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农产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鲜活农产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鲜活农产品

鲜活农产品范文1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特性;物流;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66-01

鲜活农产品是我国消费者除粮食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鲜活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易腐烂,保鲜难度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在物流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农产品有所不同[1]。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落后,使农产品物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效益大大降低。一般性农产品的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30%,而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则占产品总成本的50%。与世界发达国家(日本)10%左右的物流成本相比,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所占比例已达60%,甚至更多,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2]。因此,分析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完善、高质、高效的现代化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及运输成本,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鲜活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这对提升鲜活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鲜活农产品的界定及其物流特性

1.1鲜活农产品简介

鲜活农产品是指农业部门生产的没有加工或只有少量加工的,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农产品。2005年2月,国家在《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信道”建设实施方案》中,界定了鲜活农产品的范围,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和新鲜的肉蛋奶等5类农产品”[3]。由此可知,属于鲜活农产品的产品具体包括:新鲜蔬菜(含未加工的蘑菇、生姜、生鲜茉莉花、生鲜菜用玉米、新鲜的花生、淮山、粉葛、马铃薯、马蹄、莲藕);时鲜瓜果(含果蔗、保鲜瓜果、新鲜板栗);鲜活水产品(含未加工的冰鲜鱼、虾、蟹);活的禽畜;生鲜蛋和鲜奶。

1.2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是对鲜活农产品生产数据的采购和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分销、配送等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控制与管理。由此可以总结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特性主要集中于2个方面[4]:一是基于“鲜”而提出的物流时间及环节上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具有“鲜”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只有较短的保质期限,易腐烂、易变质,因而要求尽可能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环节。同时,这也对各物流子系统之间的沟通、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新鲜果蔬的损耗大多发生在装卸搬运作业环节,因而应努力减少新鲜果蔬的装卸搬运次数。二是基于“活”而提出的物流空间及设备上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具有“活”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可能具有某种生命体征和生物特性,其规格、质量、活跃程度以及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价值不一,因而需要不同的物流空间及设备与之相适应。例如鲜活水产品的运输及储存对于温度有严格要求,因而必须配备专用的运输车辆。

2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2.1农产品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特征明显,南北东西各地的产品各有不同。例如:南方香蕉、北方苹果、东部大米、西部山货等,这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创造了一个先天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对如何建立有效的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2建立了绿色通道

在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以方便鲜活农产品运输为目的的“绿色通道”,很好地促进了鲜活农产品的物流发展。“绿色通道”是指为了保证鲜活农产品快捷、顺畅地从生产地向销售地运输而划定的公路线路,对在这些线路上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实行优先通行或减免通行费用等特殊运输政策,保证运输车辆快捷、低成本运行,以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5-6]。从1995年开始,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了山东寿光至北京、寿光至哈尔滨、海南至北京、海南至上海等4条蔬菜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总里程约1.1万km,穿越18个省(市、区)[7]。通过对整车运输蔬菜的车辆实行不随意拦车、不罚款、不扣车等特殊政策,保证蔬菜的运销顺畅。为了进一步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保证其快捷、顺畅、高效率地运输,2005年初,由交通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等部委联合了《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信道”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以现有公路国道网为基础,规划了布局为“五纵二横”的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信道”网络,总里程约2.7万km,直接连通全国29个省会城市,71个地市级城市,基本可以实现重要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与大部分中心城市之间的便捷连通。

3对策

3.1改进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改进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物流技术。政府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给以政策和资金支持,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和质量检测设备,加强冷藏设备的建设,以保证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带动鲜活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3.2加强批发市场建设

加强批发市场建设,构建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体系。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积极探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具有物质集散、价格生成、信息、标准化建设、服务引导、产品促销、产业带动等七大功能的规范化的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

3.3构建完善的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

构建完善的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要求在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作用,构建物流信息网络资源,有目的、有系统地筛选、归类,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农民直接应用。

3.4培育物流人才

政府要提供资金和政策培育物流人才,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加快物流业人才的培养,介绍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操作方法,实现物流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3.5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可更好地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要积极引导、大力扶助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形成,吸引、推动农民入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业合作组织真正成为联结农户与批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4参考文献

[1] 吴峰.江西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111-114,118.

[2] 施海霞.浅析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建设[J].商业经济,2008,31(9):27-28.

[3] 胡定寰,俞海峰,T Reardon.中国超市生鲜农副产品经营与消费者购买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2003(8):12-17.

[4] 俞菊生.日本的农产品物流和批发市场[J].上海农村经济,2003(4):43-44.

[5] 贾会棉,曹印革,路剑.美日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物流科技,2005(7):12.

鲜活农产品范文2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分析了陕西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现状,并构建了新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最后对陕西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54-01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ZK14-14)

作者简介:任娟娟(1980-),女,陕西省商洛市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陕西省鲜活农产品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当前陕西省鲜活农产品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农产品的物流发展还很落后,部分鲜活农产品不能实现“物尽其值” 和“货畅其流”,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区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缩短鲜活农产品物流时间、有效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商品率、实现鲜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增值,建立高效、新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生鲜农产品的特点

随着生鲜农产品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其市场特点也在逐步变化,主要体现在需求、生产和流通方式上。

1、需求特点

生鲜农产品是城镇居民生活中必需的产品,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虽然单位需求量不多,但总的市场需求量大。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品质和鲜活度引起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需求观念的变化决定了流通中应该建立完善的配送体系,做到快速流通和销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把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间的损耗降低。

2、生产特点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分散性和季节性,因此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流通特点

生鲜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特点要求物流组织需要快速将产品流转到消费地,尽量缩短生鲜农产品物流半径,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为了保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在物流技术上则要求加强冷藏物流或低温物流,减少损耗。

二、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现状分析

从最初的自给自足、沿街散卖,到批发市场的出现、超市的普及、企业+基地模式的兴起、农超对接、网上生鲜、政府便民工程等,人们对于生鲜农产品的摸索从未停止。至今为止,我国大体存在五种形态的生鲜供应链。

1、直销模式:“农户+消费者”

2、批发市场模式:“农户+批发商(多级)+零售商”

3、订单农业模式:“农户/农协+零售商+消费者”

4、基地模式:“零售商(自建基地)+ 消费者”

5、信息平台模式:“农户 / 农协 + 服务运营商 + 消费者”

三、构建新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1、便民连锁菜店成为销售主体

近几年,生鲜市场、社区超市总体发展滞后,很难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市民“买菜贵”、农民“卖菜难”成了政府部门关心的大问题。为此,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蔬菜流通网络建设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为未来工作勾画出了蓝图:“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以以规范型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为供应主体,第三方生鲜物流配送体系为支撑,以社区平价菜店、直供直销菜店、车载零售网点和连锁菜店为基础,以周末蔬菜直销市场和早晚市为辅助的业态丰富、渠道多样、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城市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

2、多种形式推进蔬菜进社区

鼓励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等与社区蔬菜销售网点直接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等,积极参与建设菜市场或社区直销菜店;鼓励社区菜店提高组织化程度,开展连锁经营。今后要在提升改造原有零售网点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新网点。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流通模式,多途径开拓蔬菜零售市场。”根据《意见》,全省各大中城市将选择 2 至 3 户有实力的流通企业组织开展车载直销经营的试点,并与周围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加强合作,在社区开办直销直供生鲜超市和连锁菜店。

3、产销衔接,让百姓吃上放心菜

鲜活农产品范文3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区;鲜活农产品;物流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对洞庭湖生态区发展的重要性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洞庭湖在湖南人民心中拥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洞庭湖富饶优美的生态环境对湖南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助力作用。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刺激下,国内互联网经济已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快递物流行业。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将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将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目前洞庭湖生态区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供需信息流通不畅,物流成本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农户单纯依靠以往的生产情况或是周围人的生产计划来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这样做忽视了市场需求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直接造成农产品集中上市时价格的骤降,导致广大农户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在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中有一些中间商参与其中,为市场配置和供需关系的调整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这样做常常会为农产品销售的物流链条增加了中间环节。洞庭湖地区的农产品是以广大农户以分散独立的方式进行生产的,这样未能形成规模化的模式,就使得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渠道也变狭窄,只能售给个人或组织等中间商。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是决定农产品质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物流链中间环节的增加会造成农产品运输成本的上涨,同时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耗情况。

2.包装技术差,安全隐患高

受温度影响易变质是鲜活农产品本身的商品特性,为保证农户生产成本,鲜活农产品需要一些保鲜措施。但在实际生产销售中,近一半的r户未采用恰当的保鲜措施,超过一半的中间商在运输过程中未采用合适的保鲜措施,因变质导致农产品损坏的情况非常多。农户认为包装费用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但是不包装的话,鲜活农产品更易变质和损耗,这样导致的经济损失反而更大。实际上,对农产品进行合适的包装,不仅能减少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档次,使得农产品具有完整的商品性。另外,洞庭湖鲜活农产品物流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该地区的农产品在销售时有近一半未通过卫生部门的检疫,这可能导致某些有问题的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三、洞庭湖生态区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建议

1.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该为农产品的存储建设合格的保鲜仓库。保鲜仓库的位置要选择交通方便的位置,为农产品的输入输出创造便利的条件。其次是对交通条件的改良。要对农产品的生产地建设合格的农村公路,对常年泥泞的地面进行硬化。要在流经洞庭湖生态区的高速公路上设置农产品特别通道,为农产品的运输打开方便之门。对于交通形势比较严重的路段可以考虑投资建设新的农产品运输专线,促进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最后,还要在通信方面加强基础建设。要促进电信业的下乡进村,为农村普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让农产品的一线生产者更及时地了解市场需求。

2.改善农产品物流流通状况

政府要对农产品的流通和审批手续进行简化,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行政管理效率。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来说,要搞好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对于农产品的销售环节来说,要扩展与大型超市或果蔬超市的合作关系,与某些大订单客户建立稳定的定向销售关系。在互联网经济的有利条件下,还可以利用网店扩展农产品的销售输出。在农产品的运输环节要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可以考虑投入使用低温保鲜运输系统。

鲜活农产品物流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要及时解决洞庭湖生态区鲜活农产品物流业中存在的问题,激发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潜力,为洞庭湖生态区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为湖南省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鲜活农产品范文4

中日鲜活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对比

按照物流系统论的观点,在我国建立一个符合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特性的高效、完善的物流系统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鲜活农产品物流不被大家所重视,更谈不上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构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与逐步演进,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逐渐形成了现行的农产品物流格局。具体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逐步取消农产品的统购制度,实行多家经营、多渠道流通,同时开放农产品市场,包括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建立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和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而形成了现行的农产品(包括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

物流主体系统比较。日本的农产品物流主体与我国较为相似,但在运作方式、制度建设及统筹规划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批发市场而言,日本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水平,进入了发展的成熟期,具体表现在批发市场的管理全部纳入了法治的轨道。而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还处在形成时期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各类批发市场绝大多数都是在农贸市场的基础上扩大交易规模,交易不规范,功能未分化,管理不统一。

在我国进行鲜活农产品经营交易的主体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这是由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和批发市场不发达等因素决定的。而日本的鲜活农产品则主要通过农民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协同组织共同向批发市场出货,农协与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日本农协在体系制度上比较规范,其作用的发挥依靠遍及全国的流通和信用体系,市场力量巨大。日本农协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全程服务,最重要的是组织鲜活农产品进入市场,农协对农民委托销售的农产品采取制。由于信息网络的通畅,农民委托销售的农产品一般三天时间就能将货款汇入农民的帐户。而在我国,目前尽管存在产地中介组织,但由于农产品市场不发达,农产品全面实行制的条件不具备,中介组织与农民是“买断”关系,客观造成了两者利益的分割。另外,从批发市场来看,在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主要以协议买卖为主,价格形成并不公开,而在日本的批发市场交易则以拍卖方式为主,由拍卖形成的价格是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助于公平批发价格的形成。同时在日本,批发市场中还存在着批发公司、中间批发商等高层次的商品经营主体,而在我国,与此相类似的组织目前还没有形成。

物流作业系统比较。在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公共设施服务功能的作用,完善设施和配套设备的改造。日本政府对中央级和地方级的资金投入尽管依据不同的项目比例有所区别,但都是无偿的。而我国在公共设施投入除绝对数量明显低于日本外,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全国尚未形成良性投资运作机制。其主观随意性过大,且设施投入比较分散,缺乏统一性的设施建设规划,因而公共设施投入报酬率明显低于日本。由于鲜活农产品的生物特性,日本特别重视冷藏、加工和包装环节的改进,为了提高鲜活农产品的附加值,使鲜活农产品销售过程合理化,提高效率,日本建立了一批加工厂、预冷库、冷藏库、运输中心、地方批发市场、超级市场、商店等,并在本国大中城市的中央批发市场建立了分支机构。这样,利用农协、生协、渔协的组织系统及拥有的保鲜、加工、冷藏、运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优势,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如在容易变质腐败的水产品上,大量运用冷冻设施和低温运输系统,由此实现了水产品长期保鲜。同时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而在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且标准化较低,包装简陋,各类加工设施欠缺,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

物流信息系统比较。日本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进入了信息化时代,IT技术的发达,使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信息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以加工食品为中心的POS系统,在日本已以方便连锁店和大型零售店为中心迅速普及开来。目前日本的大规模零售店都已引进了EOS系统(自动定货系统),与交易对方联机,并有VAN(附加值通讯网)将食品工业和批发业联结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交流。同时日本的批发市场也已装备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批发市场已能发挥集中市场信息的信息中心的机能,不必实行现场看货、实物交易,而实行只看样品的信息交易,实物则由产地直接向超级市场等集配中心运送,做到商物分离。在鲜活农产品的零售服务方面,利用电子网络销售近年来在日本十分盛行。消费者只要发一个E-mail,运输公司就可及时送货上门,保证质量。发达的全国交通网、有效的保鲜设施、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为日本鲜活农产品实现货畅其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电子信息物流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农产品的质量、包装、保鲜、物流配送等经营相对比较粗放,加上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不规范,与日本成熟企业相比还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因此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

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组织与优化

通过与日本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比较分析,能够很容易看到我国现行的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不发达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处于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点关注,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逐渐提上了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取长补短;另一方面,需要前瞻未来世界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发展趋势,建立符合世界鲜活农产品发展趋势的新型物流发展模式。综观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发展现状,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物流作业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资源社会化、物流体系综合化。因此,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鲜活农产品运作模式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另外,在构建一套适合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特点系统时,还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尽可能地考虑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主体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尽量减少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减少损耗、缩短流通时间和降低成本;尽可能充分利用鲜活农产品消费终端的反馈信息,规范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标准化和供应链管理。基于以上的考虑,并结合国外的经验,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模式可采用如下两种优化与组织模式:

(一)以农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连锁分销模式

在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主要是分散的农户,各自进行独立的生产。传统的物流模式从生产、采摘汇聚到批发市场,然后经过流通到销售终端市场,最后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的模式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流通环节多,每一次物流的转换都伴随着运输工具的转换、产品的装卸、不同的包装储存和物流组织的转换等,转换成本过高。以农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连锁分销模式就可以避免这一点。成立专门的农业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培育农户鲜活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动机,这样,可以在农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下,通过互通产品市场信息,采用定单式生产、加工和经营,可以迅速高效地把分散的农户所生产出来的鲜活农产品组织起来,进行连锁分销。这种模式有如下几个优势: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损失把产品运送到消费终端;可以促进鲜活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在向农户订制产品时,制定一系列的安全、营养、卫生标准,以契约的方式规定下来,进行有序采购。

(二)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这一模式借鉴于日本的市场外流通模式。所谓市场外流通是指不通过批发市场,实行产销一体化,以少环节获得低价格的交易方式。之所以考虑建立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通过传统的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商最终达到消费者的物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物流发展的需求,从而通过产销一体化的鲜活农产品直销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外流通,实行直接运销,由农民或农民团体,将生产的农产品包装处理后,直接运送供应消费地零售业者(超级市场)或连锁零售业包装配送中心及消费大户,以此可以减少所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减少流通损失。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建立,需要政府成立专门的农村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并成立专门的集货场所,在产地与消费团体之间架起直接流通的方式,通过专业运输公司将鲜活农产品直接从产地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两种物流模式有效运作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配套系统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国家宏观把握,加大对鲜活农产品基础设施、信息处理设施的投资,完善鲜活农产品物流制度与法规的建设,比如金融制度,市场管理法规制度的建立等等;另一方面,政府应为鲜活农产品的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鼓励市场自由竞争,通过发挥民间力量改善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链接:鲜活农产品的界定

鲜活农产品范文5

近几年,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新网工程”为平台,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本刊在此之前陆续刊发了一些相关经验和成果。作为对“新网工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内容的辅助补充,本期将继续刊发此类文章,以飨读者。

近年来,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交替出现。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突出问题表现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个方面。

如何解决流通链条上的问题,政府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主渠道、投资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来共同探讨。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近年来,鲜活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交替出现。2009年以来,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最显著的特点是蔬菜价格率先上涨,其他农产品价格则沿着绿豆、大蒜、生姜等蔬菜的路径进行击鼓传花式的蔓延。2010年以来,先是3月份山东的卷心菜滞销,随后,5月份江苏的白菜、萝卜、蒜薹也出现滞销;接着是海南的香蕉。10月份,内蒙古、甘肃等地马铃薯价格大跌,不少产区销售困难;随后,山东、河南等各省大白菜价格猛跌,不少大白菜无人采收,烂在地里。国内鲜活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问题交替出现,农民、经销商、消费者等相关各方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政府究竟应该如何调控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是“撒胡椒面”还是重点支持主渠道,是广泛补贴还是抓住关键节点?本文论述了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的关键环节,提出了重点扶持主渠道,着重投资流通链条关键节点的政策建议。

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

(一)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分析

鲜活农产品物流是指鲜活农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鲜活农产品的储存、配送、运输、流通加工、包装、搬运以及物流信息管理等活动的综合。我国鲜活农产品种植养殖总体规模庞大,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平均种植面积较小,同时消费者是分散的,所以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必然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形式,经过一个从分散到集中再分散的过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为现在主要的生鲜蔬果营销渠道,辅之以零售终端超市的快速发展和靠近生产环节的农民组织化的发展,产生了二元结构下多种形式的生鲜蔬果农产品物流模式。(见下图)

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环节多、线路长。鲜活农产品物流作业系统路线是生产者—批发—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配送—消费者。近年来,我国鲜活农产品出现了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远距离、大范围的流通。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距离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较远,鲜活农产品破损率大。二是流通中介组织多。以往的鲜活农产品交易,多采取地摊交易、集贸市场交易、批发市场交易等传统方式。传统的交易方式存在着运输成本大的问题,它既包括农民的运输成本还包括批发商或零售商的运输成本,双重的运输成本。三是交易次数多。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交易次数较多,多次装卸、搬运对脆弱的鲜活农产品破坏较大,农产品的损失就是农民利益的损失。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突出问题表现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个方面。“最初一公里”是指鲜活农产品由田间地头的产品变为市场上的商品的过程。最初一公里的最主要矛盾是产地经纪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产品生产者一次性出清的矛盾。我国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考虑时空结构问题,生产和消费基本可以实现连续,但由于其销售周期短、易腐性强,市场几乎是一次性出清,且没有仓储,价格波动不易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也难于调控。一是鲜活农产品交易成本高。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产品结构多种多样,质量千差万别,农产品收购的成本较高,价格较低时甚至出现不收、拒收和克扣斤两的现象。以广西百色小西红柿的收购为例,当地菜农每次都是摩托车驮着或者用骡车拉着两筐小西红柿去收购点装车,大批发商装满一卡车小西红柿足足需要800多家菜农的产品,被戏称为“摩托罗拉”。二是与中间商、零售商相比,农户在定价中处于明显弱势。其原因在于,鲜活农产品一旦大量上市,其不耐储藏,让农户难以在议价中占优势,而中间商、零售商则在收购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价格变化对后两者更为有利。当价格上涨时,中间商和零售商获取较大利润;当价格下跌时,中间商和零售商也可争取利润弥补成本。鲜活农产品价格变化不能在生产、流通、零售各环节的主体上均衡传导,使得处于劣势的农户的价格波动剧烈,尤其价格下跌时,价格放大效应明显。三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相对落后,在仓储、冷库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满足鲜活农产品一次出清和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

一车蔬菜从产地出发,经历千里颠簸,菜价可谓“波澜不惊”,但是在“最后一公里”的时候,菜价却发生了大幅度上涨,这就是蔬菜的“最后一公里”现象。一是“最后一公里”环节多配送难。蔬菜在最后一公里的路途中,实际上经历了蔬菜批发市场的一级批发商,再转到二级批发商,最后进入农贸市场或超市,这样至少三个环节。这其中不仅有蔬菜的损耗,而且还会产生多种费用:进场费、出场费、搬运费、摊位费、水电费、人工费和其他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最后都算到了蔬菜零售价格当中。所以有“最后一公里决定菜价”的说法。2011年北京市物流协会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据调查,2011年初海南省文昌市南美瓜当地收购价0.68元,代收费每斤0.05元,装车0.01元,进门0.01元,最后到达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18元,批发价为1.2—1.4元,而零售价则达到2—2.5元。二是在城市的销售终端不完善,对接消费者难。城市鲜活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流动摊贩等。现阶段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仍以集贸市场为主,全国约80%的农产品通过集贸市场销售(包括社区菜摊和早市菜摊),北京和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这一比例也达70%。一方面,鲜活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存在名目众多的进店费、推广费等。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城区规划的提升,农贸市场正在不断远离消费市场。作为城市消费主体的社区商业缺乏鲜活农产品销售的设施和规划,面临着成本高、管理难的问题。

总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现状决定了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两头叫、中间笑”的利益分配机制,消费者嫌贵,菜农又觉得便宜,利润都让物流环节赚取了。中间商分为大型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批发商、零售商、集贸市场和超市等环节。蔬菜的流通就是连接菜农和消费者的大动脉和关键点。近年来,外资开始兼并我国大型批发市场,试图遏制大动脉以谋取暴利,任由此事发生,就会造成我国一旦出现偶然因素叠加的剧烈波动,政府调控既无抓手也无手段。

(二)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批发市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具有重要地位。据估计,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约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7%,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这一比例仍在继续升高。在大中城市中,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约占80%,以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为例,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010年交易量100亿公斤、交易额360亿元人民币,承担着首都70%的蔬菜供应、80%的水果供应和90%以上的进口水果供应。上海、成都地区农产品批发交易总额约分别占到城市农产品消费总额的75%和80%以上。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公路、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地建设者和经营者始终是收益最稳定的利益获得者。不管市场行情如何,他们都会收取摊位费等固定的收入,还可获得销售额5%—10%的收益,而这些无疑都将转移到最终的消费者身上。作为公益性的批发市场等主体建设的公益性和市场的营利性产生了矛盾,必然导致中间费用的增加。因此应该加大对批发市场公益性的支持力度。

其次是仓库、冷库。我国农产品仓储整体水平较低,不论是产业链链条还是仓储设施设备,跟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只有部分批发市场拥有冷库等设施,农产品仓储目前还是以常温或自然存储模式为主。这种方式使得鲜活农产品耗损率变大,另外,也使得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然而,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在物流与仓储方面都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流经批发市场的整个过程,除了一些进口农产品和一些必须在冷链环境下运输的农产品以外,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基本都在常温环境下流通,采用冷链物流的比例很低,从产地直接到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也基本上不采用冷链。据统计,由于冷链仓储物流业发展滞后,我国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的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资料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不足10公斤,汽车冷藏运量仅占总运量的20%,铁路冷藏运量占总量的比例也不足10%,冷链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分品种来看,肉类冷库建设较多,果蔬冷库建设还比较少而且落后。冷链投资需求资金多是冷链仓储设施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投入冷链物流及仓储设备必然会使成本增加。例如,一个中型冷藏库的造价约是一个同样规模的常温仓库的2—3倍。尤其是投资建设超低温冷藏库的成本是一般冷库的2倍,有的达到几千万元。

第三是销地配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饮食方面质量意识在不断提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将其作为消费支出的选择标准,这种观念的改变将直接影响生鲜品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规模的扩大。然而在鲜活农产品配送尤其是城区配送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首先是城市销售区配送成本高。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到二级批发市场及零售摊贩,由于目前大城市禁止卡车上路,菜商只能用小货车和面包车运菜,这就形成了货人混装的道路违规行为,由此造成的行政处罚也变相加价到蔬菜中。缺乏合法的运输车辆,使用客货混装车、货车进入城市则出现频繁的罚款,罚款的价格就转嫁给了消费者。

其次是生鲜物流配送方面的投入产出问题。一般来说,生鲜品所涉及的低温保鲜物流配送,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技术管理难度都要高于常温物流配送,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市场承载,或者投资定位过于超前,投资风险会比较大。上海皇家阿霍德连锁超市曾参照国外标准建立城市冷链配送体系,最终由于经营成本过高,兵败上海。

因此,加快城市周边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创造冷链建设的市场环境,逐步建设城市低温保鲜配送体系是目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四是社区商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网点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老城区的商业网点过于集中;而新建的城区和社区缺少合理而必要的商业网点配套。从业态结构表象看,寸土寸金的市级商业中心的商业体量过大;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社区内,便民的便利店、小型超市及餐饮等基本的配套服务网点明显不足,其中销售鲜活农产品的社区商业更是少之又少。从业态结构表象看,寸土寸金的市级商业中心的商业体量过大,而大量新建社区内,基本配套服务网点明显不足。新楼盘增多使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但市民可享受的环境配套却在恶化。成本的挑战已经成为鲜活农产品零售商进军社区的最大问题。

据调研,在广州,不少开发商对社区商铺的发售叫价已经超过市场行情,有些二手商铺转手了几次,租金价格已经飙到250—300元/平方米,成本的挑战已经成为鲜活农产品零售商进军社区的最大问题。社区商业属于长线投资,如果不能通过扩大规模保持成本优势,又缺乏政府的扶持,鲜活农产品的社区商业将很难维持运营。

流通链条提升的政策建议

第一,变“撒胡椒面”为扶持主渠道。

市场本身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市场实际上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大市场掩盖下的千家万户的分散营销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农产品流通无序、效率低下。无论是流通方式落后,还是市场建设落后,归根到底就是农产品流通中流通主体组织在变革中缓慢发育,整体乏力,缺乏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其他系统所难以替代的组织、网络、经营、人才等传统优势,改革后的供销合作社将成为真正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以供销合作社系统为依托,改革供销合作社与发展其他合适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共同进行,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流通中介组织网络是切实可行的。

因此,建立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网络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等传统农村流通组织资源的整合支持力度,形成新时期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第二,变补贴为投资流通链条关键节点。

蔬菜产业链包括种子、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我国蔬菜产业链非常脆弱,各个环节的变动都会造成产业链前端农户销售价格或者后端消费者购买价格的剧烈变动。要保证蔬菜供给、稳定蔬菜价格、促进安全生产就要建立坚固的蔬菜产业链,建立降低产业链各个环节成本的长效机制。对蔬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补贴只是一种短期的干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可能会造成蔬菜的供给量的突然增加,造成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从而加剧蔬菜价格市场波动。要建立长期有效的价格稳定机制,就要加强对蔬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基础建设。

“良库”工程建设。加大对仓库冷库投资扶持力度,在生产基地附近建立鲜活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鲜活农产品的最大特点是“新”、“鲜”,鲜活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针对鲜活农产品特殊的生物特点,考虑在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附近,建立大型的鲜活农产品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在我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县等地的生姜生产基地附近,就建有大型的洗姜厂、生姜加工厂。从生产基地运来的生姜经过洗姜厂的处理,再经过生姜加工处理,加工成姜粉、姜汁、姜丝、姜片等20多种产品,出口到国外,赚得外汇,给当地农民创收。

“良管”工程建设。生产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蔬菜安全和盲目种植问题。农药过量使用或者销售前农药挥发期过短都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而农民的跟风种植蔬菜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导致卖菜难,菜贱伤农。农药生产销售行业的管理不规范、农户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是造成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政府指导无效率是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安全蔬菜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测出来的,保障蔬菜安全要从生产前抓起。所以政府要建立农药生产销售的新体系,明晰农产品生产标准和使用标准,加强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和销售终端的建设,全面取缔不合格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另外要因地制宜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户生产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一方面有利于对生产安全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合理规划蔬菜品种,防止跟风种植。

“良运”工程建设。物流环节过多或者非专业的运输方式不仅增加流通环节成本,还会因为蔬菜过多损耗导致成本上升。良运工程建设要继续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同时在蔬菜销售地要建立“最后一公里”的专业化、标准化的配送体系,一方面通过专业的运输车队可以减少运输损耗,并减少罚款等非常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管理的车队配送实现从一级批发市场到终端销售网点的对接,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国家要大力支持专业蔬菜物流体系的建设,建立长期有序的运输体系,是保证我国蔬菜价格稳定的长效机制之一。

“良市”工程建设。一方面,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社区农贸市场随之消失,零散商贩的销售价格要覆盖其生活成本、子女教育成本,所以其小规模的售卖必然要求较高的零售价格,而超市因高价的摊位租赁费、超市管理费、蔬菜损耗等必然导致较高加价;另一方面批发市场的摊位费、管理费等最终也会摊销销售价格中。蔬菜是关系民生的必需品,更具有公益的性质,所以政府要加大建设蔬菜市场的基础投入。

鲜活农产品范文6

[关键字]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

一、遂宁市农业基本特点

(一)自然生态条件较好,适宜多种作物生长。遂宁市地处川中丘陵腹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较好且雨热同季,年均温度17.0℃-17.4℃,无霜期280-302天,≥10℃积温5500℃-5627℃,日照1300-1470小时,是四川省粮、棉、油、果、蔬等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射洪县和安居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大英县是全国优质杂交棉基地,蓬溪县是全国优质油菜生产基地,船山区是全国重要的白芷生产基地,全国白芷之乡。

(二)生产基础条件较好,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8.4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38%,水利设施建设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耕地灌溉率达60%左右。农业生产环境较好,是全省第一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化市。但我市人均耕地仅0.6亩,为全省人均耕地的89.9%、全国人均耕地的43.8%: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74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量的1/10、全国人均量的1/7,居四川省倒数第一。

(三)农产品加工能力有所提高,但精深加工能力弱。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7家,市级65家,有从事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近800个。除少数企业比较重视科技开发外,相当部分加工企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加工水平较低。

(四)农产品生产总量较大,但商品率低。我市常年粮食总产量160万吨左右,油料约10万吨,水果13万吨,棉花1万吨,蔬菜120万吨,其中蔬菜、水果商品率约50%,粮食商品率仅30%左右。

(五)特色产业发展较快,但优势不突出。全市虽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柑桔、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但规模不大,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六)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但品牌效应不强。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55个、绿色食品27个、有机食品3个,有4个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18个农产品获省级驰名商标,2个农产品获中国著名品牌、17个农产品获省级著名品牌,“遂宁白芷”获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农产品品牌的个性化培育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很多农产品只有商品名称,没有品牌商标。

二、主要鲜活农产品(蔬菜、水果)产销市场状况

(一)我市蔬菜产销基本情况

1、生产情况

我市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沿涪江、妻江、琼江冲积坝地和公路沿线,常年蔬菜播种面积在6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120万吨,商品率达50%左右,蔬菜年总产值约16亿元。蔬菜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我市已成为成渝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

2、调出调入情况

调出情况:在我市120万吨蔬菜中有40余万吨外调(包括加工类蔬菜),主要销往成渝,部分销往川东及陕西、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外销主要品种有加工类的榨菜、二金条辣椒,鲜食类的菜椒、萝卜、胡萝卜、莲花白等。

调入情况:全市全年有约10万吨蔬菜调入我市。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初,广西、云南及四川攀西地区、彭州的茄果类、瓜类、豆类、土豆、生姜、大蒜、洋葱、莴笋等调入我市:4月中旬起,本地蔬菜逐步上市,5-7月是本地蔬菜上市旺季:8-11月四川汶川、茂县的大白菜、莴笋、秋辣椒、番茄、茄子等调入我市:10月至次年2月又是本地蔬菜上市旺季。

3、加工蔬菜情况

我市主要蔬菜加工企业有射洪县榨菜厂、四川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年加工鲜菜10万吨,产值上亿元,税金224万元。加工蔬菜主要以订单生产为主,榨菜约50%用于本地加工或鲜销、50%鲜销成渝等地:二金条辣椒约有20%用于本地加工或鲜销、80%鲜销成渝等地。

(二)我市水果产销基本情况

1、生产情况

2009年,我市共有水果面积52.8万亩,总产量13.6万吨,总产值2.9亿元,其中,柑桔29.3万亩,产量6.5万吨;梨11.3万亩,3.4万吨;李1.3万亩,0.5万吨;桃7.5万亩,1.6万吨;枇杷2.3万亩,1.2万吨:其他1.1万亩,0.5万吨。

2、调出调入情况

我市水果外销量较少,每年在3万吨左右,主要外销品种有沙田柚、黄金梨、柠檬、桃(大英油桃、蓬溪仙桃)、杂柑、矮晚柚等,其中,外销柚类约1万吨,桃约0.8万吨,黄金梨约1万吨,杂柑0.2万吨。年调入外地水果4万吨,其中,柑桔1.4万吨,苹果1.2万吨,梨0.7万吨,香蕉0.4万吨,甘蔗0.2万吨,其他0.1万吨。

3、加工情况

2009年引进重庆客商张兴菊在遂宁市注册成立四川可士可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工业园区征地243亩,投资3亿元建设目前国际流行和热销的NFC橙汁以及国内领先的多源混合汁系列高端产品,目前已完成征地手续,正进行前期规划、筹备等工作,下一步计划到美国考察加工设备,设计年加工生产果蔬30万吨,均衡生产6个月,年产果蔬汁15万吨。

三、主要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情况

我市现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主要集中在市城区,川中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市唯一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市场内常年从事蔬菜批发的业主约50余户,年交易量约20万吨,占遂宁境内蔬菜交易总量80万吨的25%,市城区农贸市场的蔬菜主要来自该市场,外地调入蔬菜60%通过该市场中转到市城区和其他区县,乡镇农贸市场或街市蔬菜60%一80%是通过该市场流通。南津桥水果批发市场是唯一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现有水果批发经营户共50余户,外来水果90%以上是通过该市场中转到区县及乡镇。县级以上的农贸市场25个,船山区19个,射洪县2个,蓬溪县2个,大英县1个,安居区1个。

我市农产品物流主体既有实力相对较强的美宁、高金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种类型的批发商、零售商、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贩销大户、各类物流企业,也有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户及个体摊贩。从事农产品物流的群体数量虽然很大,但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实力弱。绝大多数还从事着初级的、小规模的、孤立的物流活动,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物流效率极其低下,物流成本高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不大,规范性发展不足,应有的组织物流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鲜活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情况

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水分多、容易腐烂,在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等问题,尽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产品物流,积极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金家沟现代流通港建设来带动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我市农产品物流技术创

新程度较低,鲜活农产品流通仍存在加工企业少,加工技术落后,储藏保鲜条件差,物流成本高,运输手段简单落后,农产品包装简陋、档次低,流通中的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等尚未得到广泛应用。鲜活农产品(蔬菜、水果)流通设施整体较落后,缺乏产地预冷、仓贮冷藏、冷链物流等先进设施设备。我市鲜活农产品(蔬菜、水果)流通市场主要是川中蔬菜批发市场、南津桥水果批发市场、城区农贸市场、产地市场、乡镇农贸市场或街市。我市蔬菜约60万吨通过田间地头、路边、街边进行交易,造成交易秩序混乱,检测检疫难于实施,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我市现有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且不配套,交易方式原始,冷藏实施简陋,没有专业的气调库,蔬菜市场根本没有冷库。

五、物流信息技术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农产品还停留在现货现金当场交易阶段,在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期货交易、电子结算、仓储运输等现代物流业务方面还是空白。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主体分散,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加之政府尚未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农户获取外界信息主要依靠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大众化新闻传媒,获取的信息不完整或较滞后,盲目跟从生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大型企业虽然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但信息平台覆盖面窄,对农户带动力不强。六、我市农产品(蔬菜、水果)物流体系发展建议

一是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可通过专项资金、财政扶持、税收倾斜等形式,加强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

二是要依托现有农产品批发零售交易市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市范围内新建或改造升级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特别是要在物流港内建设川中鲜活农产品(蔬菜、水果)物流园,园区包括交易区、仓储区、冷库、结算中心、种子农资供应区、质量检测中心等区域,实现交易、仓储、保鲜、配送、结算一条龙,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遂宁农产品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