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环境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1
作为中国制造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空调产业与其它产业一样,其自身的发展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都对会空调产业产生重要影响。而在中国空调产业所处的国民经济大环境中,以宏观经济运行、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房地产的发展、产业政策等为主的外部因素对空调产业的影响较为直接。
1、宏观经济运行
从社会各界对2006年宏观经济预测来看,2006年宏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0.2%。为空调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2、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习惯、消费能力
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回落0.6个百分点。而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能力虽然不能等同而喻,但也关系密切。
3、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
与其他因素相比,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空调市场的影响更为直接,但从2005冷冻年度开始,国家紧缩银根、宏观调控的效果开始显现,国家政府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使得空调大受影响。尤其在一级城市市场,房地产的发展曾经极大地拉动了空调的销售,而现在,房地产经济被遏制,空调一级市场的空间也小了。
4、产业政策的调整
在空调行业高速发展阶段,厂商得到的丰厚收益掩盖了产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空调市场陷入过度竞争的泥潭,原来沉在繁荣表象下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最近两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产业政策调控开始一条条在落实或制定之中。
在节能方面,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组织修订的国家标准GB12021.3《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确定了14KW以下房间空调器的能效等级指标,并于2005年9月1日开始实施。
在出口退税方面,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出口导向型行业和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就国内空调行业而言,国际市场是空调企业规避国内过度竞争的风险、寻求新利润源的必然途径之一。
作为我国家电行业技术性标准的《房间空调器安装质量检验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由中国家用电器维修协会于3月14日在京。另外,由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制订的《家用空调器深度清洗技术规范》也将于2006年5月正式出台,与此相关的空调“深度清洗”节能服务认证也有望在今年内推出。
同时,还有即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即ROHS指令)及《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据了解,这两项指令的实施,将可能导致我国出口欧盟的空调价格上涨10%,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空调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稳定期,政策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甚至能左右一个企业的生死。所以,空调企业在不断地适应市场发展步伐的同时,对产业政策的落实与适应,也是其能长期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
二、上游配件及原材料行业分析
最近几年,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一直困扰着我国空调行业,自2003年初开始上涨的原材料价格目前依旧持续着强劲的上升势头,特别是作为空调主要元器件的原材料铜,其价格一直处于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06年2月份,铜以50650元的每吨单价历史性地首次突破5万元大关,随后便有所平稳回落。在经过了一个半月的稳定期之后,即从3月底开始,铜价又陡然上涨,其中有几天平均以近千元的幅度往上涨。至4月7日,上海现货铜的每吨均价达到了53950元。
而空调产品主要元器件的另一大原材料钢的价格从3月初也开始稳步上扬。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消息,3月上半月,我国流通环节钢材平均价格比2月底上涨4.44%,达到4327元/吨,每吨上涨184元。其中,板材上涨尤其明显,6mm普通中板价格上涨9.32%,达到3767元/吨,每吨上涨321元;0.5无取向冷轧硅钢片价格上涨4.2%,达到7450元/吨,每吨上涨300;1mm冷轧普通薄板价格上涨4.02%,达到4811元/吨,每吨上涨186元;3mm热轧普通薄板价格上涨5.91%,达到3800元/吨,每吨上涨212元。3月底,钢价市场的晴雨表宝钢推出了其二季度政策,再度上调了热轧产品价格,从而引起了铁矿、钢材、板材等市场一系列的连锁涨价反应。
同时,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压缩机产品在2005年度也进行了两次价格上调,空调企业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继续加大。
三、空调流通渠道竞争环境分析
中国目前空调渠道格局不但存在有越来越强势的家电连锁卖场,还有传统的家电专业渠道,百货零售业态,甚至连国外企业比如百思买等也是虎视眈眈,颇有春秋时期群雄逐鹿的态势。
虽然目前家电连锁卖场在一级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广大的二三四级市场上专业经销商还是占有竞争的主动权,而且在一些一、二级市场百货商场还与大连锁在艰难的抗衡着。同时,外资企业十分看好中国市场,正在积极谋划进军国内。因此,家电流通领域在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变革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家电销售渠道还将处于一种变革、整和的状态。
1、 连锁卖场模式成为主流。
在当今家电流通领域几大业态中,家电连锁大卖场始发展最为迅速的,也是最为惹眼的。尤其是去年国内家电市场连锁的四处布局和完成的几起并购,使得家电连锁不断地成为新闻的焦点。在全国部分一级市场,家电连锁大卖场已经毫无争议地取得了垄断性地位。而在去年国美和苏宁电器相继完成全国一级市场布局后,他们又开始转战二三级市场。
但在他们快速扩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背后隐藏的风险。目前中国家电连锁业的管理还处在一个粗放的时期,还没有形成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从而使得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
同时,在粗放式的扩张过程中,中国家电连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门店效益不高,整体经营利润偏低,厂商之间矛盾频频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厂商矛盾已经达到了尖锐的地步,挤压供应商利润作为盈利的主要途径,据了解,2005年上半年,国美电器销售收入78.12亿元,毛利6.75亿元。其他收入3.15亿元,其中向供应商收取的促销费、管理费、进场费和上架费合计2.01亿元,净利润3.50亿元。向供应商收取的各种费用占净利润的57%。而这种不平等的利益分配严重损害了一些合作厂家的信心。一些厂家试图自己建立流通渠道就是明显的例证。
因此,对家电连锁大卖场而言,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与供应商的交易,构建和谐的经营环境。即将出台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也是一个佐证。
2、 百货业经营不容忽视
虽然在空调流通领域第一次变革当中,不少百货商场退出了空调经营,但我们也可以看
到,在部分一级市场和绝大部分二三级市场,很多百货商场依然有着于连锁卖场相抗衡的能力。这些百货商场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了经营思路,不仅是零售,还是一些空调品牌的区域商。所以说,在目前的空调流通渠道还不能忽视百货业的存在。
3、 专卖、等销售模式继续发挥作用
随着连锁卖场逐渐占据一二级市场,不少小空调经销商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传统商的生存空间。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虽然有一些商转行退出家电流通行业,但也有不少家电商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有的尝试建立区域性、地区性家电连锁企业;有的利用自己已形成的资金能力、信贷能力和物流服务能力,成为更大型的供货商;还有的缩小规模、降低成本,将业务局限于工程机和维修业务等。而根据当前厂商之间这种不平等的利益分配,再加上格力专卖店的成功,专卖店似乎有愈演愈活的趋势。
4、 外资的进入和新业态的诞生。
中国宣布零售业对外资进一步开放后,早就对中国家电零售业虎视眈眈的外资企业就迫不及待的进入中国,目前,美国家电零售巨头百思已圈定上海作为其中国首店所在地并。但其想在中国家电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必须得尽快克服“水土不服”的毛病。
另外,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即网络营销正在兴起。
总的说来,未来几年中国家电流通领域既不可能是大型连锁企业一家独大、垄断整个行业的格局,也不可能回到群雄并起,数万个家电经销商鱼目混杂的局面。应该是一个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和以现代家电商为核心的家电加盟零售卖场以及其他新型的家电零售企业共存的局面。
四、空调行业经营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1、内销市场
(1) 我国目前空调市场运行特征
a、 淡季市场成为角逐焦点。目前,随着消费者消费逐渐趋于理性,淡季市场越来越成
为众多厂家角逐的焦点,传统“淡一旺三”的局面不复存在;
b、 天气因素仍占主导。尽管制造厂家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加大淡季市场推广力度,但空调产品的特殊性还是没法颠覆其“靠天吃饭”的特点;
c、各种炒作层出不穷。行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各厂家在放下“价格屠刀”的同时以其他形式开始炒作,诸如“健康”、“节能”、“服务”等等方面的概念炒作层出不穷。
d、三四级市场成开发热点。随着一二级市场的逐渐饱和和竞争加剧,大部分厂家把眼光投到了广袤的三四级市场,从2005冷冻年度开始,各厂家就纷纷加大了开拓三四级市场的力度,有的厂家在制定年度销售目标时,甚至规定了乡镇市场销售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
e、产品步入彩板时代。从2005冷冻年度开始,国产品牌一改往日单调的“白色”,开始纷纷推出各种花色的彩色面板空调。至2006年度,工厂对彩色面板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更为大胆和豪放,格兰仕甚至将彩板空调申请了专利;而从现已面市的新产品来看,单一白色的空调产品少之又少。中国家用空调产品正在步如彩板时代。
f、健康、节能成市场的主旋律。尽管中国的家用空调产品在技术的发展上一直倍受争议,但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众厂家对健康、节能的大力炒作加上国家新能效等级的出台实施,使得具有这些功能的空调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能效比国家标识的实施,对空调行业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实行能效标识制度,不仅仅能提高我国空调产品的节能水平,也提高了行业门槛,有利于行业的整合。
g、价格均线曲线拉高。原材料价格的逐渐上涨,前期市场的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后遗症”使得空调制造厂家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不堪重负的厂家纷纷通过各种方法曲线抬高空调价格,如加大对新产品的推广,减少特价机的市场投入等等。
(2)2006年中国空调市场发展趋势
a、价格战从厂家转至渠道。在目前行业大背景下,空调行业的内销市场必将由规模扩张向效益集约转型,由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通过简单的低价格懒寻求规模扩张的战略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已没有现实基础。相对于制造领域的相对理性,目前的空调渠道正处于整合阶段,在没有找到其他更有效的方法之前,要想扩大规模,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价格战可能会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b、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自从在2005年度中海尔、格力、美的三大主导品牌对三四级市场进行发力后,主流品牌及其他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再次受到挤压,以销售量为计,海尔、格力、美的三大主导品牌2005年度的销售总量达到了1260万台,占年度市场总销量48.48%的比重,比2004年度的42.58%提升了5.9个百分点。而1260万台的总量比2004年度的1090万台提升了170万台,增长率为15.6%,远远超过行业1.56%的增长率。而从目前2006冷冻年度淡季开盘的情况来看,品牌集中度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
c、上山下乡困难多。 空调企业竞相高调了大举进军乡镇市场的宣言,并摆开了阵容,准备在乡镇市场打一场硬战。但农村市场不像城市一二级市场,空调企业可以借助家电卖场在区域市场的整合优势进行分销。农村市场零散、规模小、管理难、服务跟不上、促销的组织更难,一旦做不好就极易失去乡镇消费者的信赖。因此,要想赢得农村市场就得先赢得农民的心,从渠道的信誉度、产品的满意度到服务的质量,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该品牌在当地的信誉与影响力。因此,对于进入乡镇市场,空调企业稳扎稳打比一味地扩充版图要实惠得多。
d、服务营销盛行。中国空调业目前正已站在产业成熟的拐点上,这从不合理竞争手法与落后营销方式的退场可以看出。新冷冻年的到来,各企业的竞争重点除了在外观的设计上较劲外,还延伸到了售后的服务上。首先是由海尔、海信、LG、美的、松下、大金、格力、科龙、日立、三菱等国内外空调生产和专业维修服务企业共同审议通过的空调安装规范问题,接着,美的空调以“绿色节能”为主题,了自己的空调节能“深度清洗”服务及其企业标准。无论是“深度清洗”还是“五段全程标准服务”,都带动了空调行业服务竞争的升级,在众多空调厂家为产能和规模拼命时,服务将使行业从价格竞争中解脱出来,向提高品质和增强实力升级。
f 、产品趋于高端。松下空调继全球同步上市自动清洁滤网机器人空调不久,日前又高调推出可支持“泛网智控”远程遥控功能的全线新品。而在此之前,卷土重来的LG空调一次性6大系列空调新品,旗帜鲜明地提出由“本土化”战略向“高端”转型,全面杜绝特价产品投放。进入中国十多年的三洋空调,亦一气推出20多个新品。而大金、三菱电机、三菱重工等,今年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高端产品。
而对国内主流空调厂商而言,利润率在一步步走低,迫于经营压力,国内主流厂商在市场地位日渐稳固的情况下,进军高端空调市场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国外空调厂商的竞争也将日益显现。
2、出口市场
2005年度的出口市场承袭了上一年度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度国内空调企业(含在华投资的合资、独资企业)的出口总量达到了2750万台,超过内销量150万台;比2004年度的2680万台增长了2.61%。无论是绝对量和增长幅度均超过了内销市场,全年度外销市场的销售额将近39亿美元,比2004年度的35亿美元上升了11.43%。其中,国产品牌占主导。继2004年度超越外资品牌之后,国产品牌在2005年度的外销市场份额再次扩大。全年度所有国产品牌总的出口量达到了1705万台,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2%,比2004年度的1150万台增长了48.26%。
相比2006年年度低迷的内销市场,2006年度空调企业的出口形势相当喜人。据艾肯空调资讯网监测的数据显示,2006年2月,中国空调出口总量达到296万台,同比增长23.33,环比增长率为49.49%,而1月份中,全行业出口总量也同比增长10%,而环比增长率达到了67.80%之高,而实际上出口市场真正的旺季还没有到来。从地区需求来看,中国空调出口主要靠北美市场支撑,欧洲市场正在缓慢复苏,中东、非洲、大洋州、亚洲及其他地区的需求也正在逐步增加。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海外市场的操作难度将加大。这首先是由于世界市场开始呈现饱和状态,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地区;与此同时,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且在相对有限的国际市场空间争夺订单,造成国内企业争夺订单现象日益突出,使国际市场单品价格趋于下降,随时随地都面临反倾销的危机和风险。有人士认为,中国空调行业在2006年度将面临一股反倾销高峰。
其次,是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压力增加。近段时间,钢材、塑料等原材料价格一再上升,空调生产成本增加,而出口价格上涨幅度有限,国内厂家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并进而导致企业在科技研发、产品创新和自创品牌方面的投入更显困难。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行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92-02
一、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及其效应分析
(一)经理股票期权的概念
经理股票期权是将股票期权这一概念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而形成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其实质是一种不用付出期权费用的看涨股票期权,是公司所有者给予经营者在约定的期限内享有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这种股票期权是公司内部制定的面向高级管理人员等特定人选的期权费用为零且不可转让的股票期权。
ESO激励是基于以下逻辑思路:股东给经理人提供期权激励―经理人更积极工作―公司业绩不断攀升―股票价格上扬、股东利益增加―经营者行使期权获得收益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公司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和经理人员的共同目标,经理股票期权也成为一种激励经营者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共存共荣的机制。
(二)实施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效应分析
1.正面效应。(1)利于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的现金支出。经理股票期权是一种非现金的激励方式,在该制度下,经营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和行为选择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构造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从而能用较少的激励支出换取成本更大的节约,也为企业节约大量营运资金,改善财务状况。(2)利于形成开放式股权结构,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可以比较客观地体现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能使经营者有一种事业上的成就感;同时,经理股票期权一般附加严格限制条件,规定在授予后的一定时期内逐步行使。经理人若在上述限制期内离开公司,则丧失剩余的期权,由此加大了离职的机会成本,利于优秀人才的稳定。
2.负面效应。(1)产生逐利欲望,导致企业利润失真。实行经理股票期权能够直接地把经理人员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但也能间接地把经理人员利益和股价上涨联系在一起,可能刺激经理人员不顾一切追求股价在短期内的上涨,造成股票价格失真,增加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2)对上市公司原有股东权益产生稀释。这种稀释包括三个方面:1)每股收益的稀释;2)股票市场价值的稀释;3)控制权的稀释,稀释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起股价的调整并引发下跌。
二、影响经理股票期权运行效应的环境因素分析
经理股票期权运行环境是指在实施经理股票期权过程中影响其实施有效性和公正性的综合条件,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如果这些环境因素没有完全具备或成熟,会直接影响经理股票期权的实施效果,甚至可能对其产生制约或出现负面效应。
1.外部环境,指企业以外的宏观环境状况,包括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法律法规等三大要素。(1)股票市场。经理股票期权是以公司股价作为参照系数,所以其实施的效果是与股票市场本身是否有效紧密相关的。美国经济学家珐玛在1970年对股市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有效市场是指股市价格总能充分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市场有效性依其强弱程度可分为弱势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和强势有效市场三种情形。(2)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的实质是企业家的竞争选拔机制,通过经理人才市场,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由市场来配置,让真正有管理才能的人来管理企业并实行激励,唯有如此经理股票期权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3)法律体系。经理股票期权的具体实施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问题,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税法、会计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经理股票期权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
2.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等两大要素。(1)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董事会和管理阶层提供了适当的激励机制去追求符合公司和股东利益的目标,并能发挥监督、激励公司更加有效利用资源的作用。(2)业绩评价体系。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客观、公正地考评是顺利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建立在对经营者的评价体系之上,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是经理股票期权顺利执行的保证。
三、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在中国的运行环境分析
经理股票期权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制度,其顺利实施需要相配套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国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的条件,存在着诸多实施环境方面的障碍。
(一)资本市场方面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弱有效性
健康成熟的证券市场是经理股票期权激励作用实施的必要的客观环境。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属于有效性非常弱的市场,存在不少影响股票价格的“噪音”:如交易市场中投机性较高,股价与上市公司的预期盈利脱离了关系,往往很难反映公司的经营质量和业务成长性。这使得证券市场丧失了对经理人员的评价功能,“经理股票期权”在执行中易被扭曲,极大地削弱了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同时,股市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传导机制不完善,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不强,上市公司和证券经营者违法违规、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条件下,简单地实施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很容易诱发经理人员新的道德风险,背离了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初衷。
(二)法律环境方面的障碍――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以减少在实践中的不规范性。但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缺乏实施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有关规定,一些已有的规定又恰恰限制着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贯彻。尽管国家对于股权激励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支持,但到目前为止,除了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认股权试点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以外,中国还没有一套全国性的规范经营者持股的制度。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推行在中国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尤其是一些“敏感”区域,使经理股票期权的实施障碍重重。
(三)公司治理方面的障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1.国有股虚置,“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实质上是指法人治理结构中“所有者缺位”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不匹配而产生的经营者群体侵占所有者利益的行为。目前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绝对的控股地位,国有股权的有效持股主体缺位,致使国有股虚置,国有股权没有形成人格化的主体,大股东对企业的监控机制难以建立,这种制度的缺陷容易衍生经营者道德风险,产生“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
2.内部监管不规范,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内部监管是否规范是能否有效而公正地实施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重要因素。国外,一般通过三个途径来建立内部监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独立监事制度、独立薪酬委员会制度。目前中国现行的公司内部监管混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没有明晰的产权边界,“三会”不能进行相互制衡,经理们可以通过操纵股票期权授予和消息公布的时间而轻松获利,甚至通过自我定薪、自我激励,侵犯股东利益,使得经理股票期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产生非公现象,导致反向激励,为此必须加强和健全企业内部监管制度。
(四)经理市场方面的障碍――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
经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是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经理人的选拔还是以行政任命为主,其经营能力值得怀疑;同时,中国尚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不仅流动困难而且经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得不到惩罚,其直接后果是,企业无处选择合适的经理人才,也难以对在职经理形成“就职替代压力”和有效监督。
(五)业绩评价方面的障碍――缺乏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是建立在对经理人员的评价体系之上,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应该是全方位的,应包括经营成果、经营过程、财务指标和管理指标等。目前,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企业经营者的股票收入与公司业绩不符,使激励手段变成福利,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中国大量国有企业处于传统行业,国家初期投入资本巨大,发挥至今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资本增值速度慢,人力资本作用没有完全显现……这些都是经理股票期权运行中所面临的环境障碍。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郑绍儒.探索企业委托关系,规范企业人行为[J].管理世界,1998,(4).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
Study on the Practice Environment of ESO in China
SUN Fang-hua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3
摘 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鞋国和出口国。日本是世界第三大鞋类进口市场。在日本鞋类产品进口中,中国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文章通过对日本进出口状况、日本鞋业的管制政策等方面,对日本鞋类市场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增加对日本鞋类的出口。
关键词 日本鞋业 出口 市场环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鞋国和出口国。近几年,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超过100亿双,占全球制鞋总量的66%,是世界最大的鞋类制造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出口鞋81.7亿双,价值265.7亿美元,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双3.3美元。其中出口日本5.2亿双,占全部鞋出口的6.3%。
一、日本鞋类市场供求情况
日本是鞋类消费大国,人均鞋消费量为3.5双。日本制鞋企业不多,规模也很小,其消费市场鞋类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日本是我国鞋类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同时日本也是世界第三大鞋类进口市场。与美国的鞋类进口几乎完全自由化所不同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制鞋业,日本对进口鞋类实施关税配额制度,也就是以关税来限制进口量,超过配额部分的进口鞋,被课以高关税,以控制进口量。
日本进口鞋市场的非皮鞋商品,大部份是亚洲制品,近几年来自中国的皮鞋迅速升至首位。除了价格优势之外,技术、品质等级方面的提升才是更重要的原因。日本将柬埔寨、缅甸及孟加拉列为最优惠关税国,刻意扶植这三国的皮鞋制造业,如今已见成效。
二、中国鞋出口日本市场概况
1.中国出口日本市场统计数据
在日本鞋类产品进口中,中国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达70.2%。在日本进口鞋类中,中国的塑胶鞋和纺织面鞋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中国皮鞋及意大利皮鞋在日本进口市场平分秋色,占有率分别为30.1%及26.9%。其中,中国鞋类出口到日本的平均单价是4.49美元/双,低于日本成品鞋进口平均单价。
2.中国鞋类出口到日本的优势
(1)中国与日本相邻,运输成本低,运输周期短,物流成本低;
(2)中国鞋类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能够满足日本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中国的拖鞋深受日本消费者的青睐,约占出口日本鞋类产品的50%;
(4)“中国制造”已逐渐被日本消费者接受。根据日方的进口统计,中国产的鞋占同类进口产品的比例已超过半数。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将保持在日本市场的优势地位。
三、日本对华鞋类出口的管制政策
为了更好的保护本地产业贸易自由化具选择性,日本对我国鞋业出口采取不同的贸易管制措施。
1.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日本一向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守门把关,严格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国民健康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名义,构筑了日本的市场准入门槛。
2.日本环保贸易壁垒的限制:在环保名义下,日本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绿色技术标准,对国外产品的进入限制性很强。不仅要求产品质量达标,且产品生产、销售、运输、消费的全过程都要有利于环境,对人体健康无害;产品包必须利于回收处理且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
3.日本关税方面的限制:关税高峰、关税升级、关税配额、关税/从量关税等相关出口,这些日本关税及关税管理措施对我国鞋类出口有很大的影响。
四、中国鞋类产品对日本出口营销渠道特点
中国鞋业外销日本通常是通过三种渠道:直接出口、国外投资办厂或收购和代工。目前,直接出口易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跨国代工的路子也不是十分平坦,为国际上大型鞋企做“代工”的报酬十分低廉。
只有捉住日本产能向外转移的机会,调整营销策略,持续攻坚日本市场,才能确保出口量稳中有增。另外,由于国内企业外销渠道单一、优质客户资源匮乏、没有接单定价的话语权,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人;同时,国外客户以受金融危机影响为由压价下单,国内企业迫于生存而无奈低价接单。
五、中国扩大对日鞋类出口的策略
1.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自有名牌:日本经济实力雄厚,国民富有,偏爱“名牌”消费,世界知名品牌在日本几乎应有尽有。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应不断培育自有品牌,让日本的消费者逐步接受“中国创造”。
2.利用日本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扩大技术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鞋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在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产品设计,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与日本的同行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将中国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与日本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相结合,中国制鞋业才能更好的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3.提高技术研发能力,积极应对技术壁垒:日本的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近年变化频繁,给中国出口造成障碍,一些鞋类出口企业必合格标签才能顺利出口。
4.改变传统市场营销模式:随着近几年鞋企面临出口困境的加剧,使得困难把传统行业逼向了网络,随着国内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人数的剧增,创建网络品牌和开展网络渠道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蔡筱霞.后金融危机时代温州鞋业国际化经营对策探讨.省略.2009.03.09.
[2]赵淑淇.日本技术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5.14.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4
[关键词]环境 双轨制 产业结构 消费 国际形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48-02
我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济运行方式,将政府与市场经济充分结合在一起,这是世界先例。对于我国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让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的未来发展难以捉摸,然而正是这种无法预测让许多国家对我国产生危机感和认同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的阻力会是极大的,会让我国的经济陷入不确定中。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受阻的经济中获得成功,必将会赢得巨大的胜利。至于不确定性,我觉得政府措施会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制度。
一、凯恩斯主义和马歇尔经济并行形成双轨制经济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双轨制”特立独行,不寻同于其他国家,是一个以宏观政策为主导l展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其他国家眼中,我国的这种特立独行的发展方针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从我国特有的环境中出发去考虑,会发现其实我们只是根据国家市场的需求制定规范,发展我国经济。
(一)运用看得见的手平衡供给与需求
凯恩斯主义强调应该突出政府作用,运用看得见的手平衡市场供给与需求,但是我国政府并没有做到绝对的凯恩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政府起着引导的作用,其中的多个“五年计划”就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政府着重于强调控制大体宏观发展方向,而并不完全控制市场。于是,有的完全自由经济国家误解为我国是一个国有制经济国家,它们认为是我国政府完全掌控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国有企业存在,但是是为了国家基础设施和保密技术而存在的企业,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而设立的并非是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政府运用了一定的手段使得经济平稳运行,为我国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减小了企业的发展风险。中国计划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或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对于我国经济来说,这将是决定我国一段时间段内发展的方向。也正是因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存在,让中国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安全地发展。
(二)让市场自由发挥,充分释放市场效用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自由进行,人们可以自由买卖。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吸引外资投入和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让我国的经济更加活跃。政府在强调调控的同时也鼓励自由市场的发展,所以对我国有误解的国家并不知道,我们也存在马歇尔自由经济。近几年来不断开放了一些基础行业,允许资本自由进入投资,对于本国的保护产业逐渐减少,我国市场的自由程度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政府还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寻求海外市场,让企业不断提高自我,增加竞争力,与世界企业相互比较,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吸引外资驻入我国使得我国市场不仅只有中国企业,还有外资和外国技术。
(三)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并行是发展中国经济不变方针
“双轨制”经济发展到今天,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正确的,我们会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宏观调控为市场自由提供保证,但是自由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不可定的,这必将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需要有政府调控为其保驾护航,这样才能够让自由市场正常安全地发展下去。“双轨制”可谓我国经济发展的两重保护,既能够有自由经济市场的灵活变通性,又能有计划经济的保证安全性。但是,“双轨制”让许多经济学家都犯难,觉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预测性太强,无法很好地做出预防。但正是因为有“双轨制”的存在,我国经济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做出反应,面对问题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
二、规模经济和小微企业相结合形成中国式帕累托最优
在经济发展模式中我们不断追求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与此同时,行业与行业之间会产生部分的产业链间隙,此时,就需要小型企业来完成这些间隙行业。所以,为了经济结构的完整,小微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微企业与规模企业之间很少会有竞争发生,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作为大企业的辅助产业,两者之间会相辅相成减少影响,形成中国式帕累托最优发展模式。
(一)促进大中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在我国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企业开始意识到规模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想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须确保我们的经济浪费是最小的,此时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就愈发重要了。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企业一次又一次进行产业变革与更新,迫使一些产业破产淘汰。现在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大批领头企业,它们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有着优先的市场选择和竞争优势,这与它们近几年的产业规模化息息相关。虽然现在的中国企业还不能完全进入规模经济的行列,但是许多企业已经纷纷加入规模经济化的企业进程中来。每个企业若想达到规模经济,必定要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才行,这样就迫使了一些企业离开这个行业,这对于本行业的产业发展来说是好的,这会使一些企业能够低成本增加资产,完成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方便其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微企业填补产业空隙
对于有些行业来说形成规模经济是困难的,因为它们的需求是较少的,但是它们的存在又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就需要小型企业来完成这个工作。对于我国的发展经济模式来说,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大企业存活,毕竟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规模经济对于人才的要求十分严苛并且需要的数量较少,并不能养活中国那么多人,此时就需要小微企业的存在。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都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特别是纺织与刺绣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江浙一带有许多这样的小型企业,养活着一大批劳动力。在这个有名的小型制造企业聚集地里,你可以看见许多企业采用传统的方式生产中国特色产品。而也正是因为它们的独特制作形式,才能够让人们如此喜爱。它们的存在不仅为中国经济做出了贡献,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小型企业灵活性极高,不仅活跃了中国市场,还易于进入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规模企业与小微企业共同完成完整经济体系
作为一个大国,市场经济的复杂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不能够完全规范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经济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但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的灵活变通能够减少自由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规模企业与小微企业都是缺一不可的,规模企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小微企业的灵活性可以调节市场的不可预见性,降低市场错误预测带来的损失,并且可以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与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中国经济市场。我国对小微企业的要求比较低,可以自由申报建立,能够及时弥补市场中缺少的部分,而大型企业则较为稳定。所以,只有两种企业模式共存,才能相辅相成,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三、了解消费者市场,创造新消费文化
对于企业而言,市场是极其重要的生存条件,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改变原有消费传统,创造新的消费文化。
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中上阶层的消费者更喜爱外国产品,因为有些中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中国企业应当提高自觉性,生产高质量产品,而并非忽略国内市场,将残次品留在国内而伤害中国市场。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消费者对外来产品有一定崇拜倾向,所以,中国企业应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中国消费者引以为荣。至于外国消费者,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不同,生产不同层次的产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而对于非发达国家则更看重商品的价格,其次才是产品质量,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坚持物美价廉的东方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外国市场。
四、中国当今面临的全球形势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不断扩大贸易范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不断建立组织和实行各种新战略来突破我国经济的阻碍。然而,现在的全球环境也并不稳定,作为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自然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现在的中国走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一)中国积极促进全球化进程,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
近几年,我国开始不断开拓国外市场,不仅在原有的世界性组织里积极活动,而且还促使建立一些以中国为主导的世界性计划和组织。2013年中国开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建立亚投行,让中国在国际上又一次成为焦点,很多经济学家预测,这两个计划的实行将会把中国经济带上一个新高度。今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正式启动,众多国家纷纷表示加入的意愿,使得我国经济战略的实施更加紧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原有的市场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不断寻找和开拓新市场。为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勇挑重担开始策划与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谋出路、作保障。
(二)部分国家不断阻碍中国全球化进程,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有目共睹的,这样的发展速度让许多国家感到惊叹和担忧。短短十几年就赶上甚至超越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程度,这让很多国家意识到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变成了世界大国,这让西方国家不得不开始防御中国。所以,近几年来,中国外贸官司不断增加,我国的国外市场和企业不断被压制,甚至不惜挑起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想要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中国站在世界的前端,这个后起之秀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和打压。在周边事端、贸易官司、国际地位都被不断干扰与阻碍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谋划出路,才能继续发展。
五、总结
现阶段中国是世界舞台上一颗新升起的明星,它的何去何从将会影响世界经济的格局。“双轨制”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发展形式,为中国特定的环境所孕育,然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发展中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创造新的消费文化,才能确保中国企业消费市场的稳定。对于国际环境的种种威胁,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待,才能够让中国经济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正常运行。作为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更加不凡,未来它必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投资环境;主成分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6-0016-04
吸引外来资金一直是中国各省市长期坚持的政策,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各地区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投资计划,均希望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内外部资金的投入,解决本地区资金短缺的现状,促进地区经济的成长。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中国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呈现出新的形势,但由于各省在经济、技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投资环境的提升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各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进而实现全国投资环境的整体提升。本文也旨在为中国各地区及国家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现状简述
目前对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研究方法较多,国外对投资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应用评价方面。美国学者伊尔·A·利特法克和彼得·班廷在《国际商业安排的概念框架》一文中提出了“冷热”因素分析法,将对投资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冷”因素,二是“热”因素。“热”因素是指有利于吸引投资的因素;“冷”因素是指不利于吸引投资的因素。据此对各国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该国“冷”和“热”的程度对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比对。罗伯特·B·斯托伯在《如何分析国外投资气候》一文中提出了“等级尺度评分法”,在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将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分为不同的等级。从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和鼓励政策角度出发,根据各因素对投资的有利程度,将分值汇总,决定各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程度。20世纪80年代,日内瓦国际经济研究机构为了对西方27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选取了240项指标用于评价。
国内方面,张汉亚、张长春在《投资环境研究》一书中对地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最后确定各指标权重及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1]。盛从锋等在《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利用各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2]。潘霞、范德成在《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研究》一文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作为投资环境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5个方面选取了43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31个省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最终的评价结果[3]。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国内外对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张汉亚等人的研究,虽然建立了详细可行的指标体系,但由于AHP方法的利用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各指标的权重受各专家水平影响较大等。虽然国内外各方法均以定量分析进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价,但很少对各省际投资环境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去除人为的主观因素,更加客观地对中国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进行研究。
二、中国省际投资环境评价比较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国省际投资环境分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价的最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故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指标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对省际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要求指标应尽可能客观、全面、显著地反映一个省的基本情况,体现各省之间的差异。同时应避免选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防止所选指标反映的信息重复。
二是指标的可比性。指标的可比性要求选取的指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选取指标的取值范围和指标的计算口径要保持一致,以便于根据指标对各省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比较与分析。
三是指标的可操作性。省际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应立足于可获得的统计年鉴、文献资料等。指标的数据应采用通用的口径,以保证能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还应注重数据的时效性,应选取近几年的数据,保证数据能够反映各省当前的基本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王桂荣,等:中国省际投资环境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2.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类别
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结合各省份的基本情况,本文选取了4类共16个指标用于对中国省际投资环境进行分析。
一是行政因素。主要利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指标来反映行政因素的优劣。
二是经济因素。主要包括GDP总额、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地区零售商品总额、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和第三产业的比重。
三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与铁路交通覆盖密度和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四是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均邮电业务量、相对于GDP的专利批准量、R&D人员占地区总人口比重、人均汽车数量和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二)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和步骤
首先,确定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得到原始矩阵Xij=(xij)p×q,表示第i个省市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进而得出各变量的相关矩阵;其次,将得到的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X′ij=(x′ij)p×q;再次,求出各变量对应的特征值λj及特征向量、变量的累计贡献率;最后,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特征向量及标准化矩阵X′ij得出总的投资环境评价结果。
(三)计算结果及评价
本文中各指标的原始数据为2008—2010年各指标数据的平均值,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17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4]。本文各指标数据来自2008—2011年各省市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信息网站(数据不包含自治区)。
1.共同度
利用SPSS软件处理可得到共同度,见表1。
表1公因子方差
共同度表示从各主成分中能显示的原始数据的信息比例。由表1可知,提取的主成分能代表的指标信息比例基本保持在75%以上,仅X3,X4,X11指标比例在75%以下(其中Xi,i=1,2…,16,分别代表16个指标),但也均在65%以上,即提取的主成分能代表所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利用这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有很大的可行性。
2.解释的总方差
经过数据处理可以得到解释的总方差,见表2。由表2知,前两个主成分对应指标的特征值大于1,但由于其二者累积贡献率仅为78569%,因此需要提取三个主成分,此时累积贡献率超过80%,能够反映原始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表2解释的总方差
由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综合得分可将全国投资环境分为4类地区:第一类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5个省市,投资环境综合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地处东部沿海,得分均在75分以上;第二类地区包括天津、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湖北6省市,属于投资环境良好地区,评价得分在30~60分之间,仅湖北省不是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第三类地区包括重庆、河南、内蒙古、湖南、山西、陕西、安徽、四川、吉林9省市,评价得分在20~30分之间,大多地处中部地区,包含部分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相对一般;第四类地区投资环境相对较差,综合得分均在20分以下,包括黑龙江、江西、海南、新疆、广西、宁夏、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10个省区,这些省份大多位属于西北、西南地区。因此,中国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地区投资环境综合得分前10名中,全部为东部沿海地区;而投资环境综合得分最差的10个省份中,大多位于西北、西南地区。
三、中国省际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由SPSS170可以得出各指标对应的特征向量,以中国各省际地区每一指标的得分、各指标贡献率进行加权,可以求得各类因素对中国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影响大小,见表4。
各因素对中国省际投资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中东北、西北地区以行政因素为主,省份包括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青海、新疆等;基础设施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主要是西南、西北地区,省份包括:安徽、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云南、宁夏、海南;华北、华东地区主要以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主,代表省市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而华中地区则是以社会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省际投资环境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可知,中国省际投资环境的发展有着新的形势,且行政因素、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对不同省市投资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各省际地区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提高中国各省市的投资环境,需根据对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影响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方案,进而促进中国整体投资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张长春.投资环境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4056.
[2] 盛从锋,徐伟宣.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3):7681.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 国际市场 营销环境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中药日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大势所趋,如今的中国已经站在振兴传统中医药、使之真正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风口浪尖上。本文就中药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对中药国际市场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作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人口
《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目前,世界人口总数69.09亿,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人口过亿的国家除中国外依次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其中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中药的有利条件,据调查显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传统医学的慢疗即养的方法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12.5%,2050年预计达到20.7%,其中8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800多万,是1995年的将近两倍。在日本,日本人口现状可概括为“超老”。日本是一个长寿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19.24%,目前还在呈上升趋势,预计2050年65岁老年人人口将上升至33.7%。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经济
中药作为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医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特殊的消费类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对比2010年4%到5%的增长,2011年全球药品市场增长5%到7%,达8,800亿美元;2010-2014 年,新兴医药市场预计将以14%到17%的速度增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
从中医药宏观经济环境来说,其行业投资稳步增长、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但由于诸多因素引起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中药行业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
三、自然环境
植物药是世界药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国的地形地貌差别和气候条件不同,各国植物药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现主要叙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植物药分布及其概况。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东亚的突出自然特征。日本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物种类较多,分布有植物药1000多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目前日本使用的生药75%来自国外,主要来自中国。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和沿海以平原为主,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韩国有植物药500种。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主产热带植物药,有植物药1500余种,资源丰富,使用的植物药1/3位地产,1/3由中国进口。印尼地跨赤道,森林覆盖面积约为74%,有植物药7000多种,有无尽的天角药物资源。
欧洲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内,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平均地势低,以平原为主,欧洲的药用植物大部分为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约有1500种。非洲西北大部分在海拔500m以下,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赤道附近终年湿热,多为雨林,南北回归线一带多为沙漠,沙漠和雨林之间是广阔的热带草原,多样的地形决定了非洲植物种多样丰富,药用植物2500-3000种。北美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自然资源丰富,约有植物药1000种。传统医药文明历史悠久,药物资源极其丰富,应用的药用植物有5000多种,仅墨西哥就有约3000种。
近年来我国中药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其原因是世界各国对植物药进行深入研究,而我国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严重,导致药品质量下降,因此我国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技术
科学技术是各企业把自然资源转变为适合人类需要的产物的最简单的手段,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既然作为营销手段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不但直接影响各医药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生产,并且同时和其他环境因素互相依赖和生存,共同作用,特别是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现在我在此对一些医药界新技术对国际医药营销的宏观影响做出调研。
新技术革命,不但给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不断造就机会,而且带来新的威胁。如果各企业不及时的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可能被医药市场淘汰。各医药企业必须注意了解新技术,掌握和学习对医药营销行业直接产生影响的新技术,用好新技术这种“催化剂”,生产出更多疗效更好的新药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政策法规
中医药想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要攻破贸易壁垒,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得到法律的保护,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领域产品保护策略,促进道地药材的国际出口。
(1)美国出台了《植物药在美国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2004年4月,美国政府正在放宽对中药进口的限制,近期专门出台了《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开始接受有复方制剂的植物作为研究药物,我国批准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的预审。
(2)欧盟、美国、日韩等国家纷纷采取c-GMP规范标准。根据国家食品药监局《关于推进中药饮片等类别药品监督实施GMP工作的通知》,即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质量管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一律不允许生产。欧盟、美国要求对所有进口原料药、食品补充剂实行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实施c-GMP规范。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也都纷纷要求进口原料药达到GMP规范。2008年还分别就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残留等制定了新的检测标准。门槛正在抬高,原先一些非药品和非食品身份出口的中成药受到了限制。
(3)“传统医学规划署”的设立。近20年来,世界卫生贸易组织(WHO)给予传统医学高度重视,WHO专门设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5个亚洲的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相关。
(4)《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自2005年1月12日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绝对禁止在一般医药用途的贸易中使用虎骨、豹骨、玳瑁、广木香、麝香、犀角,熊胆等。该公约还禁止野生的穿生甲,羚羊角、天麻、芦荟、小口莲、西洋参,只允许人工饲养或栽培品种使用。
六、社会文化环境
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一直以来是中药面向世界走进国际市场最难攻破的壁垒之一。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的总和。下面将从这几个国际市场或代表性国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水平
大体上可将东南亚国家不平衡的教育水平从高到低分为3个层次,跨国教育成为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发展趋势。日韩市场的代表国家日本每年有超过90%的学生会进入高等学校就读,近年来也不断重视与发展汉语教学教育。居于西方国家之首的美国教育发展水平很高,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语言
东南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语言的多样性。据研究,该地区各国拥有语言的现状分别是:印尼最多;马来群岛、缅甸、菲律宾居其次;其他国家较少。日本语言单一;阿拉伯人只讲阿拉伯语;在美国国据2008年统计约99.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大家一般用英语进行交流。
(三)价值观念
东南亚国家大多采取保守的态度接受外来事物,在确保不会对本国的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接触外来事物,人们缺少了解外来事物的主动性[7]。日本强调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及对外来文明尊崇、趋同的心态意识。阿拉伯国家因本民族文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偏向完美性和保守性,民众大多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容易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四)
东南亚国家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其宗教习俗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不饮酒;天主教有离婚禁忌等。日本主要信仰神道教,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反对禁欲。阿拉伯国家大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其宗教习俗有不食猪肉,不饮酒,女士不与男士接触等。美国居民在法律上有自由的权利,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总人口中约91%。
(五)消费习俗
由于华侨华人众多东南亚国家的民众的饮食习惯和我国的相同之处不少,他们大多喜欢精致、色彩绚丽的事物,例如服饰、首饰等。日本人饮食习惯较清淡,营养搭配均衡,这体现了他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在消费上大多以实用性为主,崇尚节俭,不铺张浪费。阿拉伯国家注重传统,阿拉伯人喜欢肉食甜食。“高消费,低储蓄”和“超前消费”是大多数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他们也喜欢一些方便快捷和环保的产品。
七、机遇与威胁应对
国家公关营销,发力海外推介。中药出口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借助国家政府整体力量大力向海外推介中药,搭建好海内外的沟通吧桥梁,以品牌为载体,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借用各种营销渠道将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塑造好,有效保证企业无形资产增值。
联合技术研发,中外技术接轨。中药想要突破技术贸易壁垒限制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开发产品,种植养殖组织生产销售,大力推广GAP,把好中草药种植质量关,严格执行GMP认证,提高中药的生产管理水平。
销售与教育并重,中西文化交流。中药科技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在日益增加,这是个好苗头。因此,进一步推行中药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政府的需要加强对中药文化的传播,企业本身也需要加强中药文化的营销,使中药的特点和优势逐步为国际社会所理解,是削弱中西文化壁垒,促进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袁昌齐,肖正春.世界植物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学东.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J].南通大学学报,2009,(5).
[3]文占权.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中药国际市场营销[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7).
[4]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何崇军. 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平衡发展[J]. 经济视角(中旬),2011.
[6]吕军录,张礼贵.使用地方语言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东南亚国家的政策与实践[J]. 民族教育研究,2008.