层次的高校,而忽略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一)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对外开放度的提升,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个性化。高等教育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专家和精英人才,而更多的是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千差万别。但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基本上仍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统一、高度集中的选拔机制,不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选拔学生的需要,因而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限制了学校根据自身培养特点选拔学生的自,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地域的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资源。
(二)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高考是在同一教学大纲下不分地区不分层次的统一命题、集中考试下进行的,基础教育不得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具体来讲就是老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高校招生单纯以高考分数高低来选拔学生,严重制约和误导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时代的基本理念,而素有“一考定终身”之称的高考却成为人们进入高校深造难以逾越的门槛,这自然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四)妨碍青少年健康成长
高考是万千青少年进入大学的独木桥,而分数是决定能否成功过桥的唯一标准,学生只要把书念好了、把题做会了、把考试分数提上去了,其他一切都不用想了,因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一种长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一上学便套上了沉重的课业枷锁,失去了应享的快乐。许多学生除了寒窗苦读,无暇他顾,往往因此而精神抑郁、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甚至人格发展也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时代,如何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社会发展的竞争与挑战,是一项世界性的课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标准化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素质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可以稳步提高未来国民的素质,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加快培养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考制度的一系列改革都应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其基本前提是必须有利于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作为引领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考,在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契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招生录取办法等方面予以调整,一定要克服过分偏重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忽视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把分数绝对化的倾向,应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考核选拔机制,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鼓励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以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三深化高考招生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高考招生改革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难点与重点。高考改革与教育发展中的几个至关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因素密切相关。第一,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和选拔人才,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客观、科学地测量和评价人的知识程度和素质高低,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第二,高考是对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与成果的一种权威性评价,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指挥棒作用,对在基础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毋庸置疑,作为国家最有权威性、覆盖面最广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永远无法避免,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这根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在发展方向与发展内涵方面对素质教育起到正确有效的引导作用。第三,高考具有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升学竞争难以缓解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确保高考公平地分配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基于此,高考必须兼顾广大考生的根本利益,考虑公平与效率及自身的成本,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严格遵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首先,高考改革应坚持“四个有助于”的原则。一是有助于高校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这是高考选拔所决定的,也是高考改革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有助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高考导向性作用所决定的,由于选拔性考试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如果高考这一指挥棒运用得当,便可以将学生引导到注重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上去;三是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高考改革后要有助于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特色和要求选拔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同时也要有助于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素质、能力选择自己理想的高校,这种双向选择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高考招生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四是要有助于高考自身的科学、公平、安全、有效。其次,高考改革要把握好“三个规律”:一是人才培养或教育教学规律,二是考试科学或人才选拔规律,三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社会要素的发展规律。一言以蔽之,高考招生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稳步提高,这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二)更加注重高考内容的改革
高考利用“刚性”的分数完成了几乎所有高校的人才选拔,往往一分之差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现状不得不使我们更加注重高考内容的改革。这其实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内容中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直接关系。首先,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向“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转化。长期以来,我国高考命题基本上以知识立意为主,集中体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即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理论知识多、实践操作少。针对这一弊病,高考内容改革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查,特别是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出题时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的分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应试教育无用武之地,引导学生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全面发展的道路。其次,从单一的学科考试向单一学科考试和综合性考试并存转化。综合性考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调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和综合,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有助于推动中学教学方式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交融和综合。近年来在这方面虽然有所尝试,但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现在大部分省市的高考科目设置都采用“3+文理综合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综合起来,基本上还是几门课程知识的“拼盘”。高考内容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多样化,科目组合也要逐步走向多样,以体现特色和差异,但也要把握好推进的范围和进度,兼顾好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以及考试成本。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三)进一步理清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1)组织形式力求多样化,加大高校选拔人才的自。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为辅的考试选拔制度。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由2003年实施时的22所增加到2008年的68所。较之以往,高校已有较大的招生自。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确定招生人数、划定生源地区等,但在招生过程中,高校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相当一部分高校实际上无权降分招生。反之,国际上大凡一流大学都是自主招生,我国的重点大学应当有适当权力选拔符合办学特色的考生。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校自主招生不可能大面积铺开,但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高等教育入学率和诚信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可以实施小范围试点,探索和积累成功经验。高校根据办学特色与优势,自主组织招生考试,采取笔试、面试、特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吸纳不同禀赋的优质生源。我们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为扩大高校自,可以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如对高职院校而言,可让少部分考生在通过标准化考试或高中毕业会考后,直接申请入读;对重点大学而言,要尽量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来“不拘一格录人才”,可让少部分考生参加高考或标准化考试,同时辅之以面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挑选创新型人才;对一般高校而言,大部分考生则根据高考分数来选择就读高校。2006年,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高考录取实施“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的改革措施就是高考改革一大突破。以此为鉴,可在部分一流大学开展以自主命题录取学生的试点,允许某方面具有超常天赋或技能的学生不参加高考、通过其它考核方式进入大学。目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17日报道,浙江省从2009年起,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退出高考历史舞台,除了高考成绩,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都将成为能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这一改革方案的亮点在于,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录取依据,从根本上打破了惟高考录取分数定论的流弊。
(2)组织考试的次数由一次变为多次,给予考生更多机会。大学统一入学考试向两次或多次发展已是世界性的趋势。第一次为全国性或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由专门的教育考试服务机构承办,第二次为高校自行举办的入学考试,如英国、日本等。德国自20实际70年代初开始,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成立“大学入学名额分发中心”(ZVS),此外设立客观、专业化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文化部统一命题。在美国,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学术评价测验”(SAT)可以重复,一次付费可以考三次,一年有46次考试,学生可将最高的考分作为成绩。根据我国实际,在高考形式上可以试行一年两次或多次考试方案。目前,我国有部分省份实行了春季、秋季两次考试。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安徽等省市实现春季高考招生。2001-2002年教育部继续推行春季高考,试点地区扩大为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内蒙古。待以后条件成熟,次数还可相应增加,以逐步用多次考试取代目前的一年一考,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