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发展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1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在连续五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实现了“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

初步测算,全年可完成生产总值694.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2%,超年度计划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3.5亿元、增长10%,超年计划4个百分点,其中市县属投资完成215亿元、增长31.3%,超年计划13.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7亿元、增长21.5%,超年计划9.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2,比年度计划低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24亿元、增长15.8%,超年计划3.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4.09亿美元、增长27.9%,超年计划12.9个百分点;吸收外商投资1.15亿美元、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926元、增长9.4%,超年计划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433元、增长10.5%,超年计划4.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实现下降4%、2%目标。

全市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年粮食总产149.83万吨,增产2.89%,油料总产22.08万吨,增产3.52%,棉花增产29.6%,水果增产22.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5元,达到3433元,春茶、蔬菜等多经作物以及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6年新增23家,总数达到104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有3家。编制出台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其中兴修通村公路2991公里,实施“一池三改”2万户,建省柴灶4万户,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解决了1.1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帮助1.9万名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问题,118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展开,在贫困地区实施“五改三建”生态家园建设3200户。

(二)工业经济在调整结构中持续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在水电企业发电大幅下降的不利条件下,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规模内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5.9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3.02%、19.83%、24.81%,亏损面同比下降6.28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39%,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251,同比提高11点。围绕优势产业调整结构,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4.34亿元,占全市规模内工业的71.87%。加强磷矿资源的整顿和管理,强力推进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使磷化工走上了采选加一体化,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批重点企业变大变强。全市规模内工业企业新增83家,总量达到584家,大型企业新增2家,达到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6家,其中24家企业达到5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达到5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5.08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增加值38.65亿元,同比增长31.9%。

(三)第三产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城乡市场日趋活跃。以三峡大坝建成为契机,全面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了一批精品景区,推出了《楚水巴山》、《盛世峡江》等一批精品旅游文艺节目,**对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8.98万人次,同比增长59.3%,旅游创汇5319.6万美元,同比增长37.9%。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24亿元,同比增长15.8%,是近四年来的最好水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显著,已建村级店313家,乡级店20家,农村市场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8%,县市以下增长13.7%。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共完成投资39.18亿元,同比增长23.6%,销售商品房180.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9%。邮政通信业运行平稳,全市邮政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317万元,同比增长11.48%;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2%。交通运输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品位明显提高。以“五城联创”为契机,全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夷陵大道、胜利四路、港窑路、沿江大道中段改造以及三峡机场路扩建已全面完工,城东大道、**东站、宜万铁路大桥、临江溪污水处理工程、黄家湾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商业步行街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三峡机场一类口岸建设已通过验收,**飞往香港的包机已正式首航。围绕“安全、有序、整洁、美观、文明、和谐”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城市综合管理的力度。全年共规范纠正占道和出店经营行为3.5万余起,查处乱搭乱建行为2021起,拆违6.5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人行道标准化铺装1万多平方米。通过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效提高了城市品位,树立了**形象。市民普遍感到**灯变亮了,路变宽了,地变净了,城变美了。2006年**首次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县属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215亿元,同比增长31.3%,在全省同类市州中居领先地位。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57%。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纳入2006年市政府考核的41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59.13亿元,占年计划的114.69%,2006年计划新开工的20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宜化年产96万吨高浓度磷复肥、稻花香年产5万吨白酒、兴发集团2万吨草甘膦等1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全年争取国家、省支持的政府投资项目330个,总投资61.5亿元,争取无偿建设资金5.98亿元。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全市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出口总额4.09亿美元,同比增长27.9%。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年吸收外商投资1.15亿美元,增长10%。引进工业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投资60亿元的南玻多晶硅及太阳能项目正式开工,投资80亿元的首钢高磷铁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投资15亿元的浙江医药整体搬迁项目正在征地拆迁,三新磷化TCP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投产。成功举办了2006三峡•**(香港)投资洽谈会、中国光彩事业**行等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明显增多,项目履约率、开工率显著提高。其中中国光彩事业**行签约项目55个,投资总额97亿元,已有14个项目开工建设;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市签约项目50个,签约资金67亿元。开发区建设加快。经过清理整顿,保留了**经济开发区(东山、猇亭园区)等12家省级开发区,白洋化学工业园区已获省政府批准,开发区建设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2006年开发区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131个,同比增长40%,其中投资过千万的项目58个,过亿元项目2个。

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市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面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任务;城建、交通、外贸等行业的国企改革步伐加快,有5家企业正在进行方案审批;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开展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的意见》,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脱钩改制工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出台了《**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农村综合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以钱养事”的新机制。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对行政管理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对单位内部人员全面推行聘用制。投资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了企业投资自。财政“四项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与编制公开工作实施顺利。

(七)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金融物价运行平稳。全市区域内财政收入完成147.5亿元,同比增长3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37亿元,增长21.5%。全市税收过500万元的纳税户达到134家,纳税额占全市税收收入的55%,其中过千万元的69家。收入质量保持较好水平,税收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存贷款持续稳定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1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7.7亿元,存贷款总量仅次于武汉市,居全省第二位。全年物价低位运行,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9,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4。

(八)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坚决抑制教育乱收费,着力改善教学环境,促进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7%,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居全省前列。零辍学乡镇较上年增加17个。初升高比例提高到9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推进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全年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人数达到15万人次,减免金额2100万元。二是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7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进展顺利,全市共有144.75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城区惠民医院正式挂牌营业,1.5万户3.8万名低保对象办理了惠民医院优惠证。出台了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办法。加强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宜都、枝江、长阳、夷陵、兴山五个县市区的疾病防疫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区等10个项目已竣工验收。三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同比增长11%,全市社会保险扩面新增15.5万人,共征收社会保险费16.39亿元,同比增长16%。全市共发放低保金6925万元,有4.6万户10万多人领取了低保金,启动了农村低保工作,农村特困救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政策得到落实。四是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全市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6%,全市97%的乡镇实现了光纤联网。城区骨干光纤环网建成,80%以上区域实现了光纤进小区。数字电视转换取得新进展,已建成**信息广场、城市信息频道、**广电网站三大信息平台。五是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备战“八艺节”为主题,狠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五一剧场、均瑶剧场、平湖影剧院等新建和改造场馆建设顺利,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正式开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歌舞剧《楚水巴山》获得进军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的“门票”。体育事业成绩喜人。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在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全省第四、奖牌总数全省第三的历史最好成绩。六是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2006年共开发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出台了经济房安置管理办法,规范经济房安置行为,重点解决了失地农民和拆迁户安置住房的问题。

(九)节能降耗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起步良好。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能耗“大户”如合成氨、黄磷、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的综合能耗,通过技术改造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重点企业能耗大幅下降,全市年耗能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74家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3%,列入省“百家节能工程”的14家企业能耗下降10%以上。循环经济工作力度加大。以加强节能节水为重点,对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实行了定额管理。在磷化工行业普遍推行了废渣、废水、废气、余热等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在**经济开发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宜化集团、兴发集团被推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回顾去年的工作,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够。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艰巨。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全市工业结构偏“重”,化工、建材、冶金等多属于资源型、高耗能型产业,国家实行差别电价后,我市部分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三是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四是实现当前和今后节能降耗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

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一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2007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按照“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前列”和“两个高于”(质量和速度效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要求,并与全省及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相衔接,初步提出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4%,第二产业增长1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3%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其中: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外贸出口增长15%;

——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标煤)1.86吨,下降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1.77%;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57人以内。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将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12%,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1个百分点,比全省计划高2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要确保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年度计划目标不能低于12%。二是2007年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全面开展各项工作的第一年,也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年,经济增长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三是三峡工程的拉动效应继续显现,同时我市一批项目将在2007年逐步发挥效益,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初步核算,第一产业可净增3亿元,第二产业净增46亿元,第三产业净增31亿元,可确保完成全市生产总值净增80亿元、增长12%的目标。四是留有余地。在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制约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计划目标比去年预计增长低1个百分点,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这有利于为深化改革和调整优化结构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

三、2007年计划安排的重点和主要措施建议

为实现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一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全市12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三个集中”,促进产业聚集和企业扎堆,鼓励山区县市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异地办厂,重点建设好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沿江经济走廊”。二是发展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化工、医药、食品、机械、建材、纺织、电子等七条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化成箔——电解电容器产业链,多晶硅材料产业链,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和半导体硅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链;大力发展造船、光机电一体化等装备制造业;以发展精细化工为重点,推动以磷化工为特色的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提升纺织、建材、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三是壮大优强企业。继续实施工业“双五十”工程(即50个重点企业、50个重点项目)。大力支持中省企业发展,针对中省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一企一策”的支持政策,鼓励其做大做强;精心扶持宜化、兴发、东阳光、稻花香、枝江酒业、深南玻、首钢高磷铁等大中型骨干龙头企业;有计划、有步骤推进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努力培育企业集团和产业群;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实施好列入国家计划的高新技术项目,切实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重点建设好2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力争2007年创建1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是培育优质产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大力开发、引进和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2007年争创1~2个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

(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一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做大做强六大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建设10大优势产业基地,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的区域板块格局,建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粮食、油料、棉纺、水产、畜禽、果蔬、林牧、茶叶、药材(食用菌)9大龙头型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推广公司+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有效形式,形成与优势产业基地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布局,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10%以上。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农业减灾防灾及环境保护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四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强防洪减灾、水土保持、水环境、节水灌溉和抗旱水源等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饮水安全、乡村公路、农村能源、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以“六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五是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围绕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2007年力争培训4万人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完善农民就业综合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继续加强劳务外派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三)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培植经济发展后劲。2007年计划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157个,总投资481.2亿元,其中2007年计划投资143.5亿元。一是抓续建项目竣工投产,争取有一批项目尽快投产受益。重点抓好凯普松电子化成箔、三峡医药科技产业园、枝江迅达家橱二期、三新磷化20万吨TCP、裕波旭光纺织搬迁改造、沪渝高速公路龙舟坪接线工程等75个续建项目建设。二是抓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对南玻多晶硅及太阳能项目一期工程、首钢高磷铁、浙江医药整体搬迁、宜化太平洋公司聚氯乙烯、东阳光热电、宜华一级公路宜都段等82个拟新开工项目,要跟踪推进,抓紧报批,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落实建设资金,努力创造建设条件,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三是抓前期项目协调服务。对已签订合同的重大项目,要进一步搞好跟踪服务工作,全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加快建设,尤其对首钢高磷铁等工业项目要切实在供地、供电、资金、规划、环保等方面及时提供服务。四是要下大力做好项目争取工作。要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机遇,认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资金支持。五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投资评估制度,在投资强度、环境保护、能耗、经济效益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着力引进一批大财团、大企业和大品牌,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

(四)以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强“两坝一峡”、柴埠溪、秭归凤凰山景区综合开发、长阳清江画廊度假村二期等旅游景点建设。积极推介《楚水巴山》、《盛世峡江》两个精品节目,大力开展旅游宣传和营销,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精心配合办好八艺节。二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物流业专业化、规模化。抓好伍家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金东山大市场、商业步行街、中心商务区等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连锁“农家店”,鼓励和支持大集团、大公司向农村流通领域延伸,整合农村流通资源,构建以县市区所在地为重点、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四是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五)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一是科学编制好城市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城市品牌策划和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切实抓好宜万铁路、汉宜铁路、城东大道、发展大道、江南翻坝高速公路、云池深水港建设以及西陵二路上段、港窑路上段、解放路、福绥路、红星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抓好城市绿化。重点抓好沿江大道沿伸段、主要街道绿化等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以社区为单元的小区综合治理,继续推进“五城联创”,引导市民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加快发展小城镇。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城市资源建设,探索村镇建设机构设置、投资体制、土地置换、户籍制度改革等办法,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

(六)以增强发展活力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步伐。二是进一步深化市直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推动市直机关所属企业尽快完成脱钩改制工作,积极推进市直事业单位改革扩大试点。三是积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抓好政府投资分类改革。四是整体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提高农村公益质量和效率。五是继续深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广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六是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加强开发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的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服务,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七)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全社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监督,尤其要抓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电网系统改造、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改造以及建筑领域的节材工作,抓好化工、造纸、建筑、建材等行业以及74家年耗能在5000吨标煤以上高耗能企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把节能降耗计划落实到重点企业,层层分解到各单位,建立严格的节能督办考核机制和重点能耗企业跟踪考核制度。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定,对不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县市区,停止审批新的工业项目,停止审批新的工业用地。二是继续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以小纸厂、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和总干渠流域污水等五个专项治理工程为重点,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抓好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清江流域、香溪河、黄柏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倡导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三是抓好循环经济的试点。重点支持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和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列入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循环经济项目和资金;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源控制、水资源保护、废弃物防治及利用等工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提高废渣、废水、废气、余热的综合利用率;加强磷矿等矿山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开发,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2

――茶叶精加工专项。力争恩施玉露茶精加工项目进入全省重点科技计划笼子,用三年左右时间把“恩施玉露”打造成与“信阳毛尖”“采花毛尖”齐名的全国知名品牌。主要工作任务是建立恩施玉露茶专用品种园,依托浙江衢州茶机厂,根据恩施玉露特点及储青相关参数指标,完成相关技术工艺研究并投入生产使用,依托韩国大原粮机完善恩施玉露高精度色选相关指标及参数的确定,完成整机研制工作,并投入生产使用。

――生物药化专项。支持锦华生物公司启动羟基喜树碱分子修饰技术研究,攻克毒副作用处理关键技术并行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喜树快繁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锦华生物培育成全州药用中间综合体提取技术最强、规模最大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立足圣峰医药公司现有技术和产品开发基础,联合州中心医院开展临床应用技术研究。

――机械制造专项。支持信达机械和山泰水设联合引进吸收新型六缸柴油发动机缸体总成新技术、新工艺,启动生产线建设。

――优势矿产资源开发专项。伟峰矿产公司承担的超精细高岭土开发项目,今年底已通过国土资源厅专家评审,已获得矿区范围批复,2009年即可进行征地、环评等实质性运作。依托索鑫公司在现行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高磷铁矿脱硫、磷技术研究,争取完成工业化试验。协助政府办开展沐抚矿泉水的招商引资工作。

――节能减排专项。继续以九洲牧业公司为依托,深入做好水体有机物污染治理相关技术研究,争取进入省重点科技发展计划笼子。支持*公司以华中科技大为技术依托,年度完成5000吨年烟叶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项目小试。支持慧距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开发太阳能系列产品。

――促进低山农民增收专项。以龙凤镇为重点,实施经济林下套种*喜阴植物项目,探索增加低效经济林综合收入的途径;以*、*村为中心发展林地鸡100万只,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

――*蔬菜升级专项。依托*公司开展精细育苗技术示范推广。以中国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开展恩施*蔬菜储藏保鲜技术研究。

――实施新农村建设推进专项。以农技110建设为依托加快农村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步伐;以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继续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新思路;以科技下乡为主要活动形式,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培训和实用技术的推广;以科技示范村建设为载体,争取以乡镇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入国家、省建设笼子;继续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围绕2009年主要工作任务,我们将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按照国家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相关指标,高起点,严要求,努力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确保省级先进,开创我市科技工作新局面。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实施一批科技专项,为争取省产业推进重大专项的支持打好基础。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3

今年以来,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等大环境影响,我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低于预期。1-6月份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7.95亿元,同比增长5.8%,占年计划的43.2%;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5198万元,同比增长17%,占年计划的47.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9717万元,同比增长26.3%,占年计划的53.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7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年计划的33.0%;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年计划的29.2%。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县小麦种植面积58.86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67.4千克,创历史新高;秋粮播种总面积56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52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达6.8万亩,总产27.2万吨,其中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2万亩。

春季完成造林1.45万亩,占市政府下达年度目标的167%。

1-6月份,全县肉类、鲜蛋、鲜奶产量分别达到1.68万吨、3.74万吨和1.08万吨;生猪、蛋鸡、奶牛存栏分别达到19.12万头、0.58万头和711.11万只。

---工业经济增速略有放缓。1-6月份,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1亿元,同比降低3.9%;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7.2%。

1、食品制造业:22家食品制造及配套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0亿元,同比降低10.3%。龙头企业今麦郎集团为应对国内方便面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调整了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把隆尧本部的方便面产量调整到国内其他基地,适度增加隆尧本部的饮品产量。1-6月份,隆尧本部方便面产量为28.5万吨,同比下降24.39%,饮品产量为41.7万吨,同比增长14.8%。共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同比下降13.0%,上缴税金6482万元,同比下降4.3%。

2、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22家装备制造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6.1%。

阀门制造业:龙头企业远大阀门集团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与中石油、中石化、国电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南水北调工程阀门供应商;参与国际认证,目前成功通过了API认证,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发展空间。1-6月份,完成销售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24.4%,上缴税金2476万元,同比增长7.8%。

餐厨炊具制造业:三厦铸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加大科研和设备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较快。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8493万元,同比增长14.3%,上缴税金538万元,同比增长142%。

汽车配件业:受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影响,汽车配件产量锐减。1-6月份,汽配园区制动鼓、轮毂、刹车蹄、车桥总成产量分别为60000吨、12000吨、2000吨和2000吨,分别下降了40%、33%、80%和80%。但产业调整效果开始显现,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扬,分别上升20%、23%、17%和11%。

五金制钉业:五金制钉形势较好,开工率100%,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基本稳定,产销平衡。

3、建材业:建材业仍然没有走出低谷,销量持续减少,7家建材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12亿元,同比降低2.2%;主要产品价格下跌,其中水泥价格下降5%左右,企业利税减少,形势仍不乐观。奎山冀东水泥实现产量113.8万吨,同比增长14%;销售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6%;上缴税金1576万元,同比微降1.1%。金隆水泥实现产量45.5万吨,同比下降10%,销售收入8191万元,同比下降22%,上缴税金373万元,同比下降7%。

4、纺织服装业:受国际市场疲软和棉花国储政策退出双重不利因素影响,纺织企业运行比较艰难。滏澧纺织新建项目产能释放,销售收入增长较快,但因售价下降,企业盈利减少。1-6月份,共完成销售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193.9%;主要产品高支纱每吨售价下降18%左右,上缴税金181.52万元,同比降低13.5%。

5、电力行业:三个工业小区新上电炉较多,全县大工业用电量增长较快。1-6月份累计售电5959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6%;上缴税金1888.75万元,同比增长400.2%。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县上下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

(一)农业生产方面:土地流转进展较慢,集中经营率偏低,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够,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业项目偏少;农业基础薄弱,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还不是很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业推广区域站存在办公条件较差、服务手段落后、人员少、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

(二)工业生产方面:我县工业形势不容乐观,1-6月份,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了负增长,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因企业拆除风炉、更换电炉,造成魏庄、固城两地各5万KVA左右的电力供应缺口,各需上110KV变电站一座。

(三)项目建设方面:新开工项目少,今年安排1000万以上重点项目80个中,新开工项目仅有10个。项目投产达效慢,2009年以来两园区新上的93个重点项目中,仍有44个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财政贡献率较低,两园区56个新上企业新建项目中,仅有25个正式上缴税金,2014年上半年上缴税金923万元。圈而不建、圈多用少的现象依然存在,祥翎矿山机械、晟吉灯具产品等项目长期未开工建设,锐亭剑彩印包装材料、德昌合金材料等项目建设进度明显落后协议进度,还有一些项目实际用地明显低于圈占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

(四)招商引资方面:尽管今年为招商局和两个园区选配了一批人员,但与当前招商工作要求相比,专职队伍力量仍然薄弱,招商效果仍不够理想;对照威县、平乡等招商工作先进县市,我县在创新招商模式上思路还不开阔,招商针对性不强,引进项目的个数相对偏小,质量总体不高,缺少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支撑性项目;招商氛围仍不够浓厚,没有真正形成“全民议招商、全民参与招商、重商敬商”的社会氛围。

(五)节能减排方面:受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影响,工业用电大幅增加,单位GDP能耗大大超出了市下达的任务目标,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将很难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境治理仍是薄弱环节,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时还无法全面妥善解决。

(六)民生方面:教育工作仍待加强,优秀生外流问题仍较突出;传统文化发掘和整理工作亟待加强;城乡居住环境,特别是农村居住环境仍需改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仍需高度关注。

三、全力抓好下半年各项工作

为确保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完成,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我县发展实际,今后几个月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土地流转,建设一批农业项目,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争跑扶持资金,建设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完成5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能力;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种植、林果种植、畜牧养殖,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二)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企业调研和帮扶力度,建议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帮扶企业活动,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听企业家心声,给企业家信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帮企业渡过难关;二是全力推动食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招大引强,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升高新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四是加紧制定固城汽配和魏庄制钉两个园区产业规划,做好园区变电站扩容和两个110KV变电站的建设工作。

(三)加强服务业规划和指导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做到限额以上企业应统尽统;认真做好服务业调研和摸底工作,尽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抓好商贸服务业、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等的同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提高房地产对财政的贡献率。

(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充实招商力量,开展驻点招商,建立三个驻外招商分局,有针对性地开展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二是严格考核奖惩,按照新出台的招商引资奖惩办法要求,明确县级领导、乡镇、园区、县直部门的责任,实行黄牌警告、一票否决、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的招商引资积极性。

(五)强化项目服务和管理。一是积极落实项目联审会议制度,从产业政策、环境影响、安全生产、财政贡献等方面严把项目入驻关;二是成立项目代办服务中心,帮助项目单位全程代办各项审批手续,落实《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优化审批环境;三是加强调度,建立定期调度例会制度,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确保项目按时间进度推进;四是尽快制度出台《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从项目联审、签约入驻、审批供地、竣工验收、项目退出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建立起“规范有序、有进有退”的项目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综合分析上半年的各项工作,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虽然有喜有忧,但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较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进展良好。下半年,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按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新要求,深入贯彻实施“两业两区两城”发展战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而努力奋斗。

以上报告,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4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扎实推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继续呈现“稳步回升、稳中有进”态势,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从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看,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与预期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见表一)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今年以来,我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3%,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一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8、0.9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和居民网购分别增长80.2%、56.1%。出口增长11%,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其中对中东、金砖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3%、17.3%、22.1%;服务贸易出口较快增长,增速达27.1%。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从财政收入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1-5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7%,比一季度回升3.1个百分点。

(二)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在稳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春粮种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分别增长1.5%、0.9%和2.3%。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和9.2%,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腾笼换鸟”扎实推进,坚决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项指标减排任务进展顺利。“机器换人”成效初显,1-5月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4%,劳动生产率提高10.3%。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限额以上交通、信息、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长3.4%和12.9%,同比分别加快1.2和8个百分点。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71亿元、997亿元,分别增长26%、33%。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实施“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抓项目推进,抓要素保障。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全国同期1.9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广东、江苏、山东5、1.9和2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投资增势良好,工业投资增长19.7%,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5.7%,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外的三产投资增长29.5%,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提质增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汽车制造等投资增速均在30%以上,明显高于面上投资增速;生产业投资增长37.1%,占服务业投资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势头良好,增长19.3%,比“十一五”时期高7.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为62.2%,比去年全年提高0.3个百分点。浙商回归累计到位资金893.6亿元,增长26.1%,完成年度目标的59.6%。引进外资量质并举,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7家,实际外资77亿美元,增长22.3%,完成全年目标的56.8%。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0.7%;“41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49%,其中127个20亿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9.6%,宁波南车超级电容器产业化一期、杭甬客专、宁杭客专、杭州东站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用。

(四)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财政对科学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分别增长15.1%、20.2%,均大幅高于面上支出增幅;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0.7%,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2.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出持续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新产品总产值增长22.1%,增速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13.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4.1%,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0.2%。创新型企业发展走在前列,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44家,居全国第三;新建中控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研究院等19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总数达74家;新增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家省级高新园区,总数达23家。

(五)区域发展趋于协调。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政策落实,衢州、丽水等市发展提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上半年衢州、丽水GDP增速快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等增速也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培育,上半年完成海洋经济有效投资1022亿元。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步伐加快,6月底举办的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会签约33个项目,签约额达1670.8亿元;上半年投资增长22.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加强,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1.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8万人,均完成年度目标的70%以上,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20461元和10878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7%和8%,均比一季度增速有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财政对民生支出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72.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4.6万套、竣工7.3万套,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94.4%和78.5%。“三改一拆”顺利推进,拆除违法建筑5665万平方米,实施“三改”建筑面积4081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88.8%和81.6%。物价涨幅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与一季度持平,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

(七)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省级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建立实施,绍兴县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开发区园区化零为整前置审批试点、审批服务中介机构配套改革等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继续显现,在创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检验监管模式、便利化通关机制和企业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做大做强地方金融组织、拓宽民资投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方式、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绍兴、嘉兴和舟山等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改革示范点等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加快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挑战,具体概括为“三减缓、三加大”。

1.“三减缓”:出口、消费和居民收入增长减缓。

——出口增长趋势减缓。上半年我省外贸出口增长1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月度出口同比增速波动较大,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仅增长4.2%和1.9%;出货值增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表明出口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分析原因:一是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全球经济进入相对稳定但增速缓慢的阶段,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量继续低速增长,最近世界银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2.4%下调至2.2%,加上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抑制了我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分别比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这不仅加大了企业出口的难度,还进一步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据省发改委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从影响出口制约因素看,二季度认为“汇率风险加大”是制约出口增长的企业占比跃居第一,为58.5%,比一季度上升10.4个百分点。三是出口订单的不确定性较大。据省商务厅监测,今年以来我省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一直在100点荣枯线附近盘整,出口订单处于微弱景气至微弱不景气区间。企业反映,“有单不敢接”、订单转移及短期化情形更为明显。四是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减少。上半年全省有外贸出口实绩的企业4.45万家,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万家;其中年进出口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减少7家。上述情况表明,受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下阶段我省出口基础仍较为脆弱,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考虑到去年我省外贸出口依存度为40.9%,出口增速放缓对经济稳定增长影响较大。

——消费增速总体减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增幅低于去年全年0.9个百分点,也低于近7年我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一是国家前期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退出。家电类、汽车类等传统消费热点逐步降温,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7%,自去年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二是餐饮业、住宿业转型压力加大。上半年限额以上餐饮业、住宿业零售额分别下降4.4%和13.3%,同比分别回落14.9和20.4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股市持续低迷等影响财产性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四是新型消费方式对传统零售业的分流影响加大。近年来网络购物、服务消费等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但目前没有全部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消费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虽然上半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总量均居省区市前列,但增幅有所放缓,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仅为6.7%和8%,其中城镇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个百分点,农村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均低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从收入来源看,上半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6.9%,财产性收入仅增长2.4%,导致总体增速逐步趋缓。农村居民增收压力持续增大,主要是化肥、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普遍上涨,土地流转费和农业用工成本涨幅较大,加上部分高档农产品价跌销缓、H7N9禽流感等影响,增收任务十分艰巨。

2.“三加大”:中小企业困难、财政平衡压力和部分领域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加大。中小企业普遍反映产品价格下降、综合成本上涨、盈利水平偏低,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一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广大中小企业受市场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的“双重冲击”,产品售价持续下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我省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2.3%,已连续18个月负增长。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如化纤、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加剧。二是综合成本仍在上涨。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2元,比一季度提高0.3元。特别是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较快,小微型制造业企业资金面偏紧,短期融资成本上升。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10-15%,且一线员工流失率较高、中高端人才招聘难的问题突出。三是盈利水平偏低。在价格下降、成本上升、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现象突出,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尽管1-5月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2.7%,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9%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与201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8.7%。

——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逐步加大。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支撑。下阶段,财政减收的结构性因素较多。特别是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呈明显回落态势,二季度各月的增速分别为79%、55.4%和17.9%;制造业税收低位增长,企业利润状况难有大的改善;金融业税收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仅增长1.2%,同比回落40.3个百分点;“营改增”8月1日全面扩围的减收影响将逐步显现,都将对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还贷高峰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日益加大。

——部分领域金融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当前我省金融运行总体稳健,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行业和地区存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是不良贷款仍存在较大上升压力。尽管6月份我省加大处置力度,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货款率均比5月末有所下降,但6月末全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对于银行信贷正常投放和我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带来一定压力。二是部分地区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事件仍时有发生。个别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风险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的趋势,尤其是我省造船、光伏、钢贸等行业的企业偿债风险有所增大。加上担保链关系错综复杂,资金链断裂往往引发连锁反应,需高度关注和积极稳妥应对。

二、下半年经济走势判断与工作重点

从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刻调整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内下行压力加大。我省正面临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考虑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长期性、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性,考虑到去年我省经济增长前低后高的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全省经济仍将以平稳增长为主基调,但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经济指标或将呈现稳中趋缓的走势,完成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改进作风、提振精神,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不失时机加快改革步伐,毫不松懈改善社会民生,确保完成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当前,要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持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打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突出“四个更加注重”: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深化改革;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和谐稳定,着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具体而言,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要把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一是大力促进民间投资。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42项实施细则,抓紧推出第二批面向民间资本招商推介重大项目,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民间投资进入交通、社会事业等涉及公共资源利用的行业创造条件。以确保全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500亿为目标,梳理100个左右“实、大、新、高”项目开展对接洽商,推进48个省级年度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落地。10月组织召开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二是努力推动消费提速。筹备召开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我省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出台我省鼓励消费的政策意见,完善促消费的工作机制。积极扩大信息消费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杭州、宁波、温州无线城市(TD-LTE)国家试点建设,着力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养老等服务消费。积极开展老字号振兴工程等消费促进活动。抓好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提升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在加快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27个小城市试点镇、200个左右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商贸服务功能。三是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继续发挥展会的主渠道作用,扶持企业参展抢抓订单。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拓展市场方式,加快推进“电商换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中心,推进电子商务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浙江出口名牌”培育,推动进入国外主流消费市场。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根本问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按照省政府关于促进企业现代化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率、装备智能化率、产品优等品率等重点目标,全面启动现代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百企装备优化提升示范工程”,重点支持100家左右企业开展存量装备优化试点,促进“机器换人”。二是全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加快省级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工作,抓紧制定集聚区产业指导目录,突出各地技术创新特色和新兴产业特色。进一步发挥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在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嘉兴科技城等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百项工程”项目计划,重点推进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制定实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培育发展政策,力争年内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到100家左右。完善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工业强县(市、区)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同时,争取今年再新建30家左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三)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全面实施扩大有效投资“411”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省重点项目形象进度计划,力争三季度明显提速、四季度如期完成,力争完成全年增长20%、投资总量2万亿元的目标任务。一是抓开工,确保全年开工“411”重大项目250个以上、新增省重点项目开工率70%以上,力争31个省领导联系省重点项目全部开工。二是抓续建,重点加快建设长安福特杭州乘用车、大榭石化馏分油综合利用、华为二期研发基地、甬台温和金丽温天然气管道、音乐学院等一批续建项目。三是抓竣工,重点推进上海大众宁波乘用车、南车轨道交通装备一期、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等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四是抓前期,做好衔接和催批工作,加快43个左右“国批”前期工作,争取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吉利罗佑汽车发动机生产项目等重大项目前期有实质性进展。五是抓储备,超前谋划生成一批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创新载体等标杆式重大产业项目,谋划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六是抓落实,组织开展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现场推进会、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企业债券融资对接等活动,重点加强要素保障,帮助好项目、大项目尽快落地。

(四)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牢牢把握产业升级这一主攻方向,努力在“提速”上下功夫、在“提质”上求实效。一是加快实施“三名”工程。加快制定建名企创名品育名家“三名”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着力增强浙江制造的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制定实施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和产业联盟主导型等“五型企业”创建政策,实施小微企业“扶优助长”上规模培育计划。加快制定“浙江制造精品”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和扶持政策。二是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海洋经济“822”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年度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两届海洽会签约项目,力争全年海洋经济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面实施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立新区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舟山自由贸易园区方案研究并申报设立等工作,争取新区陆海统筹试点方案、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尽早获批。三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实施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确保今年264个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453亿元的年度计划投资顺利完成。加大对108家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创建第三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四是加强农业“两区”建设。坚持把农业“两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在各市县的“两区”中推进一个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开展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着力将现代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到“两区”建设平台中来。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生物、农业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五)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要坚持先行先试,积极释放改革红利,大力破解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一是争取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早见成效。着力巩固前一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对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后续监管,启动第二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梳理工作。加快实施企业投资便捷高效审批改革试点方案和开发区园区创新前置审批试点。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抓紧制订出台省级联审平台的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二是加快推进要素配置改革。针对我省土地要素制约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空间换地”,建立“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加快实施“亩产倍增”计划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案,抓好海宁等地的要素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加大对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支持。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争取在地方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点带面,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四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30多项国家级试点。尽快出台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税务、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完善综合交通物流平台,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加快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五是扎实推进医改工作。抓好温州市社会办医试点以及嘉兴市等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着力帮扶企业。要高度重视、努力破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尽心尽力帮扶企业。一是提振企业家信心。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强化对我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业投资发展节能环保等新产业。二是努力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国家从8月起再取消和免征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前置的强制性专业服务收费,严查各行业主管部门将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机构办理并收费的行为。深化整治银行业不规范经营“回头看”活动,完善问责机制。三是帮扶企业拓展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加快构建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浙江名品中心、省外营销中心建设,引导更多浙货进入省外销售渠道;强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拓展市场的支持,鼓励省内企业、支持政府性投资项目和政府采购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浙江制造重点装备目录中的产品。四是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推进“年审制”等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创新。强化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的增信、分险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帮助企业批量化融资。五是积极化解担保互保风险。进一步落实加强企业资金链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加强对全省资金链、担保链变化趋势的跟踪,特别要对银行贷款依存度高、民间融资依存度高、生产经营不正常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七)着力加快“美丽浙江”建设。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快“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认真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制定实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办法,开展新增用能量以及现有用能存量有偿转让和交易试点。严格贯彻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和认定标准,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二是切实抓好水环境和大气治理各项工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浦阳江流域、平原河网整治,统筹实施饮用水源保障、工业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防治、河道内源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六方面重点工程。加快编制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强化对杭州湾、乐清湾、三门湾等重点海湾污染防治。以PM2.5防治为重点,落实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快推进烟尘控制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黄标车限行区的建设,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是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立行动项目台账,强化对各地实施情况的督查和通报。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四边”区域率先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加强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5

一、坚定不移壮大旅游产业

1、加速建设重点旅游项目。①高品质完成全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AAAA”级标准全面推进天河风景区建设,力争当年建设、当年通过国家验收。(责任领导:童胜禄、王太宁、谢守斌;责任单位:旅游局、住建局、水电局、林业局、交通局、城关镇)②全面启动上津古城“AAAA”级创建工作,力争2012年建成“AAAA”级景区。(责任领导:童胜禄、谢守斌;责任单位:旅游局、住建局、上津镇)③启动商贸古城、欧洲风情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责任领导:童胜禄、谢守斌;责任单位:住建局、旅游局、城关镇)④继续推进七夕文化园、五龙河和龙潭河景区二期开发。(责任领导:童胜禄、谢守斌;责任单位:住建局、旅游局、城关镇、安家乡、羊尾镇)⑤努力完成世界婚俗博览园、三官国际狩猎场、夹河金銮山、羊尾虎豹峡等景区招商引资工作。(责任领导:谢守斌、金善朝;责任单位:旅游局、商务(招商)局及相关乡镇)

2、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依托专业营销策划公司,借助各类大型媒体、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力量,整体运作旅游宣传策划,重点宣传推介天河七夕文化和精品景区。积极参加省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适时组织巡回推介、摄影采风、文学采风、书画大赛、歌舞表演等宣传活动。精心打造具有艺术性、表演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特色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旅游资源。(责任领导:谢守斌、周文生;责任单位:旅游局、商务局、文体局、广电局)

3、持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全面完成天河国际大酒店建设,确保2012年七夕节前正式运营。加大宾馆、农家乐建设力度,强化旅游中介服务,大力培训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抓好旅游市场整顿规范工作,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管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旅游局、人社局)

二、千方百计培植新型工业

4、全力增加工业总量。当年完成工业产值45亿元、力争50亿元,增加值12.4亿元。积极培植规模工业,当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20%。重点建设白酒、服装、水泥、钒矿、滑石、锌锑、皂素、聚丙烯、铁精粉、重晶石、汽车配件、新型墙材、天河流域梯级开发等重大工业项目。大力建设工业园区,依托北环大道建设,新开辟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通过土地整理,当年新增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强化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实施“满园工程”,加大企业入园服务力度。加快精诚汽配、神风公司、香港工业园、医药化工工业园建设步伐,继续支持矿化工业园、食品工业园建设,加大皂素下游产品开发力度。支持河夹、土门、香口、上津、马安、观音等有一定基础条件的乡镇建设专业园区。(责任领导:;责任单位:经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国土局、住建局、水电局及相关乡镇)

5、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强招商平台建设,坚持领导带头招商、组织专班招商、开展全员招商,通过以节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商会招商,全年完成招商引资9亿元、力争10亿元。(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商务(招商)局、经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旅游局)

6、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进入、职能部门包服务、工作专班包建设、干部职工包稳定、协同服务包成长”的“五包”责任制,着力打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的发展环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创建“湖北省信用县”,打造信用强县。(责任领导;责任单位:经信局、优化办、金融办)

三、创新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7、用规模化生产壮大农业。蔬菜产业新建设施菜基地500亩、特色蔬菜基地1万亩,努力开发十堰和西安两大蔬菜市场。畜牧产业建设养殖小区,新发展标准化模式养殖大户100户,全年畜禽饲养量达到358万头(只)。林特产业突出核桃和香椿两大骨干品种,巩固杜仲、板栗、柿子、油桐等传统品种,建管并重,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烟叶产业恢复性发展烤烟、稳定性发展晒烟、突破性发展香料烟,“三烟”种植面积3.2万亩、收购7.1万担。蚕桑产业继续在32个重点村建设和巩固高效核心桑园2万亩,年产鲜茧180吨。黄姜产业新增基地3万亩。(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农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蔬菜办、烟办、蚕桑办、办及有关乡镇)

8、用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①做大做强益群菜业、恒达扫帚、冬竹米椒等专业合作社。②支持百科皂素、神武天滋、鸿大粮油、宏达食品、中绫丝绸等企业扩能达产。③打造马头山羊、好香口菜、回家食品、织女丝绸、武当红酒、库区有机鱼等一批知名品牌。

9、用系统化服务促进农业。加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队伍,加强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推进香口、上津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及农产品物流园等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0、用城镇化理念建设现代农村。继续推进安家乡省级新农村试点乡和五龙河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黄石梁、关帝庙等10个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完成年启动的41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新启动11个重点贫困村建设,当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专业项目复建及移民内安任务。

四、统筹兼顾推进基础建设

11、加速推进城乡建设。完成小河7座景观桥建设,启动吴家营桥、东营大桥、五龙河大桥、小河立交桥及天河3座景观桥建设。力争完成天河、安家河、五里河、小河水体景观建设。完善配套七夕文化园、江城情友谊园建设。推进小河、城东集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停车场、公厕建设,实施城区背街小巷改造,新建环卫配套设施和装备维修站。完成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鹊桥及其山体等亮化工程。实施“大树进城”,对城区进行高品位绿化。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工作。抓好上津、湖北口、夹河、观音等乡镇集镇建设,高度重视乡镇村级居民点规划工作。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县城一级出口路4公里,改造上湖路20公里、郧三路25公里,启动孙漫路17公里改建前期工作。建设110千伏变电站。

12、改善生产条件。积极争取土地开发整理、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农田水利项目,改造基本农田4万亩,配套建设机耕路,推进农田作业机械化。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电代燃等项目。

13、加强生态建设。①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管护、湿地保护项目,积极开展秦岭南麓生态家园建设,加强低产林改造,全年人工造林7万亩,新增封山育林10万亩,新建沼气池3000口。

五、锲而不舍构建和谐

14、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本科以上学历年轻后备人才100名,培训企业管理人才100名、农村乡土人才1000名。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着力引进县内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急需的人才。

15、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抓好黄姜生态科技园建设,争取黄姜清洁生产“一体化”项目通过验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启动城区寄宿制初中和校场坡小学建设。支持县一中争创省级示范高中,加快县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学校)组建步伐。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服务建设,启动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卫生监督大楼和县妇幼保健大楼建设。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政策外生育行为和“两禁”案件的查处力度,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完成香口、六郎、马安、关防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建10个农民健身场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6、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健全就业机制,改善就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加强监察执法、维权服务。新增城镇就业31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医疗救助、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

17、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切实抓好矿产、化工、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安全生产,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畅通渠道,稳妥化解各类突出矛盾,坚决打击“六闹”、“四堵”等无理缠访、闹访行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反恐处突能力。加快消防设施、城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步伐。

六、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

18、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强目标管理、督查考核和效能监察。畅通政民互通渠道,打造服务型政府。

19、廉洁为民。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和民主评议制度。坚持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认真抓好各类专项资金、重大项目、重大民生工程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下大力气治理腐败。

七、办好十件实事

20、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

(1)解决农村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开发保护新水源点,在城区新建一个优质水厂,切实解决县城居民饮水安全及保障问题;

(2)改造农村危房800套。扶贫搬迁400户1600人。搬迁安置陡岭子库区滑坡体居民300户;

(3)培训农民工1万人,扶持创业500人,带动就业3000人;

(4)新建农村村级综合服务社60个;

(5)建设廉租房4.5万平方米,并及时分配到户;

(6)完成天河路、东环路、北环大道主体工程;

(7)在县城新建农贸市场2个、停车位200个,对城关社区老旧小区实行改造;

(8)竣工六郎金钱河大桥,启动大桥前期工作;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6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设计;适老化;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86-01

一、适老化设计的要点

(一)安全

安全是人生存在的首要条件,设有安全性尤其重要,在社区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有:①社区内部的交通道路应尽量避免人车争道,尽量能够人车分流;②户外公共设施尽量设置在社区步行距离内,并做好步行系统的安全设计;③各种设施应尽量满足对应的服务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提高安全性等级。④有公共空间中,通过调控空间领域性和开放性程度,可以在心理哈桑有效预防罪恶发生,加强可防卫性。

(二)舒适

社区的舒适性是指社区公共服务系统使用上、环境视觉上的感觉。从老年人的角度,要求舒适性的方面讲,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使用方便、精神优美祥和为原则。

(三)便捷

便捷性是每个社区规划当中重要考虑到的问题。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体能也在下降。在合理的距离设计住宅空间,提高无障碍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创作便利的环境,以促进老年人独立生活。

(四)健康

社区健康性包括环境绿化的健康和居民的心理健康。环境健康型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卫生等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延长自理自立年龄是积极养老最必要的措施。安静而富有生机的环境,足够的日照,适合各种活动锻炼的设施和场地是非常重要的。

二、适老化社区的交通规划

在适老化社区的交通规划上,应注重人车分流,减少不必要的车辆在社区中穿行,以保障老年人和儿童的步行安全。在本方案设计中,参考C.A.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以城市干道包围社区,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在社区东面、北面、南面分别设置地下层入口,将原本地面的交通道路引至地下一层,同时在地下层设置超大停车场,满足社区停车需要。地面交通则以绿道为主,营造温馨、绿色的社区环境。社区内部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在步行时间10分钟以内的距离。减少车辆在社区中穿行,有效保障到居民的安全。同时,合理的社区尺度能够促进居民交往,形成和谐的社区环境。

三、适老化社区的功能配置

(一)社区中心的功能配置

在满足基本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住区应当增设一些专业化服务设施或专业化设施。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应根据需要建设一个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接送、餐饮、健康检查、协助洗澡、帮助进行机能训练、组织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社区老人服务中心,可以承担上门护理、日托服务、短期入住的需求。这种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能满足近景老年各种服务的要求,以确保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小规模的建筑形式,能够给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老年人既可以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社区中,而且还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避免与社会隔离,也方便亲人看望与照顾。

(二)社区住宅的户型设计

适老化社区强调的是居民的年龄结构、各级阶层的交错组合,对比老年社区,其居民组合更加丰富。由年轻单身居民、核心家庭、二代或三代居家庭和空巢老人组成,在社区住宅户型中,依照不同家庭的需求设计出丰富多元的户型。

在本方案规划中,住宅类型主要分为护理型老年公寓、看护型老年公寓、自理型老年公寓、两代居(两代人同在一个单元里,但通过花园分割,又相互独立)、普通单元和青年单身公寓。

老年公寓的设计中,主要减少了墙体的间隔,将屋内门洞开放,使整个房间的动线形成一个回路,以便老年人或残疾人的轮椅通行,减少了夜行的危险性。护理型和看护型的老年公寓在功能上减少了厨房、洗衣房的空间,由社区中心提供膳食和洗护服务。

四、结论

通过对老年人的社区模式生活状态的调查,立足国内,以社区老年人为中心的城市开展规划和设计,得出社区应该多元化发展的结论。

(1)社区人口年龄结构多样,住宅分为青年公寓、普通住房、两代居住房、老年公寓和全日制养老院,保证社区具有多层次的居民结构。

(2)社区服务多样并分散于社区各街道间,将服务核打散,融入社区,伴随社区的扩大而扩展。

(3)社区中心配备多种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功能。如干净的超市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老年大学提供了丰富老年人休闲活动的方式;社区饭堂提供安全、便捷、健康的就餐环境等。

(4)适老化社区最强调一点是安全,因而本文提出在一个合适的社区范围内,建设地下交通。让主干道包围社区或从社区内部地下交通路网中穿行,减少机动车在社区中穿越,保障社区内的行人安全。地面道路则可全面建成绿道,美化社区环境。

本论文得到华农珠江学院科技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