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项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项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项目

农业发展项目范文1

关键词:绿腰带项目;中国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44-05

休闲创意农业是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创意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创造性地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等三产业于一体。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休闲创意农业的准则是农业生产、乡村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相处、文化创意。其特色是自然田野的生活、自然环境认识、自然保育认知教育、有别于声光娱乐,欣赏动态的生物生活、生态活动和静态的农村人文活动的娱乐性。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作法,对这一新业态建设内容进行研究。

一、德国“绿腰带项目”概况

“绿腰带项目”是德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慕尼黑政府在郊区实施的休闲创意农业项目。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绿腰带地区的农业用地,并赋予该地区的农业以与未来相适应的形式,同时在该地区的农业、休闲、自然保护等功能之间建立一种均衡、和谐的发展关系。通过保护慕尼黑郊区的湖泊、森林、灌木区、草地和农田来保障慕尼黑未来的生活质量。“绿腰带项目”的内容主要有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文化休闲三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是德国最大的联邦州巴伐利亚的首府,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77人,所辖25个区,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与其他世界级大城市相比,无论是从人口数量上看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慕尼黑都像是一个小村庄,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减弱慕尼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性,相反,被许多人称为“百万村庄”的慕尼黑不仅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而且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田园风格在国际大都市中独树一帜。20世纪90年代以来,慕尼黑市政府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在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利用郊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和活动,进而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绿腰带项目”中的“绿腰带”,指的是慕尼黑城市外围没有覆盖建筑物的土地,也是连接慕尼黑城区和相邻乡镇的地带,慕尼黑市政府和郊区的农民们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

1.干草方案。“干草方案”是保护性使用绿腰带地区土地的一个典型做法。市政府鼓励农民保留布满鲜花、但却正在不断减少的草地,农民们通过把草地上的干草分成小包装卖给城里的小动物饲养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对于城里人来说,在干草包中包含着的不仅是宝贵的、天然的美味饲料,这里还融入了来自慕尼黑绿腰带地区的家乡的味道。由于草地不需要过多的养护,因此此项措施还大大保护了水源和土地。同时,草地上遍布的鲜花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吸引了许多城里人来这里踏青、郊游。特别是对于那些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在广阔的原野上自己采摘一束鲜花实在是个不同寻常的经历。

2.菜园方案。“菜园方案”是绿腰带地区的农民和市政府共同开辟的一条发展道路,旨在满足大城市居民迫切的回归自然的要求。长久以来,许多城市居民都梦想有一个自己的菜园,这些城里的园艺爱好

往往只能在自家的阳台上用小箱子来侍弄花草。“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后,他们可以在绿腰带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绿腰带上的农民将自家的菜地分成60平方米的小块来出租给城里人,菜地的位置要尽可能地靠近城市聚居区,租费也非常便宜,每年只有110欧元。“菜园方案”从1999年开始实施,目前在绿腰带有10块这样的地方,提供超过500个小菜园。与其他城市郊区的菜园不同,绿腰带上的菜园每年只出租半年,即从5月中旬到11月中旬。在5月中旬之前,土地的翻耕、播种等前期工作都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籍此来保证正确的种植间距和最优化的种植安排。出租者于每年的5月中旬来接管菜园,每周需要投入2-3小时的工作。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是绝对禁止的。

“菜园方案”除了为农民带来经济方面的收入,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亲历蔬菜的生长,包括种植和浇水,是一场难忘的经历。这些年轻的小园丁会突然间喜欢上某些蔬菜,而这些蔬菜在以前通常都是被搁置在盘子的边缘。对于成年人来说,和菜园的邻居们进行愉快的交谈,互相交流园艺和厨房的经验,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在喧嚣的大城市里获得一份自然、协作、安宁和悠闲,绿腰带上的菜园让这些都成为可能,正如“菜园方案”的广告语所说:“60平方米的维生素,60平方米的生活乐趣”。

3.森林方案。慕尼黑郊区拥有约5000公顷的森林。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还开发出森林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组织孩子们来到绿腰带上的森林里,在护林员的带领下接触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在这一过程中,护林员给孩子们富有情趣地讲解有关森林里的树木、木材的使用、森林的功能、森林的土地、食物链、森林与水、森林里的动植物以及在森林里正确的行为方式等话题。而对于成人来说,森林之旅也会让他们获益匪浅,护林员会耐心地告诉游客:森林是如何生病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伐木?树木年轮上的数字代表什么?为什么森林里会有很多枯树?为什么要在森林里修建篱笆?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如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灵活性培训等等。将这些培训项目从公司的会议室搬到郊外的森林里,不仅在形式上是新的创意,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给人以新的感受,这种动物疗风靡欧洲,借助各种动物如马、狗、兔等,对各种身心不健全的病人进行治疗。骑术治疗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无需药物和医疗器械,而是将恐惧、枯燥的治疗寓于娱乐和休闲活动之中,往往可以达到一般治疗所达不到的神奇治疗效果。绿腰带上的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接受治疗者在治疗教练的帮助下,在马背上(通常是不配备马鞍的)完成各种治疗项目。在心理治疗方面,骑马体疗可导致新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旧的消失,导致新习惯的产生。在马背上可以转移对患病的固定念头和对自己缺陷的思想,从而这对人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作用,减弱或消除内心的紧张、束缚,产生勇敢、开朗、机敏和顽强。在外科中,骑马疗法可以用于发生不幸事故和重手术后恢复走动的能力,以及治疗手和脚的全部和局部的麻痹症、破坏运动协调性、肌肉痉挛性的缩短和萎缩、脊柱歪曲等等。对内科病来说,骑马疗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可用于血液循环器官的补偿疾病、新陈代谢破环、支气管喘息和肺气肿、植物神经调节紊乱等。在神经学和精神病学实践中,骑马疗法的适应症是巩膜散光、各种抑郁症、神经痛、低能,嗜酒狂和嗜麻醉药者等等。

除此之外。绿腰带里的森林、草地和农庄对城市居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大小小湖泊也是人们游泳的好去处,采蘑菇、慢跑、野餐、骑自行车漫游……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因此,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永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在绿腰带这块3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机会,可以成就许多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位置,绿腰带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休养地。

(二)环境保护

“绿腰带项目”的一项核心内容便是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对慕尼黑郊区的生态进行保护,这在“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前就早已开始了,“绿腰带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旷日持久的绿色环保运动。可以说,绿腰带上的农民们长期为保护和促进这块土地的生态功能作着贡献。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规定,要保护自然生态和风景面貌尽可能少地受建筑措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根据这项法律的规定,慕尼黑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平衡措施,但是往往却很难在规划区域的附近找到有意义的平衡面积。于是,慕尼黑市政府在1996年作出决定,在郊区的农村建立自然生态区。具体的方法是,在绿腰带地区选择合适的自然风景区,通过高强度的粗放型经营措施和重新自然化的手段来建立群落生境组合。以绿腰带上的第一个自然生态区“爱舍丽德苔藓区”为例,这里原来是慕尼黑西部的低地沼泽带,人们对这块区域实施了重新自然化,从风景保护和自然保护的专业角度来提升这一区域的价值。并且使之与市政府的物种保护和群落生境保护计划相吻合,发展重要的群落生境组合,从而使这块湿地的面貌得以保存,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很多年来,在与慕尼黑自然保护局的密切合作中,绿腰带地区的农民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野生物种和保护群落生境,实施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项目”。例如,在低地沼泽区移走与土地不适应的杉木。杉木作为沼泽区的“外来移民”严重影响了当地“土著”的生长,因为高大的杉木遮挡光线,沼泽地带上其它的低矮植物因此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杉木的迁移终于使它们赢得了阳光下的位置。再如,农民们采取措施使池塘重新自然化。此外,农民们还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方式,增大土地面积,对土地进行粗放式的经营。原先的密集型经营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却导致农田里不再有供其它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直接受到危害的是山鸠。通过粗放型经营,不仅保护了山鸠,受益的还有鹌鹑和野兔。经过多年的努力,“自然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珍贵的沼泽灰蝶又回来了,消逝了多年的报春草也重新成为了绿腰带上的居民。

除了自然生态区,慕尼黑拥有的5000公顷的森林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林业政策的直接目标就是保护林区的面积和功能免受破坏。“绿腰带”因此被称为慕尼黑的绿肺,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

(三)文化休闲

绿腰带首先是自行车旅游爱好者的天堂。在绿腰带上,有专门设计的自行车旅游线路。它们往往纵横交错,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经历各种各样多变的地貌。即使是在相对很小的范围内骑车旅游,多变的线路也不会让人们感到单调。

同骑车一样,绿腰带也是漫游的好场所。绿腰带上的森林、湖泊、沼泽、草原以及那里的动植物都会让漫游者心旷神怡。“贴近土地,走进空气”是漫游者的初衷,但是绿腰带总是会带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惊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绿腰带地区还有很多由于人工开采砾石而形成的湖泊,它们是慕尼黑人进行水上运动的好场所。另外,采蘑菇,慢跑,郊游等等。

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学校郊游、社区开展活动和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水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

二、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

1.现状分析。自2008年民革中央首次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的几点建议》以来,我国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农业已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涵盖以现代农业、农

村为代表的吃、用、玩、观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等。形成以农业主题公园、特型农业产品、农业废弃品加工等为代表的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农业新产业、新产品,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的新亮点。 家创意农业机构——洛可可创意农业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创意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为提高农产品和农业附加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此开始,我国在创意农业方面的实践事例越来越多,为我国发展创意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发展休闲创意农业的优势和基础很多,一是市场需求很大,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对新型的创意休闲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是广褒并存资源丰富,有北国风光、有南方情趣,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对市民的诱惑越来越大;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十年来,中央连续4次出台1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为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奠定了很大的政策基础和保障;四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像德国“绿腰带项目”,国内游客数百万人前来观光、考察和旅游,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必然带动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创意农业起步较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机制,仅仅靠少量的成功创意农业机构来支撑着创意农业的发展,大大阻碍我国在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前进脚步。同时。我国农业机构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土地资源缺乏、相关人才缺少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下:(1)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涉农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创意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本身薄弱,如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能够形成品牌和规模的产品不多;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近几年,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不够规范,小摊小贩化的经营模式仍然为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使得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不统一;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投入低及规模经营落后;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由于土地、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科技传播、财政支农力度、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创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体现;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我国耕地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低下,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的“五低”情况。如此等等。这都使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2)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落后,不少农产品的品牌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他人的品牌,品牌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仍以产品功能宣传为主体,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服务与行政竞争范畴。特色创意农产品生产水平比较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工和营销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3)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我国农业劳动者的主体为农民,农民的素质较低下、技能较差、观念较落后,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成为创意农产品生产线上的高端人才。(4)没有建立起对休闲创意农业投资稳定的增长机制。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手段不一,没有建立起农业投资担保体系,没有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制约了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向上发展。

(二)可资借鉴的经验

德国慕尼黑“绿腰带项目”给我国休闲创意农业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慕尼黑郊区的农业主要以生态农业为主,这主要是由郊区的服务性功能来决定的,也符合现代国际大都市郊区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郊区的农业用地有限

因此郊区一般不具备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强大的农业科研力量,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而且探索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形成城市郊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特色。第二,和谐共处的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郊区的环保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大城市来说,郊区的环保功能对改善城市的居住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大力加强郊区的环境保护,增强郊区农民的环保意识,为郊区同时也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第三。多层次开发文化休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手中可支配的资金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因此,郊区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抓手。这种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保持郊区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环境,而且可以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贴近自然的机会以满足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与公共设施和社会环境高度发达的慕尼黑郊区相比,我国更应该加强城市郊区的社区建设。由于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区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更有力的措施来促进郊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其中,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郊区农村人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加强郊区的社区合作等等,都是我国城市郊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第四,政府注重引导和主导。在慕尼黑“绿腰带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并和农民及农丁协会共同研究方案、措施,如在“菜园方案”中,当地政府的直接推动措施至关重要。长久以来,慕尼黑的市民们回归自然的愿望非常强烈,对郊区菜园的需求历来很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郊区的农民在春季的农忙时节都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这些城里人的菜地,因此,对郊区菜园的需求一直远远大于供给。在当地政府的倡议和协调下,成立了慕尼黑菜园园丁协会,该协会收取会员们一定的费用,策划承担了大部分的组织工作。例如。规定有关的收费标准,管理会员,协调农民与城里人的联系,提供农用器具,出信息板报等等,协会有时还会根据具体情况雇用有经验的园丁来统一管理菜园。协会的工作大大减轻了绿腰带上农民的负担,为城里人提供了享受自然、享受劳动乐趣的好机会。 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是刚刚起步。但发展的后劲很足,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大力发展休闲农场和渔林牧场

主要发展的项目有:休闲农场:农业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体验、童玩、自然教育、乡土风俗、民宿;休闲林场:森林利用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森林浴、森林游乐、生态教育、赏鸟;休闲渔场:经营渔获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之相关事业。如养殖参观、体验、生态,水上活动、渔业餐饮、民宿;休闲牧场:畜牧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牧场风光之体验、亲近动物、生态教育、童玩、戏水、健行、民宿。

(二)引导发展乡村深度体验

由于时代的转变,近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由差异化服务经济进入到体验经济。若以企业立场而言,所谓“体验”,就是以企业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这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

乡村深度体验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借助农业特有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六觉f况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及感觉)及地方文化特色,即对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生活体验、农业生态景观及农村地方文化特色方面的自身所感受的情绪。且对于每位消费者而言,每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经验。

(三)适度发展社区支持型农业(市民农园)

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并与游憩元素结合,故又称为市民农园。

csa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是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在这种合作的基础上,csa一方面

看重在保育生态及资源下共同承担、相互分享的社区关系,看重社区中情感及文化的传递,另一方面则往往会推行健康农作法、永续生活及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合的健康观念。csa主要关心的是食物安全和农业土地的都市化问题,这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风险与收获的永续的农业方式。若是用方程式来表示,则是“食物生产者+食物消费者+每年的互相承诺=社区支持型农业和无限永续的契机”。“产地直销”落实在“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做法上就是“在地生产,就地购买”,没有剥削与垄断,让小区居民成为养育这些自然农场的支持者,也让农耕者成为健康食材的供应者。

互助,认同。安全,永续一这些都是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基础与回馈,相互循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近年来,社区支持型农业(csa)不仅在生态农法上,也在农粮危机、回农青年的议题上被广泛讨论着;试想,不用舍近求远,在我们的餐食中,这些无毒的食材都与我们比邻而居;也不用烦恼哪天食物不够了,要花好几倍的菜金才能吃饱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正因为不是以完全利益做为出发点,所以,更值得信任与扶持。

(四)大力发展乡村长宿休闲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参与者没有移民或永久居住的打算,而在异地以自有或租借的形式居住大约数个月份,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或参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休闲活动、体验课程、医疗、养生、保健之相关设施与服务为主要活动,以接触当地的生活空间,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为主要目标,故参与者的性质倾向生活者而非旅行者;另外,乡村长宿休闲者亦非在当地置产、就业或从事其他有偿活动,基本生活需求或其它层次的需求,皆以居住地存放的退休金或其它管道的经济资源来满足。简言之,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并非移居异乡,亦非永久居留的“居留型休闲”,亦即在异地进行半个月到数个月不等的旅居休闲模式。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居住时间比一般观光旅游长,参与者多在当地租屋居住或长期保有居住设施,而非观光饭店、民宿的短暂停留的模式,亦即,乡村长宿休闲者是以日常休闲活动为目的,而非单纯走访各处旅游景点,其身份是“生活者”而非“旅行者”,故乡村长宿休闲亦有基本生活需求。

乡村长宿休闲者以自己的退休金或其它储蓄为生活泉源,而不异地置产、工作,又与“迁移者”的性质不同,是一种具有旅游休闲和迁移居住部分特色的活动。

(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型房车营地

房车营地就是可以满足房车的生活补给和供人休息的场所。房车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房车营地自然也应当具备休闲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房车露营文化来。因此,补给和休闲构成了房车营地最基本的特点。

房车营地突出的是休闲、文化及露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专为房车爱好者和自驾车者而建的。房车营地除了可以为房车和自驾车者提供餐饮娱乐、休息住宿外,突出一点是可以为房车提供全套的供给补给服务。房车营地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房车营地、海岛型房车营地、湖畔型房车营地、海滨型房车营地、森林型房车营地、乡村型房车营地。其景色风格、娱乐设施各有不同。乡村型房车营地是指选址在优美的乡村地区,与乡村环境(村落、田园)融为一体的房车营地。

农业发展项目范文2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工作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

近几年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开发,充分发挥项目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本人从二00五年开始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监理,根据此项目的特点,谈谈具体监理工作的开展:

一、 监理组织机构人员配备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跨度大、工程散、工作量大、交通困难。虽然每个项目规模小、造价少,但仍要求必须严格把好材料关、工序关。关键、重点部位采取旁站措施,控制工程质量。所以,监理人员数量的安排必须充足、专业配备必须齐全,并且人员各方面素质要高、责任心要强。

二、 监理合同的履行

经监理招投标,监理合同一经签订,公司迅速组建项目监理组,认真履行监理合同中约定的各项监理业务。根据委托监理合同的要求及时安排人员进驻现场实施监理,行使监理的义务、职责,实施现场的“三控制”“两管理”和“一协调”工作,完成合同约定的全部内容。

三、监理任务完成情况自我评价

1.进度情况:严格按合同要求实施控制。工程开工前,审查总进度计划报审,是否符合施工合同工期要求。每月要求报月进度计划表,定期检查、纠编,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汇报。

2.质量控制情况:该工程合同约定的质量等级目标为合格,最终验收达合格标准。

在施工准备阶段:监理组积极地熟悉掌握图纸,对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向建设单位汇报;及时、详细地对施工单位进行了施工监理书面交底;严格要求施工与资料同步;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图纸设计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图纸等。为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打下了基础。

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监理组关严把材料。履行材料报验手续,对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审查质保资料,对要求复试的原材料,监理员见证取样、送检、复试,复试合格后方准使用,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在本工程上。

在严把材料关的同时,严把工序质量关,履行工序报验手续,凡未经监理工程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严禁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等。

在施工阶段监理过程中,正确运用监理工程师联系单、通知单等,及时与业主、承包单位进行沟通,得到了业主的支持和承包商的共同配合,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工程竣工扫尾阶段,监理部组织工程预验收。对预验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通知承包单位进行整改。在承包单位进行了认真的整改,在自检合格的情况下,监理部组织再验收。在资料、工程实体全部合格的基础上向业主作竣工报告。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竣工验收。

3.工程造价控制情况: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计量工作,按实提供给审计单位进行扣减,并参加最终审计结算工作。审计结余资金根据实际需要,增做项目。

4.安全情况:每日巡视必查安全,检查安全防护、安全警示标志、工人是否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等,杜绝安全隐患。

四、 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农业资源开发局、财政局、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下,工程才能正常顺利开展。在施工过程中,对发现的有关质量、安全、进度等问题,第一时间同施工单位进行交涉,要求落实、整改。对拒不整改的,签发整改通知单并与向农业资源开发局汇报,请求建设单位的支持。

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理工作难度

1、由于目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无验收规范及标准,结合本工程特点,在监理工作中,先后查阅水利、市政、国土项目等规范、资料标准,进行了参照、对比、学习,结合实践寻求适合本工程的验收和资料要求,但仍需完善。

2、本工程施工队伍数量多、素质不一,管理较困难。有时,一个小问题需要苦口婆心说若干次结合书面要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同施工招投标有很大关系。只有规范招投标市场,杜绝无施工资质的人员挂靠资质,非法中标,才能规范施工、监理。虽然在建设单位的共同督促下,各施工队伍的自身意识和工程均有较大的改善。但某些方面很难实施,如施工技术资料与工程很难同步,无法改变。许多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误认为施工技术资料属于监理资料范畴,由监理负责收集、整理、完善等。

3、在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经过与业主领导、各施工单位的多次沟通、交流之下,大家的质量、安全、资金意识、责任心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要求监理在工作的每一步,都要求严谨、认真,发生问题要及时提出、要求整改。时时提醒自已,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我该尽的责任做到了吗?由于自己的疏忽,出了问题要勇于担当。许多时候,工程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监理均要承担无可推卸的相应责任。

农业发展项目范文3

一、扶持项目、规模及奖补标准

(一)大榛子产业

围绕建成全省最大的大榛子种植基地目标,做大做强大榛子种植产业。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大榛子种植,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0-20亩(每亩667平方米,以下等同),每亩奖励60元,连奖2年;20-50亩的,每亩奖励80元,连奖2年;50亩以上(含50亩)不足150亩的,每亩奖补100元,连奖2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50亩以上(含150亩)的,每亩奖补120元,连奖2年。

(二)中草药种植产业

鼓励集中连片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种植面积20亩以上(含20亩)不足50亩的,一次性奖补每亩100元;种植面积50亩以上(含50亩)不足100亩的,一次性奖补每亩150元;种植面积100亩及以上的,一次性奖补每亩200元。

(三)平菇、香菇产业

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平菇、香菇产业,除享受市里补贴政策外,对集中新建连片平菇、香菇棚达到10栋及以上规模(单个菌棚不少于667平方米),并投入生产的,每个菌棚当年一次性奖补3000元,或配套相应价值的基础设施。

二、奖补要求和优惠措施

(一)上述一大类产业项目,集中连片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规模的,在土地流转时,同等条件下镇政府优先办理产业项目用地。

(二)达到奖补条件的,政府负责协调信用社、邮政等金融信贷部门提供贷款支持。

(三)对达到200亩以上的镇政府设立产业园区,优先安排申报国家建设项目补贴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资金。对园区规划、用地建设、办理建设审批手续的,镇政府安排专人帮办,属于镇政府主管部门直接收取费用的,根据建设规模投资情况将给予适当减免优惠。

(四)大榛子产业奖补分2年发放,第一年成活率85%以上发放奖补,第二年补植率(补种树苗)100%且总体成活率达到90%以上发放奖补。符合国家清理林地还林补贴政策的,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三、奖补范围、对象及考核办法

(一)奖补范围。发展扶持项目是指文件后规定的2020年新发展的农业产业项目。

(二)奖补对象。生产经营者主体不受限制,镇外户籍投资项目生产经营者,必须提供相应的土地流转合同、协议等相关材料,方可享受本方案规定的奖补政策。对新发展产业化项目实施转让、流转的,给予实际经营者(以工商执照为准)奖补。

农业发展项目范文4

关键词:工农业;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2.011

Abstrac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s a pillar of the main economic and social industries, and i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Urumqi, a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of Xinjia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t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a large extent reflects the overal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investment scale, employment status, product output demand, product price ratio and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nalyzed it with entropy method.

Key word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Urumqi

工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也是工业发展的前提,两者协调发展可极大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是政府亟待解决发展问题之一。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但未能缩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发展,工业对农业的依赖性降低,但农民负担并未减小[2]。十六届四中全会,同志提出了工农产业发展的两个“趋向”,为工农产业协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3]。

“十二五”时期,乌鲁木齐市工农业产值均持续增长。2014年农业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6.37%,占全市总产值的1.1%;工业产值2 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占全市总产值的36.8%。农业从业人员年平均薪资为3.81万元,较2013年增长5.24%。工业从业人员年均6.02万元,较上年增长9.45%。农业固定投资71 583万元,较上年增长31.4%。工业固定投资4 167 154万元,较上年增长5.3%。同时工农产业结构比例由2011年的46∶1.24下调到2014年的38.1∶1.2。从以上数据来看,工农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工农产业发展受双方相互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离不开自然、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笔者将从工农业的内容如产值比例、投资程度、就业情况、产品产量需求、产品比价、技术支撑体系6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构建工农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1 乌鲁木齐工农产业发展状况

1.1 产值比例

乌鲁木齐市农业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县与南山牧场,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杂粮、油菜子、蔬菜(不含薯类)等,林业主要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畜牧业主要包括牛、马、猪、羊(山羊、绵羊)等。乌鲁木齐市作为工业城市,石油工业、有色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纺织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汽车工业为主要工业产业。基于工农产业性质不同,其产值比例也不同。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产值比例如表1所示。

1.2 投资规模

工农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在国资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加大了对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的投资力度。1950年,农业产业固定投资257万元,占投资构成的75.43%,工业产业固定投资12万元,占投资构成的3.43%。自1951年起,工业产业投资逐渐增大,远超于农业产业投资金额。2005―2014年工农产业固定投资占比如表2所示。

1.3 就业情况

如表3所示,从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来看,工业从业人员的薪资高于农业从业人员,且差距逐年拉大。工业从业人员的年均薪资为农业从业人员的1.5倍以上,薪资水平差距加大不利于带动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也是工农产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之一。

1.4 产品产量需求

工农产业协调发展需要两大物质生产部门能够相互提供所需的产品产量,以满足双方自身发展需求[4]。因此,农业需要给工业提供定量的农产品,如粮食、林果、肉类;而工业一方面要加工农产品,另一方面也要为农业提供农业所需品,如肥料、用电、生产工具等。“十二五”乌鲁木齐市粮食作物总产量由172 769 t下降到147 452 t,农作物种植面积由664.5 hm2下降至628.1 hm2;林业种植面积有所上升,当年造林面积由2 304 hm2增加至3 298 hm2,防护林由3 019 hm2增加到3 298 hm2,水果产量由72 123 t下降到70 129 t;畜牧业有所下降,牧场由8个下降到6个,牲畜年末实有数由82.03万头(只)下降到76.60万头(只);渔业比重下降,O业养殖面积由4 205 hm2下降至1 536 hm2,养殖产量由9 249 t下降至8 673 t。较2011年,2014年乌鲁木齐市农村用电量28 309万kW・h,增长29.4%;农用化肥施用量48 837 t,增长18.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4 787 t,增长近10倍;地膜覆盖面积为14 797 hm2,增长34.7%;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2 008 t,增长15.3%;农业机械总动力354 950.5 kW,减少10.8%。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方面,数量均有所减少。

1.5 产品比价

产品价格差反映了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5]。工农业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相对于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价格偏低,这跟市场供求、国家政策和流通渠道3个因素有很大关系。农业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生产周期较长,而工业受生产条件制约较大。重工轻农政策使得乌鲁木齐市更加倾向加快工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缓慢。较工业产品,由于农产品的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较高,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往往需要中间商参与,减少了农民收入。

1.6 技术支撑体系

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异、工农差异是造成工农业发展不协调重要因素[6]。财政支农总体不足,再加上农业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与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乌鲁木齐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4家,增加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 584亿元,增长13.0%。工业园区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发展。2014年,工业园区共有82家,国家级19家,自治区级6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84.38亿元,增长11.0%。

2 乌鲁木齐工农产业发展评价体系

2.1 熵值法

熵值法源于信息论,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方法[7]。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就越大,熵也越大。熵值法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和信息效用值,如式(1)所示:

其中,ej为第j项指标值的信息熵。dj为第j项指标值的信息效用值。

(2)计算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值,如式(2)所示:

其中,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Si为第i个年份的综合评价值。

2.2 评价体系构建

为客观评价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协调发展状况,需构建评价体系。本研究一级指标选择经济要素环境、生态要素环境与社会要素环境;二级指标为金融环境、劳动力环境、技术环境、市场容量、资源环境、环境容量、资源保护指数;三级指标细分为31个,如表4所示。

2.3 结果分析

根据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看出,一级指标权重排序依次为经济要素环境、生态要素环境、社会要素环境。这表明,经济要素环境对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生态要素环境不仅影响农业的生产,同时工业生产所排出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也制约了工农产业的发展。社会要素环境影响最小。在二级指标中,金融环境为工农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对工农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民生活水平。这也表明,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可以通过人民生活水平来反映。

通过上述分析,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不仅受自身因素相互影响,同时也受到经济、社会、资源与能源、地方扶持政策、科技投入等因素的制约。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调控工农产业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采用高科技手段促进工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必须为工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生态要素环境。在发展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杨卓华.五大发展理念与《论十大关系》关系探讨[J].研究,2016(4):33-39.

[2]刘红.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J].农业经济,2010(2):9-11.

[3]岑乾明.“两个趋向”论断及其政策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121-125.

[4]于良,杨德刚,尹晶晶.基于乌鲁木齐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发展要素环境支撑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31(5):654-661,690.

[5]孙宝慧.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实证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20(3):24-27.

农业发展项目范文5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整合财政性资金,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依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经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对我市的农业发展基金的使用、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业发展基金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优质现代高效农业的各项政策,积极筹措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安排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三农”,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本意见适用于市本级财政每年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含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扶持资金)。

三、农业发展基金的补贴对象及内容。补贴对象:是指符合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各项政策规定的各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补贴内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设施农业生产、产后加工处理设备、规模畜禽养殖、新型农机具推广、科技示范推广、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村绿化造林及有关涉农服务体系建设。补贴标准: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在全年农发基金总额以内,结合我市实际,对不同类别的项目内容,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财政资金补贴。

四、农业发展基金补贴项目的申报。年初,项目申请单位、个人应认真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有关财政扶持政策的规定,并结合相关项目实施细则、考核管理办法,以及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补助办法等相关规定,选择符合补贴要求的项目向财政和农林、农机、水利、农发等相关部门进行申报,同时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书及必要的附件。市财政局会同农林、水利、农发、农机等部门对项目立项进行初审确认(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编入项目目录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对有投资主体投入,符合我市农业发展规划的农业园区项目,逐步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试点。对产业特色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运行机制好、符合我市农业总体规划和布局的示范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优先立项。

五、农业发展基金项目的核定。市财政局根据农林、水利、农机等部门收集上报的补贴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有关单位涉农服务资金需求进行汇总,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在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额度内进行基金使用计划编制,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确定。基金使用计划实行一年一定,原则上项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六、每年农发基金中预留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及重大农业灾害、突发疫情的处置。具体项目和补贴金额由分管市长召集财政、农林、水利、农机等部门研究确定。

七、农业发展基金的使用和拨付。根据年初项目资金的安排计划,项目实施完成后,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考评验收,结合对项目的考评验收意见,下达补助资金,并由市财政局将补助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镇(区)财政所或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调整项目资金使用范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重新报批。严禁任何单位和部门截留、挤占、挪用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需要实行资金报帐的实现财政报帐制管理。

八、农业发展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市财政局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对项目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市财政可停止拨付项目资金、限期整改或中止项目执行、并收回项目资金。

农业发展项目范文6

1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协调机制的前提―公众参与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而土地整治作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2008年,中国通过土地整治共补充耕地278万公顷,近几年中国每年用于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近千亿元。然而,当前中国的土地整治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加以解决。如土地整治规划统筹乏力;规划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变更比例大;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的效率低下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随着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逐步推进,公众也逐渐参与到土地整治中来。大部分学者已认识到,土地整治项目引入公众参与是一种必然趋势。梁留科等对德国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土地复垦的历史变迁、实施手段、理论研究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指出加强公众参与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国矿区生态重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胡振琪等指出“公众参与型“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对促进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徐雪林认为公众参与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公众参与,使得社会评价更加全面、完整和更具有针对性。薛继斌等认为公众参与是农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环境资源价值的重要方法,同时还可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毕宇珠认为公众参与提升了乡村土地整治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性,增强了乡村土地整治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保障了乡村土地整治规划顺利实施。公众参与是保证土地整治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的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促进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可使农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监督地方政府、基层领导、施工与监理单位的行为, 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与管护效率。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上来看,公众参与乡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是大势所趋。

2 构建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协调机制

2.1建立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首先应因地制宜地进行制定建设规划、发展纲要,确定阶段性目标。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使现代农业建设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长短结合、有机统一的政策体系。其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要做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支持”,通过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2.2做好规划的编制与协调工作

(1)规划编制时的协调 在农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沟通协调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现代农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土地整治也不是一时之事。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以规划修编为契机,科学编制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先导,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最后,科学制定“十一五”期间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同时,应提前介入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优先安排现代农业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加强前期调研工作 农业发展和土地整治中的很多建设都是互相关联的。二者的有机协调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无论是土地整治项目还是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必须加强前期调研工作。土地整治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时,应着重考察当地的农业现状。做好前期调研工作,能有效地加强二者的协调性。一方面是可以防止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过土地整治规划的同志都知道,对项目区及其周边情况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举个简单的例子,设计者知道或不知道离项目区100米处有个提灌站,他对路、沟的设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3)实施过程中的协调 当前,县级土地整治项目一般要限制在300公顷以内,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线,所有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只能在项目范围线内进行。笔者认为,这样进行规划设计有割裂之嫌,人为地把一个项目区看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切断了和周边区域的联系。众所周知,土地整治的一大目标是追求新增耕地,考虑到项目规模,一些院落或新增耕地潜力不大的区域就不会放到整理区内,然而新增耕地潜力不大的区域并非就是不重要的区域,有些反而是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当这样的区域被人为剔除出项目区,当地农民难免会不理解,并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项目的实施和

维护。

2.3建立“四统一”运作机制

随着中央对农业发展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部门投入的资金也不断增加,但目前存在资金投入较为分散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门之间各搞各的规划,各做各的项目,各投各的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因此,今后各地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时,应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和统一实施的“四统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