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徐弘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徐弘祖范文1
虽然一直就职于网络媒体公司,但是洪维也会有隐隐的担心,按照科技这样的发展速度,大家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像渐渐远离纸媒一样远离互联网,特别是传统的互联网。这样的隐忧,来自于洪维所身处的Travelzoo旅游族是一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第一个互联网浪潮中以Email精选推荐旅行资讯和特惠起家的公司,用PC终端传播,是他们的基础,却也是他们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时候不太好言说的痛。而洪维的隐忧却也直接导致了第二个结果,就是他们一方面在积极寻找适合 Travelzoo旅游族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沟通方式,另外一方面无论传播平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始终坚持把用户体验、忠诚度放在首位。为了维护好用户忠诚度,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向了网络这个虚拟时空以外,通过一些线下的课堂、品赏活动,来吸引拥有相同品位,身处相同阶层的人,洪维相信,那样一个“热爱精英生活的精英人群”,自认为很小众,事实上却是大量存在。以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为例,年龄在80后,家庭有一到两套住房,存款额在百万元以上,年收入在60万元左右的人大概有3亿元之多,他们的口碑传播,是最好的品牌推广。因此,他们把以前同在Travelzoo工作过的美国同事Erik Qualman归纳和提炼的“社群经济”概念拿来为己所用,希望能把Travelzoo旅游族的虚拟社群变得更稳固,不跑量还能交叉购买。
“在Web1.0的时代,更多是我们去找客户,而现在我们是在把自己做得更有吸引力,等着客户们向我们靠近。”洪维说,她始终相信,与其依靠大流量,靠博人眼球来造势,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项目,然后再通过亲身使用过他们产品的客户真实地传播给更多的人。可以说,这种背靠着“社群经济”的理念,坚持着最传统的运营模式,其实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实现类似于自媒体时代的媒体与读者的实时互动,第一时间掌握读者的喜好和动向。“对社群品牌的理解,就是做出好的产品,而不只是依靠宣扬某个个人或者企业的抽象理念。在社群里,我们一开始就直接用好产品跟粉丝沟通。好产品的要素,就是要解决消费者的痛点,真切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Travelzoo旅游族,直接拿产品和客户对话的,是产品制作人。不是编辑,也不是销售,而是在汇集了大量休闲度假旅行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职业经验进行筛选、整理和包装的制作人。他们可以细致入微地帮带孩子的家庭协调加一张床,或者耐心地帮忙去设计出一条周末就近出游的线路。他们每一个人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产品,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自媒体平台,有自己的粉丝,为自己的内容负责。“这种制作人制度,针对的是用户消费者的体验,形成的是以产品为聚合点的社群关系,使得客户自己乐于去分享,在我看来这是最靠谱的Marketing。”
徐弘祖范文2
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出生,真是缘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弘祖并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
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个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徐弘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也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按史籍说的,他从小就好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他不扔沙包,不滚铁环,只是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小,胆子却大。
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后来愈发勇猛,又去了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钱。旅行家和大侠的区别在于,旅行家是要花钱的,大致包括以下费用:交通费、住宿费、导游费、餐饮费、门票费,如果地方不地道,还有个挨宰费。
徐家是有钱的,但不多。按今天的标准,一年去旅游一次,也就够了,但徐弘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休息一次。
从俗世的角度来看,徐弘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前程是毁了。
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很荒谬,不符合常规,不正常,这种人脑筋缺根弦,精神有问题。但徐弘祖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徐弘祖旅行的唯一阻力是他的母亲。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剩下他的母亲无人照料。圣人曾经教导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所以在出发前,徐弘祖总是很犹豫。然而他的母亲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
就这样,徐弘祖开始了他的伟大旅程。
他二十岁离家,穿着布衣,没有政府支持,没有朋友帮助,独自一人游历天下二十余年。他去过的地方,包括湖广、四川、辽东、西北,简单地说,全国两京十三省,全部走遍。
他爬过的山,包括泰山、华山、衡山、嵩山、终南山、峨眉山,简单地说,你听过的他都去过,你没听过的他也去过。
此外,黄河、长江、洞庭湖、鄱阳湖、金沙江、汉江,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他全部游历过。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曾三次遭遇强盗,被劫去财物,身负刀伤;还由于走进大山,无法找到出路,数次断粮,几乎饿死。最悬的一次,是在西南。
当时,他前往云贵一带,结果走到半路,突然发现交通中断,住处被土著人围住。过了几天,外面又来了明军,双方开战。徐弘祖好歹是见过世面的,跑得快,总算顺利脱身。
在旅行的过程中,他开始记笔记。每天的经历,他都详细记录下来。鉴于他本人除姓名外,还有个号,叫做霞客,所以后来他的这本笔记,就被称为《徐霞客游记》。
崇祯九年(1636年),近五十岁的徐弘祖决定再次出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游。
正当他考虑出游方向的时候,一个和尚找到了他。
这个和尚的法号叫做静闻,家住南京。他十分虔诚,非常崇敬鸡足山迦叶殿的菩萨,还曾刺破手指,用血写过一本《法华经》。
鸡足山在云南。当时云南的鸡足山,算是蛮荒之地,路也不通,要去只能走着去。
很明显,静闻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要是一个人去,估计到半路就歇了,所以必须找一个同伴。
徐弘祖的名气在当时已经很大了,所以静闻专门找上门来,要跟他一起走。对徐弘祖而言,去哪里倒是无所谓的事,就答应了他,于是两个人一起出发了。
他们的路线是这样的:先从直隶出发,过湖广,到广西,进入四川,最后到达云贵。
还没到达云贵,在湖广就出事了。
走到湖广湘江(今湖南),没法走了,两人坐船准备渡江。渡到一半,遇上了强盗。
对徐弘祖而言,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他已经遇到好几次了,但静闻大师应该是第一次。这次遭遇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反正徐弘祖赶跑了强盗,静闻却在这次遭遇中受了伤,加上他的体质较弱,刚撑到广西,就圆寂了。
徐弘祖停了下来,料理静闻的后事。
由于路遇强盗,此时徐弘祖的路费已经不足了,如果继续往前走,后果难以预料。所以当地人劝他,让他放弃前进的念头,回家。
徐弘祖跟静闻素不相识,说到底,也就是个伴儿,各有各的想法。静闻没打算写游记,徐弘祖也没打算去礼佛,实在没有什么交情。而且他此前去过鸡足山,这次旅行对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他决定继续前进,去鸡足山。
当地人问他:“为什么还要去?”
徐弘祖答:“我答应了他,要带他去鸡足山。”
“可是,他已经去世了。”
“我带着他的骨灰去。答应他的事情,我要帮他做到。”
徐弘祖出发了,为了一个逝者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虽然这个逝者他并不熟悉。旅程很艰苦,没有路费的徐弘祖背着静闻的骨灰,没有任何资助,只能住在荒野,靠野菜干粮充饥。为了能够继续前行,他还当掉了自己所能当掉的东西,只是为了一个承诺。就这样,他按照原定路线,带着静闻的骨灰,翻越了广西许多大山,然后进入四川,越过峨眉山,沿着岷江,到达甘孜松潘;又渡过金沙江、澜沧江,经过丽江、西双版纳,最终到达鸡足山。
在迦叶殿里,他解开了背上的包裹,拿出了静闻的骨灰。
“到了,我们到了。”他郑重地把骨灰埋在了迦叶殿里。在这里,他兑现了承诺。
然后,他应该回家了。
但他没有。
从某个角度讲,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因为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旅途,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他离开鸡足山,又继续前行。行进半年,翻越了昆仑山;又行进半年,进入藏区。在那里游历几个月后,踏上归途。回家没多久,就病了,估计是长年劳累所致。
他终究病倒了,没能再次出行。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弘祖病重逝世,享年五十四岁。
他所留下的笔记,据说总共有两百多万字,可惜没有全部保留下来,留存的大约有几十万字,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一书。
在这本书里,他记载了祖国山川的详细情况,涉及地理、水利、地貌等,被誉为17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流传世界。
其实讲述这个人的故事,我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他为何要这样做?没有资助,不被承认(至少生前没有),没有利益,没有前途,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难道只是为了游历?
徐弘祖范文3
古代直至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尤其在文人中,取号蔚成风气。究其原因,为在名字之外有个美称,自由地抒发或标榜感情、情操,所以又称“自号”。
以兴趣爱好为号。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其缘故见他的自传:“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又如蒲松龄常去柳泉采风以积累创作素材,写出了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因与柳泉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号“柳泉居士”;田园诗人陶渊明劳作之余,常在柳树下以《汉书》下酒,击节而歌,足以慰藉,自号“五柳先生”,请看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言:“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以斋名室名为号。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书斋名叫稼轩,遂以“稼轩”为号;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尝筑室读书于阳明洞,号“阳明先生”:小说家冯梦龙著书处取名墨憨斋,别号“墨憨斋主,人”;书画家徐渭号“青藤道士”,因其书斋名为青藤书屋;黄道周自号“石斋”,以在铜山岛上垒石为室读书故也:又元老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工于丹青,画室名为双清楼,由是自号“双清楼主”。
以居处籍贯为号。杜甫曾居住于汉宣帝墓地少陵域内,自号“少陵野老”:北宋画家李公麟因病老退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居住南村,在那里半耕半读,自号“南村”;宋代史学大家司马光,是山西涑水人氏。号“涑水先生”;清代学者顾炎武的家乡在昆山亭林镇,自号“亭林”。
以志向志节为号。陆游感于恢复中原遥遥无期,忧世愤俗,放荡形迹,自号“放翁”。郑板桥仰慕徐渭的为人之道,因徐渭号青藤,故自号“徐青藤门下牛马走”。文人墨客中不乏怪人奇人,有闲云野鹤类人物,有个性张扬孤傲类人物,有崇信佛、道者,有看破红尘鄙视利禄者。他们取号时往往加“子”、“翁”、“老人”、“狂客”、“野叟”、“遗老”,或是加“居士”、“山人”、“道人”、“仙子”等字眼。如唐朝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贺知章号“四明狂客”。杜甫号“少陵野老”。
一人多号与一号多字。通常一人一号。也有一人多号的,如唐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民国总统徐世昌有“菊人”、“东海”、“斋”、“小竹村人”、“退耕老人”五个号。还有一人十个号以上的,如清末民初法学家、国学家沈曾植的号达十八个之多。
号的字数以二三字、三四字居多,也有五六字、七八字的,如沈曾植的十八个号中的一个是六字:“城西睡庵老人”,郑板桥的号“徐青藤门下牛马走”八个字。清人成果的号创纪录之最,多至二十八字:“万里行脚僧小浮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
一个人的号太多了,或是号的字数太多了,难记难唤,只能让人知道某君有特多的号,某君的号字数特多,也算是出名吧。
徐弘祖范文4
关键词:外来词 词典 收录研究
一、外来词研究
(一)外来词的界定
萨丕尔认为,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 就有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布龙菲尔德认为,外来词是一个民族向另一民族借来的词汇。
汉语曾使用过“译语”“译名”“译词”“外国语”等来指称外来词。20世纪50年代以前,“外来词”这一术语还未在中国语言学界通行,多用“借字”或“外来语”。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称“外来语”,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称“借字”,周祖谟称“外来词”或“借词”。1958年,在高名凯、刘正埮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外来词”这一术语首先被正式使用,其外延包括各种音译词以及日语语源汉字词。目前学术界逐渐统一称“外来词”了。史有为对外来词的定义则是:“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的条件,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
(二)外来词的分类
对于外来词的分类,主要分歧在于意译词的归属问题。王力先生严格区分了借词(音译词)和译词(意译词) ,认为只有借词才是外来词。高名凯、刘正埮(1958)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认为意译词不是外来词。周祖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孙常叙在《汉语词汇》中也都认为意译词不是外来词。胡裕树、高名凯、刘正埮等也认为意译词不是外来词。
葛本仪在《汉语词汇论》中,岑麒祥在《序言》中,张志公在《现代汉语》中,都主张意译词是外来词的一种。
另一种观点认为意译词不是真正的外来词,而是准外来词。史有为(2000:4)将音译词、音意合译词和通过借形手段引进的日语借词统称为外来词,而将通过意译外语词汇词素而成的仿译词视为“准外来词”。
(三)汉语外来词的多视角研究成果
汉语外来词的两次借入。一次是东汉至隋唐,一次是清末至当代。也有人把第二次划分成两个时期。一次是清末的西学东渐,一次是建国后改革开放时期。外来词是语言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的表现,因此,外来词的语源问题是外来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刘正埮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仔细考察了外来词的语源并做了标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外来词的研究主要是概念的界定问题。
八九十年代,外来词研究的视角不断开阔。持平(1987)的《汉语外来词的新发展》对汉语外来词在新时期新发展的具体方面进行了分析。另外,史有为(1987年)的《外来词纵横谈》,徐弘(1987)的《从汉语外来词看中日文字交流》等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外来词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90年代以后,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外来词进行新的探索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时期,在外来词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史有为。他在《外来词研究的十个方面》(1991)一文中,从“考源流、查交流、度资格、明层次、审构成、集众词、计数频、辨用途、定规范和测未来”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一部专题性著作《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1991),既从文化角度探讨了语言现象,又从语言角度研究了文化现象。
王铁琨(1993)的《汉语新外来语的文化心理透视》一文对1979~1988年间的汉语新外来词作了统计分析,指出汉民族对外来文化、外来语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对香港、台湾等地区汉语外来词的研究,有邵敬敏的《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史有为的《语言社区类型及台湾的外来词》,谭海生的《大陆粤方一言区与香港地区使用外来词之区别——粤方言外来语一、二、三探》等。
1955年10月,“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有关语言问题的学术会议。会议对有关现代汉语规范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外来词的规范化问题也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50年代,高名凯、刘正埮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提出了两项原则:一是“一词一音一字”的“三一原则”,下分通行原则,即采用那些被社会广泛接受又符合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形式。
周有光(1959)提出音译外来词拼写法的三种“尺度”:“原文化,国际化和汉字化(汉字注音)”。
史有为在《汉语外来词》中提出“柔性规范”和“硬性规范”两大原则。不仅提出了外来词规范的四个方面:约定、合宜、上口、引导,还针对译借方式和所指类型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
八九十年代以后,学者们对外来词规范化的讨论更加细致。李行健(1988)等认为要从社会文化的整体高度来看待对外来词规范化问题,使理论认识趋于深刻。
二、词典收录外来词的研究综述
《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埮、高名凯等,1984年)收录古今汉语外来词共一万余条。这部外来词词典只收录一般的汉语外来词,即包括日常生活用语和常见的专科词语),不收人名、地名之类的专名。过于冷僻的专业词语也不予收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词典只收了完全音译词和意译加表意成分的与半译音半意译的混合词以及直接借自日语的汉字词。而对于只出现于某些场合中直接引用的外语单词缩写和意译词,均没有收录。另外,这部词典还标注了语源并对同形同音异义(或同形异音异义)的外来词分立条目。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张席珍、刘建仁的《国语日语外来语词典》被史有为称为“中国当代第一部认真的外来词词典”。
据相关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第5版)收词共56000条,收录外来词371条,占总条目的0.07%。《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词共68000条,外来词682条,占总条目的1%。其中英源、梵源外来词较多。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岑麒祥,1990),其中收录的外来词多为80年代中期的。收录了4000多条外来词,并增加了意译词。该词典比《汉语外来词词词典》更注重书证。
1993年到2000年,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在姚德怀会长的主持下,为外来词研究创办的《词库建设通讯》出版了22期杂志,并且在该杂志设立的外来词词库栏目基础上,姚德怀、黄河清、徐文堪编成了《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从语源角度对外来词进行了考察。其中收入了大量的近现代外来词。同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还出版了方龄贵编著的《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主要包括元明清三代戏曲中来自蒙古语的外来词。
2001年,刘涌泉出版了《字母词词典》,在这部词典中收录了大量的字母词,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外来词,并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代表性。正文以拉丁字母字母词为主,随后是少量的希腊字母字母词,共有2000余条。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出现,外来事物进入汉语时所产生的新表达,对词典编纂和收录外来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刘禾撰著的《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一书也在附录中分别列举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764个)和源自英语、法语、德语的汉语音译词(744个)以及源自俄语的汉语音译词(60个)。
可见,国内外对于外来词和外来词词典的研究一直不断进行。但是对于外来词的界定仍有争议,对外来词词典的编纂仍存在问题。需要我们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有些理论仍需要不断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美]A.P.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牟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5]刘正埮,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1984.
[6]史有为.外来词: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J].汉语学习,1991,
(6).
[7]史有为.外来词研究之回顾与思考[J].语文建设,1991,(11).
[8]岑麒祥.外来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9][意]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