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吕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牧童吕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牧童吕岩范文1

关键词:传统旅游目的地 研究综述 旅游发展

一、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定义和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传统旅游目的地定义及其界定研究较多,观点基本趋向于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着相当时间经营历史,并在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

著名学者魏小安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是指那些直接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景区、景点体系为主体开发模式的旅游目的地。崔风军将传统旅游目的地与新兴旅游目的地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从这个时间起。中国现代旅游业开始发展,新的旅游目的地开始诞生。所以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等城市是比较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并且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具有开发历史悠久、旅游设施服务较为齐全、旅游文化积淀较深、旅游产品类型相对稳定、旅游客源市场相对成熟等特点。

二、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再发展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传统旅游目的地都渐渐从稳固期走向停滞期,甚至衰落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备受学者和政府各界的关注,到底该怎么走下去。实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的重点。

保继刚教授通过对肇庆的案例分析发现,国内一些起步较早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纷纷遭遇客源萎缩、产品老化、竞争不力等难题。如果以潜在游客的扩大和实际游客的增长为评判指标,从政府主导的角度提出的很多策略或措施。如投巨资开发新产品、加大促销力度等。力求突破发展瓶颈等策略和措施并非都适合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结合实际提出传统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在出台再发展决策时,应当着力将不确定的发展“机会”转化为成熟的发展“条件”,以规避风险,节约资源、争取成功。

梅虎等以桂林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的“威胁”为例,指出传统旅游目的地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存在旅游产品及竞销手段较单一、旅游产品的销售缺乏灵活性、市民旅游名城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结合桂林实际情况提出了旅游业的再发展战略应该注重产品的开发、完善和升级:实施“营销整合”;强化旅游的地方特色;桂林旅游形象的再塑造。

罗茜认为,传统旅游地形象是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传统旅游目的地形象僵化的原因在于旅游地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大部分生命周期都处于停滞期。因此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更新定位,以便使旅游地得到复兴。

三、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

传统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众游客,新的客源市场增长缓慢,如何改善和走出这种困境就是现在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思考的严峻现实问题。而这方面主要靠目的地创新和采用新的营销手段来解决。对此,学者展开了探讨。

豆均林研究认为,由于旅游者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传统旅游目的地需要进行营销的再定位。就是要打破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保持的原有位置与结构,使产品按照新的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重新排位,调理关系。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新的秩序。因此结合桂林地区实际将桂林旅游新定位为:观光胜地,休闲之都。

林丹彤尝试建立传统旅游目的地地区营销组合(DMC)改革模式,并探讨如何从传统的4P过渡到4C+3E,即从产品设计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良和创新,从成本导向定价到根据消费者愿意花费多少钱来差别定价,从传统的分销渠道到方便消费者、从促销到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与消费者建立互相信任、长期稳定的关系。最后指出DMC各成员不仅必须紧密合作,而且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的经济和纪念功能。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留下美好的回忆,从而提高重游率和建立良好的口碑,最终达到DM的综合目标。

四、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研究

探索、建立一套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景区管理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管理体制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经营机制,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史文斌(2005)认为,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几种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滞后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而提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大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景区管理模式。

刘锁来(2007)认为,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旅游工作要以打造最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提出打造具有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核心的六大要素即新鲜、奇特、特色、客源地明确、地域优势明显、自身优势突出等。而不是片面追求旅游行业自身或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并提出了着重做好的5个方面的工作。即大规划、大法规、大管理、大文化、大营销。并强调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五、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

传统旅游目的地正面临着竞争力提升的需要。因此。积极开展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些学者曾于2002年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他们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强弱可通过层次分析法和象限图法来评价。同时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随要素投入数量而变化的规律。有人认为。如何协调好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力与空间合作的关系是开发旅游业的关键,并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竞争性合作的背景、基础、动力,还提出了建立竞争性合作的措施,即: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旅游形象;共同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彭仑等认为。振兴旅游发展应该走科技兴旅之路。并通过分析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认为云南省科技兴旅的决策重点应该是发展科技化传统旅游产品。积极引进和整合外地科技旅游产品,积极参与全国旅游产品的分工和合作,充分发挥云南省传统旅游产品优劣势,从而提高云南这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六、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方面的研究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传统旅游目的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面临着要素的创新和旅游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理论指导。

曲玉镜教授(2002)认为,旅游目的地要素创新包括基本要素创新和高级要素创新。虽然传统旅游地区基本要素丰富。但是同样也面临着基本要素的创新。基本要素的创新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比较优势得以持续的基础,高级要素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意义更为重要;但高级要素也是传统地区最为缺乏的。因此。传统旅游目的地高级要素创新必须是多方面、多元化的。从科学技术、人才、有关机构、基础设施,一直到社会文化、国民素质等都应作为创新的对象:但是同时也应该重点突破。即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促进资金投入、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再逐步向经济发展所需

要的多元要素创新方向扩展。

安金明(2005)跨学科探讨旅游目的地创新,通过运用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数理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理论,集中分析和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创新集成的一些数学模型的理论性问题。结合旅游目的地各要素结构创新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创新集成(TDⅡ)的理论及TDⅡ的结构模型,并对TDⅡ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并研究了各要素结构指数及模型,建立了TDⅡ吸引力指数模型及TDⅡ投入模型和优化模型。

七、传统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本文所涉及到的文献可以发现。学者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发展和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例如。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性、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迫切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来促进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等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证实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考察分析了大量的案例。其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和实证性。除了众多实证研究成果之外。学者还尝试了结合多种学科理论来解释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等,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方法论基础。

牧童吕岩范文2

关键词:满族 传统体育文化 旅游资源 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55-01

1 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优势

满族的传统文化是从它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生产方式中发展而来的,具有满族独特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形式,它涵盖了满族人民生产、狩猎、娱乐、服饰、餐饮的方方面面,贯穿着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1.1独特的名族特色

满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是根据满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它独特的民族特性是满足体育文化资源的主要吸引力之一。满族生存的区域环境和生活特点使该民族在自身文化背景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满族人民的祖先在北方寒冷地区从事着狩猎和耕种等活动,在简陋的生存条件下,满族人民培养出了敢于挑战、乐观坚强的勇武精神,比如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类活动,都代表着满族人民的勇敢和顽强。北方寒冷多冰雪的气候特点为满族的滑冰车、轱辘冰、踢行头等冰嬉活动提供了独特的环境。这些满族体育活动和其他民族的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别,根据满足活动的独特价值开发旅游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北方地区的传统体育发展,还能丰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形式。

1.2满族体育活动不受年龄层次的影响

满族的体育文化活动种类丰富,不仅有适合青壮年的赛马、摔跤、举石锁等刺激的活动,还有适合女性的秋千、雪地走以及其他有趣细腻的体育活动,此外,老人和小孩也可以进行射柳、抽冰猴之类的体育活动,将这类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可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也有利于满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1.3开展体验旅游,投资少

满族的体育文化活动有其丰富的活动形式和独特的文化特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不论是哪一种体育活动都有很强的吸引力,结合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投资较少,经济客观的旅游投资模式。由于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样式灵活多变,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较小,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有适合进行的体育活动,再加上当地特色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民俗习惯的包装,能够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 满足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发措施

2.1加大宣传力度

虽然满族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但是人们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较少,因此客源地的范围较小。要吸引游客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利用传播媒介将旅游产品设计、民俗风情、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打造丰富独特的满族体育文化特点。近年来文化部门逐渐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满族传统文化能够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2.2开发系列产品,提高满族体育文化的品位

满族的体育文化活动虽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开发过程中比较片面,缺乏科学有序的指导和安排。目前我们应该着手对满族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致力于开发完整、高品质的传统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将传统体育旅游进行分区域、集中有序的管理,结合旅游区周边的民俗特色、生活环境,使传统体育和当地的文化特色相贯通。同时还应培养专业的旅游指导性人才,将民族传统文化放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知识型人才。在游客观赏娱乐的同时能根据当地的活动来源和民族风俗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宣传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样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游览兴趣。通过这些方面的建设形成综合性的旅游项目规划,提高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质。

3 加强体育文化节建设、开发体育旅游纪念品

体育文化节是当地民族旅游风情和深厚的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通过文化节能够加大不同地区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宣传当地的民族历史和民俗文化。在建设体育文化节的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参观学习、互动演讲等形式打造高品质的“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一旅游品牌,从而扩大传统体育的知名度。

满足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发展旅游活动的同时开发旅游商品,能够加大文化吸引力,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比如满族传统的服饰、饰品、以及当地的比赛用品(珍珠球、冰车、冰陀螺等),都可以设计成精致的旅游产品,不仅能增加满足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附加值,也能将其作为满足传统体育的载体,起到宣传效果。

以冰嬉、珍珠球、赛马等传统体育文化形式为代表的满族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方面逐渐显出劣势,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从培养文化继承者开始,完善文化继承人教育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源泉。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经济等方面相融合,打造科学、创新的传统文化品牌,实现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满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浓郁的民族气息,大力宣传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继承满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双富,李爱华,王建,李旭强.黑龙江省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2).

[2]温和琼.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研究――以古敢水族乡为个案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1).

牧童吕岩范文3

【关键词】夏时代 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 艺术心理学 材质表现 母题研究

一、国内关于“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的论著论述

国内关于“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的论著论述很多,但主要就“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的分类、年代、寓意、发展及其传播等问题谈及很多,而对其在艺术创造的艺术心理学问题上基本没有涉及。尤其是材质表现主题方面,即艺术家主要是使用青铜材质表现艺术形象还是使用绿松石表现艺术形象问题,更没有深入探讨。其中王金秋在其《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一文中,从造型、纹饰、镶嵌工艺等角度对“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进行了论证,并指出,二里头出土铜牌饰是第一次以“兽面”为表现母题的青铜饰品,并且这种“兽面”纹饰为商周青铜器的创制与发展开了先河;陆思贤在其《二里头遗址出土饰牌纹饰解读》一文中,主要以占卜学与星相学为依据,对“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的纹饰进行解读,他认为:“狐面纹饰牌,本于夏代对尾宿星座的观察与交会男女;熊面纹饰牌,源于黄帝、鲧、禹对北斗星座的星占;鳞体兽面饰牌,是龙兽合体纹饰。”这个观点似乎有点牵强,因为在史前社会中国天文学还没有发展到如此精确程度,而且人的生殖与星座的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王青、李慧竹的《国外所藏五件镶嵌铜牌饰的初步认识》一书中论述:国内存7件,分别是二里头3件、广汉三星堆2件、广汉高骈1件、甘肃天水1件,国外存9件,并谈及到青铜铸件构成框架问题,但未谈及艺术形象表现问题,总体上对目前发掘发现“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的数量、分布以及特征功用等作了初步探讨;王青在其《镶嵌铜牌饰的寓意诸问题再研究》一文中,主要在李学勤研究的基础上就铜牌饰的分类、年代和寓意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张天恩在《天水出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一文中,就天水地区出土铜牌饰在夏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可能已存在着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的联系进行了探讨;李学勤先生在《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一文中,对铜牌饰分类、年代、寓意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又在其《从一件新材料看广汉铜牌饰》一文中,就铜牌饰的流源问题进行了论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队分别在《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1984年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一文中,就铜牌饰发掘流程及出土文物分类、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记述;朱凤瀚在其《古代中国青铜器》一书中,对夏时代铜牌饰进行了简略概述;李学勤在其《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一书中,以图式介绍了流往海外的铜牌饰;杜金鹏在其《广汉三星堆出土商代铜牌饰浅说》一文中,就商代铜牌饰的发展问题与夏时代二里头铜牌饰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叶舒宪在其《二里头铜牌饰与夏代神话研究―再论“第四重证据”》一文中也做了详细论证。纵观这些论著论述,他们基本上是从考古学角度进行论证,而不是或不完全是从艺术学的角度进行论证,有些学者从星相学或占卜学上进行论述,其结论实不可取。

二、表现母题的传承和发展

夏时代“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在表现母题上的确定直接是对传统艺术题材的继承与发扬,继续表达了“天圆地方”的理念。在良渚玉器表现上,良渚玉器整体体现了“天圆地方”理念,以立方体的棱为中轴线,以对称形式在器壁上刻绘有八“兽面”,并以横截中线为界划分上下两部分。而这一兽面题材在“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中充分表现出来:如图1的夏时代晚期铜胎绿松石玉饰象形牌,长14.2厘米,宽9.8厘米,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其表现相当明显,整体看上去似一个兽面,其实这是艺术家在进行构思时用到的对称原理,即在器物正中作中轴线,而两边设计一动物形象相向对称的设计。这一动物形象实际上是对世界和世界事物的抽象形式(原型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是大象的形象)进行表现,如果从整体设计来看视觉上又是一个整体正面兽面形象,这是艺术家独特的设计理念的体现和反映。这种设计理念完全是在继承母题基础上进行的发扬。而此设计为两头俯卧式大象形象,且坚持了正侧面率与中轴线成左右对称构成视觉正面图式而造成视错觉,故被认为是正面率“兽面”表现。由于这种母题在史前社会玉器材质中易于表现,且玉材质表现艺术形象是在原材上进行雕琢,而当锡铜合金或铅铜合金或锡铅铜合金这种新材质出现之后,夏时代艺术家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故而他们沿用了传统工艺和新型工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和反映这种母题表现。再如图2的夏时代晚期铜胎绿松石玉饰牛或羊形牌,长16.5厘米,宽8~11厘米,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其表现的整体工艺依然以青铜铸造母胎构架,这种母胎其实如同我们现在的构图一样,艺术家先在心理定势中思考到整体母题表现,以模范制作青铜铸件来表现世界和世界事物的线性形象构图,然后再以绿松石镶嵌已组成所要表现世界和世界事物形象的“兽面”。这种“兽面”在图2中体现的是人们所熟悉的牛或羊的整体形象。而图3的夏时代晚期铜胎绿松石玉饰蝉形牌,除上述工艺和艺术心理定势物外化之外,艺术家所表现的世界和世界事物形象是人们所熟悉的蝉蛹整体形象。图4的夏时代晚期铜胎绿松石玉饰羊形牌,艺术家所表现的世界和世界事物形象明显是羊的整体形象。

三、表现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史前社会的玉器一般是采取阴线减低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面或兽面题材,有学者认为是“神人合一”的纹饰。夏时代玉器和铜器的相结合可以说是技术改进方面的一大进步,从技术表现和材质表现来说,这基本上是以青铜铸就母胎,而直接表现母题的还是玉材质,所以说这是一件玉器而非铜器。如果从材质上来说,玉器材质完全改变了史前社会玉材质的主体功用,主要以绿松石为装饰材质进行艺术表现。关于绿松石材质的使用,早在红山文化晚期的玉石制作中已有使用,当时只是制作一些绿松石玉坠。绿松石属于玉的一种,以其制作的器具也应该称为玉器。那么,红山文化中所发掘的绿松石玉坠饰是对绿松石玉材质的初步使用,而到了夏时代青铜材质的发现和使用,使得艺术家在材质上考虑到将二者结合使用,而出现绿松石材质和铜材质的综合运用。这从侧面反映了夏时代艺术家对这两种材质的充分理解和掌握,也反映了夏时代艺术家对这两种材质性能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绿松石铜牌饰中关于铜胎的铸造,艺术家是采用一模一范进行铸造,并根据镶嵌绿松石的大小比例和数量进行模与范的设计和制造。铜胎绿松石玉饰象形牌这件作品主要由大小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绿松石块300块左右排列组成整个兽面艺术形象,整件作品体现庄重神圣且威严狞厉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而图1、图2的表现母题是夏时代艺术家理解和掌握的世界和世界事物、运行规律以及“具有他类能力”。故而从材质和制作工艺来看,这是玉材质的进一步发展和使用,尤其是使用绿松石材质进行形象组合来表现艺术家对世界和世界事物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认为考古界所定论“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的界定不完全准确,他们只注重了新材质的重要作用以及整体器件的功能,却忽略了传统绿松石玉材质的使用和发展及功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是玉材质表现艺术形象而不是铜材质表现艺术形象,是传统工艺和新型工艺的有力结合,同时值得肯定的是玉即绿松石的功用而不是铜的功用。

四、关于铜牌饰的命名问题

王青在其《镶嵌铜牌饰的寓意诸问题再研究》一文中作了详细论证,但对定名问题依然传承传统叫法。所以,考古界把夏时代晚期所发掘发现的“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定名为“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依据新型材料青铜的使用和青铜时代概观性界定而进行命名的。但是,我们一般在给一件艺术品命名时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1.主要表现材质;2.主要表现工艺;3.主要表现题材;4.主要表现语言;5.主要表现艺术形象,并遵循以年代、特征、类型定名的“三标准”原则。依据这几个方面,我们现在分析夏时代“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的特点:1.从主要表现材质来看,夏时代“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主要表现材质是绿松石,而非青铜;是以绿松石作为主要表现材质来表现主题和塑造形象,而青铜只是用来进行艺术表现的母胎,如同宣纸一样,它只是艺术载体而非艺术表现。2.从表现工艺方面来看,青铜只在艺术表现地材方面和基本构图方面起到作用,而绿松石如同笔墨、色彩等才是艺术形象主要表现材质。3.从主要表现题材来看,这里主要表现的是夏时代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飞禽走兽和昆虫等,而非凭空想象。4.从主要表现语言来看,艺术形象的产生直接是艺术家艺术心理定势物外化的结果,即是“心象”异化为“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真正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志和文化意志,以“狞厉美”来体现奴隶主贵族利益集团的审美标准。5.从主要表现艺术形象来看,这里主要表现的是“兽面”,或者说是“大象”“蝉”“鹿”“羊”“牛”等与人们生产生活劳动密切相关的“世界和世界事物及其运行规律”,并且艺术化抽象化。因此,考古界关于“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的命名明显有问题,按照上面分析可知:夏时代铜牌饰命名应该是“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或者“铜胎绿松石玉饰双象形牌”或者“铜胎绿松石玉饰蝉形牌”或者“铜胎绿松石玉饰鹿形牌”或者“铜胎绿松石玉饰羊形牌”或者“铜胎绿松石玉饰牛形牌”等等。这样命名,既考虑到新型青铜材质的使用,同时也考虑到传统玉石材质的艺术表现功能,更能体现出上述命名原则。

总之,通过对夏时代艺术心理学诸特征在青铜器创制方面的各种艺术表现分析来看,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到阶级社会一条重要的创作规律:有阶级社会以来,艺术家在艺术心理学方面的心理行为必须遵循:1.艺术创制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并且具有国家意志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奴隶社会,艺术创制必须体现以夏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集团整体利益的国家意志,这种意志以满足夏王朝奴隶主贵族集团集体需要为目的,并不是以类个体的需要为标准,故而它体现了夏王朝奴隶主贵族集团的类整体性;2.艺术创制必须体现文化意志,并且具有主流文化意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奴隶社会,艺术创制必须体现以夏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文化品位、文化方向以及审美标准。这种文化品位、文化方向以及审美标准以满足夏王朝奴隶主贵族集团集体政治的需要,以达到正确指导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3.艺术创制必须遵循美的原则,具有娴熟的技能和精妙的艺术语言表现的理解和掌握。美的原则主要体现美的目的和美的规律,而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人们的审美趣味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各有不同。比如,在夏王朝时期,以表现“狞厉美”为美的目的和美的规律。夏、商、周艺术心理学诸特征(艺术视觉及其思维、艺术知觉及其思维、艺术创作动机的形成、艺术语言及其表现、艺术心理定势的形成及物外化、艺术批评和艺术观照行为等)的艺术表现主要集中在青铜器的创制和发展上。那么,夏时代艺术家也必须具有以上三个条件,并在艺术心理学诸特征中加以体现和反映。譬如,夏时代综合材料创制品“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它首先体现了夏王朝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国家意志,又体现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也体现了奴隶主贵族集团“具有一切”的本质。这种“具有需要”使得青铜生产生活器具一开始创制就由奴隶主贵族集团所“具有”并为他们服务;其次,从文化意义上又体现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替的痕迹,甚至于还表现了最原始的生产生活情景―狩猎。诸如鹿面(主要象征狩猎传统生产生活状况等)、象面(主要象征运输生产生活状况等)、蝉面(主要象征季节生产生活状况等)、牛面(主要象征农耕新型生产生活状况等)等兽面图象的表现足以证明;其三,就是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材质绿松石与新型材质青铜的理解和掌握,在原来琢玉和镶嵌技术的基础上加以使用新型材质青铜铸造艺术形象表现的母体或者说就是构图,然后使用传统材质绿松石加以表现国家意志和文化主题―兽面。实际上这些兽面题材是对现实世界中与夏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或昆虫。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夏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夏时代艺术心理学特征物外化行为主要体现在传统玉器的继承和发扬,其社会功能还是以玉器为主体现统治阶级阶级意志和贵族社会地位,故“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是一个历史性的见证。而夏时代艺术心理学在艺术作品即青铜器的创制与使用上的表现更说明了艺术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于艺术家创制青铜器艺术产品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更为商周青铜器“兽面”母体的表现提供了翔实的物质依据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金秋. 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J].中原文物. 2011.

[2]王青. 镶嵌铜牌饰的寓意诸问题再研究[J].东方考古. 2012.

[3]张天恩. 天水出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J].中原文物. 2002,(1).

[4]李学勤. 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N].中国文物报. 1997-10.

[5]李学勤. 从一件新材料看广汉铜牌饰[N].中国文物报. 1997-11.

[6]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队. 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J]. 考古. 1984.(4).

[7]杜金鹏. 广汉三星堆出土商代铜牌饰浅说[N].中国文物报. 1995-4.

[8]叶舒宪. 二里头铜牌饰与夏代神话研究――再论“第四重证据”[J].民族艺术. 2008,(4).

[9]朱凤瀚. 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0]李学勤.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2]阮荣春,顾平,杭春晓. 中国美术史[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13]杨伯达. 古玉史论[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牧童吕岩范文4

1、《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这首七言绝句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来源:文章屋网 )

牧童吕岩范文5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宋·杨万里

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风鸢图诗》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折扬柳歌》清·许虬

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

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

《山家》元·刘因

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幼女词》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踏歌词》唐·刘禹锡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忆匡一师》唐·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风鸢图十首》明·徐文长

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采桑子》黄庭坚

投荒万里无归路,

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

已拚儿童作楚蛮。

《宿郑州》唐·贾岛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牧童吕岩范文6

一、目标:多维嵌合,显性与隐性水融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定篇”的古诗,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如果说知识、技能是显性目标,那么学习中潜在的因素,如情感、习惯等则可视为隐性目标。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应兼顾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将之融入一张有机的整体的网,使之相辅相成,共生共长。以古诗《牧童》的教学为例,预设的教学目标为:

1. 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诵读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3. 想象画面,体味牧童这一意象的文化意蕴。

4. 比较赏析,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

《牧童》这首诗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的《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编写的。古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本着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这首诗,为学好另外两首诗词做好铺垫的目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注重联系单元语境,又注意凸显古诗特点。不仅引导学生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象,还注重在诵读、想象、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显性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关注情感、习惯等隐性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融为一体,铆定目标,渐次铺展,有效地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要求。

二、资源:多元聚合,文内与文外交相辉映

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活教材,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引进相关的教学资源,让课内与课外资源形成一个兼容的整体,实现文本例子的增值。

(一)有心关注文本资源——天机云锦用在我

文本中的生字表、注释、插图、资料袋等都是可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合理取舍,有效运用。

1. 生字教学不折不扣。

“牧”字是这首诗中一个要求写的生字,教师在导入环节,板书课题时,可以展示“牧”的篆文“牧”,追根溯源,让学生明白“牧”的本意:表示手拿棍棒放牛。了解“牧”的形与义,并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写,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2. 注释运用不离不弃。

注释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根拐棍。初读环节,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意思,同桌交流诗意,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蓑”是这首诗中要求写的另一个生字,除了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与插图理解字义,回顾学过的《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加深理解。

3. 插图呈现不蔓不枝。

教学中,教师及时出示插图,紧扣“卧”一词,引导学生想象牧童卧在草地上的情景,并说说从“卧”字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插图观察、想象,在个性化的品读中,体会到与清风明月相伴的牧童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悠然自得、轻松惬意……在品味、诵读中,感悟诗人心无挂碍,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二)有效链接课外资源——开窗放入大江来

1. 音像资料适度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意境,再结合《草原》一课的有关词句直观地感悟“铺”的内涵,感受草场的辽阔。还可适时播放笛子曲,给学生以听觉的享受。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慢,时而快,时而有,时而无。学生品出了“弄”的情趣。草场、笛声、月夜、牧童,构成的恬淡的水墨画在学生眼前徐徐展开。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

2. 背景资料适时补充。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会在他的诗歌中留下印迹。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教师适时呈现诗人的相关资料。相对于李白、白居易这些诗人,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但说起吕洞宾似乎有一份熟悉。三言两语的简介就揭开了诗人神秘的面纱,学生得以简要地了解作者的生平,进一步了解诗中所体现的淡泊、宁静以及道家“饥来即食,困来即眠”与世无争的超脱情趣。

三、 策略:多样组合,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唤醒潜能,开启心智,激愫。朱光潜先生说:作诗和读诗都必须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理交融,让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有效指导相得益彰,从而感受诗人心灵深处的追求。

1. 口诵心惟 ,回旋复沓——最喜渔歌声欸乃。

南怀瑾先生说:“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只有潜心涵咏,才能汲取丰富的营养。“课标”中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诵读中彰显古诗独特的韵味,让经典文化融入学生生命中。

在《牧童》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用诗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诵读:

师:置身在这辽阔的原野,我们也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让我们轻轻地诵读这首诗——

师:绿草茵茵,清风柔柔,明月皎皎,笛声悠悠,这一切多么让人陶醉,让我们美美地读这首诗——

上一篇家庭农场

下一篇教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