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小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学习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学习小结

化学学习小结范文1

一、组织保障、制度管理

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工作,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三个小组即:信息技术应用领导小组、信息技术工作小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形成由校长主管、书记、副校长分管,信息技术小组教师具体贯彻实施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我校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保证和支持。职责明确,强化过程,制度约束。

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学生守则》《学校资源开发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落实,开足开齐上课与上机操作两课时。

二、有限经费、有效投入

我们学校经济基础很薄弱,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就是有限经费做到有效投入,那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把加强对全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学校拿出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确保了专任教师培训合格率为100%,适龄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考试通过率为100%;占教师总数80%。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使用率和覆盖率,我们经常组织本校教师的校内培训相关信息技术育培训,学校领导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为老师做计算机应用培训,并随时为教师答疑解难。三是,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的提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龙头,提高教师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给与不同等次的奖励,奖金不多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发挥专长,全员提高

我校计算机专任教师队伍一直不稳定,缺少专任教师一直困惑着我们。可我们还很庆幸,我校王洪波书记通过自己的自学研究,对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王书记作为分管领导充分发挥了作用,培训教师、专干;为资源开发小组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参与日常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校园网的开发,协助校长规划设计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专职教师的不断补充,学校为计算机专职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积极支持他们的在职培训,并发挥计算机专职教师作用以点带面,强化校本培训,促进全员提高。根据教师年龄情况,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分层次不断提高。老教师学有新得,永不落伍;青年教师学有创新,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带头打样,率先示范,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达到“四会”、“三能”,即一般教师会原理、会操作、会整合、会管理;担负培训任务的专职教师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我们重点是加强对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指导,促进课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课程覆盖率。围绕着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与制作我们提出了教学课件要具有“四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学校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件展示汇报活动。我们先后进行了班主任家长会讲座的ppt交流展示,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重点重点说”交流汇报,青年教师的说课展示活动等;交流展示的内容丰富和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目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覆盖了完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100%;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小组的老师围绕授课内容对“课标解读、教学法指导、家庭作业、教学反思”等文本资源及其“动画、课件、视频”等相关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我校关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部分,在区第一次资源开发活动中获一等奖。徐一楠老师代表沙区参加了大连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说课比赛,获小学组二等奖。上学期,徐老师还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

学生的培训我们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局域网共享文件设置、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指导。通过开展电脑小报展评以及校本课的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化学学习小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在实习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1)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2)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

(3)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化学学习小结范文3

胃,界于食管与十二指肠之间,是消化管中最庞大的部分,具有容纳和初步消化的双重功能。

胃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可随其内容物的多寡和变化而有所改变,也因年龄、性别和体质而各异。胃的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空腹时的胃紧缩成只有50毫升的容量,吃饱、吃胀时可达4000多毫升。难怪汉堡包比赛冠军可在20分钟内吃下近百个汉堡。

在X线下观察发现,小儿和矮胖型的人,胃呈牛角状,全胃上大下小,偏居横位;瘦长体型的人,胃呈鱼钩形;虚弱者,胃无力下垂,甚至掉进入盆腔;体质强壮者的胃常呈J字型,其胃也显得壮实、紧张而有力。

解剖学家将胃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的入口为食管与胃相连处,叫贲门;出口为胃与十二指肠相接处,叫幽门。有趣的是胃底部并不在胃的底部,而是胃的上部膨隆的天花板。生理学家按其功能把胃分为近端胃与远端胃。近端胃包括胃底和胃体的上1/3,其功能特点为张力性活动,以调节胃内压和接纳食物;远端胃包括胃体、远端2/3及幽门部,以蠕动收缩为特征,起机械泵作用,对食物进行研磨、搅拌及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将其推入十二指肠,称为胃的排空。

胃的运动有力又有节奏

1、容受性舒张当人们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和食管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近端胃平滑肌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于是胃腔容积由空腹时的约50毫升增加到1500毫升。因而即使大量食物的摄入,胃内压变化也不大,毫无饱胀的感觉。

事实上,人们不仅吃进食物时才开始容受性舒张,当一进入餐厅,闻到美食的诱人香味,甚至看到陈列美食的橱窗,就会条件反射,通过迷走神经引起容受性舒张,为大量摄入食物作好了充分准备。这就是食欲,也就是“肚子好饿呀”的感觉。正是俗话讲的“胃口大开”。这也正是餐饮业界显示的最大魅力所在!

2、胃蠕动当食物进入胃5分钟以后胃蠕动便开始了。蠕动起始于胃的中部,正是在这里,胃有点像心脏那样也有电的起步点,这微小的电活动促发了胃平滑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有节奏而且有力的收缩。

蠕动波起始时较小,在向幽门传播过程中,肌肉收缩的幅度、速度、力度都逐渐增大,当其到达幽门时足以将食物研磨、压碎,变成食糜。在人体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胃内容物每次到达幽门时,就有几毫升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而大部分食糜又返回到胃体,在下一次蠕动波的推动下,再向幽门方向推进。如此反复不断进行,终使食物在胃内得到充分的机械与化学的消化,防止一次有过多的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排入十二指肠。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很多,一般说来,稀的、流体的食物比黏稠的、固体的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比大的排空快;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排空最慢。

由此看来,脾胃虚弱的人,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在胃内的消化与排空。

成人胃粘膜的面积约为800平方厘米,以分泌黏液为主,保护胃黏膜。

胃酸是酸性很强的胃液,足以溶解剃须刀片。pH值0.9~1.5,正常人每天分泌1.5~2.5升,是一个相当耗能的生物化学过程。

然而,胃酸对人的健康,对消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几乎可杀死食物中所有细菌与病毒;2、激活胃蛋白酶原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3、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消化;4、与铁、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吸收;5、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胰液、胆汁分泌,推动肠的消化进程。因此,凡缺乏胃酸的老年人,常常消化功能大为减弱,造成营养不良。但是,胃酸过多的年轻人,却又会造成祸害――产生胃、十二指肠溃疡。

大量胃黏膜中的黏液细胞,产生大量黏液。黏液与碳酸氢盐结合而形成一个屏障,让胃黏膜上穿上一层黏液――碳酸氢盐的“保护马甲”。

胃液分泌量及胃液的酸度受到人体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巴甫洛夫因研究消化生理

荣获诺贝尔奖

早在19世纪末,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就研究胃液分泌。他用大量的狗做了生理实验发现,胃液分泌有两种,一种是条件反射性的,另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性。巴甫洛夫认为,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分成三个时期,即头期、胃期和肠期。

1、头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是由和食物有关的色彩、气味、声音等刺激了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后者则是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

头期胃液分泌量与食欲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约占进食后分泌量的30%。因此在进食时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心态,又有良好而优雅的餐饮环境,对人体头期胃液保质保量的分泌都至关重要。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胃期分泌的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很高。

3、肠期胃液分泌食糜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在食糜作用下,小肠黏膜还可能释放一种叫“肠泌酸素”的激素刺激胃酸分泌。肠期胃液分泌的量不大,大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

“保胃战”拒绝暴饮暴食

现在人们的饮食结构很复杂,除了一日三餐以外,还要吃一些杂乱的零食,似乎感觉这才对得起自己。但是,谁也没有想过,此刻我们胃肠却经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导致胃肠不适、胃肠炎等疾病发病率很高。

1、暴饮暴食坏胃肠

著名的肠胃专家称,错误饮食行为是胃部不适的主要元凶。调查显示,有28.76%的被调查者只用5~10分钟来用餐;有48.48%的被调查者边吃边做其他事,如上网聊天、看书、打游戏;有19.7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按时吃三餐;有47.73%的被调查者表示每餐都会吃到肚子撑为止;还有33.34%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以外卖、泡面、饼干等食物作为主食。

2、饮食习惯最重要

调查发现,在医院肠胃科就诊的年轻人居多。专家建议,对于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来说,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的职业人群应尽量做到生活有规律,吃饭定时定量,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

“保胃”关键是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进食过冷过热的食品。冷热酸辣变化太快,对胃刺激就大。最好吃清爽新鲜的芽菜和绿色蔬菜。若有消化道症状并持续1个月以上,应及时到医院接受胃镜检查,胃病检出率常常达到80%以上。

3、饿极就餐要不得

俗话说,病靠三分治,七分养,胃肠更是这样。小病不治都可能有严重后果,只要控制住了致病因素,就能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对于日常进食,专家认为,每个人的饱感不一样。不管你有没有胃病,千万不要等饿极了才去就餐。用餐时,不宜狼吞虎咽,不宜过饱,以免损伤胃动力。

化学学习小结范文4

【关键词】学习进阶理论 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近年来,学习进阶理论成为基础教育尤其是科学学科教育的重要指导理论,作为初中化学教学,可以积极尝试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习进阶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启发意义

学习进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建构这样的认识:学习进阶理论关注学生学习的阶梯性,用始阶水平与终阶水平来描述学生学习之前与学习之后的状态。在进阶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都会逐步提升,同r前后阶梯又存在着相互作用性。研究进一步表明,一个完整的学习进阶由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分别是:学习目标;发展变量;成就水平;学习表现;评价。需要指出的是,这五个组成要素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学生视角,也就是说其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论述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这与西方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也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才能让学习进阶这样的理论起到实际的指导性作用。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基于原有的生活经验去构建化学知识,需要将生活经验改造成化学认识,需要用化学语言去描述生活经验,这种过程如果真的能够依据学习进阶的理论来进行,那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会显示出强烈的阶梯性特征,也能显示出知识建构的螺旋式上升的特征。

下面试以“空气”(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一课时的教学来说明。

二、学习进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当教师提出“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问题时,学生的反应基本上是茫然的。从学习进阶的角度来讲,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属于终阶水平的,而学生的原有认知恰恰处于始阶水平,以终阶水平的问题来撬动学生的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笔者几经努力,总结出如下思路:

第一,确立学习目标。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在始阶水平寻找关于空气的学习目标,是存在困难的。笔者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说出关于空气的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结果学生通常只能说出空气由哪些组成(教师问题的重复)、人的生存为什么需要氧气(非化学问题)等。很少有学生能够直接想到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即: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探究。因此,本课的学习目标应当由教师来确定,只是此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围绕“空气的成分”这一关键词进行思考,以逐步明确学习的目标所在。

第二,发展变量。在这一阶梯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始阶水平与终阶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艰辛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逐步发现,笔者的努力是这样的:第一步,提出问题: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那它的成分有哪些呢?第二步,跟学生一起回顾化学发展史,介绍拉瓦锡所做过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这是发展变量中至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学生的始阶水平确实太低,只有通过化学故事的讲解,才能让学生认知进入到下一个学习阶梯。第三步,跟学生一起明确实验的思路:探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认识空气的成分;建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等。

第三,研析学生的成就水平。学习进阶理论给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进阶水平,努力帮不同的学生发展不同的概念建构与能力发展的方法。在上面提到的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存在着一个小的学习进阶过程,笔者发现,在实验之前提供背景信息的时候,给学生举出磷、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例子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成就水平来给予程度不同的发展变量的指导。

第四,学习表现的判断。“空气”这课的教学中学习表现的判断主要在于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动机,如果说学生自然感觉到本实验是自然而且必然的事,那就说明前面以“空气的成分”为关键词的学习目标确定与发展变量是有效的。

第五,科学评价。学习进阶中的评价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就“空气”一课的教学而言,就是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去判断学生学习进阶的有效程度。尤其是教师需要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设计评价工具,比如说“空气”第一课时,就可以结合实验,通过实验步骤的重现,实验细节的处理,实验中的注意点来设计问题。

三、在学习进阶理论指引下把握学生学习规律

学习进阶理论作为面向科学学习的重要理论,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是多元的,其中最为有益的应当是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把握。

化学原本是自然科学,化学概念与规律其实都是在一定基础上逐步生成的。这个生成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进阶的过程,因此从学习进阶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学习,就会发现不同阶段的进阶过程对于学生的化学知识建构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谓学生的学习规律,其实也就是学习进阶的规律,是通过发展变量完成从始阶向终阶发展的规律。理解了这一点,化学教学就不会再局限于经验视角了。

【参考文献】

[1] 刘晟、刘恩山. 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 教育学报,2012(2):81-87.

化学学习小结范文5

关键词:消化系解剖实验

1实验目的

(1)掌握消化管的组成和上、下消化道的区分。(2)掌握口、舌、牙、咽、食管、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及毗邻。(3)掌握十二指肠、空、回肠、大肠的位置、分部、形态特点。(4)掌握肝、胆、胰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熟悉肝外胆道组成,胆汁产生排出途径。(5)掌握腹膜、腹膜腔的形成,熟悉腹膜与脏器的位置关系。

2实验物品

(1)打开胸、腹腔的尸体标本及模型。(2)头颈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及模型。(3)男、女性腹、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及模型。(4)消化管各段及消化腺的离体标本及模型。(5)完整腹膜标本及模型。

3实验方法

在打开胸、腹腔的尸体标本及人体半身模型上观察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上、下消化道的区分:

(1)口腔:活体观察为主,两人一组相互观察对方口腔,辨认口腔的境界及口腔内主要结构。主要有腭、腭帆、腭垂、腭舌、咽弓、咽峡、腭扁桃体的位置。观察舌的形态、分部主要有舌体、舌根、舌、舌扁桃体、舌系带、舌下阜、舌下壁。观察牙的数量、分类、排列形态特点。

(2)咽:在头颈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咽后壁冠状切面标本及模型辨认腭帆和会厌上缘,区别鼻、口、喉咽、咽鼓管咽口、圆枕、腭扁桃体、喉口。

(3)食管:在打开胸、腹腔的尸体标本上辨认食管起始及走行位置、分段。在离体食管切开标本上观察内面的纵行黏膜皱襞。

(4)胃:在打开胸、腹腔的尸体标本上观察胃的位置、毗邻、贲门、幽门、胃底、胃大弯、胃小弯、角切迹。在胃的切开标本上观察胃黏膜皱襞。

(5)小肠:在打开胸、腹腔的尸体标本上辨认十二指肠位置及形态,空、回肠的位置和形态。

(6)大肠:在打开胸、腹腔的尸体标本上辨认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的位置及形态。在直肠的切开标本上辨认环形皱襞。

(7)肝:在肝的离体标本上观察肝的形态、分部,胆囊外形及分部。在打开胸、腹腔的尸体标本上观察肝的位置及毗邻。

(8)胰:在胰的离体标本上辨认胰头、体、尾。在打开胸、腹腔的尸体标本上观察胰的位置及毗邻。

(9)腹膜:取完整腹膜标本观察脏、壁腹膜的配布及腹膜移行围成的腹膜腔,并区分腹腔与腹膜腔。

4讨论

(1)在尸体解剖标本上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2)以自己进食的食物为例说出食物所经过的消化器官。

(3)如何理解消化管和肝、胰的关系。

(4)如何理解腹膜和各消化系器官的关系。

5实验特点

(1)对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外形观察我们主要强调整体性,不要单独观察一个器官结构,而是在全系统的标本基础上观察。这样可以在学生思想上建立整体消化系统的概念,从而理解系统解剖学的涵义。

(2)对消化器官各内腔的观察主要使用切开标本观察。因为大部分消化器官内腔是黏膜,与外形大不相同。这样更好的理解消化器官内腔空间结构特征。

化学学习小结范文6

一、注重教材知识结构安排中的运用细节

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愉快地思考、探讨问题。

1.注重例题后的补充。目前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结构严密,内容选编精练,例题、习题数量虽不多,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讲得很详细。如果在教学时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往往会因为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形成知识的空白点,造成教学上的难度高、跨度大,学生掌握较困难。这就需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从知识结构整体出发,适当地补充调整教材,把教材用活。

2.注重单元知识的总结。数学知识犹如一条锁链,环环相扣,每个单元又都是一条知识线,让学生把单一的知识归纳整理成网,把“散装”的内容纳入整体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列表进行对比,理解记忆。

3.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必须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学过的旧知识中准确地找出与新知识的连接点,弄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本质区别,明确新知识是怎样从旧知识中“生长”出来的。做到旧中孕新,使学生学有悬念,不断探求新知;新中带旧,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如,进行“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时,先复习什么叫“比”。让学生举出几个“比”的例子(6∶2,12∶4),引导学生求出比值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比值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可以写成6∶2=12∶4。这样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确定在“比值相等”上,进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再学习新知,学生便对比例的意义了如指掌、印象深刻,在“引”字上做文章,在“悟”字上下力气,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二、关注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中的提问细节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了好的课堂教学提问,便会带来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掌控提问音韵及次数。课堂上,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提问能让每个学生都听到,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班级中总是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因此,当提完一个问题时,心中会担心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也听清楚了,是否理解了问题的意思,总会不由自主地再把问题重复一遍,从而显得教师的话多,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认为老师总是会讲第二遍的,反而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因此,首先要整顿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上课注意听讲,提高听课效率。其次注意提问时教师的声音、声调、语气、语速,尽量做到语言清晰,口齿清楚,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听到。

2.善用提问层次与方式。一问一答和集体回答是经常用的方式,也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但多用必有弊端。因此,增加一些其它回答问题的方式。如将问题出示在黑板上,小组讨论后再回答,或对抗式争论性回答,或补充性回答,促使大部分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以好带差、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通过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或者一些概念、性质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般不能完全独立思考,理应设计有效的坡度式提问,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认知。

3.切入提问时机及关键点。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衔接处及关键点进行提问引导,不仅让课堂有了节奏,还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知识体系,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先出示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学生很快解决,然后出现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请学生比较大小,学生从眼睛的观察中很快得出大小,然后追问:“线段1比线段2长2厘米,那么角1比角2大多少呢,你们能告诉大家吗?”学生马上感觉到表达困难,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当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不提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的问题,要“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恰到好处的指导性提问。如:学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了一道题18.15÷1.5,学生出现了困难,这时提问:“小数乘法我们是怎样学会的呀?”学生很快反应:“变成整数乘法再算”“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么办呢?”学生很快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

三、关心学生参与学习接受活动中的合理细节

有效的探究,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

1.精心备课重学情。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造成了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课前,教师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教材中学生哪些自学能够解决,哪些会存在普遍问题,哪些个别学生会出现问题。教师想得全,问题设计的好,学习方法指导得当,就会减少学生在当堂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灵活转换教与学。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在课上不浪费一分钟,让每分钟发挥它最高的效益。该教地方,教师就要多讲多导;该学生练时,就要让他们自己去做。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的课堂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台下的学生在观看教师的表演。我们应该做到能让学生解决的教师不讲解,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力求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练。

上一篇法律图书馆

下一篇土壤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